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

合集下载

代谢综合症

代谢综合症

总 结
患病率高,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已有流行趋势 重在预防:生活方式改善 多学科协同作战

谢谢大家!
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诊断标准
腹型肥胖,同时具备以下4条中的2条 高甘油三酯血症 HDL胆固醇降低 男性 女性 高血压 空腹血糖 >1.7mmol/L <1.03mmol/L <1.29mmol/L >130/85mmHg >5.6mmol/L
WHO诊断标准
患者必须具备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同时 具备以下至少2条
-20
-30 -40 -50 -52%
Moser & Herbert J Am Coll Cardiol 1996 Collins R et al Lancet 1990
-38%
风险降低 (%)
调脂治疗
TG升高:贝特类 胆固醇升高:他汀类,依折麦布,PSK9 抑制剂

每1%的非HDL-C下降伴随着约1%的CHD相对风险 下降
高胰岛素钳夹试验 间歇采样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HOMA- IR测定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中国北京房山区调查 不容乐观
男性19.1% 女性16.4% 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脑血管事件:出血、缺血卒中 周围血管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眼底动 脉硬化等 肾衰竭
吸烟的危害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益处 ®
调 整 平均SBP 降低 (范围)
5 - 20mmHg
减重10 kg(BMI 18.5-24.9)
采纳DASH饮食方案
减少钠盐摄入 钠<2.4g
8 - 14mmHg

代谢综合症--多种疾病的共同组分

代谢综合症--多种疾病的共同组分

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准)
欧洲人:男性≥94cm 女性≥80cm 美国人:男性≥102cm 女性≥88cm 中国人:男性≥90cm 女性≥80cm
所有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 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或核心成分
肥胖 脂质异常
遗传-环境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症的患病率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30-39 40-49 50-59 60-69 >69
男性 女性
根据NHANES Ⅲ调查8814名20岁以上美国成年人所得到的数据
代谢综合症在中国
城市人口中,每8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人
患有代谢综合症
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到1/5
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而迅速上升
四、MS的患病率
1、美国大于20岁人群中按ATP-Ⅲ标准患病
率为23.7%,推测有4700万人患MS。 2、欧洲1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按WHO设定 的标准 15.7%的男性14.2%的女性患MS。 3、我国MS的患病率为14%-18%:糖尿病 人群中达60%-80%。其中上海社区15岁以 上人群患病率为17.3%,北京2003-2004年 东城区居民(25-65岁)患病率为11.6%。
欧洲代谢综合征的定义
符合下列三项改变者 TG>150mg/dl HDL-C<40mg/dl 空腹血糖>110mg/dl BP>130/85mmHg或进行抗高血压治疗者 BMI>28.8Kg/m2
AACE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S)临 床诊断指标
危险因素成分
超重/肥胖 TG HDL-C 男 女 血压 服糖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 其他危险因素:T2DM,高血压或 CVD家族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坐 式生活方式,老龄,具T2DM或 CVD高危性的种族

心肾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疾病分期、疾病筛查、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肾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疾病分期、疾病筛查、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

心肾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疾病分期、疾病筛查、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CKM综合征CKM综合征被定义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代谢危险因素、CKD和心血管系统之间的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较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CKM综合征人群既可能包括因存在代谢危险因素和/或CKD而有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个体,也包括可能与代谢性危险因素或CKD相关或使其复杂化的已患有CVD的个体。

CKM综合征分期0期:无CKM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正常,血糖、血压、血脂正常,无CKD或亚临床/临床CVD证据;1期:存在过度或已引起功能异常的肥胖。

个体存在超重/肥胖、腹型肥胖或功能异常的脂肪组织,但未合并其他代谢危险因素或CKD。

BMI≥25kg/m2(亚洲人群≥23kg/m2)。

女性腰围≥88cm,男性≥102cm (亚洲人群女/男≥80/90cm)。

空腹血糖≥100-124 mg/dl或HbA1c 在5.7%-6.4%;➤ 2期:存在代谢危险因素与CKD。

个体合并代谢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或中至高危CKD。

3期:CKM合并亚临床CVD。

个体罹患心肾代谢性疾病且合并亚临床心血管病,或处于同等危险程度(经预测为高危心血管病或极高危慢性肾脏病)。

4期:CKM合并临床CVD。

存在过度/功能失调肥胖、其他CKM危险因素或CKD的个体合并临床CVD。

其中4a期无肾衰,4b期合并肾衰。

其他危险因素也增加CKM分期进展可能性,并与CVD和肾衰竭风险增加相关: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艾滋病毒/艾滋病;高危人群,如南亚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不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DOH)负担高;精神障碍,如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如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性别特异性风险增强因素:过早绝经(年龄<40岁)、不良妊娠结局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勃起功能障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2.0mg/L);有肾衰竭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一、引言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由多个健康问题构成的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过高的胆固醇水平和腹部肥胖。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与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等严重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改善生活方式以减少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建议。

二、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原因。

2. 高血糖高血糖是指人体内含有过多的葡萄糖,可能提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器官,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是导致高血糖的常见危险因素。

3. 高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当胆固醇在体内累积过多时,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是导致高胆固醇的主要原因。

4. 腹部肥胖腹部肥胖是指人体腹部脂肪堆积过多。

与全身性肥胖相比,腹部肥胖更容易导致代谢综合征。

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压力都可能导致腹部肥胖。

三、健康生活方式1. 健康饮食改善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控制代谢综合征至关重要。

建议摄入多种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食品,如鱼类和坚果。

同时,避免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以减少胆固醇和血压的升高。

2. 注重运动定期运动是减少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关键。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可以帮助降低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推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来增强肌肉和骨密度。

3.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代谢综合征至关重要。

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来控制体重。

如果存在肥胖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以制定适当的减肥计划。

4. 管理压力长期紧张和焦虑可能加剧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寻找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冥想、瑜伽和社交互动。

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解析

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解析

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解析代谢综合症是指一组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相关的代谢紊乱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了解其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功能异常以及慢性低级炎症等几个方面解析代谢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一、胰岛素抵抗在健康人体内,胰岛素由胰腺产生并释放入血液中。

它作为一个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能够促使肌肉、脂肪和其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然而,在代谢综合症患者身上,存在着对胰岛素的抵抗现象。

1.1遗传因素多项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突变、多态性和表达异常与胰岛素抵抗以及代谢综合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的突变或表达量降低会导致胰岛素抵抗。

1.2肥胖肥胖被认为是导致代谢综合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积累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如TNF-α、IL-6等,这些因子不仅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还会导致慢性低级炎症反应。

二、脂肪细胞功能异常脂肪组织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储存能量、产生激素和释放脂酸等功能。

然而,在代谢综合症患者中,脂肪组织功能异常与其发生机制有着密切联系。

2.1过度积累的脂肪酸代谢综合症患者常伴随着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升高。

过多的脂肪酸进入肌肉和其他组织后,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2.2脂肪分化异常正常情况下,脂肪细胞在胚胎期间会经历分化过程,并成熟为脂肪细胞。

然而,在代谢综合症患者中,这个分化过程可能出现异常。

未完全分化的脂肪细胞会变得不稳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和激素等物质。

三、慢性低级炎症慢性低级炎症是代谢综合症发生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脂肪组织增加和功能异常,促发慢性低级炎症反应的因子也不断增加。

3.1白介素-6(IL-6)IL-6是一种关键的促发因子,在代谢综合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代谢综合征(下)

代谢综合征(下)

上期讲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本期我们接着谈谈以下问题:哪些人应该提防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哪些后果?患该病应如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较高,各人种患病率有所差异,在≥20岁成年人群中,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诊断,墨西哥人为38%,白种人为24%,中国人为14%~18%。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在成人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中国50岁以上人群约70%以上至少有一种代谢综合征主要组成成分,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0~50岁人群的2~3倍。

主要危害:加速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代谢综合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可加速冠心病和其他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增加死亡危险。

代谢综合征为心血管病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与非代谢综合征比较,代谢综合征患者随着其组成成分的增加(1~5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亦逐渐增加。

其中有4项或4项以上代谢异常的人群与只有1项代谢异常的人群相比,其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5倍。

研究结果表明,代谢综合征人群较正常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3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5.5倍。

首要措施:改变生活方式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尚无统一标准,目前重点是根据代谢综合征个体具体代谢异常成分和异常程度进行防治。

首先,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此为代谢综合征防治根本和首要措施,主要是控制饮食热量与营养成分摄入,调整饮食量和结构,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降低体重特别是消除腹部肥胖。

其次,全面控制各项代谢紊乱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已有血脂、血压、血糖等异常的必须给予有效药物,进行调脂、降压、降糖治疗,使之达标,并长期维持。

对于已有心血管并发症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正确选用药物以及剂量疗程,并注意监测副作用。

第三,降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双胍类和格列酮类药物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近年报道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血压,改善脂质代谢,降低微量白蛋白尿等。

珠海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调查分析论文

珠海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调查分析论文

珠海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调查分析【关键词】珠海地区;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81-0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

笔者对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的ms做调查分析,旨在为该地区ms患者及高危人群的防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珠海地区人群共3600人,男2060例,女1540例,年龄23-85岁,平均43.5±9.4岁。

将其分为3组,23-39岁为青年组(男656人,女480人),40-59岁为中年组(男850人,女420人),60岁以上为老年组(男687人,女507人)。

1.2方法体检内容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血脂、血糖,计算体质指数(bmi)等。

1.3诊断标准ms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制定的适合我国人群的诊断标准[2]。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2.1ms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本组人群ms的总患病率为12.22%(440/3600),青、中、老年组ms患病率分别为3.0%(111/3600)、13.64%(491/3600)、23.0%(828/3600)。

肥胖患病率35.39%(1274/3600),糖代谢异常患病率21.05%(765/3600),血脂异常患病率26.53%(955/3600),高血压患病率25.61%(922/3600)。

ms与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显著升高(p0.05。

2.2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ms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与年龄、性别、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61、1.032、1.087、1.652、1.953、1.784),而高密度脂蛋白与ms呈负相关(or 值为0.006)。

成人代谢综合征适宜体质指数切点的研究

成人代谢综合征适宜体质指数切点的研究

oean hrc r t uvs( O uv) eeb i sm t teot a ct iso M . sl :h r- prt gcaat sccre R Ccr wr ultet a pi l uo p n f IReut T epo i e i i e to i eh m fo t B s
t f aj gd r g 0 7— 0 8 terlt nhpb tenB dm t l s c r w s n ye , n cie a o ni u n 0 2 0 , a o si ew e MI e b i r kf t a a zd a dr e r l N n i 2 h ei n a a ci a o o s al e v
【 摘 要】 目的: 探讨成人诊 断代谢综合征的适 宜体质指数切点。方法 : 20 — 09年南京 以 0 8 20
地区参加健康体检成A2 2 A 为研 究对 象, 2 82 . 7 测量 身高、 重、 体 血压 , 采集空腹 静脉血测定葡萄 糖、 血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 白胆 固醇, 通过对体质指数和各代谢异常危险因素的分析 , 建立受试
(J ns Poi e e ai H sil N n n 104 C i )  ̄ i g r n r tc opa, aj g 02 ,h a )a u v c G i r t i 2 n
[ bt c] 0 j t e T uyt p m l u f pi f oym s i e ( M )f et i em t oc A s at r be i :os d eot a ct o t d a dx B I o i ni n t e bl cv t h i o n ob sn r d f gh y a i
o t n o i a tr o tb l a n r l y w sh g e me h i w me .B s d o OC c r e n y i p r o fte r k fco fmea o i b o ma i a ih r i n t a o n i h s s c t n n n a e n R uv sa a s l s n u e n e ,t e B a e f r it rmo e me o i rs f co wa 4 3 n a d 2 . 6 fr a d Yo d n i d x h MIv u rp d ci g t o o r tb l i a tr s2 . 2 f rme n 3 0 o l o e n w a c k s o wo n Co cu i n: h p r p i t MI u o i t rt e mea o i s n r mewa ee i e e2 r n a d me . n l so T e a p r e B tf p n tb l y d o sd t r n d t b 4 f o a c o o f h c m o o ma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WKJ2004-2-014)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苏州215123;2.江苏省卫生厅;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刘仕俊(1982-),男,江西上饶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流行病学专业。 通讯作者:郭志荣

文章编号:1001-0580(2007)04-0419-03 中图分类号:R181.3+8 文献标志码:A【论 著】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刘仕俊1,郭志荣1,胡晓抒2,武鸣3,康国栋1,陈冯梅1,周慧1 摘 要: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队列研究的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4251名(男2003名,女2248名)。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会议报告(NCEP-ATPⅢ)亚裔标准诊断MS,依据BMI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后,分性别计算各组MS患病率及OR值。结果 4251名对象的MS患病率为12.66%(男性7.69%,女性17.08%,P<0.001)。男性随BMI升高MS患病率由2.58%增至12.54%,女性MS患病率由6.33%增至30.50%,趋势检验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为20.71~24.99kg/m2相对于BMI为18.50~20.70kg/m2的男性患MS的OR值(BMI)分别为2.23(20.71~22.16kg/m2),3.30(22.17~23.49kg/m2),6.19(23.50~

24.99kg/m2);女性OR值分别为1.93,3.97,7.77。去除腰围重新定义MS进入模型计算OR值,得出男性为2.27,

3.46,5.17;女性为1.39,2.36,2.59,所有OR值都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居住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和总胆固醇,趋势检验P<0.001。结论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中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同样较高;腰围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可能比体质指数更密切。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体质指数;腰围

Multi-metabolicdisordersandmetabolicsyndromeinpeoplewithnormalbodymassindex LIUShi-jun,GUOZhi-rong,HUXiao-shu,etal.DepartmentofEpedimiology,SchoolofRadiologyandPublicHealth,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07,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studytheprevalenceofmulti-metabolicdisordersandmetabolicsyndromeinpeoplewithnor-malbodymassindex(BMI).Methods SubjectswererecruitedfromtheprojectofthemultiplemetabolicdisordersandmetabolicsyndromepreventioncohortstudyinJiangsuprovince,inwhich4251(male2003,female2248)wereselectedintothisstudyaccordingtotheincludingcriteria.TheNationalCholesterolEducationProgramAdultTreatmentPanelⅢAsiancriteriawasusedtodefinethemetabolicsyndrome,andthesubjectsweredividedinto4groupstocomputetheprevalenceandORofmetabolicsyndromewithBMI.Results Thetotalprevalenceofmetabolicsyndromewas12.66%(male7.69%,fe-male17.08%)in4251subjects.WiththeBMIraised,theprevalenceinmaleincreasedfrom2.58%to12.54%,andfrom6.33%to30.50%infemale,P<0.001intrendtest.The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aftercontrollingthefactorsofage,smoke,alcohol,habitation,education,marriage,incomeandtotalcholesterol,showedtheORforthemetabolicsyndromewas2.23inmenwithBMI20.71~22.16kg/m2,3.30formenwithBMI22.17~23.49kg/m2and6.19formenwithBMI23.50~24.99kg/m2respectively,comparedwithmenwithBMI18.50~20.70kg/m2.ThecorrespondingORsinwomen

were1.93,3.97and7.77.DothesameafterRemovingWC.TheORsformenwas2.27,3.46and5.17,theORsforwom-enwas1.39,2.36and2.59,PvaluefortrendtestwasP<0.001.Conclusion Therewasalsoahighprevalenceofmulti-metabolicdisordersandmetabolicsyndromeinpeoplewithnormalbodymassindex,WCmayhasastrongerrelationshipwithmetabolicsyndromethanBMI.Keywords:metabolicsyndrome;obesity;bodymassindex;waistcircumference

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多种定义中,WHO标准〔1〕是建立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会议报告(NECP-ATPⅢ)〔2〕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3〕等标准则以腹型肥胖(腰围)为主要条件。各MS定义对肥胖采用的标准不一,其中WHO标准和中国糖尿病学会(CDS)〔4〕均选择了体质指数(BMI)作为指标。但有研究发现,一些人BMI虽然只是轻度超重,但几乎所有的代谢指标均出现异常,使其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5〕;且在临床诊断或人群筛选时,与肥胖患者相比,会因为个体BMI正常而忽视其可能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MS危险性,因而未能注意到潜在的健康威胁。因此,我们根据WHO肥胖诊断标准〔6〕选择BMI正常(18.52~25.0kg/m2)的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人群的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研究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队列研究,根据基线调查〔7〕的身高、体重资料计算BMI,排除孕妇、BMI<18.50kg/m2或≥25.0kg/m2以及缺失身高、体重资料的对象,共有4251(男2003名,女2248名)被纳入研究对象(BMI18.50~24.99kg/m2)。

1.2 调查内容 包括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并采集血样。按照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统一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1.3 人体测量与血样分析 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WC),并计算BMI(体重/身高2);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

血压,间隔30s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血压结果。研究对象要求空腹12h以上抽静脉血,标本及时离心并低温保存。实验室检查均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检测血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等。

419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4月第23卷第4期 ChinJPublicHealthApr2007Vol.23No.41.4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根据2001年NCEP-ATPⅢ亚裔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2〕。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属于正态分布的用 x±s表示;运用χ2检验作线性趋势检验。将BMI分为4组(Q1~Q4),分别计算各组MS患病率;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MI与MS的关系,以第1组BMI(18.50~20.70kg/m2)为对照估计其他各组的OR值,并作趋势检验。进入模型的其他变量包括年龄和总胆固醇,按照实际数讲行调整;吸烟、饮酒、居住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分类变量进行调整。2 结 果2.1 一般情况 4251名(男2003名,女2248名)研究对象的BMI范围值为18.50~24.99kg/m2(男为21.97kg/m2,女为22.15kg/m2,P=0.66),见表1。表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项 目男(n=2003) xs女(n=2248) xsP值BMI(kg/m2)21.971.7322.151.710.66腰围(cm)77.766.6975.036.590.13年龄(岁)53.1512.8450.6612.770.50收缩压(mmHg)125.4819.05122.2819.480.29舒张压(mmHg)78.6710.5075.6310.110.46甘油三酯(mmol/L)1.370.961.440.880.50高密度脂蛋白(mmol/L)1.320.441.310.37<0.01总胆固醇(mmol/L)4.711.344.771.41<0.052.2 不同BMI组别男女MS患病率 4251名研究对象MS患病率为12.66%(男性为7.69%,女性为17.08%,P<0.001)。将BMI分为4组,男性第1组(15.50~20.70kg/m2)MS患病率为2.58%,第2组(20.71~22.16kg/m2)为5.38%,第3组(22.17~23.49kg/m2)为8.54%,第4组(23.50~24.99kg/m2)为15.24%;女性依次为6.33%,10.38%,19.37%,30.50%,趋势检验P<0.001。男性与女性比较,各个组MS患病率均低于女性。2.3 不同BMI组别MS组分的患病率(标准差) 将BMI分为4组(Q1~Q4),伴有MS组分异常(高腰围、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的个体随BMI增加而增加;其中高腰围和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患病率均表观出女性高于男性;高血糖患病率未呈现随BMI升高的趋势,趋势检验P>0.05,见表2。2.4 BMI四分后男女各组MS患病危险比 将BMI四分,以分类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第1组(Q1)作为参照组,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居住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总胆固醇后,分男女计算其他组(Q2、Q3、Q4)MS的OR值。结果显示,随BMI的升高,各组OR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腰围(WC)后,根据NCEP-ATPⅢ剩下的4个组分重新定义MS(合并3或4项异常),按照原方法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第3、4组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OR值大小较原先都有所下降,且女性较男性明显,见表3。表2 BMI分组后组内MS各组分患病率项 目MS各组分患病率Q1Q2Q3Q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