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临床应用经验谈
许秀平主任治妇科病经验拾萃

・3798・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3期CJGMCM December2020.Vol35.23按:该患者基础疾病多,并发急性胰腺炎,精神差,形体微胖,通体肤白,腹痛,舌淡白胖嫩,苔淡白,脉沉弱(以左脉为著,几乎不能扪及),同时多次出现癫痫小发作,在血虚水盛基础上合并水饮上犯清窍,方中当归、川苛补血养血,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重用茯苓淡渗利湿;附片温中焦阳气,辅以干姜助附片温阳,因“附子无姜不热”;党参补肺胃之气,与当归、川苛合用气血双补;辅以龙骨、牡蛎沉降镇惊悸,远志安神定志。
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健脾利湿、温化水饮之效,则气血补、脾胃健、水饮除。
5讨论统观以上3案,患者皆有血虚水盛的基本病机。
急性胰腺炎早期经苦寒药物通腑泻热、通里攻下及禁食等导致脾胃受损,到后期出现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停聚,气血生化乏源,从而表现出一系列血虚水盛证候。
血虚失于濡养,其临床表现多为腹痛,且多为隐痛、绵绵而痛,水盛的表现均见舌淡胖大、苔白腻,或兼见少气懒言、纳呆乏力,或兼见形体虚胖,此乃脾失健运而致水湿内停,或为神志改变,此乃水饮之邪上犯清窍。
血虚与水盛又各有侧重,血虚较重时多以腹痛为主症,用药则加重当归芍药的用量;水饮偏盛时则可见少气懒言,纳呆乏力,甚或神志异常等症,用药多重用茯苓、白术、泽泻以健脾除湿。
当归芍药散原文为治疗妊娠及妇人腹痛,治疗对象均为妇人,然案1、案2患者却为男性,由此可见,凡患者具有血虚水盛的基本病机,皆可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
而且在《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一书中,胡教授也明确指出:“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可用当归芍药散”。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之论,阐明了急性胰腺炎后期出现血虚水盛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当归芍药散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治疗中的临床运用价值和适应证,即患者出现腹痛绵绵、脐周为主,伴有少气懒言、心慌心悸,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润,脉沉弱无力,左脉明显者,希望能对临床医生运用该方有所裨益。
从剂量比谈《伤寒论》中附姜的配伍规律

久; 干 姜配 伍 附子 , 可 助 长散 寒 之 功 , 显 效更 速 。两药
合用 , 交接 十二 经 , 相得益彰, 相互 为用 , 所 以前 贤 云 :
阳作 用 。通过研 读《 伤寒论 》 我 们发现 , 附子 与干姜配 伍 应用 广泛 , 可用 于治疗太 阳病 、 阳明病 、 少 阴病 、 厥 阴病 、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3月 第 2 8卷 第 3期
C J G M C M Ma r c h 2 0 1 3 . V o l 2 8 . 3
・ 4 4 9・
【 经典温课 】
从 剂量 比谈 《 伤寒论 》 中附姜 的配伍规律
李宇 杰 谢 彬 黄 煜 洪 倩
摘要: 近年来, 火神派以大剂量的附子扶助人体之阳气, 在中医界} I 起很大的轰动。附子作为扶 阳的重要药物, 早在《 伤寒论》
守, 干姜守而不走 ” , 两药相配 , 能走能守 , 起 到更 好 的 回
药 经 验集 的 开 篇 里 提 到 : “ 附子温五脏之阳, 要善用 ,
不可 滥 用 。 ” 干姜 长 于温 中散 寒 , 主要 作 用 于 脾 胃 , 效 力强 劲而持 久 , 故前 人 有 “ 附 子走 而 不 守 , 干姜 守 而不 走” 之 说 。附子 配伍 干 姜 , 可增 强 回阳之 力 , 使 效力 持
在 表 之 风寒 ; 引温药达下焦 , 以去 在 里 之 寒 湿 。 ” 陈 修
园有 云 : “ 附子 味辛 性 温 , 火性迅发 , 无 所 不利 , 故 为 回 阳救 逆第一 品药 。 ” 干姜 , 辛, 热, 归脾 、 胃、 心、 肺 经 。具 有 温 中散 寒 , 回阳通 脉 、 温肺 化 饮 的 功 效 。如 《 本 草 求 真 》日 : “ 干 姜, 大 热无 毒 , 守而 不 走 , 凡 胃 中虚冷 , 元 阳 欲绝 , 合 以 附子 同投 , 则 能 回阳立 效 , 故 书 有 附 子 无 姜不 热 句 , 仲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 孙其新

我眼中的李可学术思想精髓孙其新刘观涛按: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忙着我所供职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事务。
应出版社之邀,我负责编辑专门面向中医药大学师生的订阅号“悦读中医”(ydzhongyi)。
青年学子,是未来中医的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系列的师承试验班级。
将来本订阅号的诸多师兄,就是青年学子的辅导员啊!而青年学子们的师承实验,又成为我们开发精品教程的源泉。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昨天,我们刊发的李可老先生的文章(封面照片即是李可老先生),得到热烈赞叹,今天,我们特意看法一位李老思想的师承者、主任医师孙其新的演讲。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首先我们来谈谈《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在济南第二届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会发表的,当时我是出于什么样的思想呢?因为附子谁都想用,但附子大量、久用,对大夫和患者来讲,都是一个心有余悸的问题。
那么如果你想把它做成水丸,那就比较好掌控了,一个人吃1.5g附子粉会怎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做试验,刚开始也怕中毒,就按李可的服法,把附子磨成粉30g,从去年10月份开始试验,这个试验是在我自己身上做起,吃完以后,一天两天没有什么反应,而且我在做的时候,都是用日本的松夏血压计来测量,测量自己的血压和脉搏,结果发现了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效果。
所以说李可说的这段话:“自晋以后,诸家注疏之得失,不重视临床,对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书就…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其实误人不浅。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己用过,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都亲尝附子,患病则签字处方服附子,只有自己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
”这一点,我体会的非常之深。
我查找了一下,李可对附子小剂量有哪些论述呢?结果发现,他有一次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在1959-1960年治疗类风关的时候,他治了6例结果都失败了,后来得出一个结论,小剂量附子是隔衣挠痒,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量附子,而反对用小剂量附子,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时喜欢用大剂量附子,这是我在去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里面,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李可把附子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5等,大家看第17篇文章就知道了,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
张仲景桂附药对应用浅谈

心胸 , 心胸阳气不振 , 正气未大伤 , 尚与未解之表邪
相争而欲托其外 出, 故脉来 急促乏力 ; 表邪 内陷胸
中, 阴乘阳位 , 则胸 中满 闷不舒 ; 又言“ 恶寒者” 微 ,
是为阳气虚甚。综 而观之 , 本方 同桂枝加附子汤均 为治疗太阳病误治( 后者为发汗太过) , 后 以阳虚为 主的阴阳两虚 , 内涉少阴证之 剂。仲景用 桂枝 汤去 酸敛凝滞 、 碍于复阳的芍药 , 以温通心 阳, 加附子温 补肾阳, 合而成温补心 肾之剂。 2 3 桂枝去芍药加麻 黄细辛 附子汤 《 . 金匮要略 ・ 水气病脉证治第十 四》 “ 日: 气分 , 心下坚 , 大如盘, 之。本条文论述 阳虚寒凝 , ” 水饮停 聚, 于心下, 结 气 水同病 的证治。仲景立治气 以治水之法 , 使气行则 寒水亦行 , 治用温阳散寒 , 通利气机 , 宣化水饮之剂 。 以桂枝合附子温心 肾之 阳; 生姜 、 麻黄 、 细辛温经散 寒, 宣阳化饮 ; 草枣和营卫。 2 4 桂枝附子汤 《 . 伤寒论》 14条 : 伤寒八九 第 7 “
毛而除表寒 , 里者达下元而温痼冷 , 内彻外 , 彻 凡三 子 , 、 大热 , 辛 甘, 有毒 , 归心 、 、 经, 肾 脾 具有 回阳救 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等功效。 12 桂枝 《 . 神农本草经》 “ : 主上气咳逆……利关
焦经络 , 诸腑 , 有真寒 , 不 可治。 总之 , 诸脏 果 无 ” 附 边如旋杯 , 水饮所作 , 桂枝 去芍药加麻 辛附子 汤主
节。 本草汇 言》 “ ”《 : 散风寒 , 逐表邪 , 发邪汗 , 咳 止
嗽, 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 桂枝 为樟科植物 肉桂的 ” 干燥嫩枝 , 、 、 , 辛 甘 温 归心 、 、 肺 膀胱经 , 具有发汗解 肌, 温通经脉 , 助阳化气 , 平冲降逆等功效。 2 论中桂枝 附子药对 的应用
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 陈馥馨 . 2个含十八反十九 良内服成药方组 成与主治分析 f. 1 ] 7 8 J中国医药学 】
报 ,97, 2. 18 ( ) 0 t
弱 于制附子 的单 煎剂 , 附子及半 夏的混合 煎剂 、 两者单 煎混合剂均 与制附子的单煎剂的毒性 相似 , 明两者 配伍 后产生的毒性作用很 说 可能来 自附子 , 认为在常量下两药是 可以配伍 的。夏氏等 同时观察 到, 姜半夏 、 制附子的混合 煎剂 比制 附子 的单煎制剂 的强心 、 降压作 用要弱。这 证明了中药七情理论 的相恶关 系, 即半夏能抑制附子 的
19 , ()2 .附子配伍半 夏对心脏 的损伤 证 作用 明显增强。两者配伍后大鼠的肝脏指数 、 肾脏指数及肝脏 、 肾脏
形 态 学 与 单 药 组 相 比 , 有 显 著性 差 异 , A T、 T指 标 的 改 变 与 均 但 S AL
规律性与合理性 , 如两者的配伍剂量 、 比例 等, 全面系统 的研究相反 药对 , 搞清配伍禁忌 未被认知的条件 , 同时 目前鲜有文献对两者的临
床 配 伍 规 律 进 行 总 结 , 总 结 两 者 配 伍 的适 应 症 、 候 、 症 、 药 、 故 证 主 方
剂型 、 用量 、 煎服法、 良反应等 , 不 为指导临床合理 的运用相反药对提 供依据 , 为l 并 临床上更 安全 、 效和广泛 的应 用有毒 中药 开辟新途 高
各实验结果之间均有不一致的现象 , 暂未能形成相统一 的结论 。如 两者配伍后毒性有与单用相近、 减弱或是加强的截然不 同的结果。
6结语
[1 1] 妮. 黄燕 对十八反 的认识和体会【 l J广东医药 ,9 6 1() 7 . J 19 ,7 : 9 74
中医治疗急症杂谈

或久 用激素哮 喘仍 难控制 ,而又有 附子 证 时 ,便大胆运 用超大剂 量附子 常获意 想 不到 之效 ,最大 剂量用 至 2 5 0 g 左右 , 且把 握运用指征 ,注意久 煎方法 ,掌握
去 毒 配 伍 ,重 视 特 殊 服 药 方 法 ,笔 者 在
头颅 C T未 见 明 显 异 常 , 即 处 方 吴 茱 萸
变 ,多证 相关 。对 于急症 的治 疗 ,我们
应该辨 清外感与 内伤 ,脏腑 的病位 ,病
当我们 面对这些症 状 ,就可 以大胆 用附
子这 味药 ,而且剂 量可 以使 常规剂 量的 几倍 甚至几十倍 以上 ,在 用大量 附子时 候 ,我们 应该注 意煎煮 的方法和药 物配 伍 的问题 ,如江 苏省 中医药呼 吸科 史锁
之 ,是 形 容 其 作 用 之 大 也 。 ”面 对 临 床 上
2 1 2 2 1 9 江苏 扬 中市 八 桥 中 心 卫 生院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6 1 4 x . 2 0 1 3 . 1 9 . 3
不是 中医是 “ 慢郎 中”的意识 。
经 验 丰 富 ,所 以 用 药 量 大 力 宏 ,但 临 床
甘石 汤 ,急性 腹痛 者有 用 大柴胡 汤 者 ,
有用 小建 中汤 者 ,我 的观 点多 用原方 , 辨证 准确 ,量 亦 可偏 大 ,效 果 才突 出 , 多临床 ,多用 中医治病 ,这样才能 树立
答此 类问题 ,是认为西 医在现代 医学处
理急 症危重 问题处于 主导地位 ,还 是认
为 中医在处理 急危重病 中大有作 为 ,到
临证医案三则_李迎红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常用于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等症。
《本草纲目拾遗》曰:“其藤最活血,暖腰膝,已风瘫。
”已故老中医王为兰称此药“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健筋骨,疗风瘫,除酸痛,血虚血瘀皆可应用,有瘀可化,血虚可补,极为稳妥之药,此药用量最多不超过30g,一般20g适宜,多则甘而涩,反而效差”。
实为经验之谈。
3 独活寄生汤加味配合马钱子冲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案3张某,男,48岁, 2007 年 4 月 27 日初诊。
轻微扭伤致腰痛、右下肢抽痛2月加重 1 周,且伴右小腿发凉、怕冷、皮肤感觉麻木,咳嗽时加重,经卧床休息不能缓解,影响睡眠。
纳食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体格检查:腰部外观无明显畸形,腰椎活动稍受限,L5~S1棘突右侧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并见有向右下肢放射性抽痛,小腿外侧皮肤感觉稍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左80°右30°,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右侧(+)。
X线片检查未见异常,CT 示:L5~S1椎间盘向右后突出,压迫硬脊膜囊。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断:腰痛(寒湿型)。
用独活寄生汤加威灵仙,制附片。
药用:独活12g,秦艽12g,防风12g,川芎12g,党参12g,肉桂12g,牛膝12g,细辛6g,桑寄生15g,杜仲15g,当归15g,茯苓15g,熟地15g,生白芍15g,威灵仙15g,附子(先煎)10g,炙甘草6g。
连服7剂,同时每日配合制马钱子0.8g研末分2次冲服,连服 1 周症状明显减轻,可弯腰及行走。
再服 4 周,症状基本消失,能正常干活。
嘱其注意活动姿式及保护腰部。
随访1年未复发。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
中老年患者表现多见腰痛、下肢放射痛,小腿发凉、怕冷、皮肤感觉麻木,咳嗽时腰痛加重等症。
本病多由劳损引起,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外侵为标。
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可以不同程度收效,但临床观察单纯用独活寄生汤起效较慢,满意度差,患者与医家多难守方治疗。
浅谈附片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中毒处理

【 关键词 】附片 乌头 注意事项 中毒
附片是 临床常用 的中药饮片之一 , 是 毛茛科 乌头属多年生 草本植 物乌头 ( Ac o n i t u m c a r mi c h a e l i i D e b x ) 块 根上 附子的加工 品[ 1 】 。 附子药性 刚燥 , 走而不守 , 能上助心 阳以通脉 , 中温脾 阳以 健运 , 下补 肾阳以益火 , 是温裹扶 阳的要药。 临床常用于厥逆亡
■ 0固回国岔国钮回国0
浅谈附片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 中毒处理
李 晓 南 张 英 巫 雪梅
( 合 江县人 民医院 , 四川 合江 6 4 6 2 0 0 )
【 摘要 】附片临床应用广泛 , 能上助心 阳以通脉、 中温脾 阳 以健运 、 下补 肾阳以益 火, 是温裹扶 阳的要 药, 但是毒性较 大 ,
血压下降等 , 部分患者可 出现烦躁不安 、 呼吸急促、 瞳孔缩小等 情况 , 严重者可发生抽搐 、 昏迷、 心脏停搏 、 呼吸抑制等情况 , 威 胁患者生命。中毒患者心电图一般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或伴有
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中毒处理方法等总结报告如下。
1 附片 的药 学 监 护
附片为祖 国医学 中温通血脉 、 助 阳扶 正、 改 善脏腑功 能的
但是很快 消失 , 服药 约 1 年时 , 某次服药 半小时后 出现 了严重
1 . 1 使用禁忌
在 长期 的临床应用 中,历代 医家将使用
的中毒症 状 , 心电图表现为房室并 行心律 , 用药后 转为窦房传 导阻滞 , 后 入院治疗 5 d 后 全身麻木 、 恶心等症状才逐渐 消失 , 心 电图基本恢 复了正常 , 但是患者仍然全身乏力。
碱如乌头碱 、 中乌头碱 以及次乌头碱有 心脏毒性跚 。 本文就附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临床应用经验谈王子泉遗稿王其林整理(昆明第十二中学昆明650041)摘要介绍已故王子泉老中医应用附子的经验,重点讨论了附子的用量和配伍禁忌问题。
根据云南气候特点,认为临床以虚寒证居多,一般症候用量可在25~30g,重症可至50~60g,少数危急重症可至100g以上。
附子的配伍禁忌本无严格的框套,关键是要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当用则用,并举附子与半夏、天南星的配伍加以说明。
附病例2则。
关键词中药附子用量配伍禁忌老中医王子泉分类号R282171017附子的用途广泛,功效宏伟,其治疗作用早为广大中医界认识,但在临床应用上,它的用量和配伍禁忌,却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1关于附子的用量附子的用量,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5中药大辞典6所载,每剂用量为1~3钱(约合3~9g),有的5中药学6书上,则主张重症可用到16~31g。
就一般情况来说,上述剂量未尝不妥,但我们还应认识到:中医是自然科学,选方用药的依据,除了典籍认定,及实践经验以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禀赋,以及当时、当地的气候、风土等客观条件来决定。
早在汉代,张仲景在其不朽名篇5伤寒论6里载有使用附子的方剂20个,其剂量为生附子1~2枚。
据考证:附子在宋代以后始有人工栽培,故5伤寒论6中所指的,当为野生附子,若以今天采集到的野生附子来看,每枚平均重量约在40g左右,1~2枚即合现制40~80g,仅在重量上就已超出现今用量的若干倍,何况野生附子在荒野中生长缓慢,且得天地之真气,其药效及毒性均比现代人工栽培的大许多,可见古人对附子的用量,是比现代大得多的。
5本草纲目6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附子,,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
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
0又5琐碎录6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0在近代,云、贵、川老一辈的名中医,诸如吴佩衡、李古新等的医案里,使用附子的剂量甚至达到400~500g。
事实证明:凡阴盛阳虚危症重症,经他们投以大剂附子得以化险为夷者颇多。
吴佩衡先生在他所著5吴佩衡医案6里说过:/用药如用兵,若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攻,药力不胜病,犹如兵不胜敌。
0我以为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笔者行医40多年,使用附子的药方,难以数计。
由于云南地区气候特点,民众体质以虚寒者居多,故治疗一般轻症,用的剂量是25~30g,重症则到50~60g,至于对少数情况特殊的虚寒重症,以及年深日久的痼寒积冷之疾,则用到200~300g。
经我治疗7第22卷第2期1999年6月云南中医学院学报J ournal of Yunnan Colle 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 neVol.22No.26.1999的病例,尚未出现过因附片用量过大而发生问题的事。
病例1:喉科危症。
孙某,男,40岁,军队转业干部,住安宁昆钢向阳坡8幢。
患者1972年喉痛严重,经中西医久治不愈,延至1973年底,咽喉肿胀破溃,并生出许多大者有如黄豆,小者细如芝麻的瘤状物,将咽喉堵得严严实实,不仅疼痛难忍,而且严重阻碍呼吸,每日只能以米汤充饥。
由于身体极度虚弱,已无法坚持工作。
后经部队某医院检查,从其咽喉瘤状物上检出癌细胞,初步诊断为喉癌。
因当时该医院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经他人介绍到我处就诊。
初诊:该患者脉象沉紧,舌淡,尖边赤,苔白腻泛黄,面色晦黄,精神萎靡,颧赤,手足不温,恶寒,但不欲近火,接近热源喉部即感烧灼疼痛。
根据脉象及仲景5伤寒论6310条至313条所述,诊断为/少阴咽痛0,并以317条载:/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0为立法用药之依据,方用:川附子200g,干姜40g,茯苓30g,上肉桂15g(研末另兑),砂仁10g,甘草20g。
2诊:服药2剂后,喉痛稍减,可以进少量稀粥,神气亦有好转,但余症未减,仍以扶阳固正,交通心肾为原则,方用:川附子120g,干姜30g,肉桂10g(研末另兑),益智仁30g,茯苓20g,大枣10枚,槟榔6g,甘草20g。
3诊:服用上方2剂后,自感病情好转,手足转温,恶寒减轻,此乃肾阳开始恢复,水能化气之兆,意味着已经渡过险期。
照上方减去肉桂改用桂枝30g,以通经络和气血,另以毕拨20g散寒温肾,嘱其连服3剂。
4诊:各症状已有明显好转,脉象柔和有神,咽喉瘤状物已逐渐消散,疼痛亦减,但仍紫红充血,食物下咽尚有刺痛感,即以真武汤加味继续回阳散寒,温经燥湿,处方:川附子80g,干姜20g,茯苓15g,白术20g,桂枝20g,杭芍10g,砂仁6g,大枣10g,炙甘草6g。
5诊:脉象已趋和缓,精神亦佳,咽喉瘤状物已大部散去,故复以四逆汤加味调理。
此后又经过数诊,立方用药基本上是照上述方剂随症加减,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这一危症即告痊愈,患者也复职上班了。
象上述使用大剂量附子治愈的病例,临床上虽不多见,但从中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附子的用量,我们固然不能为了标新立异把它用得过多过滥,但是墨守成规,不敢通权达变地根据客观需要使用,致使许多本可救治,或能早日痊愈的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同样也是错误的。
此外,有的医家和病家,因为畏惧附子的毒性而不敢据情使用,即或偶尔用到,在用量和品种上,也作出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毫无道理的。
须知,克服附子的毒性,关键的问题在于煮透,而不是控制它的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种,只要按照下述方法煎煮服用,就不会发生问题:(1)煎煮用具最好用药罐或砂锅,如果容量不够,亦可用洁净的铝锅。
煎煮前,尽量一次加足水,待水开后再投入附子,如中途水不够,只能添加烧开的沸水,切勿中途断火或加入冷水。
(2)煎煮的时间要以附子的种类及用量而异,常规剂量的黑、白附子,煎煮1~2h 就已足够,如是盐附子、乌头,或附子剂量达到200g以上,就要煎煮2~3h,然后取出少许放在嘴里嚼一下,如果不感到麻口,就可加入其它药物同煎了,否则,还要再煮一段时间。
(3)服药的碗盏一定要干燥,勿沾冷81999年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22卷水,服药前后,勿进生冷及酸涩食品,勿当风受凉。
2关于附子的配伍禁忌至于附子的配伍禁忌,出现得最早,传播得比较广泛的论述是/十八反0歌诀,其中有/半蒌贝蔹芨攻乌0之说,其依据是什么?古人没有阐明,后人没有去深究它,也就这样世代相传下来,而且被不少医家奉为圭臬,开方用药,终生不越雷池一步。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应该永远停滞在一个水平上,中药材的使用和炮制方法,经过千百年不断的总结和改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医学科学也在飞跃地发展,所以对/十八反0/十九畏0一类的说法,我们应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应该把它看得太绝对。
更何况即使在古代,许多医家都没有拘泥这类禁忌,他们留下的典籍中,就有不少附子与半夏、天南星等配伍的方剂。
比较著名的,譬如5和剂局方6三生饮:用/生南星一两,生川乌、生附子各半两,木香一分,咀,每服半两,以水二大盏,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0,治卒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痰厥气逆,气虚眩晕等症。
5伤寒六书6回阳救急汤,则以四逆汤合六君汤加五味子、肉桂、麝香,治人体因真阳不足,以致寒邪深入直中阴经,阳微欲绝之危症,因其效验卓著,故有/回阳固脱,益气生脉第一良方0之美誉。
这类方剂,经数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是审症明确,辨症施治得宜,用了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至于近代许多名医的医案中,突破/十八反0之类的框套组方用药,治愈疑难危症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可见附子的配伍禁忌,本没有什么严格的框套,关键的问题是要遵循六经辨证,当用则用而已。
我行医以来,碰到过不少患者因禀赋不足,肺肾阳虚,复受外邪,无力温水化气,致使寒湿化痰,壅塞于肺发为咳喘之症,这种病症最大的特点是内外合邪,它既有宿寒,又有湿滞,如果不用姜附,则无以助阳逐寒,舍半夏、南星则不能燥湿祛风,逐胸中之痰涎。
如果医家囿于/十八反0之类的禁忌,必然就会顾此失彼,贻误病情。
病例2:寒湿咳喘唐某,女,56岁,住昆明大富春街52号。
初诊:患者咳嗽年余,服中西药无效。
自诉精神疲困,肢楚食少,咳喘不能平卧,以致夜不成眠已达数月。
查患者面色白,且呈昏晦黄滞之象,六脉沉迟,舌质淡,苔白腻,口干但不欲饮。
按此病本不复杂,无奈被他医误投发表阴腻之品,将气血耗散过甚,导致肺肾失权,气虚肝郁,寒湿挟痰浊上逆,咳喘便迁延不愈。
这种虚寒型的痰饮咳嗽,亟需温肾助阳与祛风豁痰同时兼顾,方能挽回颓势,方用:川附子120g,干姜50g,姜南星40g,法半夏40g,炙麻绒10g,茯苓25g,甘草10g。
2诊:上方才服1剂,患者便感胸中舒适,并能短时起坐言谈,惟咳喘仍剧,自汗多,故将上方减去麻绒,加砂仁6g,连服2剂。
3诊:服药后,各症均有好转,夜间能安睡,已收到开冰释冻之效,但终因久病亏损太甚,致使肾阳难复,夜间及早晚,仍有阵发性咳喘,故以温水燥土,舒肝达木治,处方:川附子150g,炮川乌30g,干姜40g,法半夏20g,桂枝25g,细辛6g,茯苓30g,砂仁10g,炙甘草20g,大枣30g,服完上方3剂以后,风痰平息,喘止咳减,各症相继平复,随后继以桂附八味汤及人参养荣汤加减,调理月余而愈。
(收稿日期:1998)07)03)9第2期王子泉,等:附子的临床应用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