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全息汤
刀道小说十大巅峰之作

刀道小说十大巅峰之作1. 《剑影传奇》《剑影传奇》是一部深受刀道小说爱好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天才刀客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与各种势力的斗争。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剧情和丰富的情感描写吸引了大批读者。
刀法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都是这部小说的亮点。
2. 《刀锋之心》《刀锋之心》是一部以刀法为核心的武侠小说。
它以一个刀法天赋异禀的少年为主角,通过他与各种敌人的战斗,展现了精彩的刀法对决。
小说中的刀法描写独特而细腻,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刀法的神奇和力量。
3. 《傲剑无双》《傲剑无双》是一部以刀客为主角的仙侠小说。
小说以仙侠世界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刀客踏上修仙之路的故事。
小说中的刀法描写恢弘且有力度,以独特的刀道理论构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仙侠世界。
4. 《刀影烙印》《刀影烙印》是一部以刀影技艺为题材的武侠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刀影技艺的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顶尖刀客。
小说中的刀影技艺描写细腻而震撼,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5. 《九天剑风》《九天剑风》是一部古代江湖为背景的刀道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刀客为了追求剑风的极致,踏上了一段冒险之旅。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刀法描写精准而技巧高超,让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小说中的江湖世界。
6. 《刀魂无痕》《刀魂无痕》是一部以刀魂之道为主题的武侠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修炼刀魂,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小说中的刀魂描写瑰丽多彩,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神奇的感觉。
7. 《天刀绝皇》《天刀绝皇》是一部刀术与仙侠相结合的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修炼刀术,担负起了守护天地的使命。
小说中的刀术描写独特而精彩,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仙侠世界。
8. 《刀尊》《刀尊》是一部以刀尊之路为主题的仙侠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修炼刀道,成为无敌的刀尊。
小说中的刀尊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给读者带来了无数的惊喜。
9. 《刀剑神纪》《刀剑神纪》是一部以刀剑神纪为背景的玄幻小说。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
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
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
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薛振声著《十年一剑全息汤》

薛振声著《十年一剑全息汤》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
——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歌诀:五苓平胃桂枝凑,丹地柴枳薤瓜蒌)据薛振声本人介绍,他运用以“整体辩证+传统辩证”为特点的全息汤加减进行治疗,比前半生单纯运用传统辩证提高疗效20%-30%,临床把握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1.发热。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温病、伤寒、内伤、杂病,不分风寒、风热、气虚、阳虚,不分高热、低热、恶寒发热、只热不寒、寒热往来,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等,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2.低温。
指体温在36℃以下,伴全身不适者。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3.自汗。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阳虚、营卫不和、阳明热炽、暑气伤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好久前在书店看到薛老先生的《十年一剑全息汤》,因为一直受惠于张颖清先生的《生物全息论》和《生物全息诊疗法》,认为可能是谁发扬了张的学说,并且出之以方药。
很兴奋,心想又一个张仲景出现了,因为张仲景第一个把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落实于临床系统处方。
可是,翻开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所以稍微翻一下,没怎么措意。
心里想这么多年全息够了,附庸风雅之辈太多。
近来与恩师田景灿先生话题所及,不觉聊到薛老先生的“全息汤”,不料恩师欣赏有加,我的心目中,恩师是唯一真正读懂张先生并加以完善和超越的人,所以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另眼相看了。
抽了一个空子,去书店找出来仔细阅读,竟有十分意外的收获。
汇报如下:1, 突破了脏腑划分局限,从全局着眼。
2, 突破了辨证论治,找出脏腑相关性及主要矛盾。
3, 认为人体病态的有序性相似于门捷律夫元素周期表。
4, 认定少阳经有决定性意义。
5, 看出伤寒论复方的价值6, 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结合胃与膀胱汤药,着眼点在“腑”。
薛老先生是让我想起来曹刿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走到这么深,其人后所下的功夫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言而喻。
薛先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研究的务实的人,他的优秀的科学思维从“全息汤”中清晰可辨。
然而薛老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他不止一次申明全息汤并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
假如我们一味的不肯独立思考而不肯补充一两句薛老先生不尽完善之处,那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科学和患者健康的不负责。
1,“全息汤”想法的尝试,古已有之,只是说法不一样,略举如下:张仲景格外垂青的“桂枝汤”“小柴胡汤”,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王隐君的礞石滚痰丸,朱丹溪申论发挥的“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越鞠丸”魏玉横的“一贯煎”,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赵养葵重点申论发挥的“逍遥丸”,“六味丸”“八味丸”“十补丸”张景岳的新方八阵,今人喜用的温胆汤等等。
其中赵养葵重点申论发挥的“逍遥丸”与薛老先生的思路有相近处。
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

十年一剑中医路1系统疗法是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书中曾提到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在各论中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时,也把传统辨证施治和系统疗法对应并列。
有的读者来信说,系统疗法执简驭繁,疗效可靠,可以取代辨证施治。
系统疗法与辨证施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先说辨证施治。
撇开辞书和教材的定义,辨证就是分析疾病,施治就是治疗疾病。
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必然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故又称辨证论治。
宽泛地说: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治疗疾病,皆可称为辨证施治。
把辨证施治概念化、模式化,不利于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发展。
辨证施治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自从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历代都有发展。
至明清时代出现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有些论著并不以辨证施治标榜。
后人均将其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例如《医林改错》,认为以前的理论方法都是错的,凡病皆有瘀血,应活血化瘀,自创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
其言论虽偏激,但验之临床,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近代人已把其理论和方法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现在,辨证施治内容没有重大发展,形式却逐步固定下来,笔者称这种形式为分型辨治。
即把某一疾病,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分成若干类型,符合某型,即按该型遣方用药。
这种形式,可综合应用前人的理论、方法、经验,但本身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
其条块分割的方式方法,不易全面准确地反应疾病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之间内在联系,因而临床中,有时不能准确决断,或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使疗效大打折扣。
拙著中提到的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指这种分型辨治。
当然,分型辨治是现在中医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其优点,不能全面否定,只是有待改进。
笔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各种辨证施治的营养,并尽力克服其局限与不足,创了疾病的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
总的看,其仍属辨证施治体系,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
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
可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孕育而成。
十年一剑全息方(全息汤)

十年一剑全息方(全息汤)61.黄带。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合易黄汤(山药、芡实各12g,黄柏、白果、车前子各10g);色微黄,气味恶浊者加当归、栀子各10g,阴痒者冉加黄柏、木通各10g。
其余按症加减。
62.赤带。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热、气郁、血瘀、虚寒、虚热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当归、香附、阿胶、黄柏、牛膝、黑豆各10g(清肝止淋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63.五色带。
此多为恶性病。
不分气郁、湿热、阴虚、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当归、川芎各1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12~15g,体弱者加党参、黄芪各10~12g。
其余按症加减。
64.妊娠呕吐。
不分胃寒、胃热、痰湿、胃阴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半夏、苏叶各10g。
其余按症加减。
65.妊娠腹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血虚、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虚寒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痛连少腹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
其余按症加减。
66.妊娠出血。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虚、血热、肝火、症痼、肾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地榆12g;兼腹痛者合胶艾汤(阿胶、艾叶、当归、川芎各10g);兼腰痛者合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各10g),或加杜仲10g。
其余按症加减。
67.妊娠浮肿。
不分肾虚、脾虚、气滞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兼见心绪不宁或子痫者加龙骨、牡蛎各12g。
其余按症加减。
68.产后腹痛。
不分血虚、血瘀、寒凝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当归、川芎各10g(当归芍药散意),痛连少腹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金铃子散)。
其余按症加减。
69.产后出血不止。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血瘀、血热、阴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兼腹痛者合生化汤(当归、川芎、炮姜、桃仁各10g);多日淋漓不净者按崩漏治疗。
平淡无奇的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近反义词大全

平淡无奇的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近反义词大全平淡无奇的近义词|同义词:1.平铺直叙:平:没有起伏;铺:铺陈;直:没有曲折;叙:叙述。
形容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了当地叙述。
也指说话;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
2.庸庸碌碌:庸庸:平平常常。
碌碌:无能的样子。
指人平凡无奇,无所作为。
平淡无奇的反义词:1. 悲欢离合( 注释: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2. 出神入化( 注释: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
极其高超的境界。
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3. 动人心弦( 注释: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4. 绘声绘色( 注释: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5. 奇花异草( 注释: 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
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
)6. 诗情画意( 注释: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7. 无奇不有( 注释: 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
)8. 呼之欲出( 注释: 呼:叫,喊。
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
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9. 生花妙笔( 注释: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10. 数一数二( 注释: 不算第一也算第二。
形容突出。
)11. 异乎寻常( 注释: 异:不同;乎:于;寻常:平常。
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
)平淡无奇的解释:píng dàn wú qí成语解释:奇:特殊。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说得也平淡无奇。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平淡无奇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文章、说话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正音:奇,不能读作“jī”。
成语辨形:淡,不能写作“谈”。
成语辨析:平淡无奇和“平铺直叙”;都有“平平淡淡”的意思;都用来形容说话和文章内容。
【名人故事】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繁华都市的一隅,隐藏着一栋古朴典雅的老宅,这里是著名小说家林逸的居所。
林逸,一个在文坛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而闻名。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对书籍的痴迷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
故事发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老宅的书房内,一盏昏黄的台灯散发着柔和而坚定的光芒,照亮了林逸那张堆满书籍的旧书桌。
窗外,是城市不眠的灯火,而屋内,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钢笔轻触纸张的沙沙声。
林逸正沉浸在一本泛黄的古籍中,那是他偶然间在旧书市场淘到的宝贝,据说是一本失传已久的文学手稿。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魔力,引领着他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正当他读得入神时,一阵微风吹过,书页竟自行翻动,停在了一个空白页上。
“奇怪,这页怎么是空白的?”林逸自言自语道,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好奇。
他仔细检查了书页边缘,没有发现任何剪裁或拼接的痕迹。
就在这时,空白页上突然浮现出一行淡蓝色的字迹:“寻找失落的章节,将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林逸心中一惊,手中的书仿佛瞬间变得沉重无比。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按照这行神秘字迹的指引,踏上一段寻找失落章节的旅程。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逸穿梭于各大图书馆、古籍书店,甚至远赴海外,只为寻找那本古籍的完整版本。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热心的图书管理员、神秘的古籍收藏家,还有同样热爱文学却鲜为人知的年轻作者。
每一次的相遇都像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不仅收获了珍贵的线索,更在心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滋养。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林逸在一座偏远小镇的旧书店里,找到了那本古籍的另一半。
当两本书合并在一起时,那段失落的章节如同被解封的宝藏,缓缓展现在他的眼前。
原来,这段章节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与牺牲的古老传说,而它之所以被隐藏,是因为其深刻的寓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林逸读完这段章节,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
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上述组合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临床上却花费了薛振声20多年。
中医历史上,也有医家在研究用综合方剂来进行整体辨证治疗。
但是,一付综合方剂绝非把数类单项治疗方剂“叠加、组合”起来那么简单。
因为各个方剂之间互相影响,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干扰药效。
这需要思想上的大胆设想、临床上的小心验证。
——经过对自己上万例临床病例的前后对比,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
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
薛振声认为: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
——为方便广大读者,他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比如,发热: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 (白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胁痛: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去大枣、加牡蛎12g,右胁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薛振声笑称:“我不是用‘一个方剂包打天下’,而是在对几百个经典方剂的应用中,增加了一个我发明的整体施治方剂!”他特别提醒读者:以上所列加减法为个人经验的积累,疗效确切(但不应视为固定不变的模式,应不断探索。
同时,要注意不应破坏全息汤基础方的整体构架)。
一般服药2-3剂后,症状应显著好转,如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应根据症状变化调整处方。
症状减轻,仍轻微存在,处方不变。
据薛振声本人介绍,他运用以“整体辩证+传统辩证”为特点的全息汤加减进行治疗,比前半生单纯运用传统辩证提高疗效20%-30%,临床把握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之后,全国已有数十位中医大夫使用全息汤进行临床实践,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其中吉林的刘儒胜医师、河南的张鹏医师使用全息汤加减进行临床运用,均较此前运用传统辩证施治方法有了明显的疗效提高。
典型病例肠道易激综合征:陈某,男,45岁,商人。
初诊时间:2000年12月3日。
慢性腹泻年余,诊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服西药可控制,停药不久即复发。
近生意事稍缓,求中医治疗。
自诉每天清晨肠鸣腹痛,即起身大便,每次饭后还要大便,日3-5次。
大便稀薄,或带黏液,泻后痛减,喝酒或吃辛辣生冷后加重。
常有心烦、胸闷、多梦、头晕、肩重、疲乏等症状。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防风10g 赤石脂禹余粮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2剂后痛缓,大便日2次,又服4剂,大便日1-2次,腹痛止,其他各种症状亦缓解,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急性肾小球肾炎:张某,女,42岁,农民。
初诊时间:1998年3月6日。
近突发浮肿,查尿蛋白+++,管型少许,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未用西药急来就诊。
诉浮肿愈来愈重,伴胃部不适、纳减、胸闷、气短、乏力、口干,尿少,大便正常。
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5g 生地10g 丹皮10g 三仙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5剂,另服西药,药后肿见消。
约10天后,肿全消,西药停服,中药减量续服。
20天后,觉身体已恢复正常。
续服中药5剂以巩固。
后复查小便正常,痊愈,后未复发。
慢性浅表性胃炎:曹某,女,61岁,农民。
患慢性胃炎多年,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重度),胆汁返流。
近10余日加重。
曾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未完全缓解,求治于中医。
身体略瘦,精神一般,自诉胃脘疼痛、灼热、胀满、反酸、吐水、纳差,伴心烦、胸闷、头晕、目朦、肩沉、腿酸、小便微黄、大便稀、睡眠不实、多梦纷纭等。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黄连8g 吴茱萸4g 法夏10g 苏叶10g 曲麦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服药1剂即觉全身舒适,2剂服完,病去大半,又服2剂,症状消失,完全缓解。
冠心病:袁某,男,62岁,农民商贩。
初诊时间:1998年8月5日。
查出冠心病已1年。
因经常发作,转请中医诊治。
自诉发作时除胸闷、心慌,严重时胸痛外,常伴随其他各种症状,如背部寒冷或腹部觉热,恶心吐水或口干口苦,胃痛、胁痛、小腹痛等,痛无定处,大便时干时稀,有时困倦,有时失眠等等。
现觉胸闷、心慌、胃脘微痛、恶心、纳差、痛泻、睡眠不安。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法夏10g 苏叶10g 防风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服2剂后,各种症状基本消失。
至今,每当发作不适,即来服中药,少则2剂,多则4-6剂,可基本缓解。
肺气肿:陈某,男,62岁,农民。
初诊时间:1998年2月5日。
咳喘3年,查为肺气肿。
服用各种西药、中成药等只可临时缓解,求服中药治疗。
身体精神尚可,喘促,偶有咳嗽,痰稀,色白而黏。
自诉气短、乏力,动则喘甚,心悸多梦,食欲、二便尚可。
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杏仁10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药后咳喘大减,全身轻松。
又服4剂,症状缓解,2年中未再明显发作。
2年后复发,服药后仍有效。
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全息汤基础方因符合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
但每一疾病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和不同阶段也有不同表现。
这样,在使用全息汤基础方时,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症状,适当加减。
关于不同疾病的加减法,可参阅各论。
先就常见症状加减法,简介于下。
引用方剂中的药物,凡基础方中已有者,不再列入。
全息汤: 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1.发热。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温病、伤寒、内伤、杂病,不分风寒、风热、气虚、阳虚,不分高热、低热、恶寒发热、只热不寒、寒热往来,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等,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2.低温。
指体温在36℃以下,伴全身不适者。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3.自汗。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阳虚、营卫不和、阳明热炽、暑气伤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4.盗汗。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阴虚内热、心血不足、脾虚湿阻、邪阻半表半里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12~15g。
其余按症加减。
5.身酸懒。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虚湿困、气血两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
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状,按相应症状加减。
6.身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湿等,一般予全息基础方。
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g);身刺痛,面紫舌暗脉涩者合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地龙各6~10g)。
其余按症加减。
7.浮肿。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水、石水、皮水、里水、阴水、阳水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喘满者加麻黄、杏仁各10g;有热者加石膏15~20g,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银花15~20g,连翘10~15g:肿甚,身重恶寒者加附子10g。
其余按症加减。
8.黄疸。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阴黄、阳黄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茵陈蒿12~20g,小便赤热者加栀子、黄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10~12g。
其余按症加减。
9.嗜睡。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湿困、脾虚、肾虚、阳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严重者加石菖蒲10g。
其余按症加减。
10.失眠。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虚、脾虚、血虚、痰火、心火、肝火、心肾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枣仁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10.失眠。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虚、脾虚、血虚、痰火、心火、肝火、心肾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严重者加酸枣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枣仁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11.心惊不安。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痰火、心火、肝火、胆虚、血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加龙骨、牡蛎各12~15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12.头痛。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风热、风湿、肝阳、气虚、血虚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10g5兼痛泻者加防风10g;兼身痛者合羌活胜湿汤(见身痛条)兼头胀或烦躁不安者加龙骨、牡蛎各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