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知识纲要

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知识纲要
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知识纲要

高中思想政治

选修二

《经济学常识》

知识纲要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一、斯密的理论贡献

(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①斯密的经济学目的是

A: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B: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②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他的观点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3)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①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

(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①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它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③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须国家的宏观调控。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三、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①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②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2)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四、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1)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臵,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如何认识比较成本说。有利方面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

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理论

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理论

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2)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其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其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抬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实现优胜劣汰。

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生产

含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含义,是指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既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生产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的一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一、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金融业,颁布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同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恢复和稳定农业,出台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资源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先进补贴的办法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复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终止实施反托拉斯法,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是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扩大了财政赤字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二、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会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三、新自由主义

(1)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新自由主义各学派的理论内容不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但他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2)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四.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1.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

⑴主要特点

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⑵原因:

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⑴主要特点: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⑵原因:

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②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⑴主要特点:

政府管得多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日本企业采取“终身雇佣制”,允许并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强调员工对企业尽“忠”。

⑵原因:

受日本的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日本的战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日本经济中的一些封建消极因素,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开辟了道路,推动日本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4.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与评价

⑴比较:

美国: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德国: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换届各种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⑵评价:

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前,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

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宣布苏联建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成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十年初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收集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值的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他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

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4)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斯大林看来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臵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1)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了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苏联问题暴露,我们开始转为“以苏为鉴”。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3)协调比例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为了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是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

(4)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关系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5)向外国学习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存在的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存在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

(1)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为巩固新生政权,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发展

工业,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当时只有苏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在“一五”期间,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性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是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政治独立;第二,抑制了多年了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弊端与影响: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快速发展。面对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二大后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由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我国的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

(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臵;转换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十四大以来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大大增强。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4)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调控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①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体制保证。

④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2)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③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④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⑤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必修二政治知识点(框架整理)

高一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 1、 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 务的。 2、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 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 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5、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政治义务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 **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

高中政治选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经济学常识复习资料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1、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2.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 ⑴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⑵评析 ①科学性。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3.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1.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

高中政治选修2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选修2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选修2知识点归纳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1、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⑴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⑵评析

①科学性。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 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 配不分等问题。 3.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 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 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 中获得好处。 ⑵评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 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 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1.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 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2)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 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 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 济利益关系。) (5).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 ①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 实际工资。

高中(政治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知识点整理最新版

知识点整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第一课国家的本质 1国家:从含义上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从产生来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属性上来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从构成要素上来看,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2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Q:国家性质如何体现?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并体现国家性质;②国家职能由国家性质决定,并体现国家性质;③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性质;④政体由国体决定,并体现国体。 3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根据国家性质划分的。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统治国家和新型国家) 4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Q:辨析:国家总是运用强制力量为人民谋福利?①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利用立法、行政、司法及暴力组织强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国家具有阶级性。②国家的根本职能是…,即…,这就是专政;但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不管什么职能,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非为人民谋福利。③阶级社会中,统和被统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在剥削阶级国家,人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国家不可能成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才能为人民谋福利。 5专政: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专政工具: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 6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的职能。【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国体意义上来讲,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的;从政体意义上来讲,民主与专制是对立的。) 7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Q:民主与专制的关系?民主是对专制的否定,二者是相互对立的,无统一可言。 8新型民主与专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①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国家。②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A区别: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取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来实行其政治统治、社会管理职能)。B联系: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②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C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因素能够影响政体。 10社会主义民主PK资本主义民主:①资…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在实行民主政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完备和成熟;社…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民主程度还不够完善。②资…国家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社…新型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优于…③社…还需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探索、改革和自我完善,以更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Q:评价资本主义民主:A历史进步性(反封建专制、反神权);B阶级局限性(广大劳动人民)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府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府知识点 考点二:我国的政府 一、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和服务) ⑴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 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⑵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2、我国政府的作用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②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具体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含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法律规定。 (1)依法行政意义: 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A.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依法行政的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

经济学常识选修知识点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得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瞧不见得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得基本观点 (1)金银就是社会财富得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得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得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2)要实现国家财富得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得“民穷国富”。因此,她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得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1)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得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给人民提供充足得收入。 (3)给国家提供充分得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得劳动价值理论 (1)对商品得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得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得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得交换价值不就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得。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得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2)劳动价值论就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得源泉,认为商品得价值就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得劳动量所决定得。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得关系,认为商品得价值就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得。 4、斯密得劳动与分工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得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得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得主要途径就是分工。这就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得工作技巧与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得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得发明与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得发展与国民财富得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与交换得措施,自由放任得政策. (2)简要评析 ①瞧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得制约,这就是难得可贵得。 ②但她颠倒了分工与交换得关系。实际上就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就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得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得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人教版综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政治生活》讲义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家性质,即国体,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迄今为止,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三种类型的国家属于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国家性质(国体)(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最大特点(b): (1)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2)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①民主权利广泛。②民主主体广泛; 真实性: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b):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专政,才能维护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等) 2、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a)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c)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的原则。 (关系: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要求:①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②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政治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汇编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P7)(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框题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总结 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和政体 (1)国家性质(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内涵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内涵:①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按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②专政:依靠暴力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统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两者是辩证(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和对立,民主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对于敌对分子和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其表现 (1)广泛性: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1)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2)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③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新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④遵守宪法和法律 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7.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意义以及行使监督权的要求 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2)意义:①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筹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要求:①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政治·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者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一方面促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一方面导致网络谣言四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什么以及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什么: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和真实的民主权利。 3.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标志。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如何做: 1.公民要不断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政府要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背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 背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政治选修: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必备知识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1: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考点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考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相互区别 两者含义不同。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相互联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考点4:代议制的含义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考点5: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①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对于君主专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基本管理形式。 (2)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选修2_经济学常识_(高考真题+模拟新题)doc

高考真题 (浙江卷自选模块).“经济学常识”模块(10分) 在讨论“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某同学认为,在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但通过制定和执行必要的政策法规维护了自由竞争。 另外,德国早就建立了完整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现已超过德国,我国也应该建立德国那样的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 (1)该同学看到了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哪些主要特点?(4分) (2)评析该同学关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适用于中国的看法。(6分) 答案: (1)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2)该同学只认识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而没有认识到高福利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削弱德国的国际竞争力等消极作用。尽管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人口多,起点低,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借鉴德国的 经验,但必须适合中国国情。 模拟新题 1.(2010·北京西城二模)近年来,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回 答下列问题。 丙:我对政府资助动画出口的建议有异议。我认为应给动画产业以“自由”,把动画出 口问题都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就是市场自由 化、贸易自由化。 (3)运用《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学常识》的知识辨析丙的观点。 答案:①丙的观点是片面的 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 后性的弊端。如果动画产业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出口受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④如果照搬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推行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随意减少政府干预,会削弱 中国动画的国际竞争力。 (仅表态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2010·北京宣武一检)试运用《经济学常识》所学的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分析“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各国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通过贸易从中获得好处。“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吸纳更多的就业。但企业利润很低,易出现贸易摩擦,我国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2010·广东广州调研)改革开放30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的 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仍存在着: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低;行业垄

政治选修3__知识点汇总(详细)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必背考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含义 (1)从国家的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与表现。 (2)从国家的本质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3)从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来看,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4)从国家的根本职能看,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专政),国家同时还有社会管理职能。 2、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专政的含义: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 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4)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分类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区别产生办法经过选举产生由世袭的君主担任 国家元首在 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地位 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没有 实权;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 首同时又是政府首脑,有实权。 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 的限制,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 形成的 原因 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是资产 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产物。 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 的产物。 采用的 国家 现代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如美国、法国、 德国等。 少数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西班牙、日本 等。 联系(1)都是现代国家所采用的基本管理方式。 (2)相对于君主专制,是国家管理形式上的巨大进步。 3、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1)在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议会制与总统制的比较 议会制总统制 政治活动中心议会总统 政府产生的方式、组成、责任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由当选的总统组织,对总统负责, 受立法机关制约 国家元首的产生、权限、任期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君主担任,权力 按宪法规定受一定限制,拥有虚位,任期无限;议 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 首脑,有一定任期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背)

政治选修: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必备知识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1: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考点2:专政与的关系 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围,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考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相互区别 两者含义不同。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相互联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考点4:代议制的含义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考点5: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制与君主立宪制。(1)制与君主立宪制 ①制 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政体。在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对于君主专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基本管理形式。 (2)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①议会制:又称阁制、议会阁制、责任阁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