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与电视研究

叙事学与电视研究
叙事学与电视研究

[摘要]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将叙事理论引入电视研究有助于使电视研究走出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模式,不啻是开辟了一条品鉴电视文化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叙事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探讨了叙事学在电视研究中的可为之处,且进一步以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作为研究个案来展示电视叙事研究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叙事学电视叙事电视新闻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叙事学的兴起与电视的叙事研究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然而,从思想渊源来看,叙事学的起源亦受惠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早在1928年就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民间故事形态学》。书中他首次提出“叙事功能”的概念,即对故事发展产生意义和作用的人物行动。通过对大量俄罗斯童话故事的剖析,他发掘了蕴含在所有故事中的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由31个叙事功能组成的基本模式。普洛普的研究方法对6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论述的大量引入使叙事理论迅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崭露头角。1969年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中首创了“叙事学”这一名称,使叙事学在法国得以正名立派。他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1] 以“故事”为研究对象,找寻“能从中见出世间全部故事的单一结构”是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早在1966年,巴黎的《交际》杂志第8期就出版了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集,其中收录了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布雷蒙的《叙事可能之逻辑》等重要论著。另一叙事学泰斗热奈特在他写于1972年的名作《叙事话语》中通过对普鲁斯特卷帙浩繁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分析,建构出一套普适的叙事作品的理论分析体系。热奈特强调“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研究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

[2]此思想精髓筑就了叙事学日臻完善的又一研究主流。两大权威研究方向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得到发扬光大,是为“经典叙事学”阶段。然而,作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批评派别,它在不同程度上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及读者的关联。尤其是80年代后,西方小说批评界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化意识形态分析上,面对解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等夹攻,经典叙事学节节败退。 [!--empirenews.page--]当叙事学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时,学者们开始积极探索理论突破以挽回颓势。兰瑟于1986年在美国的《文体》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宣言性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不啻是在叙事学的漫漫夜空上划过一道黎明前的曙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的融合使作者摆脱了传统叙事学批评的桎梏,大胆探讨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意义。学者申丹认为,正是女性主义叙事学在美国学界地位的日益显赫拯救了北美的叙事学研究。[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迎来期盼已久的“小规模复兴”。与此同时,北美取代法国成为引领国际叙事理论研究潮流的中心。新一代叙事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强调叙事文本的读者及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重新审视和解构经典叙事学的一些理论概念;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4] 在研究方法上,新理论对诸如女性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精神分析、历史主义、修辞学、电影理论、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兼收并蓄。与之相应,叙事学的各分支学科: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社会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应运而生。至此,叙事学破茧而出,步入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后经典时期,戴

卫·赫尔曼亦称之为“Narratologies”——复数叙事学阶段。进入21世纪,叙事学家布赖恩·理查森预言:“叙事理论正在达到一个更为高级和更为全面的层次,很可能会在文学研究中处于越来越中心的地位。”[5] 电视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时间上看,彩色电视在西方的普及与叙事学的兴起几乎同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但也许是因为传统叙事学尽管在理论上承认不同媒介都具有叙事功能,而事实上它仅聚焦于文字叙事,探究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致使二者在其后的十余年里并行不悖,无甚瓜葛。但随着电视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异军突起,学者们开始关注电视媒介中是否也蕴含着叙事。电视理论家科兹洛夫指出在当今美国社会里,电视已成为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动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剧、小型系列片、供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象是座大门或一只格栅,即使是非叙述性的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6] 国内亦有学者指出,现今的中国电视节目弥散出一派浓厚的“故事”氤氲。从新闻类节目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到广告类节目营造品牌的故事,从MTV专职于音乐故事的讲述到电视剧对人生故事的倾情演绎等等,“故事”不仅坐上了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而且成为其市场化攻城略地的有效手段。[7]学者于德山直言,电视融图像、声音、文字等叙事媒介为一体,能现场同步地对事件进行记录描述,它已成为“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最佳叙事媒介。”[8] 正由于电视对叙事媒介的整合性、对叙事内容的包容性、对叙述技巧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后经典叙事学略显庞杂的版图中开辟电视叙事学分支是必要的。电视叙事学是以叙事学方式来研究电视节目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电视新闻、记录片、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等一切能用电视叙事的节目形态。[9]有位叙事学家曾说过,任何叙事作品都可以用叙事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出与过去的分析决不雷同的结论,这也许就是电视叙事分析吸引无数学者前来“淘金”的魅力所在。从叙事学发展历程来看,其研究范式先后经历了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语境研究的转变,目前大多学者所进行的电视叙事研究也可以归类于此。不过,如果从电视节目类型来看,当前的电视节目则大致可分为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三类。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展示电视叙事研究的基本路径。 [!--empirenews.page--]电视新闻节目与叙事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因其高效快捷地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而成为了叙事研究的绝佳范本。在运用叙事学分析工具进行电视新闻文本分析中,不少学者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学者黄昌林即为其一。他致力于将技术性因素纳入对电视叙事的分析中,已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面世,如《论电视声音的叙事功能》、《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论电视画面叙事的模糊性》、《论电视的叙事本质及其交流模式》、《论电视叙事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形态》等。在《论电视新闻叙事的时空流畅性》一文中作者对电视新闻叙事进行时空关系的三维审视。作者认为“电视新闻是一种时空复合艺[1][2][3][4]下一页术,它在纵向的时间流程中叙述新闻,在横向的空间运动中展示关联。”并进一步述说,电视新闻是对新闻时空元素进行声画复制与拼贴的媒介形态,正是在其叙事时空的流畅性安排中彰显出电视新闻的内在价值。

[10] 然而,更多的学者则借由叙事模式对电视新闻进行多维度解读。学者陈霖对电视新闻的叙述主体进行了深度探讨并言辞果断地指出“从叙事理论角度来看,新闻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不是作者本人”。[11]其论述在于德山的《大众传媒时代的电视文化和当代中国叙事格局》中得以进一步发挥。于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图像叙事主体是群体化的。“策划、采编、撰稿、制作等过程无疑是群体化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每个叙述主体的个性化功能都受到一定限制,他们都受制于传习下来的叙事规范。”对此做出类似探讨的李勇将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细分为主持人、记者主持人和图像叙述者三部分,并强调“在电视新闻叙事中,分化后的叙事主体相互配合,在不同层面图像叙事中强调同一个‘声调’和‘价值’。”[12] 此外,刘红明是试图将叙事时间与叙述视角理论引入电视新闻分析的研究者之一。在其《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时间与叙述视角》一文中,作者指出新闻工作者对叙述时序中倒叙方式的广泛运用是“因

新闻基本规律和电视传媒特点做出的理性选择”,“新闻只有打乱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将一些最吸引人的信息提前抛出才能赢得受众。”如电视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就为上述言论做了个精致的注脚。同文中,作者还援引大量案例介绍了电视新闻常用的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全知)、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限知)等叙述类型。[13] 如今,随着一批民生态的电视新闻如燎原之势蔓延全国,电视新闻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亲和力及创造力建构着“新闻,为民所用”的全新话语体系,引起了叙事学界的普遍关注。何国平在《电视民生新

“民生新闻的市井原生素材、通俗生动的文本叙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中一语中的地指出,

民生大众的叙事立场使平时‘沉默的大多数’——以草根形式存在的受众获得了公共话语权。”由此,“受众有可能由媒介神杖下的‘乌合之众’变为具有公共意识的现代公民。”[14] 路璐则对电视民生新闻做了另一番解读尝试。在《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文本的深度解读》一文中,作者力图从电视民生新闻独特的新闻构架、与区域亚文化生产之间的关联及其独特的话语空间与价值诉求等方面来解析这股“喷薄而出的民间力量”。[15]此外,有不少学者利用叙事理论对诸如《南京零距离》和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等典型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进行个案式解读。 [!--empirenews.page--]再者,新闻专题节目因其“像包装小说一样包装新闻,像讲述故事一样讲述新闻”而极大地刺激了叙事研究者们敏感的神经。王纬等人对美国30多年来享誉不衰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60分钟》的叙事模式分析颇见功力。作者归纳出《60分钟》的3种叙事模式:侦探式、分析者式和游客式模式,每期节目都可套用其一。并且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叙事模式分别赋予记者们侦探、分析者和游客三种隐喻身份进行叙事报道,以传达美国主流价值观及制造中产阶级神话。[16]与之类似,李德刚在《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中为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规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叙事模式:结果未知型叙事、结果已知型叙事、混合型叙事(前两者的综合),这在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中得以充分展现。此外,作者还敏锐地发现新闻调查节目中内涵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等二元对立,并强调“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制造叙事文本的精髓——矛盾冲突”,新闻调查节目正是在冲突的制造与解除中“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胜负未卜的对抗性游戏,且在游戏的展示过程中让观众得到叙事快感。”[17] 电视娱乐节目与叙事当人们沉迷于“泛娱乐时代”的电视娱乐节目时,对于体察其中的叙事艺术显得不以为然,因为不少人认为电视娱乐节目中所包含的叙事元素十分有限。但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崛起于电视荧屏的电视谈话节目却与叙事有着不解之缘。这种在西方被称作“Talkshow”的节目以即兴谈话的方式,邀主持人、嘉宾及观众在演播厅里对节目设定的话题侃侃而谈。“其特征就在于‘叙述’二字上,既是话题的叙述,也是事件的叙述;既是主持人的叙述,也是当事人的叙述。”《谈话类节目的叙述方法及运用》的作者杨宪泽如是说,他进而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叙述方式划分为三:主持人的引导叙述、当事人的主体叙述和电视画面的辅助叙述。作者接着指出“经由开始时的引导,中间的串连,结尾时的总结,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穿插引导发挥了不小的结构作用。”尽管如此,“整个谈话类节目依然是以当事人为主的叙述。‘进入’真实的生活情景后,当事人会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做出条理清晰的叙说。”此外,使用补充式或镶嵌式的电视画面组合来交代当事人的经历、背景等,亦是电视谈话节目中常用的手法。[18] 显然,电视谈话节目的兴盛使得“电视娱乐节目无叙事”的论断不攻自破。当然,更多的学界及业界人士更热衷于对当前流行的电视谈话节目进行个案解析。《艺术人生》的编导孟秋曾著文谈该节目的艺术特征。“《艺术人生》在节目结构上体现出对于戏剧元素的借用。首先,节目中的谈话是‘分幕’的。在后期制作中,谈话被剪辑成若干‘幕’,幕间以字幕、片花间隔。每一幕都有自身的起承转合。也正是在此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运作中,人物的活动与命运、个性与精神得以一览无余。此外,该节目还利用与当事者有着密切关联的生活道具来“结构篇章”。道具的使用不仅引发了嘉宾滔滔不绝的话语,也使节目的进程进入编导期待的模式中。[19]冯哲辉在《真情旋律——作为“情感节

目”的叙述方式与审美把握》中提到,《真情旋律》节目的编导人员“青睐于选择那些有着厚重人生内涵和广阔社会背景的题材,它们先天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厚实的情感容量”,这样可使“其故事叙述像戏剧故事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矛盾冲突;有人物性格和心灵世界的展录;有悬念设置;在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之中,使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得到完整的展现,从而环环相扣,引人人胜。”[20]另有学者发现谈话类节目常采用主人公自我描述的方法来再现心灵真实,辅之以旁白式的心灵独白,有时加以旁观者的感受来丰富和印证。这不啻是将谈话节目的叙事时空延伸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心灵世界得以准确把握。冷智宏则对《往事》节目中“悬念”制造的手法给予了特别关注,“《往事》以悬念结构全篇,让命运成为悬念,使节目的节奏起伏跌宕。”[21]此外,李效文在《由复制走向创造——试论电视谈话节目的音乐运用及其它》中慧眼独具地对电视谈话节目中音乐参与叙述的微妙效用进行了剖析。作者认为“音乐在烘托谈话气氛的同时衔接了言语的叙述段落;在深化谈话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画面的时空视野;在推动叙述情节的同时造就了节目适中的审美距离。”[22] [!--empirenews.page--]如今,学者们的研究触角也相继由脱口秀节目延伸至某些非脱口秀电视娱乐节目中。例如,冉儒学选取真人秀节目《幸存者》作为研究对象,描绘了一幅“真人秀”叙事的新图画。“好莱坞电影用以建构观众的“窥探癖”被顺手牵羊地纳入《幸存者》节目机制中,以至于后者的叙事策略与前者如出一辙。”作者进一步指出,故事的延宕,悬念的迭起,二元对立的对抗模式及排除式的文本结构等等叙事方式的粉墨登场使“真人秀”节目像一部包装精美的好莱坞大片,倍受商家与市场的器重。[23]吴丰军在《<电影传奇>的叙事学分析》中揭上一页[1][2][3][4]下一页示了《电影传奇》节目新颖的叙事结构。“《电影传奇》打破了以时间为线索,由‘开头-高潮-结尾’组成的传统叙事结构”转而“将人物和情节切割成许多片断,多个片断实行跳跃式并置前进。”不仅如此,节目还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嵌入式”叙事手法以延续传奇的述说。[24] 此外,张铭勇也就央视的《开心辞典》阐述了其叙事学思考,分别从叙事构成、叙事方式与程序等方面阐释该节目的叙事机制等等。[25]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电视娱乐节目的叙事特质是比较弱的,对它叙事研究也相对贫乏,远不及电视剧的叙事研究。电视剧与叙事电视剧,很日常或很传奇,很平淡或很浪漫。它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填补着我们的空虚。如今,观看电视中的故事已是现代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大多数中国人借由电视剧来阅读故事、享受故事、消费故事,沉浸在那悲欢离合、家长里短的故事中度过月月又年年。正由于电视剧的“故事情结”与传统文学叙事作品环环相扣,因而从理论上说,致力于研讨文学作品的传统叙事学工具皆可挪用来对电视剧进行分析。事实上,电视剧叙事研究也已成为电视叙事研究的制高点,是研究者们最为青睐的对象,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厚。该领域诸多研究专著纷纷面世,如杨新敏的《电视剧叙事研究》、周靖波的《电视虚构叙事导论》、卢蓉的《电视剧叙事艺术》等,它们都围绕电视剧“叙事”的核心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在对电视剧叙事结构进行探讨方面,大批学者的成果已搭建起令人炫目的舞台。著名学者尹鸿指出,“电视剧与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电视剧每集的讲述时间虽然有限,但这种讲述可以在同一地方或同一频道重复多次。在整个剧情故事遵循“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经典叙事模式的同时每一集中又“集首有呼应、集中起高潮、集末留悬念”而且核心情节的发展结局往往会留到最后一章。[26]另有学者借罗兰·巴特的核心和卫星事件理论来建构电视剧的叙事结构。认为核心事件能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它们的分布建构了剧情的基本结构。核心事件之间的附属事件则承担起修饰与丰满核心事件的功能,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电视剧便在此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中延续着故事的叙说。[27]此外,更有学者将普洛普的童话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理论、托多洛夫的句法模式、格雷玛斯的语义模式等等叙事理论引入叙事分析,筑就了多维视野中的电视剧叙事分析。当然,不少作者将其研究目光聚焦到当红电视剧的个案分析上。如学者戴清就对电视剧《青衣》在叙事

方式上的新尝试做了深度剖析。作者认为,尤为难得的是“全剧外在叙事冲突与内在心理冲突水乳交融,既加强了人物精神宇宙的深度开掘,也保证了长篇电视剧在叙事上必要的情节张力和叙事魅力,极大地拓展了长篇电视剧叙事艺术的表现空间。”[28]又如,陈国钦在《<大染坊>的叙事结构特征》一文中,借助内容分析法建构起《大染坊》全剧主要情节的叙事结构图,使其紧凑匀称的整体结构跃然纸上。[29] [!--empirenews.page--]诚然,电视剧话语不仅展示了其画面营造上的前沿姿态,同时其叙事话语的每一寸肌肤都隐匿着意识形态的诉求。在对电视文本进行个案分析时,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已成了电视剧叙事分析的一个新的热点。王志敏的专著《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禹建湘的《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等都以积极的姿态挺进叙事背后的意识形态探究。学者戴清也是试图将电视剧的叙事形式与意识形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研究者之一,先后有多篇学术文章见诸报端,如《“红色经典”改编:从“英雄崇拜”到“消费怀旧”》、《叙事差异、女性话题及其他——对<大宅门>的文化阐释》、《国家巨变下的女性精神成长——<有泪尽情流>的精神内涵与叙事艺术分析》等。在对电视剧进行叙事分析时,作者介入了审美文化批评、消费主义、女性主义等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从而揭开了隐藏于叙事面纱背后的意识形态诉求。如在《叙事差异、女性话题及其他——对<大宅门>的文化阐释》一文中作者指出,“宅门文化”中女性真实感受的被压抑和掩盖,夫权、族权意识的深种及男权意识的压倒一切等都透露出作品彻底的男性化叙事视点。于是,“对作品中女性命运的悲叹就只能让位于对作品意识及其产生根源的悲叹了。”由此作者推论道,“投射在百年大宅门中的女性意识与历史叙事相对照,无疑是拐了一个U型大弯儿。”

[30]此外,张兵娟以海岩的电视言情剧为例,揭示了其后现代影像叙事背后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本相。作者认为,“言情剧中偶像的制作已参与到‘新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借助偶像的神话来激发“感观时代”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爱美及性幻想心理是言情剧制作秘而不宣的商业动机,并催生出一部部美妙光洁的纯情电视文本,尤以海岩的言情剧为甚。“剧中的爱情、欲望、幻想、激情等等‘表达’本身已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31]再者,杨静在《电视剧与历史叙事——对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文化批评》中也对中国历史电视剧话语进行了文化反思。[32] 综上所述,叙事理论给今天的电视研究带来的启示是丰富的,将叙事学引入电视研究不仅有助于使电视研究走出社会学批评的单一模式,从而提供了电视研究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它也拓宽了叙事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之从文学研究的传统领域走向了文化研究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迄今为止,电视叙事学研究领域已产生不少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种理论和批评模式都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局限性。叙事学以其形式主义批判闻名于世,而事实上任何叙事文本都不仅仅只关涉到形式问题,它还必然会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走向意识形态的电视叙事分析已初步意识到这些,并做出了可喜的尝试,但依然不够完善。也许我们应该将叙事形式与更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缺憾。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 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印刷时代:以文字为媒介讲述的故事,记录和保存在话本和小说中。 电子时代:以影像为媒介讲述的故事,保存在胶片、磁带或光盘中。 电影与叙事: 电影是时空高度自由的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凡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能调动一切的视听符码,来表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电影是讲故事最好的载体。 电影叙事学,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它立足于这样的一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影像叙事元素: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电视剧产业已积累了雄厚的软、硬件基础,影视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一大批电视剧产业制作人才,同时,一批国有和其它经济成份的影视实体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脱颖而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制作和管理经验,电视剧产业作品和市场营销的新方式和新观念在改革和探索之后已基本上被接受。 1.1中国电视体制特点 电视作为一种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播事业,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在电视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世界各国电视的电视体制主要有五种类型: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根据这些体制在各国的实现程度的不同,各国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并行的方式运营。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典型的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1]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1.2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 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 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1],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

电视剧市场总体分析报告

中国电视剧市场总体分析报告(上) 热度 1已有 729 次阅读2009-9-16 18:16 | 弄了好几天才弄完,内容比较多,请您慢慢看,别累着,没意思的地方就漏掉别看了 目录 1 电视剧产业概况 1 1.1中国电视剧产业迈入繁荣发展期1 1.2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1 2 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发展与走势 2 2.1电视剧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并趋于成熟完善2 2.1.1电视剧产业链的成熟2 2.1.2电视剧产业链的发展2 2.2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势 3 2.2.1电视剧市场化程度将继续增强3 2.2.2政府监管更注重宏观与微观结合 3 3 电视剧市场分析 4 3.1电视剧市场的新趋势 4 3.1.1“订单化生产”成为电视剧市场运营新模式 4 3.1.2卫视竞争拉动了电视剧购买价格 5 3.1.3数字技术兴起提供了电视剧播新平台 6 3.2 我国电视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展 6 3.2.1制作体制的完善增强了市场空间的扩展力 6 3.2.2资本社会化为市场空间的开拓提供保障7 3.2.3市场交易多样化优化了市场运作空间7 3.2.4积极寻求国际市场空间7 3.3 中国电视剧的市场营销分析7 3.3.1电视剧营销的方法7 3.3.1电视剧市场已经渐入“整合营销时代”8 3.4 中国电视剧竞争分析 10 3.4.1电视剧播出放量增长,竞争激化10 3.4.2抢夺电视剧资源的竞争11 4 电视剧产业投资分析12 4.1电视剧的市场力量13 4.2电视剧投资与回报13 4.3电视剧主要融资模式14 4.4融资环境14 5 民营企业投资电视剧取得大发展14 5.1民营影视公司占据半壁江山14 5.2民营影视公司经营模式15 1 电视剧产业概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影视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广播影视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听广播、观电影、看电视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

电影的叙事手法

电影的叙事手法 每部电影都有它自身的叙事特点,编剧用文字讲述故事,导演用画面展现故事,他们都有讲述、展现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叙事手法。 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 电影的叙事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讲述事情的发展顺序。这一类的电影很多。 2、多线性叙事:影片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2》(爱情赏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外国较著名的有《罗拉快跑》,国内的话,很多人会想到张艺谋的《英雄》。 每部电影使用的叙事手法并不是单一的,其中的一种是主要的,影片中会穿插使用其他手法。导演精心设置的叙事手法是影片吸引观众的一个方面。之前看的《无人驾驶》之所以对它有印象,不在于它讲的是什么故事,而在于讲故事的方式。三个小故事穿插在一起,使用复杂的平行蒙太奇,重复性的镜头,打乱时间顺序,还会让故事线索交织,构成了一张密集的情节网,让原本并无太大新鲜感的故事表达得极富表现力,更考验着观众的智商水平。 (供稿:华影动力影视)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剧市场总体分析报告

中国电视剧市场总体分析报告(上) 热度1已有729 次阅读2009-9-16 18:16 | 弄了好几天才弄完,内容比较多,请您慢慢看,别累着,没意思的地方就漏掉别看了 目录 1 电视剧产业概况1 1.1中国电视剧产业迈入繁荣发展期1 1.2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1 2 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发展与走势2 2.1电视剧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并趋于成熟完善2 2.1.1电视剧产业链的成熟2 2.1.2电视剧产业链的发展2 2.2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势3 2.2.1电视剧市场化程度将继续增强3 2.2.2政府监管更注重宏观与微观结合3 3 电视剧市场分析4 3.1电视剧市场的新趋势4 3.1.1“订单化生产”成为电视剧市场运营新模式4 3.1.2卫视竞争拉动了电视剧购买价格5 3.1.3数字技术兴起提供了电视剧播新平台6 3.2我国电视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展6 3.2.1制作体制的完善增强了市场空间的扩展力6 3.2.2资本社会化为市场空间的开拓提供保障7 3.2.3市场交易多样化优化了市场运作空间7 3.2.4积极寻求国际市场空间7 3.3中国电视剧的市场营销分析7 3.3.1电视剧营销的方法7 3.3.1电视剧市场已经渐入“整合营销时代”8 3.4中国电视剧竞争分析10 3.4.1电视剧播出放量增长,竞争激化10 3.4.2抢夺电视剧资源的竞争11 4 电视剧产业投资分析12 4.1电视剧的市场力量13 4.2电视剧投资与回报13 4.3电视剧主要融资模式14 4.4融资环境14 5 民营企业投资电视剧取得大发展14 5.1民营影视公司占据半壁江山14 5.2民营影视公司经营模式15 1电视剧产业概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影视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广播影视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成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杨世真

大片中,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后电影数字技术对视觉效果奇观化的极度张扬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影作品人文内涵的稀释趋向已经非常明显,鲍德维尔们的理论对此完全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我的结论是,第一,重建电影研究必须置于后现代与后电影的理论与技术双重语境中思考。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厘清电影(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文本分析方法是文学研究方法在电影研究中的误用与滥用,对电影研究贻害无穷,应该彻底抛弃——电影的观看体验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之间差别之大,常常为电影学者忽略,鲍德维尔们的反思也没有予以必要的重视,“中间层面的研究”和“碎片化理论”都未脱文学研究的藩篱。第二,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非对立面。 在“图像转向”的背景下,借鉴后现代话语的跨学科视野,重新回到巴拉兹当年论及电影时灵光突现的“视觉文化”(据考证,这是该术语最早的源头之一)上来,另辟蹊径。第三,有必要澄清的是,电影研究一直都很薄弱,国内学界动辄使用的貌似成熟的“电影美学”实际上并不存在。在中国影响极大的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其英文名实为“Thoery of the Film”,即“电影理论”,而书中的内容也并不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现译名的失误的确起了以讹传讹的作用。所谓“电影美学”,如果能够成立的话,也只能是重建电影研究的一个可能的、或者遥远的目标。 (朱晓军,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310018)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 杨世真Tex t/Yang Shizhen 提要:在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能否摆脱电影符号学的附庸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叙事介质在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能否正确处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叙事学 电影符号学 文学叙事学 叙事介质 鉴于电影早已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自不待言。尽管“叙事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要害”,“探讨中国电影叙事是研究的一种深入,因为百年之后的电影发展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之道,叙事问题已经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然而“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始终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1)这使得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显得更具有紧迫性。有迹象表明,电影叙事学将有可能形成我国电影理论研究新的热潮。但在真正的热潮到来之前,却也已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可能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既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已经或将要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相邻学科维度:如何 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 电影符号学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向电影研究领域扩散的产物,在6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由于这种扩散存在着机械挪用的固有弊端,导致它们最终无奈地走入了所谓“符号学的死胡同”。(2)英国学者伊·克里斯蒂指出:“许多人仍然以为在电影学术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者、符号学者或阿尔都塞学派和拉康学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其实,他们早已从这片阵地上撤走,过去拥护他们的那些人回首往事,就像对他们当年人人必穿的喇叭裤和粗结领带那样感到不合时宜了。”(3)话虽说得有点尖刻,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 电影符号学在国外电影理论界(主要是西方)日渐式微,然而在中国却大有兴旺发达之势,其影响不容小觑。近年来,以克里斯蒂安·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和提及,研究与评价电影符号学的学术文章数量呈现递增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符号学正在热起来。随着电影符号学研究氛围的日渐浓厚,电影符号学大有取代传统叙事学而成为电影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势。因此,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成了中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道槛。 纵观国内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符号学的态度,照搬照用的情况居多,冷静辨析再决定取舍的情况居少。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于电影符号学的态度是比较谨慎与清醒的。早在1989年,姚晓濛先生就曾撰文提出,电影符号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极端性”,“其本质是反动或保守的,因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立即得到了修正”。(4)1999年,郭晓橹先生于《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当代 (1)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第34页。 (2)[法]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王蔚、华汶译,崔君衍校,《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3)[英]伊·克里斯蒂《电影学者的生活》,闻谷译,《世界电影》1990年第1期,第47页。 (4)姚晓濛《电影符号学及其批评》, 《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第11页。 Several Questions on Film Narrative 118

影视叙事学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 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 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研究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的研究 班级:高一(2)班 学号:4240 学生姓名:郑嘉殷 指导教师:汤文 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 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 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 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 六、我国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之己见 七、总结 八、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早在1958年就在北京电视台上初露头角,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视剧才算步入正轨。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与享受。也就是在这时候,中国电视剧开始较大规模的涌现,直到如今。 二、电视剧的定义及研究原因

电视剧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诸多现代艺术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电视剧”的概念是中国特有的而在其他国家,人们称之为“电视戏剧”、“电视故事片”、“电视小说”等。正因为其多元化的性质与日趋增大的影响力,本组学生认为,对中国的电视剧进行一些研究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三、我国电视剧体质特点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电视剧体制特点。中国的电视体制是国有国营体制,电视事业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一直是按照行政科层体制来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四、我国电视剧市场概况 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是分片段介绍前的总览与概括。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与电视产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的市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经营中最先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台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播出平台,具有明显的强势和垄断地位,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限制和影响。因此电视产业化对于电视剧的产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等量的时间并不能真正体现节目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影响各台进行交换节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节目的版权意识很淡薄,也很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特别是涉及国外电视公司就更加麻烦。因此,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节目经营的需要,所以,在电视节目交易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交流就逐渐停止了。在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的形成过程中,1986?年开始兴办的上海电视节首先开始按质论价,并且当场现金交易的完全市场化操作。以后相继兴办的北京国际电视周和四川电视节也都采取这种方式。这些稳定的节目交易市场的形成是中国电视节目经营走向有序化、市场化的基础。 五、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历程及趋势 经过多方参考与了解,我们大致将改革开放以来分为几个片段为大家讲解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我们将电视剧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1979年:复苏 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大形势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文艺界全面复苏。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衡量,1978、1979年的电视剧作品仍沿用了直播时期所遵循的舞台剧式的创作观念,在情节结构、场景转换及各种具体表现手法上,并没有对电视艺术的表达特性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电视剧创作尚未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品格。从电视剧的功能角色来看,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二、1980—1986年:启蒙思潮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媒体事业的恢复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初步繁荣,有力地促进了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形态分析及创意建议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形态概述 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在各种电视节目充斥着观众眼球的今天,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收视的竞争,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评论类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分为消息类新闻,包裹式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 二、《焦点访谈》节目的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其结构模式: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演播室主持人引入(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我们小组分析: 1.在新闻事实陈述部分,它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同期声,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多个侧面展开。但是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较明显,都不够深入。 比如在12月23日的“快递为何夺人命”一期中,主持人的同期声配的问题是“何为氟乙酸甲酯”;“那么,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液体又是如何得以流入快递路线呢?”“那么为什么化工公司明知违规,还要借用普通快递公司渠道呢?”“事实上,若是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4140795.html,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作者:蒋茜茜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5期 【摘要】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本文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该部影片进行解读,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等角度剖析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 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等主演。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纽约长岛上层社会富人的奢华生活,讲述了盖茨比这个白手起家的普通男人,通过种种努力发家致富,试图重新赢回出身于上层社会黛西的爱,却最终命丧黄泉、爱情破灭的故事,以盖茨比的悲剧反映了“美国梦”的幻灭。导演巴兹·鲁赫曼通过声画语言的刻画,较为完美地将小说叙事向电影叙事做了转换,呈现给观众一场华美中带着悲怆的视觉盛宴。 电影叙事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它借用文学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以结构主义和普洛普理论作为基础,强调对影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内在性和抽象性的研究。①电影文本包含影像、对白、音乐、色彩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所以电影叙事学主要涉及影片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审美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做一次解读。 一、叙事技巧:多元叙事的聚焦运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运用了倒叙、回顾式叙事、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交错运用的叙事手法使这部作品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从时间角度来说,该部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回忆的形式讲述故事的始末。在具体的故事推进过程中,影片讲述者的话语又作为插叙不断出现,现实与过去不断交织,让观众产生时空交错感,也让受众在不断反复的讲述中领悟影片的主题,强化对影片内涵的认识,形成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1、《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结构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第七章

第七章真人秀节目形态解析 重难点:主题竞技秀基本形态解析;现实生活秀基本形态解析 第一节真人秀节目概述 一、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999年,在《楚门的世界》上映一年后,电视真人秀浪潮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真人秀不断地将真人推上荧幕,让观众去观看,窥视,消费和娱乐。时至今日,真人秀已演绎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电视奇观。 从20世纪50年代到当下,真人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雏形时期、两档标杆节目、转型与成熟。作为一种节目生产理念,强调原生态记录与游戏规则下的竞争相结合的真人秀,也越来越为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所借鉴。“类真人秀”、“泛真人秀”的出现,使真人秀原本就不清晰的外延边界更趋模糊。但正是这种“嫁接”与融合的态势昭示着电视真人秀不断创新的未来。 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概观 总的看来,其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挫折,再到兴起的过程,先后出现两次热潮。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不自觉到后来的自觉,从单纯模仿、引进到与国情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而不断发展。 三、电视真人秀的特点及分类 (一)真人秀的形态特点 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特征,还有主题竞技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特征。但是,分析真人秀历史上的经典节目,就会发现有两个特征是其共有的。那就是真实感和可控的虚拟环境。 (二)真人秀的常见类型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文化产品的范畴、种类或形式。

从世界范围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看,最常见的真人秀类型是主题竞技秀和纪录片式真人秀。 第二节主题竞技秀 主题竞技秀以参赛者的竞技比拼为核心内容,因竞技主题的差异可分为不同子类,如人际关系类、体育类、恋爱约会类、生存体验类、自我完善类等。 一、主题竞技秀基本形态解析 节目元素是构成节目版式和形态的基础。有国内学者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①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②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③.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④.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⑤.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景元素----时空规则;⑥.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⑦.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 1.悬念——大奖属谁? 无论是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目标,驱使节目的参与者主动行动,而且这种行动的主动性越强,对目标的渴望越强,故事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观众的观看欲望也会越强。因此,故事的目标就作为一种悬念,推动参与者和观众与节目的进程捆绑在一起。 2.竞争——谁与谁的PK? 目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达到,胜利者是唯一的,而失败者却是大多数,因此,竞争是否激烈,竞争是否具有强度,竞争的结果是否难以预料,都决定了真人秀节目的情节是否足够“魅力”。 一般来说,竞争环节设计得越新奇,竞争的场面就越有趣;竞争的规则越简单,观众的参与度就越高;达到目标的人越难以预测,竞争的悬念就越强;最后达到目标的人就越少,竞争的结果就越有吸引力;达到的目标越艰难,竞争的过程就越有观赏性。 3.淘汰与选拔规则——为何出局?

大数据时代下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 以近年兴起的大数据为背景,从大数据对于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宏观影响切入,着重剖析当前电视剧产业发展所呈现的以目标受众诉求为出发点的新态势,进而具体阐释大数据时代下的电视剧产业创新点,即以市场诉求为核心的定制剧制作与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精准营销模式。 标签:大数据;产业价值链;电视剧产业 英国牛津大学网络学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Big Data:A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We Live,Work And Think》一书中阐明,大数据已经对世界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一场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相比于2013年上半年,42家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中有39家卫视实现了全媒体收视增长,平均增幅达87.34%,随着传统媒体对于全媒体的重视及多平台的推进,全媒体大数据将成为文化产品的新指标。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的整合将成为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1大数据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 大数据即超大规模的信息数据,大数据的发展将使观众获得新的认知与新的价值。大数据语境下,电视观众的收视数据规模扩大,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比重也不断增大,且整体数据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收视数据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推动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优化。 大数据时代,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中平台运营环节产生了的巨大变革,其最突出的表现即“制播分离”后,“制”与“播”的地位趋于等同。这无疑给予了制作环节更为平等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了电视剧价值实现途径的多元化。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营商、媒介提供商与传播设备提供商也趋于多样化,移动电视、电视台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等应运而生。运营环节的变化,进一步提升了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价值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资金流与信息流平衡发展,电视剧产业竞争力随之增强。大数据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架构如下图1所示。 图1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架构图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台的营销平台逐步成为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焦点。生产制作环节若无法实现其应有增值,必将阻碍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而信息流对于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流程覆盖的不完整,将直接导致信息的滞后反馈甚至信息缺失,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实现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升及电视剧整合营销的优化。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观众、广告商和消费者,即电视剧产业价值链终端的诉求得以最大限度的反馈到价值链的源头。 2电视剧产业在大数据时代呈现的新态势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杨世真Text/Yang Shizhen 提要:在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能否摆脱电影符号学的附庸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叙事介质在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能否正确处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叙事学电影符号学文学叙事学叙事介质 鉴于电影早已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自不待言。尽管“叙事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要害”,“探讨中国电影叙事是研究的一种深入,因为百年之后的电影发展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之道,叙事问题已经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然而“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始终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1)这使得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显得更具有紧迫性。有迹象表明,电影叙事学将有可能形成我国电影理论研究新的热潮。但在真正的热潮到来之前,却也已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可能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既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已经或将要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相邻学科维度: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 电影符号学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向电影研究领域扩散的产物,在60 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由于这种扩散存在着机械挪用的固有弊端,导致它们最终无奈地走入了所谓“符号学的死胡同”。(2)英国学者伊·克里斯蒂指出:“许多人仍然以为在电影学术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者、符号学者或阿尔都塞学派和拉康学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其实,他们早已从这片阵地上撤走,过去拥护他们的那些人回首往事,就像对他们当年人人必穿的喇叭裤和粗结领带那样感到不合时宜了。”(3)话虽说得有点尖刻,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 电影符号学在国外电影理论界(主要是西方)日渐式微,然而在中国却大有兴旺发达之势,其影响不容小觑。近年来,以克里斯蒂安·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和提及,研究与评价电影符号学的学术文章数量呈现递增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符号学正在热起来。随着电影符号学研究氛围的日渐浓厚,电影符号学大有取代传统叙事学而成为电影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势。因此,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成了中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道槛。 纵观国内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符号学的态度,照搬照用的情况居多,冷静辨析再决定取舍的情况居少。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于电影符号学的态度是比较谨慎与清醒的。早在1989 年,姚晓濛先生就曾撰文提出,电影符号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极端性”,“其本质是反动或保守的,因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立即得到了修正”。(4)1999 年,郭晓橹先生于《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当代 (1)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电影艺术》2006 年第5 期,第34 页。 (2)[ 法] 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王蔚、华汶译,崔君衍校,《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年版,第193 页。 (3)[ 英] 伊·克里斯蒂《电影学者的生活》,闻谷译,《世界电影》1990年第1 期,第47 页。 (4)姚晓濛《电影符号学及其批评》,《当代电影》1989 年第6 期,第11 页。Several Questions on Film Narrative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119 电影理论中的“语言”观质疑》一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符号学和语言学引入电影,对电影理论来说确实是一条胡同,但可惜是一条漫长幽深的绝望的死胡同,而对于符号

电视剧研究 复习

家庭情感伦理剧流行的原因 家庭情感伦理剧作为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关注表现现实为主旨,通过荧屏反映社会所关注的主题,以近乎日常生活原型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既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心理和习惯,又承载了中华传统的伦理文化,通过一个个日常生活的故事,展现喜怒哀乐冷暖真情,完成了从“移情”到“共鸣”的审美全过程,越来越受电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一种流行于电视荧屏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家庭情感伦理剧契合观众的消费心理 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要求与追求离奇情节更具艺术化的电影不同,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剧获得生活上的映照,一部电视剧能够得到观众的选择,必然是它满足了观众的某种需求。 1.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较于其他方面,人对自身的关注会更多一些,这是人类最根本的关注。哪怕角色形形色色,只要是有一点相似,观众都会不自觉地在角色身上寻找相同点。电视剧中所展示的人物就和天下大部分普普通通的百姓完全一样,都有善良的本性,但并不是完人,会带有一些小毛病,却真实得就像你我的父母双亲、兄弟姐妹,那样的亲切、自然。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亲人,从而使剧情成为了普通百姓所能直接感受或触及的生活常态,它让电视观众们从这些普通琐碎的小事中看到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的痕迹,找到了共鸣。观众对一部电视剧的认同,就是对角色的认同,就是将角色与现实相结合,找到了自身的认同感。2.猎奇他人生活的满足感 猎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就是寻找、探索新奇事物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电视剧中的人物林林总总,面对这些形态各异的角色,观众除了关注与自身相近的角色外,他们还会对那些与生活中想要了解的群体相近的人物进行关注。由于生活的空间、时间不同,人们可能无法对自己所关注的群体有深入的了解,而家庭情感伦理剧凭借着自身的真实感,为观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3.自我救赎 观众之所以喜欢观看电视剧是因为观众的某些情感、精神以及人性的各种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而在影视剧中这些所谓的需要会得到相应的改善。特别是观众对现实中的不满、不幸可以在影视剧中获得很大的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为了释放压力,便会在电视剧中寻找解脱。而许多电视剧的剧情所带来的感受却并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放松,而家庭情感伦理电视剧透过轻松平淡的故事,使观众从其中找到了生活中所缺少的轻松,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与行为反观自身,看到主角受到挫折时,想到了自己的情况,并与之比较,此时也许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的倒霉,达到心灵上的安慰,并且,在看到主角解决了困难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解脱,给予了信心鼓励 (二)家庭情感伦理剧自身的特点 1.家庭情感伦理剧的内核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 家庭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电视剧先天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基础。伦理剧能与广大观众形成如此持久而深入的精神和情感互动,根本原因在于家庭伦理剧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内核。 2.真实贴切的普通人形象与剧情 家庭情感伦理电视剧的情节产生就是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这些情节被巧妙的融入到日常化的生活场景中,直面社会、深入生活,语言幽默富有哲理,演绎出平时的故事,让人倍感亲切,使得其中的戏剧成分更加的能打动观众,随着剧中人物一起经历感情波折。 3.平民化表演 家庭伦理电视剧本身呈现给观众是贴近百姓生活、符合百姓情感诉求的人物与剧情,创作者们用平民化的视角和平民化的风格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表演没有痕迹,用自己的行为、

【影】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影】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还没有注册... Les Amants / 恋人们/ 恋人 2002-12-08 / Jeanne Moreau / 法国/ 路易斯马 勒(Louis Malle) / 移情记/ Dominique Vivant / 路 易斯马勒(Louis Malle) / Louise de Vilmorin / 法 语 声音和人体:让娜·莫罗的声音以第三人称和外加声 音的方式解说她所扮演的人物的遭遇。女叙述者讲 述她自己的故事,但使用了第三人称。 Amour l'après-midi, L' / 午后之爱 1972-09-29 / 法国/ 侯麦(Eric Rohmer) / 午后之 爱/ 埃里克罗默(Eric Rohmer) 声音的音色作为叙述的标志:影片完全建立在叙述 者用声音突出叙事的结构上。

Annie Hall / 安妮?霍尔 1977-10-27 / Diane Keaton / Woody Allen / Shelley Duvall / Paul Simon / Carol Kane / Tony Roberts / Christopher Walken / 美国/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 安妮?霍尔/ 马歇尔布里克曼(Marshall Brickman) /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声音的音色作为叙述的标志:人物有其“标志”,尽管叙述者给予他们的话语内容会有疑问。叙述者回忆童年,孩子们的声音同步讲述他们怎么成为成年人,观众只能根据那些话来想象。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10-19 / Delphine Seyrig / Giorgio Albertazzi / 法国/ 意大利/ 阿兰·雷奈Alain Resnais / 去年在马里安巴/ 法语 时频-重复化的叙事,不定次数的叙事用于一个故事:女主角坐在她的床上,惊恐地举起手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