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
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对比

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对比薛旭凯;李高飞;江建明【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应用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32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1例、高速磨钻组21例。
对比分析两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改善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超声骨刀组和高速磨钻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22)min和(169±35)min、(191±116)mL和(216±123)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后引流量为(164±84)mL,低于高速磨钻组的(236±93)mL(P<0.05)。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改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超声骨刀组术中出现1例硬膜撕裂,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病例。
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具有术后引流少和相对高效的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高速磨钻相似。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posterior cervical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 using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versus high-speed drill.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underwent posterior cervical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 by either using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n = 11) or high-speed drill (n = 21) in Nanf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their data were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segments,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estimat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drainag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rate of the improved JOA scor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and high-speed drill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estimate blood loss was (150 ± 22) min, (191 ± 116) mL in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group, and (169 ± 35) min, (216 ± 123) mL in high-speed drill group respectively, both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Postoperative drainage of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high-speed drill group [(164 ± 84) vs (236 ± 93 ) mL, P <0.05]. The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both groups were well improved compared to preoperative ones (P <0.05), bu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JOA scoring improvement rate as well as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JOA scoring improvement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One patient had dural tear in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group, no patients suffered from 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or wound infection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When compared to high-speed drill, usage of ultrasonic bone curette could obtain similar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during posterior cervical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 which is relatively more efficient with less postoperative drainage.【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08)002【总页数】6页(P75-80)【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椎管成形术;超声骨刀;磨钻【作者】薛旭凯;李高飞;江建明【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外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外科;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1;R687.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症是常见的骨科疾病。
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效果对比

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效果对比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的30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
实验组给予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的JO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并发症(脑脊液漏、轴性症状、感染、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各有优缺点,临床在为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条件、手术设备条件以及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预后。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single/b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Methods Altogether 3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posterior cervical b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osterior cervical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JOA score,duration of surgery,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axial symptoms,infection and hematoma)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posterior cervical single and b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can achieve good effect,and whi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argeted therapies should be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s,operation equipment condition and technical level of medical personnel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Key words]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Laminoplasty;Posterior approach of cervical spine頸椎病是指患者的颈椎间盘出现继发性、退行性病变,或其骨质先天发育不良所致颈椎结构失衡,对其正常组织造成刺激或压迫,导致其神经功能、脊髓供血受限所致的各种临床体征和症状的疾病,导致患者出现颈椎病的原因较多。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摘要】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对照组(n=30)和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观察组(n=3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时颈背部的轴性疼.影像学检查观测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 SVA),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CCI、C2~7 SV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CI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CC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ROM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ROM丢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2~7SVA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24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6.7%),脑脊液漏3例(10.0%),轴性症状6例(20.0%),第5颈神经根麻痹7例(2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18/3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8.3%),脑脊液漏3例(8.3%),轴性症状1例(2.8%),第5颈神经根麻痹2例(5.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9/36);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 =5.119、4.391、0.829,P <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 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恢复效果,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7【总页数】5页(P649-653)【关键词】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成形术;椎板切除术【作者】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异位骨化疾病,可对脊髓造成很大的慢性压力,使脊髓受压和神经系统退化,导致步态或平衡改变、精细运动控制丧失及上肢虚弱、麻木或感觉异常。
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7-01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复杂多阶段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及脊髓型颈椎病的确切术式,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但是在临床随诊发现采取此术式的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软组织瘢痕侵入等致二次椎管狭窄以致症状复发,据梅伟等[1]统计占0.46%左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复发症状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二次医疗的负担。
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以维持此术式有效开门的方法,在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对照组(传统术式)比较有明显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式34例,其中开门后行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组18例;单纯行传统悬吊固定组16例;钛板固定组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6~74岁,平均60.4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2.8年。
悬吊固定组中:男14例,女2例,年龄50~72岁,平均62.8岁,病程9个月~20年,平均3.2年。
主诉四肢麻木无力者20例,行走不稳者22例,躯干束带感11例,小便功能障碍4例。
查体:四肢肌力减退者18例,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28例,hoffman征阳性25例,babinssk征阳性23例。
mri显示颈椎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3节段6例;4节段17例;多阶段后纵韧带骨化11例;黄韧带肥厚、钙化12例。
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一致,并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颈后正中入路,拨开椎旁肌肉,显露c2-c7至关节突及两侧侧块,咬除减压段各椎体大部棘突,用磨钻于c3-c7双侧椎板开“v”形槽,(常规将症状较重一侧开门,症状较轻一侧为门轴)。
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临床医学】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王宗刚1,王召兴2,刘冬冬1,赵俊涛1(1.鹤壁市人民医院骨一科,河南鹤壁458030;2.鹤壁市人民医院脑卒中二病区)[摘 要]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5例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且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采用的不同钛板数目,将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采用4枚微型钛板在C3-C6逐个放置,对照组术中采用2枚微型钛板在C3-C6间断放置;出院后维持颈托保护3个月,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6个月后进行复查。
对比两组患者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等手术指标,通过C2-C7Cobb角对比两组颈椎曲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长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月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JOA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月颈椎曲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颈椎曲度和脊髓功能状况。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生理曲度DOI:10.16833/j.cnki.jbmc.2020.06.011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髓受到刺激和压迫后发生传导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由颈椎间盘退变发展而来。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则为患者存在至少3个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的病变节段[1],患者表现为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感觉或反射障碍,高发于中老年人。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刘展亮;陈嘉裕;张惠城;李晓彬【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年(卷),期】2010(010)001【摘要】目的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 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81.3%, 85.4%,89.6%.结论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总页数】3页(P55-57)【作者】刘展亮;陈嘉裕;张惠城;李晓彬【作者单位】514000,梅州,梅州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514000,梅州,梅州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514000,梅州,梅州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514000,梅州,梅州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 [J], 孙继飞;何强;刘振利;陈庆胜2.一期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6例 [J], 鲍运平;李五洲;莫建文;庞向华3.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对比 [J], 吴磊;张军;许宇达;姜吉宏;周锋;任乾峰;赵昌明;陈磊4.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固定术与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比较 [J], 郑笑臣;徐永辉;胡军华;高丽峰;王松茂5.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J], 刘建;何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工作习惯的改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已成为常见的颈椎疾病之一。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四肢无力、感觉异常、甚至出现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此术式的疗效及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二、方法1. 病例选择:本研究选择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多个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2. 手术方法:详细描述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评价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采用影像学检查和患者自我评价等方式,评价手术疗效。
三、疗效分析1. 影像学评价: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的颈椎管腔明显扩大,颈椎间盘的压迫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2. 症状改善情况:多数患者在术后颈部疼痛、四肢无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感觉异常和行走不稳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3. 手术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脑脊液漏等,但经过及时处理后均得到控制。
四、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此术式可有效扩大颈椎管腔,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其次,该手术操作简便,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此外,通过单开门的设计,可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不稳的发生。
然而,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如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颈椎管内组织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技巧,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五、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通过扩大颈椎管腔、减轻对脊髓的压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同时,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技巧,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固定与锚定法的研究进展

锚定法:操作方法基本同微型钛板固定法,不同的地方在于锚 定法在各棘突根部依次打孔做通道,开门后,一般在侧块中心上方 偏内侧 1-2mm 处钻孔,置入带线铆钉,分别在 C3-C7 固定 5 枚铆 钉。之后把铆钉上的缝线穿过同阶段棘突根部的孔道,用力拉紧 2 枚缝线,打结牢固以维持开门角度。清除椎板边缘上的粘连组 织,见硬膜搏动良好。将之前咬除的棘突修整为骨粒,放置于门轴 侧骨槽内以植骨融合。术后颈围领固定 6-8 周。
106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26
·综述·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固定与锚定法的研究
进展
崔立尧,杨勇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
摘要: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进步和治疗理念的更新,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已成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经典方法, 其手术方 法也不尽相同,因其手术技术难度不高,治疗效果较满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常用的是微型钛板法及锚定法固定,本文主要阐述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中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手术操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关键词: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型钛板; 锚定法;脊髓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6.0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锚定法”以及”CENTERPIECE微型钛板内固定法”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科36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分别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内固定法”(A组)及”锚定法”(B组)对开门侧进行维持固定,通过术后1 w、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复查、随访,对A组和B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颈椎关节突关节活动度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对颈椎关节突关节活动度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CENTERPIECE微型钛板内固定法”与”锚定法”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及对颈椎关节突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CENTERPIECE微型钛板内固定法较”锚定法”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标签: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CENTERPIECE微型钛板内固定法;锚定法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致使脊髓受压和(或)脊髓血供不畅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1]。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2]。
临床中常用的维持开门侧椎板稳定的方法有”锚定法”及”颈后路微型钛板固定法”。
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颈椎关节突关节活动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全面评价两种方法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科室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36例,其中”颈后路微型钛板固定法”17例(A组),”锚定法”19例(B组)。
A组: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7~75岁,平均(60.1±6.8)岁,病程4~34个月,平均(11.4±3.4)个月。
B组:其中男11例、女8例。
年龄52~71岁,平均(6
2.8±5.4)岁,病程3~28个月,平均(11.6±2.1)个月。
所有患者以手足乏力、麻木、行走不稳为主诉多见,多数患者同时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症状及体征。
1.2方法患者俯卧位,全麻,取颈后正中切口,常规显露颈椎双侧椎板,咬除C3~C7棘突并修至平整。
用磨钻或者尖嘴咬骨钳在双侧关节突内侧与椎板交界处开”V”槽,逐渐将门轴侧外层椎板骨质咬除,将开门侧全层椎板完全磨透或者咬开,将C3~C7椎板向门轴侧掀起开门,开门间隙1~1.5 cm,开门角度60°。
A组于每一节段将规格合适的微型钛板两头分别置于侧块和椎板上,并分别用合适的螺钉固定于椎板侧及侧快侧的螺钉孔内。
B组依次在各棘突根部打孔,于门轴侧侧块上以Magerl法置入规格合适的钛质松质骨螺钉。
将10号慕斯丝线在螺钉根部系紧并将螺钉置入侧块后,把丝线从相同节段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并拉
紧、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
确定开门后椎管形态完好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术后颈后部放置负压引流管。
1.3术后处理术后颈托固定,应用脱水和激素类药物,常规使用预防剂量抗生书预防感染。
术后24~48 h拔出引流管,术后12 d拆线,戴颈托固定下地活动。
1.4评价方法术后1 w、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复查、随访,统计术后颈脊髓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计算术前、术后12个月C4/C5关节突关节活动度(ROM):颈椎侧位片上作C4椎体下关节突关节面前上缘至C4椎体下关节突关节面后下缘的连线(L1)和C5椎体上关节突关节面前上缘至C5椎体上关节突关节面后下缘的连线(L2)。
屈曲位侧位片时L1和L2所形成的夹角(A1)及过伸位侧位片时L1和L2所形成的夹角(A2)。
关节突关节活动度(ROM)为以上两夹角数值之和(A1+A2)。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
2.0 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A组中出血量分别为(339.7±79.2)mL,B组为(343.1±82.2)mL,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两组患者术后行颈椎动力位片检查,C4/C5关节突关节活动度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颈椎的活动度较脊柱其它部位的活动度较大,而颈椎关节突关节对其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3]。
本次研究中,A组(颈后路微型钛板组)在颈后路组织显露、椎板”V”型开槽及开门、颈后路微型钛板安置及侧块螺钉置入过程中对颈椎关节突关节囊无明显损伤及破坏,对颈椎关节突关节活动度影响甚微。
B组(”锚定法” 组)在骨膜下剥离并显露关节囊环节时,因颈后路软组织显露程度、手术者操作技术不一,可能会对颈椎关节突关节囊发生不同程度损伤,从而影响颈椎关节突关节活动能度。
我院在行”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时,注重对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的保护,避免在剥离骨膜过程中损伤关节囊,故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C4/C5关节突关节活动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颈椎轴性症状是指患者经过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尤其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可能出现的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胛骨周围肌群痉挛以及头颈部沉重感的症状[4]。
术后轴性症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①术后颈椎总活动度(ROM)减少;
②术后颈椎的节段性不稳定;③术后颈椎周围软组织因悬吊线的牵张而受到刺激;④颈椎后韧带复合体受到破坏;⑤颈脊神经后支受炎性的刺激或瘢痕的压迫;
⑥颈部活动时关节囊因创伤而受到炎症反应刺激;⑦手术改变了颈后肌群走行,术后软组织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肌肉粘连和萎缩。
本研究结果表示,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7.64%,而B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8.89%,导致两组间轴性症状
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原因可能有:①A组采用椎板成形钉板系统将同一节段椎板钢性撑开,不影响开门水平椎体的上、下一位椎板活动度;B组多采用3枚侧块螺钉辅以慕丝线固定,每枚侧块螺钉通过慕丝线与1~2个椎骨棘突基底部相连,这使颈椎总的活动度(ROM)减少。
②A组术中采用了钛板对颈椎后柱结构进行了内固定,即刻恢复了稳定性,故术后所需颈围保护时间较短,可以尽早行颈背肌锻炼和颈椎屈伸活动锻炼,使得颈椎后伸肌群的功能及早得到了恢复,很大程上降低了颈椎后伸肌群肌肉的粘连和萎缩,有效地维持了颈椎正常的生理前凸,降低了颈椎生理曲度进一步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B组因通过软性物质维持颈椎后方椎板的开门宽度及角度,颈椎后柱结构破坏后并无硬性物质进行结构代偿,颈椎稳定型干扰较大,故术后需要长时间的固定保护,导致颈椎后伸肌群肌肉的粘连和萎缩,故产生或加重轴性症状。
颈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因可立刻建立起颈椎后柱坚强的支撑效果,可使患者能够尽早离床活动,防止术后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及防止术后需长期依靠外支撑设施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
不同内置物对C4/C5关节突关节活动度的比较短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影响颈椎退变速度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唐成林,张静哲,张克非,等.一次性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7,4(3):227-229.
[2]赵军法.后路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4):85-85.
[3]史福全.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38例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4):129-130.
[4]魏思奇,李保良,王建民,等.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扩大成形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4):11-12,14.
[5]张翔,雷仲民,黄明华,等.铍针配合手法改善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9):64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