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害机理及其解毒措施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广泛分布在饲料中。
它对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 影响生长发育黄曲霉毒素会影响家禽的生长和发育,使其体重增长缓慢,骨骼畸形,毛色变黯淡,运动能力下降,身体抵抗力减弱,导致家禽易患疾病。
2. 损害消化道健康黄曲霉毒素会损害家禽的消化道健康,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和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死亡。
3. 增加疾病发生率黄曲霉毒素使家禽体内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影响其免疫功能,使其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增加疾病发生率,严重影响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二、黄曲霉毒素防治措施1. 严格落实流程控制要加强饲料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控制环节,严格落实流程控制。
保持饲料储存环境干燥、通风、清洁,防止霉菌繁殖。
2. 选择优质饲料要选择无霉、低霉、优质的饲料,尽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污染的饲料。
3. 保证水源安全饮用水对家禽的生产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要保证饮用水源的安全,防止水源污染和交叉感染。
4. 给家禽添加饲料添加剂可给家禽添加一定的饲料添加剂,如复合酶制剂、益生菌等,提高家禽消化道的健康状况,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5. 进行监测和检测要进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问题的批次。
同时,家禽身体状况的监测也很重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总之,黄曲霉毒素对家禽产业的影响十分严重,防治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加强监测检测、严格落实控制措施,并加强科学喂养管理,才能更好地保障家禽的健康和安全,增加养殖效益。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由青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霉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物质。
它主要存在于谷物、油料、豆类和坚果等粮食及其制品中。
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是家禽养殖中一个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危害着家禽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 抑制生长发育:黄曲霉毒素可抑制家禽的食欲,降低其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生长发育受限。
受污染饲料喂养的鸡、鸭、鹅等家禽生长缓慢,体重增长受阻,造成养殖效益下降。
2. 损害免疫功能: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家禽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加家禽患病的风险。
家禽在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后,常表现为免疫抑制和易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
3. 危害生殖功能:黄曲霉毒素可直接损害家禽的生殖系统,导致生殖功能异常。
受污染饲料喂养的家禽常出现生殖障碍、卵巢囊肿、卵尤充满黄色毒斑及畸形卵等现象,影响孵化率和繁殖效益。
4. 诱发癌症: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的黄曲霉毒素可能会导致家禽患上肝癌和其他癌症。
防治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需要综合进行,包括饲料来源控制、饲料加工和质量监控等措施:1. 做好饲料来源控制:选择正规的饲料供应商,确保饲料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注意检查饲料外观、储存条件、申报信息等,减少进入养殖场的污染风险。
2. 切实加强饲料加工管理:加强饲料生产过程中对原料和成品饲料的消毒和处理,尽量减少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机会。
严格控制饲料湿度、温度和存储时间,避免堆积和霉变。
3. 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可采用一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微生物制剂进行喷雾处理,如青霉素菌株、枯草杆菌等,以减少黄曲霉菌的生长和毒素产生。
4. 做好饲料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饲料质量检测体系,对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和总菌落数等进行定期检测。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属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玉米、花生、小麦等谷物和油料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饲料中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会给家禽带来严重的危害,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
了解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1. 影响生长发育:黄曲霉毒素会影响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生长缓慢、体重减轻、骨骼畸形等问题。
2. 损害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会损害家禽的免疫系统,降低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疾病。
3. 造成营养不良:黄曲霉毒素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降低家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导致营养不良。
4. 引发其他疾病: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会导致家禽出现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措施1. 选择质量可靠的原料: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原料,并加强对原料的检测和筛选工作,尽可能避免使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原料。
2. 控制水分含量:黄曲霉毒素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因此在饲料存储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水分含量,避免过高的湿度。
3. 加强卫生管理:饲料加工场所和存放场所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清洁消毒,避免细菌和真菌的感染。
4. 使用防霉剂:可以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添加特定的防霉剂,如丁酚酸和丙酚酸等,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5. 定期检测和监控:饲料生产企业应定期对原料和成品饲料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监控,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6. 合理使用添加剂: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和抗霉菌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帮助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抗霉能力。
三、黄曲霉毒素的解决方案在饲料生产和饲养管理中,有效防控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关键所在。
黄曲霉毒素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及生物降解的探讨

黄曲霉毒素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及生物降解的探讨摘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黄曲霉毒素约400余种,对牲畜健康影响很大的主要是黄呕吐毒堇(DON)、赭曲霉毒素(OTA)、玉米赤霉烯酮(F-2)、黄曲霉毒素B1等。
黄曲霉毒素(简写AF)则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等许多菌类繁殖过程中所形成和释放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危害于小麦、花生、水稻、棉籽、高梁等粮食作物中,对饲料工业、粮食生产、家畜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对动物的生产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危害。
目前,对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去毒途径分为物理去毒法、生化去毒法、生态去毒法,其中又以生态去毒法最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本文将对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予以总结。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生物酶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指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赭曲霉菌、特异曲霉菌以及各种细菌在多糖生长过程中,所合成和产生的与某种生物性质相似的代谢产物。
到目前发现并能确定结构的种类有B1、B2、G1、G2、M1、M2等近20种。
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危害性最强的真菌毒素之一,且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生物突变性。
其毒性是黄信石的68倍,是铁氰化钾的多10倍,诱发肝癌的能力又是二甲基亚硝胺的多七十五倍。
而黄曲霉毒素是二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分子结构主要是由一个二呋喃环与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环)所组成,M1则是由黄曲霉毒素B一级结构在对人体进行羟化后生成出的新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类型为B1,B2,G1,G2,M1,M2等.前者是毒素的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
1.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猪的危害很大,它主要损害免疫系统[1]。
对肝脏亦有一定危害,可导致猪肝坏死,并造成母猪胎儿的死亡、先天性缺陷、癌症,亦可引起人体的神经系统问题等。
它导致细胞周期异常,是通过控制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的结合达到的。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

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研究进展HUANG Wei;YIN Haicheng;WANG Le【摘要】黄曲霉毒素B1是由寄生曲霉、黄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具有极强的致畸、致癌等毒性,不仅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也给食品和饲料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消除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依然是目前学者迫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相比理化法消除黄曲霉毒素B1的缺点和局限,生物法降解具有安全、高效和绿色环保等优点,使其成为更具有潜力的解毒方法.本文主要对生物吸附作用和生物酶解作用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机理及降解产物的结构分析进行了论述.【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7-11,15)【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微生物;吸附作用;酶解作用【作者】HUANG Wei;YIN Haicheng;WANG Le【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黄曲霉毒素B1(AFB1)主要由两大类丝状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一种二呋喃香豆素(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Abrar等,2013)。
因其在紫外照射下会产生蓝色荧光而得名。
AFB1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最稳定的毒素,其基本毒性单位为二呋喃环,尤其是氧杂萘邻酮的结构具有极强的致畸和致癌作用,常规的高温和强酸条件难以将其降解,只有在温度为268~269℃、pH 1.0~3.0时少量降解,但对于碱性溶液抵抗力较弱,pH 9.0~10.0条件下迅速分解。
此外,AFB1易溶于甲醇、氯仿、乙腈、丙酮等,但不溶于水。
黄曲霉对农作物如玉米、花生、小麦等具有很强的侵染性,可以发生在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果实储藏、运输等过程。
这些被黄曲霉侵染的作物果实如被加工成动物饲料,不仅不能被消除,反而还会被放大,甚至进一步对动物及其产品造成二次污染(Oruc 等,2006)。
可见,AFB1的污染不仅是食品、饲料工业而且是动物产品加工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黄曲霉素b1

黄曲霉素B1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是一种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曲霉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有毒化合物。
它属于黄曲霉毒素家族,是黄曲霉毒素B系列中最常见和最有毒的成员之一。
黄曲霉毒素B1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存在于各种食物中,特别是在谷物、坚果、豆类和香料中。
在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过安全水平可能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 形成过程黄曲霉毒素B1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合成过程。
黄曲霉菌和曲霉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并通过分泌黄曲霉毒素酶来合成黄曲霉毒素B1。
这种合成过程主要发生在食物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在湿度高和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氧气浓度、pH值和营养条件等。
2. 对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类为一类致癌物质,已被证实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暴露在黄曲霉毒素B1中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肝癌、肝脏损害、免疫系统抑制、生殖毒性和神经毒性等。
事实上,黄曲霉毒素B1被认为是其中最强致癌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可小觑。
3. 检测方法为了确保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超过安全标准,需要进行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免疫测定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可以准确测定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涌现,为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提供了更多选择。
4. 防控措施为了降低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种植和储存食物时需要注意环境卫生和湿度控制,避免黄曲霉菌和曲霉菌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的形成。
其次,加工和加热食物时需要掌握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以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类毒素,它在饲料中的含量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它们都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动物的肝脏造成损害: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因此对肝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导致肝功能受损和肝细胞变性,进而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 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黄曲霉毒素还会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得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发生凋亡和功能受损,降低了动物的免疫功能,增加了动物患病的风险。
3. 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长期摄入会导致动物的生长速度减缓,体重增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选择: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原料,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原料进行生产。
2. 加强饲料生产的卫生管理: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3. 使用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在饲料生产中,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和防霉剂,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减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4. 加强饲料的检测和监控:在饲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监控,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动物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要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管理和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黄曲霉毒素解毒方法

1.1.4 黄曲霉毒素的解毒措施黄曲霉毒素危害严重,分析每一批家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不可能的,当慢性霉菌毒素中毒发生时,除了轻微的生产性能下降外,没有任何明确的临床症状。
在发展中国家中,每年黄曲霉毒素都会给饲料业及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量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避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超过规定允许的浓度是预防和治疗毒素中毒的方法之一。
为减少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以及减轻毒性反应,适当的方法包括物理分离,化学方法和毒素粘合剂是必须要使用的[42],如沸石化合物,活性炭,珍珠岩,膨润土,硅藻土等已经被使用。
1.1.4.1 物理去毒方法传统用于霉菌毒素的物理去毒方法主要有混合稀释法、水洗法、热处理、脱壳、磨粉、放射、萃取、吸附等。
混合稀释法是将简单地将霉变饲料与未霉变饲料进行混合,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此法成本低,工作量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饲料中毒素的问题。
水洗法可显著减少毒素,但只用于湿磨或发酵的前处理,否则干燥成本太高。
霉菌素素在谷物表面含量高,脱壳可有效降低霉菌毒素水平,但工作量大。
黄曲霉毒素耐热,一些试验表明热处理似乎能降低一些毒素水平,然而实际效果存疑。
磨粉处理只能改变毒素的分布,不能减少毒素总量。
放射能杀真菌孢子,但不减少毒素含量。
有机溶剂可提取花生油、棉籽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几乎可将油中所有的黄曲霉毒素除去,但成本高,应用不广[43]。
在当前的实际生产中,往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吸附剂来降低机体对毒素的吸收率,减少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众所周知的吸附剂主要有水合硅铝酸钙钠盐、蒙脱石、膨润土、粘土、沸石和活性炭等。
汪前红、齐德生等[44,45]报道含有矿物、酵母等的复合吸附剂以及蒙脱石均能降低AFB1对动物的负面作用。
在含黄曲霉毒素日粮中添加复合吸附剂或蒙脱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AFB1对动物的毒性作用,降低AFB1中毒的死淘率,一定程度上恢复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害机理及其解毒措施2004-4-15 (动物分子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摘要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毒株产生的结构类似的一组毒枝菌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AFB1是所有已知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其毒效相当于 KCN的10倍,砒霜的68倍;在毒理方面,AFB1能够致癌、致畸、致突变。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工作,本文就目前已知的黄曲霉毒素的毒害机理及当前能够采取的解毒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AFB1 机理 吸附 纳米材料前言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早上个世纪60年代已引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重视。
据FAO 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饲料、粮食及食品所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
黄曲霉毒素是众多真菌毒素中的一种,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产毒株产生的结构相似的一组毒素,饲料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有AFB1、AFB2、 AFG1、AFG2和主要出现在乳中的AFM1,其中AFB1毒性最强,危害最大,其次是AFM1,表1是B1、B2、G1、G2、M1的化学结构,表2 是B1、B2、G1、G2分子的大小。
1 AFB1的毒害机理1.1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最先发现的AFB1对组织和细胞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抑制DNA的合成。
在肝脏中,毒素的聚集会引起DNA合成的抑制,但却明显不影响RNA或蛋白质的合成,表明干扰DNA合成是一个初步的生化反应结果。
AFB1阻止的是DNA复制的起始阶段,而不是延伸阶段。
AFB1与DNA或蛋白质的共价结合可能会引起抑制的产生,导致DNA模板活性改变或DNA合成过程中的某些酶的失活。
AFB1与膜蛋白的共价结合也可能会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其它DNA合成所必须的核苷前体物的吸收下降。
AFB1能够迅速抑制大鼠肝脏RNA的合成,尤其是抑制与rRNA(18S和28S)或rRNA前体物(32S和45S)的形成有关的核仁RNA的合成。
这种抑制从根本上是由于DNA模板活性的降低和RNA聚合酶II(在很大程度上负责mRNA的合成)的抑制以及核苷转运缺陷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来说, RNA聚合酶I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受AFB1的影响。
Yu发现,当AFB1在体内或体外激活后会优先结合大鼠肝细胞核染色质的生理活性区,这或许可以解释测定到的RNA合成的下降。
在此之前,Yu还报道,AFB1可能阻断RNA链的延长。
此外,染色体蛋白在AFB1与DNA结合的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因为该蛋白的清除会引起上述特异结合的大量减少。
然而,与此相反的是Ch’ih等发现一些胞质蛋白(如白蛋白,丙酮酸激酶)能够比组蛋白更有效地结合AFB1。
AFB1破坏负责把核仁RNA前体物加工成rRNA的细胞核RNA的后转录过程,阻断大鼠肝脏中45SRNA的分裂(形成18S和28SrRNA)。
转运RNA的加工也以类似的方式被阻断,导致tRNA的5S前体物细胞质水平的升高。
在AFB1处理过的动物细胞中最显著的一些结果就是细胞核和核仁形态的改变。
1.2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AFB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生物合成酶的失活,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DNA模板活性的改变,或RNA合成、成熟、翻译受到抑制,或氨基酸转运被阻断。
在超微结构方面,已经有报道说在AFB1处理过的细胞中,核糖体在不断地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
一些破坏性的改变都可能会导致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的核糖体越来越多,这些改变包括对内质网膜的直接损伤,干扰内质网膜上核糖体的结合位点,干扰核糖体循环,抑制新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抑制mRNA的合成等。
核糖体从内质网上分离下来的结果是内质网媒介的蛋白质合成很可能被破坏。
AFB1通过抑制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3干扰糖类和脂类代谢有些动物种类在摄入AFB1后,会出现肝糖水平下降和血糖水平上升的情况。
原因可能是肝糖酶的抑制(如肝糖合成酶),肝糖元生成的抑制,葡萄糖转运进入肝细胞的减少,糖元前体物代谢酶类活性的提高(如G-6-P脱氢酶)。
已知AFB1能够引起肝脏中脂类的聚集,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脂类运输被破坏(而不是脂类合成增加)所导致的。
Chou和Marth报道,在给貂注射AFB1 后,发现肝脏脂类水平上升,而酯酸盐类的吸收并没有变化。
他们据此认为,貂肝脏脂类水平的上升是由于脂肪氧化减弱或脂类合成提高所致。
在这一点上,线粒体的损伤(在被AFB1处理过的细胞中经常会观察到)可能会导致这些细胞器的氧化性能降低,伴随着肝脏脂类的积累。
日常水平AFB1引起的脂类运输或合成的变化不会影响生长率或RNA的合成。
对小鸡来说,AFB1不仅影响脂类合成与运输,而且影响脂类的吸收和降解。
因此,对甘油三酯运输的破坏是一种初级损害,而不是由于核酸代谢被破坏以后导致的次级损害。
AFB1能够刺激神经节后副交感神经末梢中乙酰胆碱的释放,间接地通过类胆碱功能系统来引起几尼猪回肠的收缩,这个可以用来说明AFB1在人和动物胃肠道中引起的急性反应。
1.4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已经有很多综述性文章报道AFB1对试验动物的免疫反应造成损害。
总的来说,AFB1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会引起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导致非特异性的体液物质的的抑制。
亚急性剂量的AFB1致使几内亚猪补体缺乏,火鸡体内干扰素产生延迟,淋巴因子的激活延迟。
更高剂量的AFB1会降低小鸡体内免疫球蛋白 G和A的水平,导致获得性免疫失常。
Pier等报道,AFB1会降低接种疫苗后获得性免疫的功效,在体外AFB1对B-淋巴细胞的作用会导致淋巴基因应答的抑制。
18日龄鸡的胚胎经AFB1 作用后引起T淋巴细胞(2倍)和B淋巴细胞(6~8倍)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呈剂量相关的增加。
低剂量的AFB1也会呈剂量相关地引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失常。
AFB1通过影响细胞媒介免疫反应,在火鸡和小鸡上引起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响应的抑制,胸腺萎缩和施用疫苗后的免疫失败。
试验中还发现,AFB1能够减少抗体的产生,降低巨噬细胞的噬菌能力,减少补体,降低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并引起胸腺先天性萎缩。
AFB1对体外的腹膜巨噬细胞作用会导致剂量相关细胞损伤的增加和巨噬细胞黏附能力的降低,还有巨噬细胞中NO产量的降低。
巨噬细胞负责机体对肿瘤和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同时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包括NO。
AFB1能够影响信号分子的功能,如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G蛋白)、蛋白激酶C(PKC)和钙离子(Ca2+)。
经AFB1预处理过的巨噬细胞在受到脂多糖刺激后,其PKC活性和酪氨酸磷酸化活性显著降低。
这个可能是由于AFB1抑制了巨噬细胞中负责NO产生的蛋白质磷酸化(由蛋白激酶介导的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使NO的生物合成减少。
AFB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使得家畜很容易感染疾病,导致生产性能的降低,或因并发症而死亡。
1.5降低激素作用的生物学效率生长激素或类固醇激素都能够特异性地通过细胞膜受体蛋白与靶细胞膜非共价结合来调节细胞功能。
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被转运进入细胞核并通过与染色质上的受体位点结合来诱导特定基因的转录(mRNA)。
AFB1能够与DNA共价结合(尤其是与鸟嘌呤结合),从而减少激素受体复合物在核内的受体位点,进而降低激素活性。
已知AFB1能够减少大鼠肝脏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其胞液受体复合物在核内的受体位点,但不影响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
1.6抑制ATP产生在急性AFB1的暴露水平下,主要的代谢影响就是抑制细胞能量的产生。
AFB1能够抑制组织匀浆中氧的吸收,抑制大鼠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细胞色素b与 c或c1之间的电子传递过程。
AFB1还影响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水平。
AFB1对肝脏线粒体的这些生化影响并不需要转化为其有代谢活性的环氧化物。
还有学者报道,大鼠肝脏线粒体单氧酶系统中的细胞色素P450的存在会产生具有亲电活性的代谢物,来共价修饰线粒体DNA、RNA和蛋白质。
解偶联氧化磷酸化会导致细胞内ATP的耗竭,从而影响细胞内钠和钾的梯度。
AFB1作为一种解偶联剂,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子传递和ATP酶的活性。
1.7 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AFB1(确切地说是其环氧化物)是黄曲霉毒素中致突变力最强的一种,而且AFB1的致突变能力与其致癌力密切相关。
AFB1能够在动植物细胞中引起染色体失常(染色体断裂,染色单体桥接和破损)和DNA破损。
AFB1还有致畸作用,它是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抑制物,能够影响原始细胞的发育和胎儿的分化。
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
致癌化学物质可以被划分为诱发剂、促进剂或两者兼有三类,AFB1就属于两者兼有的类型。
在起始阶段,RNA,尤其是DNA上的生化损伤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过程变成细胞的固有特征;从而,正在分裂的细胞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就较静止状态的细胞骤然增加,因为在DNA复制过程中,AFB1-DNA(或RNA)加合物被转化为突变体,而供DNA修复错误的时间却不够充分。
发生以上改变的细胞就开始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但还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促进阶段才会最终使发生突变的细胞转化为癌细胞,一种能够独立于正常的细胞调节机制而无限制地增生扩散的细胞。
AFB1能够选择性的、非随机的结合大鼠DNA:如特异性地结合肝细胞线粒体DNA,肝细胞核内核糖体DNA的RNA基因序列,肝细胞核仁染色单体上的转录活性区域等。
这种结合与DNA 上相应结合区域对该毒素的可接受度有关;通常这种区域缺少组蛋白,同时rRNA区域由于其较高的转录活性而保持弥散型的构象。
有人在体外研究了AFB1与不同蛋白质结合的能力,发现AFB1与组蛋白的结合力相对较弱,含NLS(细胞核定位信号)的蛋白质能够推动AFB1向细胞核内的迁移,在细胞核内AFB1被活化以及形成加合物。
AFB1与线粒体DNA共价结合的亲和力要比其与细胞核DNA共价结合的亲和力高3~4倍。
一旦线粒体DNA发生损伤,这种变化就往往是稳定而又持久的,这可能反应出线粒体中缺少一种适当的切除修复机制,因而线粒体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就会持久地被这些损伤所抑制,导致细胞发生转化。
AFB1与DNA的共价结合可能会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
然后,致癌基因可能被激活,通过在已经发生改变的基因上产生可遗传的转录水平的突变,促使哺乳动物细胞内致癌基因的转化形成。
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防治措施2.1饲料中AFB1的吸附目前用于AFB1解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化学方法和添加吸附剂。
尽管大多数化学方法都很有效,但是它们并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反应产物的安全性、被处理的食品、饲料中营养成分的稳定性等方面。
此外,化学处理使成本增加,难以满足畜牧生产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