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读后感

金庸读后感
金庸读后感

[金庸读后感]《雪山飞狐》:

搁了好久不愿动,但真的拿起来看还是很引人入胜,愿意一口气读完,金庸读后感。总之现在看是戴了有色眼镜的,看过了陈墨、师太的评论,就会想着“仇家一起讲故事太刻意”“胡一刀夫妇好帅”之类的不是我本身的观感。

很多点还是很有意思的,会想到自己写的东西,虽然我写的时候完全不记得和金庸有关,但大概还是潜移默化了吧。

胡斐和苗若兰这一对的感觉我很喜欢,所以印象中不喜飞狐外传。结尾这个坑爹的开放式结局……

《鸳鸯刀》跟以前一样没啥印象,就记得最后那个“仁者无敌”。《白马啸西风》也是个类似的坑爹宝藏线索,金老爷子书里的宝藏不好乱抢啊,除非世外高人亲手送到你面前……以前看记得苦逼的计爷爷,这次看李文秀也特别苦逼,心理活动好虐好虐,泪奔……发现这篇文里傻大个都好好的。

《飞狐外传》:

这本看得比较早,又没有重温过,除了讨厌男女主以外是完全没有印象了。男女主都太傲太嚣张了,我看了就烦。

“宝刀与柔情”看得满虐的,不过文笔和后面描写马春花偷情的部分一样,西式散文式得那个诡异啊。老实说没有很喜欢胡一刀夫妇,苗人凤夫妇的心病真是悲剧。

马行空大叔蛮好的,就这么炮灰了。血印石想到《让子弹飞》。

男人还是好皮相的,袁紫衣以及后面的苗若兰都是美人,程灵素纵然聪明痴心,终有不及了。看到袁紫衣竟然是尼姑笑死我了,一开始就不喜欢男女主,于是看到他们不能在一起好开心,而且也有点自嘲这么重要的情节我竟然一点印象也无,之前还以为是程灵素为胡斐而死袁紫衣才出家的,没想到是从小就出家。目前看过来金庸小说里比较喜欢的男的还是洪七公郭靖,没有喜欢过别的女的让我膈应,否则就算侠义也让我感到假了。

《倚天屠龙记》:

殷素素明知张翠山重义气重得有点迂,自己身上又怀了如此深重的仇,天天过得不如履薄冰吗?所以他们的悲剧我真没啥感觉。这本里的武林格局我也一直混乱,从谢逊出场开始动不动一个人就是武功超群……之前都以为觉远练的还是九阴真经,九阳神功是张无忌后来掉洞里捡到的新武学,汗。

这里面好几个配角都挺可爱挺帅的,何足道啦,空见啦,莫声谷啦,司徒千钟啦,当然都有缺点,比较迂,但这也正是可爱之处。我记得老金说过这本书想表达武当师徒情深的感觉(后记的最后一句好伤感),师兄弟之间互相着想、谦逊得简直离奇了。不过莫声谷下面这

段话,还有张三丰出关见翠山、张三丰为无法完成翠山遗愿救活无忌叹己生不如死时都欲泪。

莫声谷站起身来,大声道:“别说我五哥此刻尚未回山,便是已经回到武当,也只是这句话。莫某跟张翠山生死与共,他的事便是我的事。三位不分青红皂白,定要诬赖我哥害了龙门镖局满门,读后感《金庸读后感》。好!这一切便全算是莫某干的。三位要替龙门镖局报仇,尽管往莫某身上招呼。我五哥不在此间,莫声谷便是张翠山,张翠山便是莫声谷。老实跟你说,莫某的武功智谋,远远不及我五哥,你们找上了我,算你们运气不坏。”

师徒情其实还是要看人品啊,空见&成昆&谢逊、灭绝&纪晓芙也是师徒,啧啧,看看这情缘be得多惨。

跟胡青牛学医术这段很精彩,类似射雕里描绘的美食、乐律、算术,普及了中国古典文化。先后写的这本和《连城诀》,老金不知受了什么刺激,像是对人性绝望了似的,尽是写老实人遇上骗局陷阱、人心险恶这些,主题都是人为财死之类的(这本还加上个正邪难辨),写的朱长龄啊、砌墙啊,都可怕得令我印象深刻。

看来长篇还是容易让人记住,虽然这篇只看过一次,但看着不少情节还是很熟悉的,奇怪的是对小昭一点印象都没有,看金庸说喜欢小昭还迷茫了好久。如今对比《三体ⅱ》里罗辑,才子之类的文人喜欢这种红袖添香、崇拜他们的小女孩似乎也是定理了,真是大男子主义……说起来张无忌和胡斐一样,还是嫌以貌取人了,原本曾阿牛对阿蛛的表白蛮感动的,只可惜两人都隐藏在面具之下,阿蛛也因莫名执着于旧梦错失了。以前还比较喜欢周芷若,这次看她城府深、太柔弱,从刺张无忌那一剑开始我都不知道以前为什么喜欢她了。张无忌软弱动摇,不懂拒绝,还做着齐人之福的梦,也烦。赵敏聪明狡猾,害人不浅,一直反感,不过对于爱情而言,还是她最勇敢执着,知道自己要什么。看了第四本有点明白,张无忌还是喜欢赵敏的,我是同情周芷若太苦逼了,唉……由正变邪比较令人难以接受,邪变正的谢逊、赵敏却是更讨喜了。(看了下评论分析,新版修改啥的,张无忌天性纯朴幼年孤独,所以特容易感激原谅别人,赵敏凡事惯着他所以他喜欢,新版周许愿令张和赵在一起但不能结婚,让他永远记住自己得不到才是最好的otz)

张无忌在光明顶上一天内九阳神功大成又学会乾坤大挪移,未免升级得太快,就像剑三练大侠号到满级等门派出了一秒学完顶尖武学神马的……“太极初传柔克刚”这章跟《神雕侠侣》里那章似的,是我难得看得几度爆笑的打斗,欢乐啊。原来交待的火工头陀原来也是伏笔,佩服。这天刚看了“故剑情深”的典故就看到“故手情深”的梗,笑死我了。

这本里有些构思已经有点重复旧作的迹象了,成昆屠狮大会用意和福康安天下掌门人大会差不多。武穆遗书用以驱逐鞑虏,九阴真经用以刺杀昏君,这个帅,郭靖黄蓉果然还是最美好的啊~

《连城诀》:

去年才重温过,所以不太有新感觉,主要就是坏人之恶、好人之冤。目录和文中有几段语言很西式。

戚芳不相信狄云那里真的很悲愤,不过到最后我也还是喜欢戚芳讨厌水笙。

丁典凌霜华也是和他们俩做对比的,这一对恋人就不会相互怀疑相互怨怼,但是凌小姐也很虐,愿意毁容保丁典时已经知道这一世与丁典再无相见的余地了。

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

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金庸小说已在内地民间悄然流传,但仍属“下里巴人”,未能进入学术的大雅之堂。1979年,厦门大学郑朝宗首倡“金学”(注:丁进:《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应者寥寥。1985年,大陆出现第一篇金庸研究论文(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亦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86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中国》杂志上发表《读金庸》一文,指出金庸小说具有广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认为把研究金庸小说称为“金学”是有道理的(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他的强化“金学”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稍后,《鸭绿江》杂志发表了《金庸启示录》。文章认为金庸小说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金庸正是把以情为特征的小说还给了大众与市场。在“金庸热”已取代了“武侠热”的情况下,大陆应该克服由于体制不同导致的对同种民旅文化产生的某种层次差异和地域性差异,当务之急是积极研究新武侠小说,并以此作为与香港沟通的渠道之一(注:唐解放、李承磊:《金庸启示录》,《鸭绿江》,1988年第4期。)。1988年11月,在姚雪垠的《李自成》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之际,复旦大学的章培恒著文将《李自成》与金庸武侠小说作了比较。文章指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这种分类法并不能用来判断《李自成》和金著武侠小说的高下”,若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标准来衡量,则金庸武侠小说的假中见真更具艺术感染力;若都以消遣性作品而论,“金庸武侠小说比起《李自成》来更具想象奇特,结构紧凑,富于幽默感等优点;而且还能于消遣之中给人某种有益的启录,因而不失为上乘之作。”(注:章培恒:《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李自成〉》,《书林》1988年第Ⅱ期。)作者重点虽在评价《李自成》的第一、三卷,比较的结论却使国内震动。次年12月,黄振源也撰文指出,金庸的文学地位在于总结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方向(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同年,陈墨发表《金庸赏评》一文,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金庸之谜”,希望以此打破评论界对金庸的沉默,为大陆的金庸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其后,金庸研究蔚为热潮,“金学”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俗文学评论》于1993年2月开始特辟“金学经纬”专栏,发表金庸研究成果。对金庸情有独钟的陈墨,不但极力鼓吹“金学”,致力于“金学”的学科建设,而且接连发表了9部金庸研究专著,充分地显示了“金学”的实绩。另一些学者虽不专攻“金学”,但对金庸小说的价值也十分肯定。如红学家胡文彬就曾说:“如果按划分世界名著的标准来看的话,金庸的作品的确是具有庞大的读者群和持久的艺术魅力这两大基本条件的,所以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并不是溢美之词,‘金学’终有一天会使大家正确认识”(注:钱文亮:《红学?金学?文学》,《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极力推崇金庸研究自成一学。1994年,对金庸来说是极为辉煌的一年。这一年,先是三联书店推出了15种36本的 《金庸作品集》,接着又有人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的“座次”进行“重排”,把金庸的位置排到了第四位,一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重排者王一川博士认为,金庸对于文学史的意义,在于他的作品以通俗手法表现了极深的意义,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人的理想性格和对人性的考察,其“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方向,雅俗共赏”(注:王一川:《重排大师座次》,《读书》,1994年第Ⅱ期。)。对此,许多学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严家炎教授在授予金庸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的贺词中,就盛赞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金庸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注:严家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在查良镛获北大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贺词》,《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但反对一方的声音也很激烈。如林焕平就认为,应高度重视国内外的“金

金庸研究

金庸研究 令人恐怖的金庸研究 红学(《红楼梦》)和金学(《金瓶梅》)是两大热门,不知道有多少文人趴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上混饭吃。另一门金学研究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是金庸研究。不但有职业的学者,而且有不少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名列其中,金庸学研究已经进入大堂了,要不了几年,金庸学就会超过传统的红学和金学。 有人曾经调侃说,鲁迅的每一个文字上都趴着一个学者,我看,金庸学也快了,光金庸的传记就出了10来个版本,没有那个作家能得到此殊荣,其热烈状况是空前的,估计也会绝后,金庸赚大钱了,想不到居然带动金庸产业,可喜可贺。 我费尽辛苦搜集了大量金庸研究的资料信息,其结果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而且我搜集的肯定是不完全版,这都是公开出版的专著,少量的学生论文,还有大量网络研究金庸的,

我还没搜集。 台湾 解构金庸林保淳远流 2000-06 金庸与明报传奇张圭阳 允晨文化 《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陈沛然)《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墱基)《读金庸偶得》(舒国治) 《通宵达旦读金庸》(薛兴国)《话说金庸》(潘国森) 武论金庸潘国森远流 1999-03

解析金庸小说潘国森 远流1999-08 再探金庸情节趣味(图) 严家炎远流 2000-09 杨兴安的《漫谈金庸笔下世界》及《续谈金庸笔下世界》 《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 漫谈金庸的武侠文化、金庸世界的爱情观、漫谈金庸小说的侠客典型关于金庸的三本论著](图) 社会文化古木 [台]华文纲股份有限公司2001-08 金庸百家谈(图) 文学三毛等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 8成品相 5.00 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紀念特價175元,原價285;送光碟)(图) 文学王秋桂主编/着远流 1999-00 温瑞安的《谈笑傲江湖》、《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及《天龙八部欣赏举隅》 大陆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冯其庸《读金庸》 朱宁嘉《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

中国现代文学 金庸研究

指导老师:申喜萍(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作者:廖中南准考证号:072303200028 [内容摘要]:通过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对照,分析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各自的特点,指出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不同之处,申明现代诗歌是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吸取有关艺术营养发展起来的,对发展现代诗歌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诗歌现代诗歌变异 中国是诗歌王国,诗歌历史源源流长,辞赋、唐诗、宋词、元曲如一座座丰碑,耸立在中国文化长廊里。五四运动后,新诗出现,历经发展,进入二十世年八十年代后,新诗以现代性的姿态突飞猛进,然而好景不长,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现代诗歌的批判多于肯定,普遍认为现代诗歌难懂,,不禁要问现代诗歌怎么了,本文拟对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比较,来分析现代诗歌对传统诗歌的变异和融收。 一、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划分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对于诗歌的分类,古远清先生《诗歌分类学》①认为由于诗歌体裁的产生和发展受一定社会形态的制约,与时代紧密相连,各种诗歌体裁之间相互继承与革新,因此,造成诗歌种类概念有一定的模糊性,各种诗歌体裁相互渗透,按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形式可分为旧诗和新诗,即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 (一)传统诗歌界说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中国传统诗歌应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诗歌,传统诗歌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金庸小说中男女婚恋关系所折射的价值观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金庸小说中男女婚恋关系所折射的价值观研究 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是现今公认的文学大师,其武侠创作涉及历史,人文,医学,爱情,哲学等诸多领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一经问世便在华人世界备受推崇。在其后的几十年流传过程中,其作品影响日益深远,而专门研究金庸作品的“金学”亦随之诞生。 一、“金学”的发展历程 专门研究金庸作品的“金学”,始于港台。最早提供相关信息的是章巽在1988年4 月30日《文艺报》发表的《台港“金学”一瞥》,其后有古远清的述评《台湾的“金学”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1 期) 和《香港的“金学”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丁进在《“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一文中谈到:金庸研究的相关学科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新武侠小说、通俗文学和红学(《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 1 期);他在《金庸小说研究史略》一文中,第一次描述了金庸研究的发展过程(《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陈墨的《“金学”引论》一文,从雅俗之辨、名实之辨、冷热之辨三方面谈到“金学”的学科建设(《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 3 期)。朱寿桐也写有《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嘉兴学院学报》2003 年第2期)一文。赵汀阳的《能成“学”的文学作品》,用不长的篇幅揭示出一个规律:要构成“学”,就必须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而且可以不断扩展谈论范围,以至形成一个路路相通、层层相关的“话语网”。这种“学”虽然可以有学术的成份,但其主要性质是一个广义的文化交流场所,并不是非常专业的学术。像莎士比亚的戏剧,《红楼梦》和金庸的武侠系列就可能成为“学”(《博览群书》1996年第9 期)。王一川《文化虚根时代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一文则认为: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式,金庸小说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现代性风貌,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 5 期)。作家研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应该和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纵观20世纪中国学术史,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作家研究实在很少。而像金庸这样的优秀作家的研究,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金庸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繁荣通俗文学创作,框架20世纪中国文学史,而且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建构21世纪的文化形态。 二、大陆“金学”研究现状和瞻望 近几年来大陆的金庸研究确实出现良好的征兆,也发生某些内在而深刻的“质变”。诸如人们的文学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金庸被排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之列,并从大众读者中走上神圣的学术讲坛。1999年3月,金庸还被浙江大学文学院聘为院长。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仍存有很多的问题。虽然金庸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名榜上名列第四,虽然把金庸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提并论,称之为“金学”,可当代出版的那么多文学史,为什么不把他写进去,难道武侠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陈旧观念依然是那么根深蒂

研究金庸十年终于知道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只可能是他

研究金庸十年,终于知道扫地僧的真实身份,只可能是他! 金庸笔下世外高人非常多,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高人,说他是世外高人他又不是,算半个世外高人吧,因为他并未完全置身事外,甚至还影响着整个江湖的战局,此人便是《天龙八部》第一高手——扫地僧。关于扫地僧的猜测非常多,到底他的真实身份是谁?今天小编也来为大家推测一番。小编认为他应该是……这个人!看完再喷!先来看看时间,天龙的时间大概在1094年前后,而小编推测的这个人大概出 现在1040年左右,就是他影响江湖的时候,比天龙早50年左右。50年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大半生了。据历史记载此人的活动时间差不多在1043到1127年,江湖都有他的传说,但是很少人看到他现身于江湖。射雕中,老顽童周伯通说过这样一段秘辛:“此人退隐江湖,在蛮荒之地练功40几年。” 蛮荒?应该是别人不知道地点所以胡编的一个地点。而无名神僧在少林扫地扫了四十二三年,这个是时间上的证据。小编推测的这个人,退隐江湖是为了破解招式。既然要破解天下各门派的招式,肯定要找一个天下最大的图书馆来查阅,那还能是哪里?绝对是少林寺的藏经阁。这又和扫地僧对上。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破解自己的招式!这点很重要!再来看看武功方面的印证。原文:“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外,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

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扫地僧功夫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柔克刚,其次,扫地僧用意念控制慕容博和萧远山,帮他们治好了病魔,大家不觉得奇怪吗?纵观金庸所有武功,用意念发功的可不多啊!只有一种!大家回忆下《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想起来没?“迷魂大法”! 出自于……猜到了吗?还不行?好,继续看轻功!原著:“那老僧轻功之奇,实是生平从所未见,宛似身有邪术一般。” 金庸大侠怎么能用“邪术”一词来形容武林正宗少林寺的轻功呢?遍览金庸武侠,轻功能如此妖艳绝伦能和“邪术”沾边的 只有三种:逍遥派凌波微步,还有一个就是葵花宝典的邪乎,最后一个就是小编推测的答案……猜到了吗?好吧,最后一段总结大揭密!其实,扫地僧就是《九阴真经》的创始人黄裳!《九阴真经》是金庸武侠里头最全面的一本秘籍,包括 内功心法,还包含各种拳脚掌法、兵器暗器、气功轻功的修炼的方式,可以说《九阴真经》是武学经典中的《本草纲目》。黄裳为了精研武术,退出江湖,隐身出家少林寺。一则是想用佛法化解自己在江湖中所造的仇恨,二者是要研究能破解《九阴真经》的绝世武功,他认为《九阴真经》太强大了,万一落到坏人手里就麻烦了!所以他认为自己挖的坑,要自己来填!当然,扫地僧也成功了,《九阳真经》的作者应该 也是他!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九阳真经》会出现在佛经的夹页里头。这就是小编的推测,扫地僧就是黄裳,而黄裳就

金庸小说人物命名探讨

目录 引言 (2) 一、金庸小说人物命名来源的广阔性 (2) (一)以典故入名 (2) (二)以动植物入名 (4) (三)以数字入名 (4) 二、金庸小说人物命名与人物形象塑造 (5) (一)人物命名揭示人物性格 (5) (二)人物命名暗示人物命运 (6) 三、金庸小说人物命名与主题揭示 (7) (一)直接表现主题 (7) (二)间接影响主题 (8)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金庸小说人物命名探讨 李九光,文学院 摘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如郭靖、令狐冲、黄蓉、任盈盈等。这除了金庸深厚的写人功力作用外,小说人物命名的精妙也同样功不可没。金庸小说人物命名的来源十分广阔,这与金庸身上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小说人物的名号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分符号,而是属于小说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作者精雕细琢的艺术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命名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和主题揭示所起到的作用上。一方面,小说人物命名或揭示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另一方面,小说人物命名也直接或间接的揭示主题。金庸小说人物命名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明白他们命名的真正意义,也往往就是我们了解这部小说甚至是解读金庸本人的一个关键所在。 关键词:金庸小说人物;命名来源;人物塑造;主题揭示 Naming of Characters of Jin Yong's novels Li Jiugu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bstract: The "snow white deer shot and groaning, laughing leaning book God Xia Pi mandarin duck" in the novels of Jin Yong's 14, created many classic characters, such as Guo Jing, Linghu, Huang Rong, Ren Yingying and so on. In addition to writing one of Jin Yong deep skill effects, named after fictional contributed equally exquisite. Jin Yong's novels are very broad character named sources, which upon Jin Yong deep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re inseparable. Jin Yong's novels, fiction characters name is no longer just a simple distinction between symbols, but a nove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tistic creation is the outcome of the art crafted, this mainly reflected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named on the theme of the novel's characters reveal the shape and on the role played. On the one hand, fictional names or reveal character, or implied fate of the characters. On the other hand, fictional names are also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veal the theme. Naming of Characters in Jin Yong's novels of Jin Yong's novel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so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heir name, it is oft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novel interpretation of Jin Yong and even a key. Keywords: Jin Yong's novels characters;named sources;characterization;theme revealed

金庸小说研究的前沿进展与体系构建

第38卷 第2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Vol.38 No.2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12 金庸小说研究的前沿进展与体系构建 李以建 (明河集团,香港) 摘 要:在当前的金庸小说研究中,有五个方面值得高度关注:一是金庸小说研究对学术本位的回归; 二是金庸小说的经典化问题;三是金庸小说研究的多方位视角;四是金庸小说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五是西方文 艺理论对于金庸小说研究的意义。上述五个方面既是金庸小说研究最前沿的进展,同时也构建了金庸小说研 究较为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金庸小说;前沿进展;体系构建;学术本位;经典化 中图分类号:I207.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088- 06如果以冯其庸先生1986年在《 中国》上发表《读金庸》一文算起,金庸小说研究从随笔式文学评论起步,逐步进入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尽管对之褒贬不一,毁誉皆备,金庸小说及其代表的香港 武侠文学已经成为汉语文化世界无法回避的重要景观”[1]。笔者深深认同这样的观点,并觉得,从 整个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化的角度研究金庸,意味着金庸研究的新视角,意味着金庸研究可能面临的新的前沿进展。 一、金庸小说研究回归学术本位 北京大学严家炎、钱理群先生和浙江大学徐岱先生以及美国的刘再复先生等诸多知名学者,可以说为金庸小说研究回归学术本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是对金庸小说颇有微词的何满子、袁良骏、王彬彬、蔡翔以及德国的顾彬等诸位先生,虽然他们的意见与前述学者大相径庭,但这种论争本身正代表了金庸小说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学术研究既是严谨的也是民主的,多方声 音交汇方能将真理越辩越明。2011年11月由澳门大学主办、 浙江海宁金庸研究会和国际金庸研究会协办的“金庸与汉语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多方声音交汇的学术“场域” 。随着金庸小说研究的多年学术积累和沉淀,曾有人将此称为“金学研究” 。汤哲声一直致力于通俗小说研究,曾呼吁大陆新武侠要致力于创造一个“后金庸时代”[2],他的《论金庸小说研究的当 代意义》 并不否认金庸小说是用最规范的中国道德文化建立了他的武侠世界的基本秩序,但金庸小说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人的文学”相结合的,因而不能“仅仅用精英意识所要求的社会批判 和文化批判来要求金庸小说” ,也不应“仅仅用通俗文学的批评标准批评金庸”[1]49-58。正由于没有泼水及婴似地全面摒弃传统道德,因此金庸小说是对新文学传统的一次革命,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反拨。而从人的文学角度看,金庸小说恰恰是对通俗小说美学传统的一次革命。应当从新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金庸小说是对20世纪传统的文学批评的一次革命。 88*收稿日期:2011-12- 01作者简介:李以建,明河集团,良友文化传媒集团出版总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武侠文学发生期研究(1900-1949)”(11BZW100 ),项目负责人:韩云波;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武侠小说发展道路研究”(2009YY05 ),项目负责人:韩云波。

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解读

论金庸小说的现实意义 龚伟 内容摘要:金庸作为当代武侠小说的大师,他的作品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五四新文学的经验,在保持武侠小说传统型范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艺术笔墨,体现出现代人应有的时代意识,成功地实现了武侠小说从思想到艺术的多方面革新,使作品呈现出许多崭新的质素。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现实意义,诸如对现代诚信问题的担忧、对民族问题的理解、对中国侠文化的新诠释、对治学一道的自我见解等等,都是他的小说中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入手,探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现实意义 “凡是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是作家林以亮先生对金庸武侠小说流传之广的一种描述。这绝不是夸张之言,金庸小说的读者数以亿计,金庸热其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恐怕都是无人能及的。 可能有人会说武侠小说无非就是些打打杀杀、男欢女爱、因果报

应,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谈武侠小说的雅俗之争,其实武侠小说固然有大量的不值一提的庸俗与低劣的内容,但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人生哲理和现实意义,而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但破除了旧武侠小说热衷仕途、嫉仇嗜杀、迷信果报等封建烙印,而且崇尚个性自由与人格独立,反对封建专制与黑暗暴政,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将侠义精神从旧日“士为知己者死”提高到“为国为民”的高度。金庸小说还渗透着男女平权、爱情专一、认为权力失去制衡必然导致腐败等现代思想观念。金庸也是以平等和一视同仁的态度写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第一位武侠小说家,他所塑造的契丹血统英雄乔峰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放射出异彩。尤其值得钦佩的是,在中国大陆个人迷信盛行、林彪四人帮气焰如日中天、国家民族陷入深重灾难的“文革”年代,金庸在一系列小说作品中揭露“文革”错误,反对个人专制,批判个人迷信,抨击造成社会混乱的夺权行为,讽刺黑白颠倒、丧失理性的政治批判运动,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与大无畏的勇气。《笑傲江湖》这本书就是为此所写的,在“后记”中他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所以说金庸的小说其实一直都在显示着耐人寻味的现实意义——“《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侠’的颂歌;《神雕侠侣》则是一部‘情’的浪漫曲;《倚天屠龙记》则又是一部‘人伦之爱’的咏叹调;《笑傲江湖》是一种政治的寓言;《鹿鼎记》是一部文化批判的故事;《天龙八部》是一部人性悲歌的集锦······”①金庸曾说过:“武侠小

金庸小说人物一览表

金庸小说人物一览表 《飞狐外传》人物(共有112人) 马行空马春花徐铮商宝震何思豪阎基田归农苗人凤 南仁通补锅匠脚夫车夫蒋调侯店伴钟兆文钟兆英 钟兆能南兰苗若兰商老太平四胡斐张总管王剑英 王剑杰陈禹古若般殷仲翔福康安赵半山孙刚峰吕小妹 钟四嫂钟小二钟阿四胖商人瘦商人凤南天凤七俞朝奉 蛇皮张邝宝官凤一鸣大汉孙伏虎尉迟连杨宾中年武师 同桌后生袁紫衣刘鹤真崔百胜曹猛蓝秦易吉王仲萍 张飞雄程灵素慕容景岳姜铁山薛鹊王铁匠姜小铁田青文 张管家聂钺上官褚轰汪铁鹗周铁鹤曾铁鸥秦耐之 姬晓峰张九任通武相国夫人蔡威汤沛无青子海兰弼 大智禅师黄希节欧阳公政西灵道人文醉翁周隆郭玉堂齐伯涛陈高波安提督宗雄桑飞虹倪不大倪不小常赫志常伯志 上官铁生哈赤大师心砚石双英刘之余童怀道李廷豹石万嗔木文察陈家洛无尘道长德布李沅芷余鱼同司徒雷谢不当 《雪山飞狐》人物(共有25人)~ 于管家田青文左书僮右书僮平阿四阮士忠刘元鹤杜希孟 周云阳郑三娘宝树苗若兰苗人凤范帮主殷吉胡一刀 胡夫人胡斐陶子安陶百岁曹云奇琴儿熊元献静智大师 赛总管` 《连诚诀》人物(共有37人) 卜垣丁典万震山马大鸣万圭水福水岱水笙 孙均冯坦平工头刘乘风血刀老祖言达平汪啸风张姓老者 吴坎沈城花铁干陆天抒狄云宝象和尚周圻空心菜 鱼贩头子桃红耿天霜高管家教书先生铁匠凌退思凌霜华 菊友梅念笙戚芳戚长发鲁坤 《天龙八部》人物(共有169人) 刀白凤丁春秋马夫人马五德小翠于光豪巴天石不平道人 邓百川风波恶甘宝宝公冶乾木婉清少林老僧太皇太后天狼子天山童姥王语嫣乌老大无崖子云岛主云中鹤止清白世镜 包不同本参本观本相本因出尘子冯阿三古笃诚 过彦之兰剑平婆婆石清露石嫂司空玄司马林玄慈 玄寂玄苦玄难玄生玄痛叶二娘左子穆华赫艮 李春来李傀儡李秋水刘竹庄朴者和尚祁六三乔峰全冠清 阮星竹西夏宫女许卓诚朱丹臣竹剑阿碧阿洪阿胜 阿朱阿紫波罗星陈孤雁何望海鸠摩智来福儿孟师叔 努儿海宋长老苏星河苏辙完颜阿古打吴长风吴光胜吴领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