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戏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
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
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
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
《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
“蒙太奇诗电影”。
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片立克、帕拉让诺夫等。
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坷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旱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
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
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
“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
电影从默片阶段进人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小剧场戏剧的名词解释

小剧场戏剧的名词解释引言:戏剧是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向观众传达故事、情感和观点。
小剧场戏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爱。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和发展等方面对小剧场戏剧进行全面解释和探讨。
第一部分:什么是小剧场戏剧小剧场戏剧是一种相对较小规模的戏剧形式,通常在室内或相对较小的场地上进行表演。
它与大型剧院戏剧相比,更加亲近观众,有时甚至将观众带入剧场内部。
小剧场戏剧强调舞台表演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技巧,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
第二部分:小剧场戏剧的特点1. 接地气:小剧场戏剧注重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力求表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
剧作家通常选择一些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以便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并引发思考和共鸣。
2. 创新性:小剧场戏剧追求创新和实验,不拘泥于传统的舞台形式和剧情结构。
它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和多维度的演出方式,打破观众的预期和既定的戏剧规则。
3. 密切观众互动:小剧场戏剧常常通过互动的方式与观众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观众有时会被要求参与到剧情中,与演员互动或成为剧情的见证人。
这种互动性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和思考。
4. 发掘新人才:小剧场戏剧往往是新剧作、新导演、新演员的平台。
创作者和艺术家们借助小剧场戏剧的舞台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小剧场戏剧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地区,当时许多剧作家和艺术家开始反对商业化的大型剧院戏剧,寻找一种更加接地气和贴近观众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剧场戏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和艺术特色。
在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这个时期,一些剧院开始尝试放映一些与传统大舞台形式不同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这些实验发展为中国小剧场戏剧运动,为国内剧作、导演和演员提供了展示和创作的机会。
如今,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了国际舞台的关注和赞赏。
戏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演员表演、舞台表现和对话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思想意义。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多个艺术形式。
在戏剧中,有许多专门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对其中一些常见的戏剧名词的解释。
1. 剧本(Script):剧本是指记录下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学作品的片段、对话、情节和角色的脚本。
剧本中包括对话、舞台说明和角色的动作,是演员理解剧情和角色的重要依据。
2. 情节(Plot):情节是剧本中呈现出的一系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
3. 角色(Character):角色是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台词和动作来展示自己的性格、动机和情绪。
角色可以是主角、配角或者群众演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
4. 台词(Dialogue):台词是剧本中角色之间的对话,通过台词可以表达角色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思想。
角色的台词可以直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表达思想主题。
5. 道具(Prop):道具是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的物品,它们可以是符号、装饰品、道具和舞台装置等,用来增强剧情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6. 舞台设计(Stage Design):舞台设计包括舞台布景、灯光、音响等方面的设计,通过布景的摆放和灯光的运用来营造出不同的舞台氛围和环境,为剧情的表达提供支持。
7. 导演(Director):导演是舞台剧或电影的创作中的领导者,负责指导演员的表演、舞台设计和整个剧目的艺术创作。
导演需要具备对剧本深入的理解、对演员的指导能力以及对艺术的敏锐感受。
8. 表演(Performance):表演是演员通过动作、台词、表情等手段将角色表现出来的过程。
一个好的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技巧、表达力和艺术感受力,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思想情感。
9. 演出(Performance):演出是指将戏剧作品呈现给观众的过程。
演出需要演员、导演、舞台设计师等各个方面的合作,通过表演技巧、舞台设计和剧本的完善来成功地呈现戏剧作品。
南国戏剧名词解释

南国戏剧名词解释南国戏剧是指中国南方的戏剧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而闻名。
南国戏剧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并具有较为丰富的戏剧名词。
以下是对南国戏剧中常用的一些名词的解释。
1. 钟鼓楼:钟鼓楼是南国戏剧中的舞台,一般由两层建筑组成,在南国剧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钟鼓楼上设有钟、鼓,用于引导演员的节奏和舞台氛围。
2. 合派:合派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通常扮演男性角色。
合派具有高亢的唱腔和通透的音色,形象威猛、刚柔并济,常以英雄、豪杰为形象。
3. 武旦:武旦是南国戏剧中的女性角色类型,扮演武功高强、勇敢果敢的女性形象。
武旦的表演动作矫健敏捷,舞蹈动作华丽、灵动。
4. 黄梅戏:黄梅戏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流派,起源于湖南一带,最初是白水谣的曲艺形式。
黄梅戏以湖南湘剧为主体,融入安徽徽剧、福建闽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5. 二黄:二黄是南国戏剧中常用的音乐名词,指的是用二胡和黄钟合奏的器乐演奏。
二黄的音乐特点是高亢明亮、韵味深重,能够为戏剧的表演增添独特的气氛和情境。
6. 段子:段子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指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文辞和滑稽搞笑的行为动作来引起观众笑声的短小戏曲。
7. 旦角:旦角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类角色,指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的表演力求文雅、委婉,以柔美的形象和婉约的唱腔来吸引观众。
8. 大戏:大戏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演出形式,通常以剧情宏大、演员阵容庞大、舞台布景宏伟壮观为特点。
大戏常常运用复杂的舞台技术和特效,为观众呈现出极具观赏性和震撼力的演出。
9. 小戏:小戏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演出形式,作为对大戏的补充或配套,常以简洁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风格吸引观众。
10. 道白:道白是南国戏剧中常用的表演技巧之一,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以讲述的形式向观众解释剧情和情节。
以上是对南国戏剧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南国戏剧的特色和风格,对于深入了解南国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演的戏剧名词解释

表演的戏剧名词解释戏剧,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在戏剧的广阔舞台上,有许多涉及表演的戏剧名词,这些术语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戏剧作品,还能够揭示出戏剧艺术的精髓所在。
本文将围绕表演的戏剧名词展开讨论,旨在为读者带来一场涉及戏剧表演的文化盛宴。
第一部分:舞台戏剧表演的第一站就是舞台。
舞台作为表演的场所,承载着戏剧的一切。
舞台的构造和布景对于戏剧的表现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常见的舞台布景设计。
一、幕布:幕布是舞台上的大幅布幔,用于隔断舞台前后的空间,为表演提供合适的背景。
幕布的颜色、材质和图案会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设计,以突出戏剧的氛围和主题。
二、背景布景:背景布景是指舞台后方设置的布景,用于描绘戏剧中的场景。
它可以是绘有城市建筑、自然景观或室内布置的巨型画幅,也可以是伸缩灯光背景。
三、立体布景:立体布景是指舞台前方设置的实物道具和结构,用于增加戏剧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立体布景包括家具、建筑物、道路等,通过布局和设计,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投入和体验剧情。
四、舞台灯光:舞台灯光是指通过灯光的照射和变化,为舞台表演提供氛围和视觉效果。
灯光可以通过颜色、强度和角度的变化,塑造不同的情境和氛围,引导观众的情感。
舞台灯光设计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实物布景的补充和延伸作用。
第二部分:角色在戏剧表演中,角色是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
角色的展现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技巧和理解力,将其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给观众。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一些与角色相关的戏剧名词。
一、主角:主角是戏剧中最重要的角色,通常是故事的核心人物。
主角的动作、内心冲突和情感变化是整个剧情的主线,通过主角的经历和成长,观众能够跟随故事的发展和探索。
二、配角:配角是主角以外的重要角色,他们在戏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与主角的互动,为剧情提供支持或起到推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名词解释(戏剧概论)
1.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
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
期。
8.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
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
当时欧洲革命兴起,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
于是现实主义适逢其时,蔚然成象,以他们特有的思想武器来暴露黑暗,力求真实,深切,广阔,这也是当时许多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家的共同特点。
9.浪漫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
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但有3条基本
特征大致相同:
(1)从产生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作为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
(2)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
(3)从艺术形式上
看,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
在历史上,浪漫主义戏剧在各国先后经历时间不长,然而,给它以影响及受它影响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却源远流长,情况十分复
杂。
10.古典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
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对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确立是在17世纪30~70年代的法国。
1636年,巴黎戏剧界因P.高乃依悲剧《熙德》的演出而发生争论。
首相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撰文批评《熙德》。
1638年,由学院创始人之一沙波兰(1595~1674)执笔的《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意见书》正式发表。
文中指责高乃依违背了戏剧“以理性为根据”的“娱乐”作用,
没有始终把“满足荣誉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严格遵守“三一律”等。
这份意见书初次系统地宣告了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主张。
1674年,另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布瓦洛发表了诗体论著《诗的艺术》,集中阐述戏剧理论的第三章,汇集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以来一切合乎古典主义原则的戏剧观点和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的创作经验。
这部戏剧论著可以说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总结。
11.表现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19世纪末出现于德国、瑞典、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极盛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前后。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情绪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流派。
他们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这派剧作家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要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
在表现派剧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各种人物的潜意识的开掘,并把它“戏剧化”。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派剧作家借用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各种象征手法,同时往往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主观表现方式。
12.象征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
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是:否
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
象征主义的产生,在哲学上是由于受到叔本华、马赫和祈康滇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特别是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信奉神秘主义,沉溺于个人的返躬自省,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非理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认为存在于现象界之外的物体是不能被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达到的,只好借助艺术家的直觉创造出来的象征,把它暗示出来。
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
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
它们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
在这派剧作中,有时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
13.未来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1909年由意大利诗人、剧作家马里内蒂创立,因他
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而得名。
14.超现实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这一名称源出于法国诗人、剧作家阿波利奈尔(1880~1918)1917年创作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剧作家在此剧剧名下标明:这是一部“两幕及一序幕”的“超现实主义戏剧”。
作为一
个有理论纲领的独立流派,它正式形成于1924年,以诗人、剧作家勃勒东(1896~1966)于当年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
超现实主义戏剧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
此方法要求剧作家采用“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把白日作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加以诱导”,使剧作家在下意识状态中,“不假思索地、拼命地写下去”,而“完全不考虑文字的任何效果”,然而在事后,却能发现这样的写作方法具有“行文流畅的幻觉,过分的情绪的迷惘,有一般写作方法所从未获得
的特殊意象,有别具风格的画意,还夹杂着一些荒唐透顶的趣语”。
超现实主义戏剧认为,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是它与其他戏剧流派的根本区别所在。
15.存在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40年代,尤其在战后发展到顶峰。
存在主义戏剧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学说。
16.先锋派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先锋派”一词出自法语,原被用来泛指所有背离传统,带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指各时期具有革新实践精神的艺术家。
17.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absurd theatre)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 (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荒
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
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18.三一律: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