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其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阿司匹林的结构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恢复正常的体温调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1(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A2(TXA2)以及前列环素,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并使血管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甚至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TXA2合成明显增加,血小板受体(TP受体)的表达也增加。
阿司匹林作用于COX-1活化部位附近的丝氨酸529,可使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失活,从而减少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阻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小板激活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临床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有许多用途.可用于治疗痛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流行性出血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先兆流产、代谢性肥胖、巴特综合征、腹泻、春季结膜炎、急性肺炎、胆道蛔虫病、足癣、血小板减少性龋癜、镰状细胞性贫血、不孕症等。
阿司匹林的研究应用论文

浅析阿司匹林的研究应用【摘要】阿司匹林的使用和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治疗头痛到现今的急救药品,阿司匹林的研究一直有着较好的进展和应用。
阿司匹林一方面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能够治疗感冒发烧等病症;另一方面还能够预防治疗心脏病以及心肌梗塞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功效。
【关键字】阿司匹林;应用【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89-02阿司匹林一经问世就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司匹林的文尼还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奖。
阿司匹林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现今全世界每年要使用阿司匹林将近四万五千吨,阿司匹林基本的药物作用主要是解热镇痛,同时,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抑制由手术及炎症等引发的慢性疼痛,还能够抗风湿、抗炎症,是风湿性关节炎等的首选药品。
1 阿司匹林的功效与作用1.1 阿司匹林的功效阿司匹林服用剂量的不同则功效也不同,具体而言,服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非常显著的镇痛、解热、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消炎等功效,每天服用25mg的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形成。
1.2 阿司匹林的作用解热镇痛。
阿司匹林可以缓解包括头痛、神经痛、牙痛以及肌肉痛等在内的中轻度的病痛,也可以有效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
但是阿司匹林仅仅只能够缓解上述症状,不能够有效的根治引起病痛的病因,所以需要同时配备其他的药物进行治疗。
抗风湿与消炎。
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病的首选药品,使用阿司匹林不仅可以减轻炎症,还能够解热,缓解关节症,但是不能完全去除风湿,也不能够预防心脏病以及其他风湿并合症。
如果存在非常明显的心肌炎,则需要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风湿症状,在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前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关节炎。
阿司匹林除了能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之外,还能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缓解关节炎症状,为关节炎的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阿司匹林还能够治疗和缓解骨关节炎幼年型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以及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骨骼或者肌肉疼痛。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脑梗死治疗药物方案,本文旨在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药理作用部分将介绍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机制,临床试验设计方面将探讨相关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治疗效果分析将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良反应部分将讨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安全性评估将衡量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结论部分将总结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并评估其不良反应风险,展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保障。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临床试验设计,安全性评估,风险评估,临床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由于脑梗死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而氯吡格雷则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被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近年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逐渐受到关注。
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协同作用,增强血小板抑制的效果,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更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关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分析仍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常用于脑梗死治疗的药物组合,但对于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具体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摘要:I.引言- 阿司匹林的背景和临床使用情况II.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点- 作用机制- 药效学特点- 药动学特点III.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常见适应症- 联合用药-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IV.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 主要相互作用- 典型病例分析V.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常见副作用- 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VI.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解读- 药物选用- 用药监护- 患者教育VII.结论-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正文: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它的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围绕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该药物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特点表现为解热、镇痛作用强而持久,抗炎作用较弱。
在药动学方面,阿司匹林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90%,分布广泛,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经肝脏代谢,约95% 以原型药物经肾脏排泄。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联合用药方面,阿司匹林常与抗炎药、抗生素、抗凝药等联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对某些人群具有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过敏体质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值得关注。
例如,与抗凝药联用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与利尿药联用可能导致水杨酸盐潴留,加重肾脏负担。
在实际临床中,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用药物。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临床上通常将阿司匹林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及其它冠心病的预防。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的作用类似,也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
但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比阿司匹林更为复杂,其能够通过抑制 ADP 受体结合,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凝集。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一起使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因为这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氯吡格雷可能会引起皮疹、出血等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那些具有出血倾向、溃疡病等禁忌症的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应该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这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在应用这些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阿司匹林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应用新进展
张永军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阿司匹林是当今人们最熟悉的一种药物,它的效力决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美国加利福尼亚贝沃利·希尔斯市妇女心脏病研究院医疗主任戴布拉·米迪森说:“阿司匹林对人体各系统的保健均有裨益。
只要对之不过敏及没有出血性疾病,就可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 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类药物能够对付一些严重疾患或病症,现分述之。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张永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
【相关文献】
1.阿司匹林应用新进展 [J], 周丽菊
2.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新进展 [J], 郑艳彬;印杰;钱莉敏
3.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化学预防作用的新进展 [J], 郎吉萍;戴秋月;吕萍;潘杭雨;郭志刚
4.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新进展及配伍 [J], 胡安新;路清华
5.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新进展 [J], 刘胜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 对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认识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早期的SISI2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治疗5周使ST段上抬(STEMI)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率下降(RRR)23%,如与链激酶合用死亡率RRR为42%。多个研究评价了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NSTEMI)的效果,其中1983年一项最大的试验系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ACS),该研究将126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25mg/d组或安慰剂组。治疗12周后发现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死亡率和MI的RRR下降51%。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事件减少20%。有文献报道[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但MI发生可能性小,即使发生了严重程度也比从不服用要轻,较多的表现为NSTEMI。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4]。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抗血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5,6]。
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影响预后常见的并发症,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Grama等[7]证明支架植入后血小板功能显著激活,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体内血小板呈去活化水态,亚急性血栓形成减少。过去将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联合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新的临床试验证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前者。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拯救缺血半暗区。尤其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疗效可靠且时间短,见效快。
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8]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内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中、美及欧洲高血压指南建议下述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能减少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1)年龄≥50岁患有高血压但是血压控制满意(<150/90mmHg);(2)有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史同时具有靶器官损害,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10年,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5%;(3)血浆肌酐中度增高的高血压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ADA[9]对于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用于CVD一级预防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有冠心病家族史并有吸烟、高血压、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或年龄大于30岁的糖尿病患者。
3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 国内学者杨靖等[9]对该院心内科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在240例患者中,63%患者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不正确。68例出院后门诊随访的患者中,20.58%(14/68)患者剂量过低。其中,8.82%(4/68)为基层单位医生指导错误;5.88%(4/68)为患者担心不良反应,自行减量;5.88%(4/68)为患者曾服用阿司匹林、泰嘉,在改服小剂量肠溶片是仅服1片(25mg)。在172例门诊随访患者中,76.3%(130/172)剂量过低。阿司匹林剂量最不恰当的主要原因为:20.93%(36/172)为门诊医生随访中忽略询问使用情况;25.58%(44/172)为担心不良反应减量;11.63%(20/172)因为出现不良反应停用;17.44%(30/172)是由于患者曾使用不同种类的阿司匹林,医生给予处方时没有详细说明,以及有的药品说明不正确。目前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研究发现:每500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会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11];而阿司匹林每治疗1000例患者,每年会预防19例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中国专家共识”[13]建议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剂量为75~150mg/d,而在二级预防的长期应用剂量为75~150mg/d。随机临床试验已证明,阿司匹林长期使用的最低有效剂量为75~150mg/d,在减少高危患者血管事件中此剂量的疗效优于更高剂量的疗效。
4 阿司匹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应用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自从20多年前发现以来已经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基石。然而,有报道指出:ACEI促进前列腺素(PG)的释放,而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抑制PG的合成,从而会减弱ACEI对冠心病的保护作用。Guazzi等[14]研究表明:阿司匹林≤100mg/d时与ACEI相互作用较少,300mg/d阿司匹林与ACEI会产生显著的相互作用,减弱ACEI在高血压、CHF患者中的有益效应。大量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剂量下不影响ACEI减弱心肌功能丧失的效应。Dosterga等[15]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不减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应用ACEI的效应。
尽管ACEI和阿司匹林单独应用时在CHF中的有益作用已经确定。但近年来这些药物与临床关联的相互作用却引起争议,使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存在疑问。Spanlding[16]等针对报道阿司匹林与ACEI在CHF患者中存在的拮抗相互作用,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ACEI诱导的前列腺素合成。其应用另一种与前列腺素合成无关的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与ACEI对前列腺素合成拮抗效应可能改变了全身血管的舒张作用,而ACEI不依赖前列腺素合成的效应诸如肺动脉舒张功能被维持。Song等[17]研究阿司匹林的剂量可能影响有关两药的相互作用,阿司匹林(≥300mg)短期使用会减弱Ana对血流动力学变量的效应,低剂量236mg短期使用对血压无影响,但应用ACEI的CHF患者同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效应没有被充分研究。Davie等[18]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每天150mg不影响ACEI的心衰病人由缓激肽介导的血管舒张的效应。因此,缓激肽可能与二者的相互作用无关。 5 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如何使用阿司匹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而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导致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最直接的病理基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作为发病的中心环节,血管内皮损伤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活化在冠心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减少了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19]。
心房颤动可使心功能发生进行性的恶化,并且与心力衰竭互为因果。慢性房颤可以导致心房扩大,心房壁的附壁血栓形成、源于左心房的栓子,可以造成全身各个器官的栓塞。其中脑栓塞的年发生率可高达16%,而心力衰竭为慢性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制剂,具有间接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病人中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6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预防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比较公认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方亚平等[20]通过胃镜观察发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50~150mg,6~9个月,胃镜下见胃黏膜红斑及出血,其次是点片状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比较浅的溃疡,直径在0.2~0.9cm,胃底黏膜损伤不明显。
肠溶阿司匹林在阿司匹林片外包以一层肠溶膜,其外膜主要由纤维素、硅或其他不活跃材料组成,能抵抗胃内酸性环境,在十二指肠内的碱性环境下才分解,因而避免胃黏膜损伤[21]。阿司匹林传统的用法是餐后服用,旨在通过食物的缓冲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但肠溶阿司匹林抗酸而不耐碱,若在餐后服用,并不能体现肠溶片的优势。因为,进餐后食物的缓冲使胃内酸性环境稀释,胃液酸碱度提高,药物易于溶解,药片与食物混合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也容易使肠黏膜破坏,增加了药物在胃内溶解的机会。餐前服用,由于空腹胃内酸性环境强,药物不易溶解,空腹服用后胃排空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因此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22]。
7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是以临床和实验室的发现为基础的[23,24]。对于依从性好的患者来说,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有部分发生动脉血栓性事件,加大治疗剂量,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目的,而且不良反应增加,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实验室检查上,在一项或多项血小板功能试验中,阿司匹林不能发挥预期的抗血小板效应,称为“生物化学的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类:(1)药物动力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外可抑制TXA2生成和血小板聚集,但在体内并不能发挥相应临床作用;(2)药效学型:为体外和体内试验阿司匹林不能抑制血小板TXA2形成和血小板聚集;(3)假性抵抗型:为血小板活化不依赖TXA2生成即阿司匹林可抑制TXA2的生成,但血小板仍可在其他促效剂和胶原作用下聚集,这种分类法已被广泛接受。