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之高僧大德:竺僧度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九)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九)

二十二、湖北125、武汉市归元寺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

清顺治十五年(1658),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师白光由浙江来此创立。

所取“归元”之名,缘自佛经《楞严经》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说,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

归元寺为长江中游名刹之一,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现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武汉归元寺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废屡兴。

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

“文化大革命”中,寺庙没有遭到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来,可算一大奇迹。

1973年至今,归元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大雄宝殿、藏经阁、五百罗汉堂、大士阁、钟鼓楼、翠微亭等建筑翻修一新。

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

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

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称为“汉西一境”。

归元禅寺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建筑紧凑合理。

寺院坐西朝东,寺内分前、后两区。

前区(老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

后区(新区)为近年新建,有财宝天王殿、露天双面观音、圆通阁和三层红木榫卯结构“戒堂”等建筑群。

归元寺的主体建筑集中在前区:藏经阁北院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

归元禅寺心净方丈(1920年-1922年)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使之成为一座两层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0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

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

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

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

76-飞来峰上望 唱彻千山响

76-飞来峰上望 唱彻千山响

飞来峰上望唱彻千山响——南宋灵隐寺佛海慧远论浙江工商大学宗教研究所王仲尧佛海慧远(1103-1176)又称瞎堂慧远,临济宗杨岐派宗师圆悟克勤(1063-1135)弟子,受克勤及师兄大慧宗杲(1089-1163)等极力延誉,出世后曾历住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等诸寺,后敕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住持。

1慧远作为南宋佛教杰出代表人物,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大德,完全可作为中国文化大师载入历史史册。

可惜今人对此已不太了解。

一、解题:瞎堂慧远与品格文章南宋雷庵正受(1146-1208)撰“五灯”之一《嘉泰普灯录》载瞎堂慧远传曰:“乾道乙丑,敕居崇先。

明年,被旨补灵隐。

孝宗皇帝召入禁中与酬酢,其道愈尊。

癸巳春,特赐佛海禅师。

”2孝宗乾道五年(1169)乙丑,慧远奉诏到杭州住持皋亭山崇先寺,第二年(1170)敕住灵隐寺。

乾道九年(1173)癸巳春,赐号“佛海禅师”,故世称佛海慧远。

孝宗与慧远交往密切,慧远曾偈述陛见盛情:钵盂走马向天庭,惯踏天街马不惊;回首飞来峰上望,白云包尽帝都春。

3瞎堂乃不世出的当代高僧,人格杰出,视权贵如平地,应机权化,圆融当时。

“回首飞来峰上望”句,道出高屋建瓴,睥睨众山为小,济世度众之旨。

瞎堂住持灵隐期间,古刹门庭大盛,当时后世、宫廷民间、国内国际,广享声名。

慧远填有一首《点绛唇》词: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

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

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4清查礼在《铜鼓书堂词话》中给予很高评价,乃曰“往复咏叹,音调超绝。

”词中“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句,描画出慧远崇高文化品性及人格修养特征。

《易》曰:“不事王候,高尚其事”,瞎堂当时人杰,天下激赏,然而即使“无人赏”,瞎堂人格,仍“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道出以大雄愿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大乘菩萨慈悲心肠。

瞎堂慧远主灵隐法席,品格文章,发人所不能发。

禅宗

禅宗

禅宗故事001:不立文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名为惠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今日乃知,菩提不远。

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初祖菩提达摩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即慧可,禅宗二祖。

萨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无所不晓的佛智。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

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其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

这是前文达摩对神光传心的由来。

禅宗故事002:法佛无二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

”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

”居士曰:“觅罪不可见。

”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

”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二祖慧可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居士,指在家修习的佛教徒。

胡遂老师推荐:中国禅宗史略

胡遂老师推荐:中国禅宗史略

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也就是我国的汉朝时代传入到中国来的。

大约在五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出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特别信奉佛教的皇帝梁武帝。

他曾经四次不当皇帝,到寺庙里面去当和尚。

每次去庙里当和尚,大臣们就集资,捐款去庙里把他赎回来。

赎回来一段时间后,他又跑去庙里当和尚,一共是四次去庙里当和尚。

当时大臣给他上奏章的时候,都称他为“菩萨皇帝”,由此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相信佛教的一个皇帝。

就在梁武帝时代,印度出现了一个高僧。

这个高僧叫做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西方印度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也就是第二十八代传人,是我们中国禅宗的初祖。

菩提达摩从印度到我们中国来传法。

传的什么法呢?那就是禅法。

其实,禅本来是绝大多数佛教宗派都要修的一个方式,禅宗只是古印度佛教各宗派中的一家。

关于禅宗的诞生,在中国很权威的禅宗著作《五灯会元》里面有记载。

据说释迦牟尼佛祖有一天在灵山说法,说着说着就不说了,停了几分钟,忽然拿出一枝花出来。

那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都不吱声了,这时候,只有一个叫摩诃迦叶的弟子微微一笑。

于是,就在师傅拈花、弟子微笑的那一刹那,禅诞生了。

禅就诞生在这美妙的一瞬间。

所以,禅的西天初祖是佛祖释迦牟尼,二祖是微笑的摩诃迦叶。

这个故事就叫做“拈花微笑”。

从摩诃迦叶起,一代一代往下传,传到第二十七祖叫做“般若波罗”。

般若波罗觉得禅宗应该传到我们中国来,于是他就对一个叫菩提达摩的弟子说:“这个伟大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现在中国有一个皇帝叫作菩萨皇帝,他特别虔诚地信佛,你到去那之后一定可以使佛法得到极大的弘扬。

”于是,菩提达摩就带着重任来到了我们中国传法。

当时,从印度到中国主要是两条路,一条是丝绸之路,一条是从印度洋过来的海上之路。

菩提达摩走的是海上这条路,他来到了广州。

当时叫做交州登岸。

交州的刺史非常隆重地接待了他。

菩提达摩长得是典型的印度人的样子,胡子很多,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声如洪钟,一看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高僧。

在隆重接待他以后,刺史就赶紧报告给了梁武帝。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杭州灵隐寺——以明清时期为例

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杭州灵隐寺——以明清时期为例

摘要佛教来到中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磨合之后,与中国文化实现了较好的融合。

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亦深深地影响了佛教,佛教中国化堪称异质文明相互融合的典范。

佛教究竟如何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又究竟如何影响佛教?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杭州灵隐寺的研究,来透视佛教与中国文化互动的问题。

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杭州灵隐寺的历史沿革。

通过对杭州灵隐寺发展历史的回顾总结,探讨一座普通寺院如何成为著名寺院。

探讨在中国社会,成为著名寺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经历怎样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探讨灵隐寺的建筑艺术。

寺院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静态呈现,灵隐寺从寺院选址、到殿堂建筑,到花木布景,无不透露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信息。

第三部分以“灵隐寺的僧人”为探讨主题。

从早课到晚功,从诵经到坐禅,僧人们修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解读佛教文化的基本信息。

第四部分以“灵隐寺与政治”为探讨主题。

作为东南名刹,在明清两代,上至帝皇,下至杭州地方官员,都与灵隐寺发生过一定的关系。

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政教关系模式,理解佛教如何实现与中国政治环境的调适。

第五部分以“灵隐寺与杭州地方社会”为探讨主题。

在本部分,笔者考察了灵隐寺在杭州各阶层民众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分析了灵隐寺的社会功能。

通过对明清时期杭州灵隐寺的全方位、多层次探讨,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融合的内在机理,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传统,也为当下中国的信仰建设寻找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杭州佛教灵隐寺佛教中国化Abstract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After a period of time sinc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a good combination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formed.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each other and the process iS nowadays regarded a s a model of culture fusion.However,how does Buddhism influence Chinese culture?And how does Chinese culture influence Buddhism?By researching Lingyin Templ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不肯去观音菩萨祖庭——五台山普庵寺

不肯去观音菩萨祖庭——五台山普庵寺
和 十二 年 (4 ) 天 , 85 秋 即唐 武宗 会 昌五年 (4 ) 85
卡、 印度 、 尼泊尔 、 越南 、 缅甸 、 朝鲜 、 日本等国 的僧人 , 也慕名而来巡礼求法 。 中 日 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 两 早在秦
汉 时期 就有 了 民间往来 和商 贸关 系 。西 晋太 康
寺 庙 林 立 , 伟 壮 观 , 堂楼 阁 , 梁 榱 栋 , 宏 殿 雕 佛
大唐 国者 , 法式备定 , 国也, 珍 常须达。
所 谓 “ 式备 定 ” 就是 指 大唐 帝 国的典 章 法 ,
制度都 已确定完备 , 日 是 本治 国安邦 的学习典
范 。 因此 , 日本 天皇 多 次派 遣 通 晓汉 语 的 留学
禄十五年(7 2 , 10 )即清康熙四十一年(72 , 10 )在 其《 本朝高僧传》 卷六七《 释惠萼》 中也记载 :
释惠萼 , 不详其姓其许。禀性 坚固, 远涉不
倦 。承和初 , 奉桔太后之命 , 币 赍 入唐。达登 莱
界 , 雁 门上五台, 自 经过略遍 。乃届杭州 盐官灵 I
五年(8 )《 24 ,论语》 等儒家文化传人 日 。梁武 本 帝普 通 三年(2 ) 中国的佛经像等佛 教文化 52 , 也传人 日 。到唐代时 , 本对其赞叹向往 , 本 日 试 图吸取 、 模仿 、 移植优秀的大唐文化。其《 书记》 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说 :
皇承和十四年(4 )请 上齐安 国师 的上首 弟 87 , 子义空回国。义空禅师至 日弘法 , 日本弘传 为
生 、 问僧 、 益僧 至唐学 习优 秀 的唐文 化 。而 学 请
至 五 台 山学 习佛 教 文化 的 日本 僧 人 , 早 是灵 最
菩 萨像 , 金光灿烂 , 烟缭绕 , 香 法会不断 , 高僧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

历代著名居士参禅悟道的故事1、傅大士.(弥勒菩萨示现)16岁娶刘氏妙光,生2子。

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

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

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

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开垦土地,种植蔬果。

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

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

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

他总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

直入宫殿,唱拜不拜。

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

大同五年,复入京都。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

帝见之惊愕不已。

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

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

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

乃集诸说:篙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

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人涅盘,世寿七十有三。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

傅大士虽然是一个能普应万机的绝世通人,但并无师承关系,是个师无所师的人。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

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

寒山拾得(文殊普贤示现)2、襄州庞蕴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佛教文化之高僧大德:竺僧度
僧人竺僧度,本姓王名睎,字玄宗,东芜人氏。虽然出身低微,但天姿秀发,
到16岁时神情爽拔,卓然不群,而且性情温和,为乡邻们所称赞钦慕。 当
时竺僧度家里只有寡母在堂,他孝事尽礼。家人为他向同郡人杨德慎家求亲,杨
家也是士绅家庭,杨家女儿字苕华,容貌端正,又熟读古书,与僧度同岁。求婚
时杨家当即就答应了。但是还未来得及成婚,苕华母亲亡故,随后苕华父亲也死
了,没过多久,僧度的母亲也去世了。僧度因此而目睹世事之无常,忽然觉悟,
于是舍去世俗生活,出家为僧,改名为“僧度”,脱离尘世,到外地去游学。
苕华服丧之后,自思按古训从父、从夫、从子的说法,不能独立生活,于是
给僧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父母给与的发肤不能毁伤,宗族的祭祀不能中断。请改变你的志向,回到世
俗社会,以您那杰出的才华,在这盛明之世,必能远慰祖先之灵,近遂人神之愿。
并赠诗五首,其中一首说:
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忽若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余吟,日斜思鼓去。请音可娱耳,滋味
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
令君恤后。
僧度给苕华回了一封信,信中说:
事奉国君可以治理一个国家,但不如弘扬佛法可以济万邦;成亲可以建立一
个家庭,但不如宏大教义能够教化整个人世间。父母给与的发肤不可毁,那是世
俗人的说法。只是我的德行还不够高远,不能兼被,我因此而感到惭愧。然而积
箦土可以成山,亦寄希望于从小处做起。而且,我现在穿着佛家的袈裟,拿着锡
杖,饮请泉水,咏诵《波若经》,虽王公贵族华美的衣服,各种山珍海味的膳食,
铿锵美妙的音乐,光彩讳晔的美色,我都不与它相换。你若有心,可以同归佛门。
当然人心各异,就象人各有面,你不信奉佛法,就象我不钦慕世俗一样。杨氏啊,
我们永别了!万世的姻缘,从今天就断绝了。时光一闪而过,时不待我,佛门人
当以日损为志,俗家人当以及时为务。你既年轻又有品德,应当赶快找个好人家,
不要再想我了,以免坐失大好年华。
又回赠诗五道,其中一首说: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过。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
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
后生何。罪福良由已,宁云已恤他。
僧度志向已决,不可回转,苕华阅信后也有所感悟,亦开始信仰佛教。于是
僧度从此专精佛法,披览群经,著《毗昙旨归》,流行于后世。他后来的事迹就
不知道了。当时在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有个高僧竺慧超,也是行解兼著,
与名士雁门周续之友善,曾注释《胜髻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