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持续正压通气名词解释

持续正压通气名词解释
持续正压通气是一种呼吸机治疗方式,也被称为持续气道正压治疗(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
它通过将正压空气推入呼吸道,增加肺泡内氧气浓度,从而帮助患者呼吸。
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中,呼吸机将空气发送到一条管道中,该管道连接到一个鼻喉面罩或鼻咽通气管。
通常情况下,呼吸机会在每次呼吸时提供一定的正压力,以防止患者在呼气时肺泡崩溃。
持续正压通气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呼吸问题,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肺炎、肺水肿、哮喘等。
它也可以用于帮助患者呼吸困难,并促进其肺部康复。
- 1 -。
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支持系统

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支持系统(复苏器)使用流程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支持系统是一种由气流控制和压力控制的机械装置,它能为新生儿提供恒定一致的呼气末正压和吸气峰压。
用物准备:新生儿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支持系统,氧气、空气源,T型管(带PEEP 阀)、面罩、模拟肺,吸痰用物等。
预先检查性能:1、连接氧气减压装置或混合器装置,调节氧气、混合气输入流量,推荐5~8L/分2、连接T型管(带PEEP阀)和模拟肺3、用拇指堵住PEEP帽,最大压力(MAX-P)设置,吸气峰压(PIP)置于最大值,调节最大压力旋钮,推荐MAX-P:30cmH2O,调节吸气峰压旋钮,推荐20~25cmH2O4、移开拇指,观察压力表值为PEEP值,通过PEEP帽设定,推荐5cmH2O.确定患儿是否需要正压通气:正压通气的指征:1、无呼吸、喘息2、有呼吸,心率低于100次/分3、吸入100%的氧气仍持续紫绀选择正确的吸气峰压:起始:1、早产儿:20~25cmH2O2、足月儿:开始2~3次,30~40cmH2O以后:1、在保障肺得到有效通气前提下,逐降至20cmH2O2、有效通气的指征:心率、血氧饱和度、肤色、肌张力改善确认气道通畅:1、移开模拟肺2、操作者应站在婴儿的侧面或头侧置患儿的头为轻度仰伸位3、清理口腔分泌物,通气时使患儿的口稍张开面罩选择面罩的型号应正好能封住口鼻,但不能盖住眼睛或超过下颌(可连接气管插管)将面罩罩住口鼻轻轻的下压面罩可以轻柔地将下颌向上推向面罩以保证面罩的密闭性。
不要在面部用力向下挤压面罩不要把手或手指支撑在婴儿的眼睛上不要按压喉部呼吸频率及吸气时间:用拇指或食指间断堵塞PEEP帽控制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为1:2心肺复苏与胸外按压:1、心肺复苏:胸外按压90次/分与正压通气30次/分之比为3:1,即2s内3次胸外心脏按压1次正压通气,合计1分钟内120个动作。
2、必要时遵医嘱插胃管,以避免正压通气引起的胃肠胀气甚至返流和误吸。
新生儿氧疗

新生儿氧疗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一、新生儿氧疗氧疗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低氧血症和缺氧的重要对症措施,其目的是以适当的方式给患儿输送氧气,提高肺泡分压(PaO2)氧疗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和缺氧的重要对症措施,其目的是以适当的方式给患儿输送氧气,提高肺泡氧分压,改善肺泡气体交换,从而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纠正缺氧,同时为了防止缺氧对机体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影响和损害,应注意避免发生氧的不良反应或氧中毒。
正确诊断缺氧和掌握氧疗的指证,是正确应用氧疗的前提。
㈠缺氧的临床诊断缺氧是急症,威胁患儿生命,在全面检查明确原因之前即需紧急处理,在此情况下,缺氧的诊断优先于病因的诊断。
可根据缺氧的症状、体征和血气分析进行判断。
1.缺氧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⑴呼吸增快:足月新生儿安静时呼吸持续超过60-70次/min,严重者80~100次/min,是患儿氧供不足时最早的增加通气和氧摄入的代偿方式。
⑵吸气三凹征:在增加呼吸频率仍不能代偿的痒供需矛盾时,膈肌和辅助呼吸肌加强做功,增加吸气力度和深度以增加潮气量,吸气时出现胸骨上、下及肋间隙凹陷。
其功率与能量的消耗较增加呼吸频率大,病情也较后者重。
⑶鼻翼扇动、鼻孔扩张:新生儿呼吸气流主要经过鼻道,呼吸费力时出现鼻孔扩张和鼻翼扇动。
⑷呼气呻吟:是呼气相后期声门关闭气流冲击声带的声音。
是肺泡萎陷性疾病时的一种代偿方式,其作用类似持续气道正压(CPAP),有利于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进一步萎陷。
⑸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呼吸增快,伴明显的三凹征和呼气性呻吟;危重病例呼吸反而减慢持续低于30/min,称呼吸减慢,表现新生儿对化学刺激无反应能力,是严重呼吸衰竭的一个症状,提示病情凶险。
可出现呼吸节律不整甚至呼吸暂停。
⑹青紫:包括:①生理性青紫:正常新生儿在出生5分钟后可呈现青紫,是由于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尚未关闭,仍表现右向左分流,肺还未完全扩张;②中心性青紫:系心肺疾病使动脉SaO2和PaO2降低所致,根据病因可分为肺源性青紫(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变、肺炎等)和心源性青紫(伴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连续气道正压给氧

新生儿连续气道正压给氧【目的】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使婴儿在呼气相时气道仍保持正压,借以扩张萎陷的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而改善氧合作用。
【适应证】限用于有自主呼吸的患儿。
适应证主要有:1.肺功能残气量减少和肺顺应性降低的肺部疾病,如肺透明膜病、肺膨胀不全、肺水肿、肺出血、肺炎等,患儿吸氧FiO2达60%,PaO2仍<6.67kPa(50mmHg),而PaCO2正常或接近正常(<8kPa)。
2.早产儿反复呼吸暂停。
3.胸部手术后。
4.机械通气患儿在撤离呼吸器前的过渡。
【禁忌证】1.无自主呼吸患儿。
2.气胸、膈疝、胸廓畸形等自主呼吸严重受限患儿。
【操作方法与程序】CPAP的装置有多种:1.自制简易水封瓶:FiO2不能调节,亦难加温,气道压力波动大。
2.国产CPAP-l型氧疗器可加温湿化,FiO2难调节。
3.新型鼻塞流量CPAP(进口)可调节FiO2,并可加温、湿化,气道压力稳定。
4.压力限制型呼吸器按装置与患儿连接方式分为鼻塞、面罩和气管插管,以鼻塞和气管内插管常用。
5.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CPAP装置连接完毕,调节FiO2,并加温湿化。
(2)为患儿固定鼻塞或导管插管,与CPAP装置的管道连接。
(3)调节压力,开始设定在0.39~0.49kPa(4~6cmH2O),根据情况逐步增加压力,每次0.098~0.196kPa(1~2cmH20),直至PaO2达6.8~10.6kPa(60~80mmHg),相当于SaO288%~95%,最高压力不宜>1.176kPa(12cmH20)。
(4)若不能纠正缺氧或PaCO2升高至9.3kPa(70mmHg),则予机械通气。
(5)若PaO2保持在适宜范围,随病情好转,逐步降低FiO2,每次降5%,当FiO2降至≤40%则减低压力,每次降0.098kPa(1cmH2O)。
若PaO2明显升高,则应加快降低压力,以避免超过上述范围的高限。
(6)压力已调低至0.198~0.294kPa(2~3cmH20),患儿各方面情况稳定,可改用头罩给氧,此时FiO2要较CPAP时略提高5%~10%。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五、CPAP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气压伤
✓原因:CPAP的压力过高,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 ✓表现:胸廓饱满,听诊呼吸音轻,患儿烦躁,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正常。 ✓预防:根据肺部病变情况及肺顺应性变化,及时调整CPAP 压力。 ✓处理:1.暂停使用CPAP;
2.根据肺压缩情况进行处理,如面积≥30%,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五、CPAP使用注意问题
➢ 通气量减少的低氧血症:必须首先改善通气功能,单纯高浓度吸氧反 而会抑制呼吸,使肺通气量减少;
➢ 给氧必须加温、湿化:吸入干冷氧气会造成气道干燥,影响气道粘膜 纤毛清除功能,使痰液不能排除,并可造成气道粘膜炎症反应及坏死;
➢ 如压力过高可导致气漏,二氧化碳潴留,影响回心血流等; ➢ 对吸入性肺炎出现肺气肿,PaO2>65 mmHg时不宜使用CPAP;
3.CPAP的禁忌症:
(1)自主呼吸弱,频繁呼吸暂停;心跳和呼吸停止; (2)气道分泌物多,咳嗽无力,气道保护能力差,误吸危险高; (3)未经引流的气胸或纵膈气肿,严重的地氧血症和酸中毒; (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心律失常等; (5)未经治疗的先天性膈疝,应用CPAP可出现腹胀,进一步压迫脏器; (6)腹胀:CPAP可抑制胃肠蠕动,使胃肠胀气,且气道正压可将气体压向胃内,引起腹胀 ,
功的最好指标;一般实施无创通气1-2h应复查血气分析,了解治疗效果。
四、撤机条件
➢ 当逐渐降低CPAP压力时,应观察患儿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情况,一 般FiO2 >40%或临床不稳定时很难撤机;
➢ 当CPAP压力为2-3cmH20和FiO2<0.4时,病情稳定及血气保持正常1小时 以上可撤离CPAP,改用鼻导管吸氧;
2、腹胀
✓ 原因:1.容易投入空气引起腹胀; ✓ 2.张口呼吸; ✓ 3.胃肠蠕动功能差。 ✓ 处理:1.避免苦恼,减少张口呼吸;
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的原理

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的原理呼吸机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和重症监护等领域。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持续给予气道正压来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并能在需要时辅助或替代患者的呼吸。
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的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气体供给与气道压力控制,二是气流管理与调节。
首先,呼吸机通过气管插管、面罩或鼻导管等装置将气流输送至患者的呼吸道。
气体供给的方式有压力控制、容量控制等模式,其中压力控制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之一。
压力控制模式根据设定的气道压力提供气体,当气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呼吸机的控制系统就会减小供气量,以维持恒定的压力。
这样可以确保提供足够的气流,同时又避免给予过量的气流,减少对患者的潜在伤害。
其次,呼吸机在持续气道正压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和调节气流。
为了保持气道通畅,呼吸机会应用各种控制和辅助措施。
一方面,呼吸机会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并根据设定的参数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气道正压的安全和适用性。
另一方面,呼吸机会配备有各种传感器和阀门,用于监测和调节气道压力、流量和浓度等指标,以确保气体输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除了气体供给和气流管理,呼吸机还应用了其他辅助技术和措施,以提高通气效果和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例如,正压通气过程中,呼吸机会在呼气末期提供正压支持,以避免气道的逆流和塌陷;呼吸机还会应用PEEP(气道正压末屏气压)技术,通过在呼气末期保持正压来避免气道塌陷,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和通气;一些高级呼吸机还具备呼吸机助力(PSV)功能,在患者主动呼吸时提供额外的支持。
此外,在使用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呼吸机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呼吸机会配备多种报警装置和保护措施,用于监测和处理突发情况,如气道堵塞、气胸、漏气等。
同时,呼吸机也会根据患者的状况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和适应,以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度的不适与损伤。
综上所述,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的原理主要包括气体供给与气道压力控制、气流管理与调节等方面。
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

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nasal-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一、作用模式与基本原理CPAP主要是对上气道提供一种物理性的“压力”支撑,内窥镜观察,CPAP治疗下的CT、MRI检查等均证实了这一点。
经鼻CPAP I均主要特点是使口咽部压力升高,从而使整个咽部气道跨压倾斜度逆转(图10-2)。
为获得适当的口咽部压力,给予压力的方式至关重要,必须考虑静态压和吸气过程中的压力经鼻腔气道提供压力的仪器装置必须具有在吸气过程中保持任何设定压力的“电容”。
(二)相关神经反射:许多强有力的神经反射起源于上气道,CPAP对各种神经反射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各种实验表明,各种神经反射对CPAP治疗的影响作用很小,物理性的压力支撑是CPAP成功治疗作用的主要因素。
经鼻CPAP可能改变上气道肌肉的活动。
当上气道受到负压(吸气压力)影响时,则出现增强上气道扩大肌作用的反射,如颏舌肌等。
因此,CPAP所诱发的神经反射促进(而非减轻)上气道阻塞。
经鼻CPAP导致的其他类型的气流传入刺激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例如,气流、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可能对呼吸都有神经反射作用。
经鼻CPAP导致功能残气量的增加,理论上讲,可通过改变迷走神经反馈和胸壁神经传入而影响上气道。
研究表明肺的充气导致扩大上气道的反射。
这可能是通过逐渐适应的肺牵张感受器的调节来实现的。
因此,CPAP通过导致功能残气量增加,在理论上可引起上气道扩大的反射,然而,这些实验是通过使受试者主动吸气至最大肺容量来实现肺充气的。
在未麻醉的动物实验中(清醒状态),发现被动的肺充气使上气道轻度收缩。
相反,当大进行自然深呼吸(形成类似的大量的肺充气),出现与吸气驱动相应的上气道明显扩大。
因此,上气道并不因肺充盈传入而反射性扩大;其扩大与中枢神经呼吸驱动输出量成比例。
这项研究证据显不,肺反射不可能有助于经鼻CPAP的作用。
CPAP

3、鼻粘膜损伤
– 鼻塞固定过紧 , 可压迫鼻粘膜,引起局部粘膜 和皮肤损伤。 – 为减少鼻粘膜损伤 , 应做到精心护理,注意鼻 塞不要固定过紧。 – 并定时检查鼻塞位置是否正常。
4、二氧化碳潴溜
– 由于CPAP增加气道阻力, 使CO2排出困难,
可能会发生CO2潴溜
5、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 如 CPAP 过高, 胸腔内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可
– CPAP 压力过高, 可导致肺静态顺应性下降,肺气压伤的
发生,与 CPAP 压力直接相关。
– 压力达到顺应性曲线上升缓慢部分时,潮气量减少 。 – 根据肺部病变情况及肺顺应性变化,及时调整 CPAP 压力 , 预防和减少气压伤的发生。
2、腹胀:
– 经鼻塞或鼻咽 CPAP 治疗的新生儿,由于容易 吞入空气而引起腹胀 ,严重者可阻碍膈肌运动 而对呼吸造成影响。 – 腹胀在出生体重较轻的早产儿尤其多见,可能 与早产儿肠蠕动功能不成熟有关。 – 为防止 腹胀 , 可置胃管排气
85-92 89-95
35-45 35-45
7.307.45
7.307.45
PPHN
新生儿 持续肺 动脉压
早产儿 80-100 95-97
25-35
足月儿 100120
97↑
25-35
7.457.55 7.457.55
CPAP的并发症及其 防治
1、气压伤
– CPAP 相对比机械通气安全, 机械通气所发生的气胸 是 CPAP 的 3 倍。
4.如果PO2还低,可调高FiO2或PIP(不超过 8-10cmH20) 5.如果PO2不能维持50mmHg以上,应及时 考虑改为机械通气 6.常规放置胃管并置于开放状态,避免腹胀
NCPAP—参数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 认知
呼吸机的回路连接——不带加湿器
25 2
正确的 认知
呼吸机的回路连接
一次性漏气口
PEV平台漏气口 近端压力测量管
2
正确的 认知
无创呼吸机的通气模式
S/T:自主呼吸/时间控制自动切换模式 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常用于I型呼衰和 OSAS患者 其它模式:PCV,AVAPS,…
2
正确的 认知
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的概念
IPAP 相当于气道峰压PIP 帮助病人克服阻力,增大病人通气量,减少病人呼吸作功 EPAP 相当于呼气末正压PEEP或CPAP 抵消病人的内源性PEEP,防止持续过度充气;增加功能残气量, 改善氧合;减轻肺水肿;减少CO2重复呼吸 PS = IPAP - EPAP 与病人的潮气量相关,增加 PS 有助于增大潮气量
2
正确的 认知
无创呼吸机的通气模式
设置初始通气参数*
模式: S/T IPAP: 6cmH2O, EPAP: 4 cmH2O BPM: 8次/分 Ti:1.5秒
• 设置初始报警参数*
• High Pressure高压:40cmH2O • Low Pressure低压:10cmH2O
• Low P Time低压延迟报警:60 秒
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的区别(一)
有创通气
连接方式 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有 不方便
无创通气
面罩 鼻罩 无 方便
创伤性 方便性
机器大小
控制模式
笨重
压力控制 容量控制
轻巧
压力控制
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的区别(二)
有创通气 无创通气
通气模式
A/C SIMV CPAP 有保证
低 弱 低
通气容量 触发灵敏度 漏气补偿 流量(L/min)
呼吸机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
• 伴有肺大泡的呼吸衰竭
• 张力性气胸病人
• 心肌梗塞继发的呼吸衰竭
NIPPV在呼吸衰竭中的地位
16
不同病因呼衰的呼吸机治疗选择时机
• 上呼吸道梗阻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吸气困难或吸 呼性困难。治疗的关键是解除梗阻或建立人工气道。然后 再根据自主分钟通气量是否满足机体需要而决定是否应用 呼吸机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
• 在呼吸道开口(口腔、鼻腔或气管插 管及气管切开插管导管)以气体直接 施加正压力,超过肺泡压产生压力差, 气体进入肺→吸气 • 释去压力,肺泡压高于大气压,肺泡 气排出体外→呼气
呼吸机的临床分类
•
按通气作用于机体的部位分类
直接气道加压呼吸机 体外式呼吸机:铁肺、胸甲式、带式
EPAP设置*
每隔5-10分钟上调1-2cmH2O,以氧饱和度90%以上,病人不 觉呼气困难为准;EPAP一般4-8cmH2O;ARDS可达 15cmH2O
*参数设置仅供参考
3
设置合适的频率
频率设置 当病人可能出现窒息时确认设置了备用频率 建议设置为8到12 BPM 频率设置太高的问题 呼吸由备用时间触发和切换 人机不同步 NIV是根据有自主呼吸的病人设计的 设置频率太高就类似PCV了
机械通气目的和应用指征
机械通气目的
• • • • • • 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纠正低氧血症 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 防止肺不张 为使用镇静和肌松剂保驾 稳定胸壁
机械通气目的和应用指征
符合下述条件应实施机械通气 • 病情恶化 • 意识障碍 • 呼吸形式严重异常
频率>35~40次/分或<6~8次/分,节律异常,自主呼吸微弱或消 失
11
无创人工通气的参考指征
COPD 或 其他原因 引起的急 性呼吸衰 竭
1. 有急性呼吸窘迫的症状和体征
(1)中重度气促或气促比平时明显加重 (2) 呼吸频率>24次/分,辅助呼吸肌动用,反常呼吸。 2. 气体交换的异常: (1) PaCO2>45 mmHg, pH<7.35; (2) PaO2/FIO2<200 mmHg. 1. 症状:疲劳,早晨头痛,嗜睡,恶梦,遗尿,气促等; 2.体征:肺心病的体征; 3.气体交换的指标:(1)白天PaCO2>45 mmHg或(2)夜间血氧饱 和度下降(SatO2<90%持续>5分钟或超过10%的总睡眠时间); 4.其它的指征:(1)急性呼吸衰竭的恢复期伴有CO2潴留;(2)因 急性呼吸衰竭而反复住院;(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单纯CPAP 治疗无效。 1. 症状:疲劳,嗜睡,气促等; 2.气体交换的异常:(1)PaCO2≥55 mmHg或PaCO2在50~54 mmHg 之间伴SatO2<88%的时间超过10%的监测时间(常规吸氧下); 3.经合适的治疗后无改善:(1)大剂量的支气管舒张剂和/或激素;( 2)氧疗(符合长期氧疗指征者); 4. 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单纯CPAP治疗无效。 5. 治疗2个月后再评价;如果依从性足够(>4小时/天)和有效者继续 使用。
S S/T T CPAP 无保证
高 强大 高(40~60)
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的区别(三)
有创通气
报警设置 多
无创通气
少
镇定剂
痰液清除 患者配合 入睡后气道阻塞
可用
容易 要求低 无
慎用
困难 必须配合 有
NIPPV与有创正压通气的比较
NIPPV 连接方法 死腔 罩或接口器 增大 有创通气 插管或切开 减小
• 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和/或氧合障碍
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50mmHg
• PaCO2进行性升高,pH动态下降
机械通气的目的
• 维持适当的通气量,使肺泡通气量满足机体需要
• 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 减少呼吸肌的作功 • 肺内雾化吸入治疗 • 预防性机械通气,用于开胸术后或败血症、休克、 严重创伤情况下的呼吸衰竭预防性治疗
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
• • • • •
•
•
• • •
确定是否有机械通气的指征 判断是否有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证,进行必要的处理 确定机械通气模式 确定机械通气的分钟通气量(MV) 确定机械通气所需的频率(f)、潮气量(VT)和吸呼比 (Ti:Te) 确定 FiO2:一般从0.3开始,根据PaO2的变化渐增加。长时间 通气时不超过0.5 确定PEEP:当FiO2>0.6而PaO2仍小于60mmHg,应加用 PEEP,并将FiO2降至0.5以下。 PEEP的调节原则为从小渐增, 达到最好的气体交换和最小的循环影响 确定报警限和气道压安全阀 调节温化、湿化器。一般湿化器的温度应调至34-36℃ 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根据病人自主吸气力量的大小调整。一 般为-2~-4cmH2O或 0.1L/S(6L/min)
主要表现为缺氧、呼吸性酸中毒、意识障碍。在吸氧过程 中如出现呼吸性酸中毒进行性加重,PaO2仍<45mmHg,
RR>30次/分,或pH<7.25,应开始机械通气
• 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特点为呼吸驱动力不 足,如最大吸气负压不足25cmH2O或肺活量<15ml/kg, 或RR>30次/min,均应开始用呼吸机
建立开展NIPPV的基础条件
• 人员培训(专业组,医生,呼吸治疗师,护士) 基础知识,适应症,禁忌症,操作,监护等 • 场地(ICU,普通病房,人员/病人比例) • 设备(呼吸机及配件) • 监护和紧急插管的条件
10
NIPPV的基本工作程序
1. 合适的工作/监护条件
2. 3. 4. 5. 6. 7. 开动和连接呼吸机,参数的初始 化和连接患者 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8. 逐渐增加辅助通气的压力和容量 患者的教育 (适应过程) 体位(头高30度以上) 9. 严密的监护(漏气,咳痰等) 选择和试配带合适的连接 10. 治疗的时间和疗程 器 11. 防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选择呼吸机 12. 辅助治疗(湿化,排痰等)
31 3
正确的 认知
支持压力与潮气量
PS=+6 PS=+9 PS=+12
750
850
1000
32 3
无创通气进入新境界
V60 的新通气模式
• PCV
正确的 认知
• AVAPS
•带 C-Flex的CPAP
3
压力支持通气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 S/T
压力控制通气 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呼吸机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有效的肺泡通气和 交换。在应用呼吸机时必然考虑两个主要问题
• 一是病人自主呼吸的目前情况,需要让呼吸机完成哪方面 的不足?若自主呼吸完全停上,毫无疑问需要呼吸机完成 替代;若尚有自主呼吸,则需要呼吸机辅助自主呼吸;若 肺泡气体交换障碍,需用呼吸机提高功能残气量 • 二是呼吸机本身的功能是否满足病人的需要?怎样调节呼 吸机才能保证既解决病人的通气不足,又能减少对病人的 生理干扰
限制性胸 廓疾病或 中枢性的 低通气引 起的慢性 呼吸衰竭 阻塞性肺 疾病引起 的慢性呼 吸衰竭
NIPPV应用指征
• 多种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 COPD急性发作 I型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 手术后呼吸衰竭 神经肌肉疾病 辅助脱机和拨管后的呼吸衰竭 哮喘及低通气综合征 胸廓疾病引起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呼吸康复治疗
• 由于吸入气体氧浓度不足而致的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呼 吸频率(RR)增快、MV增加,治疗的关键是提高吸入氧 浓度。应注意吸入氧浓度应逐步提高,以防突然吸入纯氧 而引起呼吸暂停。如果发生了继发性的中枢或肺部功能障 碍,应给予呼吸机治疗
不同病因呼衰的呼吸机治疗选择时机
• COPD或慢性神经肌肉疾患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恶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