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

所谓“流行”,根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是指“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的现象都可以视作“流行现象”。简单地说,“流行文化”就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有所反应,但流行文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青少年这一年龄层群体。

1997年至今大约5年时间内,中国大陆城市地区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和话语三个层面上。

产品层面,是指流行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手机短信文化、Flash“闪客”文化和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可以被视为是这一类现象的代表。

产业层面,是指以制造流行产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产品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绝大多数是非耐用品,受到时风变化的强烈影响,流行与否是产品能否售出的主要因素。比如最近5年来,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流行的影视作品有《东京爱情故事》等日韩剧、《蜡笔小新》等卡通片、《不见不散》等贺岁电影、《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以及《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偶像剧。

话语层面,是指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汇。流行话语并不像前两者具有物质载体,但却直接反映了流行品背后的意识形态。“酷”这一流行词语以及随后的HIGH、IN等流行形容词,集中反映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指向。对这些词汇的解读,是探寻当前青少年观念心态的一把钥匙。另一类流行话语则是某一时期在青少年群体中新出现的高频词。如“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网上评选活动所选出的“十大流行语”排行结果是:(1)9.11;(2)本·拉登;(3)申奥成功;(4)入世;(5)WTO;(6)“翠花,上酸菜”;(7)出线;(8)QQ;(9)反恐;(10)Flash。(《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6日)其中有(6)、(8)、(10)三项属于青少年流行话语。这些词汇为当年的流行事物留下了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档案。

对于流行文化这一研究对象,我们所能进行的无非是跨时间的纵向比较和跨地区的横向比较。跨地区的流行文化比较虽然很有研究价值,但却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比如中日两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比较研究。目前我们只能进行前一种跨时

比较。对比1997年以前我国青少年中曾经出现的流行文化现象,我们归纳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以下六个特点。

技术特点——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的流行文化现象

发达的技术本身并不能够产生流行,但却会迅速地被流行品所吸收。如果问起最近5年流行文化的变化,当代中国青少年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新鲜与惊奇。其中,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

多媒体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电脑和VCD的普及、超大纯平显示器的出现、动画制作工艺的日益精良等等,都极大地增强了各种传媒的声像效果。这些新出现的声像技术强化了人们的视听感受,对诉诸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贡献良多。

[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6-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昆明及3个地级市、3个县城,对12所大学、21所中学的2710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课题组调查”),被调查的青少年“个人拥有或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电子物品(比例)为:收音机/随身听(75.9%),电视机(59.6%),录音机(50.5%),电脑(45.0%),照相机(37.5%),VCD机(35.7%),手机(31.9%),CD机(26.6%),电子游戏机(26.1%),组合音响(24.4%),录像机(23.3%),传呼机(20.8%),DVD机(11.8%),MP3机(7.4%)。] 毫不奇怪,声像技术首先被用于为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色情”与“暴力”添彩。电视广告、影视作品和报刊出版物中的“美女”形象频繁出现,且精益求精,极尽“美容”之能事,以致于一位社会学者以“美女轰炸”来指称这种现象。“暴力”是能带给人们快感的另一途径。一度在中国大陆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的《黑客帝国》,以黑色的“酷”感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而“星际争霸”、“反恐精英”等流行的电子、网络游戏,则让热衷其中的青少年们感受到使用“虚拟暴力”的兴奋。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84.6%的人上过网,其中51.6%的人玩过“网络游戏”;在“上网”玩游戏的人中,有44.7%的人主要玩有一定“暴力倾向”的“即时战略”类游戏(如“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和“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如“三角洲”、“CS”等)。]

改变流行文化的另一因素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2002年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大陆地

区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83.84%,18岁到24岁的最多;同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更是达到1.714亿户的规模。前者是网络聊天、BBS、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的技术基础,而手机的广泛使用则推动了硬件方面手机款式的变换和软件方面短信息文化的出现。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上网”青少年中,有44.6%的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找人聊天”,“上网”聊过天的人占82.1%,通过聊天室、QQ、BBS、虚拟社区等途径与人聊天的人占95.2%。]

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不仅带来新的电子交流方式,同时也为流行资讯提供了新的强大的传播工具,甚至网络本身就可以完成一次“流行”的全部过程。以《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文学”,就经历了一次由网络到出版到影视(兼有话剧等文艺形式)的流行过程。网络社区和网络聊天的繁荣则促成了新一套的流行话语,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中与流行文化相关的“翠花,上酸菜”、【摘要题】和Flash,都与网络有直接联系。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被调查的青少年所选择的(限选10个)前10位词语中,有6个词语与网络流行文化有关,并分别排在1-6位:美眉(58.5%),QQ(45.8%),翠花,上酸菜(42.2%),网虫(41.6%),伊妹儿(41.1%),网恋(40.8%);有69.2%的人平时说话或写东西时,使用过这类流行语。] 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让人们接受信息,平面制作技术、网页制作技术、Flash动画等等,喜欢艺术的普通人借之也能够获得某种表现力,并相应地形成了以该种技术为依托的流行文化。而手机短信作为双向互动式的流行文化,则在更大范围内受到青少年的欢迎。2001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发送的短信总量达159亿条,联通也达到30亿条,中国1.7亿手机用户平均每3天发送1条短信。由于短信发送的技术要求,每条只能发送160个英文字符,或者70个中文字符的内容。这种通信技术特点促成了短消息快捷、短促和简单的快餐式文化特征。阶层特点——“小资”、“新人类”、“小众化”圈子的亚文化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在最近5年出现的一大变化是阶层分化。作为社会分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反映,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开始形成各自流行的“亚文化”。

“小资”这一流行话语关键词,集中体现了青年阶层化的趋势。这个曾经被主流意识形态大加批判的历史词汇,被赋予了某种新的文化意义。那些在中国城市

写字楼里忙碌的“白领青年”们在“小资”的旗帜下,找到了归属感和身份定位。“小资”这一城市主流消费群体的出现,带动了酒吧、健身、美容等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交场所决定了其欣赏品位:典雅、精致、舒适、绅士化、不落俗套,还有一点点“多愁善感”。将“小资”看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可能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流行话语。事实上,它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形容词出现的频率也更高,比如说“你很小资”,但很少有人直接问“你是个小资吧?”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8.9%的人认为“小资”是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新人类”是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另一流行话语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是“新新人类”、“新某族”等一类称谓。比起“小资”来,“新人类”所指称的群体外延不明,其流行文化也很不容易把握,但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些价值指向:年轻、新潮、前卫、刺激、暴露、狂野、奢侈和叛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人类”在精神上或许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视为前辈,但在物质上绝对与当年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背道而驰。在《新周刊》进行的一项对“80年代出生者”和他们的父母“买东西时最看中的因素”的调查中,所给出的选项有:品牌、质量、款式、价格和其他。其中“孩子”更看中“款式”(占49.1%),父母更看中“质量”(占57.9%)。对款式的强烈追求,表明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人类”消费的炫耀性特征。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相比,而在于对自己的品味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

[“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穿名牌衣服的目的”,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4.2%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穿给别人看,以免被人瞧不起”,有19.0%的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自己心里感到愉快”,有20.7%的人认为“既是为了给别人看,同时也为了自己心里感到愉快”,有36.8%的人认为“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4项合计占80.7%。]

“小资”与“新人类”占据了太多的媒体目光,以致于我们对其他阶层中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所知不详。比如城市“民工”青年、“蓝领”工人的流行文化取向如何?是否受到城市“白领青年”的文化取向的影响?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与阶层化相伴的另一现象是流行文化的“小众化”趋势。阶层化将社会金字塔

纵向切割为一些层级,“小众化”则将某一层级再横向细分为许多板块。典型的“小众化”板块,比如“摇滚发烧友”、“欧洲电影俱乐部”、“DV摄影爱好者”等等,围绕这些流行文化形成一个个“小圈子”,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地点和交流模式,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各个板块之间互有重叠,其互动关系也很复杂。这些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小众化”板块,虽然人数并不庞大,但却是更大范围内的大众流行文化策源地。比如20世纪80年代一些混迹于北京“摇滚小圈子”里的人物,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手。类似于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市场细分”,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研究也应当对“小众化”的“亚文化”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考察。

地域特点——“韩流来袭”、京沪流行文化的退与进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依然摆脱不掉“后殖民时代”的背景。如果我们不考虑“后殖民”这一词汇所具有的帝国主义色彩,而将它定义为某一地区对另一地区的“文化输出”或“文化输入”,那么它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层含义——正如一位青年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像港台明显那样说话,像韩国明星那样打扮,做出欧美明显的表情,像日剧那样恋爱。”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正在崇拜外国“明星”的人占28.8%、港台“明星”的占31.6%、大陆“明星”的只占6.2%、三者都有的占33.4%,正在崇拜影视界“明星”的人占37.2%、体育界“明星”的占23.3%、两者都有的占39.4%,正在崇拜活着的“明星”的人占68.3%。]

同1978年以后的其他时段一样,欧美和港台依然是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策源地。近5年所出现的新现象是“东洋”流行文化的狂飙突进。日、韩流行文化以彩妆、影视剧、劲舞表演等形式在中国城市青少年之中迅速风靡,以致有人惊呼“韩流来袭”。

对中国大陆引进的日、韩的流行文化元素需要区别分析。虽然仍有争议,但“彩发”至少被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反映了东亚国家青少年的“后殖民”心态,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中、日、韩三国尽管染发可选择的颜色多样,但绝大多数都以黄色为主。与此相反,日、韩剧中表现出的家庭亲情和生活气息,则反映了东亚国家重视人际情感的文化伦理。而NRG、H.O.T等劲歌热舞组合,则同欧美的摇滚乐队无异,都是以强烈迅猛的声色效果,冲击青少年的视听感受。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1.0%的人认为“哈日/哈韩”是近两年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与此同时,港台流行文化在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影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尽管依然保持魅力,但早期的那种地域神秘感有所淡化,甚至消失了。“97回归”,结束了一个内地青少年唯“港式”流行文化为时尚的漫长时代,越来越多的流行产品由两岸、三地的创作者联手推出。

在欧美、日韩、港台作为中国大陆青少年流行文化“三大策源地”的格局下,京、沪两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当前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另一地域特征:一方面中国大陆城市流行文化的既有传播路线:“欧美——日韩——港台——广东——内地”依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新的传播路线也逐渐形成,并在中国“入世”后有逐渐与前者形成分庭抗礼的势头——这就是东、西洋的外来流行文化直接经由京、沪两地向内地扩散的趋势。与此相伴,一些迹象已显示出:广东作为南方流行文化中转站的衰落,如早年曾经称雄广州歌坛的音乐人纷纷北上,另求发展。[“课题组调查”大城市分组统计显示,当问及“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有”的比例分别是:上海为83.7%,北京为80.5%,广州为71.7%;当问及“您的同学中是否有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到了疯狂的程度”,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有”的比例分别是:北京为40.5%,上海为31.6%,广州为19.9%。

“课题组调查”大城市分组统计显示,对于模仿“明星”、或“与名人对话”这一类电视节目,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经常收看”的人北京占15.6%、上海占14.9%、广州占11.3%;对于“明星”的照片、签名、资料等,被调查的青少年回答“经常收集”的人北京占24.4%、上海占22.1%、广州占13.5%。]

北京和上海在本土的流行文化生产方面出现了有退、有进的变化。2000年初爆发的“王朔、金庸之争”,表露出20世纪90年代初风行一时的“新京味文化”在历经10年后的势微。王朔在著名的《我看金庸》一文最后写道:“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并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这么个俗法。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10年。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有论者认为,这件事的真正意义实际上正是中国

大陆通俗文化的代言人向港台通俗文化的代言人,第一次站在对等条件上进行的一次象征性的挑战。其实质反映了双方在市场配额、势力范围方面的摩擦与冲突。这的确是一次象征性的挑战,但并非对等的。“北派”已经全面溃退,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以王朔为代表的“新京味”文化的最后挣扎。

上海则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浦东开发之后,迅速恢复了它60年多前的流行文化记忆,一股“怀旧”风尘借着各种形式,提醒着人们它曾经有过的风流和繁华。张爱玲、王安忆和陈丹燕等女作家以个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全中国的“小资”们提供了足够的“怀旧”想象的空间。而一批上海“新锐作家”、“美女作家”的作品,则让正在现代化和尚未现代化的中国人,强烈感受到已经现代化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消费场所和跨国资本所在地的身份。这个中国“小资”的最大聚居地,即使在流行文化生产方面建树不多,也是最大的消费者。尽管一些流行品(如偶像剧《浪漫樱花》)的制作基地转移到了上海,但这座城市想要恢复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产业中心的地位,仍有待文化政策的放宽,以及在沪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生产特点——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及产业间的相互渗透

勿容质疑,流行文化已成为一种产业。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她还像个羞涩的小姑娘与市场眉来眼去,那么近5年来她同市场已经结成了一对情投意合的伴侣。正如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所言:“流行音乐仰仗着它自身的特质和它借以生存的市场之手顽强地向上生长。它在市场经济加都市化的大潮中如鱼得水,虽然仍是人微言轻,但已隐隐然将一张拥有巨大潜能的无烟工业的蓝图悬挂在空中。”除了流行音乐,影视、出版、服饰、美容等流行文化产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时期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从制作、推广到传播的一整套市场化机制,只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有关管理部门对于还将渴望染指的资本排除在某些禁区之外。

产业化促成了流行文化完全的商业化,原生的民间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只是在“小众化”圈子和新生的网络空间存在着,商人们则时刻以资本的意志利用和改造着青少年流行文化。一旦某一事物由于偶发性的因素进入流行,制造该流行品的生产线就会开足马力,再被商人们以老练的娱乐营销手段迅速推向市场。越来越多的情况则是生产商直接“制造流行”。1957年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弥尔顿对当时流行文化的特征总结道:“普及的,短暂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

人的,浮夸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不难感觉到,我们正在进入这样的时代。

最近5年内,出现了不同流行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的趋势,最为明显的是出版业与影视业的双向互动。显然,进入流行品市场的资本不愿放弃任何可以谋利的机会,如果有一道流行大餐出现,各个行业都希望从中分得一块蛋糕。围绕着一种流行主产品会产生许多副产品,从而形成一个个流行产品的组合。《泰坦尼克》和《流星花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生猛个案。这两部影视片带动了VCD、卡带、画册、图书、“文化衫”、海报招贴画等一系列流行品。有时副产品的出现甚至会早于主产品,如2002年夏季“E.T.文化衫”的出现甚至早于影片《克隆人的入侵》。

产业化最终使资本的力量通过市场机制,将流行文化纳入了生产线式的商业流程。这无疑加速了流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同时也使流行品的流行周期缩短——这可能并不是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原先的流行品,而是因为流行文化产业内激烈的竞争和资本加速循环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娱乐界“新人辈出”、出版界“新作不断”、服装界“新款轮番上市”的现象。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产业化,同时也制造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帮助工业社会,完成其扩大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对此,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有过精彩的批判和分析。最近5年“消费主义”的出现,是以中国青年中部分群体迅速上升的购买力为背景的。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重新培养了新的中产阶层,他们成为流行品消费的主力人群。另外,国家法定休闲时间的进一步增加,也为流行品市场的繁荣增加了助力。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每月的零花钱有1-50元的人占23.7%,51-100元的占18.2%,101-200元的占15.0%,201-300元的占8.7%,4项合计占65.6%。

“课题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得到2002年春节“压岁钱”101-300元的人占13.5%,301-500元的占12.3%,501-800元的占12.2%,801-1000元的占12.2%,1000元以上的18.8%,5项合计占69.0%;“压岁钱”全部由自己支配的人占50.5%。]

心理特点——时尚、幼稚和怀旧

正如没有人料到,在大红大紫的1997年,大街小巷传唱的竟是一首表达无奈心绪的《心太软》,流行文化背后的爆发原因殊难把握。流行文化的生产过程可以被产业化,然而流行什么,并不完全由商人说了算。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探寻流行文化背后的爆发原因提供了一种视角。下面我们尝试着分析近5年来,较具代表性的三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心理特征:时尚、幼稚和怀旧。从汉语语源看,“时尚”就是“时风所尚”,与“流行”一词的定义雷同。但“时尚”又与“流行”有重要的区别。“时尚”具有前卫性、区别性和消费性特征,这是大范围的流行文化所不具备的。“时尚”往往是引领流行潮流的群体所崇尚的品位和风格,这是其前卫性;追求时尚的心理有意与社会其他群体区别开来,遵循着“人无我有”的原则,这是其区别性;时尚物品往往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产品,因而也就具有消费性。

“时尚”与“流行”具有共生和互斥的双重关系。在某一物品由时尚走向更大范围的流行时,同时也会成为时尚所扬弃的对象。在爆得大名之前,王家卫的影片很受到一些“小资”青年的喜爱,而《花样年华》迅速走红之后,王本人从一个有些另类的香港导演,成为大众娱乐界的明星人物,其作品也就显得不够那么“小资”了,再谈王家卫,已经有媚俗的嫌疑。时尚心理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可以与阶层化的特征结合起来分析。

“幼稚”是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中一种看似反常的心理特征。相关的现象之一是《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一批日本卡通片畅销一时,各大购物网站都将其放到了推荐排行榜上。奇怪的是,这些动画片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也在已经成人的青年中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现象之二是《射雕英雄传》、《丁丁历险记》、蔡琴歌曲等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品,也在各大音像店长期热卖。这些流行品帮助今天的中国青年,回忆起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最爱。

不能否认这些流行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但它们之所以能够流行,仅靠艺术魅力还不够。支持这些流行品市场的是青年人中一种“不愿长大”的社会心态,他们刻意地去回避矛盾,希望退缩到从前安宁的状态中。其背后则表达了部分青少年对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的迷惘、无奈和不知所措。“幼稚”和回忆多少可以帮助他们暂时忘掉这一切,陶醉于想象之中与童年的记忆。网上一位作者评论道:“成人世界借助漫画与卡通,缓解了现实的紧张和焦虑。他们的心被想象力

的温暖包围着。于是,你可以不长大、不挣钱、不要老婆,也不考虑未来。你可以尽情地在戏谑和游戏中快乐地生活着,和那些猫猫狗狗一样,单纯而愉快地观望世界。”

《老照片》等“怀旧”流行风潮貌似回忆,其实是对历史的想象。“怀旧”这一主题彰显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年的“世纪末情结”。这些生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人们,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精心筛选后将片段放大,尽管变形也在所不惜。“怀旧”流行品的主流是上个世纪民国时代中国城市的流风余韵,如20年代的“京华春梦”、30年代的“金陵春梦”和40年代的“海上花”。尽管春梦了无痕,“小资”们还是陶醉在自己幻想的凄凉、美丽的沧桑感中,并在那些梦幻般的历史碎片中找到了往日的自己,从而完成了一次身份定位。他们一边可以端坐在万航渡路上的百乐门舞厅里,捕捉旧世纪30年代的莺歌燕舞;也可以徜徉在90年代的淮海路上,感受时髦女郎追赶流行的脚步。而20世纪那些宏大的历史主题,如民族存亡、文化启蒙、民主革命则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喜欢“怀旧”。“新人类”就无旧可怀,他们的眼光总是指向最新鲜的事物。而对于那些还在为生存挣扎的年轻人来说,“怀旧”真是一种奢侈而荒唐的行为。

意识形态特点——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与思潮的多元化[“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6.7%的人表示“完全同意”,有17.3%的人表示“比较同意”,有28.0%的人表示“一般”(无所谓),3项合计占52%。] 与20年前邓丽君歌曲对坚冰一块的意识形态的突破相对比,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更多地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其政治色彩已经大为淡化,“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今天市场经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些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其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着的意念。一份时尚刊物口号式的广告词,清楚、简洁地表达了这一时期“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

新新MM(美眉)新进化论——

MM比真理可爱

社会要中兴,消费是中心

快乐无罪,花钱有理

好好时尚,天天向上

生活是一种消费,时尚是一场恋爱

爱消费,不要浪费

要资讯,你不要太逊

右手拼命工作,左手拼命刷卡

大脑指挥赚钱,小脑指挥花钱

眼睛想旅行,鼻子要恋爱,舌头想跳舞……

打折比率决定我们的智商高低,消费地图组成我们的大脑沟回

我们零储蓄,我们零压力,我们与快乐——零距离……

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绕着MM转

美眉第二期即将出街,随刊附送超值快乐大礼包!

[“课题组调查”显示,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33.1%的人回答“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有12.7%的人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有4.1%的人回答“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3项合计占49.9%。]

“消费主义”之外,今天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还表现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特征。一位作家在描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青年时,曾用了“众生喧哗”一词。以下列举近年来在流行文化中有所表现的几种思潮。

1996年以后,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青年中涌动,而1999年的“5.8事件”更是激起了富有“民族主义”含义的文化产品的流行,比如印有“打倒北约”的“文化衫”和一款根据朝鲜战争改编的国产电子游戏。

“左派”思想也以新的面孔在流行文化领域找到了一席之地。2000年5月,北京音乐人张广天以他执导的《切·格瓦拉》一剧叫响京城,剧中再现的革命语言和红色大旗让观众惊诧不已。不久,北京街头就经常可见印有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

2001年5月,香港喜剧影星周星驰在北京大学露面,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周和他代表的“无厘头”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行内地,其中《大话西游》一片的台词甚至成为一整套青年流行话语,构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

的流行文化景观之一。“无厘头电影”以其强大的解构功能,瓦解了现实生活的种种“意义”,使处于“青春期”焦虑中的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中得到释放和缓解,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犬儒主义”的人生态度。同一时期的作家石康、皮皮等人“NO小说”的流行,也多少反映了同样的心态。与“犬儒主义”相对照,《上海宝贝》、《糖》等“美女作家”的流行读物,则反映了颓废、自恋的“享乐主义”情绪。随手一翻就不难发现,这类小说中堆叠着大量名牌日用消费品的名词,主人公出没于高档商场、饭店、酒吧和迪厅,穿插进行着派对、吸毒和放纵的性行为。同一时期描写深圳城市生活的小说《我的生活与你无关》,同样让人感受到“享乐主义”的腐败气息。

论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道德教育

第19卷 第4期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V ol.19N o.4 2006年 第4期 JOURNA L OF WEIFANG E DUCATIONA L CO LLEGE Dec.2006 论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道德教育 谢胜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在倡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校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多元化选择的挑战,青少年亚文化即是多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其文化特征,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挖掘青少年亚文化的积极功能,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亚文化;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080(2006)04-0070-02 教育与文化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文化相互包含、相互作用。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适应文化的要求。“人类社会的文化犹如自然界的花草,可谓百花齐放,百花争艳”。[1]西方社会常用“马赛克”(mqsaic,用不同原料镶嵌成的彩色图案)来比喻人类不同文化的丰富多彩。人作为文化主体,创造、承载着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文化会通过学校教育中的人———即教师和青少年学生,投射到学校教育之中,因而学校道德教育不能不面对多元文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青少年亚文化问题。 一、多元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 如前所述,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相得益彰。从共时性看,文化主体之间由于种族、地域、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结成不同文化群体,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2] 在多元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他们因各自的年龄、性别、兴趣、家庭出身等因素的差异,结成了多种多样的群体文化或称亚文化,如当前流行的“星座文化”、网络文化,对“超级女生”的崇拜等。 所谓亚文化,狭义上是指价值倾向与主流文化相异但不对立的文化,广义上则还包括了反文化(价值倾向与主流文化相异并且对立)。 关于亚文化,学术界有不同定义。“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群体和群体内成员共同认同的特有的文化意识,是构成亚文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3]加拿大文化人类学家J?鲍德里奇则认为“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4]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亚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异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体系与行为规范与学校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是相悖的,甚至是不被认同的。 二、青少年亚文化的特征 不同家庭、不同地域的青少年的团体亚文化特质并不一致,但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共性。有研究者把青少年学生群体所形成的亚文化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大类:人际交往(师生交往、同辈群体的交往、与父母的相处),学习生活的态度(学习的行为和态度、课余生活中的乐趣)以及理想和社会感(反映社会要求的理想、逐渐增强的社会感)。[5]概括说来,它们主要有如下一些特性: 11过渡性。青少年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其文化是从儿童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也介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它一方面表现出一些和成年人相异的价值观念的行为方式,反映出其独立性、批评性、代际距离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受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影响,并且由于他们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他们急于模仿社会上和周围生活中的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获得安全感,以期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意味着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可以说,青少年亚文化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化,是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结合物,它兼具二者的特点。 21非正式性。青少年亚文化是非正式形成的,它一般没有经过教师有意地组织和安排,往往是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由于他们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自发结成群体后表现出来的。同时,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正式、非强制的。青少年亚文化中蕴藏着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种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处于其中的每一个青少年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习得了这种文化。 31平等性。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会由共同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有意识地安排、组织而结成一定的群体。这种群体一般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这种群体中,即使教师没有强调其主导地位,学生由于其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青少年学生必须服从成人(教师)的规范与要求,以成人的价值观念为导向。也就是说,这种学校认可的正式文化群体具有不平等性。而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则不同。学生们之间年龄 收稿日期:2006-12-01 作者简介:谢胜文(198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07

目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趋势

參、目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趨勢 1.青少年的休閒活動 在台灣的青少年因課業壓力較重,且大部分還要補習,若非寒暑假、春假等長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從事一般休閒活動。但今年起已實施週休二日制,有空閒時其休閒活動的排名為看電視、聽音樂、看書、打電腦、運動、逛街、看電影、看展覽、爬山旅遊等等。以下各項表格乃採問卷調查方式,對200國中生所做的調查結果;茲分述如下: (一)電視 (二)音樂 (三)電腦 (四)運動

2.青少年的流行服飾與玩偶 其實台灣的大部份青少年,其服飾並不是完全的哈日,但的確有一部分的青少年,是百分之百的哈日族,且已經到了哈日症的地步。街頭到處充斥著板裝STREET WEAL 與SPORTY WEAR。而捲土重來的牛仔風在街頭大發揚,當然復古風與明民族風仍為流行的主流。 哈日天堂-西門町,日本的流行趨勢通常都是台灣流行的指標,這些讓大家愛 不釋手的玩意兒,馬上就會不斷地出現在西門町商圈哦!以下是西門町商圈專賣 流行商品的代表性商家。

3.青少年的課外閱讀 台灣青少年因課業關係,閱讀課外書籍並不普遍及主動。部份課外讀物乃因老師指定而閱讀,而漫畫人仍為大多數青少年(約佔85%) 所喜愛閱讀的。有關漫畫略述如後,而漫畫以外的閱讀書籍最大來源 為班上的小小圖書館或學校的圖書館。 4.青少年的流行用語 青少年有自己的語言,再加上現在網路發達,資訊快速傳播,更加速了流行。其實其中有一些還相當有創意並具幽默感呢。 Y 世代用語篇 -------------------------------------------------------------------------------- ●數字篇● 520、530:我愛你、我想你 438:死三八 584:我發誓 56:無聊 1314:一生一世 184:一輩子 770、880:親親你、抱抱你 286:反應慢、落伍了*流行風注:電腦出局機種 496:死老猴 2266:零零落落(台語) 123:木頭人*流行風注:小孩的遊戲拉 729:不來電*流行風注:七月二十九日全台大停電阿拉伯數字篇:

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

一、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 文化,是同一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一种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犯罪恰恰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说,文化与犯罪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老一辈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曾指出:“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变”。在一个相对领域内的主文化群体中,有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就必然有只有为部分群体才认可的亚文化,有促进社会稳定的同质文化,就必然有扰乱安宁的异质文化,当特定个体深受亚文化、异质文化的熏染,其行为必然会违反多数人所认可的主文化,而在行为上呈现出反社会性。当法律将这种行为加以禁止性规定时,便成为犯罪。在观察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我们看到青少年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犯罪的动态作用力,比起一般的成年人犯罪,更显突出。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存在、发展,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观察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以下青少年亚文化群的特征: 1. 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先在性。青少年亚文化群虽然是由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定群体,但就亚文化的种类本身来看,真正由青少年自发形成的并不多见。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想象力和实际能够付诸实践的创造力与具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成年人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青少年很难自己创造出非常独特的亚文化种类,他们在形成亚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学习、借鉴成年人已有的文化。当然,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一般是不被追逐,因为一方面那样只会使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平淡、没有创造力和激情,体现不出新一代人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顺应主流文化取得成功和社会的尊重需要更多的家庭背景和不断的自身努力,这是部分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条件同时也不愿意吃的苦。故而,易于为青少年所喜爱、推崇的亚文化种类必然是那些已存在于社会当中,有少部分成年人偏爱、令多数一般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想试一下而不敢去尝试的因而也就当然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异种文化,融入这样的文化体会令那些青少年感受到另一种成功、同时也会在亚文化群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这部分异种文化,青少年会很敏锐地捕捉到,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会进行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比如现代社会中的迪斯科文化、派对文化、一夜情文化、网络论坛文化(包括一般的博客、聊天室、色情论坛等)、帮派文化(包括因职业形成的如盗窃团伙、因生活爱好形成的如飙车一族)等等。这些亚文化甚至反文化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是由青少年创造出来的,主要都是由成年人设计(当然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在产生后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① 之所以要表明青少年亚文化先存在于投身于其中的青少年之前,主要是阐明青少年亚文化并不能通过管制青少年本身的方法去消除,因为它们大多数不是青少年创造的。但是,在这些亚文化诱引大批青少年步入之前以及青少年步入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而不要等到他们已经步入了亚文化群,实施了越轨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之后,再来考察反思这个亚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开放、文化多元化阶段,各种异种文化也会从世界各地大批涌入、或在本土滋生,故而对于一些看上去只有极少部分人偏爱的亚文化、反文化,青少年犯罪防控者们都要严密关注,特别是当有一些青少年对某种文化种类反映出积极支持、愿意参与其中的态度和趋势时。当然,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敢于果断地区分处理,对于多数可以与主流文化并存、对社会不会有较大危害的亚文化,我们应积极疏导,采取各种间接方法监督其发展,并注意善意地提醒参与其中的青少年;对于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钟一彪 摘要: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反映了青少年消费集体无意识下的青春偶像崇拜与他们崇尚公平重视参与中的感觉主义及反叛权威与传统中的怀疑迷茫倾向。为防止青少年娱乐亚文化成为反文化,需要改变文化泛市场化、信息的缺德传播和道德教育的形式化状况。 关键词: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价值动向 “追星族”、“模仿秀”、“超女”、“恶搞”……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以至于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中国青少年娱乐文化的现实状况,大多数人对此也习以为常。然而,2006年8月10日《光明日报》主办的“防止网络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却像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娱乐文化现象的关注。人们纷纷追问:青少年娱乐文化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是什么?青少年娱乐文化为什么缺乏一个必要的伦理底线?对此,本文将从社会文化与价值的角度进行一些分析。 一、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向反文化转变的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文化”来形容艺术的高雅与精致,比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追求流行音乐则被说成“没文化”。但是,文化在社会学意义上往往被定义为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戴维·波谱诺,1999)。在文化的整体社会层面上,青少年娱乐活动只能被称为“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不同于主文化的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成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郑杭生,2003)。 作为一种亚文化,青少年娱乐文化表现出几个重要的特征:(1)群体共享性。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为青少年所共享。只是一个人所喜欢的东西,最多只能被称作兴趣爱好,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共同爱好者,才能表现为一定的文化现象。青少年娱乐亚文化为青少年群体所共享,因为他们具有生理上的类似性,都具有青少年的基本需求。所以,当一种娱乐形式在一些青少年中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2007年第5期山东省团校学报No.5,2007 (总第61期)青少年研究General,No.61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唐伟 [摘要]笔者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从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产生的原 因;据此提出了开展挫折教育、体验教育,倡树感谢文化等对策。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唐伟,西华师范大学团委(四川成都63700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获得知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选择休闲娱乐方式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其中流行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从染发到文身,从摇滚乐到饶舌歌,流行文化以其百变多样的形式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在青少年中蔓延、扩散。 一、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所谓流行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化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元素的总称。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价值取向多元化 流行文化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充分激发和展示个人的潜能。它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上。当代青少年很少去追逐科学家、劳动模范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集名利于一身的实业家、歌星、体育明星。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青少年对火爆一时的/超级女生0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反映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夜成名0的价值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反复强调的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则被崇尚自由与个性的价值观逐渐代替。青少年理想主义淡化,呈现出更加世俗化和现实化的色彩。 2.消费方式超前化 流行文化的市场操作以营利为目的,其运行必然刺激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在生活方式上一改以往的保守、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流行文化宣扬一种超前的消费观念,在青少年中倡导一种时尚、享受、追求刺激、及时行乐的心态。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的炒作下催生出巨大的商业利益,营造的气氛远胜于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洋快餐的兴起,麦当劳、肯德基成了不少青少年、儿童趋之若鹜予的地方。这些衣食住行中的品牌意识强化了青少年高消费的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3.审美情趣低俗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感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在青少年中流行,/芙蓉姐姐0等哗众取宠的偶像在网络上被热炒追捧就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在审美方式上,追求浅显直接,不少流行歌曲以其轻快流畅的曲调,直白的歌词内容,赢得了青少年的同感而得以广泛传唱;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直接的男女情爱和金钱关系,如/早恋0现象的日益低龄化和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就是这一影响的具体体现。 4.语言表达奇异化 在网络这一现代交流方式的助推下,青少年自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收稿日期] 2009-09-08 [个人简历] 朱 媛(1983-),女,河南沁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读研究生。 吴冬梅(1960-),女,河南沁阳人,沁阳市联盟中学中教一级。 【教育学】 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与矫治 朱 媛1,吴冬梅2 (11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21沁阳市联盟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摘 要]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 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矫治 [文章编号] 1672-2035(2010)01-0139-03 [中图分类号] G 44 [文献标识码] B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我国正处在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不良亚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关于不良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是人们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在不同 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制度的国家往往是不同的”。[1]57亚文化又称副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不包括 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 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2]78一般说来,亚文化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 内容,受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与主文化有一定背离,另一方面又丰富和补充着主文化。 我国社会的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的各种文化形态和形式。判断 亚文化性质的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亚文化是否符合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被管理者所倡导、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主文化。那些与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或完全对立的亚文化,就是不良亚文化。 青少年作为一个年龄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价值体系都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并且会在与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在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敏锐反映社会变化而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就类型而言,一般包括两种:健康亚文化和不良亚文化。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发展是起了进步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权益是起到了维护作用还是侵害作用。因此,可以这样简单地界定青少年不良亚文化,即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 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现象 (一)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 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 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青少年追求档次,崇尚名牌;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还有部分青少年贪图享 第9卷 第1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9 N o.1  2010年1月 JOURNA L OF T AIY UAN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 2010

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当代的流行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强吸收知识快的青年而言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当代的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树立的影响,从中剖析问题,找到对策,从而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观念来接受和理解流行文化,使流行文化成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助力而非阻力。 关键词:当代流行文化,青年,价值观,影响,助力 流行文化盛行在青年群体之中,它通过语言,时装,饮食,音乐等各个方面对青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独木难支,面临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的碰撞、融合日益频繁的局面,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有掌握话语权的可能,因此流行文化领域良莠不齐的状况更加突出,虽然形势很严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流行文化,面对当代流行文化,我们在思想上应采取不回避、不惶恐的态度,行动上不打压、不围追堵截,而应以理性的、积极探索的方式来探究其优势,并因势利导帮助青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让流行文化成为其价值观树立道路上的助力而非阻力。 一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基本认知 (一)流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一词自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其内涵就众说纷纭,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为大家接受和认同的观点。广义的文化是指无论是人类的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的产物,狭义的文化是指积淀于一个群体并且能被这个群体认同和传承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行为规范、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等。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包含于文化的范畴之内,其概念亦具有成分复杂,内容繁复的特征。当代流行文化是集时装文化、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时髦、流行生活方式等文化形式于一体的,流行于一定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能被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员接受并共同自愿参与传播的,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性的文化。当代的流行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例如流行歌曲、韩剧、博客、微博、主播、选秀等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领域无所不包,由此可见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之广和之大。下面我们将介绍和了解一下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1.娱乐性和休闲性 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受到社会上各阶层广大民众的追捧和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流行文化的的娱乐性和休闲性能给大众带来心理上的轻松愉悦和享乐的感受。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家庭压力大,流行文化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闲暇时间释放压力享受娱乐的要求,所以流行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为人们带来娱乐与轻松。 2.大众性和通俗性 流行文化通俗的来讲就是多数社会成员参与的文化活动,可是一个活动要想得到多数人的响应和参与,必然是非专业的低门槛的,只有下里巴人的文化才能得到众人的欣赏,阳春白雪的艺术往往只是精英阶层的专享,流行文化恰恰就是最为通俗易懂的,这样大多数人才能比较容易入门,进而才能乐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欣赏和消费文化产品。 3.消费性、商业性和产业性 消费需求的产生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同种事物感兴趣,这就会催生出这种事物的市场,而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自然而然就会有打造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生产商。当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多时就会由此形成文化产业。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青年亚文化

周三 1.Image you are a policy maker. (i) What issues do you think leaders should consider when planning for youth development in 21st century China? Why? (ii) Give 2 or 3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research in China.想象你是一个政策的制定者,在为21世纪对中国青年发展中,你觉得领导者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并为中国年轻一代的发展调查提供两到三个实际性的意见? Creativity is the power for national advancement and it should be highlighted for training methods .For training object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eenager-indiviuals ,family environment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education levels which will lead to youth differenc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As a new media and an approach to getting information, Internet has taken up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Unfortunately, it is obviously that Internet has brought negative effects that teenagers are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and even they develop the IAD( 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which has become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f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they will lack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nd to be autistic, which will do certain harm to their physiological and metal health. “Attack, combat and competition”are the main components in online games, and the fierce exciting contents obscure their moral cognition and weak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rtual game and real life. Teenagers will misunderstand it is reasonable to hurt others through it.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moral disorder, deviant behavior and illegal criminal activity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Internet is called electronic heroin. We should do as follows. 1)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form the good habit of online surfing and make students realize the harmfulness of IAD and constrain their own behavior consciously. 2)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youth counseling agencies. We should discover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n do the counseling, preventing teenagers with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becoming addicted to online games and developing the IAD. 《中国21世纪培养青少年发展战略-褚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1月 《China to cultivate teenager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Zhupin》 在培养方法上需要突出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在培养对象上需要注意青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教育水平会导致青年的差异。 青少年网瘾问题。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信息获得途径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对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 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 式是合理的。目前,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 正逐渐增多,网络被称为电子海洛因。1>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养成良好上网习惯,让学生意识到成瘾行为的危害性,使青少年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2> 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辅导,防止负性心理特征的青少 年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成瘾。 2.Identify and explain two examples of a youth subculture in China.分析和说明2个关于中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多元解读

摘要】随着社会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局面,青少年流行文化出现了新特征。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解析,以及历史轨迹的追踪,分析青少年流行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提出通过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关注的价值基点、关注方式等转变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多元价值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界定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流行文化由青少年、流行和文化三个概念构成。首先,青少年指年龄为16~24岁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和接纳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其次,对于流行,社会学理论认为其是起到意指作用的一般行为的典型形式;再次,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包括了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 从青少年流行文化构成来看,分为两大类:物质性和思想精神性因素。物质性因素,指以特定物质资料为基础而成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流行服饰和奢侈品。思想精神性因素,指创造青少年流行文化产品的精神思想因素。它以各种各样的符号、象征等精神性的无形原料构成和传播,例如DIY精神。上述两种因素在生活中存在交叉,例如奢侈型物质也代表着奢侈型精神文化。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征 变化性和周期性。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经历一段传播后,就会作为“旧”东西而逐渐消失;“新”青少年流行文化便取而代之,但也很快被更新的所取代,如此一波又一波而传播,形成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变化性和周期性。 独创性和控制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本身具有独创性和主动性的一面,但是其在传播过程中又需要靠广告和各种大众传媒的不断作用,具有被控制、被推广和被复制性的另一面。 手段性和象征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本身在作为进行物质和精神消费手段的同时,又作为表现主体自身以及社会身份的象征形式,最终形成对自我群体的归属感,形成了70后、80后、90后群体的身份认同感。 模糊性和渗透性。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精致文化同大众文化的区别和差异①。同时,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出现,使文化和生活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使“文化生活化”和“生活文化化”能够同时进行。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特点 我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起源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流行内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港台文化勃兴。港台文化开始在内地兴起:在文学领域,以梁羽生和金庸的《龙虎斗京华》、《射雕英雄传》等武学小说和琼瑶的《窗外》等言情小说为典型代表;在歌曲领域,邓丽君的歌曲广为流传;在影视方面,《霍元甲》、《上海滩》、《几度夕阳红》等掀起了观影热潮。

流行文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学生生活。流行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流行歌曲、影视网络等。无论校内校外,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阔了其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课余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表演节目,互相交流,表达自身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并且,青少年学生在运用流行文化的过程中,还常常结合校园生活进行再创造,重新赋予流行文化新的意义,如校园歌曲、校园小说等,形成了具有青少年学生特色的文化内容与形式。 第二,拓展教育资源。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部分流行文化同样具有先进基因,其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当前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让青少年接触、了解、合理吸收某些流行文化十分必要。部分优秀的流行文化同样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将少量的精品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对于拓展学校教育的知识、德育、艺术等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丰富其知识、技能和技巧,密切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均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繁荣校园文化。学生无疑是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流行文化通过作用于青少年学生,同样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青少年学生摹仿能力强,他们常常借助于流行文化内容与形式,并结合学校生活进行再创造,如,校园民谣、校园流行语以及学生自导自演的校园话剧等都对繁荣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消极影响: 第一,沉溺其中,影响学业与健康成长。流行文化挟感性化、娱乐化、形式独特、新奇等特征极易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与喜爱。但是青少年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辨别、批判能力不高。青少年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如,部分学生对港台歌星的崇拜,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去搜集歌星的专辑,参加演唱会,有的还刻意模仿,甚至为此丧失宝贵的生命。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直接干扰着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影响其学业成绩与健康成长。 第二,过分追求娱乐,诱发道德问题。英国学者利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追求一种感官享受。[3]在感官的强烈体验中,流行文化总是让青少年学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表现在内就是依凭自我感觉作情绪化的表达,无法清晰分辨现实,进行独立思考;表现在外则是行为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行为的缺失。此外,流行文化强大的娱乐性还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 【摘要】网络新媒体、青年亚文化的迅猛发展,影响着现在青年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文化以特殊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当代青年亚文化有着娱乐性和批判性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存在,也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事物有多元化的诉求和自身复杂的心态,青年群体的外在表现是在狂欢中放逐自己,它的内在精神确是在批判中构建,这种形式不利于青年群体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建立多元的引导方法和分级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 一、在狂欢中放逐是网络空间青年亚文化的外在气质 (一)青年在娱乐狂欢中逃离主流文化的规律。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渗入到文化结构中,以它独特的风格形成了文化形式。青年亚文化真实反映了这些群体对文化的诉求和态度,使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产生了复杂的关系,青年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流文化。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的压力有很多,学习、工作、生活等现实压力无处不在,这些压力让他们变得焦虑不安。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就不同了,青年都罩着一层面具,没人会摘下他们的面具,在网络世界里,青年是自由的,他们隐藏在面具后,毫无顾忌的在论坛、贴吧等平台发表这自己的言论,利用图片,影

像等工具进行着网络文本的传播,他们制造网络热点和跟着网络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集体狂欢的效果。他们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的翱翔,成为现实生活中自己不敢成为的人。用文字释放自己的不满,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也发泄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在自娱娱人的过程里放纵自己,躲避着社会的规则,逃离现实社会的压力。 (二)青年在娱乐狂欢中不断强化自我身份认同。青年群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乐于尝试新事物,有强大的探索欲。但是在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是否正确的迷茫感,他们需要别人的肯定,而其他人认可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积极效应,强化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有一种说法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青年亚文化和这个类似,是一群兴趣或其他方面有共鸣的青年自发聚集,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青年将自己的趣味来界定自己的文化空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他们不断寻找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和他们交流情感,最终所有人形成一个相互认同的情感共同体。 二、在批判中建构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精神 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批判建构精神从未陨落。这种批判精神只是变换了风格,隐藏在青年亚文化狂欢的现象之下,让人们发现不了。青年亚文化隐藏着青年群体的多元化价值诉求,青年亚文化从来不是年轻人的游戏,是一种独具一格的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什么是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关键词:流行文化;中学生;影响;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近年来,一些不良的流行文化对我国文化环境的直接威胁到青少年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健康成长,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一、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及特点 (一)流行文化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现象1:动漫形象在我们生活在广泛蔓延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70%的中学生喜欢看国外动漫。他们认为国外动漫已经影响生活。而大街小巷,我们不难看到各种服饰、背包、饰品中好多熟悉的卡通形象。比如犬夜叉,一个勇敢坚强,而又温柔善良的半妖;流氓兔,它胖乎乎的身体、小咪缝眼,身背马桶,手拿马桶刷,极尽流氓之能事;而蜡笔小新以其成人化的形象赢得中学生的偏爱。 现象2:哈韩族、哈日族相伴而生 哈韩族是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形成的,也叫“韩流”,他们以另类独行的生活方式和形象外观引导着时尚,他们热衷于韩国化的装束,韩国化的化妆,韩国化的饰品,韩国化的音乐,以至于大大小小的“韩品店”老板个个腰包鼓鼓的,长短不一的韩国语培训班居然报名者众多,韩国风味餐厅也是“花开遍地”,“哈韩族”的队伍日益壮大。 哈日族原先是指热衷崇拜、复制日本流行文化的青少年族群,这群人从生活、娱乐、思想上,大量地从日本文化中吸取养分。现在不论在台湾、香港,还是在大陆,都有相当数量的哈日族。这个词汇的推广主要是起自哈日杏子的哈日族系列漫画。 韩剧和日剧是造成哈韩族、哈日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6%的学生认为周围的朋友中哈韩族、哈日族有挺多的。而35%的学生则认为周围的朋友,喜欢日韩,但并非哈韩族、哈日族。由此可见,韩日为主流的外来文化对学生影响还是较大的。 现象3:网络文化在中学生传播 互联网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成长期间,总是伴随着种种缺陷。暴力网站、黑客事件、垃圾邮件、虚拟财产失盗、木马病毒等问题给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规范以沉重打击。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网络社会又出现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这一不规范的新新职业。“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网络红人的迅速窜红都是“网络推手”的“杰作”。而传遍一时的“王老吉事件”则靠“网络打手”的推动。“网络推手”“网络打手”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络名词,但是其操纵了网络舆论,瓜分了网络民意。而中学生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80%的学生上网一般都是聊天等愉乐活动。 现象4:流行文化中的「性」特点对青少年影响 对于在传统上一向崇尚贞操的中国社会来讲,高中生这种对性的开放态度让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吃惊。但是,有学者指出,这种反叛的城市青少年文化正是中国社会30年转型的结果。与他们父辈不同的是,现在的青少年拥有很多渠道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未成年人占网络用户的20%,充斥在网站上和垃圾邮件里的煽情与色情内容都某种程度影响青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