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

启发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比较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启发教学的倡导者,但二人的“启发”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又各有特点。
本文将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进行阐述和比较,并指出“启发式教学原则”比“产婆术”更科学的一面。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级人物, 是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奠基者。
他们不仅影响了当世, 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 影响了文化的研究传统和发展方向。
两人作为东西方的先贤祖师, 自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风格;作为人类共同的圣哲, 亦有同声相应的默契, 这种默契超乎时空, 互参互补。
因二人都深谙启发之道,基于此, 本文将就“启发教学”对二人进行浅显的比较, 以管窥东西方文化之精髓。
一、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孔子比苏格拉底至少早五、六十年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
他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没有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没有处于急于想知道答案而不知道的状态(即‘不愤’),教师就不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也无法告诉学生怎样进行思考(即‘不启’);如果学生没有处于对某一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却苦于无法表达心中之想法的状态(即‘不悱’),那么教师也无法帮助他们进行疏理,无法引导他们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即‘不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师生相互启发。
他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就是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有个普通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茫然无知,我从问题的两头进行考察,然后尽量回答他。
”可见,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自称“无知”,然后再与学生共同探究的。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不同点
孔子苏格拉底
时代背景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经济: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
瓦解;
思想:百家争鸣。
政治: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奴隶制经济繁荣(工商业)思想: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思想观点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有
教无类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产婆术
评价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
其博大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
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
尊称为圣人。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他的思想对后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同点都强调道德和知识。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研究交流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比较研究韩世豪 东北师范大学摘要:在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有人以最闪耀的姿态引领人类思想发展历程。
其中在教育方面最有成就莫过于东方的‘万世师表’孔子与西方的‘众师之师’苏格拉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不同点进行详细阐释,通过三方面的阐释详细厘清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中的不同点,以及对当代中国的教育能够产生的积极有效的启发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理念;政治方向;信仰一、不同社会背景下孔子与苏格拉底进行教育的不同原因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1]。
在几乎同一个时代,中西方的两位先哲孔子、苏格拉底似乎同一时间都选择了进行教育,但双方进行教育的出发点以及期望通过教育达到的目的却并不相同。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史学家们称这个时期为“礼坏乐崩”。
面对礼崩乐坏、诸候割据、战乱蜂起的社会现实,孔子积极寻求一种改变社会的良方,他把目光转向于教育,希冀用教育来扭转当时道德沦丧的局面。
用钱穆先生的话讲孔子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人当以行道为职,此属天命。
但天命人以行道,而道有不行之时,此亦是天命[2]。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礼乐制度”,他想要通过教育使天下重新恢复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可以认为孔子需求的是一场变革,将整个春秋时期群国制初显的社会制度颠覆,这或许就是孔子想要进行教育的原因,这也就是教育能够进行文化传承的直接体现。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不同点在于进行教育的社会背景不同,苏格拉底虽处于相对公平法制的雅典城邦社会背景之下,但他认为雅典城邦社会已经不可逆转的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城邦中公民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人性泯灭以及道德沦丧之事,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以及‘认识人自己’等观点,想要通过教育的教化功能使人们重新认识他们自己并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一群公民,加之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政治中全民民主政治会使雅典民主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政治应该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即政治精英掌控,更加定他进行教育的决心。
孔子和苏格拉底之异同分析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之异同分析比较作者:刘利英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个文化传统的伟大代表人物,揭示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本文尽可能全面的比较他们的异同,以期对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一点说明。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相同点不同点影响启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94-01中西文化开始接触之后,西方传教士把孔子思想带到了欧洲,最早从17世纪开始,西方人开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源头。
那么,要了解中西文化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就有必要从中西文化的源头——孔子和苏格拉底处去寻找和比较。
1.相同点——生活的时代相距不远。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91年,年73岁。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卒于公元前399年,年71岁。
孔子只比苏格拉底早出生80年。
——都生活于乱世之中。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战乱频繁,政治纷乱。
苏格拉底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的时期,时局动荡,社会腐败。
——均出身低微。
孔子的父亲“叔梁讫”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苏格拉底曾经自幼随父学艺。
——没有建立牢固的家庭关系。
《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苏格拉底说假如人们问他该不该结婚,他给的回答是无论结不结婚都会后悔。
从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与弟子的关系更紧密,家庭对他们的重要性反而排后。
——政治思想均不被采纳,甚至因“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
孔子曾治理鲁国,但其后遭人陷害被排挤出鲁国,其后孔子因坚持“仁”政历经14载不得重用,最后回到鲁国专注于教育。
史料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数番被困,“似丧家之狗”,甚至曾被暗杀过一次。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了深刻的生死观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苏格拉底则是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分别活跃在中国和希腊,但是他们对于生死观的思考,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首先要了解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在极其不稳定的时代生活着。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不稳定和混乱。
而苏格拉底则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而他所处的雅典,正处于希腊城邦时期的鼎盛时期。
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都是在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这也决定了他们对于生死观的思考,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思考,更是对生命的现实体验和回应。
对于生死观的思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孔子在困乱的战国时代,亲身经历了乱世的苦难和痛苦,从而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怕牺牲,愿为真理和正义奋斗到底。
这种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也成为了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而苏格拉底则更多地受到古希腊宗教和哲学的影响,他对于生死观的思考,更多地是在宗教和哲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他认为,死亡不过是一种新的生命状态,而人应该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真理和正义,这样,他的灵魂才能在来世获得永恒的幸福。
这种对于死亡的理性思考,也成为了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一大亮点。
在生死观的表达上,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点都不含糊,他们的思想在追求永恒的真理、正义和伦理规范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
比如说,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实际行为和品德修养,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修养自己,改造世界。
苏格拉底也非常强调人的伦理品质和道德观念,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自己无知,并且能够自我反省和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借鉴材料)

高级教育
26
(4)复礼,是仁的表现。
据《论语》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论语·颜渊》
❖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高级教育
27
2、苏格拉底的德育思想内容
当时社会政治纷 乱,王权倾颓, 诸侯 势盛,各阶级之间剧 烈变动,表现在社会 风气上是礼崩乐坏、 道德沦丧。
高级教育
4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 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兴 盛繁荣走向腐败衰落的时 期。
希腊精神世界和文化 价值产生危机,没有普遍 的公共伦理标准,人性普 遍堕落,社会中缺乏对美 德的判断和追求。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高级教育
24
(2)忠: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
❖ 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高级教育
25
(3)爱人:是“仁”的核心。
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 字来概括。
❖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 的道德品质。
高级教育
22
“仁”:
孝悌----仁的基础 忠-----处理君臣关系的准则 爱人----仁的核心 复礼----仁的形式
高级教育
23
(1)孝悌: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实现“仁”的基础。
❖子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他认为: 外在的善无助于美德的形成。 身体的善即健康的身体是有助于灵 魂的改善和智慧、道德的发展。 精神的善有助于智慧的发展和道德 形成,是促进人自身和谐的关键。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相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对生死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探讨生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从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我们来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其一生中游历列国,以求得心中理想中“大同”社会之路。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死于公元前399年。
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开创了理性主义哲学。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雅典从事教学和思想探索,他以辩证的方法引导人们思考,对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在生死观方面,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应该注重当前的生活,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和社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强调“时不利兮骓不逝”、“道不行兮魄不飞”,意思是时机未到,骏马也不会自行飞升离去;道路未畅,魂魄也不会飞扬离去。
这表明孔子对于生死问题持有一种比较宏大的人生观,在强调个人修养的也深信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层面的精神境界。
他在《普拉托的对话录》中提到,死亡可能是一个美好的事,也可能是一个可怕的事,但绝对不是人所能知晓的。
他认为人应该不断地探索真理,追求智慧,直面死亡。
苏格拉底曾说:“发现一切的美和善,无非是通过哲学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为了真理而死的决心。
”可见,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是与生命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相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来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生死观强调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 计)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 名 胡慧欣 学 号 201434004505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 论语 指导教师 李蕾
2015年12月24日 2
摘 要 学术界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孔子及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方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方国家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哲学 3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4
摘 要 ............................................................. 2 1 引 言 ........................................................... 4 2, 道德观比较:两种理性 ........................................... 4 2.1 孔子的道德观 .............................................. 4 2.2 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 5 3 宗教观的比较 ..................................................... 6 3.1 孔子的宗教观 ............................................... 6 3.2 苏格拉底的宗教观 ........................................... 7 4 小结 ............................................................. 8
1 引 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年479)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这两位东西方传统思想的重要开启者曾被比较过无数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古希腊、中国、印度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同样的时代,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加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这两大古国的思想渊源。如今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在现今时代,研究比较这些不同国家的古代先贤对于研究现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心理及性格形成有很大的意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孔子及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
2, 道德观比较:两种理性 2.1 孔子的道德观 孔子的思想主要见于《论语》中,在论语中多次出现“道”、“德”二字,但是并未有连用。在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德”当作境界因善行而升华来讲,道德也 5
就是行道修德的意思。我们今天的道德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孔子的思想在现代哲学家看来更是一种实用理性,从社会的客观实在出发,以先人经验为根据,提出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以规范社会。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本句中孝为仁之本。孝是一种情感,仁则是人心的一种状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类自发的“孝”或其他正面的情感是知道人的道德行为的。我们很难在这样一种情感指导的行为中找到理性的影子。李泽厚在论述儒家思想时有“情本体”之说,在他的论述中。情本体被视为一种“理性凝聚”,即“人类经长期历史由文化积淀而成的道德特征、自觉意志和心理形式”。1 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句。这句话鲜明反映了孔子“情”大于“理的”的观点。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这显然不是理性的表现。在这里,子为父隐是孝的表现和实现,是一种出于爱父之情的行为,是作为人天然的本性。而“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是违反人伦的,这位坦白的儿子在孔子看来是是不近人情的。可见对于这种极端的“情”与“理”的辩证中孔子的导向。 道德的准则是中庸,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最好的注脚,做事情要从客观现实出发,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足。可以说这也是孔子“实用理性”的表现。与孔子相反,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可谓是理性的化身。 2.2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正如英国人A·E·泰勒在《苏格拉底传》中写到的“一位伟人的一生,特别是在相隔多年之后,就再不可能是一部无可争辩的事实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无论
1 李泽厚:《伦理学纲要》,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6
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记载还是色诺芬(Xenophon, 约公元前430年~354年)的记载,我们相信,有一种核心的东西是不变的。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我们看来,美德是优秀的品德,它与知识有什么关系?在柏拉图的记录中这是苏格拉底的推论:因为美德是一种善,知识也是一种善,所以美德即知识。这是一种把知识看得很高的理性主义的趋向,人之所以有不好的不道德的表现,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美德。另一种说法,苏格拉底认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基础,他相信这个基础就是人的理性.由于他对人的理性有不可动摇的信念,所以他显然是个理性主义者。而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而苏格拉底的知识来源是经过推理、思考或与别人的谈话得来的。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可见他对生活的态度,观察思考显示具体的生活,体现了“思”的重要性。:“思”就是理性思考,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道德行为是经过理性思考得来的。 苏格拉底还有一件事情记载在柏拉图《游叙弗伦篇》中,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在王宫前廊相遇,苏格拉底作为被告.是因为有人告他不敬神:游叙弗伦是另一案件的原告,他是要告自己的父亲杀人。苏格拉底开始表示不理解,但他相信,游叙弗伦告父亲是有理由的,之所以做出控告父亲的选择,是因为他的虔诚,即对神无所隐瞒。可见在苏格拉底看来,虔敬就是一种美德,他甚至是优先于血缘关系的。虽然这件事在柏拉图的记载中最后不了了之,但这件事正好与前文所说孔子“子为父隐”的观点形成一个对比。很明显,在这里,人情是后于理性的,是一种“绝对理性”。
3 宗教观的比较 3.1 孔子的宗教观 “宗教”这个词是外来词,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宗”、“教”这两个单字,但是没有“宗教”这个词组。在说文解字中对宗的解释:“宗,尊祖庙也”。我们今天理解中的“宗”,就是祖先崇拜,与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教的解释:“教,上所思,下所效也”。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上层或者说统治阶层,在道德方面或其他方面做出了榜样性的作用,而下层民众就会效仿他。主要是教化,在道德方面的提升与克制自身行为的作用。周朝及以前的宗教还在自然宗教阶段,是一种多神崇拜,后来出现“帝”。“帝”可以说是一位至上神,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并未得到重视。另外还有就是中国特有的祖先崇拜,祖先已经成为天神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