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后宫制度

清代的后宫制度
清代的后宫制度

从选八旗秀女看大清后妃制度

内容摘要: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清代从1636年皇太极改用国号“大清”,到1911年宣统皇帝逊位,共经历了十一代皇帝,除宣统皇帝年幼未婚外,其他十位皇帝先后册立了二十六位皇后,各种答应、常在、贵人、嫔、妃的数量更是难以估量的。除此之外,更多的八旗女子都要经历夜以继日的选秀女、记名、复选、册封等仪式。封建专制君主将这些女子视为己有,束缚了她们的婚姻自由以及人生自由,这种后妃制度是同八旗秀女的悲惨命运共存的。直至清末,年幼的宣统帝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退位了,这种为统治阶级上层人事服务的制度也便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清王朝的灭亡而宣告结束。

关键词:来源命运变迁

我国历代君主选择天下美女“充侍后宫”据为妻妾,同时使役大量宫女,由来已久,仅见于历代史籍中的有关记载就不胜枚举。清代自建立以来,逐步形成了一种后妃制度。清代自顺治以来迄于光绪,经常拣选八旗秀女,视为重要典章制度,从未间断。被选中的这些女子中,除极少数人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外,大多数人便开始了被封建伦理制度束缚的悲惨命运。这种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为一种为统治阶级上层人士服务的封建制度,对清代皇族王室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清代后妃的来源——选秀女与宫女

清朝入关后,每三年在固定的八旗内部选一次秀女,其目的在于“或备各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成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①并制订有一套严密的选秀女制度。

1.选秀女的范围

清代选秀女订有严密的制度,仅仅挑选秀女的范围,各朝就有许多规定。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八旗官员,另户军士和闲散壮丁的女儿,年至十三岁时,都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挑选秀女,到年至十七岁以后,谓之“逾岁”,就不再参加挑选了。康熙时又增加了一条新的规定:后族近支或母系“宗室觉罗”之女者,均可声明免选秀女(嘉庆时复列入应选)。乾隆八年的谕旨又规定:选秀女时,外任旗人之女,若一律送京阅看,路途遥远,不免往返跋涉之劳,嗣后外任文官同知以下,武官游击以下之女,停其送选。

可是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又经奏准“嗣后遇到阅选秀女之年,将各旗佐领下附入之额鲁特及岁之女,一同入选。”②这样,挑选秀女的范围又扩大到各旗佐领属下的额鲁特蒙古之女了。

嘉庆五年时,皇帝觉得自己后妃的亲姊妹和其他人一样参加备选秀女,选中后,有的还赐给近支宗室为福晋,不合体统,决定嗣后自嫔以上后妃的亲姊妹,可免选秀女。另外,过去挑选秀女,公主下嫁后的生女一样也要备选,选中后入宫再做皇帝的妃嫔或配给近支宗室。这种婚姻制度,在封建制已有相当发展的社会里,从人伦和血缘上实在说不过去,而以往一直如此,到了嘉庆六年时才规定,嗣后挑选秀女时,公主之女著加恩毋庸入选。从此,才消除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道光二年,又令八旗满、蒙、汉军内旗人抱养汉人之子嗣所生的女子,不必备选秀女,原因就是这些人将来入汉籍,而宫内不选汉女是清朝的祖制家法。 2.选秀女制度

合乎标准的八旗女子,到了适龄,除在北京的先报名本旗外,外任官员的女子,皆须先期送到北京。在报名阅选秀女时,如果确实是残疾不堪入选者,需要由族长、领催、骁骑校、佐领等的层层审批,呈报到各旗都统声明原因,由都统咨行户部,由户部奏准皇帝,才准免选。

到了选期,由旗署官员会同户部司员,按照“旗别”次序,分排领至神武门东栅栏,由带排章京负责管理,在由领排太监领入宫内,在顺贞门前集齐,再按事先排好的排单顺序进顺贞门备帝后们选看。引见时,每五人为一班,当意者,则留下牌子,再进入复选,不留者,则撂牌子,被淘汰出局。

经过引阅后的秀女,其中不被选入者,撂牌子后可以得到赏赐,以后便可以自由婚嫁了。所得到的赏赐根据其父的品级也有所不同,品级较高的,得到的赏赐也较多。而经过选阅后入选记名的秀女,还要复选一次,在未复选前,不得自由婚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族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八旗则例》载,秀女记名期为五年,记名期间,每月给以银两,其数目是:三品以下人员之女记名者,每月给银一两,复选如再落选,既可以退出记名,自由嫁娶。如记名过五年才退出记名的,另外再加赏银20两。因某原因从未入选,或记名后久不复选,过了五年仍未得到退出记名的明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好终身不嫁了。被选中入宫的秀女,如果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就是内廷主位了,直到死也不能出宫另嫁。

清《八旗则例》卷七规定:“凡应选之秀女,未经选验以前,不准私行许聘出嫁,违者交部治罪,如选验时适有事故,不及阅看之秀女,年末及岁尚可候者,候下次验选,若十八岁至二十岁者,该旗都统查明迟误缘由,具奏请旨。” 这则规定严格的控制了符合选秀女规定的女子的婚嫁自由,将她们的美好时光都耗费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到了乾隆五年更重申前旨,又规定,虽然秀女到了20岁,还是不能聘嫁,违者治罪。这较《八旗则例》所载更严了,即使是官高一品的封疆大吏,其女未经选阅,也不能通融。乾隆六年时,两广总督玛尔泰的女儿恒志,年已过十七,但从未入选秀女,玛尔泰为此曾专折奏请为女儿完婚,结果遭到皇帝的申斥。

在封建专制时代,封建君主把人民的一切都视为私有,扬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更何况清代八旗户口是他们的“世仆”呢?自然更不许有婚姻自由了。

至于乾隆所称“挑选旗人女子,原为于王阿哥等拣选福晋(夫人)”一语,此则因清代近支宗室,多由内廷指婚,所以在选验秀女的日子,宗人府要同时呈报禁止宗室名单。如雍正朝指配秀女的近支宗室,皆属康熙衍派24支,乾隆朝则指配雍正的近支衍派子孙,远支者不为指配。但清代最初挑选秀女的本旨,原为充侍后宫,指婚宗室,那时附带的事情。乾隆说的选秀女原来是为王阿哥等拣选福晋的话,只能是违心之论。

二、秀女的命运

被选中入宫秀女的命运,要比那些被撂牌子的更为不幸,在历史文献中就记载了不少“后宫粉黛日望君王颜色”的可怜人,唐朝李建勋有诗形容此事:“宫门常闭舞衣闲,略识君王鬓便斑。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她们比起因记名不能议嫁要的更为残酷和不自由。在清朝260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位地位低微的后宫女子将自己的美好青春葬送在无尽的等待之中,以致抑郁而死。

秀女们经过繁琐的选阅后,尚被选入宫中,便开始了与家人和社会分离的生活。清代还规定了让她们同家人会亲的制度,《清宫史·宫规》规定:“凡秀女入宫,有名号者,父母年老,特旨许会亲,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亲戚不许入宫。”这个规定可谓相当严格,较之以往历代制度来说,都要苛刻。按这一规定,有封号的秀女还需特旨才可与家人相会,那么,无封号的或者没有得到特旨的,便真的是“一入宫门深似海”了。在《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描写贾母与王夫人进宫看望贾元春的场面,“贾妃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这样凄切,悲痛的场面,不失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入宫秀女的最大“幸运”,是日后选为后妃或升为后妃,但这是有定额的。从《清史稿·后妃传》中可以看到,清代后妃中有许多是由秀女而来。一般秀女入宫后,得到皇帝的喜爱,便可取得答应、常在、贵人的封号,一些幸运的,也可以在升为嫔妃,也能够由于“中宫虚位”而由嫔妃升到后位,如清末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咸丰年间由秀女选入后宫时称贵人,后升为懿嫔,因为生了儿子,又升为懿妃,其后母以子贵升为皇太后了。

清代皇帝的皇后,在大婚时册立的有顺治、康熙、同治、宣统则在辛亥革命后的1923年才结婚,这些皇帝都是年幼即位的,另外,雍正、乾隆、嘉庆、咸丰五帝,则都是中年时代“入承大统”的,所以他们的皇后都是由“藩邸”时的福晋而升进册立的,他们的福晋,即为皇子时指给他们的秀女。

由于清代秀女被选入宫中或指配皇子,她们可能有以上的前途,因此清代满族特别重视女儿,在未完婚以前,家族或家属例不接受她们的跪拜之礼,盖八旗女儿均须经皇帝选阅,一经选入后宫,得到主位的封号,其家族长辈还需尊以国礼,向晚辈跪拜

至于被选中后称妃的秀女们,她们并不完全是幸运的。

同治的皇后,在当日不能说身份不显赫,但因慈禧皇太后的处处刁难,而被迫在同治皇帝死后自杀,那时她才20岁左右。光绪皇帝的珍妃,也是在大婚时册立为嫔,后进为妃的,她美丽贤惠,喜诗善画,性格开朗,深得光绪帝的喜爱,但也因为支持光绪帝的维新变法而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夹持光绪逃往西安,临行前借口珍妃年轻貌美,洋兵来犯,恐遭不测,强行命令太监将其推入井中,时年仅二十五岁。1901年,慈禧从西安回京后,才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葬于西直门外。被选为后妃的,下场尚且如此,其他无名无号的,结局就更可悲了。

可见,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对八旗女子的人生束缚相当严重,符合条件的女子,从小就为了选秀而准备,直至长成,还要经历夜以继日的选秀女的过程,这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幼女来说,是相当困苦的。而一旦当意被留牌子,接下来的又是等待复选的结果,选入宫中后,如久未得到封号,便要等到二十五岁③才可遣出宫外,那时的她们,虽然得到了自由,但青春不再,她们将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专制君主,而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三、后妃制度的变迁

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确立和健全起来的。1583年,清太主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并于1616年正式即汗位,建立了后金政权,但它还是一支新兴的割据势力,后宫也没有什么后妃制度。随着后金奴隶制社会的逐步发展,势力不断扩大,受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影响,努尔哈赤统

③也有30岁一说

治集团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之后,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这对满族社会来说是个极大的进步。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登上封建皇帝的宝座,将国号该为“大清”,继续推行封建改革,这种封建制的种种改革反映在后宫内,就是要有一套封建的后妃制度与之相适应,所以,皇太极在即位称帝的同时,也宣布册立了皇后和四位妃子,于是“王宫并建,位号即明,等位渐辨”。3清代后妃制度就这样创建起来了,但在当时还只有福晋、元妃、大妃的名称,顺治帝进关以后,以明朝宫殿规模完备,礼部逐步完备了宫闱等级的名号。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后宫号位之制严明。皇帝的祖母尊为太皇太后,母尊为皇太后,她们一般居住在慈宁宫,康寿宫和宁寿宫,其他先帝的后妃、嫔都尊为太妃、太嫔等,随太皇太后、皇太后在各宫居住。皇帝的正嫡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是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宫,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俱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政。

但是,制度规定的尽管十分严格,各朝妃嫔数目的多少实际上并未完全照规定执行。康熙,乾隆帝的嫔妃都是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数目,而同治,光绪帝等又远远没有那么多的嫔妃。另外,嫔妃的晋封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逐级晋封,有的是越级加封,还有的是有封有降,有的入宫时就被封为嫔或妃,有的入宫时仅封为答应、常在。总之,这些情况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历史发展到了同治、光绪两朝,由于外部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强,内部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宫廷之内则是皇帝年幼,皇太后专权,帝后两党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些历史特点反映到宫内后妃制度上,一是皇太后长期掌握政权,二是后妃制度直接为政治服务。

清代祖制家法中虽规定后妃不得干预政治,可是,在清初顺治帝即位时,由于年幼,由其母孝庄文皇后左右政治,康熙帝年幼时,也有过皇太后干预政治的实例,这说明皇太后过问朝政在皇帝年幼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被打破的。但是,自从同治朝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后,清代所谓“后妃不能干预朝政”的祖制就被彻底打破了,从这时起,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清代历史中,皇太后操纵了包括帝后命运在内的一切大权,从而使选妃立后与政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种利用给皇帝选后妃为政治斗争服务的现象,在光绪朝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光绪十四年,慈禧为了监视和控制光绪,决意立其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为皇后,即孝定景皇后。光绪帝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慈禧,所以婚后帝后关系一直不好,而与皇后同时被选入宫的珍妃他他拉氏很受光绪帝的喜爱,在政治上同庆光绪帝的改良主张,这便更得罪了慈禧太后,为此,慈禧借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之际,派人将珍妃害死。光绪帝一生三十八岁,只选了一后两妃,是清代皇帝(宣统皇帝除外)中后妃最少的一个,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正是慈禧皇太后在后宫专权的缘故,她直接破坏了清代后妃制度的一切规定。

清代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后妃制度,使随着满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就尊崇了封建的伦理纲常思想,是封建制度在皇族婚姻问题上的反应。这种制度严重的束缚了封建社会中八旗女子的婚嫁自由,将她们的一生锁定在集权的君主身上,体现了极大的为政治需要服务的特点,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和清王朝的灭亡,这种制度也必将走向终结。

1《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五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五四

3《清史稿》列传卷一 8897页

参考书目:

《故宫札记》单士元著紫禁城出版社 1990年6月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年9月

《清宫史话》王树卿、李鹏年著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5 月

《逊清皇室轶事》秦国经著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8月

古代后宫妃嫔等级

妃嫔等级: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最多人数) 所有人都要给太后,太妃和太嫔请安,即便品级很高。 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 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不限) 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不限)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2)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8)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4名) 正六品:姬(8)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32)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32) 从七品:常在(64) 庶七品:宝林(64)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不限) 庶八品:答应(不限) 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 庶九品:娘子(不限) 宫女等级: 从五品以上可以称姑姑 正三品:掌事嬷嬷(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等)(1) 从三品:御前尚义(皇帝贴身宫女)(2) 正四品:礼教司仪(教导正七品以下小主和宫女)(2) 从四品:风仪女官(太后,太妃,皇后或侧皇后贴身宫女)(每个主子1名)

清朝后宫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 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 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 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皇后最大 ____°正一品:皇德妃、皇贤妃、皇淑妃各一位,首位大,有权升降正三品以下妃嫔】 _____°从一品:贵妃【一位,有权升降从三品以下妃嫔】 _____°庶一品:淑妃,德妃,莞妃,端妃,庄妃【各一位,首位大,有权升降庶三品以下妃嫔】 _____°正二品:夫人【两位,等大,有权升降正四品以下妃嫔】 _____°从二品:妃【四位,等大,有权升降从四品以下妃嫔】 _____°庶二品:侧妃【四位,等大,有权升降庶四品以下妃嫔】 =================《。对上称臣妾对下称本宫。》================= _____°庶四品:充仪,充媛,充顺,充柔,充华【各四位,首位大,有权升降庶六品以下妃嫔】 _____°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德仪,德媛,德容【各一位,首位大,有权升降正五品以下妃嫔】 _____°从三品:贵仪,贵嫔,贵姬【各两位,首位大,有权升降从五品以下妃嫔】 _____°庶三品:婕妤,德妤,良妤【各两位,首位大,有权升降庶五品以下妃嫔】 _____°正四品:容华【八位,等大,有权升降正六品以下妃嫔】 _____°从四品:婉仪,婉媛,婉容,婉华,婉宁【各三位,首位大,有权升降从六品以下妃嫔】 _____°正五品:明仪,明媛,明容,明柔,明华【各五位,等大,有权升降正七品以下妃嫔】=================《。对上称嫔妾对下称本仪。》================= _____°从五品:荣嫔,虞嫔【各五位,等大,有权升降从七品以下妃嫔】 _____°庶五品:茗媛,茗妤【各两位,等大,有权升降庶七品以下妃嫔】 _____°正六品:嫔【十位,等大,有权升降正八品以下妃嫔】 _____°从六品:姬【十位,等大,有权升降从八品以下妃嫔】 _____°庶六品:芬仪,芬媛,芬容【各八位,首位大,有权升降庶八品以下妃嫔】 _____°正七品:薇仪,薇媛,薇容【各十位,首位大,有权升降正九品以下妃嫔】 _____°从七品:苑仪,苑媛,苑容【各十位,首位大,有权升降从九品以下妃嫔】 _____°庶七品:芯仪,芯媛,芯容【各十位,首位大,有权升降庶九品以下妃嫔】

清朝宫廷开支

清朝宫廷开支 橘贝勒说的是清前期和中期的情况,也可参考赖惠敏著《乾隆皇帝的荷包》。书中统计了直至乾隆朝的皇室各项收入,大致分几块:1、内务府在直隶、盛京、热河等地 有大量官庄,按照出产分为头等至四等。乾隆时有官庄132.73万亩。庄头每年交地亩银两,还有杂粮、猪、鸭、鹅、梨、葡萄、甜桃、樱桃、核桃、白果、枸柰子、山里红、榛子、野鸡、白蜜、红花、蓼子、茜草、黄花、豆草、柳条、麻绳、炊帚等物品,其中有些也折银。官庄地亩银两都有定额,庄头长期拖欠会被革退,甚至抄家赔补。2、一部 分税关的税收盈余。清代户部税关共24处,其中关税盈余 全部交内务府的有崇文门税关、左翼税务衙门、右翼税务衙门、归化城、蟠桃口、山海关、张家口、杀虎口诸关;关税盈余部分交内务府的有天津关、淮安关、龙江关、浒墅关、北新关、九江关、粤海关等。此外浒墅关替皇室成造玉器、贡墨、金箔等器物,九江关替皇室成造官窑瓷器,粤海关、闽海关每年有“办贡”任务。3、清代内务府垄断的关外人参、皮张、新疆玉石收入(多交给两淮盐政、长芦盐政、江宁织造、苏州织造、粤海关等变卖);崇文门和左右翼税务 衙门变卖上驷院的老弱牛羊驼马。此外内务府官房对外出租,还有租银。4、清代皇家每年收入大量贡品,像绸缎,

高丽纸,高丽布,扇子,俄国羽缎,西洋哔叽,氆氇,白丝,胡椒,香料……由内务府广储司六库收储。用不完的就发售变卖。红楼梦贾府那些“内造上用”的宫花啊、茯苓粉啊、俄罗斯雀金裘之类估计就是这么来的。广储司瓷器库所卖明代御窑瓷器式样之工、质地之美,世间罕见,像红楼梦里的“成窑五彩小盖盅”也有可能是这么从宫里流出的。税关提供的2~4这三项收入规模,乾隆时在每年60万到80万两左右。 5、内务府先后经营26家当铺,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是依靠官员押当,借钱给官员,然后从其俸禄中按季坐扣。后来因当铺利润低,于是陆续撤本,将本银放给皇家的“买卖人”(即红楼梦薛家那样的皇商),叫做“生息银两”。年利率是12%左右,比清代官定最高年利率30%要低。皇商大多身兼盐商身份,除了经营盐业外,也用这些钱去恰克图贩卖毛皮茶叶,去日本贩铜等等。 6、盐政收入和盐商的“报效”。乾隆朝六十年里,盐政交给内务府大约1881万两,此外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勒令盐商赔补1020万两。清代盐务利润分成比例,大约是内务府得10%,盐政官员得50%到60%,盐商得20%到30%,但盐政官员也需要向内务府“报效”。乾隆朝六十年间,内务府来自盐政和盐商的收入在4260万两左右,平均每年六七十万两。赖惠敏书中统计,乾隆十年到六十年内务府收入总额为6880余万两,推测乾隆朝六十年的内务府总收入约8000万两。此外户部每年定例拨给

清代后宫嫔妃首饰大全(一)扁方

扁方. 扁方是梳两把头最主要的东西,相当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以真发分成两把,当然“扁方”起着骨干作用.扁方的制作有整块玉的、翡翠的,也有用金胎镶玉、镶翠、镶其他珠宝的,或金錾花、或银镀金等等. 金錾花双喜扁方 玳瑁镶珠嵌玉石花卉扁方:长32厘米,宽2.9厘米.玳瑁质地,头尾均银镀金累丝嵌碧玺,珍珠,翠,青金石的海棠花图案 金镶珠镂空扁方:长34.3厘米,宽3.3厘米.中镂空图案,两端共镶珠93颗. 扁方很好看啊,我觉得比那个佃子好看了,不过扁方是缠在头发里的,做那么精致干嘛呀,难道黄桑临幸还帮妃子拆头发么?! 金累丝嵌珠五凤钿:钿长30厘米,宽23厘米,高14厘米。钿以纸板为形,点翠为饰。通身共有金累丝凤十四只,上嵌珍珠,宝石。每只凤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宝石等贯穿的流苏。钿后有流苏垂饰。 银镀金累丝嵌珠宝扁豆、蝴蝶、飘带簪;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银镀金双针,点翠嵌珠宝、蝴蝶、白玉、珊瑚菊花 银镀金广片蝴蝶簪 通草蝴蝶头花簪; 金镶珠石秋叶蝴蝶簪.; 银镀金嵌珠石蜻蜓簪;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 银镀金嵌珠宝簪 银镀金嵌宝玉蟹簪 金镶珠宝蟾簪 金镶料艾叶蟾簪 银镀金嵌翠花碧玺佛手簪(女主 金镶宝石云芝簪(福晋 银镀金点翠碧玺花簪(福晋,李氏 金镶宝石花簪 银镀金碧玺穿珠点翠花簪( 银镀金花盆簪 金镶宝石菊花簪(李氏 蓝宝石簪(钮钴禄 珍珠簪(女主,李氏 银镀金嵌翠石耳挖簪;银镀金嵌翠石耳挖簪;翠镂雕双钱鱼簪; 金镶珠点翠如意簪 银镀金点翠簪 银镀金嵌宝花盆簪 银镀金嵌宝石婴戏簪 银镀金东升簪 银镀金嵌珠宝簪 银镀金镶珠娃娃瓶簪 银镀金嵌珠石花篮簪

清朝妃子等级

后宫之主(凤品):皇后(1名) (持有凤印,可以将庶二品及以下妃嫔废去。) 祥风品:地位在四妃之上:皇贵妃(两名) 正一品:贵妃德妃贤妃淑妃【贵妃为首,地位依次递减,各一名】 从一品:夫人【有一字封号,三名】 庶一品:妃【有一字封号,六名】 正二品:贵姬【有一字封号,四名】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庶二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从三品:贵嫔【有一字封号,四名】 庶三品:嫔【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正四品:婕妤【有一字封号,三名】 从四品:贵仪【有一字封号,二名】 庶四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正五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从五品:姬【有一字封号,五名】 庶五品:容华婉容【有一字封号,各三名】 正六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贤仪微仪【有一字封号,各一名】 从六品:良媛良娣【有一字封号,各两名】 庶六品:小仪小媛【有一字封号,各两名】 正七品:贵人【有一字封号,各六名】 从七品:美人才人良人【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庶七品:常在【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正八品:选侍【有一字封号,人数不限】 从八品:娘子舞涓【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庶八品:宝林娱灵【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正九品:芳婉柔婉【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从九品:顺常顺成【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庶九品:承徽列荣【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正十品:御女采女【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从十品:答应【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庶十品:充衣承衣刀人更衣【无封号,称呼时将姓氏放在前,人数不限】 正八品:御女、淑女 从八品:答应

古代宫廷职位表

古代宫廷职位表 妃嫔等级: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最多人数) 所有人都要给太后,太妃和太嫔请安,即便品级很高。 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 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不限) 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不限)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2)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8)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 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4名) 正六品:姬(8)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32)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32) 从七品:常在(64) 庶七品:宝林(64)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不限) 庶八品:答应(不限) 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 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 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 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宫次:皇后坤宁宫东宫西宫 位次:皇后(1)皇贵妃(2)贵妃(2)妃(4)嫔(9)贵人(数名)常在(数名)答应(数名)

古代各朝后妃等级

中国古代后妃等级制度 1、上古时期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 2、夏 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 3、商 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4、周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 共121人 5、秦 在先秦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其他妃妾称号不变。 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6、汉朝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娙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娙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7、三国;两晋;南北朝 1)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 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 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清代后宫妃嫔服饰颜色

清代后宫妃嫔服饰颜色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例如: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不一定都是明黄色。 1.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帨、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如果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3)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朝褂,用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上缀杂饰。 (4)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朝褂,石青色,织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 (5)民公夫人以下朝褂,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 2.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厘米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2)皇子福晋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石青色,片金缘,冬加海龙缘,护肩外边亦加缘,饰文前胸后背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朝袍与此相同。

清朝后宫制度(多篇范文)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 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 1642 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 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 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 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 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

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 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篇:清朝军事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 八旗与绿营 入关以前的八旗军 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臶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臵一牛录

清朝宫廷开支

清朝宫廷开支

缎,高丽纸,高丽布,扇子,俄国羽缎,西洋哔叽,氆氇,白丝,胡椒,香料……由内务府广储司六库收储。用不完的就发售变卖。红楼梦贾府那些“内造上用”的宫花啊、茯苓粉啊、俄罗斯雀金裘之类估计就是这么来的。广储司瓷器库所卖明代御窑瓷器式样之工、质地之美,世间罕见,像红楼梦里的“成窑五彩小盖盅”也有可能是这么从宫里流出的。税关提供的2~4这三项收入规模,乾隆时在每年60万到80万两左右。5、内务府先后经营26家当铺,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是依靠官员押当,借钱给官员,然后从其俸禄中按季坐扣。后来因当铺利润低,于是陆续撤本,将本银放给皇家的“买卖人”(即红楼梦薛家那样的皇商),叫做“生息银两”。年利率是12%左右,比清代官定最高年利率30%要低。皇商大多身兼盐商身份,除了经营盐业外,也用这些钱去恰克图贩卖毛皮茶叶,去日本贩铜等等。6、盐政收入和盐商的“报效”。乾隆朝六十年里,盐政交给内务府大约1881万两,此外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勒令盐商赔补1020万两。清代盐务利润分成比例,大约是内务府得10%,盐政官员得50%到60%,盐商得20%到30%,但盐政官员也需要向内务府“报效”。乾隆朝六十年间,内务府来自盐政和盐商的收入在4260万两左右,平均每年六七十万两。赖惠敏书中统计,乾隆十年到六十年内务府收入总额为6880余万两,推测乾隆朝六十年的内务府总收

入约8000万两。此外户部每年定例拨给内务府60万两,六十年合计3600万两。两项合计,内库每年的岁入在200万两左右。皇室支出规模,乾隆三十年以前在每年100万到150万两左右,乾隆三十年以后大约200万两。主要的常项支出是每月采办皇室所用食品,以及赏赐(包括赏赐后妃,皇子公主婚嫁,赏赐蒙古外藩,及宫廷筵席)、出巡、祭祀(祭天、祭神、喇嘛寺法会)、修缮等。建造园林寺庙的银两不是常项支出。至于内务府银库的盈余,则经常返拨给户部,乾隆时经常岁拨百万余两。嘉庆即位后查抄和珅,所得全交给内务府,广储司银库存银一度达1240万两,这笔钱到道光末期还剩800万两左右。道光朝以前内务府收支基本能平衡,内务府盈余银两有时还交给户部。但道光朝开始入不敷出,所以道光“撤三山陈设,罢木兰秋狝”以求节省开支。咸丰朝全国多地爆发大规模战争,内务府收入下降,同时还要用皇室内帑补充军费开支,比如咸丰三年就命令熔化内库所存的三口金钟,铸成五两、十两的金条,交给兵部充作军费。咸丰中叶以后,因全国大规模战乱影响,盐政衰败,皇商和盐商大量破产(扬州衰落也始于此时),税关收入也下降,而官庄提供的农业收入有限,所以内务府开始需要户部每年拨款,同治年间达到每年五六十万两的规模。从咸丰七年到同治十三年,十七年间内务府总共借款918万两。来源包括两淮、两浙、广东盐课银各5万两,福

后宫妃嫔的等级

《后宫甄嬛传》的背后——后宫妃嫔的等级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五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两个情节:第五集中,身为贵人、位份较高、住在气派的咸福宫的眉庄路上巧遇余答应,余答应恃宠而骄,竟让身为贵人的眉庄给她让路,眉庄隐忍不发。第六集中,被封为妙音娘子余答应居然敢把皇帝身边老人欣常在慎刑司。 这里,就有个问题:大清王朝后宫的等级身份问题。 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有过正式规定——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做“红头文件”。其中含糊其辞地要求:皇后一人,皇贵妃二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但是,皇帝仍有很大的余地。因为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都没有具体的名额限制;所以,皇帝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无限扩军。 宫中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以及宫女等,都是有严格等级的。清朝是等级社会,宫中更是等级森严。穿衣、配饰、吃饭、喝茶、吃肉、月俸、赏银、例银、用具、房间大小等等都有规定。后妃不同等级配给的宫女也是有规定的。总之,从头到脚,从吃到穿,都有规矩。 比如,皇太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二十两黄金,二百两白银。皇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一千两白银,配十二名女佣。皇贵妃每年八百两银子,配八名女佣;贵妃六百两,八名女佣;妃三百两,六名女佣;嫔二百两,六名女佣。贵人一百两,四名女佣;常在五十两,三名女佣;答应三十两,二名女佣。以皇后为例:除了十二名女佣,每年一千两白银的津贴之外,分配给皇后的“耐用消费品”还有如下这些:玉盏金台、金方、金茶瓯盖、嵌绿松石金匙、镶金象牙筷子、银方、银盂、铜遮灯、铜簸箕、银八卦炉,各一个(付);金执壶、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银火壶、银锅、银罐、铜提壶、铜八卦炉、铜手炉、铜舀子、锡池、锡火壶、锡里儿(贮冰用的冰箱)、锡屜钴、铁火钳子,各两个;银勺、银茶壶,各三个;铜瓦高脚灯、锡茶碗盖、锡背壶、铁火罩、铁座更灯、磁渣斗、羊角把手灯,各四个;金碗、铜签盘、铁火炉,各五个;金碟、铜剪烛罐,各六个(付);银茶瓯盖、镶银象牙筷子、锡壶,各八个(付);银碗、银匙、锡盆、香几灯,各十个;银背壶十三个,漆茶盘十五个,戳灯二十个,漆皮盒二十五个,漆盒二十六个;银盘、银茶壶,各三十个;黄瓷碟四十个;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个;黄瓷盘八十个;黄瓷碗、杯,各一百个。 这清代正一品大员的禄米才90石,俸银才180两;从九品的官儿禄米只有可怜的15石,俸银也只有30两——在清朝,当官儿还不如作后妃呢!皇后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待遇,又手握统率数千名“娘子军”的大权,“姐妹”们当然看着眼红。能取而代之,再好不过;即便不能,也要各显神通,尽量从皇上老公身上,多揩一些油水。 宫女的家属,每月准许进宫看望自己的女儿一次。顺贞门外甬道有一排又小又矮的小屋子,那就是宫女会见家属的地方。除了最得宠的宫女昼夜不离地伺候主子外,一般宫女,并不是天天都出来当差的。有三天一次的,有五天一次的,大概越红的,当值越勤,由每月当差的班次,也可以看出宫女的红黑。宫女因为当值,过的都是紧张生活,动辄得咎的,所以轮到休班的时候,大都尽量轻松一番。最显著的,就是早上起床后,搽把脸漱漱口就算,既

清朝后宫编制

清朝后宫编制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5)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 正六品:姬(6)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美人,才人,淑人(美人大)(6)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良人大)(12) 从七品:淑女、常在(淑女大)(12) 庶七品:宝林(12)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16) 庶八品:答应(16) 正九品:御女,采女(御女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更衣大)(不限) 庶九品:娘子(不限) 正十品:秀女(不限) 清朝格格编制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六、“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清朝宫廷档案揭秘

清朝宫廷档案揭秘 最近几年,对清代历史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于清代历史,大多数观众并不善于区别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毫无根据的传闻之辞,哪些情节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哪些是史学界还在争论的问题。《清宫档案揭秘》在充分挖掘清代宫廷档案的基础上,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对学术界尚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也尽可能地向读者客观介绍。 中国青年出版社李国荣主编清初第一疑案——太后下嫁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普通的民间寡妇茹苦守节,会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则难免遭到亲邻的非难物议。何况作为尊贵的皇太后绣球重抛,梅开二度,当然是惊世骇俗的旷古奇闻。此说一出,即广为流传,到民国初年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凡谈前清掌故,莫不津津乐道…… ●《清宫档案揭秘》告诉你真实的历史 ●“太后下嫁”之说 ●孝庄其人其事

●多尔衮生前身后 ●“太后下嫁”疑案辨疑 想当和尚的顺治皇帝 传说中,甚至一些史学工作者也存疑,认为顺治皇帝并非在他二十四岁时患天花去世,而是出家去五台山做了和尚,其“天花去世”之说,不过是朝廷掩人耳目罢了。那么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如果是,原因又是什么呢? ●顺治其人 ●顺治的身世 ●顺治出家了吗 ●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 雍正:朕就是这样汉子 雍正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皇帝?他夹在康乾盛世中间,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实实在在地认识雍正,最好的办法

就是细细解读雍正档案。 ●康乾之间的雍正 ●“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 ●“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去庸人而用才干” ●“朕身有过” 雍正·道士·丹炉 皇宫档案只是如此简要地记下了雍正的突然死亡,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雍正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 ●雍正死因的传说 ●密令寻访道士的手谕 ●清村的炼丹秘档 ●处理炼丹道士的诸多破绽

汉朝所有宫殿名和妃嫔等级

汉朝所有宫殿名和妃嫔等级 西汉: 长乐宫(东宫):长乐前殿、长信宫(即长信殿)、长定殿、长秋殿、永寿殿(即长寿殿)、永宁殿、临华殿、神仙殿、温室殿、椒房殿、建始殿、广阳殿、中室殿、月室殿、大夏殿、长亭殿 未央宫(西宫):未央前殿、后阁、麒麟殿、朱鸟殿、宣室殿、清凉殿、宣明殿、广明殿、昆德殿、玉堂殿、金华殿、承明殿、掖庭殿(含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后宫十四位(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安处、常宁、椒风、发越、蕙草、茞若)、钩弋殿、高门殿、非常室、织室、作室、凌室、弄田、敬法殿、白虎殿、猗兰殿、曲台殿、晏昵殿、长年殿、含章殿、寿成殿、万岁殿、永延殿、寿安殿、东明殿、金马殿、大秘殿、神明殿、德殿、延年殿、回车殿、龙兴殿、柏梁台、兰台、渐台、增盘阁、养德宫、武台殿、天禄阁、石渠阁、飞羽殿、平就殿 建章宫:建章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承光殿、天梁宫、奇宝宫、鼓簧宫、奇华殿、疏圃殿、鸣銮殿、铜柱殿、函德殿、铜池、唐中殿、凉风台、避风台、神明堂、承露盘、井干楼、太液池、孤树池 其它宫殿:桂宫(含鸿宁殿)、明光殿、北宫(含寿宫、神仙宫)、太子宫(含丙殿、甲观、画堂)、明光宫、贞女楼、永信宫、中安宫 东汉: 北宫:德阳殿、温饬殿、安福殿、和欢殿、宣明殿、平洪殿、崇德殿、崇政殿、永乐宫、增喜观、白虎观、天禄殿、章台殿、含德殿、寿安殿、章德殿、崇德殿、永宁殿、迎春殿、延休殿、安昌殿、景福殿、永安宫 南宫:崇德殿、却非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平朔殿、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云台殿、显亲殿、含章殿、杨安殿、长秋宫、西宫、金马殿、铜马殿、敬法殿、章德殿、乐成门、乐成殿、温德殿、东宫、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寿安殿、竹殿、承风殿、东观

后妃、皇子、公主 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一、后妃等级 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世祖入关后,完善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坤宁宫,设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合称“东西十二宫”,后妃亦按等级分为 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皇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嫔贵人常在答应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同理,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 二、后妃礼仪 1、自妃位以上可为一宫主位,居于东西十二宫正殿中,管束一宫嫔妃,有升降宫内嫔妃的权利 2、若一宫尚无主位时,便由宫中位分最高者暂管宫内事务 3、后宫嫔妃每日上线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 4、嫔妃若是犯了小错,可在自己宫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数由主位妃嫔决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还是确实犯错,要有确实的证据。 三、后妃的自称与她称 1、嫔以上可称娘娘,或主子,对上自称臣妾,对下自称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称本宫, 2、贵人以下称呼职位即可,如X贵人,或X常在等,对上自称奴婢、XX氏,对下自称我 四、秀女选秀 1、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2、选秀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

古代后宫女官等级

古代后宫女官等级,后宫不可少的知识~! 正三品:掌事嬷嬷(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等) 从三品:御前尚义(皇帝贴身宫女) 正四品:礼教司仪(教导正七品以下小主和宫女) 从四品:风仪女官(太后,太妃,皇后或侧皇后贴身宫女)(每个主子1名) 正五品:尊等宫女(从六品『含』以上妃嫔的贴身侍女。)(每个主子1名) 从五品:各宫主管(每个宫里的主管宫女,可监督其他宫女)(每个宫1名) 正六品:御花园,佛堂等其他宫殿里的主管宫女 从六品: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 正七品: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的食物,衣裳) 从七品:一等宫女(端茶倒水等轻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正八品:二等宫女(做饭煎药等不轻不重的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从八品:三等宫女(烧煤守夜等重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正九品:打扫道路和每晚巡视的宫女 从九品:冷宫宫女(1位妃嫔1名) 正十品:浣衣局里的宫女 从五品以上可以称姑姑 以清朝为例: 宫女统称宫眷,分宫女和女官两种。 女官分为两种:各宫中的和“六局二十四司”中的。 《清稗类钞》中关于各宫中的女官也就是宫闱女官有记载:“礼部等衙门议定宫闱女官名数、品级及从供事宫女名数。乾清宫有夫人一员,秩一品; 淑仪一员,秩二品;婉侍六员,秩三品;柔婉二十员,芳婉三十员,秩俱四品......慈宁宫有贞容一员,秩二品;慎容一员,秩三品,勤侍无品。” 女官和宫女一样,也是按“宫”分的,有执掌该宫的“宫主”,也就是后妃管理。 六局二十四司中的女官在《清史稿》中有记载:“女官。六局。尚宫局,领司四: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尚仪局,领司四: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彤史。尚服局,领司四: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尚食局,领司四:司膳,司药,司酝,司饽。尚寝司,领司四: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功局,领司四: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宫正司。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司曰宫正。六局分领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女史十八人。十七年更定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父母,听婚家。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现授职者,家给与禄。二十七年又重定品职。六局各铸印给之。永乐后,职尽

清代宫廷头饰

簪钗 簪子可以说是陪伴中国女性最久的头饰之一了。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都要行“及笄之礼”,即把头发盘起来,用一根簪子(古称“笄”)固定,插簪是女孩成为女人的标志。到了清代,簪子的样式繁多,兼顾实用与审美。 有玉、翠、玛瑙、金、银的,各种材质取决于佩戴者的身份和等级。一种名为“东珠”、产于东北的珍珠,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同时材质也跟时节有关系,一般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换戴玉簪。装饰主题丰富至极,寓意也很讲究,即“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蝙蝠之上有铜钱的“福在眼前”、喜鹊登梅的“喜上眉梢”、桃子佛手石榴组成的“福寿三多”等等。 簪子的簪头覆盖面积增大,就演变成了头花。簪子的簪尾由一根分叉为两根或多根,就成了钗。簪、钗、头花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佩戴,佩戴时可以居中、可以斜插、可以在前、可以藏后。戴在满族妇女两把头正中的头花称为头正,分插两把头的两端的则称称压鬓花。清代流行繁缛的装饰风格,讲究以多为美,头上遍布簪钗的现象很是常见。

流苏 流苏本指用五彩丝线做成的穗子,在清代宫廷头饰中则是一种近似簪子,下垂珠穗的饰物。而古代首饰中的“步摇”一词更形象地定义了此种饰物——随着佩戴者行动,走一步摇一下,充满了动感。

钿子 钿读音diàn,义为用金嵌成花状的美饰。唐代风靡一时的花钿就是将各种材质修剪成花朵的造型贴在额头上。传统的镶螺钿工艺也是用螺蛳壳或贝壳镶嵌在漆器、硬木家具或雕镂器物的表面。清代贵族所用的钿子也是镶嵌复杂、繁花似锦。这种头饰实际上是皇后、妃、嫔们在穿吉服时所戴的便帽,一般用藤丝或细铁丝编成帽架,上面缠绕黑色丝线,再用各种宝石、珠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 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凤钿从前看,很像凤冠,而后面覆加一箕状平面,造型很有特色。钿子前口沿还装饰钿口、上配钿花、后垂钿尾。后妃多用凤纹钿口,有九凤、七凤、五凤等。九凤钿口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扁方 满族妇女颇具特色的发式为两把头和大拉翅,梳这两种发式的时候要用一种横簪来贯连固定,即为扁方。与其说是簪子,扁方更像一把尺子,造型扁而长,一端卷起另一端呈半圆形。宫廷中所用扁方多为玉制,也有珊瑚、翡翠、金镶玉和玉嵌宝石等制品。

多种妃嫔等级

皇贵妃 贵妃 正一品:惠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庄妃 从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贵姬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昭华 庶二品:淑仪淑媛淑容淑华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修华 从三品:贵嫔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贵仪 从四品:顺仪顺媛顺容顺华 庶四品:充仪充媛充容充华 正五品:姬 从五品:容华婉容 庶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贤仪微仪 正六品:嫔 从六品:良媛良娣 庶六品:小仪小媛 正七品:贵人 从七品:美人才人良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娘子舞涓 庶八品:宝林娱灵 正九品:芳婉柔婉 从九品:顺常顺成 庶九品:承徽列荣 正十品:御女采女 从十品:答应 庶十品:充衣承衣刀人更衣 还有一种品级制度: 正宫: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后宫嫔妃等级】 极品:凰朝后 圣品:天妩后、绾卿后(平级) ==================================================== {十六皇贵妃} 尊一品:尊皇贵妃、贞皇贵妃、谦皇贵妃、纯皇贵妃 尊二品:严皇贵妃、凌皇贵妃、惜皇贵妃、殊皇贵妃 尊三品:夙皇贵妃、涟皇贵妃、曦皇贵妃、娴皇贵妃 尊四品:逸皇贵妃、烨皇贵妃、姒皇贵妃、敏皇贵妃 (无以上封号者为低等皇贵妃) ========================以上七斗一升===================== {二十八贵妃} 御一品:政贵妃、炀贵妃、姝贵妃、凰贵妃 御二品:亦贵妃、嘉贵妃、明贵妃、念贵妃 御三品:暖贵妃、欣贵妃、染贵妃、展贵妃 御四品:溪贵妃、袭贵妃、萧贵妃、芯贵妃 御五品:湘贵妃、璇贵妃、凝贵妃、殇贵妃 御六品:钰贵妃、莲贵妃、灵贵妃、涵贵妃 御七品:纤贵妃、肃贵妃、胤贵妃、絮贵妃 (无以上封号者为侧贵妃)

清朝后宫编制

清朝后宫编制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5)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 正六品:姬(6)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美人,才人,淑人(美人大)(6)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良人大)(12) 从七品:淑女,常在(淑女大)(12) 庶七品:宝林(12)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16)

庶八品:答应(16) 正九品:御女,采女(御女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更衣大)(不限) 庶九品:娘子(不限) 正十品:秀女(不限) 清朝格格编制 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世子及郡王这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宗室爵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 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 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