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的研究意义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摘要】目的探讨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方法通过研究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分析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各自的优劣,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里程,提出病证方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
结果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方测证、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为病证方结合的临床诊疗标准提供参考是病证方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
结论通过病证结合复制动物模型、通过以方测证的应用,可以把中医学中的病、证、方、药密切结合起来。
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和提高临床的辨证治疗水平。
【关键词】病证方结合思路病与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形成各自不相同的分类标准,自成体系;病与证不同的分类体系,又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
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建立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诊疗生物学指标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
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与方药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开展病证方结合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证候的客观化、数据化,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中医历史有对病治疗、对症治疗与辨证论治之理论发展过程,病与证在中医理论中均有应用。
早期以对病、对症治疗为主。
《黄帝内经》[1]以病名讨论的专篇体现了疾病诊断的应用情况,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蕴含了辨证论治之意,而”病机十九条”则为辨证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
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萌发了病证结合的思想,如《素问・痹论篇》先辨痹病,后辨其病因;《素问· 痿论篇》将脏腑辨证寓于辨病之中;《素问.厥论篇》将经脉分证寓于厥病的辨病之中;《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按病论述、据病立法、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的体例系统模式。
《伤寒论》辨治方法的特点及现代临床借鉴意义

2 1 方便 医生 明确诊断 , . 特别 是疑难 杂病 的诊 断
序、 药物炮制方法等 , 药的方法 , 服 亦有严格要求 , 主张药必 中
病, 忌太过不及 。对于现代临床用药仍有指导意义。
千变万化 , 但其病机模式却 没有不 同 , 后世 医家 广用经 方。 故
曾经在临床上遇 到一名患者 , 咳嗽二月余 , 服药数十剂没有疗
2 《 伤寒论》 方证对应对现代临床具 有借鉴意 义
《 伤寒 论》 开创了方证对 应 的先 河。《 伤寒杂 病论》 将所
辨出来 的证 , 以方剂命名 , 为“ 称 某某 汤证 ”, “ 胡汤证 ” 如 柴 , “ 桂枝汤证 ” 等。让证 与方呈现一一 对应 的关 系 , 每证 必有其 具体 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方 证对应 , 对现代 中医临床有 着 十
主要表现 , 将同样症状但是不 同病机的疾病分别处理 , 给予不
同的治疗方法 。
12 《 . 伤寒论》 首次提 出了辨证论治理论
在 重视 辨病论治
的同时 ,伤寒论》 《 首次提出 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例 如 , 伤寒 《
论》 描述了太阳表实证 的一般规律 : 麻黄汤 ( 只用麻 黄不 用石 膏) 治疗外感风寒 、 表气郁 闭证 ; 大青龙 汤( 黄为主 , 膏为 麻 石
严。例如小承气 汤 , 厚朴 三物 汤和厚 朴大 黄汤 , 三方均 由厚 朴、 枳实 、 大黄所组成 。但君药不同 , 用量不同 , 则治证有所不
同 , 以看 出 , 症 用 药 不 尽 要 强 调 用 药 正 确 , 需 要 注 意 药 可 对 更
治与辨证论治相结 合 , 能从 辨病 的角度弄清病 变 的前后 过 才
分 重 要 的指 导 意 义 。
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现代研究

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现代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
然而,传统中医诊断标准多以主观经验为依据,缺乏量化和规范化的指导,限制了中医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研究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现代化方法,对于推动中医的转化应用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现代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a) 分析现有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总结其中的不足和问题。
b)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新方法和新理论。
c) 根据实际临床需求,以具体疾病为例,深入研究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应用。
d) 提出创新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现代化研究思路和方法。
2. 研究方法:a)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了解和总结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b) 实验研究法:利用实验方法,对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进行验证和评估。
c)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医生、患者等相关人士对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意见和建议。
方案实施情况1. 对现有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2.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索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模型的构建,以及基于大数据和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优化。
3. 针对具体疾病,比如慢性疼痛症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相关患者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对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进行修订和优化。
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a)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
b) 记录患者的病情特点和症状表现,包括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等。
c) 采集患者的体征数据,包括脉象、舌象等。
对中医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对中医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刘丽梅;陈琳;王瑞海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013)006
【摘要】方证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方证相应”是其核心问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方证相应”诊疗模式的内涵,揭示其随证用方、随证加减的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服务于临床的需要,因此进行“方证相应”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406-407)
【作者】刘丽梅;陈琳;王瑞海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
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19
【相关文献】
1.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J], 任锡禄
2.多中心方证相应临床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J], 钟海珍;马斌;黄粤;曹克刚;高颖
3.从俞樾《废医论》引发的对中医教育的思考 [J], 王雪茜
4.“两点论”思想对中医医联体发展的思考 [J], 杨莉;田侃;吴厚新;钮庆璐;王静
5.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系统——系统的方证相应动态研究 [J], 杜武勋;朱明丹;袁宏伟;冯利民;朱林平;刘岩;周营;魏聪聪;张少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讨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讨在当今繁荣发展的现代医学领域中,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仍旧保持着与现代医学互通的特性。
事实上,现代医学和中医都带有各自的偏重和优点,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可能会创造出一种更为完善和高效的医疗体系。
本文将就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医介绍中医是中国医学的代表,包括中药学和针灸,起源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中医强调的是人体健康和病理的微妙平衡,在治疗方面侧重于整体观察和个体处理。
中医主张“治未病”,将疾病的机体根源,对症治疗,强调预防和调节,以达到治愈和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中医药的各种草本和动物药物非常广泛,常以组方方式进行治疗。
二、现代医学介绍现代医学是以实证理论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医学体系,通过药品和手术等方式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现代医学强调的是疾病的解剖和生理特征,侧重于病因方面解决问题。
与中医不同的是,现代医学着重施用药品和医学器材为治疗手段,其巨大的优势是对急、痛、危重和外科治疗的高效处理。
三、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西医结合(Integrative Medicine,IM)是指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使两个不同的医学方法的优势得到提升。
IM团队通常是由具备传统西方医学和中医双重学科训练和执照的医生、牙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会诊专家、药师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
IM团队集合了两种不同的抱负和特点,兼具在医学、治疗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方面都有所超越的特性。
在一些现代医院中,对患者进行较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一些医院已经推行中医、针灸和其他传统医疗治疗方式,以提供更加安全的可持续治疗选项。
中医和现代医学结合的关键在于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最大化优势并减少缺陷。
四、中医与现代医学各自的优点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有各自的优点。
中医的重大价值在于:以整体观点看疾病,非常重视预防和循证研究;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检查和调整,旨在促进健康和提高免疫系统;使用天然的草本和有机药物进行治疗。
论经方“方证对应”的科学性

论经方“方证对应”的科学性常有人说,中医能治病,但是讲不清楚其中的科学道理,是“糊涂的让人活”。
其实这是一个大误会。
中医能治好病,其中都是有十分精确严密的科学道理的。
仲景书中经方的应用,讲究“方证对应”。
如果能方证对应,往往取效神速。
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讲明病因病机,只是依样画瓢而已。
但实际上,其中是深藏玄机的。
试举几例,以明经方条文里面所蕴藏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病神效的原理所在。
比如抵当汤条:“阳明病,其人喜忘,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必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矢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抵当汤主之”。
文中指出,“喜忘”——健忘症,老年痴呆症的原因,是“瘀血”。
如果大便硬,色黑,可用抵当汤攻逐瘀血,复其脑子清明。
但是我们学习仲景经方,应该扩大思路,不能为条文所束缚。
比如对于这一条文,说到“喜忘”的病因,是“瘀血”所致。
但是要进一步考虑,引起瘀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气虚,气滞,外伤,内伤,阳虚,阴虚,水气,火气,寒气,热气,大量饮水,种种原因,都能引起瘀血。
这就为我们治疗当今的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只要找出病因,兼化其瘀血,还是有治好的希望的。
我曾扶阳利水化瘀治法,治一例严重老年痴呆症,取得明显疗效。
可惜病人不愿坚持吃药,未竟全功,十分可惜。
又如桂枝汤治妊娠反应不能食,《金匮要略:妊娠篇》说:“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为什么能治妊娠不食?因为方中桂枝甘草,善补心阳,白芍甘草,善补肝阴。
生姜助脾阳,大枣补脾阴。
心火能生脾土,阴阳相济,不能食的妊娠恶阻,能取效于顷刻。
曾治一例妊娠不食,取桴鼓之效。
又如苓桂术甘汤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指胃里有水气的意思。
胃里水气不消,能引起胸胁撑胀不舒,乃至头晕目眩。
去医院,检查费花了两万,查不出一个屁来,顶多又说是高血压而已。
治来治去,人就完了。
什么病因?胃里有水气而已。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中医理论中,辨病和辨证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病是指通过病人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
辨证是指通过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声音等,结合病症的表现特点,对疾病的病机进行分析和判断。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首先,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属性,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法非常重要。
而辨证则能够更具体地揭示病人体质的差异和病症的表现特点,进一步指导治疗的个体化和差异化。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辨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辨证则能够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状态,通过观察脉搏、舌苔等,进一步确认疾病的病机和脏腑的变化。
两者结合,可以互相印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可以指导治疗的过程和效果评估。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而辨证则能够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调整和评估。
通过辨证可以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脉搏的变化等,判断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传统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症,选用相应的药物和疗法。
而辨病则是辨证的基础,只有准确诊断疾病,才能进行正确的辨证和论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够使中医临床的治疗更加精准和个体化。
然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并不仅限于中医领域。
在现代医学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综合运用辨病和辨证的方法,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更加凸显。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准确诊断疾病,结合病人的具体病症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疗效评估的准确性。
浅析中西药结合的意义

浅析中西药结合的意义药物对于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西药结合作为一种疗法方式,正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中西药结合的定义、意义和实践应用等角度,进行浅析,以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中西药结合是指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西医药治疗方法相结合,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节,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式调理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以促进自我康复;而现代西医药注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进行干预治疗。
中西药结合将两种疗法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达到更好的疗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其次,中西药结合的意义在于综合利用中医药和西医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疗法,以更全面的方式来看待和治疗疾病。
中医药在对于慢性病、疑难杂症、康复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调理阴阳、平衡脏腑、激发自愈能力等特点;而西医药则在急性病、外伤、手术治疗等方面表现出色,具有快速明确病因、通过药物干预疗效明显等特点。
中西药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不足,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此外,中西药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已经得到广泛的验证和推广。
在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治疗中,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在一些严重感染病例中,中西医结合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康复率。
在一些肿瘤治疗中,结合中西医可以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耐受性。
总的来说,中西药结合作为一种综合医学疗法,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西医药的优势,更可以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来看待疾病,制定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药结合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200 ) 100 中图分类号: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80(0 0 002 - 10 2 3 6 4 6 2 1 )1-1 1 2 7 0
【 摘
要 】 浅谈 目前临床 中的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 的应用性研 究及其意义, 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在 中西医
之 。若 呕者 ,桅子 生姜 豉汤 主之 。 ”
4 方证相应研究的意义 方证 相应研 究是 中医临床 基础 研 究 的重要 内容 。
中医 学在认 识疾 病过 程 中 ,并没有 采用 西 医的分 析还 原 的 方法 , 因此 治病 没有 从寻 找特 异性 病 因入手 ,而 主 要观 察和 辨别 患者 的机 体反 应状 态 , 即使 病 因不 同, 主 要 反映状 态相 同,也给 以相 同 的方药 治疗 。另一 方
面 ,按 西医 诊断认 为 是 同一 种疾 病 , 由于患者 的反应
情 志致病 :情 志过 激或抑 郁 等异 常 ,本身就 是 重
要 的病 因 。因此 当它一 旦导致 疾 病 ,这 时的证候 就 是
病 因病理 的证 候 , 在异 常情 志状 态 下人体 并未 患病 , 若 那么 这 时的证 候就是 非病 状态 的情 志含 义 的证候 ,无
生发 展规 律 ,指 导疾 病 防治…。
恶 寒 身痛 为主 ,少 阳病 的柴 胡汤 主证 为 口苦 、喜 呕 、
胸 胁 苦满 为主 , 因此 以汗 出、发 热 、恶风 为主证 者给
以桂枝汤,以无汗、 恶寒身痛为主证者, 以麻黄汤, 给
以 口苦 、喜 呕 、胸胁 苦满 为主 证者 ,给 以小柴胡汤 。 证 不变 、方 亦不 变 ,方 随证变 ,随证加 减 。方剂配 伍
极 其严 谨 , 有一 定 的规 范 性 , 又有 很大 的灵活 性 , 具 但 往往 是 一味 药 的变动 ,或 仅是 一味 药 的增减 ,作用 就
2 证与病 的相关性 同病 因人而 异 。不 同体 制类 型 的个 体 ,在 感受 相 同邪气 后或 生病 或不 生病 ,或发 生 不 同的疾病 ,同一 疾 病发 生于 不 同的人 ,可 能会 出现 不 同的证 型 。同病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0年 V . ) NO 1 OL( 2 .0
浅 谈 现 代
“ 症 结 合 、 方 证 相 应 的 研 究 意 义 病
A r s n t d n a c r i g t ie s s b s d o e i e p e e t u y o c o d n d s a e , a e n r cp s s o
3 方证 相应 研 究 证候 与方 剂是 中医 两个 重要 的概 念 :证候 是一 定 阶段 患者 机体 状态 的综 合反应 【,方剂 是 中医 治病 的 2 J
主要 手段 ,方 剂包含 了理法将 方 剂与证 候相 结合 进行
研究 。方证对应是方剂与主证相对应,证有主证、兼
证 、变证 、夹杂 证之 分 ,主证 是指 决 定全局 而 占主 导
因地 、因时制 宜 。中医认 为环境 也是 致病 的一类 原 因 ,
属 外 因范畴 ,包括 地理 环境 、社 会环 境等 。人在 不 同 的环 境 因素作 用下 ,可 以出现 不 同 的特异 性证 型 。
பைடு நூலகம்
显著 不 同 ,故 仲景 示人 在辨 证治 疗 中要 随证加减 ,如 “ 汗 吐下后 ,虚烦 不 得眠 ,若 剧者 必反 复颠倒 ,心 发 中懊 恼 ,桅子 豉汤 主之 。若 少气 者 ,桅子 甘草豉 汤主
病 ,利用 西医 的辨病 和 中医 的辨证 达 到强化 治疗 的 目 的 。例如 在高血 压病 人 的治疗 上 , 以往 , 中医 比较 重 视 患者证及 症方 面 的改善 ,有 时却 因为 并非 从疾病 的 角度评 价疗 效 ,忽 略 了降血压 的 问题 ;而 西 医则会 把 治疗 的重 点放在 降血 压上 ,部 分病 人尽 管血压 已降至 正常 范 围,但 相 关症状 仍 无法 改善 ,影 响患者 的正 常 生活 与工作 。如 果将 两者 结合 ,发挥 各 自所长 ,在 降 低高血 压 的 同时兼顾其 伴 随症状 ,也就是 用病 证结 合 的方法 治疗病 患 ,使血 压 降至正 常 范 围,而伴 随症状 也得 以缓解 ,疗效 就可 以提 高 ,患者 的生 活治疗 得 以 改善 ,更容 易被广 大 患者所 接受 。
5 “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 的临床应用 自古以来,中医在长期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一直 非 常重 视辨 证 的作用 ,非 常重 视证 在疾 病发 生 、发 展
中的作 用 。病证 结合 使得 中 医在重 视证 得 同时给予 疾 病足 够 的重 视 ,重 视疾 病对 患病 人 体 的影响 ,尤其是 重视 疾病 作 为共性 问题 对人 体 的影 响 ,提 倡在 临床 治 疗 中将辨 证 与辨病 有机 结合 ,强 调 中西 医结合 治疗疾
地位 的证候 ,因此针 对主 证给 以处 方才 能解 决主 要矛 盾 ,主 证得 以解 决 ,对 附属 于 主证 的兼 证 、变 证 、夹
杂证也就 自然迎刃而解 。如太阳中风 的桂枝汤主证是 以汗 出、发 热 、恶 风 为主 ,伤寒 的麻 黄 汤证 以无汗 、
..
12 2. .
C i clJun lo h eeMe i n 0 0年 VO . ) NO. l ia o ra fC i s dc e 2 1 n n i L( 2 1 0
结合 方 面 的应 用 。
【 关键词 】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 ;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
1 病证结合的研究意义 病 是 以病 理学 内容 为核 心 的疾 病 分类 体系 以及 以
此 为基础 的诊 断模 式 ,证 是 以病机 为核心 的疾病 分类 体 系 以及 以此 为基础 的诊 断模 式 。病 证结合 的实质是 将疾 病概 念体 系与证 侯概 念体 系相 结合 研 究疾病 的发
论是病 或非 病状 态 ,情 志含 义 的证 候必然 带有 情志 致
病 或作 用 的特 点。如 情绪 改变 、烦 躁 易怒 、忧 思不 宁 、
失眠 多梦等 。
状态 不 同 ,所 处 的方药 就不 同。所 以方证 成为 中医学 诊 断治疗 的最 为重 要 的单位 。虽 然 临床 上 疾病谱 不 断 变 化 ,但 机体 反应方 式 的证 没有 变 ,抓 住 证 ,就 能使 用 古 方治今 病 。即使 是那 些病 因 尚不 明确 或无特 效疗 法 的疾 病 , 中医仍有 其 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