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2017最新 (1)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2017最新 (1)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2017最新 (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课程标准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1)运动的含义;(2)规律的含义

2、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感悟我国立足于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按规律办事,为人民造福。【难点、重点】

1.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政情分析

2014年7月8日,习总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三个规律”“三大发展”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

1、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是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保持战略定力与战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稳、行稳致远。‖这几年,中国经济从高速运行,变成中高速,从百分之十几,降到百分之七,甚至破七。高速运行若干年后,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有一个回落,这也是经济风险的自然释放。从这点来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

2、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3、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这意味着,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课前预习】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和_______ 。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

质。因而运动是、和。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________ 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_ 为转移的,它既不___________ ,也不

能被___________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___________。)

②普遍性: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

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 规律,按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___________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___________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易错易混知识辨析】

①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变、改造)。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通过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状况。

③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④“物质和运动”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不可分的

⑤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

【原理总结】

1、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②事物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和阶段,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①事物的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①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总之,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补充第一框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首先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探究案】——重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答题思路

1、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2、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课后巩固】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⑵新陈代谢⑶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

⑷阶级斗争规律⑸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⑹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⑻苹果落地

⑼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⑽水往低处流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A ⑴⑸⑼

B ⑶⑸⑻

C ⑺⑽⑾

D ⑵⑷⑹⑺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5—6题

5、“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6、“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7、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

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些话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8、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

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动即含静,

动不舍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这些观点分别属于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C.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法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11、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 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 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1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3、《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4、“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探究案】答案:

1、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程。

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2、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

②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③总之,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目标导航】 1.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感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1.代表人物 (1)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出“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口号;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李大钊:《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代替文言文。 (4)鲁迅:发表《》、《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5)蔡元培: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主要内容 (1)前期:提倡与,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2)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历史评价 (1)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①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最突出作用)。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族觉悟、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③为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3)前期片面性: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答案要点:1.青年杂志文学革命论白话文狂人日记兼容并包 2.民主科学旧文学3.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 [方法归纳] 1.抓住典型人物,通过其思想和实践理解新文化运动。 2.按“三提倡三反对”掌握新文化运动内容,分前期、后期,积极、消极评价新文化运动。[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体验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北大三兔” 蔡元培(1868~1940)、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都生于兔年(生肖都是按阴历算的,蔡元培生于阴历1867年末,属兔),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当年胡适曾自豪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从此“北大三兔”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下面是中国政法大学龙卫球教授《传统与革新》一文的节录。 不仅那些政治革命,毫无疑问是全盘否定性的反传统运动,而且,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是全盘否定性的反传统运动。回首新文化运动,北大三兔(胡适,陈独秀和蔡元培)中,至少二兔是这种立场。留学过法国和日本的陈独秀,主编了《新青年》,主张从思想上对中国来一个彻底革新,以新思想代替旧思想,这旧思想就是儒家。《新青年》主要以批儒家为重点。《新青年》传播的新思想有限,翻译著作中较有水平的只有关于赫胥黎的科学精神的少数文章,其余基本上都是马列主义。1917年从美国回国的胡适提出全盘的文学改革和文字改革,激进地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作文应从社会角度和政治角度出发,而且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文学。 [史料研读] (1)提炼作者的基本观点。 (2)材料涉及教科书中哪些史实? [问题思考] (1)根据材料,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大三兔”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贡献。 参考答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导学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年级:八年级主备课人:胡翠容审稿:八年级生物组 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年月班级:姓名: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运动系统数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骨、关节、肌肉是怎样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3、运动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二、预习自测题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和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 2、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 3、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各样,例如蚯蚓的运动方式是;鱼的运动方式是;鸟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等(任意填两种)。 4、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和。骨与骨之间通过_____等方式相连形成_____,_______附着在骨骼上。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叫,_____可绕过_____连在不同的骨上。 5、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周围由包裹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内含有,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 6、骨的_____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的牵拉。骨骼肌具有的特性。当骨骼肌受_____传来的__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__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7、一组骨骼肌只能_________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_____,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___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 ________收缩,_________舒张,伸肘时,__________收缩,________舒张。 8、运动的完成,除了需要运动系统外,还需要的控制和调节,运动中能量的供应需要、、等系统的配合。 9、运动对生物生存的意义:哺乳动物靠_____支撑身体,骨在骨胳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_____,从而具有强大的_____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 ________、争夺栖息地和_________,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10、水螅主要在水草上;蜗牛依靠_______缓慢爬行;蚯蚓缓慢_____;蝗虫能够_____,也善于_____;家鸽与飞行有关的_____非常发达,还具有轻而坚固的。 【展示交流】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 行课案 【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以家兔为例,你能说出前肢骨和后肢骨的名称吗? 2、观察教材42-43页家兔的骨骼和关节模式图,并结合实物说出关节的组成?哪些结构使关节具有牢固性?哪些结构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3、为什么一组肌肉的两端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关节和骨骼肌在运动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原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公开课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人:张鹏飞 教师寄语:坚持物质与运动的统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学习时间:11月29---- 30日 【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运动、静止的哲学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习运用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分析事物,锻炼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 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自主学习】 一、兴起 1.标志:________年陈独秀在_________创办《_________》(后改称《新青年》)。 2.代表人物:_________、李大钊、_________、鲁迅 3.主要阵地:《_________》杂志 4.__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二、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提倡_________,反对独裁专制;提倡_________,反对迷信盲从;提倡_________,反对旧道德;提倡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2.代表作品: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 3、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学生讨论后回答) 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当堂达标】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 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A.义和团运动兴起B.辛亥革命兴起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大革命兴起2、胡适说过:“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这三个“兔子”最早发起的运动是() A.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C.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法指导 #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朋友送给我一个蝴蝶的茧。据说那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那蛹破了一个小口,我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了,停了下来。我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剩下的那部分剪开了一道口。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我的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着蠕动,直到死亡的来临。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正是我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破茧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 问题:1、我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是否一致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2、从哲学上看,人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的东西 基础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①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 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思考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涟源金石中学八年级(上)综合组物理科导学案编号:128180102 主备人:金茜备课组长:审核: 课型:预+展班级:姓名: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基础知识】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 ,这个作为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图所示,以司机为参照物,在车上的乘客是的;以路边站着的人为参照物,车上的乘客是的。 4.写出下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运动参照物 地球绕太阳公转 太阳东升西落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 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高空中 【展示提升】 1.填空题某人坐车看到路边的树木正向南运动,此人是以为参照物;若他以地面为参照物,则车正在向运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2.选择题 ①.下列描述的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B.乌云遮住了太阳 C.树木在不停地生长 D.蚂蚁在地上爬行 ②.以下关于“静止”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看上去是“静止”的 B.空中加油机的飞行员看到被加油的战斗机是“静止”的 C.法国飞行员在空战中,伸手抓住“静止”的子弹 D.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感觉飞船是“静止”的 3.问答题 ①.分析教材图1.2-4中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②.观察教材图 1.2-5,说一说甲、乙两图中的人与战机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运动的,选什么样的参照物是静止的? 【当堂反馈】 1.★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参照物只能是静止的物体 B.参照物只能是运动的物体 C.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D.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机械运动的情况一般也不同 2.★A、B两列火车同向并列停在车站内,当B车启动时,A车内的乘客感觉错误的是() A.看车站自己是静止的B.看B车自己在向前运动 C.看B车自己在向后运动D.看车站上流动售货车自己是运动的

第9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博 学 笃 行 自 强 不 息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小组规则: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讨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旗帜、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梦导入新课——第9课《新文化运动》 (二)前置性作业——计时赛大比拼: 班级展示: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拿到讲台上展示。 (三)讲授新课 板书:一、吹响号角 3.主阵地南北齐:阅读教材P40-4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以及前、后期宣传思想的变化。 1.情景一: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礼仪?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道德方面。 2.情景二:帮助胡适先生拟一份白话文电报?探究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文学方面。 板书:三、永恒旗帜 1.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历史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感悟—— 四、当堂检测——擂台赛,大比武! 1.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科学 A.(1)(2) B.(1)(4) C.(3)(4) D.(1)(2)(3)(4) 3.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4.列举 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5.举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6.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 A.创办《新青年》 B.创办《青年杂志》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十月革命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 A.《新青年》 B.《青年杂志》 C.《每周评论》 D.《湘江评论》 8.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9.9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两篇文章是( ) (1)《庶民的胜利》 (2) 《孔子与宪法》 (3)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1)(2) B.(2)(3) C.(3)(4) D.(1)(3) 10.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表现为( ) A.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 D.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1. 举出1918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刊物名称及创办人 12.从以下内容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3.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有哪四个重大历史事件?性质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中华民族的什么品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反转思路: 知识脉络总结全课!(可以是知识树、历史年表、知识梳理等) 最后在短诗《少年中国说》中激励学生,祝福中国,结束全课!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带答案

21.新文化运动 【目标定位】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2).经济上:一战期间 3).思想文化上:a、袁世凯倒行逆施 b、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C、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 3.代表人物: 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大力宣传 5.活动基地: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核心内容 ①“德先生”②“赛先生” 【探究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②口号: ③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文章有《》《》 【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①胡适于1917年发表《》,系统提成了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探究三】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4、提倡文化平民化 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①思想解放: ②政治和思想上 ③它促使人们 ④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2)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梳理】 请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循循引导,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学法指导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的含义(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模拟法庭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什么是运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终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本节知识点及要求 (1) 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 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重点 (1) 质点模型的建立 (2) 参考系的重要性 3.难点 把实际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这种研究方法 【导学提纲】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___质量____”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_决定的。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学习探究】 本章章首语中有一句最核心的话:“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雄鹰、足球都在做机械运动。当我们要详细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时就有些困难?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质点的概念,其实“质点”,就是其中“物体”的一种最简单模型;而“参考系、坐标系”是确定位置及其变化的工具。 一、质点:在某些情况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不考虑其形状和大小,把物体看成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物体模型称为“质点”。 注意: 1.“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了物体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它是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型(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能把物体抽象成质点 (1)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沿斜面下滑的木块可看成质点。 (2)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可忽略,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大小可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学习,培养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矛头对准孔教?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教材,完成下列题目。 一、填空题: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胡适、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其主要撰稿人。 2、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科学和民主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提倡,反对;提倡新文学,反对。 3、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者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攻击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材料解析题: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中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复习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的 含义 2、静止的 含义 3、规律的 含义和特征 1、物质 与运动的关 系 2、运动 与静止的关 系 3、按客 观规律办事 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联系现 实生活中违 背规律办事 受到惩罚的 事例,分析说 明规律的客 观性及其意 义 1、培养运用基 本知识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能 力。意识到规律的 客观性,主动认识 利用规律,按规律 办事 通过学习,强 化规律的客观性和 普遍性意识,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时,按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填空】 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2)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的特殊状态,主要有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4)静止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5)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 3.人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6)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7)规律具有 和 性。 (8)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 (9)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改造 ,造福人类。 【复习笔记整理】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运动是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3.自觉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堂学习重点】 1. 什么是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什么是静止? (1)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指事物相对于一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什么是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有规律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预习导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

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2《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1.2《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导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看课本图1.2-1、图1.1-2,与同学讨论交流甚或中你还见过哪些运动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叫做机械运动。(把______________叫做静止) 三、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请同学们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请你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结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请阅读课文第17页想想议议,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5、讨论并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或路边不动的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在不断地,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请看课本第18页图1.2-4。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 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共分为两目。第一目论证分析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第二目分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本课是在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之后,继续回答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同时,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

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 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2、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诗词名言作为素材,培养学生搜集信 息、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难 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探究知识与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p32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轶闻故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 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 国飞行员真的能抓住这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吗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但要独立完成: 1.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2.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3.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4. 什么是机械运动? 5. 什么是参照物? 7 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 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 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 正。 1.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 ________________ 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世界上没有不动的物体(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7分钟。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 P10-15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 叫做机械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