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论文

合集下载

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

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

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徐渭:书画相通性的研究引言在艺术领域中,书画相通性一直是备受的话题。

而作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徐渭,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种相通性。

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徐渭书画相通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表现、原因及意义。

概述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是明朝晚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绘画则以花鸟画为主,兼山水、人物。

徐渭的书画作品充满了个性与创意,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书画相通性,是指在书法和绘画中,运用相同的笔法、墨法、构图等技巧,使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回顾、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徐渭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其次,通过对徐渭书画作品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其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最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徐渭的书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其书画相通性的具体表现。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徐渭的书画作品在笔法、墨法、构图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在《墨葡萄图》中,徐渭运用草书的笔法描绘葡萄,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而在《黄甲图》中,他运用淡墨和浓墨的巧妙结合,将荷叶和螃蟹表现得栩栩如生。

这种书画相通性的表现,使得徐渭的作品独具匠心,成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珍品。

对于徐渭书画相通性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徐渭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心画”,即以心为笔,以笔表意。

这种主张使得他的书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徐渭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我”,即表现真实的自我和内心的情感。

这种追求使得他的书画作品在表现内容上相互呼应,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书画相通性。

结论通过对徐渭书画相通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徐渭的书画作品充分体现了书画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徐渭书画相通性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强调“心画”和追求“真我”的艺术主张。

浅谈徐渭的绘画艺术3篇

浅谈徐渭的绘画艺术3篇

浅谈徐渭的绘画艺术第一篇:徐渭是明朝著名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受到了许多大师的影响,包括吴道子、杨公洲、赵孟俯等。

从徐渭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绘画的执着与热爱。

徐渭的绘画风格独特,他擅长于用笔墨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擅长用色彩渲染出深邃动人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徐渭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喜欢用大胆的线条和明快的颜色来表现自己对于形态和色彩的理解。

他的线条流畅、挺拔有力,笔画洒脱、疏密有致,这样的线条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立体感。

而他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则让人感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徐渭都善于用色彩表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和气质,赋予了这些形象以生命力和美感。

特别是他擅长于表现春天、秋天的景色,以及女性仙子的形象,这些都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

徐渭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思想风格,使得他的画作在古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画家们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徐渭的画作中感受到那种凌厉生动的气息,以及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深沉理解。

第二篇:徐渭的画作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他的画作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对中国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徐渭的画作以文人画为主,这是因为他身为文人,对文学和艺术都有一种深入的热爱和领悟。

他的画作多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题,对于这些题材的把握非常出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徐渭的人物画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他的人物画多为豪放自然的意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由人格思想。

而在他的山水画中,则含蕴着一种深邃的哲学意境,又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他画的山水都非常写实,却不失诗意,在运笔、刻画上都相当自由奔放,这充分表现出了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此外,在他的花鸟画中,徐渭将人物、动物、植物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种和谐不仅是在画面上的,更是体现了生命的和谐。

徐渭的画艺在当时被誉为“神品”,并被推崇为“神仙画”。

明代才子徐渭四次婚姻论文

明代才子徐渭四次婚姻论文

明代才子徐渭的四次婚姻摘要明代徐渭是个才子兼艺术家,考过举,杀过人,坐过牢,和梵高有点类似,出现过精神问题,一度自残,死后才声名鹊起,受人景仰。

他比梵高早出生三百年,却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坎坷,经济上穷困潦倒,精神上孤傲狂放。

他的一生中总共取过四任妻子,与第一任妻子潘似的婚姻是他最幸福的一段,第二和第三段婚姻非常短暂;最后一任妻子张氏给他生了第二个儿子,被他狂病发作时打死,也让他坐了七年牢。

七十三岁时,把他的一生大事记录在《畸谱》卷中。

享年七十三岁。

关键词嘉靖徐渭继室明代才子兼艺术家徐渭生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考过举,杀过人,坐过牢,如梵高一样出现过精神问题,一度自残,死后才声名鹊起,受人景仰。

他比梵高早出生三百年,却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坎坷,经济上穷困潦倒,精神上孤傲狂放、追寻自在。

徐渭一生共取过四位妻子。

一、徐渭与第一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潘似,潘似祖籍绍兴,家中富裕,其父做过北京锦衣卫名法给事,后为广东阳江典吏。

她与徐渭结婚时不计较结婚礼金,其兄给了一个头饰作为订婚聘礼,当年冬天徐渭就跟着岳父上广东阳江去了。

新婚贺喜的人们看到徐渭面目清秀,风度翩翩,新娘娇小玲珑姿态柔美,都是羡慕称赞。

徐渭在后来的《悼亡》中有诗为证,“掩映双髻秀眉新,当时相见各青春。

旁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

”徐渭在潘家生活后,也有一些不方便道说的隐痛之处。

因为她妻子潘似自幼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因而在家里处事十分小心,生怕做错事。

何况潘家还有兄长。

在此时期他多次参加科考,屡屡未中,嘉靖二十四年,也就是其妻潘似十九岁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肺病加重去世。

徐渭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婚姻生活,从此他与潘家关系告一段落,经济上也陷入了困顿。

二、徐渭与第二任妻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徐渭从杭州买回妾胡氏。

刚开始他们的小日子和谐幸福,徐渭专为此作了首诗《纳妾诗》:“角枕覆衾长,新香异旧香。

昔年曾射雉,此日复求凰。

杏靥开春镜,鸦云换晚妆。

徐渭的人生境遇与其艺术风格的形成

徐渭的人生境遇与其艺术风格的形成

徐渭的一生可谓“奇”“畸”。

袁宏道在《徐文长传》形容徐渭:“‘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徐渭暮年更是以《畸谱》定义自己的人生,颇有自嘲的意味。

畸者,病态也。

徐渭的一生跌宕起伏,可以说他的人生境遇在中国历代文人中无人能出其右。

不幸的事情总是一件又一件地发生,这种遭遇总是显得格外重要,它一步一步地影响和改变着徐渭。

我们可以从《畸谱》窥见徐渭悲剧性的人生。

徐渭是庶出,为家中第三子,徐父原配童氏生有徐淮、徐潞二子。

徐渭还在襁褓时便失去了父亲。

父爱的缺失导致徐渭情感上的不健全,而生母在其9岁的时候即遭遣离,嫡母苗宜人偏偏又“教爱渭世所未有也”。

徐渭虽感念苗母的养育之恩,“然是年似夺生我者,乃记忆耳,不知是是年否”。

徐渭14岁时,苗母去世,徐渭被交由兄长抚养,这使徐渭幼年时所接受的情感熏陶不够健全,成为他以后敏感、压抑、冲动等极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徐渭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六岁,入小学,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九岁成文章,便能发衍章句。

君子缙绅至有宝树、灵珠之称,刘晏、杨修之比”。

虽天资聪颖,然而他止步于僵硬的科举考试,“举乡者八而不一售”,加之婚姻不幸,生活贫困,这种残酷的现实使徐渭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让他的内心更加痛苦。

1557年,徐渭被时任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招入幕中。

徐渭的才华得到赏识,受到胡宗宪特殊的礼遇,然而这种风光也只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

后来严嵩失势,胡宗宪受牵连入狱,徐渭恐遭株连,于是佯狂卖傻,真假虽难断定,但他九次自戕求死,后来又误杀继妻,不禁令人心悸。

遇赦出狱后,徐渭身心受创,疾病缠身,晚年更是穷困潦倒,死时身无分文,境地十分凄苦。

徐渭去世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袁宏道认为其创作是“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徐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家,他的志向本不在书画,而在仕途。

徐渭的写意精神及当下意义

徐渭的写意精神及当下意义

34摘 要: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恣肆淋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突破了传统温柔敦厚,和谐雅逸的审美风尚,开创了惊世骇俗,狂放纵逸的审美境界,有着独特的精神特质和魅力。

是其一生悲惨命运所形成的孤愤心理与放达超然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

其绘画艺术影响深远,尤其对当下写意精神失落,雕琢矫饰之风盛行的花鸟画坛,无疑具有深刻的警示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花鸟画;写意精神;启示意义一、徐渭写意精神的成因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别号青藤老人、青藤道人、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

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明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戏剧家,是人奇、诗奇、文奇、字奇、画奇的奇才。

尤其是他的泼墨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但徐渭并不是以绘画为业的专职画家,他的绘画创作也主要是50岁以后,那么徐渭何以能在晚年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他大写意精神的背后潜藏着哪些秘密?是哪些因素成就了他写意精神的特质?这须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学识修养、交游、画学思想及艺术心理等方面综合考察。

1.徐渭生活的时代及交游徐渭生活的明中晚期,朝廷昏庸腐败,制度紊乱,法制松弛,统治者对人性的钳制比明初期大为减轻,人的个性、思想、言论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

思想领域出现了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思潮,知识分子普遍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这一时期的社会充满着矛盾、变革和活力,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较为活跃开放的时期。

出现了王廷相、王阳明、王艮、王畿、李贽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突破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长期禁锢,唤醒人的自我意识,肯定人的价值,提倡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倡导经世致用,强调“为有用之学”,不务空谈。

王阳明的“心理合一”“知行合一”,王艮的“日用即道”,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及“童心说”等,对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徐渭的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俗化倾向

徐渭的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俗化倾向

徐渭的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俗化倾向徐渭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具有独特的文学观和创作风格。

然而,他的作品也有俗化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本篇论文旨在介绍徐渭的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俗化倾向。

一、徐渭的文学观1. 徐渭的文学理念2. 徐渭的文学风格3. 徐渭的文学批评二、徐渭的作品特征1. 徐渭的作品类型2. 徐渭的文学主题3. 徐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三、徐渭的俗化倾向1. 俗化语言的使用2. 俗化的文化主题3. 偏重商业元素4. 爱情题材的俗化5. 重视读者和市场6. 物化女性角色7. 过度追求哗众取宠8. 偏重时尚元素9. 缺乏精神意义综上所述,徐渭的文学观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价值,但其作品也有俗化倾向。

我们需要在学术研究中认真思考文学创作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文学作品存在的俗化现象加以批判和反思。

1. 徐渭的文学理念徐渭的文学理念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他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给读者传达一些思想、情感、信仰等方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娱乐或装饰性的东西。

同时,他强调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徐渭的作品多融合了古代经典的思想和文化。

2. 徐渭的文学风格徐渭的文学风格属于明代文学的典范,他以纯净、明快、秀丽著称。

他有着出色的文笔和良好的写作技巧,具有深厚的韵律感和音律感。

在叙事和描写方面,他善于运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文学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3. 徐渭的文学批评徐渭的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古籍的解释和评价。

他重视对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对古人的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评价。

他在批评中也强调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认为批评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而不是只关注技巧和形式。

4. 徐渭的作品类型徐渭的作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诗、文、小说、传记等等。

其中,他的小说作品以《金瓶梅》最为著名,其它小说作品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他的诗歌作品大都以七言古诗为主,风格优美秀丽,是传世佳作;他的文学作品则涵盖了文言故事、论文、笔记、传记等多个方面,不仅对文学史具有重要贡献,也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篇徐渭字画论文,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

这一篇徐渭字画论文,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

这一篇徐渭字画论文,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徐渭生活的年代,正是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引领文坛的时代。

前后七子为扫荡明初“台阁体”的萎靡文风,而树起“复古”的旗帜,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个复古运动声势浩大,“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明史·李梦阳传》)但是他们盲目复古,以形式主义的模拟代替对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给文学带来了更深刻的危机。

徐渭的人生遭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空有满身的才华却不能适合当时迂腐刻板的科考制度。

他的志向无法实现,他的才华无处施展。

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之路不会平坦。

他敏感又自负的性格,又使他不擅阿谀手段。

他性格上的这些弱点,使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能正确面对,往往走向极端,这就导致他一个个的人生悲剧。

徐渭死前写有《畸谱》,记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正如徐渭在自己诗中所说:"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1521年—1593年)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

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只好跟着同父异母的大哥徐淮生活。

徐淮是嫡出,又年长徐渭37岁。

此刻见徐渭无父无母,还要成为自己的拖油瓶,不禁怨声载道,常常联合老二徐潞欺凌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人生起伏,狂狷依旧。

晚年的徐渭,生活贫苦,只能靠鬻字卖画为生。

但他宁愿吃不饱肚子,也不肯卖给权贵。

他不是不懂才华变现,而是再也不屑与之为伍。

相反,左邻右舍,一箪食一豆羹,一把青菜,却能换来一幅字画。

当时有一县令慕名而来,随从前呼后拥。

徐渭通过控制笔墨浓淡、虚实的方式,来抒发强烈的思想情感,体现生命意识的喜怒哀乐,最终开创了我国大写意画的先河,把写意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写意画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也为文人画的探索方向,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徐渭书画艺术形成论文

徐渭书画艺术形成论文

徐渭书画艺术形成论文摘要:徐文长的绘画风格与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画风经过明代的陈老莲,清代的八大,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以及现代画家齐白石等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人花鸟大写意派。

徐渭,字文长,初字文清,号青藤、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

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戏曲、诗歌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徐文长从小跟着陈鹤学画,陈鹤字鸣鹤,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可以说是受他的影响。

据与他同时代的一些人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水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

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儿后止。

”可想而知,陈鹤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如此。

徐文长青少年时代与著名画家沈青门、谢时臣交好,沈公诗善画,兼工散曲,与徐文长志趣相投,后来同在胡宗宪幕府,徐文长有《题青门山人慎茶花》诗云:“武林画史沈青门,把兔申藤善写生。

何事胭脂鲜若此,一天露水带昆明。

”从徐文长的诗意看,沈仕是一位善写生的高手。

谢时臣是吴中著名的山水画家,擅长巨幅山水,因好用浓墨,笔墨豪放,遭吴中画派排挤,徐文长曾受谢时臣的指点。

徐文长在二十五岁时,曾去当时的文化中心苏州,在这里,他见到了唐寅、祝允明、沈周的画作,眼界大开,他说:“世传沈征君的写意,而草草者倍佳。

”《书沈征君画》“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

”《跋陈白阳卷》和《徐文长佚稿》卷十六,“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古。

”徐文长虽失遇而返,但吴中的绘画与书法成就对徐文长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一、墨韵激情 (2)(一)、墨韵激情 (2)(二)、诗画言志 (3)二、作品分析 (3)三、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影响弥久深远 (4)参考文献 (6)谢词 (7)墨彩人生——徐渭书画艺术浅析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2012届肖立伟摘要:文章由对徐渭题画诗的艺术功能进行浅析,指出徐渭大力改造题画诗,使其具备了阐发创作心态、创作主旨、抒发笔墨意趣等诸多功能。

他的艺术创作正是他理想的一种抒发,徐渭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倾泻在他的绘画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痛苦、激愤、渴望、抗争……关键字:徐渭书画;三昧;恣肆纵横;笔墨;生韵;戏抹Abstract:The article to the art of TiHuaShi by xu wei guide-subject function. Points out that to transform TiHuaShi xu wei, make its have the comprehensive mind, creative writing purpose, to express and interest, and many other functions, his artistic creation is his ideal of a kind of express, xu wei will of his life and the emotional pouring all in his paintings, from which we can appreciate his pain, outraged, desire, struggle......Key words:Samadhi; Reaching freely; Pen and ink; Born charm; Play on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笔图花卉。

藤长刺阔背几枯,三合矛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揩,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拨开。

这是明代书画家徐渭题于《画百花卷于史甥题曰漱老谑墨》的诗,在这里,徐渭提出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创作理念。

在他看来写意花鸟画是有着个中“三昧”的,如何得其“三昧”?他认为绘画从根本上是人的创造活动,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写意画虽然离不开表现对象,虽然也要师造化,但不能“葫芦依样”对实体物象进行复制,也不能斤斤计较“枝剪而叶裁”,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写意的特点,就不能得其中“三昧”。

如果要得其中“三昧”,画家应该在师造化的过程中,把自己作为艺术创造的造物主,“能如造化绝安排”,即如同造化那样,具有生成自然万物的本领,使自己“五指”栽培的百花众草有如造化生成的那样,使墨色淋漓的画面如同雨露滋润的花木一样富有生机。

画家是绘画的主宰,画面是画家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是画家的主观情思和意志的表现。

这样一来,就是把画家内心世界的表露提到了最为重要的地位,绘画的写意性也得到了突出的强调。

因此,他所要求的“不求形似求生韵”不仅是求客观世界自然物象的神采风韵,更为重要的是求创作主体内心世界和个性的抒发表达。

他不在乎别人看了是否像,只遵循着造化的绝佳安排,在他看来,这就是自然,是“生韵”,是“天趣”。

这首诗集中反映他绘画创作的基本观点,这一思想是对前代优秀文人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是大写意花鸟画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

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

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

“形神说”影响深远。

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论古代绘画,对此颇有感悟:“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

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笔墨语言特点(一)、墨韵激情徐渭在陈淳的基础上,将小写意发展为笔墨恣肆的大写意。

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

他的用笔看似草,若断若续,实际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

他的恣肆纵横、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徐渭的画是在用情感来调动笔墨,在他的画中笔墨和物象都退居第二位。

笔墨在他那里已不是问题,物象只不过是个载体,他将自己的人生升腾于笔墨、物象之上。

他被公认为水墨大写意花卉画派的开创者。

这个“意”就是常人不可能具备的强烈的情感冲动;这个“写”而且是“大写”,就是大跨度地颠覆、结构了古典绘画的“画”、“绘”、“制”的以形神兼备、物我交融为中心的“画之本法”,是大多数画家尤其是画工所很难具备的高超书法造诣。

徐文长的大写意画风格的形成,除了前辈画师的成就和书法成就的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的独有的生活道路和广博的学识素养所造成的他的独特的胸襟和思想情操。

他的诗文、戏曲和书画中的那股“磊落不平之气”,与他英雄失路,一生潦倒,不得志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本色”,强调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以力挽明代文坛的颓丧之风。

他是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不失其真。

他敢于发人所不敢发,为人所不敢为,具有狂傲不屈的斗争精神。

所以,重视绘画的思想性,是形成他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在用笔上,徐文长创简笔大写意。

作画喜用粗笔、简笔,乘兴涂抹,抓住与自己心境最契合的某一点,作极度的强化与夸张,笔到,神到,气到,恣肆狂纵,势如风雨。

在题画诗中,他常用“涂”“抹”“狂扫”等特定词汇对此加以形象表达。

(二)、诗画言志徐文长绘画总的特点是情景于境,意胜于形,不拘泥于枝节,就整体的气势,讲究意境,随性而发,随情而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笔墨大胆泼辣,气骨俱盛,运笔纵恣,似草书飞动,但畅快中有沉着,沉着中有畅快。

用笔善于泼墨、破墨,淋漓甘畅,墨分五彩神韵焕发。

款书多行草书,书法一气呵成,使画面其实倍增。

他是一个令人永远无法亲近的人物,桀骜不驯、近乎癫狂,有侠义肝胆,却时常白眼对人;有满腹才略,却不屑向权贵谄媚,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身近乎极端的精神世界之中。

没有人知道他三次自杀的真正原因,只留下:“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

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

”这样的描述,本应是百万军中指挥若定的将帅,却被看成一介无用书生,他只能游戏笔墨、驰骋丹青,在疾风骤雨般的笔墨碰撞之中,呈现傲视千古的恢弘气度。

作品分析作为大写意的徐渭,其画面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发特点。

情动于中而为画,画不足继之以诗,故其题画诗往往与画面互相生发,成为特定时刻创作心态的写照。

《墨葡萄图》此图署款:“天池”,“湘管斋”朱文印。

(如图一、图二)他的水墨葡萄,在构图上独具匠心以独出心裁的表现手法,自右上写葡萄一枝,葡萄由右至左垂下,藤条纷披错落,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为泼墨,点画葡萄珠叶,墨色华滋,浓淡相间,水墨酐畅淋漓,将葡萄珠的晶莹剔透之感,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

题诗放在左上角,犹如绳子将葡萄拉起,补救了构图上的不足。

作者善于以草书入画,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途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

该画上自题的的七绝诗,前两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说明了此画的创作时间是中晚年;后两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又何尝不是作者自我身世的写照?一身的才华无处施展,作者将一种饱经忧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将水墨葡萄与自己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从中可以看到,在徐渭笔下,绘画不是对客观对象的临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令人感慨,得到画外之意。

在《墨牡丹》(如图三)一画上他题道:“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

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中不是此花真面目,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他却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强调表现自己的性情胸襟品格。

对牡丹的原型来说,的确没有表现出其真面目,但对徐渭来说,却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徐渭看来,既然画家是艺术创作的造物主,那么,在胸有造化的前提下,画家完全应该张扬自己的创作个性。

把笔下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情感的化身,就是说,怎样画和画什么,不是被动地听取客观物象的调遣,恰恰相反,而是由画家的情感意志决定取舍。

其他如《三友图》(如图四)中的松竹梅,傲寒挺立,《雪竹图》中的竹枝,不畏风雪,正象征了画家自身在人生历程中遭遇的种种凄风苦雨。

如同其诗中所说:“独有一般差似我,积高千仗恨难消”。

在一些冬季花卉画中,作者似乎要着意渲染一种寒意,只是在这凛凛寒意中,蕉、梅、竹、松才倍添了一种精神。

这其中正蕴含着画家不畏强暴,敢于直面黑暗社会的精神。

徐渭笔下的南瓜、菊花图,一气呵成,驱墨如云,气势逼人,同时又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浓淡、疏密、干湿极富变化。

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

虽然被徐渭自称“戏抹”,然而在写意中仍生动的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

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

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影响弥久深远传统文人画讲究文静,追求神闲意定,淡泊中和,以风流潇洒、秀润俊逸的笔墨表现出一种“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的雅致意境。

徐渭大胆突破前人的格局,从他叛逆的个性人格出发,将锋芒毕露地直抒胸臆转化为骚动不安的笔墨形象,辩证地把握了沉着与痛快的矛盾统一关系。

受徐渭影响且取得辉煌成就的当属八大石涛二人,八大的绘画沿袭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画法,并将其更加完善。

他善用秃笔,凝重而圆润,显得普茂含蓄,他的画经常是一些枯枝败叶、怪石组合而成的残山剩水,眼睛或者圆方造型夸张的鸟、怪异的鱼,暗含着他的情感。

石涛也受八大山人的影响,他的绘画面貌繁多、构图新奇、笔墨雄健酐畅,他对于客观物象不在于一笔一画工整细致的姿态描绘,而是只求他的气概风神。

他将徐渭所创立的纵放而有气势的画风,作为更有利的表现。

乾隆时期的“扬州八怪”中的邓板桥对徐渭绘画更具独到的心得体会,且专门刻一方“青藤门前走狗”的印,盖与自己的画上,发挥自己艺术个性的前提下更为理性的学习研究。

说到对徐渭的崇拜,自然还应提到齐白石老人,他对徐渭的崇拜敬仰,从诗句中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与于门外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受徐渭的影响,可谓师其意、得其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