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精炼工艺与技术
茶油古法压榨工艺流程

茶油古法压榨工艺流程茶油是一种传统的食用油,具有浓郁的茶香和独特的口感。
茶油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采摘、晒青、炒制、压榨等几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茶油古法压榨工艺流程。
一、采摘茶油的原料是茶籽,采摘时需要选择成熟度适中的茶果,以确保茶籽的品质。
一般来说,采摘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间。
二、晒青采摘回来的茶果需要晾晒一段时间,使其变成深棕色。
这个过程称为“晒青”。
晾晒时间视气温而定,通常需要2-3天。
三、炒制晾干后的茶籽需要进行炒制处理。
将干净的铁锅加热至适当温度(约150℃),然后将茶籽倒入锅中,不断搅拌直到出现微黄色并散发出浓郁香味即可。
四、压榨经过炒制后,茶籽需要进行压榨处理。
这个过程是整个工艺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制作出高质量茶油的关键所在。
1.选榨油机首先需要选择一台合适的榨油机。
传统的压榨工艺使用的是石磨压榨,现代化的压榨工艺则使用液压压榨等设备。
无论使用哪种设备,都需要保证其卫生、安全、稳定。
2.清洗将选好的茶籽清洗干净,并去除杂质和残留物。
3.加热将清洗干净的茶籽放入锅中加热至适当温度(约100℃),以便更好地释放出油脂。
4.进料将加热后的茶籽放入榨油机中进行压榨。
注意控制进料速度和量,以免过快或过多导致设备故障或品质下降。
5.收集经过压榨后,茶籽会分离出茶油和固体残渣。
需要将茶油收集起来,并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杂质和不纯物质。
6.储存最后将处理好的茶油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受到阳光和空气的影响,以保证其品质和口感。
五、包装茶油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包装和标识。
一般来说,茶油可以使用玻璃瓶、塑料瓶等容器进行包装,并在外部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总之,茶油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处理和控制,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产品。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并注意卫生、安全等问题。
榨茶籽油工艺流程

榨茶籽油工艺流程根据不同等级山茶油的生产需要,山茶油工业提取制备方法主要有生产上较成熟的机械压榨法、溶剂浸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我国山茶油的制取一般采取机械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
机械压榨法机械压榨法是提取山茶油的基本方式,山茶油压榨经历了土法压榨(主要是楔榨)、液压榨油和螺旋榨油等几个阶段。
根据压榨工作过程中茶籽在榨膛内的温度不同,通常前两种称为低温压榨工艺,后一种称为高温压榨工艺。
低温压榨法目前,在油茶产区的农村常采用液压榨油工艺提取山茶油,该工艺所获得的毛茶油杂质少、色泽浅,是现今山茶油提取制备的主流工艺。
液压榨油机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结构,实际生产中以卧式液压榨油机居多。
常用山茶油低温压榨法的工艺流程:油茶籽→低温贮存→清理分级→磁选一脱壳→轧坯→冷榨→油渣分离→毛茶油→低温结晶养晶→低温过滤→茶籽饼→浸出成品冷榨油低温冷榨法的关键工艺质量控制点为低温贮存、清理分级、冷榨、油渣分离。
在低温贮存工序中,温度控制在0~7°C,有利于油茶籽的后熟;在清理分级工序中,根据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级处理,然后将颗粒比较均匀的原料进行脱粒处理,能够保证脱壳效率;在冷榨工序中,采用专用冷榨机,冷榨温度在70-80°C,专用冷榨机可以避免高温引起的山茶油颜色变深、有效成分损失等;在油渣分离工序中,应控制好分离时间、保留时间,过滤时毛油不需经过沉淀池。
高温压榨法高温压榨法主要采用螺旋榨油机进行动态压榨。
油料在榨膛内的瞬间压榨温度较高,对油脂和榨饼均有影响,比如毛茶油的杂质多、色泽深,降低了山茶油精炼率。
因此,螺旋榨油在工艺上要求对茶籽进行剥壳处理。
高温压榨法的关键工艺质量控制点为剥壳、蒸炒、压榨。
在剥壳工序中,经烘干后的茶籽(含水率在12%-14%),进入茶籽剥壳机内破壳,随即进行风力分选,仁壳分离;在蒸炒工序中,茶籽仁要进行水分和温度调节,控制入榨茶籽水分在3%左右,入榨温度达到110-120°C;在压榨工序中,经连续动态压榨,毛茶油从压榨机内不间断地释放出来。
茶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的生成及其控制方法

茶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的生成及其控制方法茶油精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挥发油,其具有消炎、抗菌、止痛、解毒等多种功效,在医药和保健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茶油精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3-氯丙醇酯的副产物,这种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加强其控制。
本文将对茶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的生成及其控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1. 3-氯丙醇酯的生成原因及其危害在茶油精的炼制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蒸馏工艺。
茶树精油经过蒸馏后,会在温度高于200℃时,由于热分解而生成3-氯丙醇酯。
3-氯丙醇酯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多种危害。
在人体内,3-氯丙醇酯能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氨基甲酸酯,从而引发氨基甲酸酯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肝、肾、心脏等多个器官的损伤。
(1)调整蒸馏条件茶油精炼制中蒸馏温度是影响3-氯丙醇酯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提高蒸馏温度会增加3-氯丙醇酯的生成率,因此可以通过降低蒸馏温度来减少3-氯丙醇酯的生成。
加强对蒸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蒸馏设备的稳定运行也可以有效减少3-氯丙醇酯的生成。
(2)改变精油来源茶油精的炼制源头是茶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茶树所产生的原料精油有所不同。
对含水量控制较好并适宜生长的茶树种植区域,其原料精油所含3-氯丙醇酯产率相对较低,因此改变精油来源也是降低3-氯丙醇酯产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3)使用添加剂在茶油精炼制过程中添加一定的添加剂,能够有效控制3-氯丙醇酯的生成。
比如可以加入适量的抗氧剂、光稳定剂等,这些添加剂能够减少茶油精中不饱和化合物的氧化热分解,并防止紫外光的照射,从而降低3-氯丙醇酯的产生率。
3. 3-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在茶油精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3-氯丙醇酯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其生产安全性。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操作简单、灵敏性高,被广泛应用于茶油精生产过程中对3-氯丙醇酯的检测。
茶籽油生产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比较

茶籽油生产冷萃新工艺油茶籽油的生产一般有冷榨工艺、热榨工艺、热浸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形成的组合工艺。
现行的这些工艺各自存在一些较难克服的问题。
广州泰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创新的冷萃工艺,应用于油茶籽油的生产,具有质量优、成本低、效率高、适应性强、便于综合利用等优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一、冷榨工艺:利用外力加压,强力将油静态压出。
冷榨工艺包括土法压榨(楔榨)、液压压榨。
土法压榨因人力劳动强度大,已被淘汰,目前仅在交通、能源落后的偏远地区尚有少量使用。
茶籽产区的农村广为采用液压榨油工艺,该工艺所获得的毛茶油杂质少,色泽浅,是现今茶籽产区作坊式分散加工的主流工艺。
液压榨油机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结构,实际生产中以卧式液压榨油机居多。
存在问题:1、经过蒸炒的油容易氧化(用蒸汽蒸坯时温度达110℃- 120℃);2、靠外力静态压榨,出油率低;3、加工周期长,产能受限制;4、杂质多,精炼损失大。
二、热榨工艺:采用螺旋榨油机,利用高速转动螺旋杆进行施压进行动态压榨。
存在问题1、在动态挤油过程中,压榨机螺旋杆与物料强力摩擦,油料在榨膛内的瞬间压榨温度较高(榨膛内温度可达150-200度),破坏油和饼粕的品质;2、出油杂质较多;3、需要相当的添加物(如茶籽壳、稻草)辅助压榨出油,降低产能;4、色泽较深并产生难闻气味,须经精制脱除;5、出油率虽高于冷榨法,但仍有20%以上的油残留在渣饼中;6、由于以上原因,精炼时油的损耗增大,成品油率会下降。
三、热浸工艺:利用极性低的液体(常压下)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平转式浸淋,将油溶出,然后回收溶剂,得到毛油。
存在问题1、必须通过高温才能脱除残留溶剂(达到标准);2、由于油茶籽属于高含油率的油料,粉碎后待淋浸提取的油茶籽物料层黏度极大,实施淋浸时溶剂不能与物料充分接触并顺利通过,必须添加相当数量的茶籽壳、稻草等辅助物质使料层变得疏松,才能使浸淋过程顺利进行。
这样既降低提油的产能,又对后续提取料渣中的茶皂素带来不良影响。
茶油制作工序

茶油制作工序
茶油制作工序
茶油,又称山茶油、茶籽油,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的食用油。
它以茶树花蕾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成。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茶油的制作工序。
原料选取
茶油的主要原料是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山茶花蕾。
山茶花开放后的第二天早晨采摘花蕾,摘取时应避免受到阳光暴晒和雨淋。
花蕾处理
将采摘回来的山茶花蕾进行筛选、清洗和晾干处理,去掉杂质、水分和热度。
炒制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山茶籽,用中小火慢慢加热,并不停地搅拌,直到出现微黄色泡沫为止。
此时需要立刻关火,并用纱布过滤掉泡沫。
压榨
将经过炒制的山茶籽放入压榨机中进行压榨。
这个过程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压力,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尽量保留茶油的营养成分。
澄清
将压榨出来的茶油放入容器中静置,让茶渣沉淀。
然后将上层的清澈液体倒出,去掉杂质和异味。
过滤
将茶油通过过滤纸或其他过滤器进行二次过滤,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和颗粒。
储存
经过以上工序处理后的茶油需要储存起来,以保持其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最好选择密封性好、不透光、防潮、防氧化的容器储存,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总结
以上就是茶油制作的主要工序。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原料选取要求严格、加热温度控制要准确、压榨机要保持清洁等。
只有在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并注意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等方面,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茶油产品。
茶油的性质及其精炼工艺

·20·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年第 9 期
度影响茶籽油的乳化状态和精炼油后茶籽油的色泽; 中和温度过高会促进油脂的皂化反应, 碱液加入时, 油温一般控制在 30 ℃左右, 接着搅拌约 30 min, 再 缓慢升温到大概 60 ℃; 搅拌速度过快, 易造成油的 乳化, 搅拌速度太慢, 游离酸不能和碱液发生充分的 反应, 皂脚生成不完全, 因此搅拌速度能否控制好, 关系到碱炼效果的优劣。实际操作中, 搅拌速度一般 控制在 30 r/min, 通过静置或离心分离出皂脚。为了 除去茶油中残存的碱液和皂脚, 必须用软水对碱炼茶 籽油进行水洗, 其操作步骤是将油温调到 80 ̄85 ℃, 加 入 同 温 的 或 比 油 温 稍 高 的 软 水 洗 涤 2 ̄3 遍 , 软 水 用量为被洗茶油的 10% ̄15%。当排除的水遇酚酞液 不变红时, 表明油中的碱液与皂脚已完全洗干净, 成 为合格的脱酸油。 2.2.3 脱色
合物及其他杂质, 生产一般茶籽油产品采用水化脱 胶, 而生产高级茶籽油产品则应采用酸炼脱胶, 以去 掉 茶 籽 油 中 不 易 水 化 的 β- 磷 脂 。 酸 炼 脱 胶 不 仅 可 以有效地除去茶籽油不可水化的胶质, 而且还可以使 Fe、Cu 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钝化微量金属对茶 籽油氧化的催化作用, 从而增加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改善油脂的风味[3]。
农产品加工·学刊
第 9 期(总第 76 期) 2006 年 9 月
农产品加工·学刊 Academic Periodical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文章编号: 1671- 9646 ( 2006 ) 09- 0018- 03
2006 年第 9 期
No.9 Sep.
茶油的性质及其精炼工艺
油茶加工工艺及利用

油茶籽加工工艺及利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植物。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树皮谈褐灰色,平滑不裂。
叶草质,椭圆形,有锯齿。
秋季开花,花大型,白色。
载果有毛,种子1~3枚。
产于我国中部。
喜酸性土,不耐盐碱。
油茶为著名木本油料作物,油质好,我国广为栽培。
我州自七十年代开始引种栽培,但由于管理不善存留很少。
我州可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开发油系的种植和加工。
油茶油为食用油和医药化工用油。
茶饼中14%左右的皂贰为合成多种留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药源。
加工:(-)种子油的革取:曰溶剂革取:剥去种皮,粉碎后用乙醚,石油醚浸提24小时,过滤后回收溶剂得种子油。
目压榨提取。
四川一般为带壳压榨。
壳的含油量低,带壳压榨会吸附走油份,影响出油率;籽壳质粗坚硬,造成机件磨损,耗用较大的动力:(1)焙房烘干:烘去菜籽一部分水份,以利脱壳。
若茶籽水份含量在15%左右时,可不经过焙烘。
(2)清理:种用风选、筛选、磁选、除去杂质。
(3)脱壳:采用剥壳机、风机、茶壳分离器等,也可采用旧式木风车,使壳仁通过风车之后分离,脱掉种壳(4)压扁:分离后的茶仁经压扁机压扁,压扁后的茶仁呈龟裂状,从而大大增加了茶仁的内外表面积,便于吸收热量与调节水份,同时压扁能把大小不同的茶仁都压成0.3~0.5厘米厚,这样在炒料过程中可减少生熟不一的现象。
(5)蒸炒:一般在平底炒锅中蒸炒,待料胚露出油光,手摸发烫,温度在115~125℃左右,水份含量为3%时,即可入榨,蒸炒是整个工艺中比较关键的一个工序,蒸炒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出油率,务必重视。
(6)压榨:采用95型榨油机、转速为40~42转/分进行压榨较适宜。
(7)过滤:一般使用307型、635型等板框式滤油机过滤,滤出的茶油澄清透明,得到的油为毛茶油。
③毛油处理,毛油水份含量较高,色泽和气味都不够正常,精炼后才能达到食用的要求。
一般用碱炼法精炼,碱炼法能去酸,去杂质、去部分色素和气味。
其精炼工艺过程如下:毛茶油—-→加碱中和—-→升温——→静置沉淀——→净油—-→水洗—-→干燥———→味过滤—-→精油—-→皂脚—-→加热盐析——→撇油——→皂脚操作条件:(1)备料:毛油加入中和锅后拌揽均匀,计量,测定酸价,并计算下碱量调整油的初温,一般为30℃左右,夏天下碱温度就是当时的油温。
茶籽油的提取方法

气态co2则经流量计测流量后放空。
定时从分离柱内取样,以作分析。 萃取完毕后,将粕放入密封的塑料
袋中,以供分析。
提取方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植物油脂时, 影响萃取的因素主要是萃取压力、
萃取温度、原料颗粒度和萃取时间
等四个因素。
提取方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 萃取压力是影响油脂提取效率的 主要因素,油脂在CO2中的溶解
简介
茶籽是山茶科植物茶树(Camellia sinensis 0.Ktze)的果实,茶籽油为无 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其脂肪酸组成 与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 称,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其 中,油酸含量高达75%~83%,亚油酸 含量7.4%~13%,不皂化物 1%以下。
提取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表1所示,三种提取溶剂的提取率相差 不大,从经济角度考虑,石油醚的价格 是三种有机溶剂中最低,从能耗上考虑, 可选择沸点更低的石油醚,石油醚是提
取油茶籽油比较理想的溶剂。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在料液比1∶10, 提取温度50℃下,提取2次,每次3 h。 在此工艺条件下,茶籽油的提取率达到 93%以上,得到的茶籽油为浅黄色。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 溶剂萃取法是经典的液-液萃取,即用
有机溶剂对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进行萃 取,这是一种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 的液相中分配特性不同而进行的分离过 程,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
提取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
对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 茶籽油溶剂可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油精炼工艺与技术油茶籽经预处理、压榨或浸出、精炼工序的处理可得茶油,茶油属不干性油(与橄榄油一样是有代表性的不干性油),色清味香。
茶油主要由油酸的甘油酯构成,饱和酸构成的酯(固体酯)含量较少,在一般的植物油中油酸含量最高,油酸和亚油酸两者合计的含量高达90%,其脂肪酸组成如表1。
茶油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居民的传统食用油,其凝固点低(-15℃左右,比橄榄油低10℃左右),故其低温稳定性好,同时由于茶油中容易自动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碘价较低),比其它液态油稳定,用于食品工业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用茶油来煎炸食品,比用其它食用油有更佳的效果(色泽鲜黄,香酥可口);因为茶油对皮肤的剌激性小,且吸收波长短的紫外线的性能好,故茶油在日本除了食用外,主要用途是作为化妆品用油如头发油、防晒油和润肤油等。
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是其主要特性,近年来茶油在保健及医药上的用途日见广泛。
由于茶油被人体吸收后可防止血管硬化,故其是优良的保健用油脂(现在产地其售价比普通食用豆油、菜油高4~5倍,仍供不应求),可用来辅助治疗高血压和肥胖病。
精制后的茶油在医药上可用来作为注射用油。
据报道,油脂作为注射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作为不能经口进食和超高代谢的危专病人的静脉输注用油,通常制成脂肪乳液;二是作为药物的溶媒,改善药物在机体中吸收利用情况,从而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茶油主要作第二种用途。
1注射用茶油的精炼工艺的确定1.1质量指标分析从上述注射用茶油的质量指标中可以看出,与一般的食用高档油脂相比,主要对油品的色泽、酸值、过氧化物及重金属和卫生指标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色泽与过氧化物两项指标。
因此,确定注射用茶油的生产工艺,关键是要选用合适的设备,在每道生产工序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控制好有关指标,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最终达到注射用油的要求。
1.2工艺流程的确定研究发现,含有杂质的油脂制成的注射液可引发机体热原反应,严重威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通过特殊的精炼工艺,茶油才可作为药物的溶媒。
茶油中的胶质含量不高,不需专门的脱胶工序;由于注射用茶油对酸价、色泽及其他杂质的要求较高,故工艺中脱酸、脱色、脱臭等工序必不可少;据分析茶油中的微量成分主要有:作为不皂化物是菜油甾醇(C29H48O)、豆油甾醇(C29H48O)、β-谷甾醇(C29H50O)等为代表的植物甾醇和香树精(C30H50O)等的甲基甾醇类,而且也含有山茶皂苷(C57H94O30)等的皂苷类,这些组分大多可通过碱炼精制而除去。
鉴于注射用茶油的生产规模不大(日处理5~10t),但对质量要求很高,我们在选择工艺时,采用与间歇式高档油精炼相似的工艺,并根据需要将整个工艺过程分成精制及净化两个工段,其中的主要设备经过特制,主要设备材料全部用不锈钢。
1.2.1精制工段工艺流程碱液水白土馏出物↓↓↓↑毛茶油→过滤→碱炼→水洗→脱色→脱臭→(精制茶油)去净化工段↓↓↓↓↑饼屑皂脚废水废白土水蒸汽2.2.2净化及罐装工段工艺流程冷却剂↑精制茶油→冷冻→过滤→储存→罐装→注射用茶油↑↓冷却剂结晶物2工艺说明2.1毛油预处理由于用压榨法取得的毛茶油品质较好,一般仅需要作过滤处理除去其中的饼屑即可,经过过滤后杂质降至0.2%以下即可进入下道工序。
(本工艺在榨油车间就必须完成)2.2碱炼考虑到毛茶油中胶质含量较低,且酸价也不高,估仅需要进行碱炼即可,根据茶油的性质和用途,我们采用低温碱炼法。
控制毛油初温25℃,加碱量根据毛油的实际酸价按公式[理论碱量(t)=7.13×10-4×油重×酸值]计算理论碱再加油重0.10~0.25%的超量碱确定,碱液的浓度控制在12.66~14.35(18~20波美度),要求碱液在10分钟内加完。
开始时搅拌速度70r/m左右,碱液加完后应继续搅拌,并取样观察,当出现皂粒凝聚较大且与油呈分离状态,则放慢速度(30r/m),同时开间接蒸汽升温,升温速度控制在为1.5℃/m左右,再取样观察,当皂粒大且结实,并与油分离较快时,则应停止升温,同时加入盐水,然后停止搅拌,进行沉淀,一般沉淀时间要求在10小时以上。
在这里有一个碱液量准确控制问题。
在以往的工艺设计中大多数采用泵体输送,但泵输送很难保证量的准确率。
考虑到注射用茶油酸值控制很严格,我们在设计时中选用了小容量专用比配设备,采用气体压送,碱液进锅也是设计专用喷头喷入。
2.3水洗接上一道工序,把上层油吸到水洗锅,搅拌,将油升温至80℃左右,然后用温度85℃的热水进行洗涤(三次左右),控制用水量为油重的10%左右,洗涤过程中进行慢速搅拌。
水洗合格与否采用预先配置的滴定液做试验,以不显示明显碱性为准。
2.4脱色用真空将油吸入脱色罐,升温至95℃脱水,脱水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降低水分至0.1%以下(至罐内水汽消失为止)。
降温至90℃左右加入白土(可事先与少量油混合调浆,并一次性吸入脱色罐;在实际生产中有的油品采用干白土真空吸入达到效果会更好),白土加入量为油重的5~7%(具体用量视成品油要求而定)。
脱色时间控制在20分钟,真空度(残压)为97~99kPa,冷却至80℃以下过滤。
为达到更好的脱色效果,我们在设计脱色设备时,使用了特制的白土喷嘴,从而保证白土与茶油充分、均匀地混合。
2.5脱臭将脱色油吸入经特殊设计的脱臭锅,先用间接蒸汽升温至110℃,再用导热油升温至150℃时开直接蒸汽翻动,此直接蒸汽为过热蒸汽,直接蒸汽应先开大一些,但以不使油飞溅太厉害为好。
继续加温至240℃计时,此时到分离器取样观察,样品保留。
计时2小时后再取样与原先的样品作比较,如色泽谈下来,稠度稀了时,关小直接汽阀门,再计时2小时后关掉加热系统与直接蒸汽,然后进行冷却,当油温降至70℃关蒸汽喷射泵,让油继续冷却(在蒸汽管中通入冷却水),一直到油温为室温(25℃左右)才能翻锅。
脱臭的真空系统采用三级蒸汽喷射泵或四级泵,真空度(绝对压强)控制在300Pa左右。
常规脱臭器经常出现开始冷却阶段由于油温度高而引起冷却管压力过高,从而产生盘管、锅体剧烈震动(有拉断盘管的可能)现象,这是很危险的。
为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在工艺与设备的设计中,考虑在开始阶段采用高温水外加泵力强制冷却(水温加高、水量加大以不至于盘管内水蒸汽压力过高),当然茶油脱臭器本身的结构与普通脱臭器相比也作了相应的改变。
2.6冷冻(冬化)处理将脱臭茶油用气体压送入冷冻结晶罐,进行冷冻处理,当油温降至3℃以下时,停止夹套中冷冻剂的循环,使油温继续降至0℃左右,并保持5.5小时,然后进行过滤。
由于采用的过滤介质是药用滤纸(药用油过滤专用膜),冬化设备的冷冻系统应采用自动控制。
否则,一旦出现常规冷冻中因温度过低造成结锅现象,而不得不采取外加热解冻时,则对于品质要求很高的注射用油是不可行的。
3工艺分析3.1有关质量指标的控制问题3.1.1药用茶油的原料油要求:外观为谈黄色的澄清液体,酸值不超过3,皂化值185~196,碘值80~88。
为保证卫生指标合格,一般不用浸出茶油而采用压榨法制得的茶油。
考虑到注射用茶油对卫生指标要求很高,有些外商对油茶籽的产地也提出了要求,如龙游田雨山茶油开发有限公司就采用经核定的浙江省常山县及江西省婺源县一带的不受农药及工业污染的地区所产油茶籽制得的原料茶油。
3.1.2成品油酸价及过氧化物含量控制:为保证成品茶油质量,要求控制精后茶油酸价为0.15左右,过氧化物含量在0.01%,并尽可能避免接触空气,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到目的后酸价低于0.3,过氧化物含量在0.02%以内。
3.1.3成品油色泽的控制:由于注射用茶油对色泽的要求很高(近乎于无色),故要求压榨法取油时蒸炒工序一定要控制好,防止料坯结焦而造成毛茶油色深;同时,在脱色工序,一方面要选脱色效果的脱色剂,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脱色温度,并保证白土的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茶油的色泽达标。
目前的工艺由于白土用量较大,脱色损耗较大,茶油最终的精炼率为85%左右。
3.2如何控制重金属超标问题为控制茶油的重金属(Pb等)不致超标及尽可能减少金属离子对茶油的作用,我们在工艺安排中采用了如下措施:一是所有接触油脂的设备、管道、管件、仪表和阀门的材质全部选用不锈钢(特别是输送设备如齿轮泵等),不得有铜质接触油脂,所有的减速机均配带接油盘;二是对脱臭锅等需用水银真空指示装置的设备加装防止水银(汞)倒吸入油品中装置;三是各润滑部件严格控制使用普通含铅基润滑剂;四是成品油的包装材料严格使用合格的材料。
3.3为什么在工艺过程中要用冬化处理经精制的茶油在气温较高时,外观及透明度等很好,但在冬天气温接近0℃时,往往可能出丝带形的絮状飘浮物(根据化验为非蜡质而为固体脂,也有可能为残留的胶质),从而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
一开始我们采用传统的不锈钢高位储罐自然结晶(由于茶油在冬天生产较多,气温在<5℃情况下),经过过滤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受终温波动较大,有时在市售中实际临柜温度比国家有关色拉油标准(0℃5.5小时清晰)要低得多,仍会出现沉淀物现象。
考虑到注射用油的需要,就把冷冻(冬化)工艺引入。
茶油的冬化工序的工艺参数与大宗油脂无多大差异。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不允许温度过低,油温控制在3℃左右为佳。
为此,我们采用多夹套形式,而且也特别注意在设计过程确定油量与冷冻液的量之间的关系。
为保证冬化效果,工序后段的过滤也很重要,在进行工艺设计时,就需要考虑产品等级、过滤温度及当地或原油脂的组成情况等。
为此,我们在净化注射用茶油时,采用全不锈钢过滤机双层过滤,也就是在滤油机过滤纸或者过滤膜面上加覆滤布(用脱脂棉做),这样的过滤介质可使产品获得更高的等级。
此外,在冬化过程中,为提高过滤速度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可以先过滤上层油后过滤下层油。
3.4如何延长茶油的保存期在注射用茶油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如何延长茶油的保存期。
由于经过多脱之后,原茶油中富含的天然抗氧化剂已剩无几,且茶油中不饱和酸含量在90%以上(精制后),所以在过氧化值的控制上成了问题的焦点。
根据油脂化学知识,用一般设备加工的成品油在初期二个月内,均可以达到相应的等级,无需特别注意。
注射用茶油(或化妆品用油)由于环节较多,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就有要可能使原本达标的产品,到用户手中时存在超标的危险(特别是夏季)。
为此,我们采用在前道工序中将要求提高,从而达到了预期效果。
另外,在过氧化值本身偏高不多的情况下,对精制的茶油,我们认为采用再次深度冷冻静滤,同样可以达到注射用油的标准。
这是因为过氧化的油脂在温度较低情况下,还是比较容易结晶的,从而可以用过滤法加以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