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指标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指标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指标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指标,主要为身长、体重、头围和胸围,此外还包括有:

上部量、下部量、前囟、牙齿、皮下脂肪厚度及体形等。从出生到一岁,应当说是一生中体格发育增长最快的时期,如果喂哺和护理得当,可以提高速率,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长:

足月(孕期37-41周)成熟儿(出生体重≥2500克)出生时的身长大约为50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到第一个月末身长可增6厘米。达56厘米左右。

出生时:男平均50.2厘米(46.8-53.6厘米)女平均49.6厘米(46.4-52.8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56.5厘米(51.9-61.1厘米)女平均55.8厘米(51.2-60.9厘米)

体重:

足月成熟新生儿的体重应在2500克以上,一般在3000克左右。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由于新生儿多睡少吃,吸乳不足,加上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份,大、小便排泄相对较多等影响,将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大都在3-4日达最低点,至7-10日左右可以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失去的体重,一般等于初生体重的7%-8%,约200-250克。随后,体重便开始稳步增长,至第一个月末体重可增加1.5千克,达到4.5千克以上。

出生时:男平均3.2千克(2.5-4.0千克)女平均3.1千克(2.4-3.8千克)

满月时:男平均4.9千克(3.7-6.1千克)女平均4.6千克(3.5-5.7千克)

头围:

出生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头部约占全部身长的1/4。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人时头部仅占全身的1/8左右。与此相关,头部长得最快的时期也是在出生后的前半年。男童较女童稍大。新生的第一个月头围增长约3.5厘米。

出生时:男平均33.9厘米(31.8-36.3厘米)女平均33.5厘米(30.9-36.1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37.8厘米(35.4-40.2厘米)女平均37.1厘米(34.7-39.5厘米)

胸围:

胸围是全胸围的度量,须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周围度量而求其平均数才能量得准确的胸围。出生时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围的增长速率缓慢地超过头围的增长,至3-4个月时头围和胸围相等,其后,胸围逐渐比头围大。新生儿的胸形多成圆桶状,其前后径与横径相差无几,年龄渐长,横径增加较快,逐渐象成人的胸部。新生儿期胸围的增长约达4.5厘米。

出生时:男平均32.3厘米(29.3-35.3厘米)女平均32.2厘米(29.4-35.0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37.3厘米(33.7-40.9厘米)女平均36.5厘米(32.9-40.1厘米)

上部量:

指头顶部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通常用以表示上身的长度。出生时通常为31厘米,满月时可超过34.5 厘米。一般说来,男童的上部量比女童稍长。

下部量:

指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距离,通常用以表示下身长度。出生时通常为19厘米,满月时可达21.5厘米。一般而言,男童与女童的下部量相近。

前囟:

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受产道的挤压,出生后在顶枕部可见突起的产瘤,有的还见骨缝重叠,若这些变化不是过于明显,都应属于正常的现象。生后骨缝重叠现象会逐步消失,并在额骨和顶骨之间见到一类似菱形的前囟(较软,下面没有骨质),部分婴儿在顶骨和枕骨之间还可见到面积较小的后囟。新生儿前囟的大小因人而异,相对应的两边中点连线的距离

一般在2.0厘米,后囟一般较小。如果前囟和后囟过大,骨缝较宽,且有不断见长的趋势,加上头围也比正常值大时,应当考虑到是否存在先天性脑积水,应尽快到医院确诊。

牙齿:

新生儿还不到出牙的时间。但有的新生婴儿在牙龈上长有黄白色、像芝麻大的颗粒,微微隆起,或长在上颚中线上,民间称这为“马牙”。这些白色颗粒是由角化上皮细胞堆积而成。一般经过2-3周后会自行消退,既不是牙,更不是病。当遇到此种情况时,千万不能用针挑或者用布去擦掉“马牙”。

皮下脂肪厚度:

皮下脂肪的厚度是观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在锁骨中线与脐部水平线的交界处,用拇、食指将皮下脂肪轻轻提起,对捏,若之间厚度在1厘米左右,即属于正常范围。新生儿刚生时皮下脂肪相对较薄,通常达不到1厘米,若喂哺得当,满月时即可达到上述标准。体形:

出生后根据上述的测量结果,身体各部分成比例的发展。如果头部过小或过大;四肢过于短小;脊柱后突或有鼓包凸起;面部器官缺陷(如唇裂、颚裂等),均属于病态的体格发育。

2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出生后经过新生儿的体重下降和回升以后,如果营养充分、喂哺得当,第二个月起便迎来了增长比较快速的时期。

身长: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仅稍高于50厘米。第一年的身长增长最快,0-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共长15厘米;7-12个月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共增长10厘米,至1岁时婴儿的身长可过75厘米,是出生时的1.5倍。根据近期的系统研究表明:最初三个月婴儿身长增长远远超过了平均增长2.5厘米的均值。男、女的测量结果如下:

男平均60.1厘米(55.3-64.9厘米)

女平均58.8厘米(54.2-63.4厘米)

体重:

体重是衡量小儿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1岁内的婴儿体重增长最快。按过去经典的统计数据估算,6个月的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6个月以内体重每月增长700克左右,6-12个月每月增长250克左右。近期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实际上2个月婴儿的体重水平已远远地突破了传统的水平,几乎是比出生时的体重增长将近一倍。如果母亲奶水质高量足,婴儿可能长得更快,对此有人提出要早期预防肥胖症。

男平均6.0千克(4.6-7.5千克)

女平均5.5千克(4.2-6.9千克)

头围:

测量头围可以观察婴儿大脑及颅骨的发育状况。1岁以内头围增长比较迅速,上半年共增长8厘米,下半年共增长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相当于成人头围的3/4-4/5。实际上,根据近期的权威测量统计结果显示:2个月婴儿的头围平均已达到39.1厘米(36.2-42.2厘米),较出生时增长了5.2厘米,显然超出了应增长平均值(1.5-2.0厘米)。头围过小要考虑到脑发育不良(头小畸形);头围过大要怀疑脑积水。

男平均39.6厘米(37.0-42.2厘米)

女平均38.6厘米(36.2-41.0厘米)

胸围:

胸围反映了肺部的发育和含气状况。初生时胸廓的左右径前后径比较接近,形似桶状。随着

年龄的增长,左右径的增长大于前后径,逐步发展成类似成人的胸廓形状。初生时胸围比头围小,但胸围增长速率比头围快,到2个月时两者的测量值已基本持平,但胸围在个体间的标准差比头围大。

男平均39.5厘米(36.2-43.4厘米)

女平均38.7厘米(35.1-42.3厘米)

上部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部量的增长要低于下部量的速率,初生时上部量较下部量长约11厘米,两者的比例约1.64:1;随着年龄的增长,到12岁时两者比例接近1:1。

下部量:

用身长减去上部量的数值,即为下部量。在小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下半身的增长速率要比上身快。

前囟:

前囟出生时为1.5-2.0厘米,一般不超过2.5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6-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时有的已经闭合。囟门的闭合情况反映了颅骨的骨化过程。如囟门早闭合需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和脑积水等疾病。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小婴儿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牙齿:

未开始长牙。

皮下脂肪厚度:

1-2个月时,正常的皮下脂肪厚度较新生儿丰满。通常超过1厘米。

体形:

体形较新生儿时丰满,身体各部也较协调,皮肤红润,肌张力也趋正常。

3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孩子初生的头3个月是体格发育最快的时期,反映体格发育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指标是身长和体重。

身长:

身长受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明显,但受营养因素的影响短期内表现不出来,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反映出来。所以说身长是反映小儿远期营养状况的指标。这个时期的身长比初生时增长了约1/4。身长分别是:

男平均62.4厘米(57.6-67.2厘米)

女平均61.1厘米(56.9-65.2厘米)

体重:

体重是反映小儿近期营养状况最灵敏的指标。当孩子患有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仅仅几天就可表现出体重下降。观察小儿体重增长的趋势,即可了解他近期的营养状况。这个时期的体重已比初生时增加了1倍。体重分别为:

男平均6.7千克(5.2-8.3千克)

女平均6.2千克(4.8-7.6千克)

头围:

头围的增长比胸围增长得慢。

男平均40.8厘米(38.2-43.4厘米)

女平均39.8厘米(37.4-42.2厘米)

胸围:

由于胸部器官发育较快,因此胸围也增长较快,此时,胸围的实际值开始达到或超过头围。男平均41.2厘米(37.4-45.0厘米)

女平均40.1厘米(36.5-42.7厘米)

前囟:

前囟仍存在,基本上无大变化。由于这个时期是颅骨缝闭合的重要阶段,骨缝和后囟已闭。此时,要经常注意更换孩子体位,左右和枕位交替睡觉,枕头要柔软,以适应头形的发育。皮下脂肪厚度:

一般比较丰满,在腹部测量(锁骨中线与脐水平线相交处,家长用拇、食指轻捏起后用皮尺测量)厚度超过1厘米。

体形:

给人以匀称、丰满、健壮的感受。

4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长:增长速度开始稍缓于前3个月。

男平均64.5厘米(59.7-69.3厘米)

女平均63.1厘米(58.5-67.7厘米)

体重:增重速度开始稍缓于前3个月。

男平均7.4千克(6.8-9.0千克)

女平均6.8千克(5.3-8.3千克)

头围:增加速度开始比胸围的增加速度减慢。

男平均42.0厘米(39.6-44.4厘米)

女平均40.9厘米(38.5-43.3厘米)

胸围:胸围的实际值已开始超出头围的实际值。

男平均42.3厘米(38.3-46.3厘米)

女平均41.1厘米(37.3-44.9厘米)

前囟:仍未闭合,后囟和骨缝已闭合。

牙齿:极个别的孩子在4个月时即可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

皮下脂肪厚度:一般比较丰满。

体形:呈均匀、丰满、健壮的体形。

5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到5个月时,婴儿逐渐“成熟”起来,已显露出活泼、可爱的体态,而且身长、体重等的增长速率也渐渐比出生的前三个月缓慢下来。

身长:比上个月平均增长1.7-1.8厘米。

男平均66.3厘米(59.7-69.3厘米)

女平均64.8厘米(60.4-69.2厘米)

体重:较上个月平均增长0.4 千克。

男平均7.8千克(6.1-9.5千克)

女平均7.2千克(5.7-8.8千克)

头围:较上个月平均增长0.6-0.8厘米。

男平均42.8厘米(40.4-45.2厘米)

女平均41.8厘米(39.4-44.2厘米)

胸围:较上个月平均增长0.7-0.8 厘米。

男平均43.0厘米(39.2-46.8厘米)

女平均41.9厘米(38.1-45.7厘米)

前囟:仍未闭合。

牙齿:很少数婴儿开始出乳牙。

皮下脂肪厚度:正常婴儿的腹部脂肪厚度在1厘米以上。

体形:丰满、匀称、健壮。头部在全身所占比例缓慢下降;下部量和上部量的比例缓慢增加。

6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到5-6个月时,婴儿已显露出活泼、可爱的体态,而且身长、体重等的增长速度比出生的前三个月的增长速度偏低。

身长:比上个月平均增长2.2-2.3厘米。

男平均68.6厘米(63.4-73.8厘米)

女平均67.0厘米(62.0-72.0厘米)

体重:比上个月平均增长0.6 千克

男平均8.4千克(6.5-10.3千克)

女平均7.8千克(6.0-9.6千克)

头围:比上个月平均增长1.0-1.1厘米

男平均43.9厘米(41.3-46.5厘米)

女平均42.8厘米(40.4-45.2厘米)

胸围:比上个月平均增长0.9-1.0 厘米。

男平均43.9厘米(39.7-48.1厘米)

女平均42.9厘米(38.9-46.9厘米)

前囟:仍未闭合。

牙齿:多数孩子开始出下切牙(门齿)。长出乳牙的数目,有人采用(月龄-4~6=出牙数)来推算。比如,婴儿6个月,出牙数应当是6-4~6,也就是未出牙或开始出两个牙。

皮下脂肪厚度:正常婴儿的腹部脂肪厚度在1厘米以上。

体形:丰满、匀称、健壮。按照生长规律头占全身的比例缓慢下降;下半身比上半身要长得快。

8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根据国内近期权威统计数字,婴儿过6个月后,由于生长发育的增长指标明显减慢,故在7~12个月期间,改成每两个月划一个年龄组,即:7~8,9~10和11~12个月三个年龄段,而不是每个月一个年龄组。下面是7~8个月的测量数值供参考:

身长:较6个月平均增长2.7厘米,每个月增长约为1.3厘米。

男平均71.3厘米(66.1-76.5厘米)

女平均69.7厘米(64.7-74.7厘米)

体重:较6个月平均增长0.6 千克,每个月增长约0.3千克。

男平均9.0千克(7.0-11.0千克)

女平均8.4千克(6.5-10.2千克)

头围:较6个月平均增长1.0-1.1厘米,每个月增长约0.5厘米。

男平均45.0厘米(44.4-47.6厘米)

女平均43.8厘米(41.2-46.3厘米)

胸围:较6个月平均增长0.8-1.0 厘米,每个月增长约为0.4-0.5厘米.

男平均44.9厘米(40.7-49.1厘米)

女平均43.7厘米(39.7-47.7厘米)

前囟:6个月以后,因骨化而逐渐缩小,一般到12~18个月时闭合。

牙齿:8个月时,除个别外,绝大部分婴儿已开始长齐两颗下切牙。

皮下脂肪厚度:正常婴儿的腹部脂肪厚度在1厘米以上。

体形:丰满、匀称、健壮。逐渐显露通晓人意。

10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生长指标继续呈缓慢的增长,9~10个月的测量值如下:

身长:比7~8个月时平均增长2.6厘米,每个月增长约为1.3厘米。

男平均73.8厘米(68.4-79.2厘米)

女平均72.3厘米(67.1-77.6厘米)

体重:比7~8个月时平均增长0.4 千克,每个月增长约0.2千克。

男平均9.4千克(7.4-11.5千克)

女平均8.8千克(6.9-10.7千克)

头围:比7~8个月时平均增长0.7厘米,每个月增长约0.35厘米。

男平均45.7厘米(43.1-48.3厘米)

女平均44.5厘米(42.1-46.9厘米)

胸围:比7~8个月时平均增长0.7 厘米,每个月增长约为0.35厘米.

男平均45.6厘米(41.6-49.6厘米)

女平均44.4厘米(40.4-48.4厘米)

前囟:继续缩小,一般到12~18个月时闭合。

牙齿:9个月时,绝大部分婴儿已长齐两颗下中切牙,有的已开始长出两颗上中切牙。

体形:丰满、匀称、健壮。逐渐显露通晓人意。

12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生长指标继续呈缓慢的增长,11~12个月的测量值如下:

身长:比9~10个月时平均增长2.3~2.6厘米,每个月增长约为1.2厘米。

男平均76.5厘米(70.9-82.1厘米)

女平均75.1厘米(69.7-80.5厘米)

体重:比9~10个月时平均增长0.4 千克,每个月增长约0.23千克。

男平均9.9千克(7.8-12.0千克)

女平均9.2千克(7.2-11.3千克)

头围:比9~10个月时平均增长0.6~0.7厘米,每个月增长约0.33厘米。

男平均46.3厘米(43.7-48.9厘米)

女平均45.2厘米(42.6-47.8厘米)

胸围:比9~10个月时平均增长0.6~0.7 厘米,每个月增长约为0.33厘米.

男平均46.2厘米(42.2-50.2厘米)

女平均45.1厘米(41.1-49.1厘米)

前囟:继续缩小,一般到12~18个月时闭合。

牙齿:10个月时,绝大部分婴儿已长齐两颗下中切牙和两颗上中切牙,共4颗。个别开始长出1~2颗下外切牙。

皮下脂肪厚度:正常婴儿有腹部脂肪厚度在1厘米以上。

体形:丰满、匀称、健壮。独立性逐渐显露出来。

1岁1-3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高:比周岁时增加2.7-2.8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0.9厘米。

男:平均79.2厘米(73.4-85.0厘米)。

女:平均77.9厘米(71.9-83.9厘米)。

体重:比周岁时增加0.6-0.9千克,平均每个月0.2-0.3千克。

男:平均10.4千克(8.1-12.6千克)。

女:平均9.8千克(7.7-11.9千克)。

头围:比周岁时增加0.5-0.6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0.2厘米。

胸围:较周岁时增加0.8-0.9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0.3厘米。

男:平均47.1厘米(43.1-51.1厘米)。

女:平均45.9厘米(42.1-49.7厘米)。

前囟:部分孩子已完全闭合。

牙齿:幼儿是长牙的关键时期。1岁3个月时绝大多数幼儿已长出八颗牙(上、下切牙各四颗),少数开始长出左、右两颗前磨牙。

1岁4-6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高:比1岁3个月时增加2.4-2.5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0.8厘米。

男:平均81.6厘米(75.2-88.0厘米)。

女:平均80.4厘米(74.4-86.4厘米)。

体重:3个月增加0.5千克,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2千克。

男:平均10.9千克(8.6-13.2千克)。

女:平均10.3千克(8.2-12.5千克)。

头围:3个月增加0.4-0.6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不足0.2厘米。

男:平均47.4厘米(44.8-50.0厘米)。

女:平均46.2厘米(43.8-48.6厘米)。

胸围:3个月增加0.6-0.8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0.2-0.3厘米。

男:平均47.8厘米(43.8-51.8厘米)。

女:平均46.7厘米(42.7-50.7厘米)。

前囟:大部分孩子已完全闭合。

牙齿:幼儿是长牙的关键时期。1岁6个月时绝大多数幼儿已长出12颗牙,即:上、下切牙各四颗,及上下左右前磨牙各一颗。

1岁7-9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高:比1岁6个月时增加2.7-2.8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0.9厘米。

男:平均84.4厘米(78.0-90.8厘米)。

女:平均83.1厘米(76.9-89.3厘米)。

体重:3个月增加0.5-0.6千克,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3千克。

男:平均11.1千克(9.0-13.9千克)。

女:平均10.9千克(8.6-13.2千克)。

头围:3个月增加0.4-0.5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不足0.2厘米。

男:平均47.8厘米(45.2-50.4厘米)。

女:平均46.7厘米(44.3-49.1厘米)。

胸围:3个月增加0.6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0.2厘米。

男:平均48.4厘米(44.4-52.4厘米)。

女:平均47.3厘米(43.3-51.3厘米)。

牙齿:幼儿是长牙的关键时期。1岁9个月时绝大多数幼儿已长出12颗牙,即上、下切牙各四颗,及上下左右前磨牙各一颗。

1岁10-12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高:比1岁9个月时增加3.5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1.2厘米。

男:平均87.9厘米(80.9-94.9厘米)。

女:平均86.6厘米(79.6-93.6厘米)。

体重:3个月增加0.8千克,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3千克。

男:平均12.2千克(9.7-14.8千克)。

女:平均11.7千克(9.2-14.1千克)。

头围:3个月增加0.4-0.5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2厘米。

男:平均48.2厘米(45.6-50.8厘米)。

女:平均47.2厘米(44.8-49.6厘米)。

胸围:3个月增加0.8-0.9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约0.3厘米。

男:平均49.4厘米(45.4-53.4厘米)。

女:平均48.2厘米(44.2-52.2厘米)。

牙齿:幼儿是长牙的关键时期。2周岁时绝大多数幼儿长出16颗牙,即在已长出的上、下切牙和前磨牙的基础上,又长出四颗尖牙。只余下四颗后磨牙尚待长出。

2岁1-6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高:半年增加3.7-3.8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0.6-0.7厘米。

男:平均91.7厘米(84.3-99.1厘米)。

女:平均90.3厘米(83.1-97.5厘米)。

体重:半年增加0.9千克,平均每个月增加为0.15千克。

男:平均13.1千克(10.5-15.8千克)。

女:平均12.6千克(9.9-15.2千克)。

头围:半年增加0.5-0.6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1厘米。

男:平均48.8厘米(46.2-51.4厘米)。

女:平均47.7厘米(45.3-50.1厘米)。

胸围:半年增加0.8-0.9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15厘米。

男:平均50.2厘米(46.2-54.2厘米)。

女:平均49.1厘米(45.1-53.1厘米)。

牙齿:20颗乳牙已全部出齐。

2岁7-12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高:半年增加3.1-3.4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0.5-0.6厘米。

男:平均95.1厘米(87.7-102.5厘米)。

女:平均94.2厘米(86.8-101.6厘米)。

体重:半年增加0.8-0.9千克,平均每个月增加为0.15千克。

男:平均14.0千克(10.9-17.0千克)。

女:平均13.4千克(10.6-16.3千克)。

头围:半年增加0.4-0.5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不足0.1厘米。

男:平均49.1厘米(46.5-51.7厘米)。

女:平均48.1厘米(45.7-50.5厘米)。

胸围:半年增加0.8厘米,平均每个月增加稍高于0.1厘米。男:平均50.9厘米(46.7-55.1厘米)。

女:平均49.8厘米(45.8-53.8厘米)。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间,>厘米示营养良好,<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和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12岁长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1.1 小儿体格发育

1.1 小儿体格发育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表示机体量的方面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质的方面变化。二者互相包涵,紧密联系形成循一定顺序、各阶段互为关联的过程,称为成长发展。人的成长发展应当包括体格和心理社会两个方面,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体格增长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一)体重体重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的变化是显示小儿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也是儿科临床用药及输液计量的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胎次、胎龄、性别和宫内营养状况有关,平均约为3公斤。年龄愈小增长愈快, 生后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700~800克;4~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500~600 克;7~12个月时平均每月增长300~400克。生后3月龄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公斤),1周岁时约3倍(9公斤),2岁时约为 4 倍(12公斤)。因此,生后前半年增长最快,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 2 公斤。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协同作用,体格增长又复加快,体重猛增达4~8kg/年,约持续2~3年,呈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女孩约在12~14岁时,男孩约在14~16岁时逐渐接近成人体重。 为便于临床应用,可按公式粗略估算体重: < 6个月龄婴儿体重(公斤)=出生时体重(公斤)+月龄×0.7(公斤)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公斤)=6(公斤)+月龄×0.25(公斤)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公斤)=年龄×2+8(公斤) 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在土10%范围以内波动,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都应查找原因。体重增长的偏离常见:①体重超重体重超出同龄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者,如肥胖症;②低体重指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者,如营养不良。 (二)身高(长) 身高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3岁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约50厘米,1周岁时75厘米,2周岁时为85厘米。2岁后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进入青春期后,增长又加速。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年龄愈小增长愈快, 也呈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二个生长高峰。身高的增长与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及疾病等因素相关。 2~12岁小儿身高(长)粗略估算公式: 身高(长)(厘米)=年龄×7+70(厘米) 图 1 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比例变化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间,>厘米示营养良好,<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和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技术规范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0.7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0.25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1.5~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小儿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具体步骤及注意要点 一、目的 通过对小儿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测量,判断小儿 体格生长水平。 二、适应证 需进行生长发育测量的小儿。 三、禁忌证 无。 四、操作前准备 1.向患儿家长交代测量目的,解释测量方法,取得家长同意及配合。 2.检查物品准备:体重秤、婴儿身长测量器、身高计、软尺、垫布等。 五、操作步骤 1.体重测量 1)3岁以下小儿测量:10kg 以下的小婴儿先进行环境准备,使室温保 持在22-24 摄氏度。测体重之前注意体重计调零,脱去小儿衣帽及纸尿裤, 一手托住小儿的头部,一手托住臀部,放于体重秤上进行测量。小婴儿 最好采用载重10—15kg 盘式杠杆秤或盘式电子秤测量,准确读数至 10g。1-3 岁幼儿亦可采用载重 50kg 体重计蹲位测量,准确读数至 50g。 需注意让小儿蹲于秤台中央。 2)3岁以上小儿测量:体重测量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脱去衣 裤鞋袜后进行。平时以进食后 2 小时称量为佳。3—7 岁儿童用载重 50kg 体重计测量,准确读数至 50g;7 岁以上用载重 100kg 体重计测 量,准确读数至100g。测量时让儿童站立于踏板中央,两手自然下 垂。 3)体温低或病重的患儿:可先将衣服、纸尿裤和小毛毯称重后,给 患儿穿上后再测量。注意:体重计调零。 2.身长(高)测量 注意:需2 人配合操作。 1)卧位测量(3岁以下)(图57-1):一手托住小儿的头部,一手托住 臀部,将小儿仰卧位放在量床底板中线上。两人配合,助手将头扶正, 头顶接触头板。检查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双膝,使双腿伸直并拢,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然后读刻度,注意使量床两侧读数一致。 误差不超过。 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侧板在一个水平面上。

儿童体格基本测量

儿童体格基本测量、生长评价与体格检查生长水平指标: 包括所有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通常以等级表示。 可用于个体或群体儿童的评价。 一、儿童体重、身长测量 ?(一)体重 ?体重是衡量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代表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最易获得的体格发育的灵敏指标。 ?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的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增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宜用―公式‖计算来评价。 体重的增长 1、生理性体重降低 2、体重增长的阶段性 身高,体重增长的阶段性 2、体重的测量 ?(1)常用的儿童体重称: ?经常使用的是杠杆秤(砝码,游锤、杠杆)、中式木杆式钩秤(秤砣、秤杆)或者电子秤。 ?婴儿体重测量采用盘式杠杆秤(砝码、游锤、杠杆)或者在中式木杆式钩秤,最大载重量是10~30千克,精确到0.01kg,幼儿采用坐式的杠杆秤或者中式木杆式钩秤。最大的称重范围为20~50kg,精确到0.05kg。 (2)测量方法: ?体重的测量应在儿童排空大小便、脱去外衣、鞋、帽,裸体或者仅穿内衣的情况下进行,或者设法减去衣服重量。婴儿秤体重时可以取卧位;1~3岁儿童坐位或者轻轻地站在踏板适中的位置,两手自然下垂,不可摇动或者接触其他物体,以免影响到准确性。先加砝码于横杆的自由端,再调整游垂,直到杠杆呈正中水平位。将砝码及游垂所示的读书相加,以kg为单位,记录小数点后两位。?使用钩秤时注意防止秤砣砸伤儿童。测量者应当记录儿童测量时的表现,如婴儿晃动,哭闹。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暖。

(二)身高(长) ?1、身高的定义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多数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身高(长)的生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 2、身高的测量 ?身长测量:2岁或者3岁前用身长卧式量床,应脱去帽、鞋、袜,穿单衣裤,仰卧于量床中央,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小儿面向上,两耳在同一水平。量者立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小儿两膝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跟部,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该一致,然后读刻度,记录到0.1cm。 ?测试最好安排在上午,午后可能会因疲劳而使脊柱受压,测试的数据要比上午低,不够准确。 2、身高的测量 ?立位测量:测量时被测者脱去鞋帽袜子,仅穿单衣。小儿直立,立于模板台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背靠身高计的立柱或墙壁,使两足后跟、臀部、两膝站直,不能弯曲,双肩及头部均接触到立柱或墙壁,两手垂直于身体两侧,两眼平视正前方,头不能上仰或俯视。测量者手扶滑测板,使之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头颅顶点恰相接触,此时再观察被测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示的数字,以CM用一横木板紧压头顶,读取数值,即为身高。 二、儿童体格生长评价 ?1、1月龄婴儿在外院测身长57cm,第二次测身长均为53cm,怎么解释?? ?2.一8月龄男孩,体重8.5Kg,家长问此小孩生长如何,应如何回答家长才比较恰当? ? ?3、8月龄女孩,出生体重3.5Kg,现8Kg,另一8月龄女孩,出生体重2.0Kg,现7kg,那个女孩长的好?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和生长监测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和生长监测 内容提要:1.熟悉儿童体格发育常用的评价指标以及儿童体格发育的规律; 2.掌握儿童体格发育的评价方法以及几种常见的体格发育偏离的评价; 3.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常用的指标以及利用监测图评价儿童生长发育。 对儿童身体和心理行为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是妇幼保健部门的日常工作,也是妇幼保健工作者一项基本技能。准确地对体格发育指标进行测量,选用合适地评价方法,运用地区、全国或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和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身体矮小、低体重、超重与肥胖等体格发育偏离。 第一节儿童体格发育 生长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贯穿于儿童期乃至人的一生。生长(growth)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机体各组织、器官在体积、重量和长度方面的增加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发育(development)指机体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的成熟与完善,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称之为发展。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和前提,发育寓含于生长之中。发育儿科学将生长与发育连用,或用发育一词代替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生长,可称之为身高、体重发育;但不用生长代替发育,如不能把心理发育或语言发育称为心理生长或语言生长。 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两个方面,广义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生理和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体格发育(physical growth)是指外部形态发育,可用人体测量指标来反映。 一、体格测量指标及其意义 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包括纵向测量指标、横向测量指标和重量测量指标。 (1)纵向测量指标:身高(3岁以后)、身长(3岁以前)、坐高(3岁以后)、顶臀长(3岁以前)、上肢长、下肢长、手长、足长等。 意义:纵向测量指标主要与骨骼系统的生长有关。在全身各个系统中,骨骼是最稳定的系统之一,受遗传因素控制作用较强,外界生活条件的影响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够得到体现。所以纵向测量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长期营养、疾病和其它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过程。 (2)横向测量指标:包括围度测量指标和径长测量指标。 常用的围度测量指标有: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大腿围和小腿围等。 常用的径长测量指标:肩围、骨盆围、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头前后径和左右径等。 (3)重量测量指标:目前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可应用的重量测量指标为体重。 对体格测量指标的选择还需依据年龄和研究目的。婴幼儿时期为了筛查小头畸形和脑积水等常需测量小儿的头围;观察婴幼儿的头围和胸围的交叉年龄,需测量胸围。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需测量身高和体重。 二、体格发育指标的意义及其测量方法 1.身长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不能站立或站立时不能保持足跟、骶骨和胸椎与身高计保持接触(以使婴幼儿维持身体直立位),需卧位测量头顶点至足底距离,称之为身长。 测量婴幼儿身长用量床,两边可嵌钢尺以示刻度。测量时需要两人,儿童仰卧,助手将儿童扶正,头顶抵量床头板;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左手握住儿童双膝,时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足跟。以cm为记录单

儿童体格发育常用的评价指标

儿童体格发育常用的评价指标 生长发育指标是评价儿童健康水平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有以下几项: 一、体重 体重是衡量营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一个出生体重正常的婴儿来说,体重增加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生后头3个月增长速度最快,以后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减慢。一般生后3个月的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1周岁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1—2岁内全年体重增长约2.0—2.5公斤,2—10岁每年增长约2公斤,青春期体重增加较快,男孩每年增重约5公斤,女孩约4公斤。 二、身高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常用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身高的增长也以生后前半年最快,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3.0—3.5厘米,3—6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0厘米,6—12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0—1.5厘米,故第一年共增长约25厘米。第二年全年约增长10—11厘米,以后每年增长5—8厘米不等。与出生身长相比,1岁时身长约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2倍,13—14岁时约为3倍。男女青春期时身高的增长明显加速。青春期开始的平均年龄为10—12岁,男孩较女孩迟1—2年。青春期身高突增的时间一般持续3年左右。男孩每年可增长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这样整个突增期平均长高28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长6—8厘米,整个突增期平均长高25厘米。一般身高突增开始时,儿童的身高可达到其成

年身高的80%,到达突增高峰年龄时,儿童身高可达到其成年身高的90%。突增期过后,身高减慢增长,直到女17岁,男20岁身高基本停止增长。 三、头围 头围是指自眉弓上缘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表示头颅的大小和脑的发育程度,是婴幼儿及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头围是按一定规律增长的,年龄愈小,增长速度愈快。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34厘米左右,生后第1年全年约增长12—14厘米,第2年约增长2厘米,第3年约增长1厘米。可见婴儿期是脑发育最快的1年。婴幼儿定期测量头围,可以及时发现头围过大或过小的异常现象。如果头围过大,要注意有无脑积水、佝偻病等疾病;头围过小常常伴有智力迟缓。 四、胸围 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平均32.6厘米,以后随着心肺发育胸廓也随之增大,胸围很快赶上头围,并于1岁半左右超过头围,形成了所谓的头胸围交叉,此后胸围一直超过头围并以每年递增1.5—2厘米的速度快速发育。头胸围交叉出现的早晚常被作为营养好坏的一个指标。一般营养状况好的小儿头胸围交叉出现早,反之,则出现晚。 五、颅骨 婴儿出生时各颅骨缝均未闭合,后囟已接近闭合。前囟位于两顶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地指标

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指标,主要为身长、体重、头围和胸围,此外还包括有: 上部量、下部量、前囟、牙齿、皮下脂肪厚度及体形等。从出生到一岁,应当说是一生中体格发育增长最快的时期,如果喂哺和护理得当,可以提高速率,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个月宝宝体格发育 身长: 足月(孕期37-41周)成熟儿(出生体重≥2500克)出生时的身长大约为50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到第一个月末身长可增6厘米。达56厘米左右。 出生时:男平均50.2厘米(46.8-53.6厘米)女平均49.6厘米(46.4-52.8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56.5厘米(51.9-61.1厘米)女平均55.8厘米(51.2-60.9厘米) 体重: 足月成熟新生儿的体重应在2500克以上,一般在3000克左右。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由于新生儿多睡少吃,吸乳不足,加上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份,大、小便排泄相对较多等影响,将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大都在3-4日达最低点,至7-10日左右可以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失去的体重,一般等于初生体重的7%-8%,约200-250克。随后,体重便开始稳步增长,至第一个月末体重可增加1.5千克,达到4.5千克以上。 出生时:男平均3.2千克(2.5-4.0千克)女平均3.1千克(2.4-3.8千克) 满月时:男平均4.9千克(3.7-6.1千克)女平均4.6千克(3.5-5.7千克) 头围: 出生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头部约占全部身长的1/4。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人时头部仅占全身的1/8左右。与此相关,头部长得最快的时期也是在出生后的前半年。男童较女童稍大。新生的第一个月头围增长约3.5厘米。 出生时:男平均33.9厘米(31.8-36.3厘米)女平均33.5厘米(30.9-36.1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37.8厘米(35.4-40.2厘米)女平均37.1厘米(34.7-39.5厘米) 胸围: 胸围是全胸围的度量,须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周围度量而求其平均数才能量得准确的胸围。出生时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围的增长速率缓慢地超过头围的增长,至3-4个月时头围和胸围相等,其后,胸围逐渐比头围大。新生儿的胸形多成圆桶状,其前后径与横径相差无几,年龄渐长,横径增加较快,逐渐象成人的胸部。新生儿期胸围的增长约达4.5厘米。 出生时:男平均32.3厘米(29.3-35.3厘米)女平均32.2厘米(29.4-35.0厘米) 满月时:男平均37.3厘米(33.7-40.9厘米)女平均36.5厘米(32.9-40.1厘米) 上部量: 指头顶部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通常用以表示上身的长度。出生时通常为31厘米,满月时可超过34.5 厘米。一般说来,男童的上部量比女童稍长。 下部量: 指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距离,通常用以表示下身长度。出生时通常为19厘米,满月时可达21.5厘米。一般而言,男童与女童的下部量相近。 前囟: 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受产道的挤压,出生后在顶枕部可见突起的产瘤,有的还见骨缝重叠,若这些变化不是过于明显,都应属于正常的现象。生后骨缝重叠现象会逐步消失,并在额骨和顶骨之间见到一类似菱形的前囟(较软,下面没有骨质),部分婴儿在顶骨和枕骨之间还可见到面积较小的后囟。新生儿前囟的大小因人而异,相对应的两边中点连线的距离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 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 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年龄X 7 + 70 2、体重(weight)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 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出生体重(公斤)+月龄x 7?12月婴儿体重=6 (公斤)+月龄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年龄X 2 + 7 (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ee)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 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 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ee)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 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ee)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

间, > 厘米示营养良好, <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 (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 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 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 (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 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 12~18 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 1?2 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 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 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 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 (terminent teeth) 和恒牙 (permanent teeth) 。乳牙共 20 颗。婴儿出生 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 2岁半出齐。自 6 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 2.连续性 整个儿童期生长都在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 在婴儿期生长速度最快,以后减慢,到青春期又加快,从而形成两个体格增长高峰值。 3 .各系统生长模式不一致 神经系统在生后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发育至一定高 峰后又逐渐退化,而全身体 格生长总趋势则呈一条逐渐上升的双峰曲线。 4.个体存在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规律,但每个人的生长轨道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 差异。因此,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包括一定的范围。 三、儿童体格生长趋势与增长模式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不同性别儿童体格生长增长值不相同,但生长的趋势基本 相同。随年龄的增加,儿童 体格生长指标的变化都有一定的模式,如身高、体重、心率、肺活量等。儿童 体格的增长常用生长速率表达,即指单位时间内生长增长的数值,各儿童期生长速率是不相同的。 1 岁后身高 66%, 4岁时 60%,10岁时 54%。 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 2 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 6 个月 8、牙齿 时无牙,一般在 长出第一颗恒牙 第一磨牙),即出现 24 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 12 岁 长出第二磨牙, 18 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二、体格生长的及总规律 1.头尾规律 儿童体格生长呈头部领先、躯干次之、最后四肢的生长规律。 2 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 长的 1/2。随年龄增长,头长占身长的比例逐渐缩小,出生时为 1/4 , 6 岁时为 1/6 ,成人仅 1/8 。 例如体重和身长,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研究生班讲义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王惠珊)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1.5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7.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0.7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0.25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12.5~13.5厘米间,>13.5厘米示营养良好,<12.5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1.5~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儿童体格生长测量评分标准

儿童体格生长指标测量评分标准

量床两侧读数一致,误差不超过0.1cm。 2 测量者眼睛与滑动板在一个水平面上。 1 准确读数至0.1cm。 1 胸围婴儿卧位,双手自然平放,处于安静状态,测量者位于婴儿右侧。 1 左手拇指固定软尺零点于右侧乳头下缘,右手将软尺紧贴胸部,绕 经背部右侧,沿两肩胛骨下角,经左侧回至零点。 2 软尺轻贴皮肤,不能过紧过松或打折。 1 取平静呼吸时中间读数。 1 准确读数至0.1cm。 1 上臂围已脱去左侧衣袖。 1 由助手扶至坐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换位于婴儿左侧。 1 测左上臂肩峰至鹰嘴连线的中点。 1 将软尺零点固定于此中点,绕上臂水平一周,周径与肱骨成直角。 2 软尺轻贴皮肤,不能过紧过松或打折。 1 读数精确到0.1cm。 1 皮下脂肪已脱去左侧衣袖。 1 用皮褶卡测量,测量前校正刻度为零。 1 由助手扶至坐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位于婴儿左侧。 1 左手拇、食指间距3cm,捏起平脐处锁骨中线部位的腹壁皮肤与皮 下脂肪,使之与肌肉分离,测量时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 2 右手用皮褶卡将钳板插入捏起的皮褶两边至底部钳住,使上下刻度 线对齐。 1 读数精确到0.5mm。 1 头围已脱去帽子及解开发辫。 1 由助手协助抱至坐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 1 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右侧眉弓上缘,左手中、食指固定软尺 于枕骨粗隆,手掌稳定头部,右手将软尺紧贴头皮(避开发辫,分 开头发)经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处。 2 软尺左右对称,不能打折。 1 读数精确到0.1cm。 1 前囟由助手协助抱至坐位,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 1 将两手拇指置于前额部,手掌放于颞部,用中指及食指检查。 1 软尺测量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测得结果用厘米×厘米表示。 2 读数精确到0.1cm。 1 测量后询问婴儿何时能抬头、会笑、独坐、站立、走路、有意识的叫爸妈 等重要标志性发育指标。 1 测量完毕将婴儿交回家属并感谢配合。 1 用发育量表评价小儿各项指标发育水平。 1 综合评价操作熟练。 1 手法轻柔,爱护婴儿。 2 随时注意给婴儿保暖。 1 用柔和语言安抚婴儿。 1 测量数字记录及时准确。 2 操作前后衣物整理妥当。 1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及评价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体格评价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身长(length) 身长为头部、脊柱与下肢骨骼长度的总和。新生儿出生时仅50厘米。0~6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7~12个月的婴儿每月平均增长厘米,生后第2年身长共增长10厘米左右,以后儿童身高(height)每年增长值波动在5~厘米左右。接近青春期儿童身高每年增长达8厘米左右,女童较男童略早开始2年。身高估算公式: 2~10岁儿童身高(厘米)= 年龄 X 7 + 70 2、体重(weight)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3公斤, 6个月内婴儿体重每月平均增长600克~700克,6~12个月体重每月平均增长250克~300克,之后儿童体重每年增长约2公斤。接近青春期儿童体重每年增长可达6公斤左右。体重估算公式: 小于6月婴儿体重 = 出生体重(公斤) + 月龄 x 7~12月婴儿体重 = 6(公斤) + 月龄 x 1~10岁儿童体重(公斤)= 年龄 X 2 + 7(或8) 3、头围(head circumference) 新生儿出生时头围34厘米,1岁内增长迅速,上半年8厘米,下半年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2岁时48厘米。若有头小畸形,提示脑发育不良;若头围过大,则要怀疑脑积水。 4、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胸廓与肺的发育可以用胸围测量。胸围在第一年发育最快,1~1岁半超过头围,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平均增长3厘米,以后每年平均增加约1厘米。 5、上臂围(arm circumference) 测量上臂围可以筛选营养不良儿童。1~5岁儿童上臂围多在~厘米间,>厘米示营养良好,<厘米为营养不良。 6、坐高(sitting height)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可显示躯干的生长。儿童1岁后身高增加主要是下肢增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随年龄而降低。一般出生时为66%,4岁时60%,10岁时54%。当儿童患克汀病、软骨发育不良时,坐高占身高百分比明显增大。 7、前囟(anterior fontanel) 新生儿出生时头顶部有两个骨性间隙,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称前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称后囟。前囟出生时约~2厘米,数月内随头围的增长而变化,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缩小,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1~2个月即闭合。囟门闭合情况反映颅骨骨化过程。若囟门闭合早,则要警惕头小畸形;囟门闭合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克汀病等。同时囟门也是观察婴儿颅内疾病的一个窗口,当小儿患脑炎、脑膜炎而颅压升高时,前囟会变得饱满,而婴儿因腹泻致脱水时,会出现前囟凹陷。 8、牙齿人有两副牙齿,即乳牙(terminent teeth)和恒牙(permanent teeth)。乳牙共20颗。婴儿出生时无牙,一般在4~6个月左右萌出,全副乳牙2岁半出齐。自6岁左右,儿童开始换牙。在全副乳牙之后长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即出现24颗牙齿。然后基本按从前至后的顺序逐个替换同位乳牙。12岁长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长此牙。 二、体格生长的及总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计算公式

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理指标计算公式 小儿身高计算公式(厘米) 2岁以上:年龄×5+80(厘米) 二、体重计算公式(千克) 1—3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7(千克) 4—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6(千克) 7—12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5(千克) 1岁以上:年龄×2+8(千克) 三、出牙计算方式 牙齿数=月龄-6 乳牙萌出的时间与顺序表: 顺序乳牙名称出牙时间(月) 牙数 上牙下牙总计 1 乳中切牙5~10 2 2 4 2 乳侧切牙6~14 2 2 4 3第一乳磨牙10~17 2 2 4 4 乳尖牙18~24 2 2 4 5 第二乳磨牙20~30 2 2 4 出牙基本上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一般是下颌先于上颌,由前至后的顺序。最先萌出的常是下面中间的门齿,然后是上面中间的门齿,以后挨着中间的门齿左右长出。” 出牙数(婴儿):月龄~4(或6)。例如10个月的婴儿,乳牙应为4颗或6颗;在1岁时多数已有6~8颗乳牙;2岁时乳牙应出齐,共为20颗。” 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理指标计算公式 (1)身高:小儿初生时身长约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增 长25厘米。2岁以后计算公式:身长=周岁数×5+75。 (2)体重:小儿初生时体重平均约为3公斤。 体重计算公式: 1~6个月:体重(克)=3000+月龄×600 7~12个月:体重(克)=3000+月龄×500 2岁以上:体重(公斤)=8+年龄×2 (3)头围:测量时以软皮尺齐双眉上方,通过枕后隆起处绕 头一周。新生儿头围平均约为34厘米,生后6个月增长约8厘 米,7~12个月增长4厘米,第二年2厘米,5岁后接近成人。

(4)胸围:测量时以软皮尺由背部平肩胛骨下角,经乳头绕 胸一周。出生时胸围约为32厘米,第一年增长约12厘米,第二年增长约3厘米,1岁内小于头围,1岁时几乎相等。2岁后胸 围超过头围。 (5)囟门:后囟于出生后2~4个月内关闭(部分出生时已闭);前囟位于顶骨与额骨之间,呈菱形,于生后1~1岁半闭 合。 (6)牙齿:小儿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1岁时出8 个牙,1岁以后长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1岁半出尖牙,两岁 出第二乳磨牙。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 6岁以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一磨牙,12岁以后长出第 二恒磨牙,至12~15岁长满28颗恒牙。第三恒磨牙一般在17~30岁长出(即智齿),也可终身不出。6~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公式:牙齿数=月龄-4(或6)。 (7)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1岁以上收缩压计算公式:年龄×2+80毫米汞柱〔133× (年龄×2+80)Pa〕 舒张压=收缩压的1/2~2/3。 (8)呼吸: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1~3个月:45~40次/分 4~6个月:40~35次/分 6~12个月:35~30次/分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一)体重的增长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因体脂和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是反应小儿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如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日体重未恢复到出生时水平,则为病理状态,应寻找原因。生后如及早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我国1975年、1985年、1995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可增长1~1﹒5kg;生后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第1年内小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长值约等于后9个月体重的增长值,即1岁时小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呈第1个生长高峰。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每年增长约2kg。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再次加快,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小儿体重增长为非等速增长,且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小儿的体重存在着个体差异,故大规模小儿生长发育指标测量所得的数据均值只能提供参考。评价某一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时,应连续定期检测其体重,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须追寻原因。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为便于计算小儿药量和液体量,可用公式估计小儿体重。 可选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7(或8) 或用公式:3~12个月:体重(kg)=(月龄+9)/2 1~6岁:体重(kg)=年龄(岁)×2+8 7~12岁:体重(kg)=[年龄(岁)×7-5]/2 (二)身高(长)的增长 身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小儿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称身高。卧位与立位测量值相差1~2cm,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增长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故1岁时身长约75cm。第2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为10cm,到2岁时身长约85cm。2岁后身长(高)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至青春期出现第2个身高增长加速期。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0 身高(长)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长度。这3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故各年龄期小儿头、躯干和下肢所占身高(长)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变化,头占身高的比例从婴幼儿的1/4减为成人的1/8。 身高(长)的增长与遗传、种族、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有关。明显的身材异常往往由甲状腺功能减低、生长激素缺乏、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引起。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长)。 (三)坐高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