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可打印版

合集下载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笔记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笔记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笔记1、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整体性,必须重新认识以前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方式的论述。

人体患病时,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轻有重,有先有后。

古人认识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当然首先注意突出症状,而这些突出症状的出现,往往有先有后,这就使古人认为疾病的传变;速度缓慢,层次分明。

如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先上焦,再中焦,后下焦等等。

这些论述;当时对辨证施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现在可以完全证实人体患病时,全身反应同时出现,而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

患病时出现的症状,确实有轻重先后等等不同,但那只是程度不同,或有些症状暴露明显,有些症状比较隐蔽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只有突破前人关于传变的理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才能在理论上成立。

疾病的传变理论:涛注:1、任应秋在《病机临证分析》中讲19条时就总结过“病因”不外三端:第一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第二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第三为饮食劳伤。

我以为可从2、神志致病在这里没有作出交代。

2、中药系统疗法涛注:1、“风寒与血热的对立统一”完成了逻辑上的要求,进一步的解释详见《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

2、“神志”一项仍没有交代,对“病因”三端之一,不能简单归类于上焦就成了。

3、系统疗法基础方:柴胡12g 甘草10g——小柴胡汤意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10g ——桂枝汤意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厚朴10g ——枳实薤白桂枝汤意苍术10g 陈皮10g ——平胃散意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五苓散意生地10g 丹皮10g——血热、血瘀4、对系统疗法应用各方剂的详解小柴胡汤。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好久前在书店看到薛老先生的《十年一剑全息汤》,因为一直受惠于张颖清先生的《生物全息论》和《生物全息诊疗法》,认为可能是谁发扬了张的学说,并且出之以方药。

很兴奋,心想又一个张仲景出现了,因为张仲景第一个把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落实于临床系统处方。

可是,翻开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所以稍微翻一下,没怎么措意。

心里想这么多年全息够了,附庸风雅之辈太多。

近来与恩师田景灿先生话题所及,不觉聊到薛老先生的“全息汤”,不料恩师欣赏有加,我的心目中,恩师是唯一真正读懂张先生并加以完善和超越的人,所以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另眼相看了。

抽了一个空子,去书店找出来仔细阅读,竟有十分意外的收获。

汇报如下:1, 突破了脏腑划分局限,从全局着眼。

2, 突破了辨证论治,找出脏腑相关性及主要矛盾。

3, 认为人体病态的有序性相似于门捷律夫元素周期表。

4, 认定少阳经有决定性意义。

5, 看出伤寒论复方的价值6, 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结合胃与膀胱汤药,着眼点在“腑”。

薛老先生是让我想起来曹刿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走到这么深,其人后所下的功夫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言而喻。

薛先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研究的务实的人,他的优秀的科学思维从“全息汤”中清晰可辨。

然而薛老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他不止一次申明全息汤并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

假如我们一味的不肯独立思考而不肯补充一两句薛老先生不尽完善之处,那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科学和患者健康的不负责。

1,“全息汤”想法的尝试,古已有之,只是说法不一样,略举如下:张仲景格外垂青的“桂枝汤”“小柴胡汤”,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王隐君的礞石滚痰丸,朱丹溪申论发挥的“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越鞠丸”魏玉横的“一贯煎”,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赵养葵重点申论发挥的“逍遥丸”,“六味丸”“八味丸”“十补丸”张景岳的新方八阵,今人喜用的温胆汤等等。

其中赵养葵重点申论发挥的“逍遥丸”与薛老先生的思路有相近处。

十年一剑全息方(全息汤)

十年一剑全息方(全息汤)

十年一剑全息方(全息汤)84.小儿腹泻。

不分脾虚、寒湿、湿热、食积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瓜蒌加蒌皮3~5g,痛泻者再加防风3~5g,不痛去白芍,加赤石脂、禹余粮各5~8g。

其余按症加减。

85.小儿咳嗽。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肺燥、痰湿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各3~5g,严重者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紫菀、白前、百部各3~5g);干咳无痰或百日咳合泻白散(桑白皮4~8g,地骨皮3~5g)加贝母、枇杷叶各3~5g。

其余按症加减。

86.小儿哮喘。

不分冷哮、热哮,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定喘汤(麻黄、桑白皮、白果、苏子、杏仁、黄芩、款冬花、半夏各4~6g),多汗或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5~10g;发热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汤(石膏6~12g,麻黄、杏仁各3~6g),喘甚者合苏葶丸(苏子、葶苈子各3~6g)。

其余按症加减。

87.小儿夜啼。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肺经风寒、心经积热、心虚禀弱、受惊恐惧、伤食积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5~6g,不眠者再加酸枣仁4~6g,知母、川芎各3~5g(酸枣仁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88.小儿疳积。

指形体瘦弱、毛发干枯、头大颈细、腹胀肚大、大便不调或时发热等症状。

不分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也不分脾胃损伤、病后失调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纳差者加三仙各5~6g。

其余按症加减。

89.小儿尿频。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湿热、脾肺气虚、肾气不固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车前子各4~6g,心烦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6~8g。

其余按症加减。

90.小儿遗尿。

不分肾阳虚、肾阴虚、脾肺气虚、肝经湿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石菖蒲6~8g,严重者合闭泉丸(益智仁、白蔹、山栀各6~8g)。

其余按症加减。

91.疮疡肿痛。

不分阴证、阳证,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白芍加赤芍10g,银花12~20g,连翘10~15g,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6~10g,肿硬者加炮甲或皂刺10g。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笔记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笔记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笔记1、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整体性,必须重新认识以前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方式的论述。

人体患病时,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轻有重,有先有后。

古人认识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当然首先注意突出症状,而这些突出症状的出现,往往有先有后,这就使古人认为疾病的传变;速度缓慢,层次分明。

如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先上焦,再中焦,后下焦等等。

这些论述;当时对辨证施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现在可以完全证实人体患病时,全身反应同时出现,而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

患病时出现的症状,确实有轻重先后等等不同,但那只是程度不同,或有些症状暴露明显,有些症状比较隐蔽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只有突破前人关于传变的理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才能在理论上成立。

疾病的传变理论:涛注:1、任应秋在《病机临证分析》中讲19条时就总结过“病因”不外三端:第一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第二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第三为饮食劳伤。

我以为可从2、神志致病在这里没有作出交代。

2、中药系统疗法涛注:1、“风寒与血热的对立统一”完成了逻辑上的要求,进一步的解释详见《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

2、“神志”一项仍没有交代,对“病因”三端之一,不能简单归类于上焦就成了。

3、系统疗法基础方:柴胡12g 甘草10g——小柴胡汤意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10g ——桂枝汤意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厚朴10g ——枳实薤白桂枝汤意苍术10g 陈皮10g ——平胃散意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五苓散意生地10g 丹皮10g——血热、血瘀4、对系统疗法应用各方剂的详解小柴胡汤。

(中医杂谈)分享薛振声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第三篇

(中医杂谈)分享薛振声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第三篇

(中医杂谈)分享薛振声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第三篇蓝月提示: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这对大家都好!5 分享薛振声老前辈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62.赤带。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郁、血瘀、虚寒、虚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当归、香附、阿胶、黄柏、牛膝、黑豆各10g(清肝止淋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63.五色带。

此多为恶性病。

不分气郁、湿热、阴虚、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川芎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12~15g,体弱者加党参、黄芪各10~12g。

其余按症加减。

64.妊娠呕吐。

不分胃寒、胃热、痰湿、胃阴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

其余按症加减。

65.妊娠腹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血虚、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痛连少腹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

其余按症加减。

66.妊娠出血。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虚、血热、肝火、症痼、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地榆12g;兼腹痛者合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各10g);兼腰痛者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各10g),或加杜仲10g。

其余按症加减。

67.妊娠浮肿。

不分肾虚、脾虚、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见心绪不宁或子痫者加龙骨、牡蛎各12g。

其余按症加减。

68.产后腹痛。

不分血虚、血瘀、寒凝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当归芍药散意),痛连少腹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金铃子散)。

其余按症加减。

69.产后出血不止。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瘀、血热、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兼腹痛者合生化汤(当归、川芎、炮姜、桃仁各10g);多日淋漓不净者按崩漏治疗。

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对薛振声全息汤的几点看法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对薛振声全息汤的几点看法十年一剑中医路

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对薛振声全息汤的几点看法十年一剑中医路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转载自神奇平衡力十年一剑中医路1 系统疗法是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书中曾提到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在各论中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时,也把传统辨证施治和系统疗法对应并列。

有的读者来信说,系统疗法执简驭繁,疗效可靠,可以取代辨证施治。

系统疗法与辨证施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先说辨证施治。

撇开辞书和教材的定义,辨证就是分析疾病,施治就是治疗疾病。

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必然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故又称辨证论治。

宽泛地说: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治疗疾病,皆可称为辨证施治。

把辨证施治概念化、模式化,不利于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发展。

辨证施治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自从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历代都有发展。

至明清时代出现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有些论著并不以辨证施治标榜。

后人均将其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例如《医林改错》,认为以前的理论方法都是错的,凡病皆有瘀血,应活血化瘀,自创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

其言论虽偏激,但验之临床,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近代人已把其理论和方法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现在,辨证施治内容没有重大发展,形式却逐步固定下来,笔者称这种形式为分型辨治。

即把某一疾病,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分成若干类型,符合某型,即按该型遣方用药。

这种形式,可综合应用前人的理论、方法、经验,但本身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

其条块分割的方式方法,不易全面准确地反应疾病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之间内在联系,因而临床中,有时不能准确决断,或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使疗效大打折扣。

拙著中提到的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指这种分型辨治。

当然,分型辨治是现在中医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其优点,不能全面否定,只是有待改进。

笔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各种辨证施治的营养,并尽力克服其局限与不足,创了疾病的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

能治百病的奇方全息汤

能治百病的奇方全息汤

能治百病的奇方全息汤【中医佳方】能治万种病,一剂全息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薛振声就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整体辨证”的探索。

他认为:既然疑难病症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头绪纷乱。

那么,能否寻找出各种疑难病症的整体共性呢?打一个比方:疑难病症就像是一群穷凶恶极的罪犯,有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诈骗犯等等,而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就好像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罪犯关进监牢、接受改造。

1/11而治疗方法就如同改造罪犯的办法:首先是要让罪犯统一进行劳动改造、实施法律训导、进行自我悔改,这是对改造罪犯(治疗疾病)的整体方法。

有了这些整体方法,再配合每个人的不同犯罪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改造,才有可能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治疗疑难病症的道理也是如此。

经过“整体辨证”治疗之后,疑难病症会从根源上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再配合传统辩证施治,针对病症的突出症状进行具体施治,疑难病症的治愈率就会得到提升。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

——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

2/11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配方】: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中医治病--全息汤

中医治病--全息汤

中西治病---全息汤中医名家网总编辑刘观涛一位农村老中医,前半生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用整体辩证施治。

三十年来,“全息汤”处方大概开了大概几万张。

一位医生后半生只用一个方剂进行加减,到底为什么呢?疗效又怎样呢?薛振声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家传中医。

前半生他和普通医生一样,用传统辩证施治;后半生则用整体辩证施治,只使用一个自创的方剂——“全息汤”。

三十年来,一付“全息汤”(包含加减)处方大概开了几万张,现仍继续开着。

2004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薛振声的学术专著《十年一剑全息汤》。

——他为什么这样做?“全息汤”的机理何在?疗效又如何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年的薛振声,是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的一名老中医。

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他前半生在其父亲、当地名医薛汉三的指导下,勤奋研究和运用传统辩证施治:包括临床常用的八纲辩证、六淫辩证、阴阳气血辩证、脏腑辩证;伤寒学说的六经辩证;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薛振声并不满足,开始了对疑难病症的开拓性研究。

他发现:疑难病症之所以难于治愈,往往由于病症并不像传统辩证那样清晰、明确,比如:非常明确的属于湿热蕴肺、阳明腑实,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

——运用传统的辩证方法治疗普通疾病,往往定位明确、立竿见影;但治疗疑难病症,很多医生难免顾此失彼,难于应对。

勉强开出药方,医生也心中忐忑,不知能否中病。

——薛振声深有感触地想:这不能单纯认为医生的水平有问题,自己能不能把传统的辩证施治向前发展,使得医生对于疑难病症的辩证准确率更高、把握性更大、治疗效果更好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薛振声就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整体辨证”的探索。

他认为:既然疑难病症的致病原因错综复杂、头绪纷乱。

那么,能否寻找出各种疑难病症的整体共性呢?打一个比方:疑难病症就像是一群穷凶恶极的罪犯,有抢劫犯、杀人犯、盗窃犯、诈骗犯等等,而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就好像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罪犯关进监牢、接受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在30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 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

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上述组合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临床上却花费了薛振声20 多年。

中医历史上,也有医家在研究用综合方剂来进行整体辨证治疗。

但是,一付综合方剂绝非把数类单项治疗方剂“叠加、组合”起来那么简单。

因为各个方剂之间互相影响,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干扰药效。

这需要思想上的大胆设想、临床上的小心验证。

——经过对自己上万例临床病例的前后对比,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 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

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

薛振声认为: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 ,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

——为方便广大读者,他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 ,比如,发热: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薛振声笑称: “我不是用‘一个方剂包打天下' ,而是在对几百个经典方剂的应用中,增加了一个我发明的整体施治方剂!”他特别提醒读者: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应不断探索。

同时,要注意不应破坏全息汤基础方的整体构架)。

一般服药2- 3 剂后,症状应显著好转,如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应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

症状减轻,仍轻微存在,处方不变。

据薛振声本人介绍,他运用以“整体辩证+传统辩证”为特点的全息汤加减进行治疗,比前半生单纯运用传统辩证提高疗效20%-30%,临床把握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之后,全国已有数十位中医大夫使用全息汤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其中吉林的刘儒胜医师、河南的张鹏医师使用全息汤加减进行临床运用,均较此前运用传统辩证施治方法有了明显的疗效提高。

典型病例肠道易激综合征:陈某,男,45岁,商人。

初诊时间:2000年12月3日。

慢性腹泻年余,诊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服西药可控制,停药不久即复发。

近生意事稍缓,求中医治疗。

自诉每天清晨肠鸣腹痛,即起身大便,每次饭后还要大便,日3- 5 次。

大便稀薄,或带黏液,泻后痛减,喝酒或吃辛辣生冷后加重。

常有心烦、胸闷、多梦、头晕、肩重、疲乏等症状。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防风10g 赤石脂禹余粮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2 剂后痛缓,大便日 2 次,又服 4 剂,大便日1- 2 次,腹痛止,其他各种症状亦缓解,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急性肾小球肾炎:张某,女,42岁,农民。

初诊时间:1998年3月6日。

近突发浮肿,查尿蛋白+++,管型少许,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未用西药急来就诊。

诉浮肿愈来愈重,伴胃部不适、纳减、胸闷、气短、乏力、口干,尿少,大便正常。

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5g 生地10g 丹皮10g 三仙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5 剂,另服西药,药后肿见消。

约10天后,肿全消,西药停服,中药减量续服。

20天后,觉身体已恢复正常。

续服中药 5 剂以巩固。

后复查小便正常,痊愈,后未复发。

慢性浅表性胃炎:曹某,女,61 岁,农民。

患慢性胃炎多年,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重度),胆汁返流。

近10 余日加重。

曾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未完全缓解,求治于中医。

身体略瘦,精神一般,自诉胃脘疼痛、灼热、胀满、反酸、吐水、纳差,伴心烦、胸闷、头晕、目朦、肩沉、腿酸、小便微黄、大便稀、睡眠不实、多梦纷纭等。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黄连8g 吴茱萸4g 法夏10g 苏叶10g 曲麦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服药 1 剂即觉全身舒适, 2 剂服完,病去大半,又服 2 剂,症状消失,完全缓解。

冠心病:袁某,男,62 岁,农民商贩。

初诊时间:1998 年8 月 5 日。

查出冠心病已 1 年。

因经常发作,转请中医诊治。

自诉发作时除胸闷、心慌,严重时胸痛外,常伴随其他各种症状,如背部寒冷或腹部觉热,恶心吐水或口干口苦,胃痛、胁痛、小腹痛等,痛无定处,大便时干时稀,有时困倦,有时失眠等等。

现觉胸闷、心慌、胃脘微痛、恶心、纳差、痛泻、睡眠不安。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法夏10g 苏叶10g 防风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服2剂后,各种症状基本消失。

至今,每当发作不适,即来服中药,少则 2 剂,多则4-6 剂,可基本缓解。

肺气肿:陈某,男,62 岁,农民。

初诊时间:1998 年 2 月 5 日。

咳喘 3 年,查为肺气肿。

服用各种西药、中成药等只可临时缓解,求服中药治疗。

身体精神尚可,喘促,偶有咳嗽,痰稀,色白而黏。

自诉气短、乏力,动则喘甚,心悸多梦,食欲、二便尚可。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杏仁10g 龙牡各12g 甘草10g药后咳喘大减,全身轻松。

又服4剂,症状缓解, 2 年中未再明显发作。

2年后复发,服药后仍有效。

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全息汤基础方因符合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

但每一疾病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和不同阶段也有不同表现。

这样,在使用全息汤基础方时,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症状,适当加减。

关于不同疾病的加减法,可参阅各论。

先就常见症状加减法,简介于下。

引用方剂中的药物,凡基础方中已有者,不再列入。

全息汤: 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 、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 、猪苓10g、泽泻12g 、生地10g、丹皮10g 、甘草10g、生姜10g 、大枣10g。

1. 发热。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温病、伤寒、内伤、杂病,不分风寒、风热、气虚、阳虚,不分高热、低热、恶寒发热、只热不寒、寒热往来,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等,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2.低温。

指体温在36℃以下,伴全身不适者。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3.自汗。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阳虚、营卫不和、阳明热炽、暑气伤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4.盗汗。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阴虚内热、心血不足、脾虚湿阻、邪阻半表半里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12~15g。

其余按症加减。

5.身酸懒。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虚湿困、气血两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

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状,按相应症状加减。

6.身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湿等,一般予全息基础方。

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 ;肩背痛甚者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

其余按症加减。

7.浮肿。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水、石水、皮水、里水、阴水、阳水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

其余按症加减。

8.黄疸。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阴黄、阳黄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茵陈蒿12~20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

其余按症加减。

9.嗜睡。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困、脾虚、肾虚、阳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

其余按症加减。

10.失眠。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虚、脾虚、血虚、痰火、心火、肝火、心肾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枣仁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10.失眠。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虚、脾虚、血虚、痰火、心火、肝火、心肾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枣仁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11.心惊不安。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痰火、心火、肝火、胆虚、血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12.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