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花鸟画家徐渭

合集下载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

徐渭传世代表作《黄甲图》高清详解明徐渭黄甲图纸本墨笔114.6×29.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鉴赏《黄甲图》绘肥阔的荷叶已开始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

构图简洁洗练,布局清新奇巧。

右上有徐渭题说:“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

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

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本幅署款“天池”。

钤“徐渭私印”等二印。

(故宫博物院)被误读的徐渭代表作《黄甲图》文/朱飞军图/阴山工作室前不久看到一幅徐渭的画作《黄甲图》,《黄甲图》的右上有徐渭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有权威评论如下:“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

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这幅画也有在讽刺进士甲科的意味,是藉着螃蟹粗鲁横行的形象,来嘲讽那些胸无点墨、世人不耻,但却能依靠关系或金钱金榜题名的人。

”另有一本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徐渭书画集上的介绍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对画面艺术技法的介绍:“此图写荷叶两枝,阔大如伞,下有一只螃蟹。

画家以大写意笔法泼染硕大荷叶,酣畅淋漓;螃蟹造型简洁概括,颇有意趣。

整幅画面笔意相属,气脉连贯,一气呵成。

”此外还有一个评论讲到这首诗时表示其具有“诗意幽默”。

徐渭《墨葡萄图》

徐渭《墨葡萄图》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由徐渭《墨葡萄图》看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学生姓名:**专业:艺术设计班级:09美(8)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二月摘要徐渭是中国绘画史上大写意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其《墨葡萄图》墨色淋漓,借物抒怀,直抒胸中之臆气,堪称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在徐渭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画坛涌现了一大批直抒胸臆,个性突出的文人画家。

以徐渭及其《墨葡萄图》为典型,可剖析和挖掘出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

关键词徐渭;墨葡萄图;写意AbstractXu Wei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bird, its ink grapes Figure dripping ink by Shuhuai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chest of the chest gas, calle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ileston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work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Xu Wei, Ming and Qing painting, literati painters of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poet, and prominent personality. Xu Wei its "ink grapes, Figure typical profiling and mining the freehand trad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KeywordsXu Wei; ink grapes Figure; freehand目录引言 (3)一、徐渭个人简介及其思想 (3)(一)徐渭个人简介 (3)(二)徐渭个人思想感悟 (3)二、徐渭代表作《墨葡萄图》 (4)(一)《墨葡萄图》简介 (4)(二)从技法和美学角度看《墨葡萄图》 (4)三、从《墨葡萄图》看徐渭的写意性 (4)(一)绘画中墨的运用 (5)(二)写意的形成及其价值意义 (5)四、中国绘画之写意传统 (4)(一)用笔注重“写意性” (5)(二)设色上注重“写意性” (5)(三)空间表达上体现“写意性” (5)(四)“写意性”的价值意义 (5)结语 (8)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从宽泛意义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

对齐白石与吴昌硕写意花鸟技法的分析研究

对齐白石与吴昌硕写意花鸟技法的分析研究

对齐白石与吴昌硕写意花鸟技法的分析研究摘要:齐白石和吴昌硕都是我国著名的画家。

他们的写意花鸟作品是我们初学者学习的很好的范本。

本文主要写的是,我在临摹齐白石与吴昌硕写意花鸟作品时,对其绘画的用笔、用墨、颜色、构图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齐白石;吴昌硕;写意花鸟中国绘画主要分为两大类。

工笔绘画造型严谨,笔法细致逼真。

写意绘画,水墨韵味十足,笔法张弛有度。

两种画法中,我更爱写意这种方式。

唐代花鸟禽兽画独立成科。

五代的花鸟画以西蜀黄筌、江南徐熙成就最高。

后来,宋代花鸟画是我国古代花鸟画发展的昌盛时代。

接着,元代花鸟画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而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再后来,明代的大写意花鸟画独成一径,陈淳的《葵石图》开启水墨大写意花鸟风格。

徐渭,号青藤,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是继陈淳之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师。

在有就是清代代表“扬州八怪”,他们的画风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

近代又出现海上画派和京津画派等。

为中国传统绘画继承、创新与发扬做出贡献。

“以书入画”,说明绘画与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吴昌硕在写意花鸟画上的成就比较突出他擅长画花类和藤本植物等题材,他绘画的特点就是把篆印的特点用在绘画里。

吴昌硕将自己写草篆的习惯用在创作里。

在他的画中我们很能感觉到他书法的苍劲,厚重的感觉。

我们在临摹时可以体会到,他运用书法中所练习侧锋和中锋,不停的转换,画出的藤条,雄健放纵,挥洒自如,奔放雄劲,具有一种折不断的韧性。

我们在临摹齐白石的水鸟作品,我们看到他所画的水鸟嘴巴,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线条,这条线曲折,比那平缓的线条更加生动。

这种线条在书法术语中,即为一波三折。

晋朝,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还有水鸟的眼睛,并不是圆圈,是圆中有方。

一笔由细到粗另一笔由粗到细,都是书法用笔。

写意花鸟中画家极力追求水墨表达。

《浅谈诗书画印》

《浅谈诗书画印》

《浅谈诗书画印》严雪【摘要】:正我国的绘画综合了诗文、书法、印章等艺术,形成我们民族绘画上的特殊风格。

一般来说,历代有成就的大艺术家、绘画大师,都是大学问家。

诗、书、画、卬皆精,所谓“画外之功”正是如此。

如王维,是唐代大诗人,又是大画家,诗的境界非常美,画也很美,可谓”书画同源”、”诗情画意”。

1. 书法与绘画关于”书画同源“,是说画之道在书法中,要明绘画笔法,先研究书法。

我国古代画论中对此就有叙【关键词】:书画同源书法绘画中国画用笔文人画诗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家【正文】一、中国画的定义和发展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醮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1840年以前的绘画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精品文章认识。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

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二、中国书法在中国画中重要的因素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启功老先生,开始时学习中国画,当他认为自己的画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指出,在画而上的书法落款太差,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在这方而的“故事”很多,它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画如果有一个好的书法功底,是中国书画艺术成功的基础。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

浅谈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摘要: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中的表现主义绘画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今艺术界出现的对表现主义的偏激看法和评论,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结合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以该时期的主要代表画家:蒙克和苏丁为线索,陈述“表现主义绘画注重画家主观精神的表现”这一本质现象,并分析该艺术的发展,客观看待该绘画艺术,取其精华、学有所用。

关键词:艺术表现主义绘画精神释放表现一、表现主义绘画走向低谷曾经在新华网站上看到过来源于《国际先驱导报》,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相关评论:“凡高、蒙克乃至后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柯克施卡、贝克曼、凯尔西纳等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和生活充斥着自杀、性感、颓废、无政府和精神崩溃等疯狂的因素。

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和他们的艺术相关,甚至是表现主义的根本所在。

但现在看来,一个表现主义画家凸现在纷繁而冷静的当代艺术背景前,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1]”以上的评论中把“当代艺术”说成是“纷繁”、“冷静”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在如今喧嚣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导致的各种心理疾病、精神挫折,难道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或许表现主义艺术已不再盛行了,但是我想在如今的艺术界中你并不难找到它,因为到处都存在着它的影子,只是现在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它。

但是我想不管情况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二、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联系及形成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以后,以现代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为基础,表现现代人类精神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历程,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表现”!由表现带出了情感。

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受欧洲哲学中“主体论”的影响。

克罗齐、苏珊·朗格、荣格等这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本能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浅谈牧溪对明代花鸟画的影响

浅谈牧溪对明代花鸟画的影响

浅谈牧溪对明代花鸟画的影响文/夏洁牧溪的画因受梁楷影响,其绘画风格以随性、豪放、简洁的禅意画为主,在中国绘画史上并非主流。

他的绘画风格并不被南宋及元人所普遍接受,自其圆寂后数百年一直声名不显。

明朝建国初期,虽然也仿效前朝成立画院,然而却没有设立完整的画院系统,传统绘画的学科规范在文人画家厌倦墨守成规的保守化风格氛围中一步一步崩坏,画家们开始不停地尝试突破宋元以来的绘画局面。

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明朝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崛起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市井阶层的文化诉求。

牧溪简洁随性、不费装饰的画风契合了时代文化需求心理,对明代的花鸟画产生重大影响。

一、牧溪为何许人关于南宋僧人画家牧溪的生平行状,历代文献中时见著录,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这些散见于不同时期的记载文献对于牧溪的俗姓、里籍、事迹、性格、生卒年等说法不一。

如:元庄肃《画继补遗》云:“僧法常,自号牧溪。

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元吴大素《松斋梅谱》云:“僧法常,蜀人,号牧溪。

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查口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云:“僧法常,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饰。

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

”清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卷六“释氏门”法常名下加入了:“性英爽,酷嗜酒,寒暑风雨常醉,醉即熟,觉即朗吟。

”近人孙鲭公《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云:“法常僧,开封人,俗姓薛氏,号牧溪。

天台山万年寺僧。

”日本近人金原省吾《支那绘画史》则说法常:“俗姓李氏,长庆寺僧,五十岁后闲居寺门外。

理宗嘉熙三年(1269年)卒,年六十三岁。

”徐邦达在《僧法常(牧溪)传纪订正》中则认为历史上活跃于两宋之间的名曰法常的僧人应该不止一人。

徐氏通过清理史料后认为《历代画史汇传》、《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支那绘画史》三书中所涉及的僧法常,其中事迹除引自《图绘宝鉴》的文句可用外,其他部分都应排除掉,才不至于把好几个同名的僧人的传记合而为一。

浅谈恽南田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及形成

浅谈恽南田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及形成

清 恽南田 栀子花绢本设色 20.4cm×29.2cm 上海博物馆藏清 恽南田 花卉册页十开之牡丹纸本设色 22.8cm×3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对恽南田的独创画法进行了说明:“恽氏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

点染同用,前人未传此法,是其独造。

如菊花、凤仙、山茶诸花,脂丹皆从瓣头染入,亦与世人画法异。

其枝叶虽写意,亦多以浅色作地,深色让主筋分染之(主筋叶中一笔也)。

”[1]165恽南田十分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借鉴。

他在继承前人没骨法的基础上,对花鸟画技法也多有创造。

一是点写法。

点写法恽南田最常用以“粉笔带脂”为之。

此法先用笔调和水粉,在笔尖蘸少许胭脂或者其他深一点的颜色,一笔绘于画面上,色彩变化自然丰富,一般多用于点写花头。

以一笔点出来,红白相融,自然生动。

如恽南田《花卉图册之十一》的荷花画法,就是用饱含白粉的画笔,在笔尖稍蘸曙红和朱磦二色,一笔点出,描绘出花瓣晶莹剔透、水嫩润泽的质感,深色的荷叶更加烘托出轻盈洁净的花头,真实而灵动。

二是渍点法。

渍点法是用笔饱蘸颜色,再在笔尖稍蘸不同颜色或水进行多次点厾,使画面保留点厾的笔痕。

此法在宋《出水芙蓉图》中荷叶边缘用淡墨和赭色多次点厾出枯残的质感,色彩变化多样,层次丰富。

三是渲染。

渲染是院体花鸟画常用的技法,恽南田常以此法画花又有所变化。

如《百花图卷》中的花,设色艳丽,几乎不见墨线勾勒,画中桃花先以白粉染足,再从花瓣根部用曙红、胭脂层层分染,烘托数层。

四是分染和接染。

分染主要是以笔尖分别蘸有墨或颜色、清水的两支笔,先染墨或颜色再以清水笔染开,多次交替,染出深浅层次,形成浓淡自然过渡的效果。

恽南田所画的牡丹等花头多运用分染绘就,从花瓣花心的位置细细染出,或从淡色花瓣尖部用胭脂向下过渡,层层分染,使花头栩栩如生,形态生动,质感极强,叶子也常做深浅不同程度的分染。

接染主要是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在同一片花瓣或叶子上接染,使其色彩过渡自然而丰富。

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诗歌探析

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诗歌探析

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诗歌探析马小明【摘要】晚明诗坛的变化转折与心学思潮的兴起息息相关.徐渭青年交游多以心学名流为主,这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他力主“诗本乎情”,是晚明公安派、竟陵派的先声.徐渭诗歌内容涉及边塞、山水田园、时事政治、题画等诸多方面,部分诗歌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压制女性的不满.【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徐渭;交游;诗歌主张;诗风【作者】马小明【作者单位】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甘肃巴彦淖尔0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徐渭深受心学思潮的影响,是明代诗歌由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向公安派转变的关键人物,曾有过“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的自我评价。

徐渭一生科场蹉跎,“八试不售”,曾入胡宗宪幕府为幕僚,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展示了其军事才华,深受胡宗宪赏识,也与当时文坛名流多有交往唱和,是“越中十子”之一。

关于徐渭之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今其书画流传者,逸气纵横,片楮尺缣,人以为宝。

其诗欲出入李白、李贺之间,而才高识僻,流为魔趣。

选言失雅,纤佻居多。

譬之急管幺弦,凄清幽渺,足以感荡心灵,而揆以中声,终为别调。

观袁宏道之激赏,知其臭味所近矣。

[1]765此评虽云徐渭之诗流为“魔趣”“轻佻”,但也不得不承认徐渭“才高识雅”,其诗“足以感荡心灵”,并以李白、李贺二人誉之,袁宏道《与吴敦之》力赞徐渭之诗为“明诗第一”[2]505。

从诗作来看,徐渭诗风雄浑浩大、感荡心灵,充斥着一股突兀倔强的不可磨灭之气,是明代诗坛主情主义诗风的探路者,与相对沉寂的明代诗坛相较,其诗可谓“光芒夜半惊鬼神”!作为明朝中晚期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徐渭深受心学思潮的影响。

对徐渭影响最深的,首推阳明后学王畿。

据徐渭自述,王畿是徐渭的远房表兄,而且徐渭曾师事王畿,两人诗歌唱和甚多,徐渭早年的诗歌思想深受其影响,徐渭《答龙溪师书》是其与王畿二人论诗之专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代花鸟画家徐渭摘要:明代花鸟画家徐渭,一生坎坷多变,从出生一直到他生老病死,命运都在不停地捉弄他,一生之状如他诗中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开写意花鸟画一代新风,是大写意体派的真正确立者。

徐渭的花鸟绘画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不拘物象,而重生韵”,笔墨的巧妙运用是徐渭绘画的特点。

徐渭的存在使得明代画坛生出了耀酿的光彩,由于徐渭的存在,中国的水墨花鸟大写意体派得以真正的确立,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花鸟;绘画;艺术;狂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像荷兰艺术大师梵高那样发狂,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徐渭一生境遇坎坷,生活动荡不定,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

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徐渭生平徐渭,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自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生,徐渭的一生坎坷多变,从出生开始,命运便不停地捉弄他,年幼时的徐渭经常遭到周围人的白眼,因为他为婢女所生,而且父亲亡故的早。

徐渭青少年时代非常的刻苦好学,阅读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他对儒家经典、兵法、医学、小说、戏剧等都很着迷。

徐渭有很多的良师益友,其中不乏思想家、书画家、学问家、诗人等等。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特别的爱好,学过很多历代名人的法帖,对王羲之、米芾、祝允明等大家的宇都下过工夫。

徐渭虽然在花鸟绘画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但学习绘画却是他30岁以后的事。

徐渭20岁时考取秀才,而后参加乡试考举人,结果屡试不中,“终生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于有司”。

徐渭中年入胡宗宪总督府,参与抗倭斗争的策划工作,当时胡宗宪遭祸,徐渭深受刺激,加之失业穷困,与后妻关系不和,几次狂病发作,九次自杀未遂,终因误杀继妻而入狱,为此在牢中度过了六年多的囚徒生活,但他也因此对人生的体验更深了,学识更丰富了,书画艺术也更加成熟了。

万历四年北上边关,这段时间为徐渭绘画艺术的创作盛期。

到晚年,穷困潦倒,变卖书画也难以维持生活。

1593年,一代奇才徐渭,在贫困交加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一生之状便如他诗中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一然而他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开明代公安派之先的优秀诗文,留下了不拘成法、与世抗争的精神,在狂傲与浪漫之中,徐渭体会到生命本身的原创性,在明史上,他的艺术与李贽的梵藏二书、笑笑生的《金瓶梅》一起,为中国文化传统开辟了反传统的另一脉。

2徐渭的艺术特点徐渭的绘画主要以花鸟为主,观赏徐渭的画,虽然距今已有四百年之久,但神气、气势犹存,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走笔如飞,泼墨淋漓”,让人无法用平静的心情去观赏,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徐渭开写意花鸟画一代新风,是水墨大写意体派的真正确立者,从根本上完成了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上称为青藤派。

他的花鸟画吸取了宋元及沈周、林良、陈淳等花鸟画的长处,又有重大的革新,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

2.1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徐渭绘画具有思想和艺术的双重性,这些艺术特色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2.1.1思想性徐渭的一生境遇潦倒,想靠仕途获取功名,却屡试不中,狂病发作时九次自杀未遂,因误杀继妻而在牢中过了六年的囚徒生活,晚年生活贫困,靠变卖书画换取银两,以此来维持生计。

徐渭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在命运的捉弄下始终保持着他的气节与情操,这在他的诗文书画中都有大量生动的反映。

“文章憎命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坎坷的人生和多变的命运成就了徐渭的绘画艺术。

生活的失意造就了徐渭事业的得意与辉煌:他的花鸟绘画雄踞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颠峰而雄视百代。

生活的不如意使得他常常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恣意纵横的笔墨与题跋诗结合在一起,抒发胸中的块垒与愤怒,看他的画可以感受到一股“磊磊不平之气”。

设想一下,如果徐渭一生没有这么多的波折与困难,又怎么会有他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见解,而这些体验与见解正是他在绘画上成功的关键。

2.1.2艺术性徐渭生性怪僻,晚年时候的他,作画勤奋,画技也与时俱进,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画出的画生动逼人,自成一趣。

对他来说,画画就如同他的生命,没有画生命也就毫无意义,他可以通过作画来抒发心中的不满,同时作画也可以广交朋友。

当时上门求画的人很多,想得到徐渭的画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重要的就是要看是什么时候。

徐渭有个怪脾气,当生活过得去时,他便不会动笔,求画者就算磨破嘴皮子,也难得一幅,如果他家缺柴少米,这时去求画就比较容易得到。

徐渭一生傲骨不改,他最讨厌那些趾高气昂、作威作福的阔老大亨,这些人听说徐渭的大名,也有登门求画的,但常常都被拒之门外。

有一次,一位县令坐着大轿,并且带了许多的随从,前呼后拥,来向徐渭求画,徐渭得到通报后并没出来迎接,使得这位县令只好起轿回去,过了几天县令改为步行去拜访徐渭,徐渭这才出门迎接,后来两人竟成好朋友,由此可见徐渭的傲气。

性格的怪僻使得他在绘画上不墨守成规,敢于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笔下的花鸟画不仅是在形式风格上的创新,而是有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艺术创新。

如《芭蕉图》中,玲珑剔透的石头,周际用的是浓墨涂染,显示出石头本应有的坚硬与奇倔,石头的前面,一株芭蕉挺拔向上,叶片稀疏,有的虽残缺不全,但是并没有枯萎。

画面中有几片芭蕉叶的用墨特别的浓,增强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并且显示出挺拔,给人以生命的气息,画里芭蕉叶中伸出几支梅花。

娇俏白艳,梅花生长于冬天,芭蕉原本到了秋季就会枯萎凋谢,可是画中的芭蕉在冬天依然没有枯烂,并且充满生机,梅花与芭蕉画成一体,给严寒的冬季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与丽色,寄托了画家远大的理想。

画中左上两排题诗,与芭蕉的挺拔显得协调统一。

“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

世间好事难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

”。

自然界中芭蕉与梅花同在的现象是没有的,在这里徐渭把芭蕉与梅花画在一起,用艺术的眼光去描写,可见徐渭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他的远大的抱负。

诗句“吃厌鱼儿又拣虾”表现了画家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恒心,现实世界了往往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对此可以用艺术去填补,因为艺术不是现实社会的刻板,可以借此发挥和寄托理想。

再看他的《菊花图》,这幅画为徐渭老年时期所作,画中一株的菊花在秋风中,菊花的枝干虽细而略弯,但却坚挺有力。

枝干上的菊叶向四周伸展,浓、淡不一,充满活力与生机,画家对菊叶的处理疏密有致,用笔很有力度,毫无拖泥带水的痕迹,枝头上的花开的茂盛,前后错落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菊花的左边生长了几竿细竹,竹叶多而繁茂,竹竿细且用色深,强韧之中绽放光彩,竹叶与竹竿一起随风舞动,千姿万态,在菊花与细竹的脚下丛草乱生,草生得密而茂盛,透出一种旺盛的自然生命力。

画中的菊花生长在丛草乱竹之中,没有移植八盆中,不肯从俗,它傲霜绝俗,正是画家自我人格的写照。

画面右上方的七言绝句“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

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

”诗的意思是说自己生活的道路崎岖不平,深感人世间的险恶风波,年老的时候不怎么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只有几只蝴蝶飞来飞去陪伴他,他很寂寞,只好以写菊来作为消遣,画家借此来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

在这里徐渭借菊花的不肯从俗、傲霜绝俗来表现人的品格情操。

3“不拘物象。

画中生韵”观倪云林、董其昌的画,可以让人拂去烦躁,于静寂中去聆听宇宙脉搏的律动,去追索那大寂宏阔中的神秘,去进行一次生命的自我观照,去审视物象的虚幻而体认本真的智果,道在静中!这是倪云林、董其昌的画给人的昭示。

而观徐渭的画,你能感到生命的炽热、活力,以及不屈于俗的狂傲风骨;它有鲜活不滞的性灵:疾风暴雨般的激情和诗意的散溢。

于此你可以醒悟:画虽小枝,不畅神情为真小;寸心虽微,不接广宇为真微。

道在动中!这是徐渭其画深刻的揭示。

史载“醉后专捡败笔处拟试桐美人,以笔染两颊,丰姿绝代。

”徐渭的绘画不拘于事物表面的像与不像,他注重于画面的精、气、神,善于抓住神气,用大笔铺张。

他的画各具魅力,墨葡萄有墨葡萄的生理,螃蟹有螃蟹的神韵,芭蕉有芭蕉的简练,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高度的艺术技巧,可以见得画家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力。

《墨葡萄》一幅“不求形似求生韵”、“信手招来自有神”图中横出的主干坚挺有力,千枝万干,叶子繁密,一串串果实都由这主干承负着,因为叶子繁茂,果实沉重,枝条柔弱,所以枝叶都向下垂,而主干上却没有片叶子,只有一条稀疏的细枝嫩叶在风中向上飘扬,画中枝条垂挂,长短不一,粗细均匀,叶子有的阔大如掌,有的细小如点,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有疏有密,果实犹如明珠一般,晶莹圆润。

整个画面刚柔并存,枝干与叶子一刚一柔形成强烈的对比,枝干走势转折而流畅,顿挫有力,协调中带着生韵。

4笔墨技巧徐渭在笔墨技巧方面可以说是独领风骚,这不仅仅体现在绘画方面,在书法上也同样有所表现。

徐渭给后人影响最大的方面也就是笔墨的运用。

中国画笔和墨的运用是绘画技法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体的,笔的运用能带动墨气的生发,墨气的生发又可以体现出笔的运作,它们互为前提,互作影响,缺一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