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从胎儿期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重要的特点。

“生长”(growth)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的演进,为质的改变。

生长和发育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一、生长发育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从胎儿期至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是不断进行的。

2、各年龄阶段生长的速度不同。

如体重和身高:1岁内增长最快,为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出生时约3kg,1岁时是出生的3倍,之后减慢);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后又迅速加快增长,为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各系统发育速度并不相同。

1.神经系统(脑、硬脑膜、脊髓等)发育较早: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第一年。

2.有些先快后慢,如淋巴系统(胸腺、淋巴结等):咽部淋巴组织及扁桃体也是在幼儿期增长比较明显,到了10岁以后逐渐减小,发病也减少;故小儿切除肥大的扁桃体手术在10岁以后可酌情决定。

3.生殖(睾丸、卵巢、输卵管、前列腺等)系统发育较晚,于青春期开始发育。

4.其它系统的发育先慢后快,如心肝肾肌肉等,与体格生长平行。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1.由上到下: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

2.由近到远: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先会控制腿,再控制脚的活动。

3.由粗到细:先会用全手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捏取。

4.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图、画人。

5.由低级到高级:先会看、听感觉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事物。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受内因(遗传因素),外因(环境因素)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特性和环境影响是确定小儿生长发育进程的两个最基本因素。

遗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环境则决定发育的速度及最终达到的程度。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简答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简答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简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这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发育:小儿从出生开始,就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发育的过程。

这包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生理功能的成熟等。

在生理发育过程中,小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各项生长指标都会逐渐增长。

2. 心理发育:除了生理发育,小儿的心理发育也非常重要。

从出生开始,小儿就会经历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智力、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3. 运动发育:小儿的运动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出生开始,小儿就会逐渐学会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走路等各种运动技能。

这些运动发育的过程对于小儿的身体健康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饮食与营养:饮食与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饮食和营养可以帮助小儿健康成长,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发育。

家长需要关注小儿的饮食与营养,确保他们获得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5. 睡眠与休息:睡眠与休息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充足的睡眠能够帮助小儿身体恢复、脑部发育,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发育。

家长需要注意小儿的睡眠质量和时间,确保他们能够有足够的休息。

第二篇示例: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身体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对于父母的养育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小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都会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包括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长规律和发育特点。

在婴幼儿期,小儿主要是通过吸收母乳或奶粉来获得营养,身体逐渐长大,初步建立起自己的运动和认知能力;而在学龄期,小儿需要面对学业和社交的挑战,身体也会逐渐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身高增长、性征发育等。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不仅仅与人类自身的生长发育有关,还与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健康成长、预防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营养、运动、睡眠及发育阶段等方面进行论述。

营养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儿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充足的营养。营养不良会影响小儿的身体发育,导致儿童身高、体重、头围等各项指标落后于同龄儿童。因此,儿童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保证能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充足供给。母乳是小儿最好的食品,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当婴儿逐渐断奶后,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孩子各项营养素的均衡供应。

运动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提高小儿的身体素质。儿童在运动过程中可以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加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但是,过度的运动会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

睡眠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睡眠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睡眠过程中,小儿的身体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细胞可以得到修复和再生。而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疲劳、精神萎靡等问题,从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保证睡眠质量。

小儿生长发育阶段和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婴儿期,小儿的生长速度非常迅速,身长和体重都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幼儿期,小儿开始学习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这个阶段的生长速度逐渐放缓,但是身体器官的发育仍在不断地进行。在学龄期,小儿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但是身高和体重仍在逐渐增加。这个阶段的小儿开始接受教育,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青春期,小儿的生长速度再次加快,男女性器官发育显著,这个阶段的小儿需要特别关注身体的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了解儿童生长曲线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异常表现

了解儿童生长曲线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异常表现

了解儿童生长曲线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异常表现儿童的生长发育一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

了解儿童的生长曲线及其规律是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状态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儿童生长曲线的概念及使用,以及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异常表现。

一、儿童生长曲线的概念和使用儿童生长曲线是以特定年龄为横轴,以身高或体重为纵轴的曲线图。

它是根据大量正常儿童的生长数据统计得出的。

通过绘制儿童生长曲线,可以明确各年龄段内儿童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水平,及其合理的生长范围。

儿童生长曲线通常分为百分位曲线和标准差曲线两种形式。

百分位曲线是根据特定年龄的儿童身高或体重排序得出的曲线,可以表明不同百分位数所对应的身高或体重水平。

标准差曲线则是以平均身高或体重为中心,以标准差为单位进行绘制的曲线,可以表明各年龄段内正常范围的变异程度。

儿童生长曲线可应用于儿童体格发育评估。

当医生或家长输入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信息后,系统会根据儿童生长曲线进行分析和比对,从而了解儿童的生长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生长异常。

二、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是指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全面成熟过程。

小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表现为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逐渐增长和各个器官和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

1. 生理发育规律小儿从胚胎时期开始经历生理功能的不断发育和成熟。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都有相应的标准值。

1) 身高生长规律:儿童的身高生长具有显著的曲线特征。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身高增长较快,之后逐渐趋于缓慢,直至青春期再次加速生长。

不同性别的儿童在身高生长的速度上也有所不同。

2) 体重生长规律:儿童的体重生长也呈现出曲线状。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体重增长较快,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同样地,不同性别的儿童体重生长速度也有所差异。

2. 心理发育规律儿童的心理发育是指思维、感知、记忆、情感等心理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是与生理发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呈阶段性的变化。

小儿生长发育顺序的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顺序的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顺序的规律
在小儿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各项活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所以小儿生长发育都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具体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时,小婴儿能看到光亮、听到声音,可以自发性转动头部,双手紧握物体,这个阶段可以把身体比作一个“半躺”状态;
第二阶段,到达四个月时,小婴儿已经可以自己扶起头也可以持续留在这个位置,腿可以举起来,有了动作协调力,可以坐起来,双手可以把物体传递给另一侧;
第三阶段,到达一岁,小婴儿已经可以趴着、走路,双手的动作更加协调,可以把小物体传递给另一侧并且能肯定手上拿着的物体。

此时正式进入站立状态发展时期,接着便是跑步、跳跃等传统发育功能。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一、体重增长规律:
(一)一般规律
婴儿满月时一般增重0.5-1.5千克,平均0.9千克
生后第2个月平均增重约1.25千克
生后第3个月平均增重约0.9千克
4-6个月平均每月增重约0.45-0.75千克
7-12个月平均每月增重约0.22-0.37千克
全年共增重约6.5千克,生后3个月的体重为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

1-2岁全年共增长约2-2.5千克
2-3岁全年共增长约2.0千克
2岁小儿的体重应为10-12千克
3岁小儿的体重应为12-14千克
(二)体重计算公式
3-12个月体重=(月龄+9)÷2(kg)
1-6岁体重=年龄×2+8(kg)
7-12岁体重=(年龄×7-5)÷2(kg)
二、身长生长规律
婴儿生后前3个月平均每月增长3.5厘米
3-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2厘米
6-12个月平均每月增长1-1.5厘米
一般到一岁共增长25厘米,约75厘米。

1-2岁全年身长共增长10-12厘米,约85厘米。

以后每年身长增长5-8厘米不等,与出生时相比,1岁时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为2倍。

2-12岁身高(厘米)=年龄×7+77
三、头围生长规律(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cm)
第1个月增长2.8厘米
第2个月增长1.9厘米
第3个月增长1.4厘米
4-6个月共增长3.0厘米
7-9个月共增长2.0厘米
10-12个月共增长1.5厘米
生后第一年全年共增长12厘米
第二年增长2厘米
第三年增长1厘米。

简述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简述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简述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是指在婴幼儿期,孩子的身体各个方面都会经历一定的发育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父母和保育者需要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身高和体重婴幼儿期是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

从出生到一岁,身高增长速度约为10厘米,体重增长速度约为3倍。

从一岁到三岁,身高增长速度约为7厘米,体重增长速度约为2倍。

从三岁到六岁,身高增长速度约为5厘米,体重增长速度约为1.5倍。

二、头围和胸围头围和胸围的增长速度比身高和体重慢。

从出生到一岁,头围增长速度约为12厘米,胸围增长速度约为10厘米。

从一岁到三岁,头围增长速度约为4厘米,胸围增长速度约为6厘米。

从三岁到六岁,头围增长速度约为3厘米,胸围增长速度约为4厘米。

三、牙齿婴幼儿的牙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6个月左右会长出第一颗牙齿,一岁时会有4颗牙齿,两岁时会有20颗牙齿。

从三岁开始,孩子的牙齿会逐渐脱落,换成永久牙齿。

四、运动和认知能力从出生到一岁,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可以学会抬头、翻身、坐起来、爬行、站立、行走等基本运动技能。

从一岁到三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发展,可以学会说话、理解简单的指令、认识一些物品等。

从三岁到六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学习读写、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认识更多的人和事物等。

五、饮食和睡眠婴幼儿的饮食和睡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出生到一岁,孩子每天需要喝奶或配方奶粉,每天睡眠时间约为16-20小时。

从一岁到三岁,孩子逐渐开始吃固体食物,每天需要三餐加上2-3次小吃,每天睡眠时间约为12-14小时。

从三岁到六岁,孩子可以吃和成人相同的食物,每天需要三餐加上2次小吃,每天睡眠时间约为10-12小时。

总之,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是一个复杂但有规律可循的过程。

父母和保育者需要了解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父母和保育者也应该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照顾。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如果出生后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然后才能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要画直线(从上往下),从手臂到手,从脚到脚的动作(近到长),从整个掌心(从粗细)到手部(从粗略),再会坐、到出生、从脚到脚趾的活动(接近到远)、从粗略到粗略、从胳膊到脚的运动(近到远视),从出生开始运动发展(从粗壮到细)、从手臂到手心、从脚跟到脚的行动(近到距离),从全掌抓起(从粗度),再能坐、站、行(从头到脚),从胳膊到手心,从脚心到脚心的活动(近处),从整体到手指(从粗心),再要坐(从上至下),由手臂到双手,从脚背到脚掌的动作(接近到远端),由全掌到举(从粗至细),从手到手,由腿到脚活动(近至远),由整个手到脚,从全到举,再会举(从大头到大头),从会到会,会有出生时,从腿到足的动作(从手到脚掌),再抬胸,再会坐立(从上向下),从从从从往,从出生到脚的移动(近到近),从整只手到再抬胸(从大到小),从从手臂到双手、从脚掌到脚掌,从从到到再,从从从从站,从从腿到脚脚的动作都是,先抬起、再抬胸、再会坐(从向上)、从手到)、从胳膊向双手、从脚、从脚的动作、从从脚到到到从从从从从到从从从从从到从从从从从到要、从从再走(从从上到到双手从到)的活动(什么因素影响宝宝的生长?一、遗传性:遗传性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例如父母的身材较高、皮肤颜色、毛发多少、形状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专家认为儿童得不到关爱,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较少,所以他们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于同龄儿童。

三、营养素是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婴儿幼儿期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否则不仅影响正常发育,而且还会影响以后的智力。

四、睡觉:儿童入睡后,垂体前叶可分泌一种生长激素。

例如缺乏睡眠,生长激素会阻塞,形成精神性侏儒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儿童保健第一章小儿生长发育生长指细胞增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主要是量的变化发育指人体达到成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主要是质的变化。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第一节小儿体格生长一、生长规律及临床意义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和体液重量的总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新生儿期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婴儿期第一个高峰期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青春期第二个高峰期❖体重计算公式生后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87-12个月小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4.8+(月龄-6) ×0.25 1-10岁小儿体重(kg)=年龄(岁) ×2+7(或8)❖临床意义1、有个体差异±10%男> 女城市> 农村2、正常均值±2SD均值–1~2SD增长过快可能发生肥胖增长缓慢可能营养不良❖测量方法身高(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代表头、脊柱和下肢的增长。

反应骨骼发育、身体长度的指标。

➢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1、生后第一年最快,是出生时的1.5倍2、生后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3、青春期:第二高峰期4、头、脊柱和下肢增长速度不一致➢身高计算公式1~10岁儿童身高(cm)=年龄(岁)×7+70➢临床意义正常:±2 SD生长发育迟缓:< - 2SD➢测量方法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代表头部与脊柱的增长。

坐高增长规律出生时33cm与身高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临床意义比例大于正常值头围反应脑和颅骨的发育。

头围发育规律出生34cm1岁46cm2岁48 cm5岁50cm15岁接近成人临床意义过小过大胸围反应胸廓骨骼、肺、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

∆胸围发育规律出生32cm1岁头、胸围相等1岁后>头围(年龄–1)∆临床意义交叉延迟胸廓发育异常、佝偻病、营养不良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的发育,常用来评价营养状况。

增长规律新生儿10.2~10.5cm 1~5岁共增长1~2cm 临床意义判断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13.5cm 营养良好12.5cm~13.5cm 中等<12.5cm 营养不良测量方法骨骼发育1、囟门与骨缝前囟后囟♣囟门与骨缝发育规律新生儿前囟 1.5~2cm 后囟闭合3~4个月骨缝闭合1~1.5岁前囟闭合临床意义早闭迟闭2、脊柱代表扁骨的发育。

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随动作发育而形成3个生理弯曲,有利平衡。

3、骨化中心骨龄:骨化中心按年龄依次出现,反映小儿骨骼发育的年龄。

1-9岁骨化中心=年龄+1临床意义:骨龄延迟骨龄超前牙齿的发育乳牙4~10个月萌出,2.5 ~3岁出齐2岁内乳牙数=月龄-4(或6)临床意义:出牙延迟恒牙28~32六龄齿二、小儿体格生长的特点✡连续性和阶段性快-慢-快两个高峰✡头尾规律✡各器官系统发育速度不等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淋巴系统先快而后回缩。

✡个体差异三、小儿体格生长的评价以一种体格生长的“标准”为依据,来判断个体或群体儿童生长状况的过程。

1、了解个体或群体儿童的体格生长水平和营养状况。

2、检出需要干预的儿童3、对干预结果的评估4、对群体儿童进行评价基本要求:1、有可用的体格评价的参考值2、有科学的体格生长评价标准3、有准确的测量用具和统一的测量方法4、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评价方法均值离差法用体格生长指标的均值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度来划分评价等级。

通常采用六级评价法百分位数法以体格生长指标的中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余各百分位数值为离散距对体格生长水平进行等级评价。

Kaup指数利用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数学公式把有关体格生长的指标联系起来,计算出相应的指数来进行评价。

主要反映人体的发育和营养状况。

体重(kg)[身高(cm)]2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应用“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即可评价近期营养状况,又可反映远期营养状况。

<P20 低P20~P80 中> P80 高小儿生长发育图评价法纵向观察小儿体格生长状况的评价方法。

用同性别、各年龄组小儿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的各主要百分数值画成曲线,可制成生长发育曲线图,供作评价小儿生长的依据。

体重正常曲线向上并与标准曲线相平行体重未增曲线平坦,走向与曲线横坐标相平行体重增长曲线低偏,走向与标准曲线相仿,但速度减慢略低,本次体重-上次体重仍为正数。

体重减轻曲线下斜,远离标准曲线,本次体重-上次体重为负数体重超常曲线上偏,与标准曲线不平行第二节小儿神经心理发育一、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解剖生理特点1、脑、脊髓发育胎儿期领先于其他系统脑:新生儿350g 相当于体重的10~12%,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相同6个月600g1岁900g 相当于出生时2.5倍4~6岁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85~90% 脊髓:出生时已成熟,2岁时构造接近成人。

随年龄而增长、加长3月胎儿下端达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下端位于第3~4腰椎水平4岁移至1~2腰椎间2、神经反射发育先天性反射从有--无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后天性反射从无--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从弱--强肌腱反射病理反射可存在而无意义3~4个月克氏征阳性<2岁巴氏征阳性感知觉发育是形成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基础。

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取得的能力,其发育对其他能区的发育起重要促进作用。

感觉反映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

知觉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的认识过程。

1、视感知觉新生儿:对光有反应,在15~20cm处最清晰。

2个月:开始协调地注视明亮、活动的物体,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转动90º;3个月:可追随活动的玩具和人,可随物体水平转动90º;5个月:能看自己的手、注视物体,认识母亲5~7个月: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7~11个月:有视觉深度,能看到小物体11~18个月:能区别各种形状,对图片感兴趣2~3岁:能注视小物体及图画,维持50s3~4岁:可临摹几何图形,视力为对数视力表4.8 ~5.0(小数为0.7~1.0)5岁:能区别各种颜色6岁:视深度充分发育,视力为对数视力表5.02、听感知觉新生儿:生后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50~90dB的声音可引起呼吸改变,能区别90dB和104dB的声音。

1个月: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

3个月: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

6个月:能区别父母的声音,叫名字有应答表示。

8个月:眼及头能转向声源,确定声音来自何处,并区别语言的意义。

1岁: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能听懂简单的吩咐,区别不同高度的声音。

4岁:听觉发育完善。

婴儿听觉的发育与小儿语言发育关系密切,应重视小儿听力发育情况,及早发现并纠正听力异常,以免影响言语发育。

3、其他感知觉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巳很完善,对甜与酸等不同味道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4~5个月:对食物的微小改变敏感,为味觉发育关键期,应适时添加各种辅食,使其习惯不同味道的食物。

嗅觉:出生时:闻到奶味会找乳头。

3~4个月:能区分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开始对芳香的气味有反应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新生儿:触觉:眼、口周、手掌、足底已很敏感,触之即有反应,前臂、大腿、躯干较迟钝。

温度觉:很灵敏,对冷尤明显,一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

痛觉:较迟钝。

2~3个月:温度觉:能区分31~33ºC的水温差别。

痛觉:逐渐敏感7个月:触觉:对刺激有定位能力2-3岁:能通过接触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5岁: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运动发育规律:自上而下:由近到远:从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后反:(一)大运动发育抬头: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片刻(1-2秒)3个月抬头较稳,仰卧位拉起时头后垂4-5个月头与保持一致,坐位时头可自由转动翻身:5个月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6个月由俯卧位翻向仰卧位坐:3个月扶坐时腰呈弧形6个月双手前撑独坐7个月独坐片刻,身体前倾8个月独坐稳,能左右转身爬:3-4个月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7-8个月以手支撑胸腹在原地转动8-9个月用上肢向前爬行1岁左右能手膝合用向前爬行站、走、跳:新生儿双下肢直立时稍可负重,可出现立足反射及踏步反射5-6个月扶站时两下肢可负重并上下跳动8个月扶站时背、腰、臀能伸直10个月可扶走11个月能独站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18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岁双足跳2岁半独足跳1-2次3岁双足交替上下楼梯5岁能跳绳,能从3-4级台阶跳下(二) 精细动作发育新生儿两手紧握,不易松开3-4个月胸前玩手,看到物体时全身乱动,并企图抓扒。

4个月能用大拇指参与抓住玩具5个月能抓住物品并放入口中,开始以掌取物6-7个月将物品换手并出现捏、敲等探索性动作8个月拇指对他指取物9-10 个月拇指对食指取物,喜撕纸10个月能将手中物品有意识放掉12-15个月开始用匙,乱涂画,乱翻书18个月能搭2-3块积木,会脱拉袜子2岁能搭6-7块积木,握杯喝水,会翻书,正确用匙,模仿画直线和圆2岁半能临摹直线和水平线,能穿短袜和便鞋3岁能临摹圆形,能搭9-10块积木,协助下会穿衣4岁能画人体个部分,临摹正方形,能自己穿衣5岁开始学写字,但字体大小不一,笔画颠倒语言发育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用以表达思维、观念等心理过程,与智能关系密切,是儿童全面发育的标志。

1、发音阶段新生儿哭叫(发音)2-3个月发喉音,发出“啊、咿”等音6-7个月无意识发出“爸爸、妈妈”等音2、理解语言学说话前先会理解,9个月能听懂成人简单词意,对成人要求有一定反应。

3、表达阶段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发出有意义的语音。

9-12个月发单词重叠音1-2岁会说2-3 个字的单词2岁后可组成句子心理活动的发展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性格等众多方面。

1、注意的发展是认知过程的开始。

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在感知发育的基础上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新生儿的无意注意表现在对外界各种强烈的刺激都可引起新生儿的注意3个月婴儿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声音、色彩鲜艳的玩具等。

5-6个月的婴儿能短时间集中地注意一个事物。

有意注意1岁时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2-3岁时有意注意时间逐渐延长,但易分散或转移。

5-6岁时已能独立控制自己的注意。

随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时间有所增长。

5-6岁控制自己注意集中的时间为15分钟。

7-10岁为20分钟左右10-12岁为25分钟左右>12岁为30分钟2、记忆的发展记忆是指将所学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出现时长久记忆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被想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