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方案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的交通、产业以及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
这些河流作为中小流域,承担着滞洪、供水以及水质净化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无序开发、不合理使用以及缺乏综合治理措施,导致了中小流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资源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频发。
因此,对中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目的1.改善水质,恢复生态通过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拆除乱排乱倒的排水口,加大护岸力度,过滤土壤污染物,与生态湿地连接,梳通河流沟渠,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系统,以恢复水质和生态平衡。
2.减少水土流失,防治洪涝通过植被的恢复与加固河岸工程,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和生态防护林带,增加土地保持植被面积和种植植物多样性,对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洪涝灾害进行全面治理。
3.完善水资源配置,保障供水通过开展中小流域的水资源调度,组建整合水资源调度管理机构,构建中小流域水资源大数据平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中小流域持续水量,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三、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方案1.生态修复(1)对中小流域内的水面、湿地等涉水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进行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保证中小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发展。
(2)对于中小流域内的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应该选择当地环境适宜、植被培育成本低、造林效果好的植被种类进行尝试。
2.水土保持(1)加强河流整治工作,对中小流域内的河道进行全面梳理和清淤工作,加固岸坡,消除垃圾和淤泥,保护水质。
(2)对于中小流域内的土壤改良和保护工作,应通过合理的土壤保护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侵蚀抗性,减少水土流失。
3.水资源配置(1)建立中小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机构,制定中小流域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计划,依据中小流域内水资源使用情况和需求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
(2)构建中小流域水资源大数据平台,对中小流域水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和数据采集,以便更加精准地进行水资源调度和管理。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一种集水资源保护、控制源污染、农村垃圾与生活垃圾治理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问题及其措施。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问题;措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位,强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措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意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特点,打破以往传统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从而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问题1、水资源污染对小流域环境造成的破坏。
水资源污染是小流域重要问题,除城市污水,还有工业、农业和建筑等,对小流域环境有重大影响。
由于化肥施用不当,水资源中氮磷含量超标,造成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和生物废物,若随意堆放会污染水源,渗入土壤,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在雨雪环境中,大量废弃物随水流进入河流,严重污染水体。
2、人为因素对小流域环境造成的破坏。
在小流域治理中,人为因素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其有效性;为确保治理有效性和质量,需对小流域进行充分治理。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市治理工程建设盲目开展;从而损害了环境治理有效性,还会对原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并使其恶化。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还可能导致小流域生物链的破坏,造成真正的效应,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影响生态平衡;同时,也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对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重大影响。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摘要:I.引言- 介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背景和重要性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定义和目标- 解释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含义- 阐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I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标准- 治理策略与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IV.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效果-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V.结论- 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的意义和价值正文:I.引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的基础上,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和治理,以实现流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综合开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定义和目标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种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性治理措施,旨在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1.降低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2.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3.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4.提高流域抗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III.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理策略与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坚持工程、生物、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综合治理2.工程措施-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 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3.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 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物多样性4.农业技术措施- 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IV.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2.社会效益- 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减少水土流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生态效益-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V.结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小流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法 第三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水土保持法第三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二、主旨:本条是对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一、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总则,涵盖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部内容,具有提纲挈领、全面指导工作实践的作用,在某一具体工作找不到对应条款时,可适用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来予以解释和解决。
在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对指导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5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规定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治理,对预防保护工作也提出了要求。
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提出了“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1991年颁布实施的《水土保持法》提出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
二、本条修订增加了“保护优先”和“突出重点”的内容,并将“综合防治”修订为“综合治理”,“加强管理”修订为“科学管理”,使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更加科学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预防”的地位,体现了我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的战略性转变。
二是原“综合防治”之中的“防”,已经在“预防为主”中体现了其含义,故将其修订为“综合治理”。
三是强调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要相辅相成。
针对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和国家财力相对有限的现实国情,既要全面重视、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尤其是对重点地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防治。
四是强调水土保持管理的科学性。
水土保持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科学管理是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
三、修订后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体现了四个层次的含义:“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为第一个层次,体现的是预防保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首要的是预防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要保护好原有植被和地貌,把人为活动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研(初设)阶段章节编排、工程特性表、水土保持常用树草种、配置及整地规格表

应用条件
穴才及整地
小穴
直径0.3〜0.4m,松土深度0.3m
原土留于坑内,外沿踏实不作展
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缓造林地小苗造林
大穴
直径(干果类果树)1.0m,松土深度0.8m:直径(鲜果类果树)1.5m,松土深度1Om
挖出心土做宽0.2m、高0.1m的墙,表土回填
地面坡度小于5。地段大苗造林和各种干鲜果树
鱼鳞坑整地
小鱼鳞坑
长径0.6〜0.8m,短径0.4〜
0.5m»坑深0.5m
坑内取土在下沿做成弧状土埋,高0.2〜0.3m。各坑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布置,上、下两行呈品字形相错排列。坑两端各开挖约0.2〜0.3m的倒,,八,,字形截水沟
坡面破碎、土层较薄的造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大鱼鳞坑
长径1.0〜1.5m,短径0.6〜
西北黄土高原区
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白皮松、杜松、云杉、白榆、文冠果、茶条械、胡桃楸、山杏、刺槐、臭椿、麻栋、栓皮栋、棚栋、早柳、河北杨、械树、红桦、白毛杨、山茱萸、漆树、沙棘、柠条、酸枣
表
区域
立地类型
适生树种
北方土石山区
阳坡上部
华北落叶松、刺槐、侧柏、白桦、杜松、臭椿、火炬树、文冠果、辽东棕、酸枣、小叶锦鸡儿
7.1监测任务
7.2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
7.3监测网点的布设和监测方法
8技术支持
9工程管理
9.1建设期管理
9.2运行期管理
10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10.1危险与有害因素分析
10.2劳动安全措施
10.3工业卫生措施
10.4安全卫生评价
H节能评价
11.1设计依据
11.2能耗分析
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

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小流域是指一个相对较小的河流流域,通常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千米。
由于小流域相对较小,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制定和实施小流域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二、治理目标小流域治理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措施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小流域治理的核心措施之一,旨在修复和改善小流域的生态功能。
具体措施包括:•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湿地保护:修建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水的滞留和净化能力;•生态廊道建设:建立生态廊道,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人工湿地建设: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2. 农田措施农田是小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农田措施是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方面。
具体措施包括:•土地整治: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建设梯田、修建水土保持设施等;•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投入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广耕作方式: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如无翻耕、轮作休耕等,减少土壤侵蚀。
3.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小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对小流域治理至关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推广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加强水环境监测:建立小流域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水质和水量。
4. 环境教育与宣传环境教育和宣传是小流域治理的长期任务,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具体措施包括:•组织环境宣传活动:开展小流域的环境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境教育网络:建立小流域的环境教育网络,推广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加强对小流域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执法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质量的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成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主要方式,为近年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效益分析引言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态文明”,落实“幸福河”的发展思想,适应新时代新阶段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水环境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发挥好水资源推动环境保护的作用,实行推动小流域创建工作。
以乡镇为基础,以村落系统为单元,构建多目标、多目标、经济效益防控管理系统,实现无污染的绿色小流域。
在对河湖环境进行改善、对水土流失治理、对农业生产状况进行改善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最终形成“湖河畅通、生态身心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态清洁小流域。
所以,河道的生态建设对于一个洁净的小流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实施生态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一)小流域环境因水源污染而产生的生态破坏在我国,小流域内,不仅存在着大量的生活用水,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工业、农业和建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施肥不合理,导致了农业用水中 N、 P含量过高,对小流域生了严重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当前,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了城镇治污项目的盲目实施;这种现象不仅会削弱环境管理的效果,也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而破坏局部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局部的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
(三)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我国实施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但因缺少有效的粪便还田技术规范,导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不均衡、过度利用、不合理利用乃至废弃利用,同时也造成了耕地和水体的严重污染。
关于水源涵养林设计报告

关于水源涵养林设计报告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破坏,水资源的供应量和质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水源涵养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报告旨在提出一种水源涵养林的设计方案,以保护和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
二、设计原则1. 生态原则: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 水资源保护原则:通过适当的植被和土壤管理手段,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
3. 林业经济原则:在确保生态系统恢复和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的经济效益,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收入。
4. 社会参与原则:积极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当地居民和农民的沟通和合作。
三、设计内容1. 选择适宜植被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能够适应环境的植被类型。
优先选择乔木类植物,如松树、柏树等,其深根系和茂密的树冠能够有效地调节水分循环和保持土壤湿度。
2. 林地规划将水源涵养林分为不同功能区,包括保护区、经济林区和生态景观区。
保护区用于水源涵养和自然保护,经济林区用于经济收入产生,生态景观区用于提供观赏和休闲功能。
3. 水资源管理设计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确保植被的生长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采取合理的土壤保护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污染。
4. 生态建设通过引入当地的动植物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建立生态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林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5. 社会参与加强与当地居民和农民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他们参与到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和保护中来。
同时,提供相关培训和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从水源涵养林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四、预期效果1. 水源保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措施,有效保护水源,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2. 生态恢复: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康的生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势 ,混生少量的蒙古栎 、山杨和白桦 ,面积为 7916 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11106% ; 天然阔叶混交林无 明显的优势种 ,面积为 8817 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12133% ;落叶松人工林为纯林 ,偶见少量天然更新 侵入的白桦 , 面积为 22115 hm2 , 占流域总面积的 30178% ;草地以小叶樟为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 ,面 积为 7518 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10153% ;农田面积 为 3514 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4192%. 212 研究方法 21211 样地设置 在确定的研究区域内选择天然白 桦林 、天然黑桦林 、天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落叶松林 4种主要林分类型 ,并在典型地段设置规格为 40 m ×25 m 的固定标准地 ,同时建立草地标准地 1 块 (40 m ×25 m ) ,盖度 82% ,开展水源涵养功能观测 与研究. 样地林分主要特征见表 1. 21212 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对试验 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配置进行优化调控 ,包 括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 、 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和层次总排 序的一致性检验 6个方面 [ 1 - 2, 13, 16 ] . 21213 林冠截留量的观测 采用水量平衡法于 2003 年 4月 20日至 2004年 9 月 30日按各次降雨开展 林冠截留作用的观测 : 1 )林外降雨量观测. 在标准 地外选择空旷地 ,应用虹吸式雨量计测定 ; 2 )林内 雨量 (包括穿透雨量和滴落量 )观测. 充分考虑天然 次生林的分布特点 ,在标准地内机械布设 2 个集水 槽 (长 ×宽 ×高为 4 000 mm ×200 mm ×150 mm ) , 收集林内降雨后用 PVC导管导入固定容器 ,经过换 算取其平均值作为林内降雨量 (mm ) ; 3)树干径流 的观测. 在标准地内按林木树干径级等比法 ,选择 10~15株样树 ,在树干距地面 80 cm 处安装环状槽 式径流器 ,用 PVC导管导入容器 ,并经过换算取其 平均值作为树干径流量 (mm ).
关键词 小流域 优化配置 水源涵养 层次分析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7) 02 - 0267 - 05 中图分类号 S727121 文献标识码 A
O ptima l d isposition of wa ter con serva tion forests in wa tershed. CHEN Xiang2wei, WANG W en2bo, X IA X iang2you ( S chool of Forestry, N ortheast Forestry U n iversity, Ha rbin 150040, Ch i2 na) . 2Ch in. J. A ppl. Ecol. , 2007, 18 (2) : 267 - 271. Abstract: B ased on the measurem ents of canopy intercep tion, litter water2holding capacity and soil water storage of different stands in the Erdaoqiao watershed of upper Nenjiang R iver, the op timal disposi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s in this watershed was app roached by the m ethod of analyti2 cal hierarchy p rocess (AH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is watershed, the op timal vegeta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24186% of natural birch forest, 16130% of natural Dahurian birch forest, 44149% of natural broadleaved m ixed forest, 10188% of larch p lantation, and 3147% of grass2 land. After op tim ization, the water conservation capacity of the watershed could be imp roved obvi2 ously, w ith soil available and maximum moisture contents increased by 33105% and 27178% , re2 sp ec tive ly.
26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8卷
系统分析 ,研究水源涵养林的高效优化比例配置 ,确 定该流域水源涵养林最优植被类型结构 ,为小流域 水源涵养林体系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自然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黑龙江省嫩江中上游的嫩江县新
土壤厚度
So il th ickne ss
( cm )
现存密度
Stand den sity ( trees·hm - 2 )
林龄
A ge ( a)
树高
Tree height (m)
胸径
DBH ( cm )
郁闭度
C lo su re (%)
A
350
4
7146
6215
1220
28
1211
1113
017
B
陈祥伟 3 3 王文波 夏祥友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通过对嫩江上游二道桥小流域内不同林分类型林冠截留 、枯落物持水以及土壤蓄水 的观测与调查 ,采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小流域水源涵养林的配置. 结果表明 :该流域水源涵养 林最优植被类型结构为天然白桦林 24186%、天然黑桦林 16130%、天然阔叶混交林 44149%、 落叶松人工林 10188%、草地 3147% ;经过层次分析优化后 ,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加 ,其 中以土壤层有效贮水量和最大贮水量增加幅度最大 ,分别比现状提高了 33105%和 27178%. 层次分析优化结果可以作为试验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最优空间配置结构.
民林场 (48°42′—51°00′N , 124°44′—126°49′E,平均 海拔 350 m ) 1本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 温为 - 015~ - 110 ℃,最低气温在 - 40 ~ - 48 ℃, 最高气温在 33~37 ℃, ≥10 ℃的平均积温为 1 800 ~2 100 ℃,年降雨量 450~550 mm;土壤类型包括 暗棕壤 、石质土 、白浆土 、黑土 、草甸土和沼泽土 ,其 中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 研究地区属于小兴安岭西 坡 ,地带性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 由于历史上长期 的人为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导致红松阔叶混 交林消耗殆尽. 在逆行演替和进展演替的共同作用 下 ,形成了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与人工林镶嵌分布的 自然景观. 主要次生林类型有白桦次生林 、黑桦次生 林 、阔叶混交林 ,人工林主要以落叶松人工林为主 , 伴有少量的樟子松人工林. 树种组成上主要有白桦 (B etu la pla typhy lla) 、黑桦 (B. davu rica ) 、山杨 ( Pop2 u lus david iana) 、蒙古栎 (Q uercus m ongolica) 、水曲柳 ( F rax inus m andshu rica ) 、兴安落叶松 ( L a rix gem eli2 n ii)和樟子松 ( P inus sy lvestris var. m ongolica ) 等. 林 下灌木 有胡 枝子 (L espedeza bicolor) 、榛 子 ( Cory lus heterophy lla) 和小叶杜鹃 ( R hodoend ron pa rvifolium ) 等 ,草本以小叶樟 (D eyeux ia augustifolia)为主.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7年 2月 第 18卷 第 2期 Chinese Journal of 267 - 271
小 流 域 水 源 涵 养 林 优 化 配 置3
小流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 ,优化配置小流 域水源涵养林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域植被的水源 涵养功能 [ 15 ]. 一般认为 ,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不能低 于 50% ,并且禁伐性水源涵养林不低于 30% ,但是 要强调比例和分布的合理性 [ 9 ]. 目前 ,将水量平衡 与水源涵养林的比例配置相结合 ,通过优化森林植 被配置达到优化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目标的系统研 究报道很少.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 ,对嫩江上游二 道桥小流域内主要植被类型与其水源涵养功能进行
383
7
8155
4115
830
33
1214
1416
016
C
348
4
5189
5710
870
32
1317
1418
016
D
351
5
8162
3810
1470
30
1516
1512
018
E
340
4
-
4215
-
-
-
-
-
A:天然白桦林 Natural B. pla typhylla forest; B:天然黑桦林 Natural B. davu rica forest; C:天然阔叶混交林 Natural broadleaved m ixed forest; D:落叶 松人工林 L. gem elin ii p lantation; E:草地 Grassland. 下同 The same below.
3 国家“十五 ”科技攻关项目 ( 2004BA510B02)和黑龙江省重点科技 攻关资助项目 ( GB04B601). 3 3 通讯作者. E2mail: chenxwnefu@ yahoo. com. cn 2006201226收稿 , 2006211228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