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之要点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梗概一、总述“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为四期,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者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这四个时期的特征分别是:启蒙期:建设必先破坏;淆乱粗糙,元气淋漓;研究法间错未定全盛期:思想内容日益充实,研究方法日益精密;蜕分期:取局部问题——窄而深;以研究法用之于别方面——派中小派衰落期:陈陈相因,自曝缺点;环境变易——思潮告终清学的要点:理学一大反动A、启蒙派代表人物:顾炎武、阎若璩、胡渭规模立:研究范围/方法/新锐精神(精神最可注意,以后多次提到)数种研究方向1、颜元、李塨。
为学以行事反冥想2、黄宗羲、万斯同。
史学为据推当世之务。
3、王锡阐、梅文鼎。
天算。
4、宋学B、全盛期代表人物:惠、戴、段、王念孙、王引之(正统派)精神: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
不似启蒙派好言通经致用。
治学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研究范围:经学为中心,衍及小学……引证取材:极于两汉,汉学之目C、蜕分期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公羊学,今文经学,今文古文之争D、衰落期世人厌弃与正统派遗绪并存整个清学的核心任务:以复古而解放二、分述1、启蒙派A、顾炎武——贵创/博证/致用“其所谓‘用’者,果真为有用与否,此属别问题。
要之,其标‘实用主义’以为鹄,务使学问与社会之关系增加密度”(梁启超语)B、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攻伪古文尚书影响:神圣经典一变而为粪土,思想界一大解放;疑古,问题意识D、胡渭易图明辨影响:欲求孔子所谓真理,舍宋人所用方法外,尚别有其途。
启蒙期之形成原因/启蒙期思想发展途径/启蒙期多学派在全盛期中绝的原因2、全盛期A、惠栋治学特点: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纯汉学B、戴震梁启超对其方法论评价——科学之精神,也是清学之精神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戴氏哲学(非考证成就。
世人多有不知,故梁启超发“清代学派运动,乃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之辞)清代考证学的价值和位置。
_清代学术概论_与文学学术规范的思考

间正常的意见分歧限制在文争而不是武斗的 限度内的大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 ,他们的 对话要求是那样无力 ,只能招引强权的嗤笑 , 并使后者更加信奉并滥用手中的政治权力 。
正是因为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新时 期复出 的 周 扬 特 别 强 调 要 摒 弃 非 学 术 的 干 预 ,提倡学术中的自由建言 。在周扬漫长的 文艺实践中 ,与胡风长达 20 年的理论论争特 别引人注目 。拿 30 年代关于典型问题的争 论来说吧 ,由于当时论争双方都没有可以特 别倚恃的政治背景 ,各方都不得不容忍对方 尖锐的诘责 , 听取对方不那么顺耳的声音 。 但是 ,正是因为这样 ,周胡双方在这一争论中 都不得不认真检视自己的表述方式 ,进而完 善表述的内容 , 以实现认识的互补与优化 。 退一步讲 ,即便是固执己见 ,通过双方的诘问 驳难 ,也容易让人了解争论的底里与症结 ,探 求别样的解决办法 。例如 ,就典型问题的争 论而言 ,周扬的观点较之胡风的观点确实切 合实际 ,但人们不是也照例从这一争论中发 现 ,周扬的“由某一社会群里抽出最性格的特 征 ,习惯 ,趣味 ,欲望 ,行动 ,语言等”“ , 体现在 一个人物身上”,大概也会使人物丧失其独有 的性格 ———个性的 。全国解放后 ,党对文艺 界实现了统一的领导 ,周扬的地位发生了重 要的变化 ,他成了这一领导的具体执行者和 实现者 ,他与胡风的关系也不再平等了 。那 时的周扬得到政治领导的信任 ,因此 ,他没有 将理论研究的个人行为和他受命宣传贯彻党 的文艺政策的特殊行为加以区分 ,在他身上 , 政治身份与学术身份叠合在一起 。而他的理 论对手 ,只有胡风曾作过不成功的尝试 :企图 将周扬的这两重身份所规定的不同行为作出 区分 ,并进而向周扬的文艺思想发起挑战 。 1955 年 ,这一挑战失败之后 ,再没有出现过 形成气候的与周扬的理论论争 。他的观点因 为得到其特殊的政治身份的支持 ,成了无条 件的权威 。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当时那种 不言自威的权势对于平等讨论的无形的遏制 体会甚深 ,1980 年复出后在会国第一次美学 会议筹备会上 ,周扬真诚地告诫他的朋友们 :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其主要精神就是提倡 自由地 、平等地 、同志式地讨论 。可以批评 ,
《清代学术概论》成书的学术因缘及梁启超科学观之折射

《清代学术概论》成书的学术因缘及梁启超科学观之折射’◊梁苍泱M摘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的早期面目有赖梁氏《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而存世。
两者比勘,可推原该学术史名作从原稿到《改造》初刊至商务印书馆定本的成书过程,可視缕梁启超与胡适学术因缘,尤其是他在胡适建议下对原稿的增删;可窥见梁氏通过该书出版支持共学社丛书、推扬浙籍友人蒋百里著述之深心。
梁启超于清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外,提炼出一种普适的、适应现代的科学精神;为了避免清学研究的方法论价值随着本体论价值一起被边缘化,梁启超暗示不必在意清学研究的对象实体作为手段是否经世致用,而应将重点放在它们作为学问之目的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之上。
这与梁氏旨在整理国故、致就新文化又反对“科学万能”的思想相通。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胡适蒋百里科学精神对学术史等专门史的建构,是20世纪初“新史学”的重要内容,而《清代学术概论》(下称《概论》)为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五种计划中唯一完成,且为后世学术史研究者无法回避的一部名著,其重 “论”,贵在梳理和点评,在史学上突破了学案体的旧模式,《概论》成书速度之快,常为人感佩。
但正如梁氏早就自我意识到* [基金项目]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自设课题“浙江近代文化转型人物研究—以夏曾佑、项兰生、魏易为中心”,项目编号:2019YWHJD15。
**梁苍泱,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及近代文学与文化。
①刘永祥:《文明史学:20世纪初“新史学”建构的知识谱系》,《济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②刘永祥:《梁启超与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求是学刊》2018年第2期。
38《清代学术概论》成书的学术因缘及梁启超科学观之折射2020. N o.2的,作文太快,不规则之处难以避免,《概论》中“舛漏当甚多,惟读者教之”®之言,并非虚作谦逊或推卸责任。
但幸运的是,此书最早的几位读者,如胡适、蒋百里、林志钧三君,各有所是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选录)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选录)(三十)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学。
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于思想界无关系。
其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然非其专好。
至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笃志信仰。
绍升尝与戴震往复辨难(《东原集》)。
其后,龚自珍受佛学于绍升(《定庵文集》有《知归子赞》。
知归子即绍升),晚受菩萨戒。
魏源亦然,晚受菩萨戒,易名承贯,著《无量寿经会译》等书。
龚、魏为“今文学家”所推奖,故“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
石埭杨文会,少曾佐曾国藩幕府,复随曾纪泽使英,夙栖心内典。
学问博而道行高。
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
至宣统三年武汉革命之前一日圆寂。
文会深通“法相”、“华严”两宗,而以“净土”教学者,学者渐敬信之。
谭嗣同从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学》,尤常鞭策其友梁启超。
启超不能深造,顾亦好焉,其所著论,往往推挹佛教。
康有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进退佛说。
章炳麟亦好法相宗,有著述。
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经典流通既广,求习较易,故研究者日众。
就中亦分两派,则哲学的研究,与宗教的信仰也。
西洋哲学既输入,则对于印度哲学,自然引起连带的兴味。
而我国人历史上与此系之哲学因缘极深,研究自较易,且亦对于全世界文化应负此种天职,有志者颇思自任焉。
然其人极稀,其事业尚无可称述。
社会既屡更丧乱,厌世思想,不期而自发生,对于此恶浊世界,生种种烦懑悲哀,欲求一安心立命之所;稍有根器者,则必遁逃而入于佛。
佛教本非厌也,本非消极,然真学佛而真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
学佛既成为一种时代流行,则依附以为名高者出焉。
往往有夙昔稔恶或今方在热中奔竞中者,而亦自托于学佛,今日听经打坐,明日黩货陷人。
净宗他力横超之教,本有“带业往生”一义。
稔恶之辈,断章取义,日日勇于为恶,恃一声“阿弥陀佛”,谓可湔拔无余,直等于“罗马旧教”极敝时,忏罪与犯罪,并行不悖。
又,中国人中迷信之毒本甚深,及佛教流行,而种种邪魔外道惑世诬民之术,亦随而复活,乩坛盈城,图谶累牍。
清代学术概论_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一、论时代思潮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
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
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
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
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
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
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
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则曰“风气”。
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亦不乐婴之,其性质几比宗教矣。
一思潮播为风气,则其成熟之时也。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
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
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
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
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遑。
清代学术概论笔记(1)

《清代学术概论》笔记(1)《清代学术概论》,作者梁启超。
一、序1.动机:著者亲身经历参与了晚清今文学运动,宜有以纪之;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
2.著者曾著《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中第八章论清代学术,当时多有为而发之言,结论往往流于偏执,今改之。
3.清代学术潮流,前半期为?考证学?,后半期为?今文学?,此书记述以两潮流为主,其它为附庸。
4.中国学术史可分为五个部分:先秦学术---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学,故此书本欲题为?中国学术史第五种?,待五部完成之后更改之。
二、论时代思潮?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时代思潮由继续的群众运动组成,所谓运动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谁主动、谁被动。
同一运动之下,必有一种或数种共通观念同为思想出发点。
初兴起时,实力微弱,越运动越扩大,逐渐成为一种权威,显现出宗教的色彩。
等权威渐立,成为公共所尚,就成为一种?流行?或?风气?,此时就是这一思潮成熟之时。
思潮的流转分为四期:1.启蒙期(生):对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
破坏旧思想,孕育新精神。
2.全盛期(住):旧思潮屏息慑伏,新思想结果粲然: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继长增高。
3.蜕分期(异):进行?窄而深?的研究,出现派中小派。
4.衰落期(灭):希附末光者日众,陈陈相因,固已可厌。
进入第二思潮的启蒙期。
三、略论?清代思潮?清代思潮:对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以复古为其职志。
动机与内容与欧洲文艺复兴相类。
1.启蒙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
清学规模建立。
此期复古,由明以复于宋,且渐复于汉唐。
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_理论创构探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年第 3期 NO. 3. 200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理论创构探析 3陆信礼刘付霞(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 山东青岛 266003摘要 :《清代学术概论》是清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 。
在这部著作中 , 梁启超提出了三个有创造性的理论学说 , 即:“ 论, “ 说 ,构既加深了梁氏著作的理论内涵 , 。
关键词 :梁启超 ; 《清代学术概论》; “ 时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 :B259.1 (2006 0320088203著作。
, 也是他后期治学的代表作。
:梁启超“ 后期的著述更谨慎、细致 , 注重系统性与科学化 , 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细碎、繁琐的狭小格局 , 而代之以成型的理论框架结构材料。
从定义入手 , 经过论证 , 做出判断 , 从而使学术研究进一步规范化。
” [1]《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最能体现梁启超后期的治学特点 , 因为它就是在梁氏所做理论创构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 , 现将其分别做如下评析。
创构之一:“ 时代思潮” 论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起始 , 梁启超便专辟一节 , 从理论的高度对“ 时代思潮” 加以概括。
他指出:“ 今之恒言 , 曰‘ 时代思潮’ 。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 , 其国民于一时期中 , 因环境之变迁 , 与夫心理之感召 , 不期而思想之进路 , 同趋于一方向 , 于是相与呼应汹涌 , 如潮然。
始焉其势甚微 , 几莫之觉 ; 寖假而涨———涨——— , 而达于满度 ; 过时焉则落 , 以渐至于衰熄。
” 又说:“ 凡时代思潮 , 无不由‘ 继续的群众运动’ 而成。
所谓运动者 , 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 , 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
其参加运动之人员 , 每各不相谋 , 各不相知。
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 , 各各不同。
最新中山大学清代学术概论第一节清代学术史研究回顾幻灯片课件

• (三)唐鉴的《国朝学案小识》
• 学案体:每派立一学案,先以小序作概括性说明,
其下分列各学者。叙述学者传略,摘录其重要著 作或语录等,以具体的材料表明各学者的思想见 解,间有作者自己的意见。
•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
化(今长沙)人。嘉 庆进士。学宗程朱理 学,反对陆王心学, 曾主讲于金陵书院。
• 《国朝学案小识》15卷。仿黄宗羲《明儒
• 江藩:“乃知经术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
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 晦。至本朝三惠之学,盛於吴中,江永戴 震诸君,继起於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 沉霾,一朝复旦!”
• 《宋学渊源记》三卷。分南学和北学二卷、
附记一卷。正编按地域分卷,附记以杂学 合编。卷上传10人,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陕、豫、鲁诸省的学者;卷下传21人,均 为长江中下游江浙皖赣诸省的学者。
友吴廷燮等人集体编纂的,1938年刊刻行。 全书共208卷,分为“正案”、“附案”和 “诸儒案”三部分,共介绍了1169人,对 清代学术情况做了一次总结。
• 本书不存“汉学”、“宋学”的门户之争,
搜罗人物众多,材料很丰富,收录清代学 者著作在万种以上,但编纂得不精密,内 容芜杂。
《清儒学案》
• 钱穆对《国朝学案小识》与《清儒学案》
• 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三对“师徒”学者对比:
• 康有为与梁启超 • ——政主改良,学开风气; • 章太炎与黄侃 • ——政治激进,学术保守; • 罗振玉与王国维 • ——政治保守,学术求新。
(六)梁启超在清代学术史研究领 域的开拓性贡献
• 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号
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 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百日 维新)领袖之一。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启蒙 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新闻 报刊活动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民初清华 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
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题
专业:专门史
学号:201120494
姓名:姜明波
院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任课教师:李江辉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读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
姜明波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在其学术上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流变的经典著作,一经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欢迎并成为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之作。
早期开始接触历史学,只知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才知道先生在学术上也是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学于万木草堂。
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接受了今文经学的思路和学风,又于国学书籍外读了许多由传教士翻译的西学著述,这使他学问大长,眼界大开。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其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欧游心影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于1920年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
其在自序中说明著书目的时谈到,“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
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
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
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
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
”梁启超觉得,为好友泛泛的作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
何曾想,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功夫,竟成六万多字的文章,与蒋方震著的篇幅差不多,只好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以“时代思潮”为主轴来阐述清代学术思想,纵跨清代200余年学术发展变迁,思路清晰明了,行文简洁明快,“其文条理明晰,读起来有一种魔力”,而且能达到雅俗共赏。
在我通读全书之后,对于此书的写
作特点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其一,语言精炼,概括性强;其二,善于对比联系,分析到位。
一、关于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梁启超在其文伊始,《论时代思潮》时就将我国自古之其时代的思潮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又以佛学中的“生、住、异、灭”来喻思潮的流变: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
曰生、住、异、灭。
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这是对“思潮”一词精炼而形象的概括,既体现了思潮的演变轨迹规律又突显出来梁启超在语言文字上的功力——行文简洁明快。
梁启超把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划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衰落期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学术成就及其局限性以及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都进行了精要的点评、总结,提出了许多精当的见解。
在第二章《略论清代思潮》,对于清学能产生的原因梁启超这样概括到:“其时正值晚明王学极盛而敝之后,学者习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理学家不复能系社会之信仰”。
寥寥数语便交代清楚清代学术之所以能开辟、“清学之规模立焉”的原因,王明心学由极盛转衰同时学者们空空而谈,语出无根无据,人们对此都比较反感。
因此提倡“舍经学无理学”,要人们摆脱宋明理学的枷锁。
对于代表人物的学术方向也进行了精炼的概括:“炎武等乃起而矫之,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教学者脱宋明儒羁勒,直接反求之于古经;而若璩辨伪经,唤起‘求真’观念;渭攻‘河洛’。
”对于全盛期、蜕分期产生的原因以及代表人物业都进行了精炼概括总结。
又如在第三章《清学的出发点》对于宋明理学的评价既看到其“价值”又看出其“障碍”。
宋明理学“在历史上有极大之价值,自无待言。
其一,既采取佛说而损益之,何可讳其所自出,而反加以丑诋。
其二,所创新派既并非孔孟本来面目,何必附其名而淆其实”。
宋明理学的缺点在于“一曰遏抑创造,二曰奖励
虚伪”。
这样的评价分析也是很精练而且中肯客观。
再者又如对于顾炎武能成一代开派宗师,梁启超将其原因概括为三:“一曰贵创,二曰博证,三曰致用”。
二、关于善于对比联系,分析透彻到位
通过对比发现个体之间的异同,进而分析其优缺点让人一目了然。
这亦是梁启超著此书的一大特点。
关于这种对比可分为两类:
其一,通过中西比较来揭示清代学术思想的特点,尤其将清代思潮与西欧文艺复兴进行比较,相类之处颇多。
如:“‘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
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而欧洲当‘文艺复兴期’经过以后所发生之新影响,则我国今日正见端焉”。
梁启超从内容和发展动机上把清代学术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进行对等,加以联系,包括两者最终的影响。
又如在第九章谈到考证学时同样提及到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欧洲之科学,亦直至近代而始昌明,在彼之‘文艺复兴’时,其学风亦偏于考古。
盖学术进化必经之级,应如是矣。
”在学科的发展上再次把清代的学术发展与西欧进行联系。
第十一章讲到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证》时说到:“综其内容,不外欲以‘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
就此点论之,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
盖当时人心,为基督教绝对禁欲主义的束缚,痛苦无艺,既反乎人理而又不敢违,乃相与作伪,而道德反扫地以尽。
文艺复兴之运动,乃采久阏窒之,‘希腊的情感主义’以药之。
一旦解放,文化转一新方向以进行,则蓬勃而莫能御。
戴震盖确有见于此,其志愿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
”梁启超将戴震哲学本质与文艺复兴进行联系。
第十八章谈到“欧洲文艺复兴,固由时代环境所酝酿,与二三豪俊所浚发,然尚有立乎其后以翼而辅之者……清学之在全盛期也亦然。
”对于两者产生的环境也做了联系比较。
但以上提及到的都是相类同之处,可谓“前清一代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相类甚多”。
但亦有相悖之处,梁启超在三十一章讲到了清代学风与西欧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其最相异之一点,则美术文学不发达也。
”
其二、对于学派或个人学术之间进行比较进而评价、分析。
最典型的莫过于全盛时期惠栋学派与戴震学派的比较,蜕分时期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比较。
梁启超在著述中说到:“当时巨子,共推惠栋、戴震,而戴学之精深,实过于惠”。
“惠氏之学,以博闻强记为入门,以尊古守家法为究竟。
专以古今为是非之标准。
”
对于惠栋梁启超“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
’栋固以尊汉为标帜者也”。
而戴震治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其学术出发点在于“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
戴学所以异于惠学者,惠仅淹博,而戴则识断且精审也。
在梁启超看来惠栋学派要逊于戴震学派,其在文中感慨道:“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在谈到梁启超与康有为分歧时,梁启超对于二人进行了如下比较:“启超与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
其应事也有然,去治学也亦有然”。
在政见与学术上两者有着相悖的看法。
“启超既日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而其师康有为深不谓然,屡责备之,继以婉劝。
”“启超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
而其师康有为大倡设孔教会定国教祀天配孔诸义,国中附和不乏。
启超不谓然,屡起而驳之。
”这也是康梁途殊原因之所在。
综上所述是对于《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写作特点谈的几点感想。
同时梁启超在书中介绍关于“朴学”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治学为人亦有很深的启发,如:“孤证不为定说;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文体贵朴实简絜,最忌‘言有枝叶’”。
最后梁启超那种“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的态度与勇气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为亲者、尊者讳。
能客观的看待别人容易,客观的评价自己往往是我们不易做到的。
学者应“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