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
什么样的个人具有高度的主体性?

什么样的个人具有高度的主体性?一、自我认知与意识的开展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第一个标志就是自我认知与意识的开展。
当个人能够清楚地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价值观,明确个人的目标和意义时,便能做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主动塑造和规划。
1. 自我反省和修正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首先需要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只有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决策,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 意识的开展与拓展另外,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重要一环是意识的开展与拓展。
这意味着个人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受他人意见的左右,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第二个标志是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个人要具备主动学习、主动工作、主动生活的能力,能够在各个领域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
1. 主动学习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注重自主学习。
他们能够主动寻找学习资源,制定学习计划,并且在学习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2. 主动工作在工作领域,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对工作进程和结果负责。
三、积极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第三个标志是积极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 情绪管理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处理负面情绪,从而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2. 情感表达另外,个人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意思,同时也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与他人保持积极良好的关系。
综上所述,个人具有高度的主体性需要具备自我认知与意识的开展、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及积极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内涵、重要性、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内涵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主地选择、决策和行动。
自主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儿童成为独立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儿童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活动。
主动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是儿童成为有责任感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活动,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创造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品质,它是儿童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让儿童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具体来说,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摘要】主体性是一个涉及个人、群体和人类整体的重要概念。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主体性的意义和影响。
个人主体性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是个体意识和行为的核心。
群体主体性是指群体共同体验和价值观念的集体表现,是团体凝聚力的体现。
人类主体性则是历史和文化对人类自我认知和发展的影响。
主体性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激发了创新和进步,也会引发分裂和冲突。
在心理层面,主体性的体验和表达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个体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主体性在个人、群体和人类层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未来的影响和启示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主体性, 个人, 群体, 人类, 社会影响, 心理意义, 重要性, 发展,启示1. 引言1.1 引言介绍在人类社会中,个人、群体和人类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人作为最基本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可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群体则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集体意识和行动能力,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影响和改变。
而人类作为整体,拥有共同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形成了人类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个体意识和行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个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我意识和独立选择的追求,群体的主体性体现在集体意识和共同目标的追求,人类的主体性体现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传承。
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体性。
本文将从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主体性的未来发展和启示。
通过对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1.2 主体性概念解释主体性概念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核心要素之一。
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影响。
个体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群体的主体性决定了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类的主体性则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方向。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主体性水平?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主体性水平?一、心理角度主体性是指个体主观意识和自我认知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从心理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的主体性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个体自我意识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性水平的人,通常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意识体验进行准确的描述。
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自我认知。
2. 自主性和决策能力主体性高的人往往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独立地做出决策,并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
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从容面对挑战和困难,不依赖于他人的指导和批准。
3. 自我认同和自尊感一个人的主体性水平还与其自我认同和自尊感密切相关。
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性水平的人通常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认同感,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享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社会角度社会角度下的主体性水平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表现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几个衡量主体性水平的指标:1. 自我表达和自信一个主体性水平高的人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畏惧他人的评价和批评。
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并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
2. 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主体性强的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做出独立的决策,并勇于面对和解决困难。
3. 社会责任感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性水平的人通常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愿意为社会发展和他人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行为角度行为角度主要从个体行为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主体性水平。
以下是几个衡量主体性水平的指标:1. 追求独立和自主的行为一个主体性水平较高的人通常能够追求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决策,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自己的节奏和风格。
2. 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行为一个具有较高主体性水平的人通常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行为。
主体性名词解释

主体性名词解释
主体性名词是指可以表达事物集合或群体的名词,即用来指代某类事物统称的名词。
主体性名词通常用来表示一类事物的共性特征或整体概念。
主体性名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物体为主体的名词,如"森林"、"企鹅"、"花园"等,这些名词指代的是一类物体或
事物的集合;另一种是以抽象概念为主体的名词,如"科学"、"历史"、"幸福"等,这些名词指代的是一类抽象的概念或活动。
主体性名词具有以下特点:
1.泛指性:主体性名词可以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指某个具
体的个体或实例。
例如,使用主体性名词"学生"可以代表所有
学校里的学生,而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学生。
2.统称性:主体性名词可以用来统称一类事物的所有成员。
例如,使用主体性名词"国民"可以统称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
3.一般性:主体性名词不具体指代某个时间、地点、人物等具
体的特征,而是表示一类事物的普遍性或一般性。
例如,使用主体性名词"动物"可以表示所有的动物,而不只是某种特定的
动物。
4.抽象性:一些主体性名词是抽象概念,不是指代具体的个体
或物品,而是指代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活动。
例如,使用主体性名词"智慧"可以表示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或知识水平。
总之,主体性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类事物或集体的名词,具有泛指性、统称性、一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通过使用主体性名词,可以更加简洁地表达一个集合或群体的概念,方便沟通和交流。
主体和主体性的含义

主体和主体性的含义主体性,即主体的属性。
对主体性概念的认识,应该回归性之载体,从认识主体开始。
主体是主体性的物质承载,如果撇开主体来谈主体性,就容易陷入抽象的泥潭。
主体是一个有多学科、多意义的词语,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当然指的是哲学范畴的主体。
主体的概念来自哪里,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有客体,才会有主体,因此对于主体的理解从来都要放在主客体关系中审视。
一、主体早期的主体与本体是同义语。
从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讲,世界上一切运动和变化的实在本体就是物质,即自然界本身。
然而,统一的物质世界并非浑然一体,而是拥有多层次并与周边不断发生作用的存在物。
这样的作用中,就区分出了主体和客体,作用的发出者,主动者被看做是主体,作用的接受者、被动者则是客体,但由于存在物之间作用的相互性,主体又是客体,客体也同样是主体,他们的区别仅仅是相对的,就此意义而言,主体并非人的专属概念。
这就是广义上讲的主体和客体,能动的、主动的和受动的、被动的成为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准则,同样也决定了没有主体客体无从谈起,没有客体主体也无以存在。
而广义上的主客体相对而言地位并不固定,即主体亦有可能是客体,客体也亦有可能是主体。
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为共存的矛盾关系。
也因为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让广义主客体把握起来就有了难度。
人并非天生的主体,物也不是天生的客体。
人可以是主体,当然就也可以是客体,“人类无一例外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类也不例外。
”而狭义上讲的主客体的概念,反倒是我们平时使用比较多、通常所指的主客体,即主体为人,客体为人之外的身外之物。
主体的活动便是人的活动,人活动的对象便是客体。
因此这里概念的内涵界限被限定的很小,主体只能是人,客体只能是物,只要是客体的物就不具有任何主体相关的意义。
但当主体即人成为别个主体即别个人的活动对象,那么这时候他就成为别个人,即活动主体的客体。
所以在狭义的主客体概念里,主客体问题被简单化处理。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认为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主体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内涵主体性是指个体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主地选择、参与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儿童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
同时,儿童也具有自主参与的权利,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儿童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发现新的事物和现象。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主动地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价值的作品和成果。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重要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主体性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通过自主选择、主动探索和创造性表达,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性是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通过自主选择、主动探索和创造性表达,能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

幼教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一、幼儿的主体性是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总是活泼可爱,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喜欢尝试新事物,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幼儿具有很强的主体性。
那么,什么是幼儿的主体性呢?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自主行动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在幼教活动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
二、为什么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性?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方式,逐渐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培养自主行动能力幼儿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独立思考上,还表现在自主行动上。
在幼儿园里,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事,如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
这样既能锻炼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行动能力。
当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3. 培养自我表达能力幼儿的主体性还体现在自我表达能力上。
在幼儿园里,我们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分享自己的玩具、讲述自己的经历等。
这样既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当孩子们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时,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如何在幼教活动中关注和培养幼儿的主体性?1.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里,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发现和实践。
例如,可以设置各种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性:现代性的哲学奠基(1)2007-06-15 01:11:33 作者:沈语冰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458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从哲学上对现代性进行的奠基。
首先指出现代性哲学的基石是主体性( subjectivity )(一)。
对主体性内涵的界定虽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下列观念之争中得到勾勒:1)个体性( indi ...关键字:主体性[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从哲学上对现代性进行的奠基。
首先指出现代性哲学的基石是主体性( subjectivity )(一)。
对主体性内涵的界定虽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下列观念之争中得到勾勒:1)个体性( individuality )或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 )与各种版本的集体主义之争;2)理性( reason )的不同界定;3)对自主性( autonomy )的不同理解;4)反思性( reflexivity )或唯心哲学( idealistic philosophy )及其争论(二)。
一主体性:现代性哲学的基石从一开始,现代性就包含着双重性格:既在不断地否定自身,又在不断地确证自己。
现代性的时间意识表明,现代人感到自己脚下是虚空的深渊,是过渡、暂时与偶然,虽则现代人期望这种过渡、暂时和偶然能结合永恒、本质与必然,但这一期望本身恰恰表明了现代性的脆弱。
现代性本质上的这种流动性和敞开性,使得为其自身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的要求变得益发尖锐。
波德莱尔首先在美术批评中论述了这一主题,本雅明则将这个源于美学经验的命题译解为一种历史哲学。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旦现代性脱离了传统的轨道,不再从外部(比如传统中)借用准则,那它为自身确立标准的要求就成为一种必须。
现代性的时间意识在从波德莱尔到本雅明的艺术哲学和历史哲学那里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概念化,但第一次将现代性脱离过去的准则,从而自己为自己确立标准的问题上升为一种哲学问题的人却是黑格尔。
当然,对传统的批判早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批判的过程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经验,并对现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作出了反应。
但是,只有到了十八世纪末,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才成为如此紧要的问题,以致于黑格尔能够把它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加以把握,事实上黑格尔把它当作他自己哲学的根本问题加以处理。
一种没有先例的(without models)现代性必须将其自身建立在业已形成的分裂(diremptions or divisions)之上,这一事实所导致的焦虑,在黑格尔看来乃“哲学需要的渊源”。
黑格尔最早发表的作品《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就是关于哲学的需要、前提和原则的一般性思考。
黑格尔在此书导论性的“回顾”中说:“当一些现象,例如有关宗教的演讲,与思辨的需要不直接相关,那么它们和它们的被接受,尤其是诗歌和一般艺术开始在它的真正的范围内所得到的荣誉,都以较朦胧或较清醒的感觉,预示了哲学的需要。
”1黑格尔充分意识到了当时德国的整个精神氛围,即除了从康德、费希特到谢林的思辨哲学外,还存在着关于宗教(后期费希特和谢林、施莱尔马赫)的思想、诗歌与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赫尔德、歌德、席勒)。
康德通过思辨哲学所得到的分裂的知识图景,为费希特和谢林所不满。
费希特认为“存在是由道德目的所指引的动态的演化过程,这同他所解释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同德国文学界的伟大首领莱辛、赫尔德和歌德的意见相吻合。
……浪漫派诗人,如施莱格尔兄弟、蒂克和诺瓦利斯,对费希特的严格的逻辑性兼有反唯理主义和神秘因素深感兴趣。
”与此相应,谢林“以自然为可见的精神,精神为不可见的自然,这种思想促进了浪漫派的想象,鼓舞新诗人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用爱慕的同情心来看待世界,这是他们在呆滞的机器面前所不能感受到的。
”2黑格尔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承担起协调分裂的重任。
对他来说,协调随着启示宗教的式微而来的文化分裂为各种不同的、各自自主的领域的任务,恰恰就是哲学的使命。
他说:如果进一步地观察哲学具有的特殊形式,那么我们就看到:它一方面出自精神的生动的创造力,精神在这形式中由自己恢复破碎了的和谐,主动地进行塑造;它另一方面出自分裂具有的特殊形式,从这种特殊形式产生出体系。
分裂是哲学需要的源泉。
3因为现代性唤醒了自觉意识,自我确认的需要也由此产生了,这一需要被黑格尔理解为对哲学的需求。
他认为哲学面临着把握“它自己的”时代的任务——在他看来,这一时代即现代。
黑格尔相信,他不可能把握独立于现代性的哲学概念的“哲学本身”的概念,换言之,哲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达到最后阶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关于现代(及其问题)的哲学。
黑格尔发现,现代的原则乃是主体性(subjectivity)。
主体性原则既说明了现代世界的优越性,也说明了现代世界的危机。
它揭示了现代乃是进步与异化同在的世界。
因此,黑格尔认为,有关现代的最初探讨即已包含着对现代的批判。
在他看来,现代以他称之为主体性的自相关结构(a structure of self-relation)为普遍标志:“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自由,也就是说,存在于精神整体之中的一切本质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它们的权利。
”4当黑格尔勾勒现代世界的观相术时,他用“自由”和“反思”来解释“主体性”:“我们时代的伟大在于承认了自由、精神财富、精神本身是自由的,并且承认精神本身便具有这种自由的意识。
”5也就是说,直到黑格尔,现代性才作问题性被提到了哲学思考的前台,而我们已经说过,现代性的自我奠基过程其实早在黑格尔之前的两个世纪便已经开始了。
多尔迈在其《主体性的黄昏》一书中说,自文艺复兴以来,主体性就一直是现代哲学的奠基石。
6一般认为,笛卡尔开始了现代性哲学的奠基,他的《沉思录》是现代哲学中“基础”隐喻的最著名表述。
在第二个“沉思”里,笛卡尔说:阿几米德只要求一个固定的靠得住的点,好把地球从它原来的位置挪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同样,如果我有幸找到哪管是一件确切无疑的事,那么我就有权抱远大的希望了。
7笛卡尔不满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思想,他发展出了一种“普遍怀疑”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怀疑置于信仰的对立面,而其基础,即无可置疑的“阿几米德点”则是“我思”。
伯恩斯坦把这种寻找基础(确定无疑的事物)的冲动称做“笛卡尔式焦虑”,并认为这种焦虑与其说是为要世界寻找一个固定的支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冲动,还不如说是出于对人生有限性、易错性、偶然性的思考。
笛卡尔将这种思考刻划为“灵魂的旅程”,这个旅程的恐怖性是间接提到的疯狂、黑暗、“从自我欺骗的梦幻世界里走出来”的恐惧感、“突然掉进深水中”的畏惧感上反映出来,在深水中,“我既不能肯定我的脚踏在底上,也不会游泳以便把自己托出水面。
”这个旅程的恐怖性还反映在想象中的焦虑不安上,即想像我只不过是万能恶魔的一个玩物而已。
伯恩斯坦得出结论说:“将《沉思录》作为灵魂的旅程来阅读有助于我们理解笛卡尔对基础或阿几米德点的寻求并不只是解决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的一种手段。
它是对某种固定支点的探求,对某种稳固的岩石的探求,在那块岩石上我们能够在时时威胁我们的自然变迁面前确保生命无虞。
”显然,这种笛卡尔式焦虑既不单单是宗教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或是道德上的,而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本体论上的”。
8笛卡尔式焦虑表明,在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伴随着神义论的式微,人类为自身寻找基础的焦虑有着深层的缘由。
这一点,如果我们将笛卡尔放回到“他的时代”中去看,就清楚无疑了。
一般教科书将笛卡尔宣布为革命精神的祖先,是“戴着假面的哲学家”,就是说,笛卡尔的哲学话语,是在论证“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死”(经院哲学的两个最大主题)9的伪装下,确立了怀疑一切的现代哲学原则,这一原则所蕴含着的宗教神学方面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的巴黎主教博絮埃就敏感地觉出这一点:“我预见到:从中得出的反对我们祖祖辈辈坚持的教条的结论,即将使得笛卡尔哲学面目可憎,也将使得教会丧失为了在哲学家们心灵中确立神、确立灵魂不朽而可能指望从笛卡尔哲学中获得的一切成果。
”10怀疑一切之后,什么是怀疑一切的剩余,即不可怀疑的东西呢?笛卡尔回答说:当我愿意像这样想着一切都是假的时候,这个在想着这件事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并且觉察到“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受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11笛卡尔以下,欧洲哲学开始了漫长的、围绕着“基础”而进行的替代工作。
但是,不管这个现代哲学的基础是何种名称和何种面目出现(如主体、主体性、自我、意识、先验意识、绝对),经院式的、追求自恰的、枯燥乏味的哲学论证或形而上学思辨的背后,事实上保留着为脆弱的现代性奠基的不变本质。
为了反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过份强烈的建构色彩,英国哲人强调经验的基础地位。
洛克并没有泛泛地把相当于笛卡尔“我思”的自我(人格)定义为思的主体,他更注重自我意识在人格中的地位:“意识永远是和当下的感觉和知觉相伴随,而且,只能凭借意识,人人才对自己是他所谓的自我……因为意识既然常常伴随着思想,而且只有意识能使人成为他所谓的‘自我’……因此人格同一性只在于意识。
”12洛克的这一思想启发了休谟。
休谟指出笛卡尔所说的“灵魂的实体”是不可能被感知到的,因此自我不可能是灵魂的实体,而是一连串意识状态的总和。
“任何时代,我总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
”13灵魂是没有任何能力保持同一性的,我们所知觉的无非是一连串的意识状态,我们根据这些意识状态通过联想才产生出自我的观念。
自我不过是“知觉束”,在经验中找不到恒定不变的自我。
主体性原则被公认为在康德哲学中得到基本型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倒转”使主体的地位定于一尊。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区分了“经验的自我”和“先验的自我”。
识,并认为休谟是正确的,不论是外知觉还内知觉,人们都观察不到灵魂的实体。
不过,康德不像休谟那样完全否认自我的存在。
他主张,必须承认先验的自我的存在。
尽管先验的自我不是经验认识的对象,却是经验认识的可能性条件。
经验认识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意识的统一性,先验的自我确保了认识的统一性,它具有意识活动统调者的功能。
经验认识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意识的结构或基本形式。
先验的自我为经验认识提供结构,因而感性认识的对象处于时空的形式之中,知性认识的对象处于先验范畴的认识形式之中。
14Inden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虽然哲学史与思想史学界对现代性哲学奠基于主体性原则这一点几乎已达成共识,但是对于主体性内涵的界定,却常常莫衷一是。
不同的流派与作家经常对主体性作出不同的、有时是截然相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