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94张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 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pǐ,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luán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pǐ,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luán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前八句叙写采 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虽无一字怨语,读来 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 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 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 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 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 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 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 个“悲”字来。
山早行》)
一、记叙 记叙诗: 中国古诗多是抒情诗,叙事诗很少,所以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很少接触 到,只是在叙事诗中使用,抒情诗也仅保留少量的叙述成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七考点学案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四大考点

01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辨识诗歌人物形象了解诗歌中来自人物身份、性格特征、 情感倾向等。
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
理解人物形象在诗歌主题表达、情感 抒发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 法,以及对比、衬托、烘托等艺术手 法。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1 2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和 动作,增强诗歌的亲切感和形象 感。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 称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 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使语言更加 凝练、和谐。
01
比喻
通过相似点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形象化,使表达更加生动贴切。
02
03
夸张
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 征、作用等,表达强烈的情感和 突出事物本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 题七考点学案掌握古代诗 歌表达技巧题的四大考点
汇报人:XX 2024-02-04
目录
•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考点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考点四: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 高考真题演练与解析 •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针对考点三
选取几首运用表现手法 的诗歌,让学生识别和 赏析其中的表现手法。
针对考点四
提供几首结构严谨的古 代诗歌,让学生分析其 中的结构技巧并说明其
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结构技巧鉴赏
1 起承转合
诗歌的开头、承接、转折、结尾等结构安排得当,使整 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前后照应
诗歌中的前后内容相互呼应,使整首诗更加连贯、完整 。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17)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 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凄怆、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 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 之大,而人之微小,不禁“独怆然 而涕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参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自比)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 典故,意在以 “雄姿英发”、少 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 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 对照,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 之情。
(对照衬托)
(5) 即事感怀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白居易 的《卖炭翁》。
【区分几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与“寓情于景”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便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什么?从诗中能领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 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 遇的对照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 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 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 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 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 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 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 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 哀乐的效果。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篇章结构+课件47张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 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 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
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 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尾联上陡抒转怀,以。
村行 宋 王禹偁
“惆怅”引出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思乡长归。隐之意。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 庭湖、岳阳楼 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 气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们
称道。
1、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 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 天空。 2、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 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 是它南部的一角。 3、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 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 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 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 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 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 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 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楼。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事迹。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2024/11/6
8、反复
•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 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技能?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
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2024/11/6
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
(详解析)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
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问的情势出现, 使人觉得新鲜,而且语义强烈,更加重了这种 离情别绪(2分)
二、表达方式鉴赏
2024/11/6
(一)种类: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
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
(1)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 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 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
受。即纯用线条勾画,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 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 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 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之表达技巧

分析拟人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 抓住表现人的感情特性的标志性词语, 明确拟人的事物。第二,结合诗句分析 拟人的作用,生动活泼地表现了景物什 么特点。第三,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三)夸张 夸张指的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用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表达 某种强烈的感情。夸张包括扩大夸张、缩 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 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 突出。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 《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 吟》等,由于渲染技能的大量使用,读来每 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爽快淋漓之感。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 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 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 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 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 敷的美貌。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 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 等以闹衬静。
动静结合的作用在于,就写作角 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 动,富有立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 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 考查的频率比较高。
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分两步:第 一,找出诗中动静的景物。第二,分 析动静结合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及其 作用。
(三)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 技能,且常常并提。在使用时,渲染一般从 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从侧面用笔。
古代诗歌之表达技能
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 襟怀,不假掩盖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 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 不快,引人共鸣。有别于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1)

尺素 双鲤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 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古人寄信,将信装在刻
着鲤鱼花纹的盒子里。代指书信
传说中比翼鸟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
比翼鸟 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
20
常见的借代词语
潘安→美男子 西施、红颜→美
社稷、宗社→国家 轩官冕显、贵簪缨黔杏医→首坛界达、→(黎教董民育奉、界为布,人衣治杏病→林)平春民暖→
女
面南→君王西席→老师
巾帼→女性 须 面北→臣西席桃李满桑梓,
眉→男性
陛下、万东岁坦→龙皇蛇尽楷模 。
椿庭→父亲萱堂 帝
青衿→读书人梨园→戏剧界
27
用定 典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用古籍中的词
表达委婉含蓄、
句引用名人故事、 言简意丰、语言典雅
言论
明确原典内容含义 明确对象与历史的相似点
作 用
明确正用、反用(讽刺批判)
顶 真
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词)作 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 相邻分句蝉联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 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
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11
比喻的作用——把...比作...,使得....具体、生动、 形象,让人们(使得读者),表达作者...情感
①具体、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 学案博苑 09-29 0548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诗歌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 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
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如李白的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常见意象20例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粗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