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其他少见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后不清楚病原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和转归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对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症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黄疸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乙型肝炎常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anti-HCV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病毒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毒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病毒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如HBV、HCV等,并进一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鉴别诊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
在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基础上,结合病毒检测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毒检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戊肝

戊肝-简介戊型肝炎是由HEV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
戊型肝炎的戊肝-潜伏期一般为2-8周,平均6周左右。
常引起暴发或流行。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感染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数患者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戊肝-发病年龄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根据戊肝-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浙江省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浙江省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修改稿)1、背景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从公元8世纪即有记录。
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水源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流行,如1988年上海、杭州的甲肝爆发流行,发病人数达30万和2.8万。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955年首次在印度发现,1980年发现明确的人类感染,1983年首次报道由实验室证实的经水传播的戊型肝炎。
除了人类以外,灵长类动物、猪、羊、牛、啮齿类动物、鸭子均可以感染戊肝病毒;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尚无经性接触和血源传播的证据,有母婴垂直传播的报道;凡没有感染过戊肝病毒者均易感。
戊肝病人多见于15-40岁人群,儿童较少见,尚未发现慢性病人和健康携带病毒者。
潜伏期3-8周,平均40天,病人在潜伏期后期和发病前期粪便中排出的病毒较多。
病死率0.4-4.0%,但怀孕最后3个月的孕妇病死率高达10-42%。
病后IgG抗体持续时间较长(>14年),没有发现再次感染的病例。
甲肝/戊肝传播途径容易实现,发病的后果也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甲肝/戊肝的爆发或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制订本技术方案。
2、疫情分级疫情分级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蓝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黄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橙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周围村庄、乡镇、社区有散发病例发生;红色疫情: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或发生20例以上病例且出现甲肝/戊肝死亡病例。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
2 诊断原则 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做出判断。
伤寒和副伤寒
3 诊断 3.1 带菌者(不需要报告) 无任何临床表现、从粪便中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3.2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任一项可诊断: 3.2.1 同时符合1.1 中任一项和1.2.1。 3.2.2 同时符合1.1 和1.2.2 中任何一项体征者。 3.2.3 同时符合1.2.1 和1.3.1。 3.3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1 同时符合1.2.1、1.2.2中任何一项体征和1.3.1。 3.3.2 同时符合1.2.1、1.2.2中任何一项体征和1.3.2。 3.4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4.1 同时符合1.2.1 和1.3.3。 3.4.2 同时符合1.2.1 和1.3.4。
丙型病毒性肝炎
3 诊断 3.1 疑似丙型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1 符合1.1和1.2。 3.1.2 符合1.1和1.3.1。 3.2 临床诊断丙型肝病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2.1 符合1.3.2 和 1.1 3.2.2 符合1.3.2和 1.2 3.2.3 符合1.3.2和1.3.1 3.3 确诊丙型肝病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1.3.3。
伤寒和副伤寒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 或低下。 1.3.2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 抗体凝集效价≥1:160 者;但在高发地区,许多 正常人因既往感染亦可有较高滴度,此时最好首 先检查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确定正常值。 1.3.3 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 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4 倍以上。 1.3.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 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

中国民康 医学
Me i l o ra fChns epesHelh dc u n l i eeP o l at aJ o
Jn 20 u .0 8
Vo . 0 S 1 2 HM No 1 .2
【 中医与 中西医结合 】
硼 海胶 囊 治疗 泌 尿 系结 石 7 5例 观 察
炎, 其中 ,0 为戊 型肝炎 , 10例 现汇总 、 分析如下 :
1 临床 资料
本文报告的病例为当 日就诊 , 即时予 以甲 ~戊型肝炎 病
毒标志物的检测。诊断依 据 中华 医学会 传染 病与 寄生虫 分 会、 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病毒 性肝炎 防治方案 ( 00年 9月 西 20
由北京华美 生物工程公 司提供 , 型肝炎 病毒抗 体 、 戊 丙型肝 炎病毒抗体 检测 试剂 盒 由北 京万 泰药业公 司提 供。上述嗜 肝病毒标 记 物 均 由我 院 临 床免 疫研 究 室 用 酶联 免 疫试 验
维普资讯
20 0 8年 6 月
中国民康医学
Me ia o ra fChn s e pe8He t dclJu n o ieeP o l a h l l
J n.0 8 u 20
Vo _ 0 S l2 HM No 1 .2
第 2 0卷
下 半月
以上查 出抗 一HE I M 阳性 7例 , Vg 其中超过 3 O天 5例 , 最长时 间为
6 0天 。
3 讨论
型肝炎 的报道 。有资料 对我 国 1 7个城 市 25 8例急性 散发 4 性病 毒性 肝 炎 的 血 清 学 调 查 表 明, 型 肝 炎 占 3 4 ~ 戊 .% 2.% , 53 平均 为9 7 2。 . 】本文 统计 为3 %( 0 / 7 ) 急性 7 10 20 , ( 下转第 1 8 2 8页)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护理PPT课件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HBsAg、HBcAg 等指标。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保证患儿休息充足,定期监测 体温,观察黄疸、腹泻等症状 。
饮食应以易消化、高热量、高 蛋白、低脂肪为主,避免刺激 性食物和油腻食物。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 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 家长和医疗工作者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护理措施
给予护肝药物,保护肝功能。 加强家庭环境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应进行隔 离治疗。
医护人员要佩戴防护用品,避 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
护理注意事项
给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 保持心情愉快。 定期监测患儿的身体状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
其他
小儿戊型病毒 性肝炎护理 PPT课件
目录 概述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 炎? 诊断标准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其他
概述
概述
欢迎使用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护理 PPT课件,本课件旨在帮助用户了 解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和护理措施。
什么是小儿戊 型病毒性肝炎
?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 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肝炎病。
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淤胆型肝炎
•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 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消化道症状 轻,主要表现长时间2-4周或更长时间肝内梗阻 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明显肝肿大, TBiL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元 活动度>60%,血清胆汁酸,碱性磷酯酶,胆固 醇水平明显升高,黄疸持续三周以上,除外肝外 梗阻原因。 •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 现上述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概
述
•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血液、体液传 播。
• 临床特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 区痛、肝肿大、肝功异常。
●病原学
• 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庚、 TTV七种,其中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 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 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Ca;乙 型肝炎病毒和TTV属DNA病毒,其余均 属于RNA病毒。
•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炎起病,15天至24周以内出现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PT)凝血酶元 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元活动度<40%并 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 上升≥17.1umol/l,或TBiL>正常值10 倍,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 后期,亦发展为坏死后型肝硬化。
二、慢性肝炎:
• ☆凡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 ☆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 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 征及肝功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有明显的 慢性肝炎体征或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 炎。 •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彩超检查综合分 析,亦可做出慢性肝炎诊断。
慢性重症肝炎: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宋立莎辛桂杰祝红珍杨伟民迟秀梅牛俊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近6年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18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88例戊肝中非老年组(年龄<60岁)137例,老年组(年龄≥60岁)51例;均为四季散发病例,无家庭聚集现象。
临床类型急性黄疸型152例(80.85%);急性无黄疸型24例(12.77%);重型肝炎12例(6.38%)。
非老年组重型肝炎5例(3.65%),无死亡病例。
老年组重型肝炎7例(13.73%),死亡3例。
老年组乏力、黄疸、腹水及重症肝炎发生率较非老年组明显增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T-BIL 、D-BIL 、AST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LT 、ALB 、CHE 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
老年组7例重型肝炎中6例发现合并抗-HBs +抗-HBc 阳性。
结论急性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中,急性黄疸型比例高,老年组重症肝炎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其中针对抗-HBs 伴随有其他抗体阳性患者,要注意隐匿性HBV 感染的存在,应使用高敏感性检测方法进一步行HBV DNA 检测,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好的依据。
〔关键词〕老年;戊型肝炎;乙肝;重症肝炎〔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9-1827-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9.022通讯作者:辛桂杰(1968-),女,博士,主要从事肝炎的治疗及相关免疫学研究。
第一作者:宋立莎(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研究。
戊型肝炎(戊肝)为戊型肝炎病毒(HEV )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在我国多数地区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已占首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 什么是戊型病毒性肝炎3. 戊型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二、戊型肝炎是怎样引起的三、戊型病毒性肝炎如何治疗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1、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
病人接触史或高发区居留史: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污染的水、外出用餐、到过戊肝高发区和流行区。
持续一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肝大,伴叩击痛。
血清转氨酶明显升。
血清病原学检验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血清学检验抗HEV-IgM阳性,抗HEV-IgG由阴转阳或抗体滴度由低转高4倍以上。
1.2、急性重型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1.3、亚急重型性戊型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腔积液;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L。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着延长,凝血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