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

白居易在杭州

适用年级:四年级

课型选择:主题确定课

活动目标:

1、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提问。

2、初步学会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转化、整理,制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案开展调查。从生平、诗词、对杭州的贡献等方面来了解白居易。

3、通过对白居易的深入了解,感受浙江历史文化的恒久魅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崇敬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会去图书馆借书、阅览,会上网查找资料,会通过实地走访,了解需要的信息。特别是三年级参加过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的同学,也掌握了一定的调查、采访的方法。在语文学习和学校的古诗诵读活动中,学过好几首白居易的诗,对他也有一些了解。由此,开展比较规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但学生根据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质疑的能力还不够,需要细致的指导。

活动准备:

1.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实地探访等途径搜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提示:书籍——《西湖民间故事》、《杭州史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213822423.html,等。

2.教师准备课件、方案设计纸。

活动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古诗《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作为我们杭州的市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那谁来介绍一下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啊?

2.过渡:确实,白居易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对生活在杭州的人们来说,他更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同学们也很想深入地了解白居易,今天我们要交流的主题就是《白居易与杭州》。(课件出示)

二、资料交流,提出问题

1.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根据类别板书:

师:大家在课前都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搜集了关于白居易的资料,先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去搜集资料的?资料主要介绍了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预设:方式:书籍、网络、向长辈了解、实地走访

内容:(1)诗词

(2)出生

(3)经历

(4)故事

……

2.学会提问:

(1)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多,但也很杂,接下来我们以6人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小组同学的资料,针对自己不理解或者特别想了解的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吧!看谁最会动脑筋。

预设:①白居易是哪里人?

②白居易为什么到杭州来任刺史?

③白居易在杭州当官时做了哪些好事?

④白居易一生写了多少首诗?

⑤白居易写的诗中有多少首是与杭州有关的?

⑥现在的白堤真的是白居易带人修筑的那条湖堤吗?

⑦白居易为什么要修筑白堤?

⑧白居易后来是怎么死的?死于哪一年?几岁?

……

(2)反馈交流,提炼转化。

每组派代表把组内的问题进行汇报。师分类板书。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想进行研究,那我们就来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吧!

课件出示方案设计样稿,了解制定方案要素:

《白居易与杭州》小课题研究方案

记录人:

三、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

1.选择问题,进行主题确定的指导。

师:小课题的名称就是我们想研究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直接写这个问题,要进行适当的转化。请一个同学选个问题,老师来示范一下怎么转化吧。

如:“白居易在杭州当官时做了哪些好事?”可以转化成“关于白居易对杭州的贡献的研究”。板书。

师生一起分析问题的价值,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归类,转化成小课题。 预设:④⑤可以转化成“关于白居易诗词的初步研究”。

①⑧可以转化成“关于白居易的生平的研究”。

②③⑥⑦可以转化成“关于白居易和杭州的关系的研究”。

……

2.确定课题。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白居易与我们杭州老百姓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今天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组的研究课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板书设计:

白居易与杭州

搜集资料方式:书籍、网络、向长辈了解、实地走访 内容:(1)诗词

(2)出生

(3)经历

(4)故事

……

白居易在杭州当官时做了哪些好事? 关于白居易对杭州的贡献的研究

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大众以精神滋养。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古籍,都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都体现了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B.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与人总是有机统一、无法分割的。 C.有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纲领“诗言志”与陆机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作者对此持反对态度。 D.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积极的人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不但时间长久,诗歌唱和数量巨大,交情也十分深刻。白居易自己说是“金石胶漆,未足为喻”(《祭元微之》)。他们之间,曾经有“千里神交,若合符契”的奇迹发生。《本事诗?征异第五》记载,元稹为御史,奉派到梓潼(在今天四川江油一带)办案。白居易在京城,跟一班名流游览慈恩寺(大雁塔),于花下小酌。当时白居易写了一首寄给元稹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凑巧的是,元稹当时正好走到梁州(在今天陕西省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褒城,而且也在同一时间里寄出了一首《梦游》诗,诗是这样写的:

《梦游》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梦中所见,完全符合白居易的生活情形! 白居易、元稹唱和频繁,不在一处的时候,通常以竹筒贮诗派人递送,“竹筒递送”遂成诗坛佳话。两人唱和诗篇的数量,白居易自己说是九百多首,其实应该有一千多首。有的时候,一次就能唱和上百首。白居易《因继集重序》云:“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今年,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合一百首,又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二……”。难怪白居易说自己与元稹的唱和之多,“从古未有”。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多数是应酬之作,套话、场面话而已。但是,数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说明他们两人互相关注、交往密切,是无人可比的。自然,毕竟都是优秀的诗人,这其中也不乏深情动人之作。例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云:《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再比如白居易的《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莫砺锋说唐诗

莫砺锋说唐诗 《莫砺锋说唐诗》书评 09011017 黄佩婷 在老师提供的三本著作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莫砺锋说唐诗》这本书,是因为此书中较之另外两本,语言平白易懂,读起来更为容易。看了此书后,我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没错的。但不知道是作者的疏忽还是出版商印错了。书中第一讲第一句话就错了,应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莫砺锋先生善于用例子解释古人诗句,如第一讲中莫砺锋先生就举了两个例子证明王安石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丰富的论据让我心服口服。还善于讲故事,让我们了解作者的背景或诗中的典故,使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密切联系当时的背景,更能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情绪,使自己融入其中,感受到其中喜怒哀乐。此书的另一个优点是莫砺锋先生使用前线明白易懂的语言,若此书用艰涩难懂的字眼,必当大打折扣,令人没了读下去的欲望。 幽默也是莫砺锋先生语言的一大特点。莫砺锋先生没有用很艰涩难懂的字眼,反而是用现代的语言,甚至还用起英语了。如莫砺锋先生在《美丽情歌》篇章中解释“郎骑竹马来”这句诗时是这样说的“那个郎,那个小男孩,就是我的那个年轻的boyfriend跑来了。”如此俏皮的语气,令人忍俊不禁。 《莫砺锋说唐诗》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是,它无时无刻与现实挂钩。唐代诗歌体现出来的观念,我们现代人如何从唐诗中领悟到一些现实意义的价值。在每一讲的后面,莫砺锋先生都会把唐诗中的内容与现代人生相串联。若我们仅仅是为了学唐诗而读唐诗,那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也正是想从唐诗中得出一些做人做事的感悟吗,直到今日,不少唐诗还是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读咏怀诗,从那些诗歌里获得人格上的熏陶;读怀古诗,对历史缅怀,在悠久历史的背景下产生一种情感寄

白居易简介及个人作品介绍

白居易简介及个人作品介绍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 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 》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 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 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 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 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 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 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 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 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 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 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 相关联, 多写得意激气烈; 闲适诗则意在“独善”, “知足保和, 吟玩性情”( 《与 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 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 淡泊悠闲的意 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 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 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 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 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

白居易与杭州

白居易与杭州 白居易少年时,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尤其钟情于苏杭。年过半百时得以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苏州刺史,算是圆了平生心愿——“异日苛获苏杭一郡足矣”。不仅一郡,而且是两郡皆得,天堂(苏杭)圆满,可谓失意中的得意。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长官),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力排众议,筑堤保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溉农田。 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之白堤。今之白堤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早在白居易之前已有,当时名白沙堤,或沙堤。但不知此堤为谁所筑,何时所筑。即使在白居易那个时候,也已是迷案了:“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白诗自注云: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白居易在诗中屡次提及白堤,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等。 那么,白公所筑之堤在何处呢?说法不一。或曰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即武林门)。或曰在钱塘门外即今日松木场到武林门外。《古西湖白公堤堤址新识》云:在钱塘门外,自东往西,经昭庆寺前,直至宝石山麓与白堤的东端相交接处。新《西湖志》曰:在今宝石山麓至湖畔居一线。我以为都不能作为确论。不过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白公堤的一端在钱塘门外,想必不会离钱塘门太远,也就是应在今天的六公园(或湖畔居)附近。后人虽知有白公堤,但由于它湮灭已久。而人们又怀念白公这位好“市长”,于是有意无意地把白堤附会成了白公堤。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渐次以达下湖”。这样既可防洪水淹没湖下农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灌溉农田,同时开拓了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利莫大也。但当初白公筑堤时曾遭遇很大阻力。好在白公早已经过认真的调研,胸有成竹,一一据理据实反驳,终使治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疏浚六井,便民饮水,安居乐业。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 (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 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贞元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任左拾遗和 左赞善大夫, 曾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又历任杭州、 苏州刺史, 官至刑部尚书。 他在文学 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着名的“新乐府”的倡 导者。早期的讽喻诗,有不少篇章能较广泛尖锐地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 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 》也很有名。着有《白氏长庆集》。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 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 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 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 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 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 有的喊: “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 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 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 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

莫砺锋唐宋文学讲义第1讲

第1讲功底与眼光 一、功底 1.语言文字 1955年吴代芳考取程先生研究生,即奉命写三篇自传。1982年后仍如此。 文言/ 古汉语 断句,解读,《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郑玄:离经,断句绝也。 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写作(诗词) 外语/ 参考文献/ 神女之探寻/ 文化输出 白话文/ 表达 2.文献 校雠学/ 目录、版本、校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 全/ 缺;真/ 伪;常见书/ 善本、珍本 《全唐诗》卷457牟融69首,张籍、朱庆余/ 陶敏《全唐诗牟融集证伪》/ 东汉人,理惑论 3.史学、哲学、其它相关学科 黄侃,八部书(毛诗、左传、周礼、说文、广韵、史记、汉书、文选)、二十五部书(十三经、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庄、荀、说文、广韵、文选,文心雕龙)、金陵大学开课:樊南四六评、新唐书列传评文 论孟、老庄、左传史记、诗、骚、文选、文心雕龙 4.记诵 《朱子语类》8: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 10: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 《秦妇吟》: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孙光宪《北梦琐言》 二、眼光 1.怀疑/ 问题 《朱子语类》104:某寻常看文字都曾疑来。/ 79:书中可疑诸篇,若一齐不信,恐倒了六经。/ 78: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 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 125:尚书序不似孔安国作,其文软弱,不似西汉文,西汉文粗豪。……他文是大段弱,读来却宛顺,是做孔丛子一手做。// 魏·王肃 二十四诗品 2.选题的学术价值 敏锐/ 饮中八仙歌/ 春江花月夜/ 夺胎换骨说 3.选题的逻辑起点 避免重复/ 陈植锷,王禹偁/ 《朱子新学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村上哲见4.解决问题 《鹤林玉露》7 / 宗杲: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了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以杀人。 《朱子语类》115:因举禅语云:寸铁可杀人。无杀人手段,则载一车枪刀,逐件弄过,毕竟无益。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陈寅恪,以小见大 闻一多,民俗学、神话学王国维,文字学、考古学 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白居易个人简历

白居易个人简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仅见于清代县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 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 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基本介绍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 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 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 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七十五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写 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 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家族成员 曾祖父:白温

祖父:白湟 祖母:薛氏 父亲:白季庚 长兄:白幼文 三弟:白行简 儿子:白阿崔 生活轶事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拓展阅读:《忆江南》词二首(白居易)

忆江南词二首 白居易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译文 (其二) 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观赏,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 (其三) 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饮下一杯吴酒,看成对起舞的吴国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艳。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赏析: 这两首词与课文中的一首是同时作的,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 在杭州,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灵隐寺。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

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是在公元 822 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下面 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欢迎阅读。 题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全诗作者以“行”字为线索, 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 受。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 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 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 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

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 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 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 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 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 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 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 欣赏的感受和判断, 这就使客观的自 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 前代诗人谢灵 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 受到激赏, 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 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 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 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 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 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白居易为什么叫诗魔 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写诗非常刻苦,他写的诗中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的诗句。后人便以“诗魔”称之。【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

论白居易《甲乙判》

论白居易《甲乙判》中“礼”与“法”的体 现 1 引言 我国的判词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判词叫“书”、“鞠”,后又出现了“判”、“判词”的叫法,并流传至今。从现有的文物资料的记载来看,我国判词文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学者经过对西汉中期的《春秋决狱》,唐代的《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明末的《折狱新语》等不同时期判词的研究,证实了我国的判词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整体上来看,还要属唐代判词发展的最为成熟与规范。 判词在唐代得以迅速发展绝非偶然。从其社会背景来看,唐代立法制度的成熟和法律文书的完善为唐代判词的成熟提供了土壤,反过来,判词的逐渐成熟也为立法提供了事实根据。另外,唐代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判词的写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判词在唐代的兴盛。唐代吏部考查仕子的项目有:身、言、书、判,其中判是最为重要的。正如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所言:“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语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综上所述,唐代的法律制度及科举制度从客观上、整体上推动了判词的写作,将判词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居易的判词在唐代也是备受瞩目的。晚年的白居易退职以后,将自己早年为应试而制作的“拟判”挑选了一部分辑录成书,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甲乙判》,这部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具体的时间、地点,案件中的人物也都是以甲、乙、丙、丁来称呼,故名为《甲乙判》,载于《白氏长庆集》第六十六、六十七卷。又因为判词共有一百道,所以又称为《百道判》。《甲乙判》实际收录了一百零一道判词,多出的一判,是白居易将他在贞元十八年“书判拔萃”考试答卷收录进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012012年是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周年,但是在学术界还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4月份就发生了一个社会事件,叫作“杜甫很忙”。原来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幅杜甫的肖像画,一些中学生朋友对它进行了涂鸦。说实话,对于课本上的人物肖像画进行涂鸦,我读中学时也干过,我曾把物理课本上的牛顿、爱因斯坦的画像或添上两撇胡子,或画上一副眼镜。但是现在的中学生与时俱进了,他们对杜甫画像的涂鸦幅度很大,画成了杜甫骑摩托车、杜甫唱卡拉OK,甚至还有更不堪的,什么都有。我觉得杜甫是诗国中的圣贤,我们不能对他有所轻慢。我曾在纽约参观过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幅涂鸦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油画,蒙娜丽莎脸上被画了两撇胡子,像男人模样。这幅画被公然挂在博物馆里,算是现代艺术品,这是西方观众能够接受的。但是我们在任何西方博物馆里绝对看不到涂鸦圣母像的艺 术品,因为在西方社会里,人们认为圣母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样,在中国,杜甫是值得敬畏的,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我们要对他有一份敬畏之心。杜甫被称为“诗圣”,是从明朝开始的。最早如此评价杜甫的,应该是明初诗人费宏,他有一句诗说“杜从夔府称诗圣”。到了明朝中后叶的胡应麟,就说人们一向称杜甫为“诗圣”,又称“集大成”。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杜甫研究者,也就是《杜臆》的作者,叫王嗣奭,他曾经梦到杜甫,醒来写诗说:“青莲号诗仙,我公号诗圣。”“诗圣”的称号虽然是明朝人提出来的,但是我们追本溯源,发现它的概念实际是从宋代开始的,是宋人把杜甫推上了“诗圣”的地位。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可以告诉我们这种推断是否合理。宋朝人推崇杜甫,是沿着两个维度进行的。第一,他们想从唐代诗人中寻找一位人格意义堪称典范的人物,于是他们选中了杜甫。大名鼎鼎的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北宋后期两位大诗人不约而同地写了题杜甫画像的诗,王安石所题的诗名就叫“杜甫画像”,他觉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表达的情怀非常了不起:“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

浅谈白居易的“西湖景与情”

浅谈白居易的“西湖景与情” 摘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成就极高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时写了大量赞美杭州的诗作,其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情绪基调,都为世人所称道。杭州景在他的笔下夹杂着独特的赞赏与眷恋之情而体现出一股独特的美好。而其描写杭州西湖的诗作对后世也产生极大的观赏效应。 关键词:白居易;杭州任职;西湖美景;春色悦人;眷恋之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饮先生”。祖籍为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着“诗魔”和“诗王”的称号。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二年时出任杭州刺史,在他在杭州任职的三年时间里,写下了近四十首吟咏杭州、西湖美景的诗歌。这些诗歌多角度地展现了杭州作为“东南第一名州”的自然魅力,多层次地反映了人生经历已五十多年的白居易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活画出一个天才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赞美,及其对杭州春色悦人的赞赏和卸任时对西湖的深深眷恋之情。 一、《钱塘湖春行》:漫步西湖,赏旖旎春光 此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是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即为最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居易描写西湖春光的点晴之笔。用“早”字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觉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而后两句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看到了马蹄在草地上时隐时现的情境,分外有趣中便写入了始终,而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白居易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独具慧眼地发现西湖的动人之处,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而诗人又有着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才会有着这样动人动心的赏春赞春之诗。 二、《杭州春望》:“望”中的杭州风华图 《杭州春望》作于长庆三年春,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画,名叫《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井然有序。同时,将写景同咏古,自然风景同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白居易 确实很后人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白居易在他的诗歌 当中还有一副关心天下苍生的情怀,还有类似《琵琶行 》这样“怜香惜玉”的文字,但是走出诗歌的成就,白居易恐怕很难成为一 个品质良好的文人。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家伎, 就是古代豪门蓄养的歌妓, 最有名的两个就是 樊素和小蛮,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白居然还写过这样的诗词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其中小蛮腰说的就是歌姬“小蛮”本人的腰。 当时白居易的官位是正四品, 只可以养女乐三人, 但是白居易家中歌舞升平 很是热闹,这些家伎需要当侍妾,还要当歌女舞女有时候还要当丫鬟,在白居易 的栽培之下, 她们的能力和品质都比其他人家的家伎好上不少, 于是白居易以此 为傲。 他自己在文章中曾表述过:“三嫌老丑换蛾眉”,10 年的时间内家伎都换 了 3 次,每到 3 年时间,他就觉得她们老了变丑了,需要有更年轻更漂亮的替换 掉这些人。可是白居易当时的年纪已经是风烛残年,漂亮年轻的家伎也不过才 17 岁 18 岁呀。 白居易白天出门的时候, 一般也会把这两个漂亮姑娘带在身边, 其他家伎换 了一批又一批,这两位算是元老。 他 60 多岁的时候得了疾病半身不遂,他把家里最值钱的一匹马要卖掉,让 樊素和小蛮嫁人, 但是那匹马生性烈狂叫不止不离去, 樊素和小蛮就表示她们也 不会离开白居易。但是在白居易 70 岁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离开了他,相信白居 易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和他风流倜傥的性情不无关系吧。 [白居易琵琶行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



描写杭州的中国古诗词集锦

描写杭州的中国古诗词集锦 1.《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花港观鱼) 2.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苏轼 天欲雪,去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园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怳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3.梅花(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4.点绛唇暗香(宋)王十朋 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 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 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 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

5.《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6. 《长相思》(南宋)林升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7.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9.苏轼《夜泛西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0.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1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 谒岳王墓(十五首)袁枚(清)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3.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_莫砺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M 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2009年第54卷第5期(总第226期)2009 Vol.54 No.5(General No.226)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 *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2009年4月26日上午,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应邀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作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作为我国建立博士学位制度后第一位博士生,莫先生深情地回忆了25年前从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问学和后来随同一起工作的经历,追溯了南京大学古典文学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程千帆等先生带领逐步复兴壮大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的历程。报告着重就研究生治学方法作了三个方面的论述:首先是要在古典文献学上打好基础,其次研究选题要注重学术的价值和大小难易适度,最后写论文要选取与所研究问题性质密相契合的方法。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如话家常,尤多现身说法,亲切感人。听者满堂,或坐或立,如沐春风。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文献;选题;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9)05-0003-09 *收稿日期:2009-08-05 作者简介:莫砺锋(1949 ),男,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由张宏据录音整理出文字稿,莫砺锋改定。 今天谈谈研究方法。刚才杜(贵晨)老师也讲到 了我的导师。那么我就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情况说起,和大家交流一下。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本来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我们在解放前的源头是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央大学,一所是金陵大学,50年代院系调整的时候把它们合并成了一个大学,两个学校的文学院就成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现在我们也改名叫文学院了。 所以我们这个学科历史上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像大家都知道的黄季刚、吴梅、胡小石、陈中凡、罗根泽等。但是这样一批学人,等到上世纪60年代,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所以到1978年,我们国家的教育恢复正常的时候,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实际上已经相当衰弱了。我昨天跟山大的老师们在一起交流,他们觉得山大以前有 冯陆高萧 ,后来觉得后继无人。我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也是这种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南大的老校长匡亚明从武汉把一个退休的街道居民,也就是我的导师程千帆先生聘请来南大了。因为程千帆先生当了18年右派,摘 帽以后,武汉大学就让他退休了,就不要他工作了,程先生就变成了一个街道居民,工资都从街道上拿。当时匡亚明校长力排众议,就把他给聘来了。程先生就到南大来工作,这里也是他的母校。他回来工作以后,第一他搞科研非常勤奋,第二他也非常认真地培养研究生,同时也培养中青年教师。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南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就开始振兴了。到1987年,我们国家第一次评全国重点学科的时候,我们就评上了。那时候全国只有两家,一家是北大,一家是南大。后来第二次评、第三次评,我们都一直保持下来。所以我们南大的古代文学学科能有今天的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程先生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整个学科,我们的学风,都打下了程先生个人的印记,比如说他对学术的一些理念,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要求,都明显地体现在整个学科的面貌上。后来他退休了,过世了,但是他的学生开始挑大梁了,如今程先生的三传弟子已经当上博士生导师了,我们的一个梯队已经形成了。概括地说,我们这个梯队,或者说我们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呢?我想国内兄弟院校的一些基本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