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的皇帝与后宫生活

清朝的皇帝与后宫生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作为皇帝,与后宫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清朝皇帝的后宫生活。
一、后宫的组成和规模清朝皇帝的后宫由皇后、嫔妃、妾室、宫女等组成。
其中,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享有最高地位和尊荣;嫔妃是皇后之下的次妻,地位次于皇后;妾室数量较多,地位低于嫔妃;而宫女则是为后宫女性服务的仆人。
后宫的规模不断扩大,清朝早期一般规定皇帝娶一位皇后、二位嫔妃和六位妾室,但后来不断增加。
例如,康熙帝时,曾娶皇后、10位嫔妃和17位贵妃,总计达28位。
这一规模之大,使得清朝后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后宫之一。
二、后宫的设计和管理清朝后宫的设计十分讲究,整体建筑布局以及内部空间的分配都经过精心规划。
后宫主要包括女监、后庭和后苑。
女监是后宫的主要建筑,是各种妃嫔的谋生地,也是她们居住的地方。
后庭是供皇帝与妃嫔会见和休息的场所,一般设有书房、娱乐厅和花园等。
后苑则是皇帝和妃嫔们游玩的场所,采用类似园林的设计,有池塘、假山和茂盛的花草树木。
后宫的管理分为内务府和太监两个部分。
内务府负责后宫的日常事务,如妃嫔的起居饮食、服装打扮、仪仗仪礼等。
太监则负责维护后宫的安全和秩序,同时监督妃嫔日常生活。
由于后宫内外的人员严格控制,后宫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几乎与外界隔绝。
三、后宫生活的制度和礼仪清朝后宫生活有严格的制度和规矩。
妃嫔们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执行。
每天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张,有醒、早朝、午朝、夜朝等固定的仪式和活动。
妃嫔们参与的活动种类繁多,如舞蹈、音乐、织绣、插花等。
在礼仪方面,后宫生活极为注重规矩和等级。
每一个妃嫔在后宫都有明确的地位和称谓,以便区分高低。
例如,皇后被尊称为“皇后仙”,嫔妃称为“嫔”,贵妃称为“贵妃娘娘”等。
同时,后宫内还有严格的服饰制度,不同地位的妃嫔要穿着不同的服饰。
此外,后宫内的相互称呼也有规定,太监在口称妃嫔时要使用特定的稱謂,以显示统治者的威权和尊荣。
清朝后宫等级制度后宫女人分哪几等

清朝后宫等级制度后宫女人分哪几等清朝的后宫等级制度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制度,根据女人的身份和地位将其划分为多个等级。
根据历史资料和研究,清朝的后宫女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皇帝的皇后:皇帝的正妻,享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
皇帝只能有一位皇后,她通常是皇帝的同姓亲戚,如姐妹或堂妹等。
皇后有着第一权力和地位,她拥有一个专门的院落和专属的仆人。
她有自己的小宫殿,拥有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待遇。
2.皇帝的嫔妃:皇帝的正式妾室,比其他等级的女人地位更高。
在嫔妃之间,又分为嫔、贵嫔、妃、贵妃等级。
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嫔妃们负责照顾皇帝的日常生活,宴请宾客,参与宫廷的各种活动。
她们的数量和地位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和实力。
3.皇帝的妾室:皇帝的非正式妾室,地位低于嫔妃,但高于侍妾。
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挑选妾室,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妾室一般没有太多的权力和地位,她们的任务是满足皇帝的需要,并帮助皇后和嫔妃们处理一些琐事。
4.皇帝的侍妾:皇帝的贴身女佣,在等级制度中地位最低。
侍妾不仅要满足皇帝的性需求,还要服务于其他等级的女人。
她们负责宫廷的日常事务,例如打扫房间、做饭、照顾儿童等。
侍妾们数量众多,但地位低下,往往没有太多的机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升。
除了以上等级的女人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身份的女人,例如格格、公主等。
这些女人通常具有皇室血统,但地位和权力仍然是比较低下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后宫女人分为不同的等级,但她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她们争夺皇帝的宠爱和权力,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地位。
因此,在后宫中常常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的场面。
总结起来,清朝的后宫等级制度对女人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和约束,不同等级的女人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帝的喜好和宠爱,同时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和宫廷文化的特点。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妃等级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世祖入关后,完善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坤宁宫,设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合称“东西十二宫”,后妃亦按等级分为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皇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嫔贵人常在答应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同理,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二、后妃礼仪1、自妃位以上可为一宫主位,居于东西十二宫正殿中,管束一宫嫔妃,有升降宫内嫔妃的权利2、若一宫尚无主位时,便由宫中位分最高者暂管宫内事务3、后宫嫔妃每日上线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4、嫔妃若是犯了小错,可在自己宫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数由主位妃嫔决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还是确实犯错,要有确实的证据。
三、后妃的自称与她称1、嫔以上可称娘娘,或主子,对上自称臣妾,对下自称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称本宫,2、贵人以下称呼职位即可,如X贵人,或X常在等,对上自称奴婢、XX氏,对下自称我四、秀女选秀1、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2、选秀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清朝后宫等级!

清朝后宫等级!清朝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
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
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
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
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
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
皇后、皇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她们都住在乾清宫两侧的东西六宫。
一旦皇帝驾崩,按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居住。
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
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
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
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
清代皇帝三宫六院72妃等级划分

清代皇帝三宫六院72妃等级划分
一、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1.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2.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3.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1.皇后,居中宫。
2.皇贵妃,一名。
3.贵妃,二名。
4.妃,四名。
5.嫔,六名。
6.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三、清代宫廷后妃制:以清代宫廷制度而言,宫闱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时候,规定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六宫,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俱无定数,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清代后妃的来源,与历代不同之处在於,满族实行具有自己特色的「阅选秀女制度」,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秀女中挑选,被选中的秀女还要为皇子、皇孙栓婚,或为近支的宗室亲王、郡王指婚。
能被选入宫的女子,又可分两种:由八旗户籍选出的称为「秀女」,地位较高,可选妃立后;由内务府包衣佐领下选出的则叫宫女,地位较低,仅供内廷使令,但宫女亦有机会晋升为妃嫔。
挑选秀女,三年一届,参加闺选秀女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以上,十七岁以下,秀女一旦被选入宫中,即为贵人,而最大的幸运就是可以被选作妃嫔。
而没有被选入宫中的秀女,则可以自由聘娶。
后宫

清朝的后宫
清朝后妃等级: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住地: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
清朝宫女的配额:皇太后宫女12人
皇后宫女10人
皇贵妃宫女10人
妃嫔宫女 8人
清朝宗室:努尔哈赤的父亲以下即努尔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孙叫宗室,系黄带。
清朝觉罗: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以下的子孙叫觉罗,系红带。
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级:
清朝皇子人数统计:
一共有113个
八个铁帽子王:(一般的王位继承是要递降一级的,
比如:亲王的儿子以后继承时就是个郡王,以此类
推,除此八个王位继承不递降而是世袭。
)
这些是开国时立下战功的六个亲王和两个郡王。
后面还有四个亲王也是王位世袭:
清朝格格(公主)人数统计:
一共有82个
除吴应熊娶到皇太极的女儿除此,没有一个
公主嫁给汉人。
清朝格格(公主)等级:皇后之女称为固伦公主(相当于亲王,年俸白银一万两。
),其他的妃嫔之女称为和硕公主(相当于郡王,年俸五千两)。
清朝后宫等级表

清朝后宫的等级制度较为复杂,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等级:
1.皇后:皇帝的妻子,最高贵的女性称号。
2.贵妃:皇帝的妃嫔中的最高级别,一般只有一人。
3.妃:比常在的嫔妃地位高的妻子,通常只有三人。
4.嫔:宫廷中地位较高的妻子,按照级别分为一品至五品。
5.格格:皇帝的女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和皇位的远近进行区分,一般分为皇长女、和硕公主、固伦公主等。
6.常在宫女:在宫中居住常年的宫女,根据职位分为“正卫佑宫女”、“贵人宫女”、“答话宫女”等。
7.侍女:侍奉皇后、妃、嫔的女仆。
以上是清朝后宫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但是具体细节因时代演变、历代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后宫等级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女性权利的受限、竞争激烈的斗争等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应被推崇或效仿。
清朝后宫编制

清朝后宫编制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从四品:容华(4)庶四品:嫔(5)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正六品:姬(6)从六品:贵人(16)庶六品:美人,才人,淑人(美人大)(6)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良人大)(12)从七品:淑女、常在(淑女大)(12)庶七品:宝林(12)正八品:选侍(不限)从八品:舞涓(16)庶八品:答应(16)正九品:御女,采女(御女大)(不限)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更衣大)(不限)庶九品:娘子(不限)正十品:秀女(不限)清朝格格编制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六、“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
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
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
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
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宫次:皇后坤宁宫东宫西宫
位次:皇后(1)皇贵妃(2)贵妃(2)妃(4)嫔(9)贵人(数名)常在(数名)答应(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