以课程思政为主抓手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改革路径

课程思政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改革路径

课程思政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改革路径摘要:弘扬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教师精神,即坚持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全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新时代下为进一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教育观,需要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文章重点探究二者融合发展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改革;优化措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宝民特别提出“把职业院校的孩子培养好”,首先是品德,其次是技术技能。

职业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技并修”。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发挥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开展明确了发展路径,因此,教师需要优化原有教学形式,教育教学过程恰当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新型教学活动。

1 课程思政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育人体系的理念创新1.1 坚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必然优化育人体系新时代下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

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育人主阵地的重要作用,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优化原有教学内容、拓宽新型教学渠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1]。

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渠道相对单一,学生难以从实际角度出发理解思想政治元素的内在特质。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兴起有效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同时也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全育人”视野下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及其实施路径探析-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

“三全育人”视野下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及其实施路径探析-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

“三全育人”视野下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及其实施路径探析-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摘要:“三全育人”教育格局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这一中心环节,落实“立德树人”。

英语课程的功能不应局限于交际功能,而应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铸魂育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艺术人才,为在国际社会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和理念、更好地服务中国国际化发展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以大连艺术学院为例,阐述如何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方针,通过实现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思政铸魂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英语课程;双重功能;实施路径一、“三全育人”视野下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大连艺术学院英语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重要论述贯穿课程始终,聚焦课程思政五大核心元素——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及国际视野,通过实现英语课程的双重功能,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形成协同效应。

所谓“三全育人”,出发点在于“人”,核心在于“全”,即教育应该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育人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全员育人,意味着动员高校所有教师的力量,包括专业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等,都要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全程育人,是指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认真组织开展教学计划,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到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全方位育人,是指聚焦多维度,形成育人体系,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各类教育载体,形成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合力。

课程思政目标实施方案模板

课程思政目标实施方案模板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实施方案1. 组织领导(1)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 建设目标(1)课程思政建设覆盖面达到100%,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2)教师思政素养显著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 具体措施(1)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①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②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2)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①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③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强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

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营造良好课程思政氛围①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

②举办课程思政主题活动,增强师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示,推广优秀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4. 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第1-3个月):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

(2)实施阶段(第4-12个月):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

(3)总结阶段(第13-15个月):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做法,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三、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 加大经费投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科 技 教 育118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09-5042-1350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①张会肖(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摘 要: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与使命,不仅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程思政建设与文化自信培养相辅相成、同频共振,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努力研究契合时代需求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培养学生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 重要抓手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1(c)-0118-03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ConfidenceZHANG Huixiao(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050011 China)Abstract :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goal and miss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 idence complement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study the path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era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gh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Key Words :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in fulcrum①作者简介:张会肖(197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教师发展。

浅谈《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浅谈《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十分重要,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民族进步的根本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充分实现大学生专业价值,促进文化繁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由此,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出发,以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为抓手,综合国内外现状,探索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相关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统一。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未能与国家政策方针导向及时有机结合,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二是创新创业指导专业师资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

因此,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借助学科一流教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学科背景探索“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有效避免单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的空洞性、虚泛性及过于理论性,进而发挥两者间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1]。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立足“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包括“大思政”体系中的思政课程、学科思政、实践思政、组织思政、网络思政等多个维度。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师队伍构建与提升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师队伍构建与提升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师队伍构建与提升【摘要】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构建和提升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以及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接着介绍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以及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

结论部分指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强调提升教师队伍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政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教师队伍的构建与提升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构建、提升、核心价值观、思政能力、实践能力、师德师风建设。

1. 引言1.1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对于构建和提升教师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的设计和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才,而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通过课程思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加关注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队伍构建和提升的重要抓手。

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使命。

1.2 教师队伍构建的意义教师队伍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的使命。

化工大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

化工大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

2022年1月第4期Jan. 2022No.4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化工大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程金萍,王胜平,黄成德,范江洋,张 宝(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 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三方面入手,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拓宽课程内容和国际视野等化工大类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列举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能力、学科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等课程思政切入点,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的构成,为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新性的化工大类的金课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 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评价方式;化学工程[基金项目] 2020年度天津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理论电化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20200242)[作者简介] 程金萍(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教务部部长,主要从事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王胜平(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黄成德(1968—),女,四川中江人,博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6-01在高等教育阶段,最值得重视并与青年学子成才及深造息息相关的关键阶段是本科教育阶段。

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因此,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围绕“以本为本”来进行。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着力推进“四个回归”,以“奋进之笔”为总抓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1]。

而如何将教学改革贯穿本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是实现“以本为本”的关键措施之一。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课程介绍《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食品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化学、微生物学和化工原理为基础,研究食品加工的原料、食品加工工艺及工艺技术参数、产品质量控制,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机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食品工艺学》对树立专业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同时,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通过发展“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将是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实现途径,为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解决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课程要体现其育人功能,必须明确课程所应承担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同时要结合课程内容,以课程思政为根本导向,认真研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

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因此在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严谨及团结友爱等职业素养。

因此,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科学思辨,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深刻意识食品专业对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素养。

2.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后,立足于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内容和课程特点,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提炼挖掘食品工艺学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一些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以课程章节为单位,从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弘扬节俭以及持续发展等多角度出发,搜集案例,建立思政案例资源库,让学生认识到合格的食品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社会责任以及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使食品工艺学课程成为思政教育有效推进的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