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情谊-独特美国黑人女性精神力量

合集下载

黑布林小妇人中文版阅读翻译

黑布林小妇人中文版阅读翻译

黑布林小妇人中文版阅读翻译1. 引言《黑布林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著的一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首次出版于1868年。

这本小说以四个姐妹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她们的家庭生活和学业,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阅读翻译《黑布林小妇人》中文版,对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家庭、友谊、女性角色的塑造等方面。

2. 家庭的重要性2.1 家庭的刻板印象《黑布林小妇人》中描绘了一个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

家庭成员相互依赖,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父亲在外工作养家,母亲则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

这种家庭模式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非常常见,体现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2.2 姐妹之间的情感四个姐妹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她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她们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相互支持和鼓励。

无论是在玩耍、学习还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姐妹们始终彼此相依相伴。

这种姐妹情谊给读者传达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

2.3 家庭教育和价值观书中描绘了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教育。

父母鼓励孩子们培养自律、努力学习和勇敢面对挑战的品质。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3. 友谊的力量3.1 真挚的友情除了姐妹之间的情谊,书中还展现了主人公们与其他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艰难。

这些友情不仅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慰,还赋予他们力量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3.2 朋友对成长的影响《黑布林小妇人》强调了朋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主人公通过与朋友的交往,学会了分享、关心他人和理解别人的需求。

朋友们相互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3.3 友谊和家庭的关系友谊与家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朋友的帮助和影响,主人公们不仅在家庭中得到支持,还学会了给予他人的支持和关爱。

友谊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具有影响力,也对整个家庭的和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维护女权的例子

维护女权的例子

维护女权的例子一个人成长的故事和许多人成长的故事,就是美国的故事。

一个女权主义者成长的故事,也是美国女权主义的故事。

所以,在我们靠近女权主义之前,看到的正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贝尔•胡克斯来自非洲的先辈祖母还保留着激动的爱顶嘴的习惯,虽然她们来到美洲是当奴隶,虽然,贝尔•胡克斯的母亲就是给白种人家做女佣,但是,贝尔•胡克斯天性的聪明和先辈们的没有因为受压迫而消失的自由精神流畅在血液。

贝尔•胡克斯和黑人们生活在一起,接受黑人社区的教育,贝尔•胡克斯感受到自己的天分过人,也感受到成长的种种压迫,比如因为她是女孩子,就没有与她的弟弟一样拥有一间自己的小房间。

贝尔•胡克斯小小的头脑充满怀疑和思考。

不到十七岁的贝尔•胡克斯获得了奖学金,离开她出生的南方的小镇肯塔基,第一次乘飞机飞往西部的加州,到斯坦福大学上学。

虽然在这之前,这个黑人女孩子没有乘过电梯,没有乘过城市里的公共汽车,然而,当她到达斯坦福大学两年多之后,十九岁的贝尔•胡克斯开始写作后来让她一举成名的小书《我不是一个女人吗?》贝尔•胡克斯天生的敏感让她一进入斯坦福大学就投入了当时席卷美国校园的女权主义运动。

她上课,开会,参加全是女性的晚会,但是,“就在我选的第一批妇女研究的的课程中,就是悌丽•奥尔森教授的课程之一,我开始注意到讨论中的关于黑人妇女材料的完全缺失,我感到与那些庆祝‘姐妹情谊’的巨大的白人女性群体的隔绝和陌生。

”这种最初的失望变成了追求知识的努力,变成了贝尔•胡克斯对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把种族主义问题带进女权主义运动思想讨论之中。

始终如一地批判种族主义。

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她以“顶嘴”的方式,抵抗女权主义运动中的种族主义,以自己的独特的声音成为女权主义思考的声音之一。

关于这个女人的故事,是这本书的译者、写作者、学者沈睿告诉我们的。

有了这个女人的故事,女权主义就变得生动亲切,我们对于女权主义的生长就可触可感了,因为,通过这个女人的成长故事,我们知道,女权主义是关于一个女人如何成为自己的经验、思想和知识。

_被子_在艾丽丝_沃克作品中的意义_李静

_被子_在艾丽丝_沃克作品中的意义_李静

2008年1月第24卷第1期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 o na l Stud ies Un i v ersityJan.,2008V o.l24N o.1 /被子0在艾丽丝#沃克作品中的意义李静(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二系,江苏南京210039)提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强调黑人女性之间建立姐妹情谊的重要性,她充分运用缝被子这一极具黑人女性创造性的活动彰显其/妇女主义0设想。

缝被子既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策略,又反映了她们为孤立的黑人女性寻求整体性和为离散的黑人同胞建立和谐的整体做出的努力。

沃克为解决黑人内部矛盾提供了思路,也描画了在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文化多元的国家民族融合的前景。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沃克的普适思想具有预见性。

关键词:被子;妇女主义;姐妹情谊;普适主义中图分类号:I714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27-04Si gnificance of/Quilt0i n A liceW alker.sW orksLI J i ngAbstrac t:Am erican black fe m a l e w r iter A li ce W a l ker emphasizes the i m po rtance o f estab lish i ng sisterhood a m ong fe m a l e b l acks.She descr i bes the typica l fe m a l e ac tiv ity of stitch i ng qu ilts i n her w orks,consp icuously sho w i ng her assu m pti on of /w o m anis m0.Stitch i ng quilts i s a b lack fe m a l e strategy f o r surv i va l and re flects black w omen.s efforts f o r who l eness of the ir i so lated sisters and for a harmon i ous un i ty o f t he div i ded black peop l e.W a l ker prov i des a m ethod to solve t he prob-le m s a m ong t he blacks,and m eanwh ile a b l uepr i nt of the har m on i ous m ultiracial and mu lti cultura l m i ng li ng i n Am erica. W a l ker.s universa lis m refl ec ts her foresi ght i n t he i nte rrac i a l globa li zing w orld.K ey word s:qu ilt;woman i s m;si sterhood;un i versa li s m一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指出:各种形式的文化都处在一个不断地与其他形式的文化混杂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之所以彼此关联并非因为各种文化在内容上有共性,而是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形成象征的实践。

《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抗争

《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抗争

《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抗争《<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抗争》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是一部深刻反映黑人女性生存状况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黑人女性面临着重重困境,然而她们从未停止抗争的脚步,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

黑人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是多维度的。

首先,种族歧视是她们无法逃避的沉重枷锁。

在那个充满偏见和不公的社会中,黑人被视为劣等民族,而黑人女性更是处于社会的底层,遭受着来自白人的歧视和压迫。

她们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机会被剥夺,梦想被碾碎。

经济上的贫困也是黑人女性面临的严峻问题。

她们大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繁重、低薪的工作。

书中的主人公西丽,就曾在白人雇主家做着辛苦的体力劳动,却只能拿到微薄的报酬,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家庭中,黑人女性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父权制的压迫使得她们失去了自我,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西丽被继父侵犯却无处申诉,婚后又被丈夫无情地奴役和虐待。

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让她们在家庭中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文化层面,传统的性别观念和黑人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束缚着黑人女性的发展。

她们被要求温顺、服从,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这种文化观念的禁锢,让她们在自我认知和价值实现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困境,黑人女性并未选择屈服,而是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抗争。

她们首先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

西丽在姐妹奈蒂和好友莎格的帮助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再逆来顺受。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抗争的第一步,让她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动力。

在人际关系中,黑人女性相互支持、团结互助。

她们组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共同对抗外界的压力。

西丽和奈蒂之间深厚的姐妹情,以及西丽与莎格之间真挚的友谊,都成为了她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她们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一起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

黑人女性还通过教育来提升自己,改变命运。

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姐妹情谊

浅析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姐妹情谊

相似 的性 格 , 共同 的兴 趣爱好 , 却 来 自不 同 家 庭 背 景 的 女 孩 , 因为 在 海 滩 上 的 一 次 偶 然 相 遇 成 为 了 形影 不离 的好朋 友 。“ 我 看 见 你
了 。你 和你 那 看 不 见 的朋 友 在 海 滩 上 形 影 不 离 。你 们 坐 在 一 块 红 毯 子 上 吃 冰 淇 淋 ,然 后 一 个 真 实 的 女 孩 出现 , 踏 着 细 碎 的 浪 花 。… 穿 的不 是裙 子 而是 男式 短裤 , … 然 后 一 个 真 实 的声 音 说 , 嗨, 想 吃 点儿吗 ?看不见 的朋友不 在被需 要, 消失 了 , 被 真 实 的骨 和 肉 所 取 代 。” 克里斯廷 不顾母 亲的反对 , 维 护 着 这段 友 情 ,给 她 的 新 朋 友 各种礼物 , 和她单独去 海边野餐 。 “ 她们 一起笑 到肚子痛 , 一 起发 明 了神秘 的暗语 , 一起 睡觉 , 知道彼 此 做 着 同 样 的 梦 。” 是 什 么力 量 让 上 滩 的 富 家 女 孩 和 穿 着 男 式 短 裤 的 穷 家 女 孩 结 为 挚 友 ? 虽 然 两 个 女 孩 来 自不 同 的社 会 阶层 ,但 她 们都 经历 了家庭 关 爱 的缺失 , 对 爱 和 友 谊 的 渴 望 让 他 们 彼 此 依
“ 倘若孩 子们找 到彼此 的时 候, 还 不知道 对方的性别 , 不 知 道 对 方 是 饱 是 饥 是 黑 人 还 是 白人 ,
亲 人 还 是 路 人 ,那 么 他 们 就 找 到 了 一 种 终 其 一 生 都 无 法 抛 弃 的 顺 从 与 反 叛 的 混 合 物 。 … 留 心 和 克 里 斯 廷 就 是 那 样 的 孩 子 ,无 法 收 回爱 , 也无法停 止爱 。” 两 个有着

表达姐妹情谊的歌曲

表达姐妹情谊的歌曲

表达姐妹情谊的歌曲
姐妹情深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它体现了女性之间的信任、支持和友爱。

在音乐世界中,有许多歌曲表达了姐妹情谊,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姐妹》
这首歌曲由中国歌手邓紫棋演唱,讲述了两个姐妹之间的感情。

歌词中提到:“不论前路如何,义无反顾,走到这里的每一步,都不后悔。

”这句话体现了姐妹之间的决心和坚定。

2.《女孩们在一起》
这首歌曲由美国女子音乐组合Fifth Harmony演唱,歌词中提到了女性之间的友爱和支持。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在一起,越来越强大,我们一起战斗,永不放弃。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之间的坚定和团结。

3.《姐妹情深》
这首歌曲由台湾歌手杨丞琳演唱,讲述了两个姐妹之间的感情。

歌词中提到:“即使天涯海角,两个人的心还是在一起。

”这句话体现了姐妹之间的默契和牵挂。

4.《We Are Family》
这首歌曲由美国乐队Sister Sledge演唱,讲述了家庭中姐妹之间的感情。

歌词中提到:“我们是家庭,我和我的姐妹们。

”这句话表达了姐妹之间的亲密和团结。

5.《姐妹情不变》
这首歌曲由中国女子音乐组合SNH48演唱,讲述了姐妹之间的友爱和支持。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管何时何地,姐妹情不变。

”这句话表达了姐妹之间的坚定和信任。

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给我带来启发

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给我带来启发

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给我带来启发《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作,通过主人公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19世纪美国女性的形象及其面临的困境。

在这部经典的作品中,我被描绘出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并为我带来了一些启发。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互相扶持的姐妹情谊、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家庭角色的重要性以及走出传统框架的勇气。

第一,姐妹情谊。

在《小妇人》中,四个姐妹——梅格、乔、贝丝和艾米——以不同的个性和追求生活,但她们之间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姐妹情谊。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面临困境时,她们互相扶持,相互理解,鼓励对方坚持自己的理想。

她们之间的情谊让我明白了姐妹之间的重要性,不仅是在幸福时分享喜悦,在困境时更要相互支持,激励对方走过人生的坎坷。

第二,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

主人公乔是一个有着激情和独立思考的女孩。

她追求文学事业,渴望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尽管她在各种压力下受挫,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乔的故事告诉我,作为女性,我们应该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此不断努力奋斗。

第三,家庭角色的重要性。

在《小妇人》中,女性们被赋予了家庭的重要角色。

她们照料家人、照顾儿女,并在家庭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这让我明白了家庭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现代社会的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家庭始终是我们栖息和成长的港湾。

家庭的和谐与温暖,源自于女性对家庭的奉献和关怀。

第四,走出传统框架的勇气。

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女性的角色被局限在家庭和社交场合,缺少发声的机会。

然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再被束缚于传统,她们勇敢地走出了传统框架,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无论是通过乔的文学创作,梅格的勇敢结婚,还是艾米追求艺术梦想,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展现了女性的勇气和智慧。

总结起来,《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向我展示了姐妹情谊的重要性,激励我勇敢追求自己的价值。

小说《紫色》中姐妹情谊的妇女主义解读

小说《紫色》中姐妹情谊的妇女主义解读

小说《紫色》中姐妹情谊的妇女主义解读
刘羡丽;丛佳红
【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12)011
【摘要】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紫色》曾获得1983年普利策和国家图书奖.拟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研究在妇女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完整过程中姐妹情谊的作用.在沃克“女性主义”理论的帮助下,探究妇女主义的主题即姐妹情谊和妇女间的紧密团结,应当在黑人女性之间建立.只有这样,黑人女性才能紧密团结,争取美好的生活.
【总页数】2页(P91-92)
【作者】刘羡丽;丛佳红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黑龙江大庆163317;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爱:开启黑人女性心灵的钥匙--从爱的主题解读《紫色》中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意识 [J], 陈静;宋宝梅;高晓慧;
2.从沉默到发声:艾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解读 [J], 王静
3.论小说《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J], 王峰灵
4.解读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J], 彭春燕;
5.解读《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J], 冷海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姐妹情谊:独特的美国黑人女性精神力量摘要“姐妹情谊”在女性主义运动中,尤其是黑人女性认识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和《日用家当》的比较研究,本文探讨了姐妹情谊这一特殊女性力量,虽其具有乌托邦性质,但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仍可为女性认识自我和创造和谐的两性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姐妹情谊艾丽丝·沃克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小说家、诗人,其作品多为关注黑人妇女在性别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为自由、宗教信仰、尊严和生存进行的抗争,这响应了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开展的如火如荼的黑人权利运动。

这场运动的兴起旨在发展黑人文化艺术、推进黑人解放,反对白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然而,这个运动缺少严肃分析黑人文化的方法论基础,排斥黑人在美洲大陆上代代相传而形成的美国文化传统,盲目寻找被时间、空间及种族压迫所疏离了的非洲文化。

[1]于是便有了1973年沃克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迪伊的形象——穿着非洲式的鲜艳长裙、带着金耳环、手镯、梳着非洲发型,改名。

从中,沃克大声疾呼,不要过度狂热地追求日常器物文化而达到回归本族文化的目的,只有像麦吉(迪伊的妹妹),才“懂得怎样缝被子”,这样的女性由畏缩,觉醒,最后独立,才不会迷失于漠然无知、盲目地、肤浅地寻根和追赶潮流之中。

[2]近十年后,沃克更深刻地认识了女性主义的丰富内涵并在1982年出版的小说《紫色》中为读者呈现出她对于黑人女性权利运动求得独立自主的独特见解。

在这部小说中,沃克塑造了另一种不同类型的姐妹形象,以姐姐茜丽为主人公,在其妹妹耐蒂及其他好友姐妹的鼓励支持下,走出阴霾的生活,认识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姐妹情谊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一大特色。

随着美国黑人权利运动的兴起,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女性主义观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朱立元在书中引用著名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的话,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生。

[3]美国20世纪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曾这样真切而简洁地描述过白人、黑人男子、黑人妇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那白人把包袱扔下,叫那黑人拣起,那黑人不得不这样做,但是他并不背着它走,而是递给他家里的女人。

就我理解的来看,那黑女人是这世界的骡子。

”[4]这一论断与艾丽丝·沃克关于黑人女性地位低下的根源论述相一致。

她曾指出美国社会中的白人的价值观对黑人男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致使黑人男性的发展不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心灵上都受到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制约,甚至严重到使他们失去了理性,把失望和愤怒转嫁到对自己妻子的暴力中去,从而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希望从比他们更低一级的黑人女性中寻找丢失的尊严。

《紫色》中的茜丽在年少时便受到继父的欺凌,却丝毫不敢反抗继父,因其虔诚信奉《圣经》,认为不管怎样也要尊重父母。

之后,茜丽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又被迫嫁给了已有四个孩子的丈夫,之后忍受着丈夫的恣意打骂。

而后茜丽的儿媳与市长一家发生了冲突而被判入狱,虽然被保释还是得为白人市长家做佣人。

小说中的这两名女性反映了“她们在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作斗争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多重的”。

[5]一个深受黑人家庭中男权专制的压迫,一个虽敢于同黑人男权专制作斗争却免不了沦为白人的奴隶。

因此,艾丽丝·沃克于1983年在《寻找母亲的花园——女性主义散文》中提出“妇女主义”(womanism)来代替“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

她将“妇女主义”定义为:“献身于现有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义”。

“妇女主义”表现出四个基本特点,分别是反性别歧视、反种族歧视、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

从中可以看出,艾丽丝·沃克深刻认识到黑人女性社会地位的特殊性,这一观点表现了艾丽丝·沃克提议重新审视黑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角色,要认识到对黑人女性的解析不能照搬白人女权主义的理论观点。

“白人妇女可能会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而黑人妇女却可能成为一个妇女主义者。

”[6]这也正应对了赫斯顿所说的黑人妇女边缘化:“在种族斗争中,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是主角,黑人女性被边缘化了;在性别斗争中,白人男性和白人女性是主角,黑人女性再次充当了被边缘化的角色。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黑人女性自身解放只得求助于“团体”。

著名黑人女权主义者苏珊·威利斯对黑人女作家作品进行的研究,便着重从“团体”、“旅行”、“情感与性欲”三个主题考究黑人女性文学。

这里的“团体”便是黑人妇女间的同性情谊。

处于边缘位置的黑人妇女通过同性间的感情获得精神支柱,谋求生存,与命运抗争,这使得单股脆弱的个体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黑人女权运动的力量。

虽然一些评论家把姐妹情谊与同性恋等同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同性间的情谊使处于相同社会地位经历相似的黑人妇女互相安慰,惺惺相惜。

个人从群体中寻找自我,为共同摆脱精神束缚,获得真正的独立而努力。

1 《紫色》中的姐妹情谊《紫色》中体现了姐妹团体的精神支柱作用。

全文是由92封书信组成的,其中14封是女主人公茜丽写给妹妹耐蒂的,但未拆封被退回;23封是耐蒂写给茜丽的,54封是茜丽写给上帝的,还有1封是茜丽的同性好友莎格写给她的。

起初,茜丽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交由上帝的救赎中,期望向上帝虔诚的祈祷来改变生活的痛苦。

在这些信中,茜丽都没有署名,生活的压迫使她迷失了自我,没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感。

当接触了耐蒂、莎格等姐妹后,她渐渐觉醒、独立,不再给上帝写信,而是勇敢地抵抗男权的压制,创立自己的事业,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其他姐妹一起丰富黑人妇女的生活,实现了与男性的平等对话。

(1)与耐蒂的书信往来耐蒂是茜丽的精神动力。

茜丽为使耐蒂免受x先生的纠缠,竭力保护妹妹耐蒂,她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

耐蒂个性独立,对生活充满向往,毅然离开家园,前往非洲寻找本族文化的源头。

在耐蒂的信中,她向茜丽描述了她一路上的见闻和劳动的喜悦,使茜丽开阔了眼界,深深触动了茜丽的内心深处,小说中展现了她无力反抗、默默忍受的痛苦心理。

当耐蒂得知姐姐遭受家庭暴力、非人虐待时,她写到:“你应该斗争!你应该斗争!”[7]耐蒂远方的支持,使茜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增强了信心,最终完成了从逆来顺受到独立自主的蜕变,她后来在信中写到:“我终于清醒过来了,我很穷,我黑乎乎的,我也许很丑,又不会烧菜……不过,我还活在这个世上。

”信中,茜丽从最初的简短生涩的表述到后来丰富的内容流畅的表达,体现了其自身认同和完善的过程。

正是书信维系了姐妹间的情谊,成为她们的精神依托,促进了自我的发现。

(2)与莎格化敌为友莎格是茜丽的生活指路人。

“莎格不仅仅是朋友——她还是一种力量,一种坚定,熟悉的力量,这种力量像来自她的过去的某些东西,使她进入她不敢正视的某种未知的境地中去。

”[8]原本莎格与茜丽的关系是“情敌”,x先生无视妻子茜丽的存在,把生病的“情人”莎格带回家来,要茜丽照顾。

善良或者说是接受宿命而变得麻木的茜丽惟命是从。

在与莎格的相处中,茜丽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

莎格生活自由,是个布鲁斯歌手,拒绝男性社会的压制。

听到莎格为自己写了一首歌,茜丽吃了一惊,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从缝裤子、被子中意识到自己的特长,发展了事业,并且对于丈夫的呼来喝去学会说不。

人格上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使茜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2 《日用家当》中的“姐妹情谊”在《日用家当》中,沃克安排了一对亲姐妹的角色,但这对姐妹却与《紫色》中所体现的妇女和谐融洽的关系大相径庭。

外表上,“迪伊比麦吉肤色白,头发也比麦吉好看,身材也较丰满”,而麦吉腿有残疾;性格上,迪伊自信大胆,意志坚强,而麦吉“神情沮丧地站在角落里,一面为自己的丑陋面孔和胳膊大腿上晒出的累累疤痕而自惭形秽,一面怀着羡慕又敬畏的心情怯生生地看着她姐姐”。

强烈的对比使姐妹俩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最终发展成了对立面:迪伊回家的真正目的是“抢夺”家产——两床被子,黑人文化财产的象征。

迪伊对自身文化缺乏认同感,感到作为黑人的自卑,在接受了白人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观后,便将自己的文化遗产抽象艺术品化,附庸风雅;而麦吉作为对自我文化传统的忠诚代表,将其融入到生命个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生存状态中。

这篇小说是以两姐妹的母亲的叙述完成了对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亲姐妹的描写。

在母亲与妹妹麦吉先是对迪伊表现出谦卑服从到后来联合起来保卫被子——黑人文化遗产的象征时,可以看出母亲这个身份对于黑人女性的意义。

事实上,母亲与麦吉形成了一种姐妹的关系作为情感依靠,携手反抗一切不公,维护自身权益,敢于说不。

这种黑人母亲的角色特征由沃克在其1981年散文《自己的孩子》中指出,从而成为促进黑人女性觉醒的又一重要的力量。

这里,很方便也的确用得着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术语:共在。

共在的含义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在某个特定条件下,人与人的团结一致的关系。

《紫色》中妇女团体的力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那是因为她们的遭遇有着某种深刻的相似或一致,她们之间才会互相需要互相依存;而《日用家当》中的姐妹却相反。

这也许就是女性关系的悲剧所在,要形成阵营及其力量,女性整体的同性是必要的,而作为个体的人,又追求独特、独立和精神的丰富性。

姐妹情谊就这样成为一个悖论。

三结语由此看来,姐妹情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沃克向读者展示了女性世界的不同形象,虽然姐妹情谊也许存在不可能的因素,但却为女性主义所需,对女性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告诉我们要消除隔阂,寻找“共在”,创造团结一致的同性关系,才能创造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摈弃差异走向团结还需漫长的过程,只有全世界女性跨越肤色、种族和个体差异,自我融合,才能创造出色彩缤纷独具特色的半边天。

参考文献:[1] 赵莉华:《逃避伤痛文化,寻根非洲文化——从爱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看美国黑人文化认同》,《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 姚晓东、李寒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hurston z.n.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8,29.[5] ogunyemi,chikwenye okonjo.womanism:the dynamics of the contemporary black female novel in english [j].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1985(1):64.[6] 黄铁池:《美国当代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