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魔笛》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歌剧,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以浓厚的幽默和童话色彩,展现了爱与智慧的力量。
《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混合了不同的戏剧元素《魔笛》将喜剧、神话、童话和魔幻等多种戏剧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剧中既有真实的人物和情节,也有超自然的魔法和神秘的事物。
剧中还融入了其他莫札特的歌剧作品中常见的喜剧元素,如夸张的情节、滑稽可笑的对话和搞笑的场面。
这样复杂多样的戏剧元素使得《魔笛》具有丰富多样的戏剧风格。
二、明确的善与恶的对立《魔笛》对于善与恶的对立有着明确的刻画和表达。
剧中的主要角色可以分为光明勇士和黑暗势力两个阵营,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斗争。
光明勇士以主人公塔米诺为代表,代表着爱、真理和人类的理性。
而黑暗势力则以皇后、托特、莫诺斯塔托斯为首,他们代表着邪恶、谎言和人类的欲望。
通过这种明确的对立,剧中展现了善与恶的斗争,强调了善良和爱的力量。
三、音乐与戏剧的融合《魔笛》将音乐和戏剧的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歌剧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
剧中的音乐不仅仅是旋律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情节的推动力和角色性格的揭示。
莫札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形式和风格,如叙唱、合唱、重复主题、咏叹调等,来表达角色的感受和情绪的变化。
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得《魔笛》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性。
四、儿童向的故事和情节《魔笛》的故事和情节非常适合儿童观众。
剧中有许多童话和神话中常见的元素,如勇士拯救公主、邪恶的巫师、魔法魔物等。
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节奏紧凑,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
剧中还融入了一些道德教育和智慧启发的内容,如真理的追求、善恶对立的冲突等。
这样的故事和情节使得《魔笛》成为一部吸引儿童观众的戏剧作品。
《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体现在混合了不同的戏剧元素、明确的善与恶的对立、音乐与戏剧的融合以及儿童向的故事和情节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魔笛》成为一部充满魔幻和童话色彩的戏剧作品,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深远的影响力。
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塔米诺二首咏叹调的演唱技巧研究

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塔米诺二首咏叹调的演唱技巧研究《魔笛》(Die Zauberflöte)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堪称他的伟大之作。
其中的塔米诺二首咏叹调(aria),以其优美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魔笛》中塔米诺二首咏叹调的演唱技巧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将对《魔笛》中的咏叹调进行简要介绍。
塔米诺的咏叹调是第一幕和第二幕的重要唱段,分别是《音乐将征服所有人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和《安慰苦苦受苦的灵魂》("Ach,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
这两首咏叹调均以柔和的旋律、抒情的氛围和情感充沛的内涵而闻名。
其次,我们将对塔米诺咏叹调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塔米诺是一个年轻的王子,咏叹调中表达了他对帕梅娅的爱情之深和对面临的困境的不安。
首先,对旋律的处理非常重要。
演唱者需要展现出旋律的流畅性和美丽性,同时充分表达出角色的情感。
尤其是在高音部分,演唱者需要有足够的技巧和力量来驾驭声音的高音区域,同时不能失去美感。
其次,塔米诺咏叹调中的悲伤和沮丧的情感需要通过演唱者的音色来表达出来。
演唱者需要具备灵活的嗓音技巧,以便在表达这种情感时能够获得恰当的音色和音质。
此外,《魔笛》是一部具有神秘主题和象征意义的歌剧,演唱者需要注意在塔米诺的咏叹调中体现出这种神秘感和象征意义。
在表演中,演唱者可以通过舞台表现、面部表情和动作等手法来加强对角色和情节的诠释。
最后,演唱者在演唱塔米诺咏叹调时还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
《魔笛》的歌词是德语,在演唱中需要准确地传达出歌词的含义。
同时,演唱者还需要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以确保歌词的表达能够被听众准确理解。
总结起来,塔米诺二首咏叹调在《魔笛》中是非常重要的唱段,需要演唱者具备一系列的演唱技巧来完美呈现。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

莫扎特歌剧作品音乐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
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
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非常钟情于歌剧的创作,是歌剧艺术的开拓者。
他的歌剧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其音乐优美、轻快,独具音乐魅力和个人特色。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散发着瑰丽的艺术风采,具有显著的戏剧性、民族性、人文性等特征。
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以至于其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如歌剧《魔笛》就是其歌剧作品中最富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莫扎特歌剧作品——《魔笛》音乐赏析《魔笛》是莫扎特歌剧作品的杰出代表,这部歌剧作品根据德国作家维兰德的童话叙事诗创作而成,主题鲜明、风格独特、音乐语言生动感人。
作品中,维也纳民谣曲调与巴洛克风格相互融合,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同时,作品中不但有极具神秘色彩的宗教旋律,还有明朗欢快的世俗音乐,宗教旋律与世俗音乐的有机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音乐特色,也体现出了莫扎特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
(一)音乐的叙事性莫扎特以叙事性的咏叹调作为歌剧《魔笛》音乐以及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赋予歌剧音乐鲜明的叙事功能。
莫扎特先以奏鸣曲式为歌剧《魔笛》的序曲,通过引子和和弦使剧中人物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然后以小提琴演奏的形式使剧中的第一个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调性上的变化等推动音乐旋律不断前进,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音乐也显得更加的舒展、开阔和高昂。
而随着音乐的发展,其到再现部时,调性在不断地变化,旋律也逐渐温柔婉约,并突显出了明朗欢快的气氛。
歌剧音乐并不具备叙事的语义功能,也不能展示出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起因等相关因素,但是其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承载了叙事的功能。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魔笛》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歌剧作品,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
之一。
这部歌剧的精神色彩丰富多样,从中可以看出莫扎特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人生、爱情、宗教等问题的思考。
《魔笛》表达了莫扎特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塔米诺和
帕梅娜通过考验和磨难最终获得了幸福和真爱。
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
和挑战,并通过善良、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邪恶的力量。
通过这个故事,莫扎特传达出了一
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即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运用善良和智慧去面对世界的挑战,才能
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莫扎特在《魔笛》中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歌剧中,塔米诺和帕梅
娜代表了一种纯洁、真挚和无私的爱情。
他们为了彼此而承受各种困难,最终达到了完美
的结合。
相比之下,歌剧中的其他角色则代表了一种更世俗和欲望驱使的爱情。
莫扎特通
过对这些不同爱情观念的对比,让观众反思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值得追求和珍惜的。
莫扎特在《魔笛》中也思考了宗教和信仰的问题。
整个故事都贯穿着宗教元素,不同
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信仰与价值观。
莫扎特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于宗教的立场,而是通过
在歌剧中展示各种信仰观念和戏剧性的冲突,来引起观众对于信仰和宗教的深入思考。
莫
扎特在《魔笛》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和信仰的关注,可以说是他对于世界万物的敬畏和
奇妙之处的颂扬。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莫扎特的《魔笛》是他仅存的歌剧作品中最具魔幻色彩和神秘主题的作品之一。
这部歌剧中融合了爱情、魔法、幽默和社会议题,展示了莫扎特独特的音乐才华和丰富的创作精神。
莫扎特的《魔笛》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思想和精神色彩。
他以自由、平等和爱为主题,贬低了封建社会中的特权和压迫。
歌剧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年轻王子的壮丽冒险,展示了莫扎特对人类幸福和宽容的理解。
他以音乐和歌剧中的角色塑造,表达了个人自由和坚守理想的信念。
作品中魔幻元素的运用也凸显了莫扎特的精神色彩。
《魔笛》中的魔法普遍存在,包括夜后女王和萨拉斯托的魔法力量。
这些魔法元素通过音乐的魔力,给予了角色们无尽的力量和自由。
莫扎特以音乐表现了神奇和神秘的情感,通过魔法的力量传递了对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歌剧中的喜剧元素也是莫扎特精神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幽默和喜剧的手法娱乐观众,通过角色的对话和情节的发展展现了他的幽默感和戏剧天赋。
皇后夜后女王的尖锐语言和丑角帕梅纳的幽默表演,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莫扎特深明戏剧的本质,通过歌剧中的幽默元素带给观众更多的情感体验。
莫扎特的《魔笛》中的音乐也展现出了他的精神色彩。
莫扎特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创作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旋律和歌曲。
他的音乐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个性,也展示了莫扎特对音乐表达自由精神的追求。
他用音乐来传递他对爱、自由和真理的理解和追求。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

从《魔笛》看莫扎特精神色彩莫扎特的《魔笛》可以说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剧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塑造了丰富深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精神色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精神上的真实写照。
作曲家自传心路历程美好的爱情观《魔笛》的主人公塔米诺是一位完美的主角形象,他善良、勇敢、智慧并富有同情心。
他与皇后的相遇被认为是代表了美好而纯真的爱情。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展现了对美好爱情深刻的理解和向往。
他希望人们可以珍惜真诚、纯净的感情。
而这种珍惜并不是单是一种妄想,塔米诺最终也成为了皇帝的儿媳,也让观众知道这种珍惜感情的行为是能够被看到并有回报的。
正义与良知的力量《魔笛》这部作品中,主题曲和最著名的的歌曲之一是大合唱“智慧女神”,它反映了莫扎特关于真理、正义和正直的理念。
歌剧中一直传递着正义的力量,塔米诺和皇后为人道和正义赢得胜利。
这也让我们体会到:正义、良知和人性、世俗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决定性的良知可以比任何规则与法律更强大。
这种信仰使得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是漂亮、愉悦的,更加深邃和充实。
世界的复杂性不同于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流行的“规则严谨”与“理性(Reason)”的思想,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总是充满着意外和异议。
更像是对世界的一次感性体验,而不单只是一场理性的观察。
他用音乐表达出了生命的丰富、矛盾和多面性。
在《魔笛》中,莫扎特对宗教、政治和人类的愿望等很多内部考虑都做了探索和挑战。
他试图用音乐展示出人们无法以言语表达的情感和想法。
总之,从《魔笛》中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音乐中充满了对美好与无可遏制的强烈渴求的愿望。
同时也体现了对正义、道德、活力和复杂性的追求和探讨。
他的音乐总是充满活力,感性和细腻,很好地传达了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魔笛鉴赏1000字

魔笛鉴赏1000字魔笛鉴赏魔笛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歌剧作品,是他晚期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部歌剧以喜剧形式展现了爱情、友谊、力量和智慧的较量,被誉为“人类智慧的伟大合唱”。
魔笛的剧情发生在古埃及,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位年轻人——他们分别是农民塔米诺和贵族女子帕梅娜展开。
塔米诺被赐予了一支神奇的魔笛,并被委托拯救帕梅娜。
在魔笛的帮助下,塔米诺克服了艰险,最终成功解救了帕梅娜。
除了这两位主要人物,还有众多的角色在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女皇、神秘的摩托魔王、女巫夫人、三个男孩等。
而魔笛的音乐是整部歌剧的核心。
莫扎特将各类音乐形式运用自如,引入了合唱、咏叹调、宗教音乐,同时结合管弦乐器的演奏,创造出了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的音乐片段。
歌剧中的著名旋律如序曲、塔米诺的咏叹调、女皇的咏叹调等,都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魔笛歌剧在创作上融入了许多象征和寓意,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黑夜与白天的对立。
黑夜象征着邪恶和迷惑,而白天则代表了光明和真理。
整个剧情的展开也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对善恶的思考,追求真理和智慧。
除此之外,魔笛还反映了莫扎特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歌剧中,对特权阶级的批判和对婚姻自由的探讨都体现了他的意识形态。
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莫扎特不仅仅是娱乐观众,更是试图引发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魔笛这部歌剧在历史上一直备受推崇。
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性、深度内涵和戏剧性都使其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每一次演出都给观众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使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魔笛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歌剧,更是一部思想性的作品。
其音乐、剧情和寓意都展示了莫扎特作为伟大作曲家的创作境界。
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魔笛是一部值得深入鉴赏的作品,令人陶醉其中。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
《魔笛》是莫扎特的的一个经典歌剧,这个故事的早期版本出现在英国戏剧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童话作品《格拉斯切尔的历史与冒险》中。
整体上,这部歌剧风格独特,有许多独到之处。
首先,它是一部斗转星移的音乐喜剧,它的音乐既明快又严肃,激情澎湃又亲切。
在音乐方面,莫扎特通过精湛的技巧,把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旋律串联在一起,创造出深情而不张扬的情韵。
其次,在结构上,《魔笛》也是一个巧夺天工的杰作。
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塔米诺和帕比诺,是一个男一女,分别代表了理性和感性。
男女之间发生的冲突和协调,展现了人类内在的矛盾和和谐,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思索和探讨。
此外,这部歌剧还有一个独特的配乐,用乐器和音效刻画了场景、人物和情境,真实地再现了音乐的视觉感受。
最后,这部歌剧还有一个明显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呼吁人们珍爱生命,尊重自然,还强调了人类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识与理解。
总之,《魔笛》是一部音乐舞台剧艺术的杰作,它的音乐、结构和意义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魔笛》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不仅演出场次多,曲目也被改编为各种版本,在全球歌剧爱好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
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
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
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
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
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
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
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
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
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
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
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
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
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
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
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
《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
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
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
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
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
他还在曾经寄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提到:“在歌剧中诗歌应当是音乐的顺从的女儿。
”这些观点明显地突出了音乐在莫扎特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音乐本身能够以优美的旋律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可见莫扎特对音乐审美功能的重视,同时,音乐反应的内容也具有社会性,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折射。
第三,鲜明的主题性。
莫扎特的作品反映了18世纪末德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对个性的解放以及自由的向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封建体制和思想被抛弃,更加重视人性的力量,寻求人的解放。
这在《魔笛》当中更是有着明显的表达,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光明的向往。
第四,莫扎特的音乐里存在真切的感情,而且有着非凡的崇高气质。
如果一个作者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那么他的创作就不能够说是完整的。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无我”和“有我”的统一,既能置身事外全排情节,又能融入其中,注入情感。
而莫扎特对于世界的认识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
就像《论崇高》所言,莫扎特的作品就是有着庄严的思想,有着情感的激荡,也有修辞的使用,这点也表现在音乐的韵律上,还有高雅的词语,庄严的结构。
正是这种崇高,能够使接受者在欣赏歌剧时陷入迷狂状态,达到心灵的净化。
第五,莫扎特的音乐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这样一段话:“莫扎特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
他有这样特殊的地位,得益于他能以绝对客观的心态对待所有事物、所有情境和所有人物。
他不像贝多芬,期望企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他不像亨德尔,希望成为上帝的代言人。
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种情境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变成了音乐,他的整体概念具有纯粹的审美性质,而音乐是他的语言。
他以旷世奇才保持意大利音乐的古老优良品质,将其与德奥的超验玄想熔于一炉,体现了这个即将结束的世纪宏图。
”综合莫扎特歌剧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更好的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从魔笛的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生命力这五个方面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详尽的探讨。
第一,歌剧《魔笛》的情节性。
《魔笛》是二幕或四幕歌唱剧。
讲述的是埃及王子塔米诺被蛇追赶到了夜女王哪里,塔米诺爱上了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
夜女王借此告诉他,帕米娜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让他去救回帕米娜。
在救帕米娜的过程中,王子塔米诺发现,萨拉斯特罗并不是坏人,而是智慧的主宰,是夜女王对自己丈夫日帝生前将女儿交给其教导并把太阳宝镜交给他不满,想要夺回女儿。
最终,王子塔米诺经过重重考验,与帕米娜在一起。
故事情节曲折,充分展现了戏剧性。
除了故事本身外,音乐也有着其情节性。
它的序曲部分以奏鸣曲开始,既显示了夜女王的威严,同时以音乐的流畅,预示着美好光明的生活。
而后出场的人物,通过不同的唱段,展现故事的情节发展,同时也有合唱部分铺垫整个歌剧的情节。
它的情节性还通过舞台场景的不断变化而显示。
按照故事情节,塔米诺经过了夜女王的庙、萨拉斯特罗的城堡以及森林、庭院、大厅等场景,并根据情节交替出现。
第二,歌剧《魔笛》的音乐性。
莫扎特认为音乐比台词更具有戏剧性的表达能力。
他认为情节、人物等要围绕音乐展开,音乐创作是歌剧创作的中心,只有好的音乐才能诞生好的歌剧。
正如莫扎特自己所说:“我既非诗人,也非画家,我是音乐家。
”《魔笛》的音乐非常的迷人,乐圣贝多芬所写的3首变奏曲中有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将《魔笛》中的第二幕的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了12段的变奏。
第2曲则是将《魔笛》中的第一幕的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了7段的变奏曲。
歌剧的音乐以不同的类型展现人物不同的特征。
对于塔米诺抒情男高音使用了两首咏叹调,用优美的旋律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而对帕米娜的唱段则是凸显她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夜后的唱段是标准的意大利风格,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变化明显而有节制,细腻地表现了夜女王的由善到恶。
另外,剧中《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则以欢快的民谣表现捕鸟人的愉悦,巴巴基诺则是演唱童话般的歌曲,都是作品音乐性丰富和突出的表现。
正是对音乐地位的突出强调,使其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歌剧《魔笛》的主题性。
《魔笛》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首先,《魔笛》的创作以童话的形式表现了当时社会政府的黑暗腐朽,鼓励人们去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
夜女王的失败也暗示了封建势力必定要灭亡,走下历史舞台。
其次,《魔笛》表现了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具有一定的启蒙思想。
追求光明和智慧,崇尚勇敢,并且相信人一定能够战胜黑暗,追寻真理。
王子塔米诺克服重重困难,识破夜女王的阴谋,勇敢地追求帕米娜就是对人力量的肯定。
而夜女王和萨拉斯特罗的对立则是黑暗与光明的明显不同,萨拉斯特罗的最终胜利,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对光明到来的信念。
第四,歌剧《魔笛》的崇高性。
整部歌剧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使受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崇高感。
莫扎特通过音乐表现震荡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感受他的情感表达,从而实现美的享受。
莫扎特在考虑作品的构建的时候,并不以纯粹的娱乐大众为目的,而更注重人们心灵的体验。
当然,《魔笛》的崇高性与其主体、人物、场景、音乐等是分不开的,是它们共同搭建起人们内心的崇高感。
第五,歌剧《魔笛》的生命力。
一个作品的生命力是深深扎根于民众当中的。
脱离了人民生活的作品,很难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魔笛》作为歌剧,在大众接受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但是它还是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无论当时的听众还是现今的听众,都钟情于《魔笛》独特的魅力,能够一直保持作品的生命力,说明作品有着丰富的蕴含,有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引导。
歌剧《魔笛》通过情节、音乐、主题、崇高和生命力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它的戏剧性。
那么《魔笛》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成果呢,究其原因有不以下几点:第一,《魔笛》产生的社会背景。
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
同样,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莫扎特是共济会的会员,共济会是历史上非常神秘的组织,有着特别的仪式,以其神秘出名。
共济会宣扬互助、道德、慈善,鼓励人们向善,吸引了很多社会名士的加入。
《魔笛》的创作不得不说受共济会的影响。
所宣扬的思想与共济会的道德观念有相通之处。
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为了维持腐朽的统治,愚弄百姓,镇压“共济会”,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废除旧的统治,呼吁重视人的力量,倡导自由,政府的统治与人民所追求的相背离,这就导致许多艺术作品以揭露政府的黑暗,宣扬光明为主题。
《魔笛》以歌剧的形式,童话的情节反应的主题也是如此。
在王子塔米诺的斗争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要想获得自由,追求真理,必然要经过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也是与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一样的。
第二,莫扎特个人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
受共济会的影响,莫扎特相信上帝的存在,持有灵魂不灭的思想,所以他的作品在于拯救唤醒人们的灵魂。
莫扎特对于社会的关注,通过音乐关注现实也是受到共济会价值的引导。
他持有“大爱”的信念,“爱”、“善”、“道德”是他坚守的价值观念,反映在音乐当中也是在于通过音乐涤荡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向善,追求美。
年轻的莫扎特独自到维也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则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正因为对自由的信仰,他的作品才有很多宣扬人的个性解放,争取自由生活,在《魔笛》当中,王子塔米诺的历险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而萨拉斯特罗本身就是自由的化身,集善和美于一身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