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徐渭的大写意画(一)
徐渭《牡丹竹石图》赏析

徐渭《牡丹竹石图》赏析展开全文此幅《竹石牡丹图》为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关广志旧藏,和上海博物馆藏《竹石牡丹图轴》极其相似。
秉承徐渭风格,构图奇绝,气势纵横奔放,墨色酣畅,笔简意赅。
在中国绘画史上,徐渭是一位极其卓越的代表性人物。
他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史上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之一。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笔墨恣肆,巧用泼墨、破墨,妙用胶矾,层次分明,虚实相生。
后世的大画家石涛、吴昌硕、齐白石对他都十分拜服。
清初四僧之一石涛说他“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
吴昌硕亦说他:“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
”齐白石甚至作诗:“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徐渭以大写意花卉名世,用笔用墨皆有独创之处。
此画作横宽32.3 公分,纵长122公分。
在徐渭作品中,已属较大尺寸。
图中所描绘牡丹竹石,是文人花鸟常见的题材,而全用墨笔为之,不见勾勒。
置于山石之后的两组竹花一上一下,上组以竹为主,花为辅;而下组以花为主,竹为辅。
山石直接以墨色浓淡区分阴阳,既不损形似,又神完气足,两相助益,相得益彰。
两朵牡丹分布于画面上下,花头生动饱满,花瓣成组,笔笔留痕。
若细观,无两笔雷同,笔尖、笔肚、笔根墨色有异,变化极其丰富。
花蕊之墨点大小相宜,点如坠石,疏密有致。
花叶灵动,穿插自如。
中部的山石造成山石之上的牡丹竹叶主体上扬,而位于山石下方的花竹变为俯瞰,其角度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整体画面中锋、逆锋、侧锋、转锋等笔法驾驭从容,无人可及。
牡丹竹枝,一为富贵之花,一为君子之喻,徐渭偏用荒率跌宕的笔意来表现,却不失其腴美之态、清劲之姿,是可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也。
牡丹何事号花王,笔底翻增一段香,昨者唤人常估较,风尘终属汉张苍。
位于右上的题诗运笔舒缓大气,结体紧凑,苍劲的笔法融于画中,书画结合完美,相得益彰。
题诗中,徐渭借汉丞相张苍之名,隐喻人生虽然跌宕起伏,但终可功成名就的期许。
由此,也可推断这幅作品应是其盛期之作。
徐渭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研究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1年9月号 总第147期82徐渭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研究文/赵松岩内容提要:徐渭是中国画史上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家,他的笔下,无论是花卉草木还是蔬菜果实,都是一挥而就,一切皆不拘泥于形似,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酣畅淋漓的意象之中。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达到了“神”“逸”的极高状态,不仅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形成具独立的审美价值的墨韵形式美。
徐渭的写意花鸟画达到了诗书画结合的状态,劲健的书法用笔、不拘形似的超脱物象、情感浓郁的诗文在徐渭的画面中相得益彰。
他的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大写意画风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新局面,给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笔墨徐渭生于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他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世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其在文学、书画、戏曲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
徐渭自幼聪颖,多才多艺,但命途多舛,科考屡试不中,家庭也祸不单行,身怀绝世之资而不能施展,有济世之才而不能治国。
命运的困苦更激发了他的悲愤之情,这些悲惨的遭遇与不幸却使得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显示出其极端的个性,处处发抒“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与不平之气。
虽然徐渭曾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1],但其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史中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作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毋庸置疑。
徐渭开创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的新局面使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在兼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而不为各家所限,而且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使其艺术创作极具创造力,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花卉草木还是蔬菜果实,都是一挥而就,一切皆不拘泥于形似,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酣畅淋漓的意象之中。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鉴赏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刘丽200907283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徐渭的《墨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
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诗句给这幅传世名画笼罩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画家徐渭身世坎坷,为人狂放不羁,其画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以其特有的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从这个角度来看,徐渭的《墨葡萄图》可以看做是中国文人画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
徐渭生平及作品赏析潦倒的晚年

简介
•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 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 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 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 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 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 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 何捉弄官宦等。
画如其人
•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对权势不妩媚,在当世凡前来求画者,须值 徐渭经济匮乏时,这时若有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若 赶在他囊中未缺钱,那么你就是给的再多,也难得一画——实在是一 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 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凉, 形影相吊,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 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 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这正 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洁,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他却常常以 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 韵,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作品流传至今 的较多,著作有:《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佚稿》、 《徐文长全集》等;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 鸟》册。
• 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文长那样,在诗文、 戏剧、书画 徐渭全身像 • 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 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 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 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 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 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 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徐 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 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然而,徐文长的一生却很不幸。他 虽然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报国愿望,却连举人也不曾考取,中年 因发狂杀妻而下狱七载,晚年靠卖字画甚至卖书卖衣度日,终于潦倒 而死。老百姓倒是十分喜爱他的,至今在浙江还流传着许多徐文长的 故事。他在绍兴的故居——青藤书屋,历尽四百余年的人世沧桑,还 依然保存,维系着后人对这位富有平民气息的文学艺术家的长久怀念。
浅析徐渭的绘画艺术风格

一、人物简介徐渭,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与陈淳一起被后人合称为“白阳青藤”。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修养丰厚且多才多艺,诗、文、书、画、戏曲无所不通。
徐渭的父亲徐鏓曾任云贵地区的一个武职,地处荒凉,所以徐渭的家境并不算十分优越。
徐渭自小聪颖,但一生之中屡遭不幸,十分坎坷。
他曾八次科举落榜,后又因误杀其妻子入狱,经历了七年的牢狱生活,数次自杀未遂,到了晚年,穷困潦倒,怀才不遇,有济世之才却无法施展。
他的一生可谓尝尽了诸多苦难,在生前的郁郁不得志,却在死后几百年得到世人的推崇。
其经历与后印象派的凡 高极其相似,他们都是理念超前而不被当时世人接受的代表。
二、时代背景明清时期,中国美术一方面表现为日趋保守,另一方面则在不断酝酿巨大的变革。
明初,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意识开始融入文人书画。
郑和七次下西洋,大大促进了明代政治、经济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的文艺复兴也影响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提倡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被一些激进的文人画家发掘。
唐代花鸟画独立成科;宋代,宋徽宗设立画院,将精工院体画发展成主流画派;元代,部分士大夫由于无法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寄情于诗、书、画,注重审美趣味的文人画得到了发展;明代,无论是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革,在明代文人画潮流中,写意花鸟画逐渐蓬勃发展。
写意花鸟画在画法上更加精练,意气更加突出。
明代中叶后,陈淳、徐渭二人更是将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潮。
三、徐渭的人生境遇与其绘画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徐渭为人耿直、豁达,才气纵横,学识广博。
然而,他一生十分坎坷,纵使怀有绝世之才,也无法发挥出来。
他曾一度精神失常,经历了数年的牢狱生涯,出狱后步入晚年生活才真正开始文学与艺术创作。
徐渭的人生遭遇使他的性格充满了不羁,使他对这个社会的不平有着切肤之痛。
他无视社会的条条框框,坚信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
徐渭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

徐渭的大写意水墨花鸟画【摘要】中国绘画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而这一转折期的标志就是大写意水墨画。
在这个时期中,尤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出现与兴起,而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徐渭。
总结起来徐渭的绘画特点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绘画与书法于一体,属于文人画;二是运用了放逸的大写意笔法;三则是采用了酣畅淋漓的泼墨表现手法。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水墨花鸟画;笔法;表现手法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生,晚年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
徐渭的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也正是因为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同时他的艺术也反映着他曲折的人生和经历。
例如徐渭的艺术作品内容上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作品的形式上不拘一格、标新立异;笔墨泼辣;风格狂放。
尤其是他的花鸟画,鲜明地展现出他的独创性,真正达到了文人画所标榜的“逸品”,在传统文人画笔墨中,成为“放逸型”的代表。
徐渭自评:“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但在他的艺术领域中,还数绘画的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
徐渭的画,用笔简练,高度概括,不求工整,形象多变,重在表现意趣性情,因此称为“写意”。
他的画放逸超脱,所以被后世称为“大写意”画法。
特别是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更是雄豪狂放,有过前人,然造型尚重于似,笔墨尚重于法。
徐渭的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有开创性的突破,用笔更加减省,挥洒更加超逸,造型不求形似,画面更加概括,气概更为雄放,意味令人深思。
其实水墨花鸟画,并不是从徐渭开始的,早在宋朝就有人开始用笔墨画花卉。
但是,真正充分发挥笔墨当中的独特魅力,从而创立一种水墨大写意的花鸟画法,就不得不归功于徐渭了。
这种画法经过石涛、八大山人和郑板桥等人的努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画法。
文人画追求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尤其强调画家的气质与个性。
艺术作品中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揭示作品的内在神韵、展示画家个性为最高艺术追求。
徐渭绘画艺术研究

结语 徐渭发展了泼墨写意花鸟画法,他 用笔豪放恣纵、水墨淋漓、潇洒飘逸而 名重一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画史上 把他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并 把他视为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我们常 谈的绘画意趣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 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 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 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明代大画 家徐渭的写意绘画正是如此。
达到了似与不似的妙境。 看徐渭的绘画,大都是一大团墨色,好像是心中郁积了
太多的苦闷、委屈和泪水,这一切无法排遣,越积越多。那 用淡墨破浓墨, 或用浓墨破淡墨的墨色对比,就好像愤懑之 气在心中的运动,好像在寻找一个突破口。那墨色的叶、草、 葡萄等,就是被所压抑之气从胸中喷出,因此石榴、芭蕉、瓜 豆都显得生气勃勃,且带有一点愤怒。在这里,形就是神,神 就是形,形神兼备,就达到了一种至妙的境界。
另外徐渭则是“凡求书画者,须值其匮乏时,投以金帛, 顷刻即就。若囊钱未空,虽以贿交,终不可得”。所以,徐渭 在此幅简约峭拔的梅花图上,饶有风趣地题诗:“元章梅花曾 换米,余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 家”。张照和则作诗称赞:“天竺西边数同屋,绕之千万树梅 花;春风老尽不归去,可要真诚换米家。”
浅析徐渭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

浅析徐渭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作者:刘士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8期“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表现主观心灵。
”而徐渭的大写意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也是从自觉地研究和总结前人的理论和创作成果中得来的。
然而徐渭又不同于前人,他的绘画艺术又是文人画发展到明代的一个新的突破。
徐渭使文人画的理论和实践从重“形神皆备”的主客观兼顾而转向了“意在向外”的重主观、轻客观的大写意发展阶段。
这是文人画发展史上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
一、徐渭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形成(一)“王学”的影响徐渭绘画独特成就的取得,与其早年社会阅历和思想积淀有关。
徐渭二十七、八岁时,跟随时乡王阳明的学生的季本和王畿求学。
阳明心学公然以“吾心”吞并“天理”,喊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这种思想是个性解放色彩的明代进步美学。
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这些思想主张在客观上强调了个人自我意志的崇高和人的自我尊严,促使了反对传统和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出现。
徐渭后来革故鼎新,形成的傲世绝俗的大写意书画风格,“王学”是其早期重要的思想基础准备,其诗、文、书、画无不显现出这一趋势。
颠沛流离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的情感世界和满腹经纶的文艺才华都促成徐渭文人画独特面貌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促使徐渭开创的大写意画风具有不同流俗,而奏起新一代画坛风格的格调。
(二)以书入画在中国,古人写字和绘画都是使用的是毛笔,以书入画是自然而然,从艺术家挥毫运笔的笔法上,不难看出画法与书法在审美精神上的同构和一致。
正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画家总是把习书作为必不可少的修养。
自学苏轼和米芾,取诸家之长而又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面貌的徐渭,在以书入画的实践中有绝妙体现,明末文人张岱指出:“今见徐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太宗之言为不妄矣。
故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徐渭的大写意画(一)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
”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
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
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
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
”(姜二酉《无声诗史》,另见《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七《陈山人墓表》)徐文长关于他的记载则更多,如他在《书陈山人九皋三卉后》说:“予见山人卉多矣,曩在日,遗予者不下十数纸,皆不及此三品之佳。
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
”(《徐文长全体》二十一)可以想见,陈海樵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这样。
徐文长的青少年时代就与著名画家沈青门(仕)、谢时臣有很深的交谊,沈工诗善画,兼工散曲,与徐文长志趣相投,后来同在胡宗宪幕府。
徐文长有《题青门山人画滇茶花》诗云:武林画史沈青门,把兔申藤善写生。
何事胭脂鲜若此?一天露水带昆明!
(《徐文长全集》卷十二)
从徐文长的诗意看,沈仕是一位善于写生的高手。
谢时臣是吴中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擅长巨幅山水,因好用浓墨,笔墨粗放,受到吴中画派的排挤。
徐文长住在杭州玛瑙寺时(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曾受到谢时臣的指教。
他在《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说:“吴中画多惜墨。
谢老用墨颇侈,其乡讶之,观场而矮者相附和,十之八九。
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徐文长全集》卷二十一)在当时吴派画风靡画坛的形势下,徐文长的看法确是一种卓见。
徐文长在嘉靖二十五年(二十五岁),曾去当时的文化中心苏州,看到了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陈白阳诸大画家和祝允明、王雅宜等书家一些作品,眼界大开。
他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
”(《书沈征君画》)“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
”(《跋陈白阳卷》《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古。
”(唐伯虎古松水壁,阁中人待客过画、《徐文长全集》卷十二)。
又称:“祝京兆书乃今时第一,王雅宜次之。
”(《跋停云馆帖》、《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徐文长虽然失遇而返,但吴中的绘画和书法成就对徐文长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他对古人的画亦很有研究,如他认为夏珪的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观夏珪画卷》)。
评倪云林的画是“一幅淡烟光,云林笔有霜”(《书倪云林画》)等等。
从上面所论,我们可以窥见徐文长独特的艺术趣味,他欣赏陈海樵的如云如雨如露的泼墨写意画法,沈仕、谢时臣的“生动”,沈周的“草草者”,陈道复的“草书飞动似之”,唐伯虎的“小涂大抹俱高古”,夏珪的“苍洁旷迥”,“舍形而悦影”,倪云林的“笔有箱”等风格。
徐文长的画,就是吸收了前辈诸家的特点和优点,逐步形成自己大写意的绘画风格的。
徐文长作画气概不同凡响,如他题《刘雪湖梅花大幅》诗中说到:“我与刘君初相见,较量长短捋髭须。
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
捉笔呼煤将发干,闭门自不令人看。
须臾歇笔乃开门,一扫槎丫三丈绢。
”这种作画的风格,显然是受陈鹤的影响,并且胆量和气魄更为雄豪。
他晚年有《又图卉应史甥之索》诗云:
陈家豆酒名天下,米家之酒亦甚亚。
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吾画。
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成雷。
惊花蛰草开间愁,何用三郎羯鼓催?
羯鼓催,笔兔瘦,
鳌蟹百双,羊肉一肘,陈家之酒更二斗。
吟咿吾,迸厥口,为侬更作狮子吼。
(《徐文长全集》卷五)
从今天留存的墨迹《葡萄图》、《墨牡丹》和《杂花图长卷》等作品看来,确实使人感到有“指尖浩气响成雷”,“一扫槎丫三丈绢”的气魄。
这种气概不仅在当时无人可与伦比,就是后来数百年间,也罕有人可与比者。
他这种作画风格与他的书法风格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擅长行草书,小从著名书法家杨珂学,杨珂字秘图,余姚人,据万历《余姚县志》说:“杨珂幼摹晋人帖逼真,后稍别成一家。
多作狂书,或从左、或从下、或从偏旁之半而随益之。
……笔法自中锋者最难,帷秘图为然。
”徐文长从杨珂处学得狂书,又兼学米芾而自成一家法。
袁宏道就是在看了他的书法单幅之后说徐文长“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
”徐文长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
”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是多么自信。
他的书法风格确实是奇特的,观其笔意有如“天马行空”,其笔势如“渴骥奔泉”,章法、结体奔放多变,笔画飞动。
纵恣中见沉雄,苍颈中见姿媚。
他的书法主在以情韵、气势见胜。
他以行草书入画,形成了他那大刀阔斧、纵横睥睨的大写意画法和风格,似有一种“推到一世之豪杰,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概,令人惊心动魄,一新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