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合集下载

《黑葡萄》与《向日葵》——徐渭与凡·高绘画艺术比较

《黑葡萄》与《向日葵》——徐渭与凡·高绘画艺术比较

作者: 叶瑜
作者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233-23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黑葡萄》 《向日葵》 艺术差异
摘要:徐渭和凡·高分别是中西画坛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其作品都具有率真情感的宣泄。

徐渭的《黑葡萄》不拘形式且笔法粗犷有力,充满野性的生机。

凡·高有11幅《向日葵》问世,但最著名的是一幅15朵向日葵的作品,色彩绚丽同时富有张力,无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其惨淡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站在19世纪中西绘画艺术的角度进行比较,中西绘画无论是在绘画的材质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梵高”徐渭的疯子艺术

“中国梵高”徐渭的疯子艺术

“中国梵高”徐渭的疯子艺术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字文长,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徐渭十四岁时,苗宜人去世,他只得依附于长兄徐淮一道生活。

但徐淮好炼丹,且不善理财,以致家财散尽。

尤让人寒心的是,他对朋友仗义疏财,却不能为幼弟略作打算,以致成人后的徐渭,竟无钱娶妻,只得入赘潘家为婿。

要知道,在父权社会中,入赘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无奈和羞耻,更何况作为读书人的徐渭了。

更为可恨的是,徐淮死后,祖产居然被乡里姓毛的无赖霸占,而作为唯一继承人的徐渭(两位嫡兄死时皆无子),却因为其入赘之行为,而被剥夺了继承权。

徐渭内心的悲愤和憋屈自是可想而知,这也是他此后大半生皆汲汲于功名之缘由。

对徐渭而言,科举考试无疑是他改变其卑下之地位的唯一出路。

徐渭博才,倭寇入侵家乡,他一代文人客,手无缚鸡之力,只能出谋划策。

徐渭先后在柯亭、皋埠、龛山等地为明军充当智囊。

此一举,显示出了徐渭不可多得的军事才能,同样他也得到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关注。

说起梵高,很多人都会扼腕叹息这位荷兰天才画家的命运。

而在明朝历史上,也有一个和梵高“同病相怜”的画家。

他的画,让“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甘当“门下走狗”,国画大师齐白石说恨不能早出生三百年,替他磨墨理纸。

这个画家叫徐渭,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一生却充满了“苦”难。

有人将他的一生用数字作了一个总结: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实堪嗟叹!他自己则写诗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这个神童却在仕途上栽了一个大跟头,二十岁徐渭才考中了秀才,比一般的神童晚了许多,这也就罢了,好歹考上了。

但是徐渭一连考了八次一直未能中举,小小的举人,对四十一岁的徐渭来说,仿佛是难以跨越的天堑。

正式因为徐渭的这样一个经历,以及他天生不喜欢拘束的性格,才能让徐渭在书画以及其他的艺术方面,能够有这样杰出的成就。

徐渭 传世书法

徐渭 传世书法

徐渭传世书法徐渭传世书法2014-01-22 果成画坊徐渭—书法史上的梵高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陶望龄《徐文长传》)可见对其书法的自许及钟情。

袁宏道云:“(徐)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诚然,作为一时才人、一时狂士的徐渭是绝不会为法所缚的,即使是学书道路的起点——临摹古人书法,徐渭也要有自我,不肯屈膝于古人。

其《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云:“非特字也,世间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才而合,忌真我面目哉?”并主张“取诸其意气而已”。

徐渭学书,曾浸淫于宋黄庭坚、米芾、苏轼诸家,并上追钟繇、索靖、“二王”,而以流传徐渭书迹来看,何曾有一笔似古人?而玩其笔意,又何尝有一笔不是古人?此正是徐渭善取古人“书神”,而始终不失自家本色,故有英气生趣而“精奇伟杰”(陶望龄《歇庵集》)。

徐渭论书,还特讲“天成”,即人的内在素质。

尝云“夫不学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则始于学,终于天成”,而“天成者非成于天也”,是“罔乎人而诡乎己之所出”(《徐文长佚草》卷二)。

徐渭才学,三教九流无所不能,著述丰而杂,有《徐文长佚草》十卷,《徐文长全集》三十卷、《徐文长三集》二十五卷、《徐文长佚稿》二十四卷等诗文著述。

戏曲方面有《四声猿》、《歌代啸》、《南词叙录》、《旧编南九宫月录》及《十三凋南曲音节谱》各一卷、《嘲妓》、《黄莺儿》等散曲;注释评校类有《李长吉诗注》、《庄子内篇注》、《分释古注参同契》、《黄帝素问注》、《楞严经解》、《淮海集》四十卷等;纂辑杂录者有《笔玄要旨》、《玄抄类摘》、《通俗云笺》、《茶经》、《酒史》等等。

其画,笔墨纵恣,气势磅礴,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大写意的新途径。

如此多端而博渊的才学,与其书法融会贯通,聚于笔底,正是“天成”之功。

传世书法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苏州博物馆藏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纸本,高352厘米,宽102.6厘米,鸿篇巨制,骇人心魄,其书法棱角毕露,不避败锋,点画支离,结构破碎,布局散乱,而强心铁骨,其中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宛然可见。

以徐渭为对象探讨绘画对艺术家内在斗争的治疗作用

以徐渭为对象探讨绘画对艺术家内在斗争的治疗作用

以徐渭为对象探讨绘画对艺术家内在斗争的治疗作用摘要:在西方国家,把绘画创作当作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已经十分普遍,因此出现了“绘画治疗”这项专门技术。

但在中国很少会向研究梵高一样研究中国画家。

会像西方研究梵谷的方式去研究中国的画家。

选择徐渭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徐渭的一生并不平凡,有着特殊的经历,徐渭曾经有过精神失常、自杀行为以及后来因为杀自己的妻子而入狱等经历,这些经历似乎比西方画家梵高的一生还更加有意思。

徐渭的画具有大写意的特点,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得到与他有相经历的画家们的认同,所以选择了这个题目开始研究,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用新的角度去了解徐渭探讨绘画对画家内在斗争的治疗。

关键词:绘画;徐渭;治疗;笔墨徐渭是明代时期比较著名的画家,擅长水墨写意画。

徐渭的绘画风格对后人的影响很深,像八大、石涛和郑板桥等人绘画都受到了徐渭的影响,徐渭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绘画上,他在琴棋书画上都样样精通,因此徐渭可称得上在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

徐渭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甚至后来出现自杀事件和杀妻事件,这种现象类似于西方画家梵高一样,因此他们的精神状态一直是被后人不断地探讨。

对徐渭而言,绘画无疑是对自己精神状态最好的治疗,恰恰因为这使得徐渭绘画与众不同,回归绘画本身,徐渭绘画风格主要表现在笔墨与造型方面。

徐渭的绘画创作大都擅长用纯墨来表现,而他所要表现的绘画没有冠冕堂皇的做作,而追求的是画面的真实感,即要有雅致又要耐得住品味,而水墨恰好能符合徐渭所要求希望表达的意境。

对于中国的画家来说,绘画笔墨不仅需要有造型的功能,而且还要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画家的感受、以及画面传达的情趣,这点对人文化画家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文人画更注重强调画面不仅有笔墨也要有情意。

笔墨具有抽象性,很容易与表达复杂多变的情感相结合,越是夸张无拘束的线条或者是水与墨渗化在一起产生的浓淡朦胧的效果,越能表达画家无法言语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通过许多著名的画作可以发现,越是那些能够表达画家内心感受及思想情绪的画作,其绘画中笔墨的速度和水墨表现更加淋漓尽致。

东西方艺术大师的比较

东西方艺术大师的比较

东西方艺术大师的比较作者:马红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尼采说:“痛苦是增进人生价值的兴奋剂。

”徐渭和梵高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他的气节和情操,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人生成就了他的艺术。

关键词:中西比较;生命体验;笔墨;创新中图分类号:G633.95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168-01尼采说:“痛苦是增进人生价值的兴奋剂。

”痛苦作为情感表现的一种,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产生的药引子。

可以说,痛苦和美的发挥是呈正比例关系的。

徐渭和梵高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成就了他的艺术这使他们的作品在历经百年风雨后依然有着感动世人的强大力量。

徐渭享年七十二岁,梵高只到三十七岁。

为何会在寿命上差别如此大呢?相信除了在遗传方面的身体素质差异之外,作品受众的接受程度不同、画具画材价格差异巨大、社会对待画家的传统不同等都是重要因素。

徐渭绘画不拘一格,用笔用墨用纸均有过人处,例如他在画竹的时候,为追求画面效果,用破笔,瘦笔,断笔进行创作。

在用纸上,徐渭是用生纸的第一人。

生纸松软,极其容易渗水,最能发挥水墨淋漓的效果,符合徐渭肆意发挥的心态。

在用墨上,无论笔墨轻重繁简、干湿浓淡,他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例如他画蕉画荷的时候多以泼墨为主,取大块墨色,但徐渭又往往以胶调墨,避免过分的渗散,得其形而纵其意。

徐渭的画主张“不求形似求生韵”,摆脱形象的束缚,将精神提高到一定高度,追求画作的整体性的氛围象征。

梵高曾在《根》这幅素描附信给提奥:“我想要表现的是为了生活而进行的斗争”。

梵高享誉世界的作品《向日葵》表现的正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向日葵就是他心中的太阳,是对大自然狂热感情的反响,是他内心澎湃的激情。

梵高的遭遇与徐渭是的人生经历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时间和地点——徐渭生活在明朝的中国,而梵高生活在清咸丰年间的欧洲荷兰。

“明珠”有价,“葡萄”无价--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明珠”有价,“葡萄”无价--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从 画 面 的题 诗 上看 ,“半 生 落 魄 已成 翁 ,独 立书 斋 啸 晚风。笔底明珠 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前半句说明 作者一生 穷困落魄 ,此画乃作者 晚年所作 ,后半句尽显 作者不得志的心情 ,以及满腹才华不能施展的无奈 。整 首诗行笔东倒西歪 ,字迹夸张 ,线 条流动 中显滞意 ,字里 行间体现 了画 家愤懑、抑郁 、孤独 、凄凉 ,狂妄不羁 ,愤世 嫉俗 的 内心世 界 。
从画面 的笔墨上看 ,徐渭 的用 笔 自由奔放 ,再加上 才华横溢 的文学素养 ,不仅提升 了画面 的精神 内涵 ,更 增强 了文人画特 色。从《墨葡萄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毛 笔在他 的手中信手挥洒 ,犹如一个将 军在 千军万马 中厮 杀 ,一会儿大开大合 ,一会儿又密不透风 ,整个 画面墨色 变化丰富 ,浑然天成。徐渭把写意画推 向一个 大写意时 代 ,创 立 了水 墨 大 写 意 画 法 ,因 此 他 也 被 誉 为 中 国 大 写 意 花 乌 画 的创 派始 祖 。
从 画 面 的 构 图 上 看 ,整 幅 画 面 错 落 有 致 ,相 得 益 彰 。 只 见 一株 老 藤从 画面 的右 上 方斜 插 而 下 ,直 至 画面 的 左 侧 ,把 画 面 构 图 一 分 为 二 ,在 老 藤 的 下 方 分 别 悬 挂 着 两 处 葡 萄 ,一 处 略 多 ,在 片 片 叶 子 间若 隐若 现 地 挂 满 枝 头 ,在 墨 色 的 斑 驳 中 画 面 形 成 一 种 稳 定 的 三 角 形 构 图 :在 葡 萄 略 少 的 一 处 ,从 老 枝 上 伸 展 出一 段 嫩 枝 ,紧贴 着左侧 ,以“S”形垂落 ,打破 了画面的呆板 生硬。
责任编辑 :任一娟 email:ryj666@sohu com
铁 梅 说 叠 /

029.徐渭《墨葡萄图》:“中国的梵高”一生潦倒半世疯癫

029.徐渭《墨葡萄图》:“中国的梵高”一生潦倒半世疯癫

029.徐渭《墨葡萄图》:“中国的梵高”一生潦倒半世疯癫本期主要画作【作品】《墨葡萄图》【作者】徐渭【年代】明代【材质】纸本水墨大家好,我是徐骥。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画家,他的身世实在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如果你问我这么多艺术家里,谁最可怜,那非他莫属。

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明代大画家——徐渭。

很多朋友可能不认识徐渭,我这么跟你说吧,徐渭被比作“中国的梵高”,不过徐渭的命运可能比梵高还要更坎坷些。

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他的人生。

徐渭是浙江人,文武兼备。

他画画习字、更喜欢作诗写文,他的《南词叙录》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戏曲理论书。

在“武”的方面,徐渭曾担任过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军师幕僚,痛打猖獗一时的倭寇势力。

徐渭受世人敬仰的还是他的画作。

他涉猎很广,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他以笔法简练奔放、率性自由而闻名,他的“泼墨大写意”绘画吸粉无数,更对后世诸如扬州八怪、石涛、八大山人等一大批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渭是中国写意画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要说后世对他的画有多喜欢?我给你举例说明。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经专门刻了一方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青藤是徐渭的号),以表崇拜之心。

齐白石看到徐渭的作品之后说:“青藤、八大山人、石涛三人的画是我真心佩服的,恨不得自己早生三百年,为各位铺纸磨墨,如果他们嫌弃我,我就赖在门口不走,这不也算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嘛。

”是的,连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如此坦言,你就能知道大家对徐渭是有多么的敬仰。

可悲剧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师们争相推崇的人物,他的人生竟是百般凄惨。

徐渭本人有一句诗,叫做:“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他为何而苦?听我接着往下讲。

徐渭是乡里的神童,可父母离开的很早,所以他性格非常孤僻,加上排斥八股文,每次考试都不按套路出牌,年近四十了仍然没能中举。

幸好浙江总督胡宗宪赏识徐渭,把他招致麾下,可好景不长,胡宗宪被人陷害,徐渭悲痛之余更担心自己会不会也难逃厄运,他终日惶恐,精神慢慢有些失常。

“东方梵高”怪杰徐渭:半世蹉跎半世狂

“东方梵高”怪杰徐渭:半世蹉跎半世狂

“东方梵高”怪杰徐渭:半世蹉跎半世狂“东方梵高”怪杰徐渭:半世蹉跎半世狂胸中有一种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之悲。

——袁宏道《徐文长传》前言1573年2月1日,万历元年的除夕之夜,刚刚登基的明神宗朱翊钧大赦天下。

趁这个时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被挚友张元忭等人从狱中救出,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牢狱之灾。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清代画家郑板桥专门刻了一方“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印章,表示对徐渭的崇敬。

更有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除了后人推崇的绘画,徐渭还在书法、诗文、戏剧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是明代最有资格称为通才的人物。

一部《南词叙录》开中国南戏的理论先声,《四声猿》杂剧的撰写也让他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并肩。

甚至有学者推测徐渭就是明代那本禁书《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

▲徐渭画像徐渭之所以能够开创一代画风,在艺术创作上大放异彩,在于他常常不拘形式,敢于突破传统规范。

这正是艺术开创者的特质。

有论者认为在书法创作上,“徐渭破坏了笔法,董其昌破坏了墨法,王铎'破坏’了章法”,故三人能够开创新声。

无独有偶。

法国画家马奈便以“革命者”的态度大胆尝试传统绘画观念里没有的用光手法,从而成为欧洲印象派鼻祖。

楚国第一诗人屈原更是在大雅颂词风行的先秦,开辟浪漫主义的《楚辞》之学。

▲徐渭(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面对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又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质?第一,艺术上,他是半路出家的东方梵高五十岁才开始作画的徐渭,生平迹遇和同样半路出家的荷兰大画家梵高有着惊人的相似。

十九世纪后期的印象画派代表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行为癫狂,甚至割下自己的左耳,并在三十七岁那年,完成著名的《向日葵》后,便开枪自杀了。

同样,在创作中追求真性情的徐渭以“涂”“抹”“戏”这样挥洒自如的“青藤画派”树立了一个“东方式”的梵高人物。

那么,徐渭为何会半道作画呢?徐渭出生在绍兴山阴县一个世家大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02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年),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表现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1521-1593年),明代中后期书画家、文学家。

两人生活的年代、国族不同,即便都有“画家”这个共同的身份,在各自绘画的主题、题材、材料和表现技法方面也是有诸多相异之处的。

但许多艺术史论家总喜欢将两者放在一处讨论,其真正可比较的基点在于人物的性情与作品风格的高度统一性。

赫伯特·里德曾经把人类的艺术创作概括为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表现主义三类。

现实主义的目标是再现客观世界,理想主义强调艺术起源,而表现主义则是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为描绘对象。

以这种颇带西方视角的艺术理论来看,梵高和徐渭很显然都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

人物性情与作风风格的密切关系正是表现主义的显著特点。

一、梵高:生命的转化与升华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家庭,他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道德情感,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牧师。

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农民或普通平民的题材能够证明这一点。

有人认为他的第一幅伟大作品就是他在1885年创作的《吃土豆的人》。

在这幅作品里面,梵高描绘了狭窄、低矮的空间和一盏昏暗灯光下,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围坐吃土豆的场景。

梵高“通过用色及其对手指的描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传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然而,无论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还是悲天悯人的同情心都不能阻止他一生多舛的命运,而这种命运似乎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据说,他出生时正赶上家庭中另一个孩子的死亡,而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是不吉利的。

因为这种“巧合”,母亲很少给予梵高真正的母爱和照顾。

他自己也说到:“发芽的种子绝不会裸露在凝霜的寒风中,而那正是我的人生一开始就面临的状况”。

[1]这种经历造成梵高经常处在一种内疚和自责的情绪中。

在梵高成年之后,他学业无成,生活拮据,穷困潦倒,靠他弟弟的救济活下去。

强烈的自卑情绪、生存的困难加上对生活难以磨灭的火热激情,终于使他变得难以相处。

他曾经给他弟弟提奥写信说到自己的苦恼,并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和成就提出疑问,他弟弟给出了一个“昂贵”的建议———成为一名艺术家。

从此,绘画成为他抒发自己情感的窗口,也让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纵观梵高的一生,他总是处在一种狂热的绘画冲动中。

他希望能够从绘画中找到真正的归宿,并以此传达他对生命的热望。

梵高画作中夸张的造型、明亮的色彩、浓重的笔触和颜料,都是他强烈生命力的转化。

对于他的名作《艺术家在阿尔勒的居所》,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曾阐明他的创作意图。

他说:“在这里色彩要包办一切,让单纯的色彩给予事物更为庄重的风格,总体上给人休息或睡眠的感觉。

”所以,我们看到了淡紫罗兰色的墙壁、红砖色的地砖、柠檬奶油色的枕头、大红色的床罩、蓝色的脸盆等等。

令人遗憾的是,痛苦并没有因为绘画的出现而离他远去。

他的洋溢着丰富的生活色彩和心中苦闷与激情的画作,并不能为他支撑起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他活着的时候在艺术界几乎是默默无闻的。

据说他有生之年仅仅卖出去一幅作品而已。

而当唯一的支持者和欣赏者———自己的亲弟弟———提奥去世后,他终于忍受不住各种巨大打击,几乎陷入疯狂。

终于,梵高在强烈的孤独和贫困中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临终遗言是:“悲伤会永远留存”[2]。

梵高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的光明和热情全部都转移绘画作品中。

他绘画本来也不是指望别人去因此注意他,而是因为他不得不画。

这就是表现主义的真谛。

在梵高的绘画中,我们始终看到的是一个没有阴影的、绝对光明的世界。

梵高的生命也终于在其画作中得到升华和不朽。

二、徐渭:无法中有法从历史上看,徐渭的命运并不比梵高好多少。

但与梵高的孤僻性情相比,徐渭则更多是狷狂。

他的悲剧是从嘉靖四十一年,他的靠山胡宗宪因涉严嵩案自杀身亡而开始的。

在无人依靠之际,徐渭悲愤交加,欲自杀,九次而未遂,以至于精神出现问题,产生幻觉,失手杀妻,锒铛入狱,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被放了出来。

这是关于徐渭在坊间最为人熟知的一段事。

然而,除了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外,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徐渭在思想上、艺术上的价值,以及由此对徐渭的性格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做出深入分析。

徐渭画作的大胆、放逸确实与其性情的狷狂相关。

这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殷马永超摘要:梵高和徐渭都是在中西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们共同的画家身份和相似的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使得研究艺术史的学者经常将他们放在一起,其因此成为中西艺术比较的经典案例。

文章着重从他们的性情、经历与其画风的同一性关系,探索他们在各自绘画上对表现“自我”的革新性成就,并以此展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突破传统、推进艺术进步的难处和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梵高;徐渭;表现主义;自我33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经常在画作上题字,表达他郁郁不得志或愤懑的心情。

比较有名的是他在画作中提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3]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他作画的方式上。

他绘画中常出现“文士独坐”“旅人骑驴”、“侍从挑担”等在传统绘画中经常使用的主题或题材,但他在作画时的表现方法上确有其狂放不羁的地方。

例如他的画作“常常把一大滩一大滩的墨泼洒在纸上,再用毛笔去涂抹”“不同的花卉和植物,猛一看,只是糊里糊涂的一堆墨块和线条。

[4]”他作画速度也很快。

这都与他狷狂、暴躁的个性相关。

笔者以为,就像梵高一样,如果我们就此以为这些作品完全是有精神问题的“狂人”所画是不够客观的。

在看似毫无理性的挥洒之外,其是“无法中有法”的。

这些章法首先体现在他对传统的自觉创新。

从他的《杂花图卷》中,我们看到他用的是传统主题与题材,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够看出他与同类主题的承继关系。

但是他“以不规则的斑斑水墨晕染,仿佛毫无计划一般。

……以笔势本身来串联其所有的意象[5]”,确实是对传统的创新和突破。

即是说徐渭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而是“选择性地违背并开拓传统,且加以巧妙变化攫取,使得传统不像传统,从而成为一种新鲜的描绘方式。

[6]”而这么精确的章法变化的表现方式的突破,绝不是一个有精神疾病的“狂人”所能做到的。

其次,徐渭这种大泼墨写意画风的形成还源于他将草书的书法艺术特点入了绘画创作。

这其实也是基于传统的一种创新,因为“书画同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观念。

《历代名画记·卷一》中就有记载:“图载之意有三。

一曰图理,卦象是也。

二曰图识,字学是也。

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徐渭本身在书法上的极高造诣,是他能将书法笔意与绘画进行融汇的关键。

据陶望龄在《徐文长传》中所提:“渭于行草尤精奇伟杰,尝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识者许之。

”同代的才子袁宏道也说:“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

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王宠)、文征仲(文征明)之上。

”可见,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绘画都追求一种貌似“狂放”的视觉效果,其内里核心仍然是对传统的刻意求新、求变的结果。

徐渭根据创作的需要,用飘逸的草书线条代替干湿的机械化用笔方法,表现出顺逆、干湿、粗细,以及笔锋中正、欹侧的变化,使书、画的结合达到了中国绘画艺术前所未有的境界。

有评论家曾指出,“徐渭风格可能是中国绘画大胆放逸风格的极致”,是非常准确的。

三、不一样的表现主义综观两者,梵高和徐渭都是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入画,从而创造了伟大和独有的绘画风格。

绘画对于他们,都是自我的一种呈现。

表现自我正是表现主义绘画流派永恒的主题。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些表现主义的共性之下,两者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首先,梵高走向绘画近于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人生选择,他没有受到过什么正经的绘画教育和训练,基本上是自学成才。

画风上除了受到与其相近的印象派或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外,其他并不显著。

但是徐渭却延续了中国的绘画文人几千年的传统。

综观徐渭一生,他12岁跟随陈良器学琴,14岁又拜在王政门下,在其指导下写谱弹琴,15岁跟随彭应时学习骑马与射击。

据说,他在少年时代即因文采斐然而受人赏识,谋术、武术、绘画、书法、诗词都很精通。

他创作的剧本《四声猿》曾经得到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高度赞赏。

相对梵高而言,徐渭的“画外功夫”真可谓是丰富多彩。

尽管他几次科举都榜上无名,但他的才气和智慧并没有埋没。

总而言之,徐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文人士大夫生活范式的异类,但仍不出这个范畴。

这是与梵高很不一样的地方。

其次,梵高和徐渭的最大共性主要在画风上,以及画家各自性情与画风的一致性上,但在画作表现的意图上并不相同。

以梵高为开端的欧洲表现主义那种“为了表达内在苦闷,而绘出的不和谐色彩、极度的扭曲或者梦魇似的意象”,[7]在徐渭所代表的中国大写意放逸泼墨风格的作品中并不存在或并不显著。

著名艺术史学者高居翰认为,徐渭是将绘画当作排除内心苦恼的渠道,是表达心理上的抒发而非压抑,是治疗手段而非彰显病症,这是非常有创见的。

即便如此,这也并非是徐渭开天辟地的首创,它仍然是中国艺术精神在上千年的大传统里的一份儿延续。

总而言之,在中西绘画史中,梵高和徐渭都是影响深远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他们的作品里面,我们看到画家个性与其生活情况的直接流露,而且这种流露是自觉的。

这就将艺术所极为看重的“求真”层面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无论是在梵高所处的,仍然将再现客观真实当作艺术最大目标的环境下,还是徐渭所生活的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的束缚下,他们都做出了改变的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1][2]阿兹奥.梵高传[M].李玉民,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58,268.[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7-168.[4]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77.[5][6][7]高居翰.江岸送别[M].夏春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67,172,173.作者单位:三亚学院【美术理论研究】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