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739文学与语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739文学与语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精编1.工对

【答案】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形式,因其讲求工整,故称“工对”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2.隸古定:

【答案】隶古定,又叫“隶古”“隶定”。是用隶书把古文字确定下来。如把“”隶定为“系”。先秦古籍都是经过隶定后流传下来的。后来,把出土的古文字,根据其结构用楷书写下来,也叫“隶古定”。

3.《中原音韵》

【答案】元朝周德清根据当时北曲编写的一部反映当时实际语音的韵书。全书将“平水韵”归并为十九个韵部,不以四声区别韵部。书中已将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平声已被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全浊声母的上声已变为去声,全浊声母已经清化。

4.平水韵

【答案】宋代刘渊将《广韵》206韵合并成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合并为106韵,二人都是平水人,故称之为平水韵。

5.读若

【答案】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6.疏(正义)

【答案】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7.词牌

【答案】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8.《集韵》

【答案】韵书。宋丁度等奉诏编纂,成书于宝元二年(1039年),全书十卷,该书在《广韵》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为古代韵书之总汇。其中平声四卷,上、去、入声各二卷。收53500余字,比《广韵》增27300余字。全书虽仍分206韵,但体例上有所创新,如调整字序,依字的声类的远近安排次序,对切语作了不少改动等。

9.判断句

【答案】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10.反切

【答案】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11.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述语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发出或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或施行这个动作或行为。

12.韵图

【答案】又称等韵图。就是表现古代汉语音系的一种声、韵、调配合表。最初,等韵图是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的。音韵学家把等韵图通常按时代分为两大类,即宋元等韵图和明清等韵图。各种等韵图的编制体制大同小异,多以横行表声母、纵行表韵母和声调。如《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

13.联绵词

【答案】联绵词——联绵词又作“连绵词”、“连绵字”。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一般认为,联绵词是不能拆开的单纯词,是一种声音的组合,而非意义的组合。

14.引申

【答案】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5.偏义复词

【答案】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

16.引申义

【答案】从词的本义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申而产生的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义。

17.阴阳对转

【答案】此学说由孔广森首先明确提出。孔广森分先秦古韵为阴声九部,阳声九部,提出“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所谓“可以对转”是指把由于韵尾辅音不同(有鼻韵尾与无鼻韵尾)而本来相去较远的字看作音同或音近(或者韵母相同或相近),即把无鼻韵尾的(即阴声)看作是有鼻韵尾的(即阳声)或者把有鼻韵尾的看作是没有鼻韵尾的。构成“阴阳对转”的字音具有相同的主元音,而其间的差别在于鼻音韵尾的有无。提出此说目的是解决先秦韵文押韵、古书注音、通假字以及谐声系统等方面的有关问题。

18.讹变

【答案】“讹变”二字在文字学中有其特定的解释,是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由于字体的变迁、传抄的错误等原因产生了一些错别字,后人继续袭用这些错别字,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由此错别字就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字体的一种现象。

19.互文

【答案】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0.引申义

【答案】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相关意义叫作引申义。

21.三十六字母

【答案】指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等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旧传为唐僧守温所创,其实是宋人在唐末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而成,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声母。

22.重唇音

【答案】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并明”。

23.隶变

【答案】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由于小篆笔划繁复,书写不方便,一些下级官员于是将笔划简化,将弧笔改为直笔,方便书写;又将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时改为不同形状等等。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的揩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24.句读

【答案】古书一般是没有断句的,古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常在一些语气停顿或语义结束的地方加上一些符号。通常这些符号有两种,即“、”和“。”。“、”,《说文解字》云:“、,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的“读”字。在一句话意思表达完整的时候,人们通常画上一个圈,这就是“句”。直到近代以来,现代标点法才逐渐取代了“句读”。

25.避讳

【答案】指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就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可分为避君讳和避家讳两种。

26.阳声

【答案】也叫“阳声韵”、“附声韵”,同“阴声”相对,指以鼻音[m]、[n]、[g]为韵尾的韵母。如《广韵》中的寒、阳、覃诸韵。

27.三十六字母

【答案】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28.陽聲韻:

【答案】按照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三类: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作阳声韵。例如:“东”字,韵母以鼻音结尾,属阳声韵。

29.古注術語“之爲言”:

【答案】“之为言”,又写作“之言”,是用声训方法解词的术语。其训释格式为:“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以译为“说的是”。有三种情况:

A.用同源词对被训释语进行训释。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朱熹《注》:“政之为言

...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

B.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如《尔雅?释训》:“鬼之言

..也。”“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归”说明“鬼”的语源。

C.用本字解释假借字。如《诗经?召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拜

之言

..拔也。”“拜”和“拔”,上古都是月部,“拜”是帮母,“拔”是并母,声母为旁纽。“拜”和“拔”音近。“拔”是本字,“拜”是假借字。

3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31.二千石

【答案】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32.浊上变去

【答案】指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如部(並母)、父(奉母)、舵(定母)、柱(澄母)、坐(从母)、序(邪母)、士(崇母)、葚(船母)、社(禅母)、巨(群母)、祸(匣母)等。但有少数例外,如爸(奉母)、挺(定母)、缓(匣母)仍念上声;揆(群母)念阳平等。全浊上声变去声大约在唐代(九、十世纪)就开始了,但明确地把全浊上声字和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是元代的《中原音韵》。

33.古音通假

【答案】古代汉语书面语里同音、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34.六书

【答案】六书——是古人提出的最早、最系统的汉字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前四种是“四体”,反映了汉字的四大结构类型,后两种为汉字的用字方法,所以又称为“四体二用”

35.古音通假

【答案】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题。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36.本义

【答案】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