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_细菌_真菌_病毒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是继细菌之后的一节内容,本节联系生活也较紧密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认识真菌的结构,通过自己的观察让学生自己说出真菌的结构,自己推测去真菌的营养方式。
因为前面学过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掌握真菌的结构并推测营养方式。
比如老师可以出示细菌的模式图在屏幕上,让学生找和真菌细胞结构的共同结构和最大的不同,学生容易注意到细胞核的有无上来,我试验过不对比教学的班级很少能注意到真菌是有细胞核,只是机械的记忆了细胞的基本结构,脑海中无法留下痕迹。
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孢子的的具体形态,一定要提前一周给学生准备好发霉的橘子皮和馒头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青霉和曲霉的颜色和孢子排列方式。
通过观察,学生对青霉和曲霉的颜色的区别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曲霉,发霉的馒头片颜色多种多样,有黑色、黄色、红色、绿色等。
本节的孢子和上节的芽孢很容易混淆,老师能放在一起进一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篇二」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反思今天教研室的专家对我的一节生物课进行了指导,通过这次听课和评课活动,使我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找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参加课改,上好每一堂课,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教学也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不断提高,现就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1、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中落实了课标,把握住重点。
联系中考,进行适度扩展;注意运用教学方法,学生既有独立思考也有分工合作,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精心设计制作了幻灯片,对教材上过多的非重点内容进行淡化处理,让教材为教学服务,适当降低难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时,我以小猫埋鱼的故事提出问题,小鱼为什么会消失了?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留下吗?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方向。
细菌、真菌和病毒思维导图

营养方式:寄生
生殖方式:自我复制增殖
与人类关系:有利有弊
病毒引起各种疾病 疫苗
结构特点:有细胞结构,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营养方式:异养,一般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酵母菌是出芽生殖)
与人类关系:有利有弊
细菌是原核生物,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 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如:制酸奶、泡菜等
醋酸菌-制醋
制酱要用多种霉菌
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引起的
脱水法:干香菇等
腌制法:咸鱼、腌肉等
晒制烟熏法:腊肉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保存方法
渗透保存法:果脯、妹子 罐藏法:水果、肉类罐头
冷冻法
真空包装法:袋袋肉肠
细菌、真菌和病毒
菌落
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大小:小
细菌菌落
形状:大多数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颜色:白或黄或红,色浅
大小:大
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菌落
形状: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颜色:红、褐、绿、黑、黄等
1. 配置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
2. 将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 3. 接种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是寄生生活的,它们能够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收营 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固氮)
4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01知识管理1.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角色: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作用: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分解者的作用。
物质循环:被细菌、真菌分解的物质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2.细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是寄生生活,他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体患不同疾病。
举例:①细菌中链球菌寄生在人体内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②一些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或体内,引起人患手癣和足癣等疾病;③真菌还可以引起植物患病,如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现象。
举例: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肠道内大肠杆菌与动物(包括人)共生。
注意: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
如海葵和小丑鱼。
不只是微生物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02例题解读【例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是()A.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B.可以和动植物共生C.作为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D.以上作用均有【解析】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故选C。
【答案】 C【例2】“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该方式()A.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抑制杂草生长B.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C.通过调整害虫的食物链,减少病虫害D.通过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解析】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核心考点必背知识清单10 细菌、真菌和病毒+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大小形状颜色细菌菌落小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白或黄真菌菌落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状红、褐、绿、黑、黄➢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制作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在此步骤之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温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灭菌。
➢制作培养基中放入牛肉或牛奶目的是为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
➢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细菌真菌,防止杂菌干扰。
➢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和真菌。
➢恒温培养的目的是为细菌,真菌的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
3、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有机物。
➢有的细菌并不需要氧,这样的菌叫做厌氧型细菌(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
有的细菌则需要有氧条件,如醋酸菌。
二、细菌1、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首先发现细菌。
2、巴斯德证明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提出巴氏消毒法,被称“微生物之父”。
➢巴氏消毒法原理:高温灭菌,可以用巴氏消毒法保存酒和牛奶。
3、细菌的个体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和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
4、细菌有球菌、杆菌、螺旋菌3种形态。
5、细菌是单细胞的,细菌的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区构成,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个别细菌有鞭毛和荚膜。
6、细菌靠分裂生殖,遇不良环境,细胞壁增厚,形成休眠体—芽孢。
7、大多数细菌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自养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
8、医疗器械消毒的标准是杀死芽孢。
三、真菌1、说出图中的结构名称(①-⑦)➢①孢子,②直立菌丝,③营养菌丝,④菌褶,⑤菌盖,⑥菌柄,⑦地下菌丝。
2、真菌的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3、孢子繁殖,没有叶绿素,异养。
4、单细胞真菌:酵母菌(酿酒、做面包)5、多细胞真菌:青霉(顶端孢子排列扫帚状)曲霉(顶端孢子排列放射状)、蘑菇。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请你探讨:与动植物共生现象
真菌 藻类 1、地衣是_____和____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 有机物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供 ; 水和无机盐 真菌可以供给类 。
藻类
真菌
二氧化碳 植物 水和无机盐 植物遗体 生物遗体 真菌和细菌 动物 动物遗体
目标检测:
1.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 动植物遗体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分解成 分解者 是生态系统中的 2. 营 寄生 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导致动植物和人 患不同的疾病。 3. 请解释一下什么叫共生?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 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20、有些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 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 B A、寄生 B、共生 C、自养 D、异养
21、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等复 杂的有机物分解成 、 和 。 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利 水 二氧化碳 用,因此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 无机盐 等_______ 起着重 CO2 要的作用。 物质循环 22、地衣是真菌和藻类 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 光合 共生 作用为真菌提供 ,真菌可以供给藻类 。 有机物 23、小习作:假设地球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世界将会发生什 水和无机盐 么变化,请你充分想象写出相关的情景。
17、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B ) A、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生活 B、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 C、靠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来生活 D、以植物为食来生活 18、确切地说,对自然界和物质循环起最大作用的是( C) A、病原菌 B、寄生的细菌和真菌 C、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D、大肠杆菌 19、在贫瘠的土壤上,小麦生长不好,而大豆生长较好,这 是由于(C ) A、大豆能进行光合作用 B、大豆不需要营养物质 C、大豆根部共生有根瘤菌 D、大豆的呼吸不消耗有机物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等方面,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作用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理解人类活动对细菌和真菌生存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作用(如碳循环、氮循环)。
•细菌和真菌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和真菌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分析人类活动对细菌和真菌生存环境的影响及后果。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示意图、动画等)。
•相关视频资料或图片,展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实际作用。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介绍细菌和真菌在特定生态系统(如森林、海洋、土壤)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细菌和真菌在其中的具体作用。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活动的视频或展示一系列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揭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新课教学•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碳循环和氮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细菌和真菌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如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等)。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栏目索引
例1 自然界中动物的尸体、植物的枝叶不会永远保留,其原因是 ( ) A.尸体会自然分解 B.被腐生菌分解了 C.风吹雨淋消失了 D.被土埋掉了 解析 腐生的细菌、真菌等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 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腐生的细 菌、真菌等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 B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栏目索引
易错点 共生与合作 共生指的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
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合作指的是两种群相互作用, 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栏目索引
例 下列属于共生现象的是 ( )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B.用乳酸菌制泡菜 C.痢疾杆菌生活在人的大肠内 D.海葵与寄生蟹 易错答案D 易错原因 把合作关系与共生关系混为一谈。
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 1.地衣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真菌菌丝
藻类
2.根瘤
根瘤菌
豆科植物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反刍动物胃肠中的微生物
草食动物
细菌
4.人体肠道的微生物
人
细菌(如大肠杆菌等)
栏目索引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栏目索引
例3 “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 要原因是该方式 ( ) A.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抑制杂草生长 B.能够利用植物固氮,提高土壤肥效 C.通过调整害虫的食物链,减少病虫害 D.通过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将 其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则为 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因此,“豆粮间作,瓜类和豆类轮作”的种植方式 能够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豆类的根部有根瘤菌,能够利用植物固 氮,提高土壤肥效。 答案 B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应用
问题:若用生物防治石油污染的方法, 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
向污染的海水中喷洒富含C、 N、P的营养物质,以供能分解 石油的细菌快速生长、繁殖, 进而用生物方法分解海面上的 石油,消除污染。
评价实验方案
有下列三种实验方案证明细菌对 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 。三种方案的共 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 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 叶保持潮湿。
人的体内也有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 其中有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 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益处。
大肠杆菌
苏云金杆菌对松毛虫、玉米螟、 菜青虫、棉铃虫等100多种害虫都有毒 杀作用。人们将其制成粉剂或液剂, 在需要时将它们喷洒到林木和农作物 上,用来杀灭害虫。
白 僵 菌 ( 真 菌 )
以菌治虫,不仅可以控制害虫数量,同 时也能通过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 污染。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 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没有分解者,这些腐烂的橘子 和白菜,会不会堆积如山呢?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 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 的空间。
腐烂的白橘菜子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 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方案1 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 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 气中)。
方案2 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 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 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 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 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 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 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 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 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 的树叶。
复习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课件
细菌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细菌感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传播,根据 感染部位和症状可分为多种类型。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细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等,治疗则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 等。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 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预 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制定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包括火灾、泄漏、感染等事
故的应对措施。
06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研制
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物质,对抗细菌感染,如青霉素的发现 和应用。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
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酶等活性物质,开发成药物,如维 生素、激素等。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
复习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课 件
目录
• 微生物概述 • 病毒 • 细菌 • 真菌 • 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 •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01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 菌等几大类。其中,病毒是非细 胞形态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则 是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 等治疗手段,以及预防措施如个人卫 生、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03 细菌
细菌的结构与分类
01
02
03
细菌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 胞质和核质等。
细菌的特殊结构
七年级生物《细菌、真菌、病毒》教案
第二部分细菌、真菌、病毒第一章细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1. 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
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
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 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提出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由此引入新课,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
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