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初步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酸、碱、盐及氧化物之间发生反应,要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各类型的判断。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具体应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入:什么叫复分解反应?化合物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复分解反应的基本形式

1.快速写出碳酸钠与盐酸,碳酸钙与盐酸、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2.思考:你能总结一下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吗?如果化合反应可以表示为:A+B===AB;分解反应可以表示为:AB===A+B;置换反应可以表示为:A+BC===AC+B;你认为复分解反应应该怎样表示呢?

小结:复分解反应表达形式:AB+CD===AC+BD(或AD+BC)。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阅读教科书P75实验11-3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实验11-3

反应物CuSO4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BaCl2溶液

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2NaOH+CuSO4===Cu(OH)2↓

+Na2SO4

CuSO4+BaCl2===BaSO4↓+

CuCl2

思考:P75“讨论”并归纳总结:

(1)上述两个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现象共同之处: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至少有一种生成。

(2)前面所学习的中和反应也是复分解反应,因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化合物4”,且都有水生成。

(3)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含碳酸根的盐与酸发生反应都有气体和水生成。

3.复分解反应通常发生在酸、碱、盐之间,那么酸、碱、盐之间是否一定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认真阅读教科书P75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解决此问题。

小结: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4.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溶于水呢?在教师带领下学习如何应用附录Ⅰ《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来判断常见酸、碱和盐的溶解性。

5.小试牛刀:组内互相讨论完成下列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1)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参考溶解性表)

①硫酸和硝酸钠溶液:

否,没有难溶性物质、气体或水生成。

②氢氧化钾溶液和硝酸:

能,HNO3+KOH===KNO3+H2O。

③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能,Na2SO4+BaCl2===BaSO4↓+2NaCl。

④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

能,HCl+AgNO3===AgCl↓+HNO3。

⑤硝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否,没有难溶性物质、气体或水生成。

⑥硫酸钡和碳酸钠溶液:

否,硫酸钡是难溶性物质。

(2)你认为以下离子在溶液中能同时存在吗?(即共存)

①H+、OH-;②CO2-3、H+;③CO2-3、Ca2+;④K+、NO-3。

①不能;②不能;③不能;④能。

【课后作业】

见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复分解反应

一、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物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二、复分解反应类型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类型,能够利用口诀快速的记忆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中和反应 学案(公开课)

§10.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初步认识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中和反应 1、盐: 2、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沙场练兵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 B.CuO + 2HCl = CuCl 2 + H 2 O C.Ba(OH) 2+ H 2 SO 4 = BaSO 4 ↓+ 2H 2 O D. CaCO 3 +2HCl = CaCl 2 +H 2 O+CO 2 ↑ 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①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目前,国家食品监督检验部门检出某“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若食用这样的粽子会有害健康。硫酸铜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4.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作用是( ) A.改良酸性土壤 B.改良碱性土壤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复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 2、了解复分解反应微观实质 3、学会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解决:判断化合物之间能否反应、离子共存、物质的鉴别、物质推断等问题 4、培养学生建立常见化合物的物质离子观念 5、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乐于发现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加深对复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学会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课 【教师】同学们,我在实验室发现了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这是什么溶液呢?今天我把它们拿到这儿来,我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检验一下,大家愿意吗? 【学生】愿意. 【教师】下面我分别取两种溶液少许,再把它们混合,大家看有没有明显现象出现? 【演示实验】将两种溶液各取少量,混合,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回答】产生白色沉淀. 【播放课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常见碱和盐的溶解性表猜一猜: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 【课件播放常见碱和盐的溶解性表】 【学生踊跃发言】可能是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 【学生甲马上提出质疑】不可能是氢氧化铜. 【教师抓住机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不是氢氧化铜呢? 【学生甲】因为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 【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引导】我也猜到了一些沉淀,请同学们帮我检查一下有没有不合理的猜想呢? 【同学们观察后,回答】不可能是氢氧化铁,因为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沉淀.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说】看来大家想的都很周到,那么这么多种白色沉淀,到底是哪一种呢?下面我加入稀硝酸看看有什么现象? 【演示实验】向沉淀中滴加稀硝酸,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后,马上回答】沉淀溶解,且有气体生成. 【教师追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又能做出哪些推测? 【学生思考,回答】该沉淀不是氯化银和硫酸钡,因为这两种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另一名同学补充】也不可能是氢氧化镁,因为氢氧化镁和稀硝酸反应溶解,但不会生成气体.只有碳酸盐和稀硝酸反应可以溶解,并生成气体.所以我认为是碳酸钙或碳酸钡. (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并用掌声对他的精彩回答表示钦佩.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每名同学都进入了自主学习、探究的状态) 【教师】你真是厉害,帮大家确定了沉淀的种类.下面我们假设沉淀是

第二课时 常见的钠盐 焰色反应

第二课时 常见的钠盐 焰色反应 20121124丰集高中化学组 一、常见的钠盐(Na 2CO 3和NaHCO 3) 反转化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等的生产 食品工业,泡沫灭火剂等 思考:Na 2CO 3和NaHCO 3的鉴别方法 二、侯氏制碱法 ⑴、侯氏制碱法原理,是依据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行的,离子反应会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要制纯碱,先制得溶解度较小的NaHCO 3。再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要制得碳酸氢钠就要有大量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就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这其中NaHCO 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沉淀,其余产品处理后可作肥料或循环使用。即: ①NaCl(饱和)+NH 3+H 2O+CO 2=NH 4Cl+NaHCO 3↓ ②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⑵、优点: 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 CO 转化成 CO 2 ,革除了 CaCO 3 制 CO 2 这一工序,NH 4Cl 可做氮肥,从而不再生成没有多大用处,又难于处理的氯化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大大降低了纯碱和氮肥的成本,充分体现了大规模联合生产的优越性。 三、焰色反应 1.概念:许多 火焰呈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 反应,是一种 变化,是元素的性质。注意有些金属元素没有焰色反应,如 等。 2.常见元素焰色:钠是 ,钾是 (透过 观察)等。 3.操作步骤: 洗: 烧: 蘸: 烧(洗): 。 要点透析 一、关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问题分析 1. Na 2CO 3和NaHCO 3的鉴别方法 (1)根据热稳定性不同 (2)根据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鉴别 ②Na 2CO 3溶液与盐酸的互滴鉴别 向Na 2CO 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无气泡产生,向盐酸中滴加Na 2CO 3溶液开始就有气泡产生。 (3)根据阴离子不同用盐溶液鉴别 (4)根据溶液的酸碱性鉴别(为高二内容,先了解) 2.与等浓度盐酸反应的规律 ⑴放出CO 2快慢:NaHCO 3>Na 2CO 3 ⑵混合物反应先后:因CO 32- 结合H + 更容易,所以Na 2CO 3先反应生成NaHCO 3,然后NaHCO 3再反应。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 、Array教 学 过 程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案公开课

第3节生活中常见的盐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判断化合物之间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得出常见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的实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反应属于何种反应类型 1.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 =K2MnO4 + MnO2+ O2↑ 2.铁和硫酸铜溶液 CuSO4+Fe=FeSO4+Cu 3.稀盐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Na2CO3+2HCl=2NaCl+H2O+CO2↑ 4.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Na2CO3+Ca(OH)2=2NaOH+CaCO3↓ 以上4个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 【提问】那3和4分别属于何种反应类型呢?今天我们就要给大家介绍初中化学的第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复分解反应。 板书: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请大家打开课本74页找到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并勾画。 一.复分解反应(PPT课件展示) 1.定义:在溶液中,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表达式:AB+CD=AD+CB 3.特点:化合物双交换,里应外合价不变。 【提问】下面请大家看看这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HCl + AgNO3 == AgCl↓+ HNO3 CuSO4 + BaCl2 == BaSO4↓+CuCl2 【学生讨论】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分析,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分析总结】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酸和碱属于化合物,交换成分后生成的盐和水仍然属于化合物,因此,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过渡】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酸、碱和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那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评估测试卷及答案

第三章单元评估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1—10每小题2分,11—18每小题3分,共44分) 1. 含铝物质的下列用途与其性质有对应关系的是() A. 金属铝有好的导热性,常用铝箔做包装材料 B. Al2O3是两性氧化物,常用其作耐火材料 C. Al(OH)3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可用其制作中和胃酸的药物 D. 明矾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可用其作净水剂 2. (双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钠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生成其相应的化合物 B. 钠与水的反应实际上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的反应 C. 钠在水溶液中参加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 D. 钠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 3.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 B.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和H2 C.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过量铁粉,然后过滤D.Fe3+与KSCN反应产生血红色沉淀

4.2010年11月,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成功召开,其中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再次让世人感叹焰火的魅力。这些应用到了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均为无色 B. NaCl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C.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有颜色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CaCO3沉淀的水中通入CO2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NaHCO3饱和溶液,又有CaCO3沉淀生成 B.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生成的CO2与原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D.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有NaHCO3结晶析出 6. 下列对不锈钢和普通钢的认识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中和反应 导学案

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 育华学校----秦一玲 【学习目标】 1.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能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能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习重点】 1.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习难点】 从微观粒子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并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前热身】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所以具有 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 ②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所以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遇紫色石蕊溶液变;遇无色酚酞变。 【新课学习】 一、新课导入:硫酸泄漏视频引入,启发学生思考酸与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新课学习 (2)微观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 盐酸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填写离子符号)。 将两者混合,哪些离子有可能发生反应?。 可以借助帮助观察实验现象。

2.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 (药品: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 ; 。 3.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的与稀盐酸的反应。 (2)H+与OH-反应生成了什么? 4.分析中和反应的本质: 活动一:观察课本60页图10-14,回答问题: (1)反应前后哪些微粒发生了改变?; 哪些微粒不变?; 反应的本质是:。 (2)尝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二:观看Flash动画:加深对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本质的理解。 活动三:其他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 +HCl = NaCl + H2O Ca(OH)2+HCl =+. NaOH+H2SO4 =+. 总结:中和反应:; 盐:。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 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2021版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物质结构与性质含选修高考专题讲座3元素推断试题的分类突破教学案

第4章物质结构与性质(含选修) (三) 元素推断试题的分类突破 根据原子结构与物质组成推断 1.元素推断中常用的两条规律 (1)最外层电子规律 最外层 电子数(N) 3≤N<8 N=1或2 N>次外层 电子数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主族 (ⅢA~ⅦA族) ⅠA族、ⅡA族、第 Ⅷ族、副族、0族元 素氦 第2周期 (Li、Be除外)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若电性相同,则位于同周期,若电性不同,则阳离子位于阴离子的下一周期——“阴上阳下”规律。 如O2-、F-、Na+、Mg2+、Al3+电子层结构相同,则Na、Mg、Al位于O、F的下一周期。 2.物质的特殊组成 (1)O与H可形成H2O、H2O2。 (2)O与Na可形成Na2O、Na2O2。 (3)C与H可形成多种烃类物质(如CH4、C2H4、C2H2等)。 (4)N与H可形成NH3、N2H4、NH4H。 (5)O与S可形成SO2、SO3。 (6)N的含氧酸有HNO2、HNO3。 (7)S的含氧酸有H2SO4、H2SO3。 (8)Cl的含氧酸有HClO、HClO2、HClO3、HClO4。 (9)Si的含氧酸有H2SiO3、H4SiO4。 (10)N与O可形成N2O、NO、N2O3、NO2、N2O4、N2O5。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1)根据核外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个数推测核外电子数。 (2)根据轨道电子的数目推测, 如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有C和O。 (3)根据价电子排布式确定元素,如3d64s2的原子为Fe,3d54s1为Cr。 [典例导航]

(2016·全国卷Ⅱ,T9)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b2-和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与b同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1 B.b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C.c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 D.d与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 [思路点拨] [答案] A (1)NaH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d与a、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在水溶液中呈________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b2-、c+、d2-的半径大小顺序为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b与c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 [答案] (1)Na+[H]-(2)NaHS 碱HS-+H2O H2S+OH- (3)S2->O2->Na+ (4)Na2O、Na2O2 [答题模板] “两步”快速突破元素推断题 [对点训练] 1.(2019·长春模拟)已知A、B、C均为短周期元素,A、B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章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课前准备 (学习导引: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 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 Na + Cl → NaCl,猜想:H + OH → ________。 +—+—已知: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 + HCl = 。2NaOH + HSO= 。 4 2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中含有HSO,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32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写出用熟石灰处理含硫酸的工厂污水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于医药 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常含有Al(OH),请写出胃酸(HCl)与这种成分反应的化学3方程式。课内探究 【探究一】:中和反应 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 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 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 _,最终呈____ 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 _性,此时溶液显_____ _性。 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 1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 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复分解反应教案

复分解反应教案 黄菲菲 复习目标: 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会判断什么是复分解反应。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微观实质。 3.可以利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离子共存、物质除杂、鉴别等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请写出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3)工业制烧碱的反应 (4)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5)用盐酸除铁锈 2.复分解反应 (1)概念: (2)表达式:AB+CD →AD+CB 特点: (3)复分解反应的五大类型: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我知道: 复分解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相互反应,两种离子之间如果能结合成难溶性的碱或盐、不稳定的酸或碱(分解放出气体)、或难电离的水(初中阶段宏观表现为生产气体、沉淀和水),反应就能发生,反之,反应就不能发生。

评价活动一: 1.(2016潍坊)除去如表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O2水蒸气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 燥管 B CaO粉末CaC03高温煅烧 C NaOH溶液| Ca(0H)2加入过量的Na2C03溶 液,过滤 D CuS04溶液硫酸加入过量CuO粉末,加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2.(2015?潍坊)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鉴别AgNO3溶液与NaNO3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振荡,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B 除去CO中混有的C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鉴别纯铝和硬铝将两者相互刻画,比较硬度 D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木条能否复燃 评价活动二: 3.(2018?潍坊)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三种溶液进行了检验,检验的 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溶液中检验出的物质 1CaCl2、NaCl、CaCO3 2Ba(OH)2、H2SO4、NaCl 3KCl、Na2SO4、NaCl 其中第组结果肯定不正确。 评价活动三: 4.(2019?潍坊)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

焰色反应教学设计说明

钾离子的焰色反应 :晓雪 (学号:1230070152 :309025223qq. :)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焰色反应来自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它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钠的重要化合物之下引入的知识,来自实验3-6,能够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学科的神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金属的认识。 2.学情分析: 要求:不通过蓝色钴玻璃即可观察到钾离子的浅紫色的焰色反应。学生已学习了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对于金属和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单质本身经过灼烧会有什么现象呢?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金属学习体系,知道金属本身灼烧也有一定的颜色。 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一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课本中要求钾离子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不透过也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让学生了解权威所做的解释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通过课前查资料,以及改进实验与原始实验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进实验的优点,先观察视频后进行动手操作实验,实验会更顺利更成功,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焰色反应的概念。 (2)能够说出几种金属的灼烧颜色。 (3)能够做到钾离子不透过蓝色钴玻璃也可以观察到浅紫色。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钾进行灼烧后的颜色。 (2)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等方法,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焰色反应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2)感受到欣赏烟花美丽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形成远离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3)体会到学习化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深刻反思化学对于环境的破坏。思考如何在做到化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方案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2.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3. 教学重点 (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4.教学难点 (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 二、教学方法分析 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

三、学生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这个家庭小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 实验用品:pH试纸.纸巾.标准比色卡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安排:中和反应15分钟,中和反应的应用10分钟,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0分钟,布置家庭小实验和课堂小结5分钟,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分钟) 五、教学过程 来源:人教网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

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教学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三学生学科:化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 识记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2)了解酸、碱、盐类的化学性质。 (3)了解学过的三种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 (4)NaOH+HCl=NaCl+H2O 这个反应属于以上三种反应类型吗?为什么? 二、教学课题(复分解反应) 学生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前已经完整的学习了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对它们之间的反应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酸、碱、盐的相关知识点,却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高度不够。为了记忆一些反应的的相关知识点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感到知识琐碎,困难重重。 本节课的设计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从相应练习中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后归纳复分解反应类别,促使学生形成对复分解反应的系统完整的认识,能够顺利的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和正确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材分析 复分解反应是重要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一,同时它也是酸、碱、盐相互反应的核心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对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知识的有效归纳,学生对其的有效掌握会帮助他们有效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重难点分析】

2.1.2 钠的几种化合物 焰色试验(导学案)-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

2.1.2 钠的几种化合物焰色反应【导学案】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氧化钠的性质 氧化钠属于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水反应:; )反应:;(2)与酸性氧化物(如CO 2 (3)与酸(如HCl)反应:。2.过氧化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2-3】 ①② (1)与H O反应:; 2 反应:。 (2)与CO 2

【核心素养提升】 【思考1】有的同学认为Na 2O与Na 2 O 2 都是碱性氧化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思考2】结合Na 2O 2 的性质思考实验室中应该如何保存Na 2 O 2? 【思考3】现有两包淡黄色粉末。分别是硫粉和过氧化钠,请思考用怎样的方法可将二者鉴别? 3.过氧化钠的用途:供氧剂、漂白剂 【重点知识突破】 1.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 2O 2 不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时除生成盐和水外,还生成O 2 , 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2)Na 2O 2 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S2-、SO 2 、SO2- 3 、Fe2+、酸碱指示剂等。 (3)Na 2O 2 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因此Na 2 O 2 的水溶液能氧化有色物质而使之褪色,能漂白品 红溶液、酸碱指示剂、有色布条等。 2.Na 2O 2 与H 2 O、CO 2 的反应

(1)物质的量的关系 无论是CO 2或H 2 O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的Na 2 O 2 时,CO 2 或H 2 O与放出 O 2 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 (2)固体质量的关系 相当于固体(Na 2O 2 )只吸收了CO 2 中的“CO”、H 2 O中的“H 2 ”;可以看作发生相应的反应 Na 2O 2 +CO===Na 2 CO 3 ,Na 2 O 2 +H 2 ===2NaOH(实际上该反应不能发生)。 3.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

酸碱中和反应导学案

编写:杨金艳审核:化学组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善于展示。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预习案 1、常见的酸有、等。 2、在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3、在酸中加入锌粒,会看到,这说明了酸跟 反应。 4、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酸,看到铁锈会,这说明了酸能跟反应。 5、常见的碱有、等。其中比较便宜的是,它可以用与水反应直接制得。 6、在碱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色,这说明了碱能跟反应。 7、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灰水变,这说明碱能跟反应。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1、和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例(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用于、、 2、由和构成的化合物叫盐,例。 二、合作探究 1、演示实验【10-9】:向1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_,最终呈____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_性,此时溶液显______性。

2、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10-13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____(填离子符号)与稀盐酸中的____(同上)结合形成了____, _____(同上)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最终溶液变为无色。请尝试写出另外两个酸与碱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学释疑: (一)讨论交流,加强理解 1.课本58页中和反应的实验 ①. 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②为什么在操作中必须逐滴滴入稀盐酸?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从微观离子分析) 3.有盐和水生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四、学以致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处理硫酸厂生产中形成的含硫酸的污水?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写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中和反应的应用: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应用联想: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 五、自主学习、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表示,PH的范围在之间。PH 7的溶液显酸性,PH ,酸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碱性,PH ,碱性越强;PH 7的溶液显中性。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具体操作为: 。 3.正常雨水的PH ,酸雨的PH 。 提升案

讲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