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以及疏导机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kdh

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kdh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新兴社会群体,也是中国社会中的又一弱势群体,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虽然被定为农民,但他们却早已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具有农民身份的产业工人。

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使得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

这种状况下不可避免地引起农民工特殊消极社会心理,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失范行为。

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而对农民工群体从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进行帮助的同时,辅之以心理疏导,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工社会心理问题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

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伴有心理因素的作用。

中国的农民工作为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与情绪状况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群体对社会变革的主观感受情况。

只有了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一)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强烈中国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农民工没有离开家乡的时候,这种差距他们还没有亲身体验到,但是一旦进入到城市,这种差距就立即显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还是社会交往层面都处于劣势,因而他们从事的多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条件差、有危险性的工种。

但在收益的分配上却是不对等的。

即使在同一个工厂里,城市工与农民工也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干的是最重、最脏、最苦、最累、最险的活,拿的却是很低的报酬。

很少的工资收入和养家糊口的繁重负担,使得农民工在生活上只能维持很低的水平。

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心理。

在自身利益长期被忽略以致损害的情况下,又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对道德情感的调节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对道德情感的调节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对道德情感的调节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80、90后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逐渐增加,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环境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对道德情感的调节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1.1 城市生活压力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1.2 社会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1.3 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二、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情感问题分析2.1 道德情感的内涵及重要性2.2 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情感的现状分析2.3 道德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的调节机制3.1 心理健康对道德情感的调节作用3.2 道德情感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3.3 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的相互影响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的调节策略4.1 相关部门角色与责任4.2 社会支持与帮助4.3 个人自我调节与提升五、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的调节实证研究5.1 研究设计与方法5.2 研究结果与分析5.3 研究结论与启示六、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的调节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在实践中,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道德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提升自我素质,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与道德情感的调节机制,为相关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对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工程结构分析1002葛翔0121002840207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

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从当前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况入手,进行一次局部的调查,以展现出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力求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字:农民工,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一、导言浙江是我国农民工聚集的一大省,所以本调查选在此地,并利用暑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省金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

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设计好的问卷,随机选取调查进行问卷调查,以网络邮件、qq为辅助调查。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农民工带来人力资源的时候随之也带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民工问题是指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

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

二、调查所得的基本信息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学历、工作状况等;二是被调查者的生活状况,食宿、娱乐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三是被调查者对其生活状况的基本评价和主观感受。

调查共计发放40份问卷,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33份,回收率为33/40,有效回收率为3/4。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外出务工1-3的占20%,3-5年40%,5-10年30%,10年及以上10%.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过想在城市定居,组建家庭的占大部分约占87%,没有的占7%,没想过的占6%。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焦虑及其消解机制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焦虑及其消解机制探讨

当下 的中国处在社会转型 、经济转轨的十字路 口,
作为现代性问题的焦虑早已深人中国社会 ,群体 I 生 焦虑 正自 觉不 自 觉地弥漫于社会 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农 民工 群体出现代际分化 ,新生代农 民工开始成为流动人 口的 主体 ,占农 民工总数 的 6 0 . 9 %,人数超过 1 亿 ,是不可 忽视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 也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中最 具活力的生力军。然而 ,由于制度安排和个体经验严重 不足 ,新生代农 民工群体性焦虑呈上升和蔓延 的趋势 , 对和谐社会的稳定构成严 重威胁和挑战。北京大学何怀 宏教授认为 ,社会普遍焦虑的时候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生 活最为水深火热或个人生活普遍焦头烂额的时候 , 甚至
要 : 新生代农 民工群体性 焦虑是指新 生代 农 民工 因就业、社会保 障、教 育、公共卫
Hale Waihona Puke 生、住房等制度 性社会排 斥 以及社会 存在 的不公平现 象而产 生的不满、烦躁 、
压抑、非理性冲动等 紧张 心理 。对 中国新生代 农民工群体性 焦虑进行研 究,探
寻其产 生、发展 、消解机制 ,无疑具 有十分 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农 民工 ; 群体性焦虑 ; 消解
的解释为 “ 谋 思 ”或者说 “ 思有 所 图” ,对 “ 虑 ”字
的解释是 自我在为欲望 、利 益 、目的或价值 的实现而
打算或谋划 以及在此过程中处于担忧或者被不确定性
搅得难 以安宁 , 自我不再 心如止水 。在 国外 ,存在主 义 哲学 家克 尔凯哥 尔最 早提 出焦 虑理论 。后来 ,精
民工群体性 焦虑具 有 以下鲜 明特点 :
1 . 不确定性
二 、新 生代农民工群体性焦 虑的成 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教育资源不足、身份认同困惑和心理压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鼓励家庭支持和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对策建议。

研究认为,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社会和政府关注度,以保障他们的全面发展。

未来应加强研究力度,不断完善相应政策和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解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身份认同困惑问题, 心理压力问题, 对策建议, 研究结论, 展望未来, 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一般出生在城市,但由于户口制度等原因,他们大多数无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教育、医疗等资源。

这种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来说,身份认同困惑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他们常常面临着自己与父母的差异化认同,以及在城市中的适应问题,这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和不安。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这些孩子生长在城乡结合部,面临着诸多与城市孩子不同的心理困扰和挑战,由于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环境,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报告一、前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1世纪初期成年的农民工,他们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他们主要从事城市里的劳动力工作,是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日益增多。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较低,精神压力大,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和隔离等原因,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本人在大学期间进行了一项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以期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讨,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实践过程1.调研设计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并在问卷中根据心理学理论,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认同等问题。

2.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为年龄在18-30岁之间,在城市从事劳动力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

在调查开始前,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了调研对象的联系和预约。

3.实施过程前期调研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平时也需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精神状况等,才能更好地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心理状况。

经过前期的准备和联系,本人最终调查了80名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来自于四川省南充市和成都市。

整个调查过程中,本人认真组织,向调研对象解释了调研的目的和意义,并在保证匿名的前提下让他们填写有关问题的问卷表。

问卷采用了多种类型的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量表题等,以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和压力因素,并通过对答案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数据。

4.结果分析在样本调查中,本人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负担比较重,约有50%的人有过精神上的压力和疾病。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偏低,不少人面对疾病和生活上的困境时缺乏帮助和鼓励。

(3)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认知和计划,对于社会的认同感和自我肯定度也不高。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的调研实践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既面对着新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

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推进相关政策和服务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探讨他们在城市生活和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两种方式获取数据。

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和实地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和心理状况,包括生活满意度、职业发展满意度、身心健康状况等方面。

访谈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情况,并探究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四、研究结果1.生活满意度方面:调查显示,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生活感到较为满意,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2.工作和职业发展满意度方面: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感到较为满意,其余的人则不满意或表示尚无感觉。

3.身心健康方面: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睡眠不足或食欲不振等身体问题,同时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心理上有担忧或恐惧。

4.其他方面: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学习、交友、家庭关系等方面遇到了问题。

五、问题探究1.职业选择问题: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外打工时,经常会遇到职业选择问题,即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

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在工作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2.生活困境问题:由于进入城市的时间比较短,不少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未能适应城市环境和文化,所以在生活方面也会遇到一些困境。

生活环境可能不太满意,例如居住环境、饮食和购物等。

3.沟通交流问题: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和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很难和社会上的其他人群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全国总工会:特别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

全国总工会:特别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

全国总工会:特别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群体。

这种群体往往要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压力等种种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心理疏导,保证其身心健康。

近日,全国总工会强调,要特别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其在城市就业期间能够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首先,全国总工会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神秘感、压力大都是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造成的,看待心理负担应当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挖掘问题根源。

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偏远地区,家乡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截然不同,他们落脚的城市的文化、风俗等也与自己所了解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的人际关系极其单一,很多时候甚至是孤独一个人。

这些问题都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全国总工会将更新思路,调整心理疏导方式。

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主要包括倾听与引导等方法,只能辅助农民工疏导一时的情绪,仍然无法解决出门在外的焦虑与孤独感。

针对这点问题,全国总工会提出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工特点的心理疏导方法。

这种方法重心在于辅导农民工分身,在工作、生活和学习方面实时都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权利和不足,逐步获得更大自主权。

在时间过长的适应过程中,心理压力便会逐渐减轻。

最后,全国总工会强调,心理疏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作参与。

家庭、工作场所、组织、社会等各方面都应充分地关心、支持农民工人群,建立多元化的支持体系来促进农民工身心健康。

同时,全国总工会也应着手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疏导制度,制定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为农民工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保障。

综上所述,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全国总工会的心理疏导方,针对农民工实际情况,给予综合支持,构建多元化系统,将有力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以及疏导机制的建立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城乡建设的重要支柱。

在现今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经济社会,要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就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着手,观察和总结新生代农民工共有的心理状态,进而就其心理状态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加快城乡发展步伐,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民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疏导机制的建立
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主要依附于新生代农民工这股强大的力量。

国家政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中央相关文件就明确提出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乡生活,力量逐渐壮大,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人,之所以称其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因为他不同于老一代的农民工。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上,几乎都是初中以上水平,打破了老一代农民工不识字或者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并且在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接受过职业技能的训练,有一定的技术技能。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上,也打破陈规,以往农民工总是以勤俭节约来作为财富的积累,而新生代农民工并非如此,他们更着眼于未来,注重自己在未来的发展和追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更倾向于思想超前的城市人。

再者,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上,也与老一代的农民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
工更加注重娱乐,娱乐方式众多,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打打麻将或是怎样,他们的业余生活安排相对而言更加充实,丰富。

最后的不同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目标上也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拥有强烈的欲望和拼搏的士气,他们渴望在城市中扎根,渴望融入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城市,而老一代农民工总是想着多挣点钱可以让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结果研究
1.幸福感的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年龄在28岁以下,现况下的他们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拼搏奋斗,苦苦挣扎,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少了一份正式的居住证,暂住在城市里的某个小地方。

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他们在选择职业上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感兴趣,想要做的工作没有机会,因此,幸福感会大大折扣。

虽然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确实提高不少,但是要在城市中顺利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工作中的种种挫折打击他们的心理,这样的情况生活幸福感就会一点点流失。

2.自尊心被打击
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城市人在待遇上存在着严重的差别,此现象会引起新生代农民工心里的诸多不满,觉得自尊心被打击。

在社会保障上,本地城市人有国家政府部门办理的合作医疗,社保医保,而外来人员想要有医疗补贴却要自己花钱给自己增至保险,才能有的报销。

在工作福利待遇上,本地城市人有更好的福利待遇,而新
生代农民工稍有差错就会被老板任意辱骂,拖欠工资,无法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3.抵触与城里人的交往
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有追求,有自己的想法,总是希望在某一个城市扎根立足,但是往往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

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偶尔会有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现象的存在,致使有一部分为了避免城里人的冷眼就选择避而不往,拘束于自己的狭小的空间里,抵触与城市人的来往。

4.对城市人嫉妒和愤恨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工作难免会有和城市人合作的情况,然而每个人都有攀比心理,只是程度不同,在看到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与自身的差距时,一些不懂得自我调节这种不公平心理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对城市本地人有一定的愤恨,觉得凭什么他们不用那么辛苦的奋斗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越想嫉妒心理就会加重,最后严重导致生活上工作上仇视城市人。

5.逆反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接受过比父辈们较高的文化教育,但跟城市人相比却还是差了一点,众人熟知新生代农民工都是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有着与城市人一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生活中却只能过着单一苦楚的蜗居生活,这样的落差导致一些农民工产生逆反心理,在心里排斥城市人,更甚者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破坏公共设施,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和不满。

三、农民工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水平
教育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教育机构要贯彻落实对其的重视,在思想教育上,完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人有一技之长,方能走天下。

提高新生代职业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加自信的去奋斗去拼搏自己的未来。

对新生代农民工不良心理的疏导和调节要长期进行,建立一个完善的长效机制,以此引起各大教育机构的重视力度,并负责领导实施。

在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基础上政府还应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条件状况不同,所以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应给予特别贫困者经费补贴,让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都可以接受一个专业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上要加大规模,进行普及教育,建立实训基地。

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文化知识有所提升,开展实训基地,锻炼新生代农民工的动手能力,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融入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多元化。

2.加强和健全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心理障碍
现今国家政府根据户籍推出了一系列优惠制度和政策,比如说身在外地的农民工所没有的而城市人所拥有的社保医保。

这些政策不仅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进军城市的步伐,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

加强和健全户籍制度,不仅可以让新生代农
民工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还能够推进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步伐,一举两得。

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他们就可以安心的去打拼自己的事业,可以在城市里一步一步的构建自己想要的未来和生活。

拥有了合法的固定住所,他们在心理上就有了存在感,就不会再觉得在城市里显得格格不入。

没有了心理上的抵触,新生代农民工就会重整士气,作为重要力量置身于工作中,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高,更广的经济价值。

3.时刻关注其心理变化,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人都是有感情的,国家政府机制要切实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只有政府真正重视,他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关怀,才会放下心中的戒备和防线。

开设交流平台,快速准确的了解他们的心理,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归属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4.改变城乡看法,加快城乡发展进程
本身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就比城市人少了优势,再加上部分城市人的歧视,他们就更没有了奋斗的力气。

国家政府机关应进一步完善工资发放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权益得到保护。

四、总结
要真正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心理影响,就要落实科学发展。

通过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疏导机构,来改变和引导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心理,同时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让新生代农
民工发挥其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2009(11):121-123
[2]李晓东.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综合版),2012,6(5):3-5
[3]王远宏.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探讨[j].南京机电工程学院,2010,8(6):102-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