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5月第11卷第3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
May2007
V ol111N o13
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
夏 文 蓉
(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发展传播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兴起的理论范式。由于全球大众传播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传播理论经历了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并面对全球化的新发展视野。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传播学视野中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以及全球化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发展传播学;媒介理论;全面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7)03-0079-06
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发展传播学的提出是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为标志的。“发展传播”一般被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
发端于美国的发展传播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有效地帮助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促进社会发展。在发展传播学的传统中,其理论焦点始终是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由于20世纪下半叶全球传播领域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理论自身历经巨变,发展传播理论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发展传播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阶段、60年代的依附理论阶段、70年代以后的世界体系理论阶段。90年代以来,全球化话语逐渐替代发展传播学的话语体系,但发展传播理论的中心议题未变,仍然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主题,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理论分别展开了对大众媒介角色与功能的探讨。近年来,国内传播研究正面临着一个急迫的现实命题,即在
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如何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问题。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正是新形势下的“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发展传播理论中的媒介观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审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传播视野中的大众媒介的角色与功能,再认识发展传播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以及全球化的语境中,重新思考我国大众媒介的角色构建。
一
发展传播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现代化理论是主导范式。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视为对立的社会发展的两端。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介于两者之间的社会形态则是过渡社会阶段。而所谓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过渡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发展。在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是具有
收稿日期:2007-03-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新闻传媒的角色、功能与使命》(04BXW013)
作者简介:夏文蓉(1967-),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播研究。
重要功能的参与者,对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是勒纳对传播与社会发展思想的基本论点。
勒纳认为,传播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变化的指针与动因。通过对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指标的对比分析,勒纳指出传播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他认为,人类的传播形态与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传统社会的传播形态的显著特征就是口头传播占据社会传播的主导地位。现代社会的社会传播则更加依赖大众传播系统。
勒纳认为,所谓口头传播、专制政体、文盲文化、农业生产、地域封闭和保守的心理状态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相对集中,社会逐渐迈向城市化;城市化带来教育的普及;教育则为大众传播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使社会成员拥有了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在城市化、教育和大众传播日益普及的基础上,公众逐渐获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条件和权利———上述四个要素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社会逐渐趋向现代社会。勒纳认为这一现代化模式对于所有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具有普适性,“世界各大洲所有正在进行现代化的社会都会重复出现……相同的模式”。他认为“没有发达的大众传播体系,现代社会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1]
勒纳在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形态演变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指出大众媒介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在发展的社会动力中,第一要素是能动的、接受变革的人组成的核心,第二要素就是扩散关于社会能动性和变革的观点和态度的大众传播媒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现代化的人格和价值观。所谓现代化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能动的人格”,即开放进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勇于尝试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新地位、新角色,独立自信,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等。勒纳认为这是只有在现代社会才占有优势的人的风格,其特点是工业化的、都市的、能读会写的和热衷于参与的。而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传统人格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在封闭性与惰性,这也是人们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地理限制,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现代人格。大众传播无远弗届的触角可以伸向穷乡僻壤,向分布广泛的社
会成员传递新事物、新信息,推广新观念,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累积性的传播对社会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人们逐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变革,从而实现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目标。
在勒纳的视野中,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他认为,大众传播有助于社会整合和资源整合,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更有助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播新的价值观念和新事物,等等。因此,他认为大众传媒是现代化发展的“奇妙的放大器”。
关于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著名的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与勒纳一致的观点:“传播事业的一个方面是新兴国家特别关心的,这就是有效的传播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能做出的贡献。……没有充分和有效的传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要推迟,并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充分和有效的传播,变革的过程就会顺利一些,缩短一些。”[2]121施拉姆认为:“在为国家服务时,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变革的代言者。它们所能帮助完成的是这一类社会变革,即向新的风俗行为、有的是向新的社会关系的过渡。在这一类行为变革的背后,必定存在着观念、信仰、技术及社会规范的实质性变化。”[2]121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大众传媒能够促进人本身的改变。
具体而言,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三重角色,即看守人角色、决策者角色、教育者角色。看守人角色是指媒介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如开阔人们的眼界;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问题和事物上;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期望,树立起民族追求的目标,从而为发展创造气候。对于决策过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施拉姆认为其作用是间接的,这种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们能够向人际传播渠道馈送信息;它们能够授人以地位并强化规范;它们能够扩大政策对话的范围;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培养情趣。在未形成牢固观念的地方,或者在变革仅仅要求对现有观念稍加引导的地方,它们可以直接产生效果。但是,在改变牢固信仰和行为方面,它们多半只能起帮助作用。”[2]147因此,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边界的。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是可以对各类教育和培训提供极大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