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

一、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

①发鸠(jiu)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i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洨(xia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⑤少女:小女儿⑥堙(yin):填塞,堵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堙于东海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数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注释

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不得:学不会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⑤通国:全国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同“唯”,只“……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⑦鸿鹄:天鹅⑧援弓缴(zhu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援,引,拉缴,系着丝绳的箭之,代词,指天鹅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③虽与之俱.学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三、景公出猎⑴

景公⑵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⑶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⑷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⑸所谓不祥⑹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⑺夫有贤⑻而不知,

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⑼,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⑽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⑾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⑿为不祥也”

注释

⑴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的一部书

⑵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⑶泽:聚水的洼地⑷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⑸殆(d i):大概,恐怕⑹不祥:不吉利⑺是不与焉:这不同你所说的那些⑻贤:贤人,有才德的人⑼任:信任⑽乃若此:就象这些乃,是,就是⑾如:往,去⑿曷:同“何”,为什么,怎么

阅读训练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晏子入见,立有间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②霁(ji ):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被(pi ):同“披”④裘:皮衣⑤陛:宫殿的台阶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意思是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中“霁”的读音是——,意思是——,现代汉语仍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6.晏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日:“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注释

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③相鲁:做鲁国宰相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我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②恃.人不如自恃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译文: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子罕不受玉

宋人或得玉(1),献诸子罕(2),子罕弗受(3)。献玉者曰:“以示玉人(4),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5),若以与我(6),皆丧宝也(7),不若人有其宝(8)。”

【注释】

(1)宋:春秋时宋国或:有的人(2)诸:“之于”的合音字子罕:春秋时宋国执政贵族乐喜的字(3)弗:不(4)以:把,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玉)示:给人看玉人、治玉的工匠(5)尔:你(6)若:如果(7)丧:(sàng)丧失,失掉(8)不若:不如人:各人(9)稽(j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之地

问题探究

1.文中的故事展示了两个人的价值观,献玉者和子罕,分别看重的是什么呢

2.文中通过一件事使子罕的形象十分完美,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3.指出加点的词的反义词

①我以不贪.为宝②皆丧.宝也

③若以与.我

3.根据句意解释加点的词

若.以与我( )

不若.人有其宝( )

4.写出文言中相关的人称代词各两个

①第一人称:②第二人称:

七、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6),得狐(7)。狐曰:“子无敢食我也(8)!天帝使我长百兽(9),今子食我(10),是逆天帝命也(11)。子以我为不信(12),吾为子先行(13),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14)”虎以为然(15),故遂与之行(16),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6)求:寻找(7)得:捉到狐(8)无敢:不敢(9)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名词用作动词,做主管者(10)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11)是:这逆:违背(12)不信:说谎信:语言真实(13)先行:走在前面(14)走:跑,这里指逃跑(15)然:对,是这样(16)故:所以遂:就

问题探究

1.“狐假虎威”是个童叟皆知的成语故事,请你就“狐”和“虎”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今子食.我,②是逆.天帝命也③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④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八、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通“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楚:楚国②坐:犯罪③枳:树名,似橘树而矮小,果小味酸④得无:恐怕……吧【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2.晏子反顾

..之曰

3.齐人固.善盗乎

二、下列句中加点部分与“王曰‘何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曰,“坐盗”B.何以然者

C.技止此耳D.学然后知不足

三、荆王想要羞辱晏子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晏子针对荆王的答话是:

四、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譬喻,“橘”比喻,“枳”比喻。这段话反映出晏子的。

九、王冕故事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阅读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3.门人事冕如事性

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三、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南辕北撒

魏王欲攻邯郸①,季梁②闻之,中道③而反,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北面而持其驾⑧,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⑨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⑩。’曰:‘吾用⑾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①邯郸:赵国的都城②季梁:魏国的官员③中道:中途,半路上④焦:皱缩⑤申:同“伸”,伸展⑥头尘不去: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⑦大行:大道⑧持其驾:用手持着缰绳,驾着马车⑨奚(灯)为:为何,为什么⑩此非楚之路也: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⑩用:路上用的资费⑩善:本领好⑩动:举,举动⑩信:取信⑩广地尊名:扩张领地,抬高声望⑩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此处指依仗国大、兵强等条件去进攻别人的次数愈多,离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愈远了

一、翻译下列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二、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者臣来臣:我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往,去D.吾用多用:用处

十一、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④,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吴王:指吴王阖闾②荆:指楚国③舍人:官名,掌宫中之政④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拿着弹弓丸,弹子弹,弹弓⑤旦:早晨⑥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附,同“跗”,脚背⑦务欲:一心想要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2.如是者三旦.3.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2.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三、少孺子对吴王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他的用意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十二、杯弓蛇影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注释]①河南听事:河南官府的厅堂。当时乐广担任河南地方长官②角:弓③意:猜想④不:同“否”⑤沈疴(chen ke):重病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意甚恶.之——2.沈疴顿愈.——3.久阔不复.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酒中复有所见不

2.广乃告其所以

三、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③既饮而疾.

②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四、“杯弓蛇影”后来作为一个成语,比喻

十三、田子退金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休假回家),得金百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当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侍奉父母)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家)。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拿开)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上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通“悦”,喜欢)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找出与“归休”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众望所归

B..暮而归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王贤其母,说其义

3.指出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

A.辍耕之垄上

B.吾欲之南海

C.孝子之事亲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十四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24.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凌空而去.(2)与.钱一万

(3)知其.贤(4)天之.织女

25.凭助注释翻译下面句子(2分)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26.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4分)

十五、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④乃往,身.自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可不一会期哉?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十六、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如日出之阳.②如炳烛之明.

(2)翻译下面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十七、齐景公出猎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刘向(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殆.所谓之不祥也()②是不与焉.()

③夫有贤而不知.()④用而不任.()

(2)翻译下面句子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十八、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之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④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⑤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⑥,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②谒者:管进谒的人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④说王:向荆王解说⑤是:这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

答:

3、“‘可食乎?’曰:‘可’”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

答:

十九、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⑨逋(b ū):拖欠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 、非故.

负之也(故意) C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 、即以.

付之曰(把) 24.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25.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3分)

二十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 ) 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⑷谷年十有.

五( )

⑸是.负义也( ) ⑹乃.

载祖归养( )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 捐祖于.野 移其民于.

何东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2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4分)

2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精卫填海》

1.①,来

2.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4.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3.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译文: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生活在那里,它的外形长得很像乌鸦,花脑袋,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二、《学弈》

1.①教导②引,拉③共同,一起

2..①一门心思听弈秋的讲解②虽然他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郊果却不及那个人

3.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译文: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起弓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效果却不及那个人。能说是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三、《景公出猎》

1.①是不与焉。是,这②乃若此。此,这,这个。课文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斯,这,这样

②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2.A(A.与动词览组成名词性短语B.名词,处所C.放在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处所”,D.“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曷为不祥也”中“曷”通“何”,为什么,怎么 4.有贤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译文:齐景公外出打猎,登上高山,遇见了猛虎;下到沼泽,遇见了毒蛇他回到王宫就召见晏子,并问晏子说:“今天我外出打猎,登上高山,就遇见了老虎;下到沼泽,就遇见了蛇恐怕就是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有贤人而不知道,这是一不吉利;知道而不任用,这是二不吉利;任用而不信任,这是三不吉利平常所说的不吉利,就是象这三种今天大王登上高山遇见猛虎,是因为山是老虎的住处;下到沼泽遇见蛇,是因为沼泽有蛇的洞穴。到老虎的住处去,到蛇的洞穴去,遇见它们,怎么能说是不吉利呢”

四、《景公闻命》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词“雨雪”活用为动词,“下雨雪”3.ji 雨后或雪后转晴光风霁月4.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5.因“公被狐白之裘”6.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五、《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1.①即使②依靠2.①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②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要求别人的表现3.言之有理即可4.秉公执法、清正廉洁

译文公仪休做鲁国宰相!而喜欢吃鱼,全鲁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仪休(都)不接受,他的弟弟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是为什么(公仪休)说:“就是因为喜欢吃

鱼,才不接受(人们送我的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责求别人的表现,有不敢责求人的表现,就将违法曲断;违了法,就要(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免去了宰相的职务,那(我)虽然喜欢(吃)鱼,这些人必定不能送给我鱼,(这时)我就不能自己供给鱼了。如果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而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即使不接受(别人送给我的)鱼,我(也)能经常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是明白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别人替自己(打算),不如自己给自己(打算)”

六、子罕不受玉《左传》

问题探究1.献玉者看重的是玉的经济价值,子罕则看重的是清正廉洁的品质2.拒收财物扶贫致富

应试训练1.①“完璧归赵”或“珠联璧合”等②“置之度外”等2.①廉②往③得④取3.①代献玉的人:代玉倘若,如果:如:比得上4.①我,吾,余②汝,尔七、狐假虎威《战国策》

问题探究1.分析要点:狐,假借他人权势,欺侮弱小。虎,被他人利用毫无觉察2.显得比较直路无缓冲,让人难以接受。用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设喻,让荆宣王在得到自慰的时候接受了江一的观点

应试训练1.①借助;与“真”相反②行走;跑:逃跑2.D 3.A 4.①缘木求鱼②走马观花八、《晏子使楚》

一、1.经过2.回头看3.本来,天生二、B 三、齐人固善盗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四、齐人到楚国后变为盗窃的齐人不卑不亢和机敏善辩九、《王冕故事》

一、A B 二、D 三、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3.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4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四、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十三田子退金

1.B

2.①(√)②(×)

3.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

4.C

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十四

24.(1)离开(2)给(3)他(4)的

25.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26.(1)知恩图报(2)好人有好报(3)恪守承诺(4)孝敬长辈

十五、魏文侯期猎

(1)约定。下雨,做动词。到,往,动词。身,亲身,亲自。(2)难道能够不遵守约定的时间吗?一,动词,始终如一,引申为一贯遵守会,期,同义(3)言必信

十六、炳烛而学

①阳光②点燃蜡烛照明(2)蜡烛的光亮虽然是有限的,但比在黑暗中摸索,哪一个更强呢?(3)活到老,学到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十七、齐景公出猎

(1)①大概,恐怕②在其中③知道,了解,引申为"发现"④信任(2)见译文重点词:如,往,到歇,何,什么(3)①为政,要举贤授能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译文:有一次,齐景公外出打猎,登上高山时看见老虎,下到沼泽看见老蛇返回王宫后,召见晏子问说:"今天我外出打猎,登上高山看见老虎,下到沼泽看见老蛇,这大概是不吉利的预兆吧?"晏子说:"国家有三种情况不吉利,但您说的这种情况不在其中这三种情况是,贤能的人没有发现,这是第一种;发现有贤能的人,但不任用,这是第二种;任用贤人,但不信任,这是第三种所谓不吉利,就是这样的情况今天登上高山看见老虎,那高山是老虎的藏身之处;下到沼泽看见老蛇,那沼泽是老蛇的藏身之所去老虎的藏身之处,去老蛇的藏身之所,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十八、不死之药

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

2、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

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中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十九、东坡画扇

22.(1)职业(2)适逢、恰逢、正赶上(3)离开(3分,每小题1分,意思符合即可)23.C (2分)24.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2分,意思符合即可)25.父亲去世或“适父死”;扇子卖不出去或“所制不售”(2分,每一点给1分)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1分)

二十

21.(1)穿着(2)回头看(3)离开(4)通“又”(5)这(6)于是、就

22. B 23.(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2)哪里有(因为)年老就抛弃他的呢?

24.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25.敬老爱老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不逾矩________ 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⑤不舍昼夜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4)仍有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论语》阅读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不亦说乎时习: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_____________殆:________________ 3.是以谓之“文”也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 4.默而识之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温故而知新故:________________新:______________ 6.学而不厌厌: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尝终日不食尝:_______________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___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________舍:________________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 5.默而识之 6.学而不厌 7.择其善者而从之 8.敏而好学 属于顺接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转接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文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学习方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空

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④调:协调。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 (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2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 2. 郑人买履(8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分) 3. 蝂传 (f))蝂(b3n)者,善负(背)小虫也。行遇物,辄(zh6)持取,印(2ng,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绊倒)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爱好)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ch),罢免)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越发)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解释下列划线在语境中的意思。 ①卒踬仆不能起()②苟能行()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完整)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试题-

童趣(历年中考题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强: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____ (3)捉虾蟆,鞭数十鞭:_______ (4) 徐喷以烟徐________________ 二、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三、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中考题、(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3分)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5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⑸凹者为壑()() 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4分)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有细察之趣,比如: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3分) 张()昂()素()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7、“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分) 9.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3分) 10.“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3分)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掩耳盗铃 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②亡:逃亡。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④则:但是。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⑦逮(jù):急速地。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 “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呆如木鸡 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注释】①纪渻子:人名。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③响影(yǐng):响,声响。影,影子。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 “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庄子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鸡已.乎( ) (2) 犹.应响影( ) (3) 已.无变矣( ) (4) 望之似.木鸡矣(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 ②静以修身________ 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答案】(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故句子划分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辅佐。“饭”,动词。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子:你。(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详细版)

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 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②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初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1)《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 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 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不逾矩________ 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⑤不舍昼夜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 (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4)仍有意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不亦说乎”翻译为“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