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1的慢性毒性试验

合集下载

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原理

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原理

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原理一、介绍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毒素。

这种毒素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常见,例如地里的土壤、谷物、坚果等。

黄曲霉毒素B1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对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至关重要。

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Rapid Test Kit)是一种常用的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的原理。

二、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原理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基于免疫学原理进行检测。

它是一种便携式的试纸,可以在实验室、生产现场、农田等地方进行使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2.1. 原理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的原理是通过免疫反应来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

该检测卡上包含了特异性抗体。

当食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B1时,它会与检测卡上的抗体结合,形成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会继续在试纸上扩散,最终会与试纸上预先涂有黄曲霉毒素B1结合物的线上发生反应。

当食品样品中含有黄曲霉毒素B1时,试纸上的线条会呈现出一定的颜色。

根据线条颜色的强弱,可以判断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

2.2. 操作流程下面是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的操作流程:1.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并将其加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提取液,将食品样品与提取液混合均匀。

3.将混合溶液倒入提取管中,封上盖子。

4.轻轻颠倒提取管,将混合溶液与抗体充分接触。

5.将提取管中的混合溶液滴在检测卡上的样品孔中。

6.等待一定时间,观察样品孔和结果窗口。

7.根据结果窗口中线条的颜色强弱,判断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

三、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的优点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快速:该检测卡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得到结果,比传统的检测方法快速许多。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风险评估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_1的风险评估

*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评估孙有娥,吴培慧,郝媛媛,邢海燕,李一辰( 池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安徽池州247000)摘要: 大米在贮存的过程中极易发霉,尤其是被黄曲霉污染而导致黄曲霉毒素超过国家标准。

人食用含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肝脏损伤甚至发生癌变。

为了解我市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 的安全现状,建立我市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 的应急对策,并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危害; 检测方法; 风险评估中图分类号: TS201. 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 -9677( 2014) 09 -0005 -03*Risk Assessment of Aflatoxin B1in RiceSUN You -e,WU Pei -h ui,HAO Yuan -y uan,XING Hai -y an,LI Yi -c hen( 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 Inspection,Anhui Chizhou 247000,China) Abstract: Rice in storage process was easily moldy,especially caused by aflatoxin contamination as aflatoxin exceeded the national standar d. People eating f ood containing aflatoxin exceeds bid can cause liver damage and evencancer. To understand the city present situation of aflatoxin B1in rice and establish the city emer gency countermeasures ofaflatoxin B1in rice,the r isk assessment was carried out from hazard identification,hazard,exposure assessment and risk character istics.Key words: aflatoxin harm; detection method; the risk assessment目前,粮油食品的生物性污染问题随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一、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二、黄曲霉毒素的临床特征三、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急救措施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1、生物鉴定法可检测黄曲霉素
其特点是待检样品不需很纯,主要用于定性,共有10种:抑菌试验;对微生物遗传因子影响试验;细菌发光试验;荧光反应;组织培养检测法;鸡胚试验;鸭胚试验;鳟鱼试验;植物试验;饲喂实验动物试验。

生物鉴定法是利用AFT能影响微生物、水生动物、家禽等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来鉴定AFT的存在。

其方法专一性差,灵敏度低,一般只作为化学分析法的佐证。

2、化学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
最常用的为薄层层析法(TLC),适用于粮食及其制品、调味品等AFB1的检测,主要是半定量。

利用AFB1具有荧光性的特点,提取和浓缩样品中的AFB1,用单向或双向展开法在薄层上分离后,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定量,其灵敏度为5μg/kg。

由于薄层层析法测定AFB1不是很专一,因此样品中其他荧光物质的干扰造成测定误差。

3、仪器分析法可检测黄曲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液体为流行相的新型色谱技术。

是分离分析各种AFT的好方法,如配以荧光检测器,则该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能力强、特异性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在国外己广泛地用于食品中AFT的测定。

但由于食物样品成分复杂,在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前,需对样品作彻底有效的净化处理。

常用的净化方法是柱色谱法,该法操作繁琐,且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对人和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因此,开展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检测方法、分析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烃类毒素,具有高度的毒性和致癌性。

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发热、肝肾损伤等。

而长期暴露于黄曲霉毒素环境下,还可能导致肝、胃、肠道、肺等多种癌症的发生。

因此,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黄曲霉毒素还对食品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如玉米、花生、小麦等,可能会被误食,导致人类健康问题。

因此,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研究对于保护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需要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检测法和物化检测法两种。

1.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是通过对特定微生物的反应来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检测法包括小麦胚芽发芽试验、日本葡糖酸钠涂抹试验、蝎尾鱼毒素试验、酵母荚膜实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反应来测定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但是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需要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做出很多努力。

2.物化检测法物化检测法是通过对样品所含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常见的物化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

物化检测法具有检测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

三、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毒性机理、探索其防治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目前,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黄曲霉毒素的合成对黄曲霉毒素进行人工合成,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和毒性机理,并探索新的防治方法。

薄层色谱法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

薄层色谱法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

薄层色谱法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作者:冯莉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8期摘要:黄曲霉毒素(简称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毒素耐热性强,当温度达到280℃时才发生裂解而破坏,因此常规烹调条件下很难将其清除。

本文讨论应用薄层色谱法对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l进行的检测,文中讨论了薄层板的制法、点样、展开的方法以及不同现象所对应的黄曲霉毒素Bl的污染情况。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l;薄层色谱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020-01黄曲霉毒素不是单一的一种毒素,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十七种异构体。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

黄曲霉毒素对玉米及其制品的污染非常广泛,对人体的危害分级属于极毒类,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

动物试验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

其被定为I类可能致癌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l的毒性更是居于首位。

1 实验原理一定量玉米样品粉碎至一定细度,用适当的溶剂将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l经过一系列的提取以及浓缩操作之后在薄层板上进行薄层分离,然后在波长为36b nm的紫外光照射下能够发出蓝紫色的荧光,与标准点比对,根据其产生荧光反应的最低检出量来对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l进行定量,其最低检出限量为0.0004μg。

2 仪器和试剂仪器:锤式旋风磨;样品筛;调速振荡器;电子天平(0.1 g);玻璃板;薄层板涂布器;展开槽;紫外光灯;微量注射器。

试剂:三氯甲烷;石油醚;甲醇;苯;乙腈;无水乙醚;丙酮;硅胶G;三氟乙酸;无水硫酸钠;氯化钠;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次氯酸钠溶液(25 gjL)。

以上试剂未注明纯度的均为分析纯。

3 薄层实验3.1样品处理由于玉米籽粒较大,污染严重的样品一粒就会左右检测结果,因此需要大量取样,将分取的1 kg左右玉米样品全部粉碎之后混匀,称取充分混匀的样品20 g于具塞磨口三角瓶中,再加入石油醚甲醇混合液(30 mL石油醚—-lOO mL55%甲醇水溶液),之后置于调速振荡器上振荡30 min,将静置后的溶液滤入分液漏斗,静置直至分层,从下方将甲醇溶液放入另一具塞磨口锥形三角瓶中,移取20 mL滤液至另一分液漏斗加20 mL三氯甲烷,振摇后静置分层。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养猪技术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菌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是由于采食被黄曲霉等特定真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中毒病。

主要破坏肝脏、血管和中枢神经,病畜表现全身出血、消化障碍和神经症状等。

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人也可发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结构与特点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衍生物,都具有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和1个糖酸呋喃结构。

饲料、食品或者培养基中通常含有6种结构相似的黄曲霉素,根据紫外光下薄层层析板上所呈现的荧光颜色,分别命名为Bl、B2、B2a、Gl、G2以及G2a等。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毒素,其中毒性最大的是Bl,毒性达到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

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耐热性,通常在超过280℃的高温下才会发生裂解,在煮沸条件下通常无法破坏其结构。

另外,该毒素在低于4O℃的低温条件下也无法被破坏。

该毒素在强氧化剂或者强碱作用下容易被破坏,且能够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但不溶于水、乙烷、乙醚、乙油醚。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来自于污染的玉米、麦类、豆类、秸秆以及花生等。

由于霉菌能够产生毒素,从而导致大多数谷物及其副产品发生霉变。

当猪食入这种发生霉变的饲料就容易发生黄曲霉中毒。

2、临床症状黄曲霉毒素是一类肝毒物质,凶此猪中毒后主要损伤肝脏,同时还会破坏血管通透性、损伤中枢神经等,从而使其在临床表现出黄疸、水肿、出血以及神经症状。

对于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由于个体耐受性、营养状况以及摄取毒素量等有所不同,会导致中毒轻重程度以及临床症状也存在明显差异。

急性中毒的病猪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但体温基本正常。

黄曲霉毒素b1 标准

黄曲霉毒素b1 标准

黄曲霉毒素b1 标准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毒素,属于黄曲霉毒素家族中的一员。

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测和控制成为食品行业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黄曲霉毒素B1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黄曲霉和曲霉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这两种霉菌常常在谷物、豆类、坚果等农产品中产生,并且在不利的储存条件下,这些霉菌会继续生长并产生毒素。

因此,农产品的储存和加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以防止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

其次,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农产品和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定期检测。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确保产品的安全。

此外,控制黄曲霉毒素B1的关键在于加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和加工环节的控制。

农业生产者需要加强对种植环境的管理,避免黄曲霉和曲霉的滋生。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干燥、烘烤、熏蒸等,以降低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最后,对于已经受到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农产品,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对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去除或降解,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测和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生产管理、加工控制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黄曲霉毒素B1监测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一例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一例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一例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治疗猪黄曲霉毒素是一种产生于黄曲霉属菌丝体的毒素,可引起猪的急性、亚急性、慢性病,并对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影响。

本文以一例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为例,探讨该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措施。

一、病例报告一家规模较大的养猪场有一头8个月龄的育肥猪出现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症状。

经检查发现猪舍内饲喂的玉米、大豆粉、豆粕等部分饲料发霉,且部分猪的粪便呈黑色或血便。

经排除传染病后,怀疑可能为黄曲霉毒素中毒。

于是采取如下治疗措施:二、病因猪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黄曲霉属菌丝体产生的毒素引起,主要存在于饲料中。

引起饲料发霉的原因包括存放不当、温度湿度过高、通风不良等。

当饲料中毒素含量过高,且猪长期食用,可导致急性或慢性毒性反应。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四类,即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

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且容易在动物体内转化为弱毒性代谢产物。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与毒素的种类、剂量、饲喂时间等有关。

三、症状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因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等不同而异。

一般而言,急性中毒的猪表现为食欲下降、呕吐、腹泻、发热、无力、死亡等;亚急性或慢性中毒的猪则表现为消瘦、腹泻、背毛不整、呼吸困难、肝肿大等。

四、诊断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饲喂情况、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对于怀疑中毒的猪,应及时对其搭配的饲料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饲料是否发霉、有无毒素含量超标。

同时,还可以通过毒素鉴定、临床试验等手段进行确诊。

五、治疗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污染源:对于发霉的饲料及时进行清理和处理,防止猪再次食用。

2、改善饲料质量:及时更换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全面、无霉变等质量问题。

3、加强营养:为猪增加适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提高其免疫力。

4、药物治疗:对于严重中毒或发病早期的猪,可以使用活性炭、氧化镁等药物吸附毒素,减轻毒性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过程
• 3.把大小鼠分为5个剂量组,分别为:对照 组、无作用剂量组、阈剂量组、发生比较轻 微但有明确毒效应的剂量组和发生较为明显 剂量组。(要求各剂量组至少有一个能出现 阳性反应,一般组间距以相差5~10倍为宜 ,最低不得小于两倍); • 4.观察并将记录大小鼠的变化,如血液、生 化检查,体态特征等;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分析总结
• 采用两种动物进行致癌试验时,其中一种动 物结果为阳性,即可认为该受试物有致癌作 用; • 在观察和记录指标时,要注意观察各种毒性 的作用,包括肿瘤的发生,进行性和不可逆 反应等的动态变化,因为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中间如果不观察,会被忽略,影响结果。
完全动脑手作,绝无ctrl+C+V! 看出来是下功夫了,认真读课 本并且进行研究!95分
肿瘤总发生 率
小鼠(雄) 小鼠(雌) 大鼠(雄) 大鼠(雌)
主要肿瘤发 生率
潜伏期
自然死亡 平均寿命
肿瘤特性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结果
• 阐明黄曲霉毒素B1的作用靶器官与对其的 损害; • 确定出对打无作用剂量。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 Nhomakorabea 试验结果
• 根据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所得的MNL( 以mg/kg体重计),如果小于或等于人的可 能摄入量的50倍,表示毒性较强,应给予放 弃;若大于50倍小于100倍,需要专家共同 评议;若大于或等于100倍,可以考虑允许 使用与食品。 • 在任何一个剂量组中发现致癌作用,且有剂 量效应关系,则需要专家共同评议作出评价 。
黄曲霉毒素B1的慢性毒性试验
制作人: 江雪、刘丹、马秀红、吕海涛、邱 艳丽、齐娜尔古丽、徐晓坤。
慢性毒性与慢性毒性试验
•· 是指人或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 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 是在实验动物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时期,用 适当地方法和计量给动物饲喂被检物质,观 察期累计的毒性效果,有时可包括几代实验 。
• 试验周期采用24个月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过程
• 1.每组采用雌雄对半的小鼠140和大鼠各 100只(要求采用从怀孕或断乳的大小鼠, 品系明确一致,大小鼠应分开喂养); • 2.将这批实验动物取每组雌雄各5~10只,分 5组进行7d饲喂实验(p26),然后由“最 小有作用剂量(2年)=最小有作用剂量( 7d)/35.5~最小有作用剂量(7d)/36”公式 求得最小有作用剂量。确定好阈剂量之后, 上下各设俩个剂量组;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过程
组别 剂量( mg/kg) 剂量对 数 大鼠数 量(只 ) 小鼠数 量(只 ) 大鼠死 亡数( 只) 小鼠死 亡数( 只) 血样 器官变 化 对照组
无作用 剂量组 阈剂量 组
轻微但 有明确 效应剂 量组
发生较 为明显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过程
• 5.实验结束时,必须对所有大小鼠进行详细 的大体尸检,将主要的器官和组织固定保存 ; • 6.在致癌试验中,观察肿瘤的出现情况;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目的
• 1.检测在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B1后的进行性 和不可逆性的毒性作用及致癌作用; • 2.确定黄曲霉毒素B1的最大无作用计量; • 3.阐明黄曲霉毒素B1作用的性质、靶器官和 中毒机制; • 4.为制定人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
黄曲霉毒素B1慢性试验 试验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