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 详细笔记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 详细笔记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 详细笔记

《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编著

第一章消息

一、概论

1.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主导地位。

2.做一名优秀记者首先要学会写消息。

3.消息现在的基本要求:展现事实。

4.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快速,准确,新鲜,简明。

二。结构要素:标题和导语

1.消息的标题

作用:吸引受众,揭示事件意义,美化版面。

类型:单行(直截了当叙述新闻事件核心信息),双行,多行,插题和提要题五种。

2.标题的写作技巧

——虚实并用。虚实指从新闻中提炼出来的主要思想意义,实是指新闻事件概括出来的最主要最精彩的事实。以实为主,虚实结合

3.按语的写作

特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突出醒目,有一定的高度的特点。

作用:推荐新闻内容,提示新闻要义,揭示新闻意义,唤起受众注意的作用。

要求:立于报道而高于报道,态度明确,注重引导,100字左右。

按语的写作方法:

推荐型,重要的报道一般用编着按介绍报道内容的特点和报道目的

说明型,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

提示型,揭示新闻要点,引起受众特别关注

4.消息头

“讯”是以邮寄或书面递交的方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是通过电传、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传递的新闻。

作用:消息的独特标志区别于其他文体,版权所有,表明消息来源,以便读者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文责自负。

5.消息的导语

定义:消息特殊的开头部分,用一句两句或几句话,有时也就是第一段,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的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或反映事实中主要的思想和意义。

任务:叙述事实干脆利落,揭示主题;把最关键的信息简明扼要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有趣,吸引受众。

五要素:6个W加一个H。

类型:直接叙述式①叙述: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第一段②描述概括:最重要的新闻放在第二段,先描述细节后概括核心信息;延缓式:开头先不交代关键信息,先设置悬念,在软新闻中使用;双导语式:两件事同一时间发生,导语中并提两件事。

导语的一二三四代,19c60s全型导语、20C3040C突出型导语、20C70S延缓型导语、20C80s 多元素导语

三、结构要素:主体和结尾

1、主体

作用:解释深化导语,为导语中涉及的内容提供必要的细节和材料;补充新的事实。

写作要求:围绕主题选材,尽量具体;层次清楚,一段一个意思,叙述生动,注重现场描写和注重情节描写;

2、结尾

类型:补充。补充必要的新闻事实或背景材料;强调。不是重复原话,而是补充一些新的背景材料使原来叙述过的内容更加清晰具体;回味。

四、消息的背景和来源

1、背景

定义:指那些用来解释与新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事实材料。背景材料的说明不仅使得新闻事实叙述更加清楚,而且使人们更加了解新闻事实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基础,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背景材料的作用

深化主题:烘托新闻事实,使新闻事实反映的消息主题更加明确深刻;

补充事实:使得新闻事实更详细完整,具有可读性;

释疑解惑:针对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些疑惑

介绍人物:对事件较复杂或者影响较大,有必要交代人物背景

类型

知识背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背景,使新闻事实叙述更准确,让受众了解事实时增加知识;

对比性背景:突出新闻主题,显示新闻事实的价值;今昔,彼此,正反,正误等

注释性背景:对于涉及技术性、知识性的内容加以注解

2、来源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消息的来源主要有四种渠道:记者采访;通讯社电稿;公众来信、来电、来稿。

种类:(形式)

1)据报道2)据悉;据了解3)消息人士4)一位官员5)美国官员6)一位外交官员7)批评家8)分析家9)政治观察家10)事实评论家11)最高当局12)权威人士13)专家14)明智之士15)一位观光客16)一位目击者17)警方

18)未经证实的报道

3、测试消息的可信度6种方法:查阅记录、客确定性、接近性、动机、考察上下文、可信性

五、消息的结构类型

1、倒金字塔式:写作时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然后按照信息重要性递减排列的结构方式。有利于受众一开始就获得最重要的信息,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主要用于时政新闻、灾难性新闻、体育比赛等新闻报道。

2、金字塔式:优点是调理清晰,现场感强,事件完整,故事性强。分为时间顺序和事件顺序。

3、倒金字塔式与金字塔式相结合:导语部分按倒金字塔安排,把核心信息放在前面,主体部分按时间或事件发展顺序。适合时政、灾难性新闻。

4、立体式结构:文字与画面结合,单一事件与事件之外的背景相结合的非线性文字报道模式,使得事件更丰富、报道更立体。立体化结构避免了记者站出来发表看法的弊端,使报道更加客观。

5、故事式结构:按照新闻事件发生的情节线索贯穿下来,开头结尾较完整。

6、散文式结构:有一条引出主题的线索;不受倒金字塔式结构限制;描写现场环境人物轻松自然。

六、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指对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和跃进性的。特征:变动性(内容是正在发展和变化的时间);故事性;过程性(进行描述性报

道,把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给受众)

1、动态消息

定义:指对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及时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点:快速实效性强;简短,内容单一,重点反映事实的动态和变化,一事一报;客观纯新闻。

写作方法:

展现事实现场,报道最新动态。对事实发生现场的细致描写来展现事实的进展状况,需要记者仔细观察,且及时采访目击者;

展现事实原貌。既要善于汲取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又要展示事实原貌;

叙述准确生动。准确是指事件各个要素准确无误,生动是指要找到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叙述事件的动感;

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准备连续报道。要时时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快速追踪,动态消息要保持及时快速,最好化整为零,连续报道。

2、特写性消息(视觉新闻)

视觉新闻:穆青说,所谓的视觉是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特写性新闻是指用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体裁种类:快速简短,以特写镜头手法报道现场事实动态的样式;篇幅较长但具有可读性即特稿。

特点:描写现场如临其境,现场观察细致入微,再现报道客体的具体状态;突出局部,浓墨重笔,通过一个典型画面反映时间;写行传神,追求“神似”,画龙点睛,找出有特点的地方写出本质。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以此来烘托气氛,传递现场信息。重点在新闻人物,也可以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烘托现场气氛以显示人物的行动价值。

场景特写:重在描写事件发生中最典型、最感人的场面,通过再现场面的状态、气氛、进展情况,展示出新闻事件的价值。具有历史保存价值。

3、简讯又叫新闻短讯、快讯、一句话新闻。

特点:五要素可以不齐全,一目了然,200字以内。

使用范围:重大或大众比较关心的新闻;不重大但具有新闻和愉悦价值。

写作方法:内容有趣,富有吸引力;快速报道,加强实效性;善于提取核心信息。

七、非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指的是对刚刚发生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发展成就、可供参考的方法和信息等事实的报道。

基本特点:行为主体广泛,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概念模糊;报道的内容广泛,往往是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问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规律。

1、综合消息

定义:对某一类事实或某一事实的侧面进行宏观性报道的一种消息体裁。

特点:

综合性强。往往反映多个方面,消息面比动态消息广,反映总体情况;

策划性强;

创意性强;

资讯性强。报道的内容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还有可操作价值和保存价值;

多运用归纳性思维。

传播作用:给政府、社会提供信息参考;给受众提供资讯、服务的内容;给受众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媒体竞争的重要战场,记者施展才能的机会。

写作素质:

记者应具备较强的行为敏感。要通过长期积累分析总结,提高自己理论政策水平,对各种情况收集能力增高;

善于联系比较。对新闻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显示其新闻价值。

写作技巧:

点面式写法。由一个点或一个生动事实写起,由点及面,引出主题;

纵深式写法。通过一种新闻的表面现象,向本质层次递进,直到完全反映出事件内涵;

对比式写法。横向对比是用此事实和彼事实进行对比,以显示此新闻的新闻价值,纵向对比式历史对比法,通过现在的事实与过去的事实对比显示现在事实的价值;

并列式写法。几个平行部分从不同侧面说明一个主题,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写作要求:

掌握材料要准确充分。全面把握报道对象的情况,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了解现实情况历史发展,了解面上和点上情况,面上综合点上深刻;

在提炼主题上多下功夫;

综合而不议论。利用丰富材料传达主题;

近年来综合消息报道的两点变化:

时效性增强(政府信息渠道畅通,民间调查机构信息来源快速丰富,媒体记者新闻敏感强);报道观念更新(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内容增加,可读性增加);

2、述评性消息

定义:指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影响等,进行叙述与评说的新闻报道体裁。

特点:新闻事实第一,满足受众信息需要;叙事方法就事论理,在刚刚发生的事实的基础上用背景材料表达倾向性和看法;叙事方式是夹叙夹议;述评性消息的传播效果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

述评性消息的主观性强而其他解释性消息则客观性较强。

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新闻评论不一定是新近发生发现而述评性消息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前者可不完整后者要求完整清晰;

前者思维方式是观点-事实-观点,后者思维方式是事实分析或有明显的倾向性;

前者只有评论一种功能而后者兼有报道和评论两种功能。

写作:先报道新闻事实,然后用背景材料对事实进行分析;亦述亦评、夹述夹议、述中带出评。

3、政府新闻报道:对地方政府工作、活动的最新事实报道

意义:让公众了解自己,纽带、沟通功能。

记者如何同政府打交道:建立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到政府部门工作;了解政府的有关纪律,知道哪些报道哪些不该报道;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的会议;勤奋。

政府新闻的报道方法:人情味;利用互联网;查找统计表、图表;拜访政府办公室。

写作:

叙述清楚政府便民举措的方式和内容,是百姓一目了然;

迅速将政府部门的最新信息告知公众;

围绕主题,写出现场发生的具有戏剧性的场面。善于在会议中会议外发现感人动人的事情,

以故事情节为主线,让程式性的内容活起来。

4、消息报道的几种变化

报道观念的变化

报道主题一定程度的公开化:舆论监督加强,一定程度上政府信息透明度增加,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意识增加;

重要事件的一定灵活性;

受众意识普遍受到重视。

报道方式的变化

更加突出核心提示、插题的普遍运用,讲究信息的可视性;

事件细节化,采访当事人的内容增多,现场感增强。

问题

片面追求时效性,新闻的专业精神受到挑战;

片面追求可读性,忽略了必读性;

制造噱头;

当代大学生报道过分娱乐化。

第二章通讯写作

一、通讯报道概论

1、通讯报道的发展。

《申报》早期的军事报道,辛亥革命时期的纪实通讯,民国初年以黄元生为代表的解释性通讯,五四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2、典型报道对我国通讯报道的影响

典型报道:对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报道。

典型报道对通讯报道的贡献:宣传作用。

3、通讯报道的发展趋势

典型报道更加平民化、人性化;

加强感染、鼓舞力量,去掉教化痕迹;

写作手法上大胆创新;

写作上可以体现风格。

4、通讯的种类和特点

种类:事件、人物、工作、风貌通讯。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同)讲究实效性;新闻价值要求相同;要求真实准确,用事实传递信息。

(异)表述方法不同,消息简洁明了而通讯具体详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消息写事而通讯写人;思维方式不同,通讯以描写为主,语言富有文学和政论色彩,风格在消息中受到限制;结构形式不同,消息有一定的格式,通讯灵活多样。

5、通讯的叙事原则

客观叙事;形象描绘;事、理、情结合,恰当议论,画龙点睛。

二、事件通讯

定义:详细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新闻体裁。

特点:事件完整;事件条理清晰包括要理清线索、交代清楚事件的因果关系、核心是人。1.事件通讯的新闻价值与接受效果

选取具有可读性的事件。把事件编织成详细的故事;

以叙述和描写事件为主,写事见人,通过人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周围人的看法,从不同角

度刻画人物精神世界;

小中见大,显示其新闻价值。

2、事件通讯的种类与写作:政治性、社会性、灾难性、文化性事件。

政治性事件通讯要注意:选取重要事件,对政治事件叙述描写尽量客观,写活政治事件中的人物。

灾难性事件通讯

价值:纠正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错误观念;及时报道有利于政府决策;负面新闻正面报道不利于查清事件的真相;媒体“公正介入”力戒炒作,避免渲染血腥暴力情节;灾难报道越来越透明。

写作要点: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灾难造成的后果

写明引发事故的原因

描述事故现场,这是报道事故的最重要依据

描述事故发生的过程,这是灾难性通讯报道写作详细的部分

目击者描述

知情人介绍情况

准备连续报道,不断逼近事件真相

社会性事件通讯: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事件通讯报道。报道事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在于认清事件重要性和严肃性,促成社会关注和对问题的解决。

写作方法:描述性写法,对事件发生现场人物行动及语言的描写;剥笋式写法,以新闻线索为起点步步逼近;自述式写法,以事件人物口吻叙述事件;

文化性事件通讯:有关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事件通讯。

三、人物通讯

定义:人物通讯时用来展示新闻人物事迹与形象的一种新闻体裁。报道对象是那些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新闻人物等。写作中往往使用典型材料来代表人物和叙述事件。

1、人物通讯的类型:先进人物,反面人物,新闻人物。

2、关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问题

典型材料(典型材料的属性和怎样去处理典型材料。)

典型人物(具有代表性或新闻价值。)

典型人物的语言

典型人物的性格(写出矛盾的性格,使其形象丰满、真实。)

3、人物通讯中的感情色彩。通过叙述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活动来感染人,以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客观性情感:记者不直接出场,通过叙述事件、描写环境等表现出来。

主观性情感:记者直抒胸臆的叙述或描写。

4、当代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

人物类型多样化,平民化视觉明显;

报道理念平民化,将报道对象当成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多元的社会来观察、描述和评判;先进人物平民化,记者站在接受者的立场上审视先进人物。要求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写出真实人物,深入实际深入内心,写出人物个性;

英雄人物仍是百姓心目中的楷模。

5、人物通讯的写作

通过人物的事迹报道人物形象,尤其采用典型事件反映人的精神境界;

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人物行为展现人物风采;

通过语言描写人物;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环境;

6、负面人物通讯写作

对反面人物的报道主要是揭露其罪行,抓住关键性事实。

通过大量事实报道以警示后人。

通过大量事实报道探讨滋生腐败的根源,杜绝腐败源头。

反面人物的通讯应注意的问题:客观报道不隐瞒事实真相,但也不是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掩盖社会真实。

7、人物通讯的结构

开头:围绕主题给全篇定下主调,并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概括式:从人物诸多事迹中概括最有代表性的事实

描述式:细节从侧面描写人物突出主题

介绍式:简单介绍人物基本情况

主体: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需精心策划,反复修改。

结尾:有留下余味式、直抒胸臆式、自然结尾、议论式结尾。

四、工作通讯

定义:工作通讯是报道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报道文体。

1、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及文体特点

内容:报道各种生动典型地事件,介绍某项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批评和揭露实际中存在地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或对策;反映工作中某些带倾向性地苗头,及时提醒有关部门和单位引起重视。

工作通讯的文体特点:针对性强、时效性强、运用大量背景材料说明某些经验、问题或有倾向性地苗头的重要性、严重性和危害性。

2、工作通讯的写作思路

线索一:抓住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以便于及时修正

线索二:抓住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指导上面的工作

作用:

舆论监督,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事实服人,实事求是,叙述事实的原貌和挖掘其本源;

善于发现工作中有创造价值地实事和有规律性地经验,指导今后的工作。善于通过有新闻意义的事实反映出工作中的创新性和针对性,重点着眼于结果,对结果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

3、工作通讯报道地变化

人本意识、环保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增强。

五、风貌通讯

定义:风貌通讯是指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报道。一般反应新貌、抓住特色、点面结、开阔读者视野,增长读者知识,给人以现场感和美感。报道形式比较丰富,有见闻、巡礼、侧记、散记等,表现题材上广泛多样,例如反映一个地区单位发展变化的新气象新风貌,报道重要的建筑工程展览会,介绍旅游风光、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反映异国他乡现状和风土人情。

1、风貌通讯的基本特征

全景式:将能反映报道对象特点的具体事物、场景、精彩片段和侧面,与报道对象全貌结合起来。

突出“新”:描绘时代风貌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2、风貌通讯的写作:通过典型实事反映全貌,要求记者深入采访仔细观察,找出事实的特征,立体化地反映某地的风貌;选准角度,重点写“变”;通过写人来展示风貌,并在展示风貌中展示人地风采。

六、速写素描花絮

1、新闻速写:速写是绘画中的手法,即用碳条、铅笔、毛笔在短时间内快速勾勒出人或物的主要特征的绘画手法。新闻速写就是借鉴速写的绘画手法,用快速捕捉和简笔勾勒的手法迅速绘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地新闻报道体裁。

特点:真实而有趣;简洁而不枯燥;快速而富有历史价值。

写作技巧:

快速捕捉对象的特征。要求记者现场采访观察,立即写出稿件,很快报道出去;

抓住细节,令文章生辉。速写用细节一般点到为止,不做铺陈。

2、新闻素描

定义:是指用朴素自然的方法,客观描写新闻实事地一种报道文体。属于描写性消息的一种体裁,一般归类于通讯中的一个文种。

特点:

新闻素描冷静地绘画出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地原貌,不像特写那样放大片段集中描绘;讲究层次丰富;通过描写,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面。

技巧:①描写朴实。实在地进行本色描绘,再现人物或景物的原貌即可;②过程描写。

3、新闻花絮

定义:重大新闻中的一些趣闻,称之为花絮。花絮的篇幅不长,但报道的内容既有信息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作用:

烘托作用。不是新闻事件中的主题部分,却对新闻事件的传播起着侧面的烘托作用,帮助人们理解新闻事件;

观赏价值。网络媒体的竞争手段;

文化价值。反映媒体的文化特点;

技巧:

以小见大。细节性事件反映有意义的问题;

风趣幽默。目的是给予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言简意赅。三五十字、一两百字均可,根据主题而定。文字虽短,内容丰富;

七、专访

定义:专访时针对一些专门问题或事件,对有关人物进行访问的及时性报道。由采访手段法阵成为通讯体裁中的访问记,现在演变成为独立于通讯之外的一种文体。专访是一种纪实性报道,特点集中在一个专字,专门人物、专门事件或专门问题。专访讲究特色,即能吸引受众、引起人们注意。

历史:1938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者贝特首开记者专访总统先例,“世界第一女记者”意大利奥利亚娜?法拉奇。中国最早进行专访的记者是黄远生。

专访形式多样。今年新变化主要有:名人专访增多,探讨性专访增多,社会问题性专访增多,网络专访增多。

专访的特点:

针对性强。针对性主要指受众在一个时期内较关注的问题和人物,专访既回答了受众急需了解的问题,又有很强的新闻价值。

报道时机的选择要恰当,发挥专访的传播效果;

权威性强。选择访问的对象一般都是某一方面专家或有特殊成就的新闻人物,他们的话语带

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专访的类型:人物、事件、问题专访。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的对象一般是新闻人物、明星或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出场具有新闻效应,能成为新闻的兴趣点。

事件专访:主要介绍有报道价值的某一新闻事件,即通过专门访问某一时间的当事人,介绍这一事件的有关情况。虽然也是采访人,但重点在于追述事件。

问题专访: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一事件或某一热点问题的看法进行专门访问。被访者一般是专家学者或事件当事人、知情者,他们对事件或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这类专访往往就问题谈的比较深入,给受众的启迪性较明显。

专访的写作:

选好写作的“由头”即原因。抓住由头,可以使原来的背景材料再活起来,这也叫新闻资源的再生;

突出人物个性。人物的个性形成与其本人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个人追求、特殊环境等方面有关,可以根据人物不同特点从某一两方面写起;

写好现场气氛。要求把人物置身于采访环境现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与结尾的安排要自然。报纸的开头结尾讲究呼应,结构安排紧凑严密,电视网络专访一般自然开头结尾。

第三章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

含义:①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式报道新闻的形式。

②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总的来讲,深度报道是指客观、冷静、富有思辨性地描述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层次的报道方式。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报道的方式。最早见于20C5060S的美国。我国大概崛起于1987年后。

2、种类及特征

种类:

(文章体式)单篇和集合型;

(报道方式)调查性、解释性、连续性、系列性、专题性报道。

特征:

重要性。报道题材重大,报道对象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关注热点。报道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完整性。大时间,大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回顾过去,剖析现在,预测未来。

深刻性。通过对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思辨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

综合性。各种体裁均可作深度报道,多种体裁的融合更适于做深度报道。

知识性。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要。

3、写作方法:

选题重大,拨动社会最敏感地神经。内容包括社会中的热点,工作中的问题,受众关注的焦点,要求记者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揭示问题实质;

视角独特,发现幕后的新闻。独家事实,独家视点,独家分析,独家背景,独家人物;

爆出关键性材料,写出社会良知,增强舆论监督的功能。深度报道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多角度的考察,要对新闻六要素中的why和how进一步深化,重在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说出明日的意义;

表达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多样。表达方式上既有直接叙述也有宏观评论,经常夹叙夹议;既可用思辨性语言揭示本质,也可用议论发表见解。语言上既要求准确朴实,庄重严肃,又要求生动形象轻松活泼;

深度报道篇幅一般稍长;

4.深度报道的未来走势:深度报道正朝着应有的科学、理性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得到更多的关注,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当代人精神消费的重点话题,深度报道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挖掘上更能显示出人文精神,突出人性,还原人的生存价值;经济最前沿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具有实用性和透视性;深度报道创造价值,其创造价值在于通过还原事实来唤醒民众;深度报道的弊端(时效性不强;篇幅较长,阅读有难度;涉及地问题较为敏感,势必会增加报道的难度,给记者提出了挑战。)

二、解释性报道

1、定义:解释性报道是侧重于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的报道,它是运用相关事实对新闻事件作出有深度的说明或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的一种深度报道方式。

来源:20C3040S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得到发展。

特点:新闻价值主要表现在“为什么”会发生,发生这件事情有什么意义的解释上;大量使用背景材料;客观性强不必做主观臆测;适合重大的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需要回答的问题;运用叙述、夹叙夹议、描述的穿插、场景的描写手法。

适用范围:国际、国家、科研、新经济政策、异常自然现象。

要求: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新闻敏感、较强的分析能力。

2、写作技巧

补充新的事实,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明白易懂;

解释时讲究客观性。即用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进行水到渠成的分析;

开头与主体部分写作

①对比开头

②单刀直入式开头,往往直接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快速进入主题,不用过多的事实陈述。

③条理清晰、步步深入的主体

④结论式和展望式、警示式结尾(指出问题结症所在,以警示有关人员和部门注意问题的严重性)

三、精确新闻的报道

1、概念:也叫精确新闻报道,指记者在采访中运用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民意调查。广义的精确性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基础新闻报道。

产生:最早1810年美国。这一词是美国记者菲利普?迈尔1967年提出的。我国台湾1984年,内地1983年。

方式:记者自己独立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的报道;记者利用调查机构的报告来进行的报道。

作用:反映明意、调整错误观念、摆脱消息来源的控制。

2、写作

类型:

描述型: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观念进行调查统计后得到的报道。

探讨型:对一些新的事物或没有被公众认识到的事物进行民意调查后做出的报道。

解释型: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调查后,用调查数字进行解释,分析其原因,提供给当地民众和部门进行思考。重点回答为何出现此情况,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

观察型:针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预知某种因素导致未来产生的后果及影响,便于有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使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报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加强报道的规范性;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和立体化,精确性报道应向复合型体裁方向发展;加强挖掘问题的深刻性;培养精确新闻的报道人才和精确新闻报道理论研究人才。

四、调查性报道

1、定义:又称之为揭丑报道,是西方新闻界一种比较特殊的报道方式,是隐瞒的消息经过记者亲自调查弄清事件真相所进行的报道。专门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黑幕,在西方广受欢迎。19C70s开始在美国出现《纽约时报》。“水门事件”。

调查性报道的种类:政治性(指涉及政治体制、制度、权利、法律、民主等事件和问题的调查报告)、社会性(针对社会上影响到人们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事件的调查)、经济性(针对人们一段时间内普遍关注的经济问题进行的调查报道)。

2、写作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发现线索、研究线索、理清头绪、着手调查、收集证据。

写作思维:

逆向思维写法:以事件的结果为起点,找出时间原因的一种写作方式。(孙志刚事件);

叙述冷静客观。调查性报道用事实说话,对事实中的人物、人物与事件的矛盾、人物和人物的矛盾、结论与事实的矛盾,只能用调查的事实来展现,记者不做任何评论。

3、应注意的问题:真实、严肃。

五、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定义:二者都属于深度报道的两种报道方式。

连续报道是把新闻事件的新进展、新情况连续不断地给受众,往往报道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以事件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的发表多篇报道。

系列不断则有策划性特点,通过有一系列的报道深刻的反映一个主题。

1、连续报道,指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追踪式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连续报道的特点是事件的走势、结局均无定论,记者不能控制事件,而受事件进展的制约。系列报道是事件已经发生,经过策划分期分批的围绕一个主题而进行的报道。

连续性报道思维过程

首次报道写作--交代事故的梗概。介绍新闻背景和事件的基本情况,然后展开描述;

第二次追踪报道写作--矛盾展开。与第一次报道相连接、提供第一次报道没有的情况、提供详细的背景材料、搜集第一次报道后的反应;

第三次报道写作--交代事件结构,解决矛盾,故事结束;

写作技巧:掌握读者的接受心理,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2、系列报道:围绕同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连续推出的报道形式。

特点:策划性强、透视性强(一个完整全面紧凑的系统)、独家性强。

写作技巧:

选题原则(选取群众关心的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事件)

选题方向(策划者能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选择的个案有典型

性)

选题角度(独家事实、观点、分析、背景、人物)

选题基础(事实为基础)

选题依据(政策为依据)

报道及时(抓住时机,报道的指导思想要端正明确)

讲究社会效果(具有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系列报道具有规模大和持续时间长,能容纳较厚实的内容,在反映人文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结构:

提示:交代策划目的,揭示报道主题。

导语:概括事实、用白描手法设置一个情节过渡到主题、用专家或事件中人物的话以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

主体:运用事实和背景展开报道,从几个方面立体的展示主题。

结尾:发人深思,使得读者有所启发和领悟。

第四章新闻业务研究

一、故事化报道

故事化报道是一种形象化的报道方式,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故事化报道最早起源于法国。

1.19C法国的杂文写作:都是离奇古怪的事件。

2.美国的新新闻学:New Journalism,是一种主张用小说的写法来写新闻报道的美国新闻学派,出现与20C60S末由硪尔夫首创。他们主张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新闻报道,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人物和事实的真相

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大量描写喜剧场面,大量运用对白,详尽描写新闻人物的外表服饰,淋漓尽致地表现记者和新闻人物的观点,详尽的自白、独白和意识流带有明显的虚构成分,角色的拼凑,在语言和标点的使用上大胆乃至滥用。

新新闻写作的主观报道;新新闻写作是一种以小说手法报道新闻的形式与技巧。3.中国新闻故事化报道理论的提出:细致、严格。最早在1963年穆青就提出了

硬新闻讲故事新闻

作者新闻记者剧本作家

开头倒金字塔趣事轶闻

描述最重要的事实场景(最有戏剧性的瞬间)

穿插引语对话

内容新闻性的消息新闻中的故事

追求事实的准确生活的真理

采访方式拦路采访同车采访

关注焦点事件人物

要素新闻要素人性要素

结尾没有结尾戏剧性结尾(用细节制造一种期待情绪,直到最后一段。)

(直接了断陈述重要事实)

总的来讲,硬新闻与讲故事新闻从采访到写作完全不同。实际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用形象思维,而前者用模式思维。(李希光)

4.我国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线索

大特写:1986-1996开拓通讯体裁报道空间。20C80S《人民日报》

报道的是有关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内容事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时尚、法制与生活。

特征:选题上注重热点问题,写作方法上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对细节的渲染多方位思考,时效性比报告文学强,

深度报道:1985-1998,围绕怎么样和为什么报道的。

它不但叙述了故事是怎么产生的,而且把重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根源上,这使得故事更有阅读价值,也是故事更具有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现场短新闻时期:1989-1993形象化报道

包括短消息、特写、素描,采用故事的写作方式。它强调新闻报道方式的灵活,打破了体裁界限;更多地使用描述手法展现新闻事实,可读性大大增强;强调“短”表明新闻开始从管理层面注重读者、注重传播效果。

调查性报道时期:1994-21C初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调查性报道往往是对隐瞒的事实经过深入调查弄清真相后进行的公开报道,调查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险的色彩,记者再将调查过程和事实真相公布于众,故事性大大增强。

故事化报道繁荣时期:21C初

激烈的媒介竞争催生故事化报道;“三贴进”的提出和报刊的治理整顿,为故事化报道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报纸读者越来越缺乏耐心逐字逐句地读一篇报道,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实用的资讯和阅读上的愉悦。

5.新闻故事化报道叙事学分析

叙事学是由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1969年创立的。P341.

新闻叙事的本质;新闻报道的叙事角度。

6.新闻叙事的细节化、视觉化

故事化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叙事特点就是形象化的描述多,写作中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以小见大,注重细节。

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例如美国记者富兰克林《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以人的视角写故事:细节化,平凡中的伟大和琐碎中的崇高,展现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7.故事化报道对消息的影响:表现在①注重事件情节的描述②注重文字配图片③注重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描写。使消息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大大增强,也使新闻业务研究中的理论不断丰富扩大。

报纸的故事化具体体现在:①标题制作--浓缩新闻事件,抢夺读者眼球(描绘新闻事件主要情节内容一目了然,摄取事件精彩片段刺激受众阅读兴趣,标题制作要讲究思维多元化。)②增加核心提示。凸显重要情节。

8.新闻故事化报道存在的问题:

①要求注重细节,但有些为了追求可读性,不惜报道灾难细节,隐私公开,把新闻庸俗化。应注重社会效应。

②为故事而故事,凑字数、水分多、报道长,把新闻事件琐碎化。真正的新闻事件反而可能被掩盖。

③采访不到位,靠网上的资料拼凑、新闻报道简单化。切勿变新闻策划为策划新闻。

④“秀文化”稀释新闻报道,真实性大打折扣。

⑤新闻故事化事迹上是新闻视觉化的一种表现,在强调以戏剧性的情节来吸引人的同时也可能疏于浅薄。

总的来讲:新闻视觉化是一种电视文化。在故事化报道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要失去文字新闻的深度,应当有新闻的精品意识。

二、党报的叙事模式

党报要走向民众、走向市场,最关键的是彻底转变报道观念,也就是注重传播效果。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转变叙事模式。

1.《广州日报》的叙事模式:大信息量——广州日报的版面构造;新闻资讯唱主角——广州日报的话语策略(以平民口吻唱社会主义主旋律、头条--重社区特色、竞争王牌--珠江三角洲新闻广东各地新闻都市新闻);生活休闲一本通——广州日报的立体思维;广州报道的平衡叙事模模式。

启示:追求品味不如追求品牌、在动态中实现平衡。

2.社会新闻上“头条”。

21C的新闻传播走向是什么样子:消息具有很高的科技信息含量;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对常规报道思维的巨大挑战;媒体既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有责任传播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也有责任引导受众接受新的道德价值观念。

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的选择与顺应具有感情倾向性

从媒体角度看:考虑道德文化信息对受众的“改善”与提升。在社会转型时期,强调媒体的主导作用。

3.客观报道与新闻真实性

客观报道的新闻写作手法是一种叙事方法,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人人都应遵循的一个普遍性的根本原则。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向受众报道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的真相。

手法和原则不具有可比性。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总管一切新闻实践。

总的来讲:不同的理论前提,对新闻真实性原则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立场,对“客观报道”的写作手法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4.叙事观念错位:为了追求宣传效应,不惜把新闻事件和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加工或虚构,或者极力宣扬未成年人的勇敢精神,而忽视了作为尚处在需要保护时期的未成年人的生存需求,这种不是现象可称之为叙事观念的错位。

新闻观念的诸多问题:新闻事实与报道主题的拉郎配;编造新闻的基本要素;宣传新闻人物不能随意“改造”新闻事实。

三、新闻消费与专副刊的改革

1.新闻消费市场的受众心理障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影响受众消费的三因素:新闻价值;需求满足(信息的选择过程表明传递者的新闻价值标准不一定与接受者完全一致,只有满足受众需求时才能被认可,才能达到一致。)消费导向(如果新闻传播者仅仅是以受众的需要作为新闻标准,那无疑等于也肯定了那些品味不高、格调低下的新闻存在的合理性。)

市场的二重性: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较高效率的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欠缺的一面。

短期行为带来受众心理障碍

2.政治娱乐化现象

政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背景:20C中后期

政治人物娱乐化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一方面让政治走进千家万户,掀开政治的神秘面纱。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政治的严肃性,尤其是对政治名人私生活的过度渲染,会极大地影响到有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损害政府形象。

媒体为何会乐此不彼:利益,丧失原则和格调。

3.报纸专副刊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变化

报纸专副刊在传播大众文化方面起着先导和渗透作用。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研究报纸的专副刊改革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单纯的文艺副刊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大副刊意识”是报业发展的必然。

专副刊:报纸竞争的新战场。

报纸专副刊的管理有待加强:提高编辑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引导水平;要重视对专副刊的评论工作;要加强对专副刊的监督;要优化专副刊采编人员的配置;要大力提升各类专副刊的水平。

副刊的未来发展趋势:副刊应以动态为主,静态辅之;副刊作品的创作手法应大胆创新;副刊更加注重策划;提升通俗文化品位。

暨南大学新传考研经验贴

研途宝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b215251910.html,/zykzl?fromcode=9820 暨南大学新传考研经验贴 如果说考研有什么秘籍,那么我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加持之以恒的努力。 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我认为是知己知彼,首先要清楚自己,然后再了解你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 了解自己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依然可以站在考研应试上从几个维度来思考。研途宝小编认为可以这几方面来考虑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 ①时间安排。如果你打算考研,一定要把时间算好,尽量不要让除考研以外的时间占用你大块的时间。在7月之前是基础阶段,所以需要做好每天的、每周的和每月的计划,等到做计划的习惯养成了,在后期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特地每天都写出来。 ②身体情况。如果你有身体方面的困扰,请一定要在考研前多加预防和注意,预防感冒的话可以在后期每天喝一杯维生素C泡腾片,多吃蔬菜水果,平常有时间多跑步,我建议大家中午能回宿舍睡就回去吧,来回还可以多走走路放松一下呢,考研可是长期战。 ③交友圈。这一年,请和你的亲朋好友说明你在考研,相信真心支持你的人会理解,找到和你一起考研的朋友,平时可以和他们一起吃饭交流信息,互相鼓劲。如果不幸你的考研环境不理想,那也要自己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找个网上研友互相督促也是可以的。对了,考研途中能不开始新的恋爱就不要开始,考上研究生了你会有更多的选择。 ④心理问题。考研是一场长期战,许多人不是输在了硬性知识点上,而是倒在了心理这一关。考研的焦虑每个人都有,看不完的书、论文,背不完的笔记和写不完的题,如果想要不焦虑,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够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情,进度跟上了,后期才不会焦虑。如果还焦虑怎么办?如果一天你心情不好,你可以拿出半天出来看电影、吃好吃的、买东西,让自己心情好了再去学习,千万不要不开心就憋着一肚子怨气学习,那样只会让你的效率更为低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保护它,再严格要求它。 ⑤经济问题。考研是需要投入的,特别是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在考研上花钱成了很多考生的难题,但是如果能够获得父母或者朋友的支持,请一定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而不去向他们求助,在教育上的投资,可以说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能做的最有价值的投资了,一旦你考研成功了,你考研期间所花费的钱可能不用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赚到,而知识和学历是无价的。 ⑥优势与短板。在考研之前,务必要诚恳地问问自己,我目前的实力如何?我是不是可以用一年(半年)的时间提升自己考上目标院校?暨大新传分专硕和学硕,他们之间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在于英语难度有差别,如果你不仅专业课基础薄弱,英语成绩还不好(六级没过),最好慎重考虑学硕。暨大新传需要看的参考书多达十几本,内容几乎涵盖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如果看书很慢、文字功底较弱,或许换一个其他的学校和专业会比较适合,因为必须要说明的是,考研只能选一个专业,而暨大出分时间按往年来看都是比较晚的,而且近两年暨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标准日本语初级超详细笔记游荡的人修订

标准日本语初级超详细笔记(游荡的人修订) 12、常识 72、1、外来语 72、2、日语的音调(重音) 72、3、常用中国姓氏读法 82、4、常用日本姓氏读法 82、5、语法术语名称 92、6、日语词汇分类 92、7、地名的读法102、8、英文字母日语读法103、各种常用词1 13、1、数词和量词1 13、1、1、数词1 13、1、2、量词1 23、2、数量、顺序词汇的读法1 33、3、星期的表示1 33、4、日期表达法1 33、5、月份表达法1 43、6、四季表达法1 43、7、时分秒表达法1 43、8、其它时间相关表达法1

54、语法1

64、1、断句1 64、1、1、基本句型(肯定式)1 64、1、2、过去肯定式1 64、1、3、否定式1 64、1、4、过去判否定式1 64、1、5、将来推测式1 64、1、6、疑问式1 64、1、7、特殊疑问式1 74、1、8、中顿式1 74、2、存在句1 74、2、1、存在动词的含义1 74、2、2、存在动词的分工1 74、2、3、存在句句型1 84、3、愿望句式1 84、3、1、(第一人称+肚)…力'/总???Ar S / (第 一人称)想???1 84、3、2、(第一人称+ ?:)...力?/总...;七思X去丁。 / (第一人称)想 (1) 84、3、3、(第一人称 + 肚)?9/J: t 思C)去扌。 / (第一人称)想要 (1) 84、4、形容词1 84、4、1、词形特征1

84、4、2、词尾变化1 84、4、3、形容词的简体与敬体204、5、形容动词204、5、1、词形特征204、5、2、词尾变化(活用)204、5、3、判断助动词[吃]与形容动词词尾[疋]2 14、5、4、形容动词的简体、敬体及其应用2 14、6、动词2 14、6、1、动词分类2 14、6、2、动词的活用形2 24、6、3、授受关系动词及其用法2 74、6、4、动词的使役态、使役助动词」、使役句2 84、6、5、动词的被动态及被动助动词」2 94、6、6、可能态及可能动词3 14、7、助词、助动词3 24、7、1、提示助词血]3 24、7、2、提示助词[£]3 24、7、3、助词[力订3 24、7、4、领格助词[<D]3 24、7、5、终助词[力、]3 34、7、6、接续助词[T]3 34、7、7、提示助词血]3 34、7、8、接续助词[力心3 34、7、9、补格助词[J:门3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当代新闻写作笔记

当代新闻写作笔记 第一章新闻报道 第一节新闻与新闻报道 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稿的三个要素:事实,报道,新近。 新闻学研究上的新闻定义: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况的信息。 第二节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新闻本源:产生新闻的根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新闻根据: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2.新闻报道必须内容新鲜,在新闻时效范围之内。3.新闻要素要完整齐备,何人、何时、何事、何地、何因、如何。4.要适当的交待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的叙述事实,让事实本身“说话”;或者是新闻报道要有所寓意,要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组织,表达某种报道意图。 “用事实本身说话”:就是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不要轻易的作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事物,不能凭记者个人的爱憎喜好片面报道一面之词;要注意掌握事物的全过程,掌握各种关键的情节和有特点的细节,并把这一切适当的组织到报道中去,使报道具体、充实、形象、可信。常常被用在一些“指导性新闻”上。 “寓意”常决定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明确“寓意”的过程,实际上是探索和发现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过程。 第三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要客观地叙述事实,这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取决于三个因素: 1.由新闻特性决定。新闻是一种公开传播的信息,其本源是事实,只有客观的叙述才

能保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被歪曲。 2.由受众决定。受众要了解事实本身,主观的臆想或猜测都有可能失去受众。 3.由事物本身决定。客观事物错综复杂,人们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让受众随着对事物的深入了解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要真实:作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作者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要符合事实原来的面目。 三、要公正: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以社会需要和新闻价值为取舍新闻的标准。 四、要全面:不以偏概全,不舍本逐末,把握报道的分寸。 五、要有立场:坚持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六、要迅速及时:新闻竞争日趋激烈。 七、要针对读者的共同兴趣进行报道,讲究报道的艺术与技巧。 第四节新闻报道的意识 一、竞争意识,媒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已经进入了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媒介的中坚力量——记者、编辑,必须在新闻活动中树立竞争意识。 二、受众意识,受众的需求就是媒体生存的基础,媒体必须确立双向、互动的观念,关注受众、尊重受众。 三、开放意识,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新闻媒介特别需要开放意识。唯有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中,提供更多的客观、准确的信息,在国际传播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四、监督意识,监察环境、守望社会一直是新闻媒介的主要职能。媒介监督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助于构建新型的民主社会。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体裁 第一节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 第二节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日语 标日初级笔记

注意:出自大标书28课 四、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包含有“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等。表示传递物品。分别有赠送者和接受者两方。 授受动词均为他动词。 1、あげる(我/我方给)(我/我方)は~に~をあげる 2、もらう(我/我方得到)(我/我方)は~に~をもらう 3、くれる(给我/我方)~は(我/我方)に~をくれる 注意:日语中你一般采用以说话人为助于进行叙述的说法。 例如【弟弟给老师苹果】这句中,弟弟,老师相比较;弟弟是我方关系人, 站在弟弟立场说为佳。 可以翻译成如下ニ句:1.先生は弟にリンゴをもらう 2.弟は先生にリンゴをあげる 很明显,用第二句为佳。 五、授受动词——传递动作篇 【V-て】——动词て形标志 1、V-てあげる(我/我方给)表示我或我方为他人做某事 (我/我方)は~に~をV-てあげる 例如:友達(ともだち)に英語(えいご)を教(おし)えてあげる。【我教朋友英语】 2、V-てもらう(我/我方得到)表示我或我方拜托他人做某事或得到别人给的动作 (我/我方)は~に~をV-てもらう 例如:母に辞書(じしょ)を買(か)ってもらった。【我让妈妈给我买字典】 3、V-てくれる(我/我方得到)表示他人为我或我方做某事。 ~は(我/我方)に~をV-てくれる 例如:妻(つま)が写真を送(おく)ってくれた。【妻子给我寄照片】 区別:【V-てもらう】与【V-てくれる】 【V-てもらう】偏向我方拜托他人做某事; 而【V-てくれる】偏向他人主动为我放做某事 例如:笑(わら)ってもらってよかった。【你笑了,太好了】 泣(な)い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你为我哭泣,谢 出自大标书37课 一、幸(しあわ)せなら手(て)を叩(たた)こう【要是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 「幸(しあわ)せ」——名词;「幸(しあわ)せだ」——ナ形容词 语法㈠、 【なら】——条件句标志;翻译为:要是…(的话) ——前接名词/ナ形容词词干/イ形容词和动词的简体 注意:所谓简体就是不含“ます”“です”的原型,否定形,过去形,过去否定形 1、怖(こわ)いなら、負(ま)けを認(みと)めましょう【要是害怕的话,就认输吧】 2、天安門(てんあんもん)に行くなら、地下鉄(ちかてつ)が便利(べんり)です。【要是去天安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周胜林《当代新闻写作》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特色通讯的写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特写、速写和素描 1.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特写,是指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它把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的片断和部分加以放大,描形描态,绘声绘色,给读者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2)新闻特写的分类 ①文艺性特写。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曾经广泛使用特写这个词。作为文艺性的特写,今天被一般人称为报告文学。 ②新闻性的特写。新闻性的特写亦称特写新闻或新闻特写。它又包括两种:a.特写性的消息;b.特写性的通讯(通讯特写)。 2.新闻特写的特点 (1)在选材上 新闻特写往往抓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场面,一两个镜头,充分地展示生活的横剖面。 (2)在结构上 新闻特写的结构,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太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使人读完全篇产生一种“满足感”。特写的结构为:引言、叙述、最高潮。 (3)在角度上 作者不采取鸟瞰全貌、尽收景色的笔法,而是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细察局部,从一点、一个侧面、一个口子插入放大,出奇制胜,别开生面。 3.撰写新闻特写的要领 (1)要抓住生动的形象 新闻特写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新闻特写中的形象,应该是使人感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其可感性是十分明显、真实可信的,而且往往是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的。 (2)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新闻特写要求集中。必须是能够反映事物特征的片断和场面,才值得细致突出地描写。

抓不住特征,就会事无巨细,写成一篇流水账。 (3)要抓住情节的高潮 新闻特写绝不能从头至尾细细写来,而要有重点。特写总是写重点的、突出主要东西的。事件发展的关键,情节展开的高潮,就是重点,就要紧紧抓住,写细写透。 4.新闻速写 (1)新闻速写定义 新闻速写是绘画中速写手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速写,意指画家用铅笔、炭条或竹笔,在短暂的时间内即景写生,粗线条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形象和动态,反映出事物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特征。其目的,是粗略地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材料;同时,也借以培养敏锐地观察对象和简要地表现对象特征的能力。 (2)新闻速写特点 新闻速写的特点是“一快二短三粗略”。 ①要点清晰,以少胜多,简洁朴素,明快有力。 ②新闻速写是一种小小的精品,选材很严,用笔很简,只反映现实生活的掠影、一瞥,不作工笔细描。 ③新闻速写有消息之简洁而不失之于枯燥,有通讯之形象而不失之于铺张。要求记者及时抓取难忘的或富有特色的一瞬间,速记成篇,写出急就章。 ④新闻速写的内容无比广泛。凡人物、事件、场景、花絮等,都可以写速写。 5.新闻素描 (1)新闻素描的定义 新闻素描是指主要依靠朴素自然的描写方法,淡色轻抹、质朴自然、准确平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它不借助于许多修辞的手段,却也写得有神有态,实实在在,不落别人

语言学概论 精讲一官方笔记

语言学概论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本章/教材结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四、配套练习题 五、其余课程安排 一、课件下载及重播方法 二、教材节构图

三、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 第一部分语言和语言学 ◆模块一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点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二)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是: 1、内容更多: 表达无极限(时间、空间),想说、可说、能说。 2、用处更大: 交际、标志、记录、思维、认知等功能。 3、能够创造: 极强的生成能力和极高的运转效率。

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确定不同的语言,首先涉及的是语言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 相同民族——相同语言;同一国家——同一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 犹太人的语言与民族身份;海外华人的民族身份与语言;满族与满语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 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 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三)语言的特点和语言类型 1、语言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语言的类型 (1)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不同的语言,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即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 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七、八个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区别在于是否有区分意义的声调和词的形态变化)语族:语系的下一级叫语族,同一语族的语言不但有相同的来源,相似点也更多,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日耳曼语族等。 (2)语言的形态分类 即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分为两种: ①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②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答:语言客观存在形式是极其多样化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去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那样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如果研究对象长期不确定、不明确,或者研究对象太杂,范围太宽,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6、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标准日本语》_初级_上册_单词

大家论坛其他资料下载 早安日语共125课WORD 下载 原来这句日语这样说(共230多页PDF 下载) 标日初级超详细笔记WORD 共65页下载 标准日语表达-日语日常口语惯用表达(共100多页PDF 下载) 标准日语表达-日语日常口语副词精解(100多页PDF 下载) 现代交际日语书本共300多页下载 日语4级重点整理(PDF 下载) 日语3级重点整理(PDF 下载) 日语2级重点整理(pdf 共100页下载) 日语1级重点整理(pdf 共190多页下载) 日语语法口诀36首(共约193页PDF 下载) 初级日本语完全总结doc 版下载 日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子 闲聊日语. 无师自通日语900句 日语初级语法大全EXE 格式下载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全笔记共70页WORD 下载 《标准日本语》 初级 上册 第1课 词汇Ⅰ わたし (0) [代] 我 会社員 (かいしゃいん) (3) [名] 公司职员 学生 (がくせい) (0) [名] 学生 (多指高等院校的学生) 留学生 (りゅがくせい) (4) [名] 留学生 初めまして (はじめまして) (4) [寒暄] 初次见面 (寒暄语) はい (1) [感] 是,是的 (应答声或用于回答) そう (1) [副] 那样 旅行社 (りょこうしゃ) (2) [名] 旅行社 社員 (しゃいん) (1) [名] 职员 あなた (2) [代] 你 いいえ (3) [感] 不,不是 (用于回答) 田中 (たなか) (0) [专] 田中 (姓氏) 日本 (にほん) (2) [专] 日本 王 (おう) (1) [专] 王 中国 (ちゅうごく) (1) [专] 中国 東京大学 (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 (5) [专] 东京大学 ~は ~です ~さん ~人 (じん) ~では ありません ~の ~か 词汇Ⅱ U n R e g i s t e r e d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周胜林《当代新闻写作》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新闻结构形式)【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结构形式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的产生 倒金字塔式结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由于电讯技术不过关,消息传递经常中断。为了把新闻中主要内容抢先发出去,记者尝试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面,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的段落里,最次要的放在消息的尾部。这种结构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1)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2)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即新闻导语里面。其他事实也是按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3)它的导语一般采用“部分要素导语”,在导语中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比较简略、简练。 (5)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 3.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和局限性 (1)长处 ①有利于记者快速报道新闻。记者只要对所掌握的新闻材料稍作分析,判断其主、次、轻、重,随后便可以依其重要程度顺序写作,可以很快组成一篇报道。 ②能给读者和编辑带来了方便。读者看到导语,可以把握这类新闻的精华,详略可自由掌握;编辑进行稿件压缩,可以从消息末段倒删上去,大刀阔斧地砍削后仍能保持消息的相对完整。 (2)局限性 ①比较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就不太适宜。 ②写这类消息时要特别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和逻辑递进关系,最忌互不联络,支离破碎。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 (1)时间顺序式结构的含义

时间顺序式结构,又称编年体式结构。它没有导语,只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事件的开端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结束是消息收尾。适合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其适合写现场目击记。 (2)时间顺序式结构的优势与局限 时间顺序式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最大的缺点是一开头太平淡,不能吸引人;消息的精华部分,往往淹没在长篇叙述之中,耐心读完全文才能了解事件真相。 三、悬念式结构 (1)悬念式结构的含义 悬念式结构是把倒金字塔式结构和时间顺序式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这类消息的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读者的胃口,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就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 (2)悬念式结构的优势与局限 这类结构形式适用于以戏剧性情节见长的报道,给人以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感觉,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但对于戏剧性不强的报道就失去了报道优势。 四、并列式结构 (1)并列式结构的含义 并列式结构有一个概括性导语,导语后的内容基本上是并列关系。 (2)并列式结构的优势与局限 并列式结构特别适用于那些公报式新闻、调查性新闻或经验性、总结性新闻等。这类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