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新闻访谈)》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新闻访谈)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王宇、王希)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 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根据公告,2014年全国谷物总产量55 726.9万吨(11 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 7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 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上年提高0.2%。

材料二:

今年全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缓解了资源要素约束偏紧、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影响。

第一,得益于新品种的大推广。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国审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两优系列超级稻品种以及郑单958、浚单20等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有力地支撑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此外,一些突破性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和推广,扩大了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使传统粮食低产区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产区。

第二,得益于技术集成的大应用。近年来一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壤深松、播后镇压、越冬浇水、一喷三防等常规技术的集成推广,我国小麦亩产水平近十年提高了近70公斤。

第三,得益于农作物结构的大调整。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一靠播种面积扩大,二靠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单产增长既有各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普遍提高的因素,也有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的结构调整贡献。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替代大豆等相对低产作物,对促进粮食总产增加作用很大。

第四,得益于农田水利的大改善。我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农田水利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水旱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所缓解。2000年以来,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3亿多亩,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大改善、农业科技的大发展,还是作物结构的大调整,背后的重要支撑是“三农”投入的大增长。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由2 144亿元增加到13 799亿元,翻了两番还多,年均增速20.5%。今后,要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摘编自《农民日报》2014年12月10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作了报道,请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一传递了2014年全国谷物总产量、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等重要信息;材料二传递了新品种的推广、技术集成的应用、农作物结构的调整、农田水利的改善等重要信息。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简要说明新华网与《农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华网报道侧重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这一事件本身,侧重数字的比较,是消息;《农民日报》报道侧重分析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的原因,是新闻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习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山姆·黄说,中国发起改善如厕环境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好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01版) 材料二:

注按照计划,从2018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计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

在管理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

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T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全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新华网《“小厕所,大民生”——全国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纪实》) 材料四:

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间。20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

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印度时报》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遍布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竞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摘编自《厕所革命》,2017年11月27日《高棉日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两国都存在人口众多、厕所(或“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

不同点:中国厕所革命存在着中国过快的城市扩容使城市公厕的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印度厕所革命存在着人民的如厕观念和认识的亟待转变(答“印度家庭配备厕所还难以普及”也可)和推行厕所革命效果差(答“印度厕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也可)的问题。

备讲题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 B

解析“新三年计划”是中国厕所革命未来三年的计划目标,而非已经实施了的策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

答案 C

解析A项“把重点转移到农村”理解不准确,应该是城乡并重。B项“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错,不少年份是下降的。D项“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于文无据。

一、阅读之道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如果想要将信息筛选得又准又全,就不能再局限于对某一段落或某一句的理解,而应着眼于对整则材料甚至多则材料的分析。因此,越是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越应该注重整体阅读。整体阅读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中心话题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文本由多则新闻、报告、图表等材料组成。从形式上看,多则材料各自独立;然而,从内容上看,多则材料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只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把握住中心话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新闻事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每则选文的出处信息。选文的出处,往往暗示了选文的中心话题。

2.圈画关键语句,概括材料大意

面对非连续性文本,不管命题者需要我们筛选出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细读每则材料,摸清它们最基本的内容,弄清楚它们谈了什么现象或问题。如何把握各则材料的大意呢?

考生应该边读边画,主要是圈画出每则材料的中心句、起始句、结论句、转折句。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和综合句意,概括出各则材料的大意。

3.依据中心话题,找出阐释角度

根据句意,划分材料层次,是深度解读材料的法宝。划分好层次后,根据中心话题,思考各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个共同点的阐释角度是什么。当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选文,一般来源比较广泛。作者在叙述或说明某个主题的过程中,往往也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需要对材料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因此,考生还应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并分析其阐释角度。这样,就可能避免答题角度不明的问题。

二、答题之术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不同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类题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答题之道为:

1.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报道的侧重点”就是比较点。另外,还要注意是就材料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比较异同,还是对材料进行比较异同。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这是就材料中的“制播运营模式”进行比较异同。而2018年全国卷Ⅰ第9题,则是就三则材料进行比较异同。

2.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提取关键词

比较点就是筛选概括信息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找出与它有关的文字。从筛选出的文字中,提取关键词。

3.提取要点,归类信息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二为“提炼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提取要点之后,根据比较点,对信息该分解的分解,该合并的合并,归纳出材料的共性,找出材料的个性。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信息的再加工。

答案要忠于原文

注意词在句中,句在段中,段在篇中,答案寓于原文之中,这是解答比较异同题的基本原则。绝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在文章中都有迹可循,因此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即使找不出原词句组织答案,也要遵循文章思路,牢记原文中的一切信息都是答题的已知条件,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

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纪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三则材料都是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共同点:都报道了“大连光源”项目的成就(领先性)。

(2)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原理;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科学家们的密切协作。备讲题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化物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答案 C

解析“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错,材料三表述为“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故由此可判断C项错在将“前者”“后者”弄颠倒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照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

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答案 A

解析B项“介绍……发展现状”错,应是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重大意义。C项“介绍……过程”错,且强加因果。D项“描写的表达方式”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

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备讲题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答案 D

解析“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错,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富有综合性、包容性。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答案 B

解析A项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C项“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分析不当,是“具有”而不是“富有”综合性、包容性。D 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盟研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