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中学校史概况

合集下载

校史稿(修改)

校史稿(修改)

青州第八中学青州第八中学始建于1982年,原址位于青州市云门山北路1758号,当时定名为“益都县城关中学”;1986年县改市后,易名为“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属全日制高中;1993年11月,经青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升格为正科级单位; 2008年11月,搬迁至青州市驼山南路4398号。

学校现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校内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休闲区布局合理,建有教学楼、办公楼、艺术楼、风雨操场、学生餐厅、学生宿舍、实验楼等。

其中,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会议室等各类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2097名在校生,211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66人,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以上学历12人,中学高级教师45人,中学一级教师83人。

八中用心让您放心——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简介学校始建于1982年,是一所公办民助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现位于驼山南路4398号,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环境幽雅,是全国班级管理创新先进单位、全国“诱思探究”教学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物理教学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报刊学用评先进单位、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电脑制作特色化学校、青州市文明单位、青州市素质教育实施先进单位。

建校三十年来,学校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

1992年,学校提出了“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当一流教师,做一流学生”的办学目标,围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组织开展了“四课型”达标教学、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能手示范课、新老教师一对一帮扶等活动。

学校以教科室为科研龙头,建立教育教学科研网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教师,截止到1999年,学校有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潍坊市优秀教师11人,潍坊市教学能手23人,其中1位教师在国家教委举办的“苏、鲁、豫、皖”四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山东省作了示范课讲授,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校史(1)

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校史(1)

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教育发展史(1992年—2010年)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地处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中兴路142号。

1972年6月1日,克拉玛依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克拉玛依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成立。

五中是一所汉族完全中学。

五中自1972年6月至1997年10月由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二厂代管(市属厂办学校)。

1997年10月管理体制改革,市局党委下发(1998)57号文件,五中改为市属市办中学,直属市教委管辖。

2009年7月五中与民族十二中合校,并招收了首批疆内高中班学生,五中成为一所民汉合一的完全中学。

五中现有校园占地面积8935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230平方米,绿化面积为15927平方米。

有三栋教学楼、三栋学生宿舍楼;一栋体音美综合楼、一个学生教工食堂、一个标准草坪运动场及一个室外水冲厕所。

五中于1991年6月被评为市局首批一类学校,2002年4月经市局教育督导综合督导评估再次评为市局一类学校。

2007年12月通过市级德育达标验收。

2009年12月经克拉玛依市教育现代化规范中学督导评估,五中被评定为民汉合校的教育现代化规范中学。

五中现有45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1406人﹙其中民语言学生34人,双语班学生156人,民考汉学生244人,内高班141人,住校生264人﹚。

五中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硕士研究生3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1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7.7%;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100%;高级职称教师30人,占教师总数的17.2%;中级职称教师56人,占教师总数的32.2%;初级职称教师80人,占教师总数的50 %;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五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校级学科带头人6人,校级骨干教师16人;教师都能够使用普通话教学;45岁以下教师均掌握计算机技术并运用于教学;非教师岗位的员工具有相应的岗位技能和良好的为教学服务的素质。

自1984年丛伟同学成为克拉玛依市考入清华大学第一人后,1994年刘雷波同学又考入清华大学;2001年王继亮同学又考入清华大学,2002年韦睿同学考入北京大学;伊健、娜伊玛同学考入复旦大学;同年巴彦同学民考汉高考成绩列新疆自治区第三;2005年耿铭俊同学荣获克拉玛依市汉语言理科高考状元,2010年潘雅慧同学又夺取克拉玛依市汉语言理科高考状元桂冠。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史馆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史馆

此发轫。

苏州中学校史馆成立于1984年。

2013年,学校将复建的尊经阁(原为府学藏经楼)及其周边的“府学碑廊”辟为苏中校史文化展区。

尊经阁校史馆分上下两层,共800多平方米,以历代掌校人物为主线,以苏州府学、紫阳书院、江苏师范学堂、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校门模型进行情境化的展区分隔。

其中紫阳书院时期的乾隆诗碑和童卷实物保存完好,是“镇馆之宝”。

这些相当数量的历史实物、照片以及数字化设施,系统地、艺术地呈现了苏州中学的千年文脉。

尊经阁周边的“府学碑廊”,展列了按原拓本复刻的宋、元、明、清四代苏州府学碑刻25块,是研究府学时期的重要史料。

江苏省苏州中学。

宁波中学校史

宁波中学校史

宁波中学校史宁波中学创办于1898年,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她始名储才学堂,百年间,曾几易校名,历史上曾是华东地区重点中学、浙江省重点中学。

1988年复名宁波中学,1995年评为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首批文明学校,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省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省中小学先进图书馆。

然而宁波中学作为浙江省重点中学的地位,110年来却始终未发生过变化。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30人,教师180人。

其中浙江省特级教师6人,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人,宁波市“名师”5人,高级教师52人,一级教师53人,拥有一大批获得省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和市骨干教师称号的中青年教师。

学校现有59个班级,2800多名学生。

一百多年来,宁波中学始终贯穿“爱国、进步、科学、文明”的办学主旋律,遵循“自律、自立、自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校风,“严谨教育,爱心育人”的教风,“勤学勤思、求真求实”的学风,百年来培养了包括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人才。

近年来,学校进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德育教育,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质量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学校按照“主体意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不懈构建一流管理体系,打造一流教师队伍,追求一流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优化宁中优质教育品牌,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有健全体魄、有创新精神、有竞争能力的一代新人。

学校占地面积283亩,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校舍设计新颖,功能健全,设施一流,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是一所全寄宿制高级中学,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之地,是宁波市现代化教育的窗口。

浓缩了学校110年来为富国强民、教育革新、社会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教育底蕴,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个性,走出了一条致力于走向时代前列道路的办学成就的精华。

芜湖市第一中学校史馆介绍

芜湖市第一中学校史馆介绍

芜湖一中的前身中江书院,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两江总督李世杰在区境蔡庙巷内创建中江书院,直至咸丰三年(1853)毁于战火;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于书院旧址建鸠江书院,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复名为中江书院,中江书院的创始人,芜湖一中两百多年校史的开创者,40岁时,才出资捐了一个知县头衔。

以此才得以擢升泰州知州、镇江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川盐驿道、旋升按察使、驻打箭炉(康定)军需总办、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河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兼管河道、复任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权倾数省,名噪一时,在清代贵州充当封疆大吏的人中,他是绝无仅有的。

最难得的是,他奉公守法,办事认真,能惩治豪霸奸商,扶持贫民,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积极筹办军需,筹粮援楚、援藏、援浙,建立了功绩。

而后,1903年,书院改制更名为皖江中学堂,迁校于赭山。

图片上就是当年学堂的旧址,如今的有一栋楼被改建为安师大的音乐学院,另一栋被保留了下来。

改制的重点就是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课程,是安徽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新学的先驱。

比如引进了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

书院的改制者就是图片上的这位,1952年迁校于张家山,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50年以上的历史。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

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

清光绪二十九年下半年经盛宣怀保荐到津浦铁路南段任总办。

民国元年后刘隐居不出,直到民国6年去世刘希平,原名畹蘅,字兰香,安徽六安人,1873年出生于六安施家桥。

青年时期,同情并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

1906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回国后,创办安徽江淮大学,担任教育长兼教授。

1918年,刘希平应赭山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之邀,来校担任修身课教师。

宁海全部初中校史集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宁海全部初中校史集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宁海全部初中校史集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宁海县潘天寿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中学校,创建于1995年,原名城北中学,当年有10个班级,学生692人,在册正式教师19人。

座落在跃龙街道天寿路89号,毗邻风景秀丽的潘天寿广场,占地面积21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1平方米。

1997年在宁海籍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诞辰100周年时,更名为潘天寿中学,校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和原中国美院院长(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分别题写。

首任校长应小星,现任校长兼书记薛瑞芬。

学校现有40个班级,学生2027人,其中三个班为美术特色班。

在册正式教师115人。

县名师3人,骨干教师19人。

县级以上教坛新秀3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80%,研究生学历7人,拥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76人。

教学设施达到城镇示范初中标准,,拥有图书41919册,初一、初二年级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设备。

办学十余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6362名毕业生,其中有许多优秀人才。

1999年,陶钧炳的《手提无绳电话防电磁波的方法及装臵》获国家小发明、小创造银牌奖,吴海勇获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胡旭海在2000年省第四届自然科学竞赛获三等奖。

应翔获2001年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金晨珂获三等奖。

应翔在2001年第五届省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获一等奖,金晨珂获省三等奖,学生邬振亮、钱超、胡梦捷、林之等书画作品入编《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精选》并获中学组金奖,学生邬振亮的作品曾先后九次获国家金奖,获“当代中华儿女优秀书画家”称号,并在县文化馆画廊举办个人专场画展。

邬汝威同学获省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王丹萍青少年发明奖”和省、市青少年英才奖,章晓敏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2000年毕业生华宁获得中考总分第一从2003年—2006年,该校田径运动队在县体育运动会上,连续四年获团体总分第一。

十余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市县文明单位,市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市卫生先进单位,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市环保模范(绿色)学校,县综治先进单位,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十多个荣誉称号。

南宁二中校史和校友介绍作文

南宁二中校史和校友介绍作文

南宁二中校史和校友介绍作文南宁市第二中学是南宁市教育局直属完全中学,中国百强中学,广西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自治区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前身为创办于1906年的南宁府中学堂,曾先后更名为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南宁中学、南宁高中等。

1954年改现名。

南宁二中现有两个校区:占地68亩的新民校区(初中部),占地453亩的凤岭校区(高中部)。

现有99个教学班,共有学生5663人。

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一流。

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南宁二中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员工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办知名学校,造福一方;创优质教育,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以“启牖智慧,活泼身心”为校训,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成绩斐然,先后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无论是对毕业N年的老校友,还是在读的南二学生,旁人只要一提起“南宁二中”四个字,关于十几岁的回忆都被全然唤醒了。

那三年的时光,好像真的短暂,那些铭刻于心的记忆,如同一帧帧电影画面浮现眼前,一切又恍如昨日。

有人说“中学就似一所监狱。

”那他们一定不知道南宁二中。

对于南二新民“老嘢”来说,关于高中的关键词,一定是自由。

在新民上高中,不用每天穿校服,不用早自习,不用住宿,不用每天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不用紧巴巴的埋头学习……学校活动丰富,周边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学校学习氛围也相对轻松。

在南宁二中学习自制力需要特别强,学校给足了学生自由,再加上学校周边的诱惑也很多,学生也并不放纵。

学会自律,边玩边学是南宁二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就算没有老师盯着,阶梯自习室的灯也会亮到很晚,南二学霸大神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中学简介

中学简介

中学简介 悠悠张弓河,殷殷园丁情。这里是书香四溢的乐园,这里是雏鹰展翅的高地,这里是梦想起飞的舞台。这里就是盐城市德育示范初中——xx县xx中学。 学校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60余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上下求索,xx中学破茧成蝶,嬗变为xx县一所定点完中。现有13个教学班级,教职工78名,在校生近600百人。近年来,学校在丁飞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齐心协办,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声誉鹊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学校在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最近三年投入近500万元,修建了一栋四层24间现代教学楼。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十室三系统。目前,专用多媒体教室2间,此外,新教学楼内13班级也装备了多媒体。微机室有教师办公用电脑22台、学生计算机105台,师机比,生机比均已达标。图书室现有图书28000余册,生均图书近50册,图书种类繁多、阅读内容丰富。化学实验室,地生实验室,实验设备先进、教学仪器齐全。 为师范千锤百炼,化红烛一往情深。近年来,xx中学在丁飞校长的带领下,以“质量求生存、教研促发展、特色创名校”的办学理念,以“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培养特长”为学生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广播操竞赛”、“学雷锋活动”、“军训”等文体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XX年,我校郭欣宇同学在江苏举行的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先后被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市依法治校先进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装备电教工作先进单位”“有效作业设计特色奖”“xx县初中教学特别奖”“XX中考综合测评奖”等近百块奖牌。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通过“校本教研”、“青蓝工程”、“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全校78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71人,高级教师12人,中学一级教师44人,学历达标100%。近3年来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获奖40多人次,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3个,其中省级课题《初中物理实验效能研究》已顺利结题。省市级论文发表近60篇。县教学能手6人,市教坛新秀2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时期,新的挑战,学校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制定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伯中学校史概况
邵伯中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古法华寺遗址,名为江都县邵伯初级中学,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224人。

1958年,发展为4轨12个班,初级中学学生555人,教职工40人。

1968年增设高中,成为初高中各4轨共24个班的完全中学。

是江都县办学最早,规模最大的4所完中之一。

改革开放后,邵伯中学发展为初中4轨,高中10轨,计42个教学班级,全校师生员工2700余人。

六十年砥砺奋进,创办初期,邵中仅三排平房计12个教室,在老校长周清的带领下,师生团结奋斗,教学班扩大为24个。

学校办学条件虽很简朴,但功能较为齐全。

经过一代代邵中人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邵伯中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占地原不足60亩扩大到近100亩。

教学区与生活区分开,在占地80余亩的校园里,银色的教学楼,宫殿般的综合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蔚为壮观;图书楼优雅别致;实验楼,教学辅用楼,设施齐全;乳白色的学生公寓,舒适的餐厅、浴室更是气派非常。

银杏树下,雪松林中,书生琅琅;塑胶跑道,绿草坪上,身影矫健。

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来邵伯中学获得了社会赞誉,多次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196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教先进单位;2000年先后通过了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普通中学的验收。

2003年被评为江都市委、市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先进单位;2004年被教育局评为“教研工作先进集体”。

被扬州市教育局、司法局表彰为先进法治校园,被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表彰为全国德育先进实验学校,连续8年被教育局评为A类学校。

被国家教育部授予“读书育人特色学校”。

六十年来邵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有身居要职的国家高级领导干部,有著作等身的学者名流,有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有共和国赫赫有名的三军将领,有实业兴邦的工商界精英,有资深卓著的新闻工作者,有享有盛名的书画艺人,有数以百计的博士生、硕士生。

笃实求真,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让每一位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邵中精神已成为邵中人的宝贵财富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历史已经成就,新落成的邵伯高级中学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邵伯大地上,更加辉煌绚丽的画卷将不断展现在邵伯人民面前。

邵中“三宝”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文化底蕴无比深厚,有形无形的文化宝藏,俯拾皆是,名闻遐迩,而原邵伯中学校园内的邵中“三宝”:石狮,宋碑,古银杏,堪称宝中之宝。

一、石狮
邵伯中学坐落于古法华寺遗址之上,距今已一千四百余年,古法华寺后易名“来鹤寺”。

传说一位家徒四壁的书生彭,曾寄居法华寺苦读,后进京赶考,高中进士,数年后,衣锦还乡的他出资重修法华寺。

大雄宝殿上梁之日,一对仙鹤从云外翩然而至,绕梁三圈,长鸣一声又飞向天外。

有诗为证:月明古寺客到处,雪满空庭鹤来归。

来鹤寺门前端坐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石狮身长1.84米,宽0.8米。

雄踞于精雕细刻的须弥座上。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日寇侵华,强占邵伯,子弹击断狮腿,掠走了母狮胯下的那只玲珑可爱的幼狮,从此母子天各一方。

这对历经坎坷,阅尽沧桑的石狮无声的述说着侵略者的罪行,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无限深情地目送着一批批进进出出的莘莘学子。

二、古银杏
银杏亦名公孙树,俗称白果树。

学生毕业前夕总喜欢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银杏树下合影留念。

多少年后,他们难以忘怀的就是在银杏树下度过的青春岁月。

据董恂《甘棠小志》载,此树建法华寺时所植,距今已有1400余年。

邵中人将它誉为希望之树,吉祥之树。

三、宋碑
宋碑全名为《罗君生祠记》,北宋大文学家秦少游撰文并刻石。

碑文主人公罗君,名适,字正之,浙江宁海人,宋元丰年间,曾任江都县令。

碑文生动诠释记载了罗适夙夜在公,勤政为民,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的感人事迹。

碑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激励后者,陶冶情操的绝妙教材。

碑高1.76米,宽0.81米,厚0.22米。

镂刻水纹的底座,厚实凝重,长1.00米,高0.47米,宽0.41米,此碑现安放在邵伯高级中学综合大吼大厅入口处,供师生及游客瞻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