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黄曲霉毒产生原因、检测标准以及预防的方法

黄曲霉毒产生原因、检测标准以及预防的方法黄曲霉毒素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因此其主要存在于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中,包括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等。
黄曲霉毒素对于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极强的破坏作用,能诱发动物肝癌,也能诱发胃、肾、直肠、乳腺、卵巢和小肠癌,严重时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东标橡塑检测中心提供部分标准:GB-T18980-2003乳和乳粉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18979-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23212-2008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的测定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SN/T1664-2005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1、B1、B2、G1、G2含量的测定NY/T1664-2008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双流向酶联免疫法GB5413.3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和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的测定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指数1>测定BS EN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指数1>测定DIN EN ISO17375-2006动物饲料.黄曲霉毒素B1测定NF V18-200-1980饲料.黄曲霉素B1含量的测定BS5766-7-1988动物饲料分析方法..第7部分:黄曲霉毒素B1测定ISO14675-2003牛奶和牛奶制品.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标准化描述指南.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ISO6651-2001动物饲料黄曲霉素B1的半定量测定薄层色谱法DIN EN ISO14501-2008乳和乳粉黄曲霉素M1含量的测量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BS EN ISO14675-2003牛奶和牛奶制品.竞争酵素免疫分析的标准化描述指南.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ISO14501-2007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指数1>含量的测定.用免疫亲和色谱法提纯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ISO14674-2005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色谱法清洁和薄层色谱法测定BS ISO14674-2005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色谱法清洁和薄层色谱法测定EN ISO14501-1998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immunoaffinitiy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ISO14501-1998牛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测定-通过免疫相似性色谱分离法进行清除和通过高性能液体色谱分离法进行测定BS EN ISO14501-1999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免疫亲和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DIN EN ISO14501-1999奶和奶粉.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测定.用immunoaffinitiy 色谱法提炼和用高效液体色谱分析法测定BS EN14123-2007食品.榛子、花生、阿月浑子、无花果和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总数以及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带支柱衍生和免疫亲和柱层净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DB37/T930-2007花生防黄曲霉毒素污染操作技术规程DB37T1457-2009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田间检测技术规程如何预防和去除黄曲霉素的污染?专家指出:粮食在田间、储藏、霉变三个环节中都可以受到黄曲霉的污染。
(整理)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概念: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原理:化学致癌作用机制分为3个阶段:1.引发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 DNA作用,导致体引发阶段。
2.促长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
3.进展阶段:进展阶段是从促长阶段产生的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进展阶段。
例子:黄曲霉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人类健康受黄曲霉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各种坚果,特别在花生、大豆、杏仁和核桃等植物产品中。
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素结构有18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致癌的物质可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某些物质兼具二者的作用。
黄曲霉素中AFB,、AFG,和AF、M,属于促进剂范畴,其致癌的主要是基因水平的作用。
AFB 可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并导致癌基因的激活。
黄曲霉素相关肝癌中抑癌基因P的高频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显子7中密码子249由AGG转化为AGT,突变率约为20%之50%。
黄曲霉素主要以形成加合物的方式造成DNA损伤,并进一步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1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
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
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25 ℃ ~30 ℃ 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耐热,加入强碱和 5 %次氯酸钠可完全破坏。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1.2.1 环境温度和湿度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 ℃ ~30 ℃ 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 80 %~90 %。
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2.2 饲料原料水分含量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 17 %~ 18 %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
谷实类在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则更适合黄曲霉的生长。
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以下。
1.2.3 仓库和管道污染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而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否则易造成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而导致黄曲霉的生长。
此外,还要定期清理颗粒料提升料斗或管道中形成的霉积料。
1.2.4 运输管理。
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雨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导语: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
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丢掉,所以在使用以后,就容易造成肝癌和其他的癌症出现,所以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此很多人想了解一下,黄曲霉毒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哪些,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黄曲霉素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测定黄曲霉毒素方法有哪些?。
黄曲霉素致癌原理与预防

诱导ras 癌基因
突变
导致致 癌基因
突变
其他协 同致癌
因素
以黄曲霉素AFB1导致的肝癌为例 以黄曲霉素AFB1导致的肝癌为例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 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以黄曲霉素AFB1导致的肝癌为例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
黄曲霉素的预防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 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 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 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 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 曲霉毒素的污染。因为出口农产 品在运输过程中,一是时间长, 仅海运途中有时就需一个月;二 是在密闭的集装箱内温度较高, 很适宜黄曲霉素的滋生和繁衍。 其二在挑选过程中一定要剔除霉 变粒、严重的损伤粒和虫蚀粒, 避免出口前和货物到达目的地后 黄曲霉检测超标。
形成共 诱导ras 导致致 其他协 白与GDP和GTP的结合,但却降低了P21蛋白自身GTP酶活性,使其水解GTP的速效大为降低,从而使ras蛋白维持于活化状态,不断激活
靶分子,引起信号传导 的持续效应,导致细胞大量增殖,而发生恶性转化.
价加合 癌基因 癌基因 同致癌 AFB1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无嘌呤嘧啶位点、AFB1甲酰胺加合物可能是AFB1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
物 突变 突变 因素 因为出口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一是时间长,仅海运途中有时就需一个月;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黄曲霉毒素B1及其代谢产物攻击DNA时,乙肝病毒造成的机体抵 御能力降低,最终引起肝癌发生。 P53抑癌基因在黄曲霉毒素致肝癌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53基因的突变热点,即在249密码子碱基的颠换.导致精氨酸-丝氨酸 的变化。 覃伟东 二是在密闭的集装箱内温度较高,很适宜黄曲霉素的滋生和繁衍。 以黄曲霉素AFB1导致的肝癌为例 二是在密闭的集装箱内温度较高,很适宜黄曲霉素的滋生和繁衍。 当AFB1进入机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可将其代谢活化为AFB1一8,9一环氧化物,其可以攻击DNA,形成AFB1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 。 以黄曲霉素AFB1导致的肝癌为例 AFB1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无嘌呤嘧啶位点、AFB1甲酰胺加合物可能是AFB1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 AFB1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无嘌呤嘧啶位点、AFB1甲酰胺加合物可能是AFB1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 以黄曲霉素AFB1导致的肝癌为例 P53是一个重要的抗癌基因使癌细胞自杀,防止癌变; 这种功能对于受化疗药物作用而受伤的癌细胞,则起修复作用,而不是使癌细胞自杀。
黄曲霉素中毒的预防

黄曲霉素中毒的预防黄曲霉菌是在玉米、稻谷、麦类、花生等粮油食品中生长的一种霉菌。
它产生的黄曲霉素是霉菌素当中毒性最强烈的毒素。
许多资料证实,黄曲霉素能损伤人的肝脏功能,引起肝脏的急性病变。
特别是有诱发肝癌的作用,还可引起脑、肾、胃等部位的癌肿。
国际上公认它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所以黄曲霉素中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黄曲霉素在霉菌死后仍然可以长期存在于食品中,而且毒素的性质比较稳定,能耐270℃的高温,一般方法的食品烹调、加工都不能去除它的毒性。
一旦发生中毒反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其采取预防措施就十分重要。
黄曲霉素中毒的预防:主要在于防止毒素的食入。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黄曲霉素在温度30C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粮食含水分14%以上和花生含水分9%以上时极易繁殖,所以应该在食品和饲料的生产、收获、运输、加工和贮藏时保证质量,控制霉变。
第二,家庭中存放粮食的容器要清洁干燥,花生、豆类等粮食贮藏前要晒干。
一般不宜将花生保存到第二年的梅雨季节后再食用。
对霉变的颗粒要及时清除,以防污染其他颗粒。
第三,对发生了霉变的稻米,应反复搓洗至水清为止再煮饭。
因为毒素主要分布在外面的米糠层内,反复搓洗可去除大部分。
第四,用压力锅煮饭要经受高温高压,或煮饭时加入少量纯碱(米饭或粥不发黄为度),以及对豆类、花生等加细砂高温烘炒、油炸等,可以解除一些黄曲霉素的毒性。
第五,火腿、香肠、咸肉、咸菜、大头菜等腌腊食品,酱油等调味品及香菇干等干货,也很容易长霉,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都不宜存放过久再食用。
一旦发生霉变,应洗刷干净,去除霉变部分再食用。
食品中三大致癌物的产生、危害及预防

食品中三大致癌物质的产生、危害及其预防淮安市无公害农产品办公室 张杰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强致癌物质是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亚硝胺。
研究表明,食品本身并不含或很少含上述三种致癌物,但在种植、加工、运输、贮存和烹调过程中,往往受到污染。
美国科学家皮埃特教授指出:人类癌症65%以上是因食物被污染所引起的。
因此,控制食品污染,减少污染食品的摄入量,是控制癌症发生的最有效办法。
一、黄曲霉毒素其中最危险的是黄曲霉毒素B(黄曲霉毒素的异构体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主要诱发肝癌,同时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使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发生癌变。
由于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是25℃~29℃,相对湿度是85%以上,所以我市生产的花生、玉米、花生油、大米、棉籽油等,如果贮存不当,最易生长能够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等;其次是小麦、大麦;家庭自制的面酱等发酵食品有时也会被污染;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也有受到污染的可能。
黄曲霉毒素具有耐热的特点,在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下破坏很少,即使是200℃高温加热,也不能完全破坏,在280℃时才发生裂解。
预防的办法主要是防止粮油食品霉变,已发生霉变的食品则不要食用,轻度污染的可采取适当方法去毒。
控制粮食的含水量,是防止黄曲霉毒素对粮食污染的关键性措施。
粮食收获时要迅速干燥,特别是在温湿度较高的霉雨季节,最易污染黄曲霉毒素。
粮食贮藏时,要合乎防霉含水量的要求,而且要注意通风防潮,并尽可能保持皮壳完整,使霉菌不易侵入。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低温贮藏,或在贮藏空间充以惰性气体。
花生在贮存之前须充分晒干,而且要进行挑选,将一些霉粒、皱皮、破粒及虫蛀的颗粒剔除,贮存中注意经常出仓凉晒。
在家庭中,对于发霉程度较轻的粮食可以通过碾轧加工或淘米时搓洗等办法处理,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对于发霉不重的植物油,可用加碱或加入活性炭等方法,来破坏、吸收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
对于霉变较重的食品,不要食用,也不能用霉变而又未经处理去毒的粮食、饲料饲喂家禽家畜,否则通过食物链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黄曲霉素中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黄曲霉素中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黄曲霉素为真菌毒素,主要损害人体肝脏及肾脏,有较强的致癌性。
黄曲霉素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胃肠道出血等。
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它粮食、豆类和发酵食品5ug/kg。
婴儿检测婴儿代乳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量标准是15ng/kg。
30~50ua/kg 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 这是极其有毒的。
它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砷的68倍。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是由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根据其微妙的结构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B1、B2蓝色在紫外光下,G1、G2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致癌性强。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胆管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
同时,肾脏也可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管形成。
早期黄曲霉毒素中毒包括胃不适、腹胀、厌食、呕吐、肠鸣亢进、短暂发热和黄疸。
2~3周后,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黄曲霉毒素在可疑食物和患者血尿样中检测到薄层分析或高效液相分析。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急性疾病,应立即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护肝。
对症支持治疗。
3.立即停止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4.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
5.重症患者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黄曲霉毒素中毒可并发性心脏扩张和肺水肿。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肝脏中的量高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并发性肝衰竭。
甚至可能出现痉挛、昏迷等,大多数患者死前可能有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主要是严格执行中国的食品卫生标准。
对于这种毒素,最好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是防止食物和其他食物的霉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概念: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原理:化学致癌作用机制分为3个阶段:1.引发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 DNA作用,导致体引发阶段。
2.促长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
3.进展阶段:进展阶段是从促长阶段产生的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进展阶段。
例子:黄曲霉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人类健康受黄曲霉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各种坚果,特别在花生、大豆、杏仁和核桃等植物产品中。
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素结构有18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致癌的物质可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某些物质兼具二者的作用。
黄曲霉素中AFB,、AFG,和AF、M,属于促进剂范畴,其致癌的主要是基因水平的作用。
AFB 可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并导致癌基因的激活。
黄曲霉素相关肝癌中抑癌基因P的高频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显子7中密码子249由AGG转化为AGT,突变率约为20%之50%。
黄曲霉素主要以形成加合物的方式造成DNA损伤,并进一步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因为出口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一是时间长,仅海运途中有时就需一个月;二是在密闭的集装箱内温度较高,很适宜黄曲霉素的滋生和繁衍。
其二在挑选过程中一定要剔除霉变粒、严重的损伤粒和虫蚀粒,避免出口前和货物到达目的地后黄曲霉检测超标。
平凉检验检疫局曾经多次经抽样检测黄曲霉毒素超标,通知企业重新加工挑选剔除上述三种仁粒后,经再次抽样检测黄曲霉含量就会降到限量以内。
可见三种仁粒是霉源,水分和温度是条件。
其它的农产品也有类似共同点,因此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只要在挑选中注意这两个问题,就会解决黄曲霉毒素超标问题。
参考文献:<<黄曲霉素资料选编>>,贵州省卫生防疫站编辑,1978.01
黄曲霉素,时代周报,催悙,2012年第4期
解读黄曲霉素,家庭医药,刘梦琥,2012年第2期
2011222437 2011级麻醉3班吴丹
药物立体化学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概念:药物立体化学是指药物成分中化学分子具有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的不同构象体,一般只有一种构象有生物活性,能发生特异性作用,而其它类型的作用不大的与药物的作用有关的化学。
立体化学与药理作用:
1、手性异构与药理作用
(1)、只有一种对映体有药理活性,而另一种无显著的药理作用。
(2)、两个对映体具有等同或相近的药理活性。
(3)、两个对映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生理活性。
(4)、两个对映体中一个有活性,另一个不仅没有活性,反而有毒副作用。
(5)、对映体中,一个有活性而另一个可发生拮抗作用。
2、构象异构与药理作用
实验数据表明, 许多药物生物活性的发挥除与分子的构型有关外, 也与它们的分子构象密切相关。
药物分子与受体相应部位结合基因的空间排列, 完全适应受体的立体结合要求, 才能产生药效。
例子:甘草次酸的两种异构体
18β —甘草次酸18α —甘草次酸
18α-甘草次酸位阻效应较大,亲脂性大于18β-甘草次酸,易与受体蛋白结合。
18α-甘草次酸对Caco-2细胞上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均表现为诱导作用,而18β-甘草次酸只对P-糖蛋白功能表现出一定的诱导作用。
在给小鼠灌胃给药时,α-甘草次酸与β-甘草次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α型的Tmax 比β型稍长,说明β型吸收更快。
而在混合给药时,主要药动学参数存在显
著性差异,α型的AUC
0-t ,AUC
0-∞
和C
max
明显比β型高,证明α型的存在抑制了
β型的吸收。
实际意义:立体化学对于研究药中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反应性能和药理活性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异构体的不同分子构型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不同,对构型和构象的深入研究,提出某种药的发挥药理活性所需要的立体因素条件,对于新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药物立体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华维一,2005
药物的光学异构与合理用药军事医学科院药理研究所,张其楷,1986 “手性”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北方药学,万长亮,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