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6年级上册语文经典12 桥(课堂实录)

《桥》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小说《桥》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背景音乐

五、教学课时: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第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板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李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大家能顺利通关吗?请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这些词语。(出示课件)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豹子

师:很好,我很喜欢这位同学的声音,响亮、清脆、特别有精神。请你带着大家再读一遍。(真不错)

师:请睁大你们的双眼,再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文中的洪水和老汉。(看来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过度语: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孩子们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黎明,把目光聚焦在这场洪水上面。

(二)朗读想象,感受洪水的凶猛与村民的恐慌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78页,朗读1-6段并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选择你认为写的最生动的一句思考: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好,开始。(板书:洪水)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分享成果。谁愿意第一个接受挑战?

生1:大家请随我看第二自然段。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恩,你真能干,作者把咆哮的洪水比作受惊的野马。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这句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师:哪些词语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生1:我从咆哮、受惊的野马、还有势不可当可以感受到。说明洪水很大,速度快。

师:恩,分析的真到位。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能读好这个句子?(生读)

师:读得非常流利,但老师感觉还不像一匹受惊的野马,谁再来?(生读、齐读)

师:有哪位同学还愿意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1:请大家随我看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我从这句感受到了雨下的很大很急。

师:你能用一个成语形容这场雨吗?

生:倾盆大雨

师:真聪明。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个句子,大家注意看,后面两句和第一句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后面两句各只有两个字组成一句。

师:你能完整的说出这两句话吗?

生:雨突然大起来,向从天上往下泼水一样,向从盆里往外倒水一样。

师:那现在作者把这两个完整的句子缩成这么短短的两个字一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雨的大。

师:还有吗?

生2:我感受到了雨势很猛很汹涌,来的急。

师:恩,思路很清晰。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遍。(生2读)泼的再急些,倒的再猛些。再读。

过度:恩,短而有力。描写紧急情况时,如果用上这样的短句,就能突出紧张的氛围。你还找到哪一句描写洪水的句子?

生:大家请随我看第三段第四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洪水。

师:是的,都说跳舞让人赏心悦目,此时一米多高的洪水,在公路上跳舞,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受到洪水的放肆和可怕。

生2:我感觉毛骨悚然,仿佛它跳的是死亡之舞。

师:你说的非常贴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洪水的可怕。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几处,请大家找出来。(点生读)

生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3: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跳舞”、“笑”、“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是很美好,好像在和人们怎么样?

生1:玩耍

生2:游戏

师:可是在这里的洪水是在玩耍,游戏吗?(不是)给了我们什么样感觉?

生1:洪水就像就像魔鬼一般吞噬着整个村庄。

生2:这是一场无情冷血的洪水。

生3:整个村庄面临着可怕的灾难,村民的生命危在旦夕。

师:恩,大家的想法都很正确。生命在它手上简直成了儿戏,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这几句。

师:这是一场猖狂的洪水——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这是一场凶猛的洪水——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这是一场恐怖的洪水——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更是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洪水——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过度:在大家的朗读声中,李老师感觉到这场洪水是越来越猛,死神在步步逼近,大家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洪水吗?现在我们就去看看他的真面目。(播放洪水视频)

洪水的突如其来,无情的吞没着整个村庄。在这个危急时刻,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逃跑

师:文章中的村民又是什么反应?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1: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生2: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生3: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从‘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这三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的---(慌张)。那此时村民们有出路吗?

生:有。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桥。

师:非常棒。那此时这座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

生:这是一座可以逃生的桥,生命之桥。

师:老师要给你点个赞。

过度: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人们在慌乱之中逃生,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党支部书记。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看看面对可怕的洪水,它有着怎样的表现。

(三)品味语言,激情诵读,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师:(读自学提示)请默读5-23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圈出表现老汉特点的词语,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默读最好的姿势是书本平放在课桌上,一只手拿着笔可以随时画记)

(生自学)

师:大家都找出来了吗?

生:大家请随我看第八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这句话你读出了老汉的什么特点?

生:我读出了老汉的镇定。

师:哪个词最能表现老汉的镇定?

生:‘盯’字。

师:老汉盯着乱哄哄不断人群,他通过眼神告诉人们什么?

生:告诉人们不要拥挤,要排队。

师:恩,看来你读懂了老汉的眼神,请坐。大家再想想,如果你是村民中的一员,但你看到了老汉的眼神,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马上镇定下来,有秩序的排好队。

师:老汉就是要用这种眼神光让大家尽快镇定下来。从这样一个神态描写,可以感受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谁可以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你很镇定,但不够威严。谁再来?(生读)

恩,‘声情并茂’四个字送给你。

过度:你还找到了哪个句子?

生:大家请随我看第几段。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老汉说的话很短,而且还有三个感叹号,喊出话很有力度。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分析的也很到位。想想当时的情景,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要读的干脆,响亮,有力度。

师:很好,请你带着这种语气读一读。(生读)

(师生合作读)

师:死亡在一步一步逼近,人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老支书沙哑地喊话: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如果人们乱哄哄地拥上桥,那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老支书果断地喊话: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温柔的老支书再次向心灵击掌,在危难的时刻,正是考验党员的时候,党员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老支书沙哑的喊话: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过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就是老汉的心声。你还找到哪些句子是描写老支书的。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老汉舍小家为大家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动作最能感受到这种精神?

生:‘揪’字。

师:老汉把他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这一‘揪’意味着什么?

生:这一揪意味着小伙子离死亡就近了一步。

生2:这一揪意味着小伙子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其他村民。

师:是啊,明知生死攸关,老汉却依然铁面无私,好一个狠心的父亲。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还不够凶,你再来,再凶点。

过度: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党支部书记,一个不徇私情的父亲。一心只想着村民,难道这位老汉就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老汉爱他的儿子。大家请随我看第20自然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了推上木桥。这里在最后时刻,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可以看出来老汉其实是很爱他儿子。

师:你真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孩子。请你带着老汉对儿浓浓的父爱读这句话。(生读)

师: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你读——

过度:言有限而爱无言。一个受人拥戴的老支书,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孤独的老人。

(四)入情入境,升华情感

(播放悲怆、凄婉的背景音乐)

师:默读课文最后的4个自然段,想象一下,老太太在坟前有着怎样的心情?

生:她为老汉和儿子的牺牲而悲痛。

(点名有感情朗读)

师:这是一个如泣如诉的结尾,这是一个惊天地的故事。让我们带着沉痛的心情齐读这段。(齐读)

教师深情总结:在可怕的山洪面前,在生死关头,这位老人,他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五)课后小练笔:

如你是村民中幸存的一员,此时此刻站在这位党支书与小伙子的墓前,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选择一个人把你的话用笔写下来。请把你写的话有感情地朗诵给大家听。

七教学设计

生命桥

老支书小伙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教学内容: 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模块。围绕两个模块可以开展“读诗、吟诗、写诗”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如同一个诗人,或者同一季节等主题,搜集古诗,或打印或手写,自己小组装订成册,封面、插图自己设计,先在小组内吟诵,再与其他小组交换诵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始写诗,从仿写到自己创作,素材全是自己最熟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如多彩的童年,纯洁的友情,斑斓的秋天,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风雨雷电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让学生学会写诗,整理好了自己的诗集,留下了学生成长的脚印。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教案

课题:《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2*用心灵去倾听 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王君 一、教材分析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二、学情分析 《用心灵去倾听》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对于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课前借助预习提纲,迁移运用学法,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课堂上引领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难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六、教学策略教师: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明确目标。(3分钟)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自学自悟,交流反馈。(10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2、反馈交流: (1)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 (2)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请教手砸伤了怎么办?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请求告诉金丝雀为什么死去?) 仅仅是这些帮助吗? 【设计意图】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索。(8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并体会。 (2)朗读感动自己的语句。 (3)自学后小组交流。 2、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指导学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四)全班交流,顺学而导(12分钟) 1、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辅导与练习

12假如没有灰尘 一、①多音字xuē削弱zhāo朝不保夕yùn晕船 削朝晕 xiāo削铅笔、削皮cháo朝代yūn 头晕 ②近义词: 讨厌—厌恶削弱—减弱稳定—稳固单调—单一危害—损害依附—附着性能—功能干涸—干枯柔和—温和生息—生活③反义词:讨厌—喜爱柔和—强烈稳定—动荡、流动 分散—聚集危害—维护削弱—加强、增强 二、生字组词: 勿[wù]勿动埃[āi]尘埃埃及 漉[lù]湿漉漉晕[yūn] 晕车 三、词语解释: 古往今来:从古代到现在。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在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柔和:①柔软,软和。②温和而不强烈。 依附:附着。 飘浮:随风摇动或飞扬。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朝晖:早晨太阳的光辉。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揭示出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深刻哲理。 五、感悟心语 原以为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息、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灰尘。由此可见,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事物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必为自己的短处而感到自卑,要学会扬长避短,这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六、课文结构: 灰尘的危害——有碍卫生、危害健康 假如没有灰尘灰尘的大小和来源——微小排放物、烟尘、扬尘灰尘虽有害 使阳光变柔和作用亦不小 灰尘的作用改变天空颜色假如无灰尘 4—6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自然变单调七、写作手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及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 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 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1.出示生字 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课件3】生字:咆哮嗓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2.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二)师生交流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描述事件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起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 的是什么。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 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 (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点拨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交流句子带给学生害怕的感受,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洪水中人们的心情,从而体会老党支部书的伟大。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拓展延伸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 表现?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六、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看拼音写词语。páo xiào shēn yín liútǎnɡsh āyǎ()()()()(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的野马()地喊()的脸()的人们沙哑地()痛苦地()(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________ 着,像一群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含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5) niao chao rongshu yanyu ruixue zhixie ()()()()() 二、一锤定音。(选择正确读音)(6) 渗进(SHEN SEN)彤云(tóng DAN)狩猎(shòu SHOU ) 控制kòng KUN )松衫(shān SHAN )同胞(bāo PAO) 三、查字典。(6) 1.查字典。(4分) (1)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用( )查字法。“亲戚”的“戚”应先查( )部,再查( )画读音是( )。 (2)知道读音,不知道字形,用( )查字法。“zhì烤”的“zhì”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字形是( )。 2.按要求填空。(2分) “东张西望”的“张”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字典里“张”字有三种解释①量词;②看、望;③张开展开。“东张西望”这个词里,“张”字应取第______种解释。 四、把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改正过来。(4分) 例:破锭百出(绽)× 慢不经心( ) 深务痛绝( ) 喜出往外( ) 三年五裁( )

五、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成语)(4) 1、他读起书来高低曲折,和谐优美,我们很爱听。() 2、听了这么美妙的音乐,他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地跳起舞来。() 3、劳动中,同学们争着向前,惟恐落后,挥汗如雨。() 4、我的成绩这么差,几次让爸爸恼怒得跳脚呼喊像打雷一样。() 六、将下列的词语按要求归类,也可以把你平时积累的词语也进行这样的归类。(9) 1.描写人物神态的: 2.描写人物品质的: 3.描写自然景物的: 七、句子。(8分) 1.按要求写句子。(2分) (1)改变词序,不改变句意: 我在少年宫附近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变词序,改变句意: 他的话没有完全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把句子中有关部分用“_____”画出来。(3分) (1)画出表示连续动作的两个词:李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 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示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也是遗嘱,更是一首经典的爱国诗。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教学目标: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3、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作者和背景。 课前板书:课题示儿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一下陆游呢?(生说) 【课件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人。12岁即能诗文,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陆游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有什么特点呢?(生说) 【课件出示:诗歌特点: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谁能说说陆游生活的那个时代呢?(生说) 【课件出示:时代背景:1126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都城汴梁大门的那一刻起,战火就整整燃烧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一生都在渴盼着国家的统一,临终之时,躺卧在病塌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示儿》。】 师过渡:就让我们走进《示儿》去体会陆游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感受诗人情感打下基础】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优质教案

12《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猛”等10个生字,会写“滋润”等生字,积累“四季的风” 等优美词句。 2、初步了解神话这种体裁,学习抓重点词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仿写有关变化的句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学习抓重点词朗读课文,积累语言,体会神话的神奇。 教学难点:合理运用想象,仿写有关变化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助读单。 教学过程: 一、初识神话,导入课题 1、出示《后羿射日》等图片,及二下识字八,讲解神话的由来。 师: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没有宇宙飞船,没有人造卫星,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恐惧,“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宇宙从哪里来?世界万物是从哪里的?”为了使存在变得合理,人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的故事,像这些充满瑰丽想象的故事就是——神话。(板书:神话) 2、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师:今天我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神话中很重要很有特色的一个故事:《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神话这种体裁,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神话由来和特点。】 二、学习字词,梳理大意。 1、检查字词。(动词、平翘舌、多音字、偏正短语) 2、学习偏正短语时,引导学生用想象画面的方式读好词语,并学着说几个 形容词偏正短语。 3、学习写滋润。 1)理解词义;2)观察字形;3)教师范写,注意笔顺和位置;4)生练写5)讲评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仍是中段的教学重点,这些词语都是学生容易读出的,在归类的基础上能便于识记。课标提出可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 所以在书写难写字“滋润”时,先进行理解后再书写。虽然耗时多,但却能提高学生字词的敏感性,还是值得的。】 4、学习概括课文 1)自由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1:学生概括啰嗦有难度的。引导用表格抓每段关键词进行概括;预设2:学生概括简练的,表扬,让其介绍方法,抓课文的最后一段,关键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练习题

6.怀念母亲 1.辫子组词。 慕()篇()频() 幕()偏()涉() 挚()凄()斑() 势()妻()班()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心()()涌()天之() ()望()天()来()梦 ()不下()()不安() 3.按要求写句子。 (1)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琴拉得很好。我的耳聋了,听不见。(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心很着急。(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你认为句中的“愿望”具体指作者的什么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会“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这个句子,回答问题。 ①“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你心中,你的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精品教案

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浊”“竭”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滋、液、浊”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相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 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说话,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导语: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盘古,(板书:盘古)初读了课文。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黑暗创造宇宙滋润血液(一生上黑板听写) 校对听写结果。 2.说话导入. 谁能用咱们听写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一说: 盘古将黑暗的天地分开,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最后一段] 先自己读,然后齐读,读出伟大的盘古 说说对盘古的印象[伟大] 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课文,体会伟大 导语:盘古的伟大流淌在我们课文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从课文中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盘古的伟大。 找到句子后,找到重点词语,说说你的理解,你的感悟,有收获的请举手 弹性教学: 1.教学:“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动作[顶天立地] 老师示范做这一个动作,让学生感悟盘古的伟大。 2.教学: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统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 桥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咆哮、祭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老汉的形象,感受老汉的崇高品质。 4.学习课文在环境描写上的表达方式以及短句的使用。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并学习迁移运用。 三、教学难点 感受老汉的临危不惧和镇定自若。 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导入:今天学习一篇小小说。(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些课题里含有“桥”字?(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兰兰过桥》《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小桥流水人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齐读词语。(PPT出示词语) 咆哮发疯狞笑 流淌放肆揪出来 豹子呻吟瞪眼 胸膛搀扶祭奠 3. 学生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音或字形。

4.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记字进行书写指导。 5. 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书写,写后同桌交换互查。 6.学生汇报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板书) (三)反复研读,品味词句 1. 教师提出默读课文要求:画出具体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 2.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 3. 指名汇报。(PPT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4. 教师提问:洪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出这样的感觉? 5.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洪水来临时,大家的反应是怎样的? (四)对比人物,体会作用 1.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找出描写村民、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2. 学生自由汇报找到的句子。 (1)有关村民(PPT出示句子)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有关老汉(PPT出示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 学生对比读以上句子,并用四字词语分别形容村民和老汉此时的情景。

六年级语文上册-明清文学-第六课: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记述了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共491篇,流传较广的篇目有《狼》、《聂小倩》、《口技》、《促织》、《画皮》等。 蒲松龄(1640 - 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从小颇有文名,可是一生考科举未中。 知识链接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们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是记述,“异”是奇异的故事,所以“聊斋志异”即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在这些奇异的故事中,又以女鬼的故事见长。 《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女鬼多是美丽动人的妙龄少女。虽然她们刚开始会做些坏事,但最后总能够被善良的书生所打动,决心与恶鬼断绝关系,渴望能够返归人世。比如《聂小倩》一篇就塑造了一位纯洁如百合的女鬼。聂小倩一开始受老妖的指使,杀害了无数可怜人。后来她遇到书生宁采臣,本来也想杀掉他,却

在与他的接触中,逐渐被他光明磊落、正直高尚的人品所感化。于是她不仅将老妖设毒计害人的真相告诉了他,还帮他脱离了陷阱。宁采臣也感念小倩的救命之恩,把她带回家中,后来还娶作鬼妻。小倩从此就与恶鬼断绝来往,像人一样生儿育女,与宁采臣一起开始了美满的生活。 当然,《聊斋志异》中也不是所有的女鬼都是本性善良的。比如《画皮》中的女鬼,她因为生前受尽欺辱,悲愤而死,化为厉鬼后便披上美丽的人皮,报复人类。她引诱王生抛弃妻子后,便将他挖心杀死。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丰富多彩,且各个性格鲜明。后世作品受其影响,也开始塑造更多的女鬼形象。这些讲述女鬼故事的作品被大量改编为戏曲,以致戏曲家们还单独为她们创设了一个行当——“魂旦”,可见女鬼题材影响之广大。 作品欣赏 《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通过记述一个屠夫傍晚归家途中遭遇恶狼的故事,赞扬了屠夫的勇敢果断、谨慎机敏,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恶果的黠狼,同时以狼喻人,批判时下狡诈阴险的“狼人”,预示着他们自食恶果的结局。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a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b。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 题参考答案 干货来了?不得不看的干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 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痛击敌人→ 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 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 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 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 牲的英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 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 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类似的词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 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 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 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 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一、整体梳理: 1、诗歌总集:《诗经﹒采薇》 唐诗:《春夜喜雨》 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元曲:《天净沙﹒秋》 现代诗:《太阳的话》、《白桦》 2、本组诗歌是按内容分类的。 3、不同角度搜集: (1)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2)按形式分:格律诗(律诗、词、曲等)、自由诗。 (3)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4)按国家和作者分:中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外国的雪莱、海涅、普希金…… (5)民歌 (6)童谣 4、诗歌的起源: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5、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6、诗歌的表现手法: (1)赋——直接陈述事物;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传统) (2)夸张、复沓、重迭、跳跃……(发展) (3)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4)象征:以象征义,现代诗歌中,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 7、现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1)比拟——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2)夸张——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或缩小,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3)借代——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与比拟有相似之处。 8、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音律分: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涵盖;发展轨迹) (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第64课时 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制订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回忆学过哪些诗歌?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3分) 肆虐.(nüè√ lüè) 耙.地(bà pá√) 铁锹. (qiāo√ qiū) 排闼.(tā tà√) 盘踞.(jù√ jū) 滥. 用(làn√ nàn) 2.看拼音,写词语.(8分) kāng,kǎi 慷,慨 jīng,yíng 晶,莹 yáo,lán 摇,篮 hé,ǎi 和,蔼 kuàng,chǎn 矿,产 huánɡ,yīnɡ黄,莺 bāo,guǒ包,裹 jī,dì基,地 3.辨字组词.(8分) ???涯(天涯)崖(悬崖) ???员(成员)贡(贡献) ???睹(目睹)赌(打赌) ? ??资(资源)姿(姿态) 4.读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画“——”.(4分) (1)有人会说,宇宙那么大,在地球资源(干涸 干枯 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意 肆虐 虐待)的地方. (3)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使用 滥用 乱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恐吓 危险 威胁). 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5分)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四百八十寺”是实指,说明寺庙很多.(×) (2)《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散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青山不老》一文中,“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 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2、制作相应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同学们都搜集了那些民间故事呢?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 3、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故事。(课件播放《盘古开天地》)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生:……)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要求:

a、把课文读通顺。 b、画出文中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c、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效果。 a、认读生字词并指导识记、书写。 b、指名读文。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一句话(中心句) 3、盘古是怎样用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二、研读文本 (一)出示词语混沌一片一片漆黑轻而清重而浊缓缓上升慢慢下降 1、指名读 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 3、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齐读。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抡起猛劈顶蹬 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样子。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想象。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三)出示词语: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指名读。 2、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的,是用来写什么的? 3、师:盘古临死了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古诗三首

第12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祭:祭拜祭祀祭奠祭天祭坛祭文乃:乃父乃至乃至于有容乃大 熏:熏风熏陶熏肉熏染臭气熏人 杭:杭州苏杭杭绸 亥:亥时 恃:自恃有恃无恐恃强凌弱恃才傲物哀:哀伤悲哀哀悼哀怜哀兵必胜 拘:拘束拘谨拘禁拘管不拘一格 多音字: 几:jǐ几个jī茶几 降:jiàng降落xián g投降 xūn:熏(熏陶)薰(薰衣草) shì:恃(有恃无恐)侍(侍候) 形近字: 祭:(祭拜)察(观察) 杭:(杭州)抗(抗争) 恃:(自恃)待(等待) 《示儿》知识点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 父亲。 鉴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 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 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知识点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 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 深切忧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设计

12 盘古开天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撑、竭”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 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大鸡蛋”劈开的。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五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搜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