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合集下载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作者:黄秉中孙惠敏裴凯唐致晖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

《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

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

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

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

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

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旁生侧根名“附子”。

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

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

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

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

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制草乌”,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者进行大力宣传有 关艾滋病 的知识 宣传 , 点是坚持 正确使 重 用安全套。②采用 多种形式宣 传 , 高流动人 口的艾 滋病 预 提 防意识和 自我保 护能力 , 使其在 流动之前充 分认识 到艾滋 病
的威 胁 和 预 防 方 法 。 ③ 推 动 性 病 艾 滋 病 自愿 咨 询 检 测 , 艾 对
地 区分 布 : 2 共 5个 乡镇 , 中 2 其 2个 乡镇 均有 艾滋 病 发 生 , 中桂 溪 镇 占 1 . 2 , 平 镇 占 1 . 1 , 安 镇 占 其 6 2% 太 O 8% 高
9 9 % , 坪镇 占8 1% , 台 镇 占 5 4 % , 溪 镇 、 山 镇 、 .1 沙 .1 砚 .1 澄 坪
感 染 途 径 : 传 播 8 例 ( 8 3 % ) 吸 毒 传 播 9 例 性 7 7.8 ,
( .1 , 8 1 %) 其他传播 1 5例( 35 %) 1 .1 。在性传播途径 中, 男性 同性 行 为 传 播 1 4例 ( 6 0 %) 异 性 性 行 为 传 播 7 1. 9 , 3例
( 3 9 % ) 8.1 。
流行 病 学 特 征 : 报 告 艾 滋 病 感 染 者 和 患 者 1 1例 , 中 共 5 其
户籍为垫江者 11 , 1 例 患者 4 8例( 已经死亡 2 ) 感染者 6 5例 , 3 例。分布于我县 2 2个乡镇 , 每年分别报告艾 滋感 染者和病例 为 4、 7 4 1 、3 2 、1例 , 6、、 、1 1 、5 4 各年 发病 率分别为 3 7 / 0万 、 .2 1
病 历 资 料 来 源 于 垫江 县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传 染 病 疫 情 报 告 通报 。统 计 学 方 法 采 用 描 述 流 行 病 学 方 法 进 行 统 计 , 关 有 数 据采 用 E cl0 3 行 统 计 分 析 。 xe 0 进

附子功用探讨

附子功用探讨

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附子的应用体会与功效机制的现代研究

附子的应用体会与功效机制的现代研究
另一方面是附子中的乌头碱使crh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高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来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使肾上腺中维生素c和胆固醇含量减少尿中17羟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降低血清补体水平升高t细胞和re花环形成细胞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上升与对照比较p001碱性磷酸酶和肝糖原增加等共同发挥增强免疫力抗炎之功效
甲基 多巴胺 ,能兴奋心脏 、加快 心率 、改善每搏输 出量与心脏指数 、
以上都验 证了附子的 回阳救 逆之功效 。但 附子剂 量过大 ,会导 致
心律失常或中毒停搏。 1 . 2助 阳补火 附子是辛热重剂 ,为 阴症 明要药也 。能 “ 除六腑之沉寒 ,补三 阴 之厥逆” ,又温阳散 宣 , “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化水摄 阴止泻 ,
中有调卫之 功 ,使桂枝发汗而 不伤阴 ,白芍敛汗而 不留邪 ,共奏解肌
喘 ,杏 仁苦温润降 ,善 降气止咳平喘 ,二者虽 均为治咳喘要药 ,但麻
黄宣散肺邪 而平喘 ,杏仁润降肺气而平喘 ,两药配伍 ,一宣一降! 使肺 气通调 ,止 咳平喘作用益彰 ,适用于邪 气壅肺 之咳喘实证。 4 . 4敛散配伍 苓 甘五 味姜 辛汤 ,干姜 、细 辛与五 味子 配伍 ,治疗 上 焦饮邪 未
抗 缓慢 型心律失常作用 。⑤附子正丁醇 、乙醇和 其它 水溶物还有一定 的预防室颤作 用。⑥去 甲乌药碱 能够明显激动气管 1 3 2 - 受体 ,松弛 支
传统 医学 认为 :附子 可破阴 回阳,为 “ 回阳救逆第一 品药 ”。主 要用于 与休 克症状 类似 的 四肢厥冷 、脉 微欲绝 之 t Y 肾阳衰 症或亡 阳 症。如参 附汤 、芪附汤 ,治久病 气虚 欲脱或 出血过多 ,气 随血脱者 ;
附子干姜汤 、四逆汤 ,与干姜相 配伍 ,治大汗 、大 吐、大 泄或久病体

重用附子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体会

重用附子治疗风湿性多肌痛体会

具特 色 。然至 近代相 当一 部 分 医家 对 附子 缺 乏全 面认
识 ,畏惧 附子之毒 ,不敢轻 易 用 之 ,偶 尔 应用 也 是 量
钻地 风 、老 鹳 草 等 。附 子 用 至 5 g 剂 时 ,疼 痛 、重 0/
着 、僵硬 症状 基本 消失 ,能敏 捷 快 速 拾地 面 之 物 ,患
在多家 医 院神 经 内科 及 骨 伤 科 就 诊 ,查 C P、E R、 R S AS O、RF B T、 HL — 2 、血 生 化 、肌 电 图 等 , 、 R AB 7
以及 头颅 、髋 关 节 、腰 椎 MR 检 查 ,均 未 见 明显 异 I 常 ,皆诊断 为 “ 湿 性 多肌 痛 ” 风 。曾 服 多 种 药 物 及 忍 受 “ 灸 ” 之 痛 ,均 无 效 ,因 拒 绝 激 素 治 疗 转 来 我 火 院 。查 肢体关 节 冷痛 重 着 ,痛有 定 处 ,遇 寒痛 剧 ,得 热 痛减 ,舌质 红 、苔 白腻 ,脉弦 紧 、两 尺弱 。辨 证 为 寒 湿痹 阻型痹 证 ,证 系 肾 阳虚 衰 ,机 体 失 于温 煦 ,寒 邪 束 于肌表 、关节 、经脉 ,卫 阳不得 布 达 ,气血 运 行 不 畅 ,脉络受 阻引发 。予 麻黄 附子 细辛 汤 、桂 枝 芍 药 知 母 汤 、乌 头 汤 加 减 ,重 用 附 子 温 阳 散 寒 ,通 痹 止 痛 。处方 :附子 、麻 黄 、细辛 、桂 枝 、防风 、独 活 各
温经 除痹止 痛 ,现广 泛应 用 于 阳虚感 寒 所 至 的多 种病
证 。《 匮要 略 ・中风历 节 病 脉证 并 治 第 五 》 “ 肢 金 : 诸
体 疼 痛 ,身 体 旭 赢 ,脚 肿 如 脱 ,头 眩 短 气 ,温 温 欲 吐 ,桂 枝芍 药知母 汤 主 之 ” “ 历 节 不 可 屈 伸疼 痛 , 。 病 乌头汤 主之 ” 内经 》中也 认 为 “ 。《 肾气 衰弱 ,寒湿 入 骨”是 寒湿 顽痹 发病 的关 键 。人 身 气血 津 液之 所 以能

附子治疗内科杂症的体会

附子治疗内科杂症的体会

附子治疗内科杂症的体会作者:杜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06期关键词:附子;内科杂症;疗效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38-02附子的应用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附子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躃,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附子在中药学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药物,特别是在云南,名医吴佩衡被称之为“吴附子”。

吴老把附子做为中药十大“主帅”之首,治疗各种疑难顽证药到病除,为应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开创了先河。

笔者在20多年临床诊疗中,学习前辈经验,应用附子治疗内科杂症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证治疗1,1心悸证(心阳虚弱)临床常见心悸动则尤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临床常见中老年人以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自拟附子仙灵汤方治疗,组成如下:附子30g(先煎2h),干姜15g,仙灵脾15g,黄芪30g,紫丹参30g,太子参30g,郁金10g,茯苓30g,酸枣仁15g,桂枝10g,当归15g,炙甘草20g,神曲10g。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加减治疗。

方中附子、干姜配黄芪、太子参大补元气,黄芪、桂枝、炙甘草温阳化气,振奋心阳,仙灵脾补肾阳温脾阳与诸药合用共奏温振心阳之功。

用药后心率从60次/min以下平稳上升到68次/min左右,临床治疗22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

1,2绝经前后诸证(肾阳亏虚)临床以月经紊乱、延期或闭阻不行,经行则量多、色淡质清或淋漓不止,神萎肢冷,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者多见。

自拟附子女真子汤治疗,方药:附子30g(先煎2h)肉桂10g,女贞子15g,菟丝子30g,枸杞子15g,黄芪30g,紫丹参30g,郁金10g,当归15g,红花10g,熟地30g,仙茅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5g,炙甘草20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加减治疗。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等多种因素,许多人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其中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或是精神疲乏等情况。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也曾经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而最终,我选择了服用附子理中丸,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子理中丸是一款传统中药,制作工艺独特,主要原料是人参、附子等,其功效是调和脾胃、温中补气、舒肝解郁等。

而由于理中丸中含有附子等毒性成分,因此其剂量以及服用时间都需要掌握得当。

在我服用附子理中丸的最初几天,我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出现了头晕、口渴、胸闷等情况。

但是按照医生的建议,我调整了服用时间和剂量之后,这些不适反应逐渐消失了。

相反,我开始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改善。

首先,我的胃部不再感到胀满,胃口也渐渐恢复了。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改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继续坚持服用附子理中丸,并在保证剂量与服用时间合理的情况下,逐渐感受到了更多的好处。

首先,我的体质开始逐渐调整,胃口日渐旺盛。

其次,我也逐渐感受到身体的疲惫状态开始减轻,甚至是消失了。

而精神上的状态也得到了持续的改善,提高了我工作的效率。

总的来说,服用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不仅仅能够舒缓身体不适的症状,还能够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当然,在服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种中药的剂量,服用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等,尤其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尝试。

因此,在我们寻求保健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这种传统的中药,来寻找更好的方法和效果。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刘法洲老师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

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

”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

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

”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

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

……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

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

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

”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

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黄秉中孙惠敏裴凯唐致晖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

《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

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

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

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

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

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
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旁生侧根名“附子”。

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

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

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

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

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制草乌”,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
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
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
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1.2.5 配伍禁忌乌头及川乌、草乌在十八反及十九畏中古有“半萎贝蔹芨攻乌”及“川乌、草乌不顺犀”之说。

孕妇忌用,乌头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犀角同用,但非绝对。

2 改变毒性和用量
2.1 毒性的改变
现代药理学证明,乌头、附子之主要化学成分为乌头碱,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及极大的毒性。

高学敏说:“由于过量或用未经炮制的生品或服后受寒,或因煎煮时间过短以及配伍不当等,可引起附子、乌头中毒。

对神经末梢及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中毒者可先舌唇发麻,四肢震颤,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心跳中枢抑制而死亡。

”通过炮制与煎煮后乌头碱被分解,毒性大大减低,几乎无毒副作用。

古代医学虽不知二药经炮制后化学成分之改变,但从临床实践观察到,规范炮制既能保存其有效成分,又能除去其毒副作用,因而非常重视传统炮制方法。

尽管有各种不同解毒炮制法,但最终皆通过煎煮,由生变熟,解除其毒性,从而改变以往“乌、附之药非危证不用”的看法。

2.2 常用剂量
煎剂常用量3~15g。

先煎30分钟,疗效明显,乌头若作丸散或酒剂其量应减为1~2g。

3 临床应用
3.1 应用见证
凡属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身寒肢冷、精神萎靡、口唇苍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怯弱、嗜睡自汗、脉微欲绝、舌淡苔白等阳虚现象者,皆可应用。

3.2 常用配伍
附子、乌头大辛大热、气味雄烈,走而不守,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能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通过配伍,在寒温补下清剂中起到协调促进作用。

3.3 配伍补药
3.3.1 配人参
回阳救逆。

适用于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真阳虚脱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