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影响途径

浅析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影响途径作者:贾家辉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经过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政治观对其一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制约了成年后政治人格的特点。
本文从四个体成长的角度对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实践、大众传媒四种途径分析评价,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提出改良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政治观政治理想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它是整个社会的灌输、教育、传播的过程与个人主动学习过程的统一。
因而,它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社会化与个体政治观形成的关系其一,对个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认知模式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
一个人政治社会化完成的标志即是这个人对他在一定政治体系中所担任特定政治角色的知识、价值观念、技能和行为模式的掌握,即政治角色的社会化,而个体政治观的形成仅仅意味着内化社会的政治文化。
其二,对社会主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教育训练的过程,是特定社会主体把本政治系统内所认同的政治取向模式和政治行为规范传播给所有成员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社会化过程与政治教育过程是直接同一的。
这个过程要以个体政治观的形成规律为依据,才能得以实现。
其三,从整个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看,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把政治取向模式和政治行为规范代际相传或变革的过程,是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持续相传、变革或创新的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政治文化实现社会遗传、变革和创新的外在形式。
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社会化与个体政治观的形成有显著的区别。
二、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因素1、家庭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社会与因特网社会对青年政治社会化影响的分析

基础 理论 研 讨
传统礼舍与因特网祜会对青年政治j舍化影响昀分析 i i 士
福 建 师范 大学福 清分校外语 系 刘 美丽
[ 摘 要] 青年政治社会化是 一个过程 , 在传统 的社会里 , 由于信息的闭塞 , 时的统 治政府对青年实施政 治思想灌输 , 了使青年形 3 - ' 为 成符合 当前政府要求的政治观 点和思维 , 他们还特意修 改 了当时的政 治信 息, 而加 强了对青年思 想政治的控制 ; 从 当今的社会是网
份的需要和冲动 , 而表现 了主体的主动参 与性和创造性 。 更进 后现代主
义者认 为网络主体的特征表 明, 主体要求表达创造性 , 解构现有文化结 构和统治权的愿望 , 身份的 多维性是对传统身份观念 的单一性 、 主体 确
定 性 和僵 化 性 的挑 战 , 是 主 体 的 主 动 参 与 、 造 和 表 达 。 它 创
21 .成本上 的差 别: 所谓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成本 , 是借用经济学 上
“
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政治信息交流 的主要 设施 , 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了传统 的信息交流方式 , 增加 了社会群体之 间的互动。不但成为人类认识 世界 、 改变社会 的新型窗 口, 而且也成 了 对人类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一条新渠道 。 与传统的政治社会化相 比较 , 它 具 有 无 与 伦 比 的优 越 性 。 1 环 境 因 素对 政治 社 会 化 的 影 响 、 在传统政治社会化 中,青年接受政 治社会 化的氛 围总体上来说是 比较封闭的。一方面 , 政府 为了培养青年对 当前政府的认 同感 , 进而维 护 自己的统治和社会稳定 , 而用特定 的政治观点 、 从 方法和手段来对社 会成员施加有 目的 、 有计 划 、 有组织 的影响 , 他们形 成符合当前政府 使 要求的政治观点和思维。为了达到此 目的 , 政府不仅不择手段 的控制并 修改了当前的政治信息 , 使社会舆论 向有利 于 自己统治 的方 向靠拢 , 还 隐瞒了政府 内部所发生的不利于 自己的政治事件 。 另一方面, 由于青年 特殊的年龄 、 身份 和地位 , 使得他们成为一个边缘性较强 的群体 , 互联 网络是一个开放 自由的空间, 网络政治也是 开放 、 自由 、 平等的。 它敢于 接纳任何人 , 直接地而非由他人代表 自己来表达 自己。 它对人没有任何 特殊要求 , 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常识 和电脑 网络设备 , 你就可以在网络 世界里遨游无阻 。在这个 一马平 川的胜地 , 你可 以一览无余所有景观 , 或纵马驰骋或振臂高呼或摇旗 呐喊或沉默无语 ,这取决于你的 自由和 意愿, 没有 强 制 力 量 在 里 面 。 网络不仅是开放 自由的, 而且是多元平 等互动的 。 开放 自由的网络 空间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主体 、 千差 万别 的观点派别 、 富多彩 的政治言 丰 论纷纷登台亮相 , 各竞风流。 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 自己所认可 的 理论 , 还可以创造出 自己的理论 。这 就是 网络政治 的“ 中心 、 无 平面化” 的特征 , 它是平面延伸 和铺张 的, 没有信息垄断 , 没有一家独大, 没有森 严的“ 金字塔” 结构。所有青年都可 以像政府官员一样接受 、 传播信息 , 都可以通过 自己的个人 网页 、 L Q E m i 公 共 自由空 间 B S O C 、— a 、 l B 散发 自 己的政治信息 , 同时 , 网络不仅有政治理论 的多元共 生, 还有 网络主体 的多元平等 。 无论作为组织 的政府 、 机关、 单位 , 还是作为个体 的纯粹个 人 , 论哪个民如何 , 都是平起平坐的横 向平衡关 系, 这是问题 的根本所在。他们都有 可能成为政治主体 , 也有 可能成为政治客体 , 作为被评判 的对象 , 围绕 他们出现 的政治现象 、 政治事件 、 政治任务、 政治 问题而展开。 在他们相 互 之 间不 是 相 互 排 斥 而孤 立 , 是 相 互 资用 而平 等 而 2 动力因素对政治社会化 的影响 、
浅谈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功能

浅谈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功能[摘要] 政治社会化的现象伴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而产生,对于统治阶级维持阶级统治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对政治社会化作出了不同的定义,此处加以总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社会化定义进行理解。
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可分别从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的价值功能来分析。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定义功能一、政治社会化的产生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当统治者有意识的用符合本阶级利益要求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时,便产生了政治社会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个体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是有目的将该政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其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的,他们对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其中比较常见的观点有:社会教化论。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个体学习论。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类似的观点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的过程”,或者“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的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等。
文化传承论。
文化传承论把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至于研究的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变革的过程。
这种观点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
政治传播论。
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
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分化

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分化作者:黄勇唐安奎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年第08期一、大学在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地位政治社会化,即社会个体在与外界互动中过程中,将政治文化加以内化,促进政治性发展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大众传媒等。
其中,“学校系统显然是最系统化、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
学校对于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
学校向儿童提供各种政治制度和关系的具体观念。
学校还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
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文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学、中学和大学对个体政治社会化都有影响,但其侧重点存在差异。
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态度、人格主要形成于儿童期,成年人的政治行为是其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政治价值观和认识能力的逻辑结果。
当个体进入中学以后,抽象思维的能力迅速发展,对政治角色、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有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总体而言,中小学生还远离政治现场,参与政治实践的机会很少,政治角色意识还没有分化,这些都有待大学期间政治社会化的继续。
大学中的政治社会化在方式、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与中小学都存在明显差异。
就其本质而言,大学属于文化教育机构,但实际上,中国大学在很多时候都作为一个政治场域,中国大学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相关的各项制度安排都有明显的政治导向与训育作用。
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干部、党员在参与这一政治场域时实现了政治社会化。
二、大学影响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在一定意义上,大学中构成了一个“政治场域”,这对于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自在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有意识、有目的构建的,但确实客观存在。
(一)大学教师的影响大学教师大多承载着一些政治文化,其政治认知、态度和倾向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对于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取向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化媒体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它对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政治的传播与参与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和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流动速度相对较慢,公众对政治的了解相对有限。
然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政治的传播和参与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
首先,社会化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信息的覆盖范围。
传统媒体主要由少数媒体机构控制,他们决定着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方式。
然而,通过社会化媒体,个人和组织都有了发布和共享信息的平台,从而使得政治信息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多种渠道获得政治消息和观点。
这种多样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全面的政治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政治现状、政策变化和政治人物。
其次,社会化媒体加强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
在过去,公众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通过选举和示威来表达。
然而,通过社交媒体,公众现在可以更直接地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袖进行交流,向他们提问、表达意见和批评政策。
政治参与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是变得更加互动和协作。
此外,社会化媒体也为公众提供了参与政治话题讨论的平台,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和参与政策制定的讨论。
然而,社会化媒体对政治社会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共享,虚假的政治信息和谣言也很容易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出去。
这可能导致公众对政治的误解,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公众的政治参与。
因此,保持对政治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信息的验证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社会化媒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随着大量的信息被发布和共享,公众很容易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从而导致选民疲劳和政治麻木。
公众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关注有限的政治信息,这可能导致他们只关注某些热门或争议性的政治话题,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政治问题。
最后,社会化媒体的政治活动也容易被政府和权力机构监控和限制。
政府可以通过监控社交媒体的内容和活动来限制公众对政治的信息和意见的传播,甚至封锁特定的社交媒体平台。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
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
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化都是后天得来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
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74
史学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利用舆论引导, 大力提倡和宣传儒学, 促使儒家经学在社会的传播和延续。 ( 一) 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 中提出的 兴太学, 置明师 , 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 在 京城举办太学, 正式设置五经博士 , 以后增 论语 为六经 , 再增 孝经 为七经。汉武帝又采 纳了当时丞相公孙弘的为博士设弟子员、 以通经多少任为官吏的建议,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 十人, 复其身 。鼓励学习儒家经学 , 为儒家经学的独尊提供了最高政治权力保障。汉武帝 以后的诸位皇帝也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他们自己也精通儒家经学。汉昭帝就自称通习 保傅传 、 孝经 、 论语 、尚书 , 汉宣帝也曾 师受 诗 、 论语 、 孝经 。 汉元帝即训 诫东平思王刘宇的师傅, 劝其教导刘宇研读儒家经典: 非 五经 之正术, 敢以游猎非礼道王 者, 辄以名闻 。 光武帝刘秀曾到太学游学, 爱好经术 , 未及下车 , 而先访儒雅 , 于是立 五经博士, 各以家法教授 。明帝刘庄自幼就通经学, 师事经学博士桓荣, 精研 春秋 、 尚 书 , 亲自参加明堂大礼, 与诸儒共同讲解、 研究经书 , 大力提倡儒家经学, 其后复为功臣子 孙、 四姓末属别立校舍, 搜选高能以受其业, 自期门羽林之士, 悉令通 孝经 章句, 匈奴亦遣 子入学 。 和帝皇后邓绥少时通 诗 、 论语 , 临朝称制后, 不仅自己研究经学, 还利用权 力提倡经学: 太后诏征和帝弟济北、 河间王子男女年 5 岁以上四十余人, 又邓氏近亲子孙三 十余人 , 并为 开邸第, 教学 经书, 躬自 监试。 汉 灵帝也致力于弘 扬儒家经学 , 熹平 四年 ( 175 年 ) 征召学者勘正 五经 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这就是著名的 熹平石经 。 汉代不仅中央提倡兴建太学, 学习儒家经典 , 而且地方政府也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学。 汉景帝末蜀郡太守文翁, 少好学, 通 春秋 ,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 , 遣诣京师 , 受业博 士 ,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 , 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为除更徭, 高者以补郡县 吏 , 次为 孝弟力田 , 至武帝时,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 元帝时 , 郡国置 五经 百石卒史 。 到汉平帝时, 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 , 县、 道、 邑、 侯国曰校。校、 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 聚曰序。序、 庠置 孝经 师一人 。 汉代地方政府还设有文学掾史从事教育的官员, 例如 王尊曾 师事郡文学官, 治 尚书 、 论语 ; 张霸为会稽太守, 立文学, 学徒以千数 。 郡国守相、 县令长大多是精通儒家经学, 亲自兴学讲授 , 招收生徒。颍川太守寇恂 乃修乡 校, 教生徒 , 聘能为 左氏春秋 者, 亲授学焉 ; 南阳太守鲍德 , 时郡学久废, 德乃修起横舍, 备俎豆黼冕, 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 , 宴会诸儒 , 百姓观者 , 莫不劝服 ; 刘宽历任三郡太守, 在行县时 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 执经对讲 , 华峤 后汉书 说他 好为诸生讲论经义 , 不 严而治 ; 牟长任河内太守 , 诸生讲学者常千余人 , 著录前后万人 ; 伏恭任常山太守 敦修学
怎样科学认识政治社会化

怎样科学认识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与人的结合,特定政治通过政治教化传播特定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个体,通过社会个体的接受和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政治人格;面对特定的政治教化,社会个体的政治内化具有选择性。
政治教化与政治内化的统一性即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取决于政治科学化的程度,政治科学化的程度又取决于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标签:政治社会化;政治教化;政治内化政治是对社会整体的有组织进行管理的权力活动,国家政治是目前人类社会的主要政治表现形式,仅就国家政治而言,它与国民的关系极为密切。
国家政治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国家整体利益由国民个体利益组成。
整体利益具有超前性和广泛性,个体利益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
国家整体利益与国民个体利益的统一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能够充分保障国民个体利益的实现;一是国民个体对现行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的高度认知能够促进国家整体利益的健康发展。
创造这两个必要条件是国家政治正常运行的前提,通俗而言,就是实现政治与国民的融合,从理论角度讲,就是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
当今正逢网络信息化时代,世界政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平民百姓,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也随之更为丰富,因此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应得到国家政治即政党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我国学者普遍强调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逐步学习接受现有政治制度、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并决定努力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过程。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
我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体系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引导社会个体政治心理、规范社会个体政治行为、塑造社会个体政治人格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传统政治社会化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封建君主本身的政治社会化,亲缘地缘政
治社会化,表彰,政治录用等途径。这六种主要途径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为君主和封建统治
者服务。笔者在研究具体途径的基础上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传统政治社会化 影响因素 效果
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位施行者。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
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家庭属于间接社会化组织。家庭在对儿童人格塑造、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基本的政治常识的学习诸方面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
中,社会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才是当地政治生活负责的部分,在家庭生活中灌输的
忍耐和服从思想,是培养一个人以后忠于统治者并顺从国家政权特训的重要场所。中国古代
社会是典型的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伦理型结构的社会。这种伦理关系是古代社会秩序的直
接依据。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直接的,系统化的、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封建统
治者总是通过控制教育,把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的思想、理论灌输给民众,把民众的思想、
言论、行动纳入大一统的轨道,自汉武帝以来,以“官学”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政治文化其统
治地位一直难以撼动且影响日益深远和广泛,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正
是在于儒家思想几乎垄断了中国古代的世俗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儒学得以传播和延续,
保持着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
(三)亲缘地组织
在传统中国,家族、宗族是介于君权与父权之间的一种权威,起到家庭所不能起到的教
化作用。“父兄所不能教者,宗子能教之,父兄可从宽而宗子可从严也”。中国古代社会是一
个特别重视宗族的社会,宗族在其成员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宗族还在社会管理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宗族起到了弥补政府在基层的空白。宗族在
古代社会充当的是一个公共服务的角色,开办学校、组织救济宗族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就实
现了对宗族成员的社会教化。
(四)君主
封建君主是封建社会最高的施化者。封建君主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封建君
主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君主通过神化自己,宣扬君权神授,建立起自己的绝对
权威;另一方面君主又通过自己的权利把自己的意志向全社会灌输。君主的意志的传达是中
国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社会君王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君主认为自己是上
天的儿子是天子,是上天的代言人代表上天来统治广大民众。君主通过神化自己来获得统治
合法性,来确立自己的神圣地位。当民众对君主的地位和权威深信不疑的时候,这种政治社
会化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表彰
在中国传统社会,君主的表彰是面向全社会的。既有对各级封建官吏的表彰,同时也有
对直言、忠义、孝悌等各种符合儒家道德的模范人士的表彰。这些被表彰者中既有士大夫也
有庶民。对被表彰者而言则实现了最高人生追求,得以青史留名挂不能够光宗耀祖。对于君
主而言,表彰的意义就是要通过奖惩以体现王者的权威和恩典,同时,更是为群臣百官树立
了居官表率,体现了君主对于循吏教化功能的激励和推动。君主政治就是通过这样驯化和培
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顺从的民众。
(六)政治录用
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有多种方式:两汉实行荐举贤良、方正的察举制;魏晋实行九品中
正制;隋唐以后主要实行科举制,同时还有封荫、任子等辅助方式,由此构成了一套系统的
官僚录用制度。每一种方式都有不同的标准。早期品评标准是德行,但后期由于豪门世族的
把持,九品中正制导致了注重门第等级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豪门”的
局面。北魏与南朝开始打破门第限制,开始了以才作为政治录用的标准,向隋唐科举制历史
性地迈近了一步。
二、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要通过各种媒体。有效的政治和社会媒体的作用能提高政治社会化
的力度,反过来会削弱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连贯性之间形成的各种媒体在政治
价值取向的政治社会,政治态度形成的政治信念,可以有效地促进政治和社会的社会和政治
生活的过程中,在相同的内容和目标。相反,如果从一个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的各种媒介传播
的政治文化,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其实我们前面所讲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也是一种
媒介,在传统社会中这些媒介很好的发挥了自己的功能。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政治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社会经济活
动方式,意味着社会成员实现自己利益的不同方式,意味着社会成员形成利益关系的不同方
式,由于利益实现方式及其实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作用,所以,利益实现
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形成方式,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力观,对于社会成员从事和参与政治活
动的方式具有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对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具有主要的影响,学者认为:“这种
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社会文化说到底都是民族文化,每一个特定的民族在自己长期
的发展过程只能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绝对会影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政治社会化
过程的发生和发展;第二,我们知道任何社会文化都有其一定发展的当前内容,因此,社会
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信念和社会行为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
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程度;第三,在政治共同体成员之间,社会文化水平分布不是平衡的。研
究表明,在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和群体中,政治社会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要大于
社会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域和群体”。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施行效果很好,他不仅成功的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稳固,还创造出
了丰富又有高度政治智慧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化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环境融合的非
常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只是一种工具的选择,所以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必须与政治社会化的
内容有机的相结合,必须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中国传统社会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封闭性,稳定性。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化正是比较好的把握住了这
一点才有这么好的施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