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

合集下载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附子,又称毒参、百药之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附子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安神定志等功效。

在使用附子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

下面将就附子的用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药材性味与功效附子性味辛温、咸微寒,归心、脾、腎經。

其有效成分为季鹉碱等,具有温中散寒、散寒止痛、镇静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虚寒腹痛、心悸失眠等症状。

在临床上,附子多用于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治风寒湿痹、治虚寒腹痛、麻痹厥冷等症。

二、附子的用法1. 散剂:附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中药煎剂和颗粒剂中。

可以单独入剂,也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大黄、干姜等。

2. 煎汤:在临床应用中,附子多用于煎汤服用,常与桂枝、干姜、甘草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3. 配伍用药:在中医治疗中,附子与其他中药常常配伍使用,如附子与大黄、干姜合用,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与桂枝、干姜合用,可治疗寒痹厥冷等。

4. 炮制:附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一般包括生炮和制炮两种,以达到药性增强的目的。

一般不建议患者自行炮制附子,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1. 受孕期妇女忌用:附子属于大寒之品,孕妇和受孕期妇女忌用。

2. 心脏病患者慎用:附子具有强壮心脏的作用,但对于存在心律失常或者心脏病等情况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不宜长期服用:附子属于辛温寒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

在使用附子时,建议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4. 注意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导致有些人对附子过敏,极少数人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皮肤发痒等症状。

四、临床应用1. 治疗风寒湿痹:附子可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常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

2. 虚寒腹痛: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寒腹痛、泄泻等症状。

3. 心悸失眠:附子可以镇静安神,用于治疗因情志不畅、失眠多梦、健忘失眠等症状。

附子中毒的防治

附子中毒的防治

般持续5~6小时。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很快恢复,但长期 服附子引起蓄积中毒者症状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笔者见 到一例连续服附子1年,平时偶尔有轻微的口屠麻木及心慌,
很快自行恢复,但有一次服药后半小时出现很严重的中毒症
状,住院治疗5天,全身麻木、恶心等症状才消失,心电图开
始是房室并行心律,用药后转为窦房传导阻滞,5天后心电监 测出现QRS波电交替现象,患者自觉乏力,无心慌感觉。
药的1009附子放在~付药里煎煮,导致了中毒。
1.3个体耐受性不同常规量的附子中毒与否与个体差异有
关,如李时珍说“有人才服钱匕,而发燥不安,而昔人补剂 用为常药”。说明毒性反应与个人禀赋有关。
1.4服药后受到冷风吹袭或食生冷,可诱发中毒发生。
1.5长期服用而蓄积中毒虽然用的是常规量,但长时问服
用也可导致中毒。 2附子中毒的常见表现 口服后半小时至l小时出现症状,2小时出现中毒症状者少 见,症状有口唇、手足、全身麻木,血压低,心慌、恶心、胸
号国企准字H43020388。)用法:治菌必妥皮试阴性,0.9%氯化
钠100ml+治菌必妥29静滴,1日2次,第1日静滴时自感双手
讨论治菌必妥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谱广,
临床应用广泛,应用过程中偶有皮疹、药物热、恶心、腹泻 等症状,大疱性皮疹罕见。治菌必妥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刺 激机体产生抗体,同时机体建立记忆免疫,而在第二次使用 治菌必妥时机体已建立免疫,其发生反应程度可能与进入机 体内药物浓度、剂量及机体免疫反应等有关,故第二次用药

编辑:周维金)
治菌必妥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
朱占平
患者,男性,43岁。因患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结石行
胆囊摘除术。术后静滴治菌必妥(又名头孢噻肟钠,为湖北 威尔曼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批准文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

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

・壶天漫笔・35・ 收稿日期:2004-10-19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附子;用法;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4)12-1049-023 常用配伍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降低。

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

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

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张景岳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旨,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枸杞、山茱萸等相伍,被推为调节阴阳的代表方剂。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还有麝香,增强了温通开窍作用。

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高手能把附子驯服得俯首听命,用它的退阴回阳之功,起死回生之力,追复散失之元阳,收到立杆见影之效。

后世如祝味菊深得附子配伍之妙,他说:“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本研究主要论述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鉴别、应对措施,附子的药理分析以及炮制对附子所含生物碱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笔者对附子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标签:附子;中毒;排病附子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草药,系毛茛科植物乌头侧根(子根)的加工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

陶弘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

”李时珍谓:“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附子其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经。

其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有升压及弱的强心作用等,对于元阳不足所致的各种病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如抢救急性心衰及众多慢性疑难疾病如恶性肿瘤、再障等疗效明确,是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

近现代,火神派中医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用量也超出常用剂量,最多可达每剂200 g。

1 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1.1 临床表现虽然附子的功效巨大,但其毒性反应也是令人畏惧的。

历代本草都有附子有毒的记载。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口唇及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悸、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心电图显示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综合征。

另一方面,古籍及现代临床报道中也可见附子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排病反应。

所谓排病反应是药物进入体内,推动正气与病邪斗争,欲将病邪排出体外的过程。

《尚书》中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就是说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排病反应是病情向愈的佳兆。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有白术附子汤,方后注说:“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而。

”从本院的临床应用中,通过医生及患者的反馈情况来看,排病反应最常见的症状是一过性头昏,可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可间断出现。

1.2 鉴别1.2.1毒性反应以身体麻木为首要表现,可逐渐扩展到全身,常于服药后数分钟内即出现;排病反应以头昏为首要症状,一般没有或轻微麻木感,常出现于服药1 h以后,且无进行性加重表现。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的各种疑难病症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的药理作用附子,又称蟾蜍、附子砒霜,是中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具有多种功效,并在中医药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附子的药理作用展开论述。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附子主要含有毒性物质,如各种毒性生物碱和生物碱酯类,其中以乌头碱和季乙酸酯为主要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能够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降低血压附子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从而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2. 镇静安神附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促进睡眠质量提高。

这一作用与附子化学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相关。

3. 抑制痉挛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减缓肌肉痉挛的发生。

4. 止痛作用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疼痛感。

此外,附子还能够调节神经传导,改善炎症状态,对疼痛的缓解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附子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附子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

同时,附子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的镇静安神、抑制痉挛、止痛等作用,使得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例如,附子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癫痫等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等作用,对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炎症性疾病附子的药理活性使得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有所应用,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三、附子的药物安全性与副作用由于附子的毒性成分较高,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中医药专业人士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附子可以发挥治疗作用,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但若用量过大或用药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应,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使用附子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篇一:[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饮食禁忌第一:附子带有一定的毒性专家告诉我们,附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并不小,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小命不保。

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就是乌头碱了,这种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毒性将会降低。

想要去除掉大量的附子毒性,那么就需要将附子放在大约120摄氏度中的开水中煎煮四十分钟,这样毒性才能够下降到身体所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外室温以及寒冷天气中的附子毒性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认为寒冷的温度能够降低附子中含有的毒性。

第二:附子中毒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服用附子中毒的第一步是神经中毒,这个时候身体出现了口舌发麻甚至是全身发麻的情况,并且精神上也感觉到头晕头痛以及神志不清的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以及双目失明,对健康非常的不利。

消化系统中毒的症状则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以及恶心想吐等。

循环系统中毒则是表现为血压下降以及心率不正常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循环呼吸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的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如果身体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如果是比较早期的中毒,可以输入葡萄糖水等,一定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同时保温工作也需要进行。

第三:不适合服用附子的人群怀孕期间的女性以及月经期间的女性都不适合服用附子。

除此之外,体质属于阴虚阳热以及真假热患者也不应该服用附子,避免不舒服症状加重。

如果你身体的肌肤出现了破溃的情况,也不应该服用附子。

第四:附子不能与这些东西同食在服用附子的过程中,还应该适量的加入一些甘草以及干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毒性。

不过千万不能够和麻黄以及白酒一起服用,否则附子的毒性将大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将附子和其他中药材一起搭配的时候,白芨、贝母、瓜萎、半夏以及恶蜈蚣、白蔹等药材都不能够加入,避免出现中毒。

第五:附子泡水的时候不应该加入冷水附子在煎煮以及泡水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加入冷水,这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附子泡水喝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

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

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

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

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

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

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 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

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

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 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 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

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 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

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 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

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 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

"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 出的论断,诚实可信。

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 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

并依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调节肾阴阳代谢的代表方剂。

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 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卷四》),并在《时方 妙用》中立消水圣愈汤,此方由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组成,陈氏 标为"治水第一方".后人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饮泛滥、湿浊凝聚的咳 喘、阴水、寒疝等,多有良效。

特别要提的是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 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 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其后,唐容川创天魂汤,将附子、 干姜等温里药用于出血证,为治疗虚寒性吐血另设温阳摄血法。

"附方" 被医家推崇为清代陈修园总结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乃为"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佐以麻、辛之热,近现代医家经验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

张锡纯(I860〜1933年)善将附子与人参、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 并创敦复汤补相火、运脾胃。

上海祝味菊(1884〜)针对当时医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子治疗危重病证。

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常用量,少则12〜15g,多则30g, 故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

他在处方中,将温阳药附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阳气振作而潜藏,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子配伍之妙。

云南吴佩衡(1886〜)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 擅长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言。

"治愈许多阳虚病症。

他用附子之量更是惊人,一般在30g以上,多至100g、200g、300g, 最多用至450g.常将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温里和胃剂、补气剂、滋润剂等方药中。

他用附子之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

显示出娴熟的临证用药经验。

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蒲辅周(1888〜)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

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十三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1期26页)。

其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经、温通、温补、温化、温寒等,它如引火归原、平复厥热、反佐■- 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

但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为"药既要对 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

”(见 《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11月版25页)。

他还举《伤寒论》 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水中取火 等,皆取温而不燥之义。

其见解委系公允。

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于将附子与羚羊角配伍使用。

方氏指出:附 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 阳一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

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阴阳,二则扶阳生阴。

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母子相离之证,具有平衡阴阳之殊功。

赵锡武(1902〜)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 3000ml ,水肿明显消退。

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侗裕0饕?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取其"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邪",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活、 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经,以散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寒湿(见焦树德《方 剂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 7月版229〜234页),并创制?侗猿寮粒? 解关节之痛,深受病家青睐。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

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 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门、洁净府、去菀陈?s 三法, 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

笔者受其启发,曾治 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病人, 原每日用速尿800mg ,尿量仅有1000ml ,余用 真武汤合五皮饮(炮附子用至 45g,先煎3个小时),服用3齐腹尿量增至青皮)、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

以参附注射液为例,经300例厥脱证(包括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临床观察,阳气衰脱证189例,总有效率81.48%;气阴耗伤证92例,总有效率86.96%;真阴衰竭证19例,总有效率31.58%。

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1月,第7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

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

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 2小时左右。

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为: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击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怎样避免附子中毒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3.严防超量用药。

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

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 用18〜27g;温补脾肾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 6 —99g.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

实验证明, 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

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

(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2月版179页)5.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见周凤梧《古今药方纵横》,人民卫生出版社1月版135页)。

此三味配伍恰为《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故又称"张仲景附子配伍法".十禁三问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

十禁:1.面赤不用;2.舌质红、苔黄不用;3•谵语烦躁不用;4.尿少色赤不用;5.脉数有力不用;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

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是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的。

6.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7.体质衰弱、阴虚内热者勿用;8.妊娠期勿用;9.房室传导阻滞者勿用;10.不能与半夏、栝楼、贝母、白蔹同用。

三问:即问病人服附子后,1.睡眠如何?2.尿量多少?3.动静状态。

简言之,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附子用后的正常反应。

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